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命名软件?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389.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命名》课件(全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命名》课件(全套)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429.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高二化学·有机物命名学案
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三大基础:分类、结构、命名。分类学过了,结构也学过了,轮到命名了。
分类是基础中的基础。
烷烃(又名饱和烃、脂肪烃)的分类,又是分类的基础。
烃类两种分类法:一是按骨架分类(链状有机物、环状有机物);二是按官能团分类。按骨架分类没有多少意义,虽然在期考时有涉及,但高考基本不考。第二种方法是重点,按官能团分类,需要扎实理解。
一、有机物命名概况
有机物按照烷烃分子中的碳原子被哪些官能团取代为基础而命名:
烷烯炔芳、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酯。
排名越靠后,命名越优先。这句话的含义,见例1的解释。
例1、同时含双键、醛基的有机物,命名为&&醛,而不是命名为&&烯。
<font COLOR="#2F 有机物命名的注意事项
注意两点:
(1)烃类(碳氢化合物):包括烷烃、烯烃、炔烃(中学没有涉及)、芳香烃(芳烃),都是只由C、H两种原子构成的有机物,叫做烃。一旦含有了其他原子,就不属于烃了。
(2)化学中的同义词:再次强调,化学(尤其有机化学)中的同义词很多,有时不知不觉就把名换了,这得怪教材的编写者,我们不要去细究,知道“张三儿就是狼,狼就是张三儿;大虫就是虎,虎就是大虫”就行了(东北人称呼狼为张三,山东人称呼虎为大虫)。
例2、化学中的同义词,例如高一学过的“物质的量浓度”本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但是不知不觉地教材就用“浓度”代替了“物质的量浓度”了。我们知道,这两个词的意义相同,完全等同。
例3、有机化学中的同义词
烷& 烃:饱和烃
烃(烃类):碳氢化合物
芳香烃:芳烃、苯的同系物
卤原子:卤素原子
有机物:有机化合物
高分子: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等等。
1.2 产生同义词的原因
产生同义词的原因在于:化学近30年进步很快,原有的定义不断完善,原有的名词还没弃用时,新的名词就启用了,这是学科高速发展的正常现象,只是苦了我们学生,理解万岁吧!
1.3 有机物命名法
有机物命名法也有两种:习惯命名法、国际通用的系统命名法。
习惯命名法简单易学,但是难以命名复杂结构的有机物;系统命名法比较科学,但是命名简单有机物则过于繁琐。教材上采用的是两种命名法的“混搭”。
二、烷烃的命名&&
有机物的命名,以烷烃的命名为基础。高考,主要考烃类(烷烃为主)的命名。
2.1 官能团和取代基
官能团:烃的一个H原子被其他原子、原子团所取代,这个原子、原子团就叫做官能团。
取代基:烃类失去一个H原子之后,剩下的部分叫做取代基。烷烃失去一个H原子,就叫做烷基。
例4、甲烷 CH4 的一个H原子失去之后,剩下的“—CH3”叫做甲基(不叫做甲烷基)。甲基只有这一种结构。
甲基中的“—”表示还需要再与其他原子、原子团结合才可能形成化合物,带了这一个“—”就只是取代基,不是化合物。取代基中的这一横“—”不可缺少。&&
&&&&&&&&&&&&&
&&&&&&&&&&&&&&&&&&&&&&&&&&&&&&&&&&&&&&&&&&&&&&&&&&&&&&&&&&&&&&&&&&&&&&&&&&&&
例5、丙烷 CH3CH2CH3
失去一个H原子之后,可以形成两种丙基,一种是 —CH2CH2CH3,另一种是 CH3CHCH3.
