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义务教育不允许设重点班和排名

---晶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A04版:首读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头版
第A02 : 社论
第A03 : 首读
第A04 : 首读
第A05 : 首读
第A06 : 深圳市情
第A07 : 深圳市情
第A08 : 深圳市情
第A09 : 专题
第A10 : 专题
第A11 : 深圳市情
第A12 : 热线现场
第A13 : 讲场观点
第A14 : 中国看板
第A15 : 中国社会
第A16 : 深圳日记
第A17 : 深圳日记
第A18 : 国际关注
第A19 : 国际再关注
第A20 : 实用资讯新气象·电视
第A21 : 综艺眼
第A22 : 综艺眼
第A23 : 财经财情
第A24 : 晶品连载
第A25 : 分类信息
第A26 : 分类信息
第A27 : 撞彩
第A28 : 撞彩
第A29 : 体育投篮
第A30 : 体育草场
第A31 : 体育劲赛
第A32 : 体育哨响
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不得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
&&征求意见稿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征求意见稿明确,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征求意见稿还明确,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建课业负担监测制度为中小学生“减负”&&征求意见稿指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各级政府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与此同时,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逐步实行中职教育免费制度&&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据新华社河南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征意见 义务教育禁设重点学校重点班
河南要闻 -- 新华网河南频道
您所在的位置:
河南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征意见 义务教育禁设重点学校重点班
 来源:郑州日报
] [] []&
移动用户发KX至,订阅新华快讯。新华快讯,迅闻天下,每天7分钱
&&& 新华网河南频道5月29日讯& 郑州日报报道:(记者 李娜)昨日,河南省政府法制办公布了《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儿童年满6岁应入学
&&&&孩子应该几岁上学?河南省拟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都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入学年龄可推迟到七周岁。
&&&&河南省拟明确提出: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考试、测试等形式选拔学生,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依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分布状况合理确定公办学校接收学生的区域范围和人数,并向社会公布。公办学校应当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接收学生,不得跨学区、区域组织招生。
&&&&不许设重点学校重点班
&&&&根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应当均衡配置校内教育资源,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未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得设立实验班。同时,将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推行小班化教学。
&&&&为方便农村学生就读,河南省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偏远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禁按成绩给学生排名次
&&&&学校应当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合理科学安排学生的课业,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学校将不得随意调整课程或者增加、减少课时,不得占用寒暑假、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上课,不得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排名,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
&&&&不得以升学率对学校排名
&&&&河南省明确提出,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向学校或者教师下达升学指标或者规定考试成绩提高幅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不得将学生学科考试成绩、升学情况作为评价或者考核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标准。
&&&&如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违反这些规定,将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四种方式提建议
&&&&省政府法制办昨日表示,欢迎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在6月15日前,对该征求意见稿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登录河南省政府法制网站,通过网站首页右侧的《河南省法规规章意见征集系统》,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和建议;发送电子邮件至:;书面意见传真至68;通过信函邮寄至:郑州市金水东路22号省政府法制办公室行政法规处。&
--视频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或&稿件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或&稿件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或&稿件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或&稿件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教育部:义务教育不得设重点学校、重点班
作者:宁波教科网&&来源:宁波教科网&&点击数:2239&&更新时间:&&8:15:00
保护视力色:
&&&&&&&& &&&&&&&&
&&&&&&&&&【字体:
&&& 据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从9月1日起正式实施。教育部近日要求各地依法规范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得举办各种名目的重点学校、重点班。
  教育部日前发出《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抓紧制订或完善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不能利用公共教育资源集中建设或支持少数窗口学校、示范学校。要积极推动学区内各学校优秀课程、优秀教师、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教育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不能以各种名义在校内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要建立健全帮扶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机制,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的各类实验班进行全面清理,进一步明确审批权限和程序。确因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举办的,要严格控制数量和规模,开展实验所需经费由审批部门统筹解决,不得向学生加收费用。
  相关新闻
  义教在校考试不得公布成绩
  教育部要求就近免试入学,不得将竞赛成绩作为招生依据
  据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记者吕诺)教育部近日要求各地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依法坚持义教阶段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不能采取各种形式的考试、考核、测试选拔学生,不能将各种竞赛成绩作为招生的依据。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节假日时间禁止集体补课
  这是教育部在日前发出的《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同时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全面清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服务性收费项目,坚决废止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相违背的收费项目。
  教育部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不得随意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也不得随意减少非考试科目的教学时间。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提出中小学学期、寒暑假和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的指导意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学校和教师不得占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不得要求和统一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辅导班和学科竞赛。
  教师“不务正业”将予纠正
  教育部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法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切实加强教师管理,坚决纠正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校外补课的错误做法。
&|&&| &|&&|&&|&&|&&|& |
&&&&宁波市教育局主办&宁波市学校装备管理与电化教育中心承办
Copyright &
All Right Reserved.&&
