十月十八日地母神庙放的是什麽歌

文山兰天明:地母意识与女娲文化初探
[导读]:地母信仰源于古代人类对土地的顶礼膜拜,它是我国最为古老、流传最为广泛的宗教信仰。地母,也称地姥娘娘、后土娘娘、地母元君、虚空地母至尊、后土夫人、后土女娲。后土神的产生,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土地崇拜,大约在唐朝(公元618年)以后,由于国人观念
& 【云贵旅游地理文山1月31日综合讯】近期研究地母文化,收益匪浅。一本在北京地坛公园皇地祗内存放的《地母真经》经书中凭添有纯阳吕祖序:&旨在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地母降笔于滇省广南府漳仙女山之地母庙。凡诵此经者,须寻净处,焚香跪诵,功德无量矣。&这段话分量极重,其历史渊源之深,宗教信仰崇拜之浓,对研究的学者来说是始料不及的,地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广南传承至今,为广南之福气,更为道教文化之明源渠清。本人研究《地母真经》中的地母意识与女娲文化内涵,其目的一是推动广南做好地母文化旅游项目的关键索引,二是学术上的争鸣,三是启迪后人,借古喻今,四是云南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的职责所在。
  一、社神后土与地母信仰  
  &后土&,据《左传》所载,在夏朝以前,曾是五行神,曾是官名之一;同时也是社神。司掌一国一方土地的后土神,其名称有太社、王社、国社、侯社、里社以及司掌宅第的土公,司掌坟地的后土等,这些都不能代表全部土地,除做为太社、国社的社神后土外,其余的神格都不高。其地位最高可与皇天相并,大抵从汉武帝亲至汾阴祭后土起。历代将代表大地,可以与&皇天&相配的地神,称为&地祇&或&皇地祇&或&后土皇地祇&。后土、后土娘娘、皇地祇、地母等,都是代表人们所仰赖以维生的大地之神。宋代封为&后土皇地祇&。道教并以玉皇大帝、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句陈上宫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合称&四御&。前三者是天帝,后土皇是地祇。&皇天&、&后土&相对为文;而代表皇天的通常称上帝,或称玉皇大帝。代表大地的则为后土。
  地母信仰源于古代人类对土地的顶礼膜拜,它是我国最为古老、流传最为广泛的宗教信仰。地母,也称地姥娘娘、后土娘娘、地母元君、虚空地母至尊、后土夫人、后土女娲。后土神的产生,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土地崇拜,大约在唐朝(公元618年)以后,由于国人观念,信奉天阳地阴,男为阳,女为阴,后土神逐渐奉为女神,民间乃称为后土娘娘。宋代以后,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与天上的玉皇大帝平起平坐,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山川之秀,道观并设后土殿。民间建后土娘娘祠,每年农历十月十八日相传是后土娘娘圣诞日,隆重祭祀之。她是盘古之后第三位诞生的大神,被称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
  据台湾道教研究专家、台中技术学院教授、新加坡道教学会荣誉教授萧登福著《后土与地母&&试论地土诸神及地母信仰》载:&万物都是由天地所生化,天生而地养,所以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宋代张载《西铭》:&乾称父而坤称母,予兹貌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文中即说明人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所以天称父,地称母,天公地母,因此后土也被称为&地母&。《重刊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云:天地未分,混而为一,二仪初判,阴阳定位,故清气腾而为阳天,浊气降而为阴地。