2.2 烷烃的命名&&&
烷烃按照所含C原子的数目而命名。
含十个碳原子之内的烷烃,按传统的天干地支中的“天干”序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命名,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含11个碳原子以上的烷烃,就以中文的数字命名——
命名为&&烷。
含碳原子个数& 一个&
二个& 三个& 四个&
五个& 六个& 七个&
八个& 九个& 十个& 11个碳
烷烃的命名&&&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己烷&
庚烷& 辛烷& 壬烷&
烷癸& 十一烷……
这是习惯命名法。
2.3 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命名
烷烃从丁烷开始,产生同分异构体。含碳原子数目越多,产生的同分异构体数目越多。烷基从丙基开始,也产生类似的同分异构现象。&&
烷烃的命名&&&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己烷&
庚烷& 辛烷& 壬烷&
烷癸& 十一烷……
同分异构体&&&&&1&&&&&1&&&&&1&&&&
取代基种类&&&&
7&&&&&&&&&
甲烷、乙烷、丙烷没有同分异构体,丁烷、戊烷、己烷的同分异构体,依次用“正、异、新”来命名。
2.4 丁烷的两种同分异构体
丁烷含有四个碳原子,化学式 C4H10,可以产生两种同分异构体。一种是C、C首尾相连成长链的正丁烷(有时简称丁烷),另一种是带一个支链的异丁烷。现在气体打火机中充填的燃料就是这两种丁烷气体的混合物。
&&&&&&&&&&&
&&&&&&&&&&&&&的键线式结构&&&&&&&&
&&&&的键线式结构&&&&&&
&&&&&&&&&&&&&&&&&&&&&&&&&&&&图1、丁烷的两种同分异构体(正丁烷、异丁烷)&&&&&&&&&&&&&&&&
高一时候学过,丁烷的两种同分异构体的物理性质是不同的。&&&&
说实在话,高一时候学过的这个表,好多同学最后都说忘记了。现在,把这个表的熔点、沸点数据做一个图,同学们的理解可能会加深。
&&&&&&&&&&&&&&&&&&&&&&
图2、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熔沸点的示意图
图2的纵坐标是熔沸点,上部是气态,中间是液态,下部是固态。
从图2可以清楚看到:
(正)丁烷更容易从气态变成液态(被液化),容易从液态变成固态(凝固)。原因是丁烷分子链长,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比较大;分子链长相互容易“拉扯”,带来的另外一个物理性质是气体密度也大。
异丁烷则容易从固态变成液态(熔化),从液态变成气态(蒸发)。异丁烷分子好像一个“球”,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更容易挣脱束缚,从固态而易熔化,从液态而易挥发。球形分子排斥力大一些,因此气体密度较小。
要点:异丁烷球形结构,喜欢气态,固体易熔化,液体易挥发。因此熔点低、沸点低。
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
戊烷化学式 C5H12,含有五个碳原子,可以产生三种同分异构体,按照习惯命名法,分别命名为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图3、戊烷三种同分异构体的球棍模型&&&
2.6 带支链的烷烃的命名
习惯命名法可以应付到含五个碳原子的戊烷的命名。到含六个碳原子的己烷的时候,习惯命名法明显力不从心了。己烷有六种同分异构体,正己烷、异己烷、新己烷……习惯命名不够用了,需要采用系统命名法:
1)主链:选取含碳原子最多的碳链为主链,命名为&烷;
2)支链:从主链距离支链最近的一端开始计数,碳原子编号依次为1、2、3……,来确定支链所在的碳的位置,支链分别称之为“几—&&基”;
3)结构相同的支链:合并在一起。
说起来麻烦,做起来倒很容易。以教材上的两个戊烷分子为例。
异戊烷(2—甲基丁烷)&&&&新戊烷(2,2—二甲基丙烷)
&&&&&&&&&&&&&&&&&&&&&&&&&
图4、异戊烷和新戊烷的系统命名
异戊烷含碳原子最长的链是四个碳,主链命名为“丁烷”;从距离支链(甲基)最近的一端给碳原子编号,支链甲基在第2个碳原子上,支链为“2—甲基”,则异戊烷的系统命名为:
2—甲基丁烷
啊!比较别扭啊,明明是戊烷,系统命名成了“丁烷”,但是结果就是如此!新戊烷会更令人吃惊!
