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规模经济你是不是我我国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用“预测值”作为宏观调控目标,并不会弱化经济增长的…
全国咨询热线:400-600-小时) 业务咨询电话:010- 传真:010- 客服QQ: 客服电邮:
Copyright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产业信息网 版权所有 运营公司:智研咨询集团
技术支持:我国建筑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建筑经济》2003年08期
我国建筑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摘要】:建筑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是建设部“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新形势下分析找准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调整的基础。本文从建筑产业现状、与国外情况比较以及加入WTO的需要三方面综合分析,指出了我国建筑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供业届人士研究探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426.9【正文快照】:
一、市场准入门槛缺乏科学性导致总体规模膨胀1.企业规模不均衡膨胀我国建筑业长期以来受计划体制的影响,各行业、各部门、各地方政府都有相应的建设管理部门及建筑企业,如交通、铁路、化工、机械等行业。这些企业都是在计划体制下,按照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模式成立的,是政府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家远;袁红平;;[J];建筑经济;2006年09期
王莹莹;范建双;高丽敏;;[J];建筑经济;2009年01期
张德群;徐博懿;范建双;;[J];建筑经济;2009年04期
杨团结;;[J];科技信息;2012年14期
朱晨升;;[J];科技信息;2013年21期
尚珊珊;尤建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隋明悦;;[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刘正;;[J];中外建筑;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刚;[D];同济大学;2006年
张雪芹;[D];重庆大学;2007年
金玲;[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胡杰;[D];天津大学;2007年
唐晓灵;[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东波;[D];天津大学;2010年
王昊亮;[D];清华大学;2004年
徐峰;[D];河海大学;2005年
岳云伏;[D];天津大学;2006年
淮建平;[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张伟;[D];天津理工大学;2004年
杨家和;[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卢丰华;[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秦拥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辛盛;[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金维兴,张文艳;[J];建筑经济;2001年08期
李进峰;[J];建筑经济;2002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国华;王碧怡;;[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3期
刘武;方新普;;[J];安徽体育科技;2010年04期
戚振强;高唱;樊瑜;;[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戴志敏,吕鹏;[J];商业研究;2004年18期
孙敬利;[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王川;任宏;余菊;;[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彭建,景娟,吴健生,蒋依依,张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孔文;[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8期
孙长清,赵桂芝,陈菁泉,于文涛;[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12期
刘社建,徐艳;[J];财经研究;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晓春;朱卓然;钱晓颖;;[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李峰;;[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邹新娴;;[A];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邹新娴;;[A];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常海庆;[D];暨南大学;2007年
黄蕙萍;[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廖玉平;[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陈栋;[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李耀尧;[D];暨南大学;2011年
张鑫;[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刘浩;[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万礼锋;[D];天津大学;2010年
张金珍;[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周志霞;[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林丽萍;[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於晓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宋雅楠;[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张冬;[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张爱龙;[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雷智凯;[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邱梅青;[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魏爱敏;[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黄云;[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项睿,郝生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王育平,林萍;[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孙克真;[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黄庆梅;;[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潘秀奎;;[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陆逊;[J];汽车工业研究;2004年07期
皮成功;;[J];汽车工业研究;2006年09期
伍永刚;[J];财经科学;1994年02期
严玲;赵黎明;;[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12期
惠恩才,李凤秀;[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童悦仲;[N];中国建设报;2002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杨建龙;[N];中华建筑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波;[D];河海大学;2003年