为阳天者,五太相传,五天定位,上施日月,参差玄象。为阴地者,五黄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土母焉。庙在汾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诰封&后土皇地祇&,其年驾幸华阴亲祀之。今扬州玄妙观,后土祠也。殿前琼花一株,香色柯叶绝异,非世之常品也。真宗皇帝封曰:&承天郊法厚德光天后土皇地祇&。据文中所说&天公地母&及&土母&二语,可以看出&地母&一词当是由此演变而来。正如&皇天&与&后土&是相对的一般。天公为皇天,所以&地母&即是&后土&。
  &地母&一词的流行,可能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后土皇地祇为&土母&及&天公地母&之称有关。但更直接的关系,则可能是和台湾民间卜吉择日所用的《玉匣记》以及《地母经》的流行有关。《玉匣记》中有《地母歌》是依六十甲子,以歌谣方式预示该年田地丰歉及吉凶情形。除《玉匣记》外,《地母经》是流行较广的经书。台湾地母神的尊称为&虚空地母无量慈尊&,此称即出于《地母经》。《地母真经》、《地母妙经》二者合称为《无上虚空地母玄化养生保命真经》,简称《地母经》。一九八一年酉年刊印罗浮山朝元洞藏板,经前有文字云:&光绪九年正月初九日。陕西汉中府城固县地母庙。飞鸾传经。&据此,知此经是清光绪年间陕西地母庙扶鸾降真之作。此经经文前有《香赞》、《地母宝诰》等开经偈赞,接着为《地母真经》,其后接着为《地母妙经》,末尾题为&《无上虚空地母玄化养生保命真经卷》终。&是合二经以成一经者。出于云南广南县的《地母真经》经书,降乩为&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地母降笔于滇省广南府漳仙女山之地母庙&。但考察发现首都北京地坛公园内的皇地祗,&道家之源&的河南洛阳上清宫,陕西省城固县地母庙内现存的《地母真经》序中都注明有&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地母降笔于滇省广南府漳仙女山之地母庙&并且都是同一时间降笔于滇省广南府的版本,只是地点有&南漳&和&漳&之差。而存于广南坝美普千村古本《地母经忏》与其他传抄的地母经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它既有&经&又有&忏&,地母经中的&忏&与基督教的祷告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通过忏悔赎清人的罪恶,同时又通过忏文中的内容来教导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部完整的《地母真经》须有&经&和&忏&,少其一则不够圆满,很可惜,在京城流传的那本光绪二十七年的《地母真经》就没有&忏&的部分。&经文内涵均以教人尽孝,及感谢地母造物养物之恩为主。
  二、女娲神就是地母神之说  
  女娲与伏羲,相传为兄妹,也是人类的创造者。《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列子&黄帝篇》说:&庖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楚辞&天问》云:&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上述是今日所见较早的史料,文字中传达了三项信息:其一以女娲为神人。其二以庖羲氏、女娲氏、神农、夏后氏等为前朝治国的圣王。其三以女娲为人类的创造者。这三项和女娲相关的传说,约可合并为神人女娲造人的传说,以及女娲是圣王的传说。屈原《天问》质问:女娲造人,谁创造女娲之体?以此看来,女娲造人的传说在战国之世已存在。《淮南子&说林篇》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高诱注说:&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说明女娲是创造人类的众神祇之一。