图5、系统命名法,老母鸡变鸭
类似地,新戊烷命名为 2,2—二甲基丙烷,老母鸡变鸭,戊烷成了丙烷啦!
教材上还有一些例子,例如下面的含十个碳原子的烷烃(已经不能用习惯命名的“癸烷”了)。
图6、一种癸烷的系统命名
碳链最长为七个碳,按照主链长度,命名为“庚烷”;从距离支链最近的一端,给主链碳原子编号,则甲基在第2个碳上、乙基在第4个碳上,采用系统命名法把这个癸烷命名为
2—甲基—4—乙基庚烷
注意:数字和取代基之间要用横线“—”,两种取代基之间也要用横线“—”,最后一个取代基与“&烷”之间不用横线。
要是支链结构复杂,不是普通的烷基,怎么办?支链的取代基也仿照系统命名法的方式,命名为&&—&——&&基。
有人总结了顺口溜:
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聚到散。
烷烃的命名,是有机物命名的基础,只要掌握了烷烃命名的方法,下面对烯烃、炔烃、芳香烃、烃类衍生物的命名就不在话下了。
三、烯烃、炔烃、芳香烃的命名
烯烃中含有官能团碳碳双键,炔烃含有官能团碳碳三键,芳香烃含有苯环。
图7、碳碳单键、双键、三键的示意图
3.1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按照系统命名法:主链,以含有双键、三键的含碳原子最多的为主链,以距离双键、三键最近的一端开始给碳原子依次编号1、2、3……命名为“几—&烯”、“几—&炔”;支链:与烷烃的支链的命名方法完全相同。
下面四个烯烃、炔烃分子的命名就在情理之中了。
(1)&&&&&&&&&&&&&&&&&&
(2)&&&&&&&&&&&&&&&&
(3)&&&&&&&&&&&&&&&&&&
图8、一些烯烃和炔烃分子的系统命名
(1)主链:一个双键、四个碳,为“丁烯”;双键位置:一端,编号为1,命名为 1—丁烯。
(2)主链:一个三键、五个碳,为“戊炔”;三键位置:在第2、3个碳原子之间,取最小的数字 2,命名为
(3)主链:二个双键、六个碳,为“己二烯”;两个双键的位置为2、4;支链甲基位置在第2个碳原子上,命名为 2—甲基—2,4—己二烯。(己二烯出现得比较突兀,理解了就好,不怎么能考啊)
(4)主链:一个三键、五个碳,支链甲基在第4个碳原子上,命名为 4—甲基戊炔。
3.2 芳香烃的命名
芳香烃的命名,也是习惯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混搭”的产物。
看看含取代基的苯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苯环上含一个取代基,就叫做“&&基苯”;含两个相同的取代基,就根据两个取代基的位置,相邻就命名为“邻二&苯”、相间就命名为“间二&苯”、相对就命名为“对二&苯”。
图9、三种二甲苯的命名
(2)系统命名法
如果用系统命名法,则把上述三种二甲苯依次称之为 1,2—二甲苯,1,3—二甲苯,1,4—二甲苯。
&&&&&&&&&&&&&&
*&&&&&&&&&&&&&&&&&&&&&&&&&
*&&&&&&&&&&&&&&&&&&&&&&&&&&
烃类的命名复杂,但是不难。
在月考、期考中会占 10% 左右的比例。但是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几率比较小,一般小于5分,不是考试的重点。
虽然如此,理解了有机物的命名之后,对于后面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学习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命名,是一个发挥想象力的过程,对训练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建议花点时间把这段课程学习熟练。有些项目一旦学会就终生难忘,例如骑自行车、游泳。很多化学知识也是,学会了大有好处啊,大有好处。
图10、学化学好像“学骑自行车”?&&&&&&&
图11、学好化学,高考受益,终生受益
&&&&&&&&&&&&&&&&&&&&&&&&&&&&&&&&&&&&&2010年
9 月&4 日·北京西四环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欢迎您选读本博客的以下文章
&&&&&&&&&&&&&&&&&&&&&&&
&&&&&&&&&&&&&&&&&&
第一部分·教育视点
&&&&&&&&&&&&&&&&&
&&&&&&&&&&&&&&&
&&&&&&&&&&&&
第二部分·高中化学&
高一化学:&&&&&&&&&&&&&&&&&&&&&&&&
高三化学:
&&&&&&&&&&&&&&&&&&&&&&&&&&&&&&
&&&&&&&&&&&&&&&&&&
从王后雄看高中教参问题&&
&&&&&&&&&&&&&&&&&&&&&&&&&&&&&&&&&&&&&&&&&&&&&
&&&&&&&&&&&&&&&&&&&
&&&&&&&&&&&&
高二化学:
&&&&&&&&&&&&&&&&&&&
第三部分·初中化学
&&&&&&&&&&&&&&&&&&&&&
&&&&&&&&&&&
&&&&&&&&&&
第四部分·作文、散文与诗歌
&&&&&&&&&&&&&&&&
&&&&&&&&&&&&&&
&&&&&&&&&&&&&&&&&&&&&
&&&&&&&&&&&&&&&&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为什么用天干等给有机物命名?