最佳使用效果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7.0及以上[欢迎讨论]市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精神,不设重点班,也不公布成绩排名 - 百姓话题 - 嘉兴人网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
查看完整版本: [--
[欢迎讨论]市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精神,不设重点班,也不公布成绩排名
记者从市教育部门获悉,由省人大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广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省义务教育条例》昨天起开始施行。整个条例共分8章52个条款,对义务教育段学生的权益、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学校的教学教育方法、教育经费等问题均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此,记者就其中一些问题采访了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3:22:51编辑过]
义务教育免费法定化 条例》对义务教育免费进行了明确界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取学费、杂费、借读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我市自2007年以来逐步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取学杂费、借读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等费用,今年起又实行农村中小学免交住宿费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我市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条例》的实施使这一政策法定化。《条例》指出,义务教育实行省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县级以上政府应将义务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不能分重点和非重点针对部分家长热衷于择校的现状,《条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考试、测试,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和各类考级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依据;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要求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长、教师的合作交流与合理流动,均衡配置学校教师资源,建立校长、教师合作交流制度,在教师配备、培训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和其他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倾斜。据了解,我市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已有多年,而且规定不允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考试;2008年起,我市不再评比农村示范中小学;新生在小学和初中录取后,绝大多数学校都能够按照平均成绩分班。
公布考试成绩排名“违法”《条例》规定,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以学科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或者考核学校、教师的单一标准。学校应当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校不得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的排名,不得利用假期、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补课,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市一直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不公开考试成绩排名的政策,小学生成绩按照等第、初中生按分数进行评价,确系学校或班级内部进行学科分析需要的,可以排名,但不能向学生或家长公开。
公办学校不得跨学区招生 条例》要求,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具有本省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公办学校不得跨学区、区域组织招生。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应当予以批评教育,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学校不得退学或者开除,不得限制其在本校就学。在公办学校招生上,我市有明确的学区入学政策,每年通过媒体公布学区,以便社会监督,使择校这个我市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海宁市自2008年起已经实现了“零择校”。
教师应抵制有偿家教针对有偿家教这个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条例》作出了相关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有偿家教,并重申教师应当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我市教育部门每年对教师有偿家教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监督。去年,根据教育部和省有关文件精神,我市还专门出台了政策,对制止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办班及校外兼课等行为作了具体规定:严禁教师在工作日时间、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或强迫、动员、暗示学生接受各种形式的有偿家教;严禁学校领导、教科研、教研人员以及优秀教师从事有偿家教;严格禁止在职教师办班、工作日期间到校外教育机构兼职兼课等行为。
不设重点班 不公布成绩排名那怎么竞争啊
以下是引用雨瑟在 14:43:00的发言:不设重点班 不公布成绩排名那怎么竞争啊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这主要出于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目的,它既是一个社会公平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社会资源共享、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而学校之间的竞争一般不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更不应体现在少数学校独占优良教育资源之后去谈论什么竞争了
一中实验和秀洲现代的择优生源,就是嘉兴市的现状。公办的初中中,洪波的实验初中,次次考试都是排名的。
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 (2009年11月27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实施及其有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实施义务教育,不得收取学费、杂费、借读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  第四条义务教育实行省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规定的职责做好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义务教育所需师资、校舍及设施设备、经费等。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应当按照委托协议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其他民办学校,应当按照省有关规定给予经费补助。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应当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应当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和监测制度,加强对执行义务教育法律法规、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均衡发展等情况的督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将督导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章 学生  第九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经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情形消除后,应当按规定继续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第十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考试、测试,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和各类考级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依据。  第十一条具有本省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分布状况合理划分学区,确定和调整公办学校就近招生的范围和人数,并向社会公布。  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学校不得违反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招生。公办学校不得跨学区、区域组织招生。  第十二条持有本省居住证的人员,与其同住的子女需要在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符合省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凭居住证到居住地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就读;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予以保障。  第十三条学校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发现未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或者辍学学生,应当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与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采取措施,共同做好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和辍学学生复学工作。  