东汉应劭《风俗通》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以上是女娲造人的神话,而汉代画像砖有伏羲、女娲人身蛇尾,并作交尾状,中间悬一小孩,象征二人结婚繁衍人类,应是女娲造人神话的延续,只是其间又牵扯了伏羲与女娲二人是兄妹的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入葫芦逃避洪水,而后结婚,再造人类之说。这些都是女娲造人神话传说的衍变。除女娲造人的故事外,《淮南子&览冥篇》更载述了女娲炼石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焰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补天到了东汉王充《论衡&谈天篇》又加入了共工和颛顼争为天子,不胜而怒触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维绝的情节。以上是造人的女娲,也是神人女娲。《无上虚空地母养生保命真经》云:&盘古初生我为尊,阴阳二气配成婚。坎、离、震、兑为四柱,乾、坤、艮、巽是为天。&《保命真经》中所指的阴阳二气与《周易》中所指的阴阳相生,系同一概念;坎、离、震、兑系女娲用以撑天的四只龟足,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坎、离、震、兑系同一概念。由此证明,中国历史上尊奉的女娲神其实就是地母神了。《春秋运斗枢》又说:&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三皇原分为人格的三皇和神格的三皇两者,后人将人格的三皇和神格的三皇相结合,于是伏羲为天皇、女娲为地皇、神农为人皇。道经既以女娲为地皇,于是女娲自然与地母信仰连上关系,属于道教的庙宇,人们自然便把女娲也称为地母了。
  周代道教产生,首敬&九天玄女&(道教中的神仙名),建&九天玄女&庙。唐代,以吕洞宾为首的道家提出质疑:&九天玄女犹无圣,后土夫人岂有灵?(唐罗隐《甲乙集》二《后土庙诗》)。&意思是:&你们先前只知道敬奉不是圣人的九天玄女,那作为圣人的后土夫人又怎么能够显灵呢?&于是改建后土祠、敬后土夫人,即敬地母神。此习俗沿袭至清道光年间。《地母真经》产生后则建女娲庙,以替代后土祠即地母庙。是什么原因呢?《地母真经》中的一段话回答了疑问:&地母何力焉?何以为名?&&昔炼石以补天者,其孰能之?唯女娲圣母是也。&《淮南子&览冥训》:&女娲炼五色石补天,让天少降大雨,借以反映匡时济世的大事业。&是言真正的地母应该是女娲,只有她才能够完成匡时济世的大事业。这一观点,广南府欣然接受。有碑为证,广南先农坛竖有一块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岁庚乙巳仲春月(二月)吉旦雕刻的石碑,上书&今将新建女娲皇神正殿暨左厢房所捐功德姓名胜列于后(以)永垂不朽。&有《地母真经》为证,坝美镇普迁村农恩祥老师珍藏有道光年间版《地母经忏》,书中就有关于女娲氏的一段文字。两证说明,自道光二十五年起,广南就建有女娲庙即地母庙,诵念《地母真经》。
  三、《地母真经》与广南的历史文化现象  
  广南是古西南夷中句町方国的发祥地及其都城所在。县城东北小尖山的汉代墓葬及牡宜村发现规模庞大、规格较高的木椁汉墓群,出土了简牍、木雕车马具、黄釉陶、朱书有&王&字的漆木耳杯及铜鼓、铁剑、鎏金葬具、珠宝玉器和大批精美的青铜器皿,以及西林普驮发现铜棺墓和铜鼓墓及出土许多珍贵文物,都印证了史籍记载的古句町国存在的真实性。句町悠久的历史表明:以壮族先民为主体的句町民众,很早就认同中华一统,并为共建中华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传颂边陲文化圣地广南古城的《地母真经》,作为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宗教文化现象传播国内外,展现国都市井,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文化瑰宝。