按投票排序
同意一楼,而且个人觉得这个命名法非常好,基本上称得上信达雅了。参考化合物的英文名就会发现,他们也不是简单的使用one,two,three...而是采用比较正规的拼写(我懒得差那个到底是来源拉丁语还是希腊语还是什么语了,总之应该是比较古老的数字的写法)比如mono-,di-,tri-,ortho-,metho-,para-(后三个不是数字...举个栗子而已)之类。我曾经教人中文的时候给他们讲过现在在中文里化合物命名还是用天干地支,欧洲小伙伴表示帅呆啦~PS,虽然同为字母语言,但是不同语种中化合物名字还是略有差距的。比如乙酸乙酯在德语里缩写一般为EE(Essig Ester)...和中文完美对应啊~嘿嘿~有点跑,大家随意折
总体而言,我国的有机化学命名经历了4大历史进程。1、江南制造局的有机化学译名甲午战争以前,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有机化学名词编译机构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该局翻译了不少与化学相关的书籍其中大多数是傅兰雅(John
Fryer,年)和徐寿(年)合作的成果。二公对有机化学命名以《化学鉴原》和《化学鉴原续编》为代表。二公采用音译的方法命名有机物。例如,化合物类名,proteins(蛋白质)译作“布路的以尼”,Ethers(醚)译作“以脱类”;化合物中,aniline(苯胺)译为“阿尼里尼”,ether(乙醚)译为“以脱”,methylsalicylate(水杨酸甲酯)译为“米以脱里晒里西里第”,toluene(甲苯)译为“多路阿里”等等。其翻译见解反映在《化学鉴原续编》中:“惟是前编之原质六十有四,杂质以类相从,故能有条不紊。兹编之原质惟四,而杂质更繁,西人取名之义,或以地,或以人,或形性,或色味,聚众音而成文,取众名而成章。截译从简,挂漏必多,若循前编之例,则炭轻养淡交互无几,虽有分剂之识别,而繁难者又难于悉数。故当全译其音,而详其形性。中国有其物者注之,无者阙之,学者可考其形性而想象其物。如有其物又可试验其理。若以西名之繁冗为嫌,宜广求中国之物。”然,编译有机物质时,规定了一些统一的文字,例如,-ne为“尼”,-l为“里”,me-为“迷”等。此外,还尽可能探寻有机物的来源,令学习者理解、接受,如“柠檬酸”、“草酸”等沿用至今,然而,这些译名与有机物的系统译名无关。此后一段时间,我国化学书刊一直沿用音译法命名有机物。1887年出版的《西药大成中西名目表》一书基本上采用音译的方法命名有机化合物,例如Cinchonia(去甲氧基奎宁硷,金鸡宁)译成“金鸡哪以亚”,Cinchonicine(辛可毒)译成“金鸡哪以西尼”。1906年的《质学课本》按分子式命名有机化合物,另下注其西名的音译名称,例如,ethylene(乙烯,CzH;)译为炭二轻四,下注“以脱里尼”。整体而言,19世纪的中文有机化学名词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1877年,中国的各个基督教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编译教会教科书的机构——益智书会,用以负责各领域术语的译订和统一工作,其化学名词方面的负责人是傅兰雅。然而,益智书会在1901年出版的《化学词汇与名词(Chemical