第十四条学校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应当予以批评教育,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得决定退学或者开除,不得限制其在本校就学。  第十五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报送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和经费保障、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计划等,并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章 学校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合理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需要的建设用地。  新建居民区根据城乡规划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配套建设的学校应当同步移交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管理。  因建设需要拆迁学校的,拆迁单位应当按照学校布局调整方案予以重建或者给予补偿。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做好被拆迁学校师生、员工的分流、安置工作。  第十七条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符合消防安全和防汛、防台、抗震以及防御其他自然灾害的要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工程设计和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改善寄宿制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寄宿制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学校安全管理、生活管理、卫生管理等制度,保障寄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第十九条盲人学校的设置由省人民政府统筹安排;聋人学校(班)的设置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培智学校(班)的设置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  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和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具体设置、办学和建设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普通学校应当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学校实施义务教育和矫治。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未成年犯管教机构和未成年人强制性教育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统筹规划本行政区域内各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均衡配置。学校不得设置或者变相设置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学校产权登记制度,明确产权关系,防止学校国有资产流失。学校应当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未经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学校土地使用性质,不得将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转让、出租或者改变用途;经依法批准转让、出租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处置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所得收入,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本级财政部门统筹用于义务教育。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第二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维护学校校园及周边安全,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提供安全保障,创造良好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第二十五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进行经常性的安全隐患排查和处置。  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保学生意外伤害校方责任保险,所需费用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  第二十六条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和资格。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依法聘任,并依照学校章程对学校实施管理。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校内申诉制度,维护教职工、学生的合法权益。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与家长、社区的联系制度,建立家长委员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对涉及学生利益的重要决策事项,应当听取家长委员会的意见并接受其监督。  第四章教师  第二十七条教师享受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二十八条省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统筹规划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长、教师的合作交流与合理流动。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教师资源,建立校长、教师合作交流制度,在教师配备、培训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和其他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倾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并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核定教师编制。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按照核定的编制和岗位配备教师,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招聘教师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择优录用。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按时足额发放。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岗位津贴和农村学校教师的任教津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教师的社会保险待遇,完善教师的医疗保障机制,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第三十一条教师应当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中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对品行有缺点、心理有障碍、生理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帮助、关爱。  第三十二条学校实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学校应当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绩效工资分配、实施奖惩等的重要依据。  对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培训;经培训仍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调离教师岗位。
   第五章教育教学  第三十三条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教育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等改革,建立、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教学研究及指导体系,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以学科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或者考核学校、教师的单一标准。  第三十五条学校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加强爱国主义、公民意识、社会公德、民主法制、生命、心理健康和日常行为规范等教育。  学校、家庭、社区应当相互配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三十六条学校应当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应当合理科学安排学生的课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学校不得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的排名,不得利用假期、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进行补课,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  第三十七条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文艺、科技和社会综合实践等活动,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场馆和历史文化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开展与其身心特点相适应的社会公益和社会体验活动。  学校应当重视和支持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开展工作,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各类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学生免费或者优惠开放,支持学校开展素质教育。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支持社区为学生校外活动提供非营利性服务。  第三十八条学生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保障学生在非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并配合学校落实有关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措施。  