  《地母经》是《黄帝地母经》的简称,相传为轩辕氏黄帝所著,伴随着黄帝起造的历书&&《黄历》和中国的文化历史一直在流传。《地母经》最早见于什么朝代,被什么史料书籍记载,流传多少年,都已无从考证。但由于此书在民间有藏本,而且随着每一本黄历通书已经流传很广和很久了,在中国历史上,也一直在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谐地指导着农业、畜牧业、渔业、蚕丝业和养殖业,以及病虫害的预防等。著名考古学家李昆声在其《云南在亚洲栽培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中说:&最早驯化野生稻的民族是古代百越&。壮傣语支各民族是古代百越的后裔。云南广南和广西那坡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有炭化稻,证明壮族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将野生稻训化为栽培稻,他们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水稻的先驱。明清时代,广南还沿袭有一种名为&官撒种&的传统风俗,即每年春播之前,要由广南知府与侬土司准备丰富的供品,率文武官员和村社头人到莲城东郊的&先农坛&正殿前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并在坛前的田里用三条白水牛象征性地犁田撒种。此活动史称&籍田礼&,广南的老百姓则叫&官撒种&。他们焚香祭拜地母,进行隆重的诵经祈祷仪式,广南府及侬土司辖区内的壮族民众,更是借此机会表达敬畏地母、缅怀祖先神灵大恩大德的深厚感情,他们在村寨头人、长老和布摩的率领下,上竜山、入社庙举行大祭,进行鸡卜,并抬着社神走村串寨,举行驱邪纳福、祈求风调雨顺的系列民俗活动,其间,有的还跳草人舞、春牛舞、手巾舞和纸马舞,有的则对山歌、唱壮戏、敲锣打鼓、舞狮耍龙,使广南成了传承农耕文化、祭祀稻作文明之母的圣地,从而闻名于滇省乃至京城。
  广南壮族各个村寨均立有庙宇供奉地母和土地神,年年祭祀、颂经祈祷;而在广南文庙内则保存有一面&象耕&石刻,刻画大象牵犁在肥沃的土地上耕作,旁边是和风吹拂的树枝和花草,还有美丽的云朵在辽阔的空中飘动的图腾。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说:&壮人是古越人的后裔。云南东南部的侬人、沙人和僚人,也是壮语族的支系,古为句町部族。&在我国古代的历史文献中,&乘象&和&象耕&曾是越人最典型的文化特征之一,如司马迁的《史记》把滇越称之为&乘象国&;袁康著的《越绝书》即有关于&象耕鸟田&的载录;唐樊绰的《蛮书》更讲:&开南已南养象,大于水牛,一家数头养之,代牛耕也&。又讲:&象大于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仍烧其粪。&广南文庙中的&象耕&石刻显示:壮族先民确实使用过象耕。据了解,同为越人后裔的缅北坎底泰人及印度东部的阿洪泰人,至今还保持象耕这一传统耕作方式。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以后出版的《地母真经》又多了纯阳吕祖序一段话:&旨在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地母降笔于滇省广南府漳仙女山之地母庙。凡诵此经者,须寻净处,焚香跪诵,功德无量矣。&《地母真经》序中述及的&漳仙女山&或&南漳仙女山&,依汉语字义很难作出解释,但用壮(泰)汉语合璧词来理解,则涵义非常明确。壮泰语均称&大象&为漳(章),称乘象仙女为&囊南漳&(囊,壮泰语的意思是娘娘或仙女;南为乘或座)。在壮(泰)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地母即乘象仙女,由她统管大地,生养万物,教人耕田种地;而在汉族的传统观念中,地母则是炼五色石补天的女娲,她与伏羲结婚繁衍人类,因而成了人类的始祖。或许,早在句町时代,壮汉民族经过长期而又密切的文化交流,已使这里的民众逐步产生了&南漳仙女&与&女娲圣母&同为一位至尊女神的共识,于是后人便在府城东郊风景最美的小山顶上设先农坛、建地母庙,立至尊女神地母塑像,供人们顶礼膜拜,从而有了&地母降笔于滇省广南府漳仙女山之地母庙&的说法。(据文山网)