Terms and Nomenclature)只命名了无机化学名词,并没有命名有机化学名词。有机物的系统命名,直到1908年虞和钦出版《有机化学命名草》才初步得以实现。2、虞和钦的有机化学命名虞和钦认为,若同一有机名词分别译自英、法、德、日等不同版本,便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译名。此外,采用音译法命名的有机物,读来怪异,正如虞和钦所言,“不独读之难、记之艰,实使学者不能顾名思义,而知之不易也。”1908年,虞和钦著成《中国有机化学命名草》一书,该书采用意译之法对有机物进行命名。《中国有机化学命名草》一书,1908年由日本东京同文印刷社印刷,次年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发行。全共100页,分“脂肪族”和“芳香族”2编,共35章。第1编侧重脂肪族化合物,有饱和碳水化合物、不饱和碳水化合物、醇类、醚类、醛类和酮类等19章。第2编是芳香族化合物,有苯类、苯类取代物等16章。虞和钦认为,意译的有机化学名词“其为记诵也易,而其为用也妙。”虞和钦的见解反映在该书自序中:“化学入中国,近五六十年矣。其间如北京同文馆、江南制造局、上海益智书会等,镌行各书,略得数十种。惟有机质名多译名,译义者盖少。余独否之,何也?中国旧时,化学虽未发达,其原料盖尽产之。今之化学云者,不过将天生诸物质,分之合之成数质,又自其所得者,诱导之、置易之为数十质、数百质而已。初未尝能人造者,故其命名也,多自其由来之质名,引申而成。就化分而得之诸质言之,闹羊花,植物名也,英名Hyoscyamus,中含碱质C17H23NO3,谓之Hyoscyamine,可译曰闹羊花碱,不必译海哑司泻米尼也。石炭矿物名也,英名Coal,中含酸质C6H5OH,谓之Carbolicacid,可译曰石炭酸,不必译加波力克安息特也……此等各质,在旧译本,非一无译义者,独于化合、诱导、置易而成之质多缺焉。夫物之由化合而得者,得因旧名立新名,其由化合、诱导、置易而成者,何独不然?今竟举以译音,安有是理乎?”虞和钦一扫音译之弊,采用意译的方法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系统命名。归纳起来,虞和钦的有机命名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依据有机物之化学性质进行命名,例如,饱和碳氢化合物(alkanes,即烷类)译为矫质、不饱和而少二氢者(olefins,即烯类)译为羸质、少四氢者(acetylenes,即炔类)译为亚羸质等。第二,两物相化合时,译为“甲化乙”;两物相置易时,译为“甲易乙”。例如,C2H4Cl2译为二绿化二炭羸质,CH3Br译为溴易一炭矫质。第三,用数字来表示有机物的含碳数,将有机物译为“某炭某质”,例如,methane(甲烷)译为一炭矫质、ethylene(乙烯)译为二炭羸质。第四,用“甲”、“乙”分别对应希腊字母“α”和“β”,如,α-methyl
naphthalene译为甲.一炭矫基易十炭轮质。虞和钦的有机命名方法基本上都是现用的有机化学命名法的源本。著名化学史家袁翰青院士曾评价虞和钦,“虞先生没有造一个新汉字而能把重要的有机物用意译的方法予以命名,这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工作。”中文有机化学名词系统化的传播始于虞和钦的《中国有机化学命名草》,然而,目前我们所使用的中文有机化学名词的雏形是由科学名词审查会制定下来的。3、科学名词审查会的有机化学名词科学名词审查会的前身是成立于1915年的医学名词审查会,它是由博医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和江苏省教育会组合而成的。医学名词审查会于1917年开始编审化学名词,鉴于化学名词杂乱无章等原因,医学名词审查会在1918年12月扩大并改名为科学名词审查会。科学名词审查会于1921年7月编译了有机化学系统名词。科学名词审查会对每一个有机名词都经过充分的思考与讨论,有些名词甚至花几个小时都没有办法获得共识:“有一名词而费时至二三时者,务使怀疑者有蕴必宣,然后依法表决,若两名词俱臻妥善,表决时俱不满三分二者两存之。闭会后即以审定名词印送海内外学术团体暨化学专家征集意见,至下届开会时,郑重讨论,加以最后之修正。”科学名词审查会奠定了有机化学系统命名的基础。