马中东;[D];辽宁大学;2006年
张雪芹;[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龙;[D];重庆大学;2001年
裴军;[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陈炎村;[D];厦门大学;2001年
潘安平;[D];浙江大学;2002年
王行村;[D];重庆大学;2002年
高永红;[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张延林;[D];广东工业大学;2003年
袁峻;[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阳霞;[D];重庆大学;2003年
吴拯;[D];重庆大学;2003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莉;;[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黄珩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严玲;贾丽霞;邢冉;;[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9期
刘桦;赵雪勤;;[J];改革与战略;2011年06期
郑玉婷;朱龙云;;[J];广州建筑;2009年03期
李正健;;[J];安徽建筑;2012年05期
燕丽;李春杰;;[J];华东电力;2011年06期
金婷;卢梅;刘洋;;[J];工程管理学报;2012年02期
刘继萍;;[J];经济论坛;2010年10期
刘继萍;;[J];经济论坛;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战杰;[D];南开大学;2010年
关晓兰;[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廖玉平;[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陈辉华;[D];中南大学;2011年
黄喜兵;[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曹杨;[D];天津大学;2011年
余晓平;[D];重庆大学;2011年
张敏;[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宋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张利君;[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怀亮;[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谢卫标;[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张华伟;[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邢冉;[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彭慧娟;[D];东华大学;2011年
郭广华;[D];吉林大学;2011年
詹华章;[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卢斌;[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刘阳;[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章勇;[D];南昌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建设科技;2003年11期
吴建奇,丁春颖;[J];施工企业管理;2002年11期
;[J];中国勘察设计;2004年12期
沈烈风,王火生,王健;[J];建筑管理现代化;1998年01期
高艳茹;李秀华;;[J];中国国情国力;1998年01期
俞文青;[J];财经研究;1981年04期
沈烈风,王火生;[J];建筑经济;2000年02期
吴毛志;[J];长江建设;2000年04期
吴涛;[J];城乡建设;2001年01期
桂立平;[J];施工企业管理;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文欣;;[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田振郁;;[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何飞龙;;[A];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第十一届浙江省经营管理大师风采及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黄河;周庆柱;;[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陈莹;朱嬿;;[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葛汝英;赵军;倪李沙;;[A];山东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3年
张欣;;[A];2009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年
邹兵;;[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上册)[C];2005年
李佳;;[A];2009’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安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姬永强;吴鸿彦;;[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洪卫 张敏
李荣连;[N];浙江日报;2010年
;[N];湖北日报;2010年
驻山东记者
李守峰 通讯员
关学军;[N];中华建筑报;2009年
姜月波 陈岩
胡贵玉;[N];湖北日报;2010年
吕禹;[N];绍兴日报;2009年
陈立吾;[N];孝感日报;2009年
记者 黄俊;[N];闽西日报;2009年
杨纯红;[N];中华建筑报;2009年
唐朝文 张孔生;[N];扬州日报;2009年
王小琴;[N];江苏经济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宏伟;[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岳鹏威;[D];中南大学;2010年
范建双;[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温海成;[D];重庆大学;2007年
杜文更;[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时景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贾洪;[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张凯;[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陈列伟;[D];天津大学;2006年
傅俊元;[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雷文利;[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刘永平;[D];重庆大学;2001年
黄晓波;[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付艳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徐涛;[D];山东大学;2007年
王昊亮;[D];清华大学;2004年
王丽娟;[D];天津大学;2008年
柯文林;[D];厦门大学;2009年
汤广宇;[D];清华大学;2004年
陈建;[D];内蒙古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混凝土 低碳建筑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质量控制
  【论文摘...摘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且数...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 管理职责分配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建筑施工...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娱乐的追求进一步提升,对国家行政事...保护视力色:
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稿日期:
&&&【搜索关键词】:研究报告 投资分析 市场调研 汽车 发展 对策
&&&中研网讯:
随着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销售服务渠道的健全日益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因素,尽管初期投入较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月我国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为763.75亿元
目前,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海运业萧条。由于欧美消费需求下降、原材料需求锐减,海运需求亦因此一落千
目前国内上千家电动车厂商,已初步形成各自为战的“四大方阵”:第一方阵,以江浙和天津板块中的强
&&& 0、前言
  汽车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汽车产业以其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就业面广、资金积累能力强等特点,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汽车产业的发展应该既符合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汽车产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但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攀升,安全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重、石油能源短缺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负面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汽车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汽车行业应当清醒头脑,理性思考,积极应对。
  本文从安全、环保、节能和自主创新4个方面分析探讨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安全问题及对策
  道路交通安全事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汽车交通事故是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解决汽车安全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从技术上要提高汽车安全性能,从管理上要改善道路交通环境,从法制上要培养交通安全意识。
  1.1、积极开发汽车安全技术
  汽车在安全方面有两种要求: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主动安全技术包括刹车、悬架和转向系统新技术、车速自动控制系统、增强驾驶者视野及方便驾驶者的控制和显示装置等;被动安全技术包括乘坐舱完整性和能量吸收装置等的设计,现代安全带、安全气囊装置等。汽车安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安全设备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对乘员的保护,使我国近年来交通伤亡人数大幅降低,减少了交通事故带来的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汽车交通事故中的人员伤亡是车辆工程和相关研究领域要解决的重要科技问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应加大投入,积极推动ABS、TCS和ESP等主动安全技术和现代安全气囊、新型安全带等被动安全技术开发应用。
  1.2、大力改善道路交通环境
  道路是汽车的载体,而交通环境的不完善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随着私家车的逐步普及,一些大城市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道路和停车场建设等方面不足,从而陷入难于排解的交通拥堵。因此,在大力发展城市道路建设的同时,应以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为工作重心,以降事故、保安全、促畅通为目标,通过加快交通设施建设、规范交通秩序、完善交通设施等措施,并严格贯彻《道路交通安全法》,进一步深化实施畅通工程工作,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提高道路交通管理的总体水平。
  1.3、努力培养交通安全意识
  交通环境的完善有待时日,而从道路交通使用者的素质入手,培养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提倡遵守交通法规应该是解决汽车安全问题的当务之急。据统计分析,机动车驾驶入违法行为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超速行驶、超载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原因造成的交通死亡事故比较突出。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深入基层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加强汽车文明教育,提高道路使用者的交通安全意识。
  2、环保问题及对策
  汽车在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随着汽车的增多,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不断增加。汽车排放的CO、HC和NOx等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2004年全国机动车HC、 CO和NOx排放量已分别达到836.1万t、3639.8万t和549.2万t。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保有量相对较低,但环境污染却较为严重(见表1),主要原因是单车排放量远高于国外,为美国同类型在用车排放因子的8-10倍。此外,汽车引起的噪声、灰尘、光化学烟雾和CO等也时刻威胁人们的健康。我国大气污染损失已经占到GDP的 3%~7%,经济损失惊人。
  环保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减少汽车对环境的污染既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汽车环保问题,一要实施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二要提高燃油品质和发展清洁代用燃料;三要积极开发“绿色”汽车产品。
  2.1、实施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
  制定、实施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已在欧洲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的国家标准,但我国城乡差异较大,实施汽车排放标准需综合考虑我国国情,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不应搞一刀切。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汽车保有量大、污染严重,应提前采用更高标准。此外,在制定技术政策的同时也应确定相应的控制技术路线,包括先控制污染浓度,后控制污染总量,先控制CO、HC和黑烟,后控制 NO,和颗粒物,并将减污和节油措施相结合。
  2.2、积极提高燃油品质、发展清洁代用燃料
  不断提高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必将对燃油品质提出更高要求。汽车尾气中HC、NOx等有害物质含量主要来源于燃油,因此燃油质量对汽车排放有关键性的影响。目前,我国燃油质量和管理严重滞后于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成为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采用先进技术和严格标准大力提高燃油质量是减少汽车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措施。
  在长期规划中,为减少污染,应积极探索开发清洁代用燃料。如使用生物柴油的汽车尾气排放可达到欧Ⅲ标准;乙醇燃料能减少30%以上有害尾气排放。结合国情,现阶段可以考虑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液化天然气等气体燃料和甲醇、乙醇和二甲醚等代用燃料,实现低污染排放。