学生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家庭教育职责,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教科书选用的监督管理。  地方课程使用的教科书应当经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未经审定的,不得出版、选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校、教师、学生订购教辅材料及报刊杂志。  第六章经费保障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并及时足额拨付。  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第四十一条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省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适时调整。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的当地经费标准不得低于省定标准。  第四十二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省人民政府统筹落实,省、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机制。具体经费保障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财力薄弱的县(市、区)义务教育经费的扶持力度,支持和引导其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行政区域的义务教育给予经费支持。  第四十三条义务教育经费应当按照预算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收支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  省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统计部门对县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执行情况定期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告。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未依法履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或者未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或者以学科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考评学校、教师的单一标准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八条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考试、测试,或者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和各类考级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依据的;  (二)设置或者变相设置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三)公办学校跨学区、区域组织招生的;  (四)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决定退学、开除或者限制其在本校就学的;  (五)擅自将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转让、出租或者改变用途的;  (六)未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  (七)安排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于一小时的;  (八)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的排名,或者利用假期、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变相组织学生进行补课,或者组织、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的;  (九)其他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情形。  第四十九条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学校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或者解聘:  (一)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的;   (二)其他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应当给予处分的情形。  第五十条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条例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一条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未作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本条例。  第五十二条本条例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解读&一、修订条例的必要性&&&&&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新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9月1日起施行。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同时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管理体制、均衡发展、素质教育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我省于1985年制定,并于1995年修正的《浙江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以下简称原条例),与新义务教育法相对照,有的规定与其不相一致,有的规定已不符合现阶段我省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有的需要根据新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进行补充和细化等。此外,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两年多以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保障义务教育实施的政策和措施,这些已被实践所证明卓有成效的政策和措施,需要通过地方性法规予以巩固和确认。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新义务教育法,高水平普及我省义务教育,进一步促进我省义务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原条例进行全面修订。&&&&& 二、条例草案的起草过程&&&&& 条例是省人大常委会2009年立法计划的一类项目。省教育厅于2009年1月成立了起草小组,在历经4个月的调研、起草、论证、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七易其稿,形成条例送审稿,并于2009年5月上报省政府。省法制办按照立法程序进行了初步审核后,书面征求了省级14个部门和11个市人民政府的意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各地各部门返回的修改意见,并借鉴外省市的立法经验,省法制办对条例送审稿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改,形成了条例修改稿。6月中旬及7月上旬,省法制办会同省教育厅分别赴杭州、衢州开展立法调研,召开座谈会,征求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意见。针对立法调研反映的情况和意见,我们对条例修改稿再次作了修改。7月10日,省法制办召开了省级有关部门参加的立法协调会。针对协调会上提出的问题,省法制办会同省教育厅对条例修改稿进行了研究和修改,形成了条例草案,2009年8月20日经省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三、立法的依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体例&&&&& (一)立法依据。修订条例的主要依据是新义务教育法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同时参考了上海、北京、辽宁等省市义务教育立法。&&&&& (二)立法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和要求,结合我省义务教育实际,对原条例进行全面修订,从而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本省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法律保障。&&&&& (三)立法的基本原则。条例草案作为实施性立法,在立法原则和技术处理上作以下考虑:一是对新义务教育法中比较原则以及授权地方制定的条款作出具体规定。二是将本省义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三是对新义务教育法及相关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内容,原则上不再重复规定。四是对新义务教育法授权国务院或者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专门行政法规、规章的内容,不再作具体规定,如教育督导等。&&&&& (四)立法体例。条例草案基本上按照新义务教育法的体例进行分章,共八章四十九条,规定了总则、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和附则等。&