热门文章HOT
最新文章NEW【编者按】地母,即大地之母,统管大地,生养万物,是中国农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崇拜土地所信仰的大地女神。千百年来,民间祭祀地母的目的已经多样化,有求五谷丰登,有求四季平安,甚至有求赐子延嗣的。省委书记秦光荣在北京发现《地母真经》,落款赫然为&滇省广南府&。云南的神灵威力竟远扬至北京,&地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可谓深厚,&地母&文化和古滇王国文化一道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入云南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建设项目调研课题。现刊发四篇有关广南地母文化的文章以供探讨。
日,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将他在北京买到的一本序文落款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十八日地母降笔于滇省广南府漳仙女山地母庙&的《地母真经》送给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平同志,并批示:&刘平同志,这次在北京逛庙会,在地坛公园发现这本资料,地母与广南有渊源,送给你。广南出人才,原来有此来历,旅游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刘平副省长收到秦书记送的经书和批示后,立即给时任中共文山州委书记李培和州长黄文武写了亲笔信,转达了秦书记对广南县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和厚爱之情及重要指示,并建议州委、州人民政府尽快组织广南方面的史志人员编写一本广南简明史志,同时组织开展地母文化研究,提升广南旅游的历史文化内涵。
两位领导立即对广南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批示,要求广南方面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及时开展工作。广南县委、县人民政府立即成立相关工作小组,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的考证研究工作。一方面考证序文中的&漳仙女山&在哪里;另一方面到全国各地考证经文及地母文化的传播范围及传播形式。经半年多的努力,大家发现在全国各地使用的地母经书大多有&滇省广南府南漳仙女山地母庙&字样,有的是毛笔手抄本,有的是木质印模油印本,有的是电脑打印本;有的是繁体字文本;有的是简化字文本。&广南地母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这是不争的事实,广南人为此高兴和自豪。但是令大家沮丧的是,根本无法找到&漳仙女山地母庙&。一篇名叫《句町故地广南&地母崇拜&文化现象的探释》文章(以下简称《句》文)这样诠释&漳仙女山地母庙&:
广南《地母经》纯阳吕祖序中述及的&漳仙女山&或&南漳仙女山&,依汉语字义很难作出解释,但用壮(泰)汉语合璧词来理解,则涵义非常明确。壮泰语均称&大象&为漳(章),称乘象仙女为&囊南漳&(&囊&在壮泰语的意思是娘娘或仙女;&南&为乘或坐)。在壮(泰)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地母即乘象仙女,由她统管大地,生养万物,教人耕田种地;而在汉族的传统观念中,地母则是炼五色石补天的女娲,她与伏羲结婚繁衍人类,因而成了人类的始祖。或许,早在句町时代,壮汉民族经过长期而又密切的文化交流,已使这里的民众逐步产生了&南漳仙女&与&女娲圣母&同为一位至尊女神的共识,于是后人便在府城东郊风景最美的小山顶上设先农坛、建地母庙,立至尊女神地母塑像,供人们顶礼膜拜,从而有了&地母降笔于滇省广南府南漳仙女山之地母庙&的说法。