  2.3、积极开发推广“绿色”汽车产品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人类共识,许多先进汽车企业都在大力开发低污染、低能耗、无公害的“绿色汽车”产品,既在汽车生产、使用、拆解、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要满足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例如制造汽车要采用数百种材料,包括一些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塑料等。报废汽车如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加强对汽车报废污染的控制成为汽车环保的新课题之一。积极开发“绿色”汽车,采用生态材料,以提高材料的综合回收利用率是减少汽车污染的重要措施。这不仅能节约资源,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减少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有着巨大的环境效益。
  在“绿色”汽车产品的产业化方面,无论是科研水平、生产规模还是营销体系,我国与发达国家都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国家有必要在信息、人才、税收、贷款等方面对“绿色”汽车的科研、生产及商业化进行全方位的扶持,以实现产品的低成本与高品质,达到规模效益,实现产业化发展;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加强统筹工作,组建专业联合体共同攻关,走科研、实验、生产和推广一体化的开发之路,共同提高我国绿色汽车产品的设计制造水平,加快我国绿色汽车的产业化步伐。
  3、能源问题及对策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其中汽车产业对石油需求量的增长更为迅速。2003年我国1850万辆汽油车和606万辆柴油车分别消耗汽油75.1%和柴油27.3%,预计20年后,汽车行业将成为石油最大的消耗部门;30年后,汽车行业对石油的消耗量将高达总消耗量的80%以上。
  而目前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3.7%。对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使我国开始依赖进口。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1.2亿t,进口比例超过41%。预计2020年后我国石油总消耗量的一半以上将依靠进口。过度依赖进口燃油将制约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有可能威胁我国的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问题,相关部门应高度关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综合考虑节能技术开发、消费政策引导和标准法规实施等因素,走汽车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3.1、加强汽车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开发汽车节能技术资金投入大、技术难度大,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加快自主研发或引进各种高新节能技术在汽车产品上的应用,如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减少风阻和滚动阻力,采用轻量化技术,并积极促进纯电动汽车、?昆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节能环保汽车的研发。
  2001年科技部将电动汽车技术列入“十五”国家“863”计划,掀起了电动汽车的研发热潮。近年来,我国在电动汽车整车设计、驱动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尤其是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高性能动力电池的研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电动车成本高和配套设施不全是影响电动车推广的重要因素,国家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和消费鼓励措施,以加速其产业化进程。
  此外,汽车轻量化也是提高汽车节能和环保的有效措施。测算表明:汽车自重减轻10%,其燃油效率可提高15%。汽车轻量化技术包括汽车结构的优化设计和轻量化材料的使用。在结构设计方面可以采用前轮驱动、高刚性结构和超轻悬架结构等来达到轻量化的目的,利用有限元法和优化设计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和结构优化设计,减轻车身骨架、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质量;在用材方面以轻质材料如铝合金、镁合金、高强度钢、塑料、陶瓷及复合材料来实现汽车轻量化。
  3.2、制定鼓励节能的消费政策
  汽车的小型化是节能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鼓励消费者购买低能耗、低污染的小排量汽车;各地区应结合实际,积极制定具体措施,为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消费和使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大众汽车消费与我国当前的资源环境和经济能力相适应。政府部门应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消费的税费政策,实行差别税费,体现政府鼓励低能耗、低污染型汽车消费的导向。
  3.3、完善和实施燃料消耗法规
  由于我国汽车工业技术仍然相对落后,所生产的汽车燃油消耗水平较高,因此政府部门实施强制标准促进燃油消耗率提高势在必行。我国控制汽车燃料消耗量的第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GB 19578―2004)已经出台,该标准按照整车装备质量对乘用车燃料消耗的限值提出了要求,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标准相对宽松,于2005年7月实施,第二阶段标准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将于2008年1月开始实施。
  尽管《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二阶段标准只与2002年世界车辆平均燃油效率技术水平相当,但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汽车产品的技术进步,推动汽车企业开发、引进燃油效率高的技术。从长远来说,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因此,应大力贯彻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并加快商用车强制性燃油经济性标准的制定,使新进入市场的汽车平均能耗大幅度下降,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
  4、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安全、环保、节能的高性能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保持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性能产品须依靠高水平研发技术的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然选择。
  改革初期,我国汽车产业采取了“以技术换市场”的策略,使汽车制造能力大为提升。但由于我国重引进、轻消化,使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产品市场份额越来越低,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别人手里,一直没有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与“缺能力―依赖―越缺能力―越依赖”的怪圈。
  技术开发能力差是我国汽车企业的软肋,严重阻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才能保障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完整的汽车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应包括整车开发能力、零部件开发、试验试制和信息开发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除了依靠完善的开发机构、配套的研发基地、先进的开发手段、高水平的开发团队和必要的开发经费保障外,配套政策的引导、相关产业的支撑和标准体系的健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惟有把握机遇,以适合国情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为引导,坚持体制改革,实施产学研协同合作的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培育知名自主晶牌,培养尖端创新人才,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实现“引进―消化―创新―提高能力”的良性循环。