例如,现今所使用的烷、烯、炔、醛、酮和醚等有机名词便是科学名词审查会所制定的。但科学名词审查会编译的有机化学名词还不尽完善,依然受到一些批评和质疑。4、国立编译馆的《化学命名原则》1932年5月,国立编译馆成立,该馆聘请郑贞文主持化学名词的整理工作。同年8月,教育部及编译馆聘请郑贞文等7人为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郑贞文为主任委员。他们致力研究化学译名并参考各方意见,著成《化学命名原则》一书,于次年6月出版,该书成为国立编译馆最早出版的科学名词专著。《化学命名原则》的突出成就体现在有机化学名词方面。基于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是碳、氢,该著作首先确立了烃的名称,把含有饱和碳键的烃称为烷、含有不饱和双键的烃称为烯、含有不饱和三键的烃称为炔,其意分别为“圆满”、“较少”和“缺乏”。此外,该著作分别对开链有机物、环状有机物和芳香族化合物进行命名。在《化学命名原则》中,对于开链化合物,首先,应指出最长碳链中碳的个数。10个以内的碳原子数用天干表示,例如含2个碳原子的烷、烯、炔分别称为乙烷、乙烯、乙炔。超过10个的碳原子数则用中文数字表示,如十一烷、十二烷等。其次,当主链确定了以后,需描述其支链的类型、位置等,通过在支链中用加“基”字的方法命名有机物,将其命名为“x-基代-Y”,例如ethylbenzene(乙苯,C6H5CH2CH3。)称为乙烷基代苯等。对于环状有机物,则是通过加前缀“环”字对其命名,如环戊烷等。对于芳香族化合物,《化学命名原则》采用接近西名的谐音方法对其命名,并且每种化合物都用一个带有“草”头的字来表示,例如苯、萘等。《化学命名原则》的出版使几十年来一直未解决的有机化学系统命名问题终于得以告一段落。该书出版后,新出版的化学书籍几乎全都采用了这项原则。1937年虽修改过一次,但改动不大,1945年出版了该书的增订本。1956年编的《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原则和俗名草案》征求意见修改后,1959年再征求意见修订为《有机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并于1960年公布施行。随着有机化学的迅速发展,1960年的《有机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已不再能适应需要,1978年中国化学会成立了有机化学名词小组,并参考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于1979年出版的《有机化学命名法》,对《有机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进行修订和增补。此后,1983年出版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重点修订了“化学介词”、“基的命名”、“支链和取代基的排列顺序”以及“杂环化合物”的命名,扩充了“立体化学”的内容,增加了“变丰化合物”和“天然化合物”等章节。纵观我国有机化学命名法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有机化学命名经历了从音译到意译,从分类命名到系统命名的发展历程。其中,虞和钦的《中国有机化学命名草》是有机化学系统命名法的源本,科学名词审查会奠定了有机化学系统命名的基础,国立编译馆的《化学命名原则》使有机化学命名法走向系统化与科学化。-江家发 郑楠《我国有机化学命名法的历史演进》
甲肝 (hepatitis A)甲流病毒(Influenza A virus)
可以让专门研究或接触这方面的人逼格更高既有三键又有双键的有机化合物怎么命名?
既有三键又有双键的有机化合物怎么命名?