对于《句》文的这个观点,笔者着实不敢苟同。考古学家早已认定,人类在广南这片土地上的活动早于5万年以前。2000多年以前曾建立了句町古国,汉语汉字的使用和传播成了广南文化的一条主流。唐代归化州领四县,以汉文字形式始入中国版图。宋代尤以壮族英雄侬智高为广南历史之传奇,其中的离奇故事更多的是以汉文化的形式进入了各类史书。元代设置广南府。到了清代,汉文化在广南已经非常成熟。很多广南人士凭借其深厚的汉文化功底登科中甲。为了传播汉文化,培植文风,培养人才,清朝时期的广南府建起了很多庙宇和书院,有专门的教材。《圣谕广训》、《上谕》、《御纂周易折中》、《钦定春秋传说汇纂》、《钦定书经传说汇纂》、《钦定诗经传说汇纂》、《日讲四书解义》、《凤仪六经》、《朱子全书》、《御纂性理精义》、《古文渊鉴》、《大学衍义辑要》、《孝经注解》、《小学纂注》、《近思录集解》、《四礼初稿》、《四礼翼》、《文庙陈设礼乐祭祀图》、《学政全书》、《文武官相见仪注》、《斯文精粹》、《日知荟说》、《乡饮酒礼》、《驳吕留良四书讲义》、《吕子节录》、《明史》、《通鉴》、《纲鉴正史约》等书籍正是那时候广南府倡行使用的教材。广南学者方玉润能够著书《诗经原始》而成为晚清诗经问题大家,与他所受到的广南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生于1902年的柯仲平被誉为&狂飙诗人&,也与广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地母神话起源于人类的开辟时代,形成于人类的童年时期,以经文的形式被地母降笔于晚清时代的滇省广南府,标志着地母文化在广南的发育成熟,这个结果,是以厚重的广南文化为载体的。广南人,尤其广南壮族以种种形式成为中国地母文化最忠实的传承者。
《句》文作者运用壮学思维解释&南&、&漳&之意时,还添加了一个名词&囊&,才有&乘象仙女&这个结果。无论是汉语还是壮语,都不能任意增减文字去对一个字或词意进行诠释。譬如壮语的&那&,汉语是&水&之意;如果在后面添加一个&受&字组合成&那受&,就变成了汉语的&天干的&、&天收的&,一个带有贬义倾向的&的&字短语了。壮语的&乜&是汉语的&妈&,如果再添加一个词缀&么&,即为&乜么&,意思就全变了。《句》文采用添加手段,对于解读&南&和&漳&两字的意思来说,笔者认为是不妥当的,不能用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解释甚至肢解各民族共同的母语,这是一个规矩。
笔者在广南壮族地方读书和工作的时间长达21年之久,对壮族的语言及基本的生活习惯是有所了解的。举几个例子:壮语&囊&是汉语的&坐&意,&囊&是汉语的&坐会儿&之意。关于&南&,有位壮族老人对笔者说,意思是&嫂嫂&而不是其他。笔者知道汉族叫的&娘娘&,在壮语里也叫&娘&,只不过不独叫&娘&,还有个词缀&H&。汉族叫的&娘娘&,壮族经常叫&娘H&,听起来非常亲切。壮族将已婚女性长辈统称为&妈妈&,壮语叫&乜&。地母是大地的母亲、是大地的妈妈,万物都敬称其为&始祖妈妈&,笔者认为壮族也一样会敬称之为&乜南(大地妈妈)&,决不会以矮化地母人格和剥蚀地母神威的方式称地母为&大地娘娘&或者&仙女&啊!
民间降笔降乩活动一般都要做9到15天,参与诵经的先生一般是20人左右。逢地母盛会时,前往信众人山人海。这实际是个阴阳对接,神人对话的过程。降笔结果一出来,很快就要传遍四面八方。广南经书之所以能传到北京、传至全国各地去,这一点是个主要的原因。那么一座偌大的地母庙、一座神奇的&漳仙女山&居然淡出所有人的记忆,即便就是当地的百岁老人们也无法知晓&漳仙女山&到底在哪里。如果说,才100多年的时间,一座有名有灵的地母庙居然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么当年降笔于广南地母庙的神灵神威就值得后人推敲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地母文化与广南府有渊源&、&广南出人才,原来有此来历&秦光荣书记也如此解读了他所发现的《地母真经》。