&&&&& 四、条例草案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关于管理体制。新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省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新体制。为此,条例草案第五条根据上位法的规定,对我省原有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作了调整。虽然新义务教育法在管理体制上未对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设定法定义务,但考虑到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以往长期在义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当前实际工作中,其承担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管理、辍学的防范、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重要职责,条例草案第五条第三款明确“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相应职责做好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二)关于免费范围。新义务教育法明确,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我省自2007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和杂费,2008年开始不收取借读费、教科书费和作业本费。为了使这一政策法定化,条例草案第四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借读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 (三)关于非户籍所在地适龄儿童、少年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根据上位法的授权,结合即将施行的《浙江省流动人口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并参考省政府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有关政策,条例草案第十二条规定:“持有浙江省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其同住的子女需要在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可以凭浙江省居住证到居住地所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就读;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统筹解决。”&&&&& (四)关于义务教育学校。义务教育学校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场所。条例草案对义务教育学校设置规划、建设作了明确规定,并规定多项措施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与规范:&&&&& 1.规范学校设置。一是政府应当合理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需要的建设用地。二是针对新建居民区配套学校建设不规范,产权不清,交付不及时等问题,规定:新建居民区根据规划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配套建设的学校应当及时移交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三是规范特殊学校设置。条例草案规定,盲人学校的设置由省人民政府统筹安排;聋人学校(班)的设置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培智学校(班)的设置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具体设置、办学和建设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规定。(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二款,第十七条)&&&&& 2.加强学校建设管理。条例草案规定,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符合防汛、抗台、抗震和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要求。(第十六条)&&&&& 3.保障学校安全。一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维护学校校园及周边安全,保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进行经常性的安全隐患排查和处置,投保学生意外伤害校方责任保险等。(第二十二条)&&&&& 4.加强学校资产和内部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学校产权登记制度,明确产权关系,防止学校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二是建立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校内的申诉制度,维护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与家长的联系制度,建立家长委员会。(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 (五)关于义务教育教师。条例草案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保障教师待遇、加强教师管理等三个方面对教师作了规定:&&&&&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规定:(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配足教师编制。学校应当按照核定的编制和岗位要求安排落实教师,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学校在核定的编制内招聘教师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择优录用;(2)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职业素质。(第二十五条第三款、第二十六条)&&&&& 二是保障教师待遇。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按时足额发放;保障教师的社会保险待遇,为教师提供医疗保障,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第二十七条)&&&&& 三是加强教师管理。规定:(1)按照新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重申了教师职业规范要求,强调学校教师在工作日期间不得从事有偿家教,或者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兼课;在节假日期间不得组织学生接受有偿家教。(2)对教师实行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绩效工资分配、实施奖惩等的重要依据。(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 (六)关于素质教育。新义务教育法将素质教育法定化,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此,条例草案设第五章,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外活动场所、家长四个方面的职责要求,对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规定:&&&&&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职责。明确:(1)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教学研究及指导体系,推进素质教育实施。(2)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学科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或者考核学校、教师的单一标准。(第三十一条)&&&&& 二是学校职责。主要对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教学明确了相应要求。同时为体现可操作性,对常见的违反教育教学的行为作出规范:(1)学校应当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2)学校不得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的排名;不得利用假期、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补课;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 三是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单位职责。规定其按照公益性原则对学生免费或者优惠开放,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提供支持。(第三十四条)&&&&& 四是家长职责。主要规定家长要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非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正确履行家庭教育职责,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等。(第三十五条)&&&&& (七)关于经费保障。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此,条例草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经费保障作出了规定:&&&&& 一是明确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目标。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保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第三十七条)&&&&& 二是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标准化管理。规定: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省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并适时调整。市、县(市、区)制定的当地经费标准不得低于省定标准。(第三十八条)&&&&& 三是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来源和投入机制。规定:(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省人民政府统筹落实,省、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体制。(2)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行政区域的义务教育给予经费支持。(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二款)&&&&& 四是明确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规定:(1)义务教育经费应当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挪用义务教育经费。(2)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收支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财政、统计部门对县(市、区)人民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执行情况定期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告。(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 (八)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普惠性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具有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我省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因此,根据新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条例草案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规定:&&&&& 一是生源均衡。