  4.1、出台鼓励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
  在我国汽车产业尚未真正成熟的今天,政府在相关政策、法律、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与扶持必不可少,政府具体政策导向是汽车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政府应把鼓励和支持汽车产品自主创新提高到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来认识:(1)应将汽车自主品牌培育与产业创新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列入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并尽快出台鼓励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将政策落到实处。 (2)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给内外资企业以同等的国民待遇;(3)在税收、用地和购置设备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的优惠,并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纳入管理者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4)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如对企业研发项目的贷款给予支持,对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给予奖励等;(5)注重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合二为一,促进科研与产业结合,并积极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新产业政策的实施,为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要真正贯彻执行,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还应彻底解决多头管理问题,打破地方行政保护主义,适时放松行政性进入限制,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尽快出台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
  4.2、构建自主创新公共技术平台
  我国汽车技术力量分散,汽车产业的企业规模和市场规模还不足以支撑新一代汽车研发所需的技术基础和巨大的成本支出。因此,集成各方科技资源建立产学研联合的自主创新公共技术平台,是实现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新一代汽车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获得竞争主动性的必要渠道。政府机构可以通过协调,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攻关,集成各方科技资源,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协同开发汽车核心关键技术。
  国家应加大投入,正确定位平台功能,打造管理团队,对自主创新项目的技术难度、国家的资金投入、企业的科研实力进行统筹安排;对基础共性技术、前沿先导技术集成现有的资源以实现联合攻关,建立核心技术突破协同作战机制,让产学研各有侧重、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并与相关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互动。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可以得到更快、更好和更省的效果,是加快形成我国汽车产品自主创新能力、符合我国国情的汽车工业自主发展战略选择。平台的顺利实施必将在全行业范围内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对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4.3、培养重用自主创新人才
  汽车产业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汽车人才是掌握知识和技术的主体。我国汽车产业要持续发展,要培育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能力,人才队伍的培养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对汽车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日益重视,对汽车研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将产生极大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在汽车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汽车人才队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技术研发、汽车服务和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实践创新能力薄弱,团队协作精神缺乏,制约了我国汽车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等学校担负着汽车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应深入研究汽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汽车人才培养的方法,结合我国汽车行业的现状及特点,吸纳国际、国内成功的教育与教学经验,适时根据汽车发展和市场需求调整和拓宽专业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研究生的培养宜推崇产学研合作培养的方法,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应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尊重、关心和爱惜人才,为人才构建施展抱负的舞台;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杜绝人才的流失与浪费。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5、结语
  随着我国汽车产销量逐年增长,交通事故频发、城市交通恶化、大气环境污染、石油能源短缺等负面问题日益突出,成为阻碍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自主创新能力是以上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研发安全、环保、节能的高性能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对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环保、节能和自主创新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业界的共同关注,积极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与【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相关新闻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集浩大厦A座22层&&&&邮编:518003&&&&E-mail:服务热线:<font color="#FF-36 76 28526All rights reserved.
中研普华管理咨询公司
传真:<font color="#FF-429588VIP MS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是不是我不找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