笔者认为整个经文应该是汉语形式,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文字&脱落&现象。文人们在传抄过程中,把&神&字抄成了&漳&字;把&坡&字抄成了&女山&二字了。这样的错落,在中国文字的流传过程中,是非常普遍的。特别是甲骨文、金文时代,人们最容易将一些熟悉的字词弄成了难以理解的生僻字词。《地母真经》起源于晚清时代的广南,笔者认为其落款的一句使用了金文模式。一方面是祭祀的需要,中国古老的文字与原始崇拜是一脉相承的。几乎一个文字就是一个神话,一个文字就代表了一个神祗。这种情形,在如今广大的中国农村都普遍存在。凡家境不顺的,都要搞些驱妖赶鬼的活动。无论谁主持这类仪式,都大同小异&&在神龛面前占卜打卦、在每一间隔屋的门头上贴上一张&符章&;帮助主人请家神、封财门,让主家发大财。他们画的&符章&没有更多的符号,不是&龙&字就是&虎&字;不是&封&字就是&福&字;不是&鬼&字就是&神&字&&贴在大门上,由一块红布制成。红布上的主体图案是&八卦&图案,其他的就是一些变种的古代文字图案,包括&地&、&神&之类的金文字样。另一方面,晚清时期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非常盛行,形成了比&说文解字&还要独到的一些理论观点。于是文人们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都喜欢套用金文风格。那样做,一是可以显示文人的高雅;二也凸显了文化表达的神圣与庄重。就是现在,人们在制作私人印章时,都喜欢使用金文篆书刻制。一些古典文献的编辑还不时地采用金文风格,以增添书籍本身的美感和历史厚重感&&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山铜鼓》书名就全部使用了地道的金文字体;广南县出版的一本内部资料《广南句町古国历史文化研究》的扉页上也使用了金文字体。由于金文的广泛流传和普遍使用,文字的讹变现象就不可避免,&虎&有一百种、&龙&有一百种、&福&有一百种&&这些都沿袭了古代甲骨文和金文的书风。甲骨文只求大体相像,多一笔少一笔无所谓;金文比之甲骨文要规范,但其偏旁不固定,可以左可以右,可以上可以下。后来的石鼓文中,由于书写的不规范和长期的风吹日晒,偏旁的脱落和笔画的缺失更是常态了。抄录文人本身的认知能力也是影响文字讹变的一个主要原因。《地母真经》的文字讹变是十分突出的。有的把&女&字抄成了&大&字;有的把&者&字抄成了&著&字;有的把&念&字抄成了&全&字&&金文中,&示&以&水&相似;&申&与&章&相似;金文&坡&字的&皮&旁在左、&土&旁在右,而且&皮&与&女&相似,&土&与&山&相似。当时以金文形式降笔落款于凸凹不平的沙盘之上,誊抄先生是完全有可能将&神仙坡&三字抄成&漳仙女山&四字的;即使降笔时没有被抄错,在后来转抄转录的过程中,发生笔误是可能的。笔者收集到的一本手抄《地母经》中的&漳&字不但没有三点水,而且还是上&音&下&小&的组合。这个样子就与金文的&章&字十分相似。广南陈应文告诉笔者,他发现经文落款处中的&旨在&是&时在&的笔误。金文的&时&和现在的&旨&字在笔画上和结构上都没有什么明显区别。《地母真经》中落款处的&旨在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意思应该是&时间是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种种迹象表明,《地母真经》序文,第一次被地母神降笔于广南时是以神圣的金文模式落款的。由于众多文人的转抄转录发生了讹变,明明是&时在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地母降笔于滇省广南府南神仙坡地母庙&,偏偏就成了&旨在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地母降笔于滇省广南府南漳仙女山地母庙&。因古代的&时&字常用&]&,笔划相近,今人不识,将&]&误为&旨&了。北京地坛《地母真经》&旨&即&]&之误。