规定:(1)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考试、测试,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和各类考级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依据。(2)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公办学校不得跨学区组织招生。(第十条、第十一条)&&&&& 二是学校及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均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统筹规划本行政区域内各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均衡配置。学校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第二十条)&&&&& 三是师资均衡。规定:(1)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统筹规划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长、教师的合作交流与合理流动。(2)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教师资源,建立校长、教师合作交流制度,在教师配备、培训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和其他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倾斜。(3)按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向农村学校教师发放任津贴。(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二十七条第一款)&&&&& 四是经费均衡。在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标准化管理及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财力薄弱的县(市、区)义务教育经费的扶持力度,支持和引导县(市、区)人民政府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经费的差距。(第三十九条第三款)&&&&& (九)关于法律责任。条例草案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新义务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作了转致规定。同时根据条例草案新增设的义务规范,分别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四十二条至第四十七条)
《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学习宣传提纲&&&& 一、修订《条例》的背景和必要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新《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9月1日起施行。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同时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管理体制、均衡发展、素质教育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我省于1985年制定,并于1995年修正的《浙江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以下简称原《条例》),与新《义务教育法》相对照,有的规定与其不相一致,如管理体制;有的规定已不符合现阶段我省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有的需要根据新《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进行补充和细化等。此外,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三年多以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保障义务教育实施的政策和措施,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规定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施任教津贴制度等,这些已被实践所证明卓有成效的政策和措施,需要通过地方性法规予以巩固和确认。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新《义务教育法》,高水平普及我省义务教育,进一步促进我省义务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读好书”的主要教育诉求,有必要对原《条例》进行全面修订。二、新《条例》的起草过程新《条例》是省人大常委会2009年立法计划的一类项目。省教育厅于2009年1月成立了起草小组,2月至4月间,先后通过讨论会、咨询会、座谈会等形式,充分听取厅内处室和直属单位、高校部分学者和法律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普发电传、个别交流等形式,充分征求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意见;还征求了教育系统老同志老专家意见。在历经4个月的调研、起草、论证、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七易其稿,形成《条例》(送审稿),并于2009年5月上报省政府。省政府法制办按照立法程序进行了初步审核后,书面征求了省级14个部门和11个市人民政府的意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各地各部门返回的修改意见,并借鉴外省市的立法经验,省政府法制办对《条例》(送审稿)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改,形成了《条例》(修改稿)。6月中旬及7月上旬,省政府法制办会同省教育厅分别赴杭州、衢州开展立法调研,召开座谈会征求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意见。针对立法调研反映的情况和意见,又对《条例》(修改稿)作了修改,并在省政府门户网全文刊登,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7月10日,省政府法制办召开了省级有关部门参加的立法协调会。针对协调会上提出的问题,省政府法制办会同省教育厅对《条例》(修改稿)进行了研究、推敲和修改,最后形成了《条例》(草案)。8月20日,《条例》(草案)经省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上报省人大常委会。9月上旬,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调研组,赴温州、洞头、湖州、金华、磐安、台州、仙居等地进行调研,征求对《条例》(草案)的意见和建议。9月27日,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初审,会后,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将修改后的《条例》(草案)印发各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省人大代表、省有关部门和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征求意见,并在地方立法网全文刊登,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同时到杭州、富阳、丽水、龙泉等地进行调研,听取对《条例》(草案)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初审意见和各地、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对《条例》(草案)作了多次修改,形成了《条例》(草案修改稿)。11月27日,《条例》(草案修改稿)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三、立法的依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体例和重要意义&&& &1.立法依据。修订《条例》的主要依据是新《义务教育法》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同时参考了上海、北京、辽宁等省市义务教育立法。&&& &2.立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和要求,结合我省义务教育实际,紧紧围绕“公平、均衡、素质、质量、协调”的目标,对原《条例》进行全面修订,从而从法律上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本省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3.立法的基本原则。《条例》作为实施性立法,在立法原则和技术处理上作以下考虑:一是对新《义务教育法》中比较原则以及授权地方制定的条款作出具体规定,如非本省户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等。二是将本省义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如扩大义务教育免费范围。三是对新《义务教育法》及相关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内容,原则上不再重复规定。四是对新《义务教育法》授权国务院或者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专门行政法规、规章的内容,不再作具体规定,如教育督导等。&&& &4.立法体例。《条例》基本上按照新《义务教育法》的体例进行分章,共八章五十二条,规定了总则、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和附则等。&&& &5.重要意义。《条例》对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我省义务教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依法保障学生受教育权,提高公民素质,推动实施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全面改善民生,保证我省义务教育朝着公平、均衡、优质的方向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 &&四、新《条例》的主要突破和创新&&& &本次《条例》修订已在经费保障、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素质教育等焦点难点问题上实现了一定突破,不少条款已具有鲜明的浙江地方特点,在以下九个方面有创新。&&& &(一)关于管理体制。&&& &新《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省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新体制。这一体制突出了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省人民政府的统筹作用和责任;二是明确了管理以县为主。为此,《条例》第四条根据上位法的规定,对我省原有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作了调整。虽然新《义务教育法》在管理体制上未对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设定法定义务,但考虑到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以往长期在义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当前实际工作中,其承担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管理、辍学的防范、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重要职责,《条例》第四条第三款明确了“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规定的职责做好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二)关于免费范围。&&&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我省自2007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和杂费,2008年开始不收取借读费、教科书费和作业本费。为了使这一政策法定化。《条例》第三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得收取学费、杂费、借读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 &(三)关于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条例》突出保障以下四类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 &1.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第五条)&&& &2.保障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第五条、第十九条)&&& &3.保障非户籍所在地适龄儿童、少年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根据上位法的授权,结合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流动人口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并参考省政府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有关政策,《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持有本省居住证的人员,与其同住的子女需要在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符合省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凭居住证到居住地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就读;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予以保障。”&&& &4.保障学习有困难、心理行为有偏差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第十四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 &(四)关于义务教育学校。&&& &义务教育学校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场所。《条例》对义务教育学校设置规划、建设作了明确规定,并规定多项措施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与规范:&&& &1.规范学校设置。一是政府应当合理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需要的建设用地。(第十六条第一款)。二是针对新建居民区配套学校建设不规范,产权不清,交付不及时等问题,规定:新建居民区根据城乡规划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配套建设的学校应当同步移交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第十六条第二款)。三是规范特殊学校设置。《条例》规定,盲人学校的设置由省人民政府统筹安排;聋人学校(班)的设置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培智学校(班)的设置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具体设置、办学和建设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规定。(第十九条)&&& &2.加强学校建设管理。《条例》规定,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符合消防安全和防汛、防台、抗震以及防御其他自然灾害的要求。(第十七条)&&& &3.完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改善寄宿制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寄宿制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学校安全管理、生活管理、卫生管理等制度,保障寄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第十八条)&&& &4.保障学校安全。一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维护学校校园及周边安全,保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创造良好的环境;应当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第二十四条)。二是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进行经常性的安全隐患排查和处置,投保学生意外伤害校方责任保险等。(第二十五条)&&& &5.加强学校资产和内部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学校产权登记制度,加强学校产权登记工作,明确产权关系,防止学校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二是建立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校内的申诉制度,维护教职工、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与家长的联系制度,建立家长委员会。(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六条)
&&& &(五)关于义务教育教师。&&&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关键靠教师。《条例》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保障教师待遇,加强教师管理三个方面对教师作了规定:&&&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规定:(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并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核定教师编制。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按照核定的编制和岗位配备教师,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招聘教师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择优录用。(第二十九条)。(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职业素质。(第二十八条第三款)&&& &二是保障教师待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按时足额发放;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岗位津贴和农村学校教师的任教津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保障教师的社会保险待遇,保障教师的社会保险待遇,完善教师的医疗保障机制,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第三十条)&&& &三是加强教师管理。规定:(1)按照新《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重申了教师职业规范要求,强调学校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教师实行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绩效工资分配、实施奖惩等的重要依据。(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二条)&&& &(六)关于素质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新《义务教育法》将素质教育法定化,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此,《条例》设第五章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外活动场所、家长四个方面职责要求,对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规定:&&&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职责。明确:(1)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教学研究及指导体系,推进素质教育实施。(2)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学科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或者考核学校、教师的单一标准。(第三十四条)&&& &二是学校职责。主要对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明确了相应要求(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二款)。同时为体现可操作性,对常见的违反教育教学的行为作出规范:(1)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2)学校不得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的排名,不得利用假期、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进行补课,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第三十六条)&&& &三是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单位职责。