神仙坡距县城6公里左右,是一座神山,在广南城里可谓妇幼皆知。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笔者还在广南农村工作时就听说过有人到神仙坡求神祈福的事。本世纪初,笔者调入广南县文化局工作后,经常听到人们拜会神仙坡的故事,特别是大年初一和正月十五日,神仙坡胜似赶集,热闹非凡。那时交通不是很便利,很多人徒步前往,往往在早晨5点多钟就得出门,跋涉到下午5点左右才能回到城里。神仙坡是那周围最高的山。山顶上有座香火甚旺的庙宇,每每拜会时,人们总得排队进入。从山下到山顶有1500多米的崎岖山路,人多的时候,有的人已经到达山顶烧香烧纸,有的人还在山脚下苦苦等待着。笔者在广南文化局工作时,单位一名职工就曾经带着家里老小前往神仙坡为他们逝去的老人诵经超度。在广南城里,凡是老人去世,必须在3天之内办理完火化等所有丧事,几乎没有条件为新故亡魂举行长时间的诵经和超度,很多家庭都得在事后选一个适合的日子上神仙坡去做法事。有的一弄就是十天半月:念皇经,进行阴阳对话,询问亡魂们在阴曹地府做什么工作,担任什么职务,做什么大官,月工资多少,有什么困难,需要阳间的后生们帮助做些什么等等,这个活动叫&抬笔&、&降笔&、&降乩&等。神仙坡一年四季人来人往,香火不断,无病无痛者去拜神保平安,久病不愈者去祭拜药王,生意不畅的去祭拜财神,久旱成灾的则去祭拜地母神。
原来的地母庙就是在神仙坡。最初《地母真经》序文的落款应该是
错误原因就是众多信徒在抄录过程中,把(神)字写成了(漳)字,把由(皮)字和(土)字组成的(坡)字写成了(女)字和(山)字了,于是著名的&神仙坡&就变成了莫名其妙的&漳仙女山&。一代代的信徒认准了&神仙坡&,就是从来没听过&神仙坡&还有一个错误的美名&漳仙女山&。
有人问,有的《地母真经》版本出现的&南&字又是什么意思呢?找到地母庙以后,关于&南&字意的解释就非常简单了。广南旅游局做了个关于神仙坡的简介放在网上,说神仙坡在广南城东面6公里处,笔者觉得不可信,于是认真查阅了广南最近出版的地图,发现神仙坡就是在广南的南面。为了稳妥起见,笔者专门找来《广南县志》,县志上的地图显示:神仙坡属于董那孟管辖范畴,董那孟位于广南莲城至董保乡、南屏镇之间,分明就是处于广南县的南面。&南&字是汉语的方位词。
神仙坡庙宇走廊上石狮嘴里的雀巢
光大地母精神,繁荣地母文化,已经成为云南省十大旅游品牌项目之一。中国《地母真经》的发源地广南县已经规划建设地母宫。笔者是广南人,很想为此尽点桑梓之情。日,笔者把想法向王永奎老州长及几位老同志作了汇报。老州长建议笔者再向广南的曾昭富老人咨询一下。曾老是广南县原政协主席,参加过首轮《广南县志》的编纂工作,出版过《句町与广南》著作,发表了多篇研究文章,多次参加过省内外举办的学术研究活动。根据王老州长的建议,笔者及时给曾昭富老人打了一个电话。老人家听了之后,激动地说:&庚文,想不到你研究这么深入,这么细致!我开始就认为地点应该在神仙坡,但是找不到像你现在拥有的丰富论据,不敢下笔。那个地方的香火是广南县最旺的,很早很早以前,省内外的信众就纷纷到那里去求神祈福。广南县城及城郊的降笔降乩活动就在那里举行,附近村庄,现在都还有几个老乩手。我小的时候,就亲眼见过不会生育的年轻夫妇在那里举行求子求女的仪式,在道士先生的引导下,将水从神像的头上淋下去,然后赶快用器皿接了从神像生殖器那里流下来的圣水,现场喝下,好多这样做了的,回去不久就说会生育了,很奇怪啊!那时小,不懂事,不知道人们崇拜的是地母神,今天想来啊,真是十分巧合了!你赶快把你的文章发表出来,如果有持不同观点的,大家再继续讨论。&听了曾老的一席话以后,真有发表文章的冲动。之后,笔者给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中共广南县委副书记张芳明打去电话,张副书记是笔者过去在学校工作时的老领导,他很坦诚地说:&目前,参与研究地母文化的专家学者很多,观点也多,我们不会受观点左右,启动建设以地母文化有关的旅游项目,要尊重历史,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你们有新的见解,尽管发表,以后谁的观点得到认同,我们就把其所认定的地方保护起来,作为人们寻根的地方。&听了张副书记的意见后,笔者决定将这篇文章发表出去。
对了,人们若要发问:&地母为什么降笔于广南,甚至降笔于广南神仙坡,而不是降笔于他乡?&&射必穿杨,力能扛鼎;医卜星相,技也通神。&&沙门飞锡而证佛,羽客餐霞以登仙&&&《广南府志》的这些神奇记述告诉我们,广南那方古老的文化厚土必然得到文化的神奇厚佑!
(责任编辑:大雁南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母该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