规定其按照公益性原则对学生免费或者优惠开放,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提供支持。(第三十七条第三款)&&& &四是家长职责。主要规定家长要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保障学生在非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并配合学校落实有关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措施。家长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家庭教育职责,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第三十八条)&&& &(七)关于经费保障。&&& &经费保障是发展义务教育的基础,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此,《条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经费保障作出了规定:&&& &一是明确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目标。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并及时足额拨付。保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第四十条)&&& &二是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标准化管理。规定: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省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适时调整。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的当地经费标准不得低于省定标准。(第四十一条)&&& &三是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来源和投入机制。规定:(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省人民政府统筹落实,省、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体制。(2)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行政区域的义务教育给予经费支持。(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四款)&&& &四是明确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规定:(1)义务教育经费应当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挪用义务教育经费。(2)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收支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财政、统计部门对县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执行情况定期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告。(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 &(八)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普惠性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具有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我省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因此,根据新《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条例》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规定:&&& &一是生源均衡。规定:(1)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考试、测试,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和各类考级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依据。(2)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学校不得违反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招生。公办学校不得跨学区、区域组织招生。(第十条、第十一条)&&& &二是学校及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均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统筹规划本行政区域内各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均衡配置。学校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第二十二条)&&& &三是师资均衡。规定:(1)省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统筹规划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长、教师的合作交流与合理流动。(2)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教师资源,建立校长、教师合作交流制度,在教师配备、培训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和其他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倾斜。(3)按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向农村学校教师发放任津贴。(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十条第一款)&&& &四是经费均衡。在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标准化管理及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财力薄弱的县(市、区)义务教育经费的扶持力度,支持和引导其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经费的差距。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 &(九)关于法律责任。&&& &《条例》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新《义务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作了转致规定。同时根据《条例》新增设的义务规范,分别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四十五条至第五十条)
明确政府责任,全面保障义务教育《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明起施行 &本报讯(记者何百林)记者昨从市教育局获悉,备受关注的新修订的《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将于明天起正式施行。昨天下午,市教育局有关专家对新条例中的一些新变化进行了解读。  义务教育免费法定化  据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吴惠强介绍,新《条例》结合现阶段我省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在许多方面进行了细化和完善,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同时对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经费保障、均衡发展、素质教育等作出了新的具体规定。  比如,新《条例》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得收取学费、杂费、借读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  为特殊学生提供特殊教育  新《条例》规定,盲人学校的设置由省人民政府统筹安排;聋人学校(班)的设置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培智学校(班)的设置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普通学校应当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民工子女读书有保障  新《条例》规定,持有本省居住证的人员,与其同住的子女需要在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符合省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凭居住证到居住地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就读;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予以保障。这明确规定了外来民工子女在父母务工地读书的条件、程序及责任单位,满足了外来民工子女的读书要求。  明确五方法律责任  新《条例》规定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及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等五方的法律责任。其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涉及是否依法履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涉及是否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是否以学科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考评学校、教师的单一标准;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主要涉及是否无正当理由未依照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学校分重点班违法新《条例》还对学校设置或者变相设置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安排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于一小时、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的排名、利用假期组织或变相组织学生补课等多种情形作了规定,出现上述情况时将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这种文件噱头有什么用??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Time 0.046875 second(s),query:5 Gzip dis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终极一班ko榜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