我刘航你懂的不解释
骗分散开…………你也来骗分的么?你能纠结出它到底是烯烃还是炔烃么?
小炜,我教你!
e…要你教,那我还不如去睡觉觉勒…烂叶子想骗分?no door !no window!
其他回答 (4)
我不会,不过发现了我高三白读,才毕业。
饿,我发现读到高二也白读咯…
原来我看错问题了,命名的话,先要找最长的主连(就是含有三键的那条连),反正按照资料书上的去做就行了,不过最后要用到决结尾不是烯(你迷惑的是不是这个??)。其实你不会的话可以问老师的,我觉得就是那些人不敢问,所以才学不好,如果你好问的话,有什么理由成绩会差,你说是不??我觉得学习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即使你问问题时,别人笑话你有怎样??你说是不??
顺便问问你是不是茂名的还是广州,还是都不是
不好意思问老师…反正我在纠结它到底是烯还是炔……你为什么会认为我是广东的勒?
我随便问问,那你是不是……
不是吖…你咋会问到广州那里去的勒?吖!给个理由吧
理由是在我的q空间动态有你的名字出现,而且我是茂名的,不过我也在广州呆过一个月多,所以就问问你是不是广州的咯。可能之前我碰到问题不会的,而你又是擅长那个问题的,所以我就先加到你先,等到我有空才问你(我忘了那个要问你的问题了,应该是关于电脑的)。
忘了回答你的问题,它是决,不过它既有烯的特性又有决的特性,其实你的这个问题有什么用处??又不作为考试的。还有我想问你的应该是:我的手机里有mrp文件,我该从哪里下载相关的软件??还有我台机不是正版货,怎么样可以知道型号??找商家的方法行不通的,因为手机在外地买的。
IUPAC命名法 IUPAC命名法是一种有系统命名有机化合物的方法。该命名法是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规定的,最近一次修订是在1993年。其前身是1892年日内瓦国际化学会的「系统命名法」。最理想的情况是,每一种有清楚的结构式的有机化合物都可以用一个确定的名称来描述它。它其实并不是严格的系统命名法,因为它同时接受一些物质和基团的惯用普通命名。 中文的系统命名法是中国化学会在英文IUPAC命名法的基础上,再结合汉字的特点制定的。1960年制定,1980年根据1979年英文版进行了修定。 一般规则 取代基的顺序规则 当主链上有多种取代基时,由顺序规则决定名称中基团的先后顺序。一般的规则是: 取代基的第一个原子质量越大,顺序越高; 如果第一个原子相同,那么比较它们第一个原子上连接的原子的顺序;如有双键或三键,则视为连接了2或3个相同的原子。 以次序最高的官能团作为主要官能团,命名时放在最后。其他官能团,命名时顺序越低名称越靠前。 主链或主环系的选取 以含有主要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靠近该官能团的一端标为1号碳。 如果化合物的核心是一个环(系),那么该环系看作母体;除苯环以外,各个环系按照自己的规则确定1号碳,但同时要保证取代基的位置号最小。 支链中与主链相连的一个碳原子标为1号碳。 数词 位置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官能团的数目用汉字数字表示。 碳链上碳原子的数目,10以内用天干表示,10以外用汉字数字表示。 各类化合物的具体规则 烷烃 找出最长的碳链当主链,依碳数命名主链,前十个以天干(甲、乙、丙...)代表碳数,碳数多於十个时,以中文数字命名,如:十一烷。 从最近的取代基位置编号:1、2、3...(使取代基的位置数字越小越好)。以数字代表取代基的位置。数字与中文数字之间以 - 隔开。 有多个取代基时,以取代基数字最小且最长的碳链当主链,并依甲基、乙基、丙基的顺序列出所有取代基。 有两个以上的取代基相同时,在取代基前面加入中文数字:一、二、三...,如:二甲基,其位置以 , 隔开,一起列於取代基前面。 烯烃 命名方式与烷类类似,但以含有双键的最长键当作主链。 以最靠近双键的碳开始编号,分别标示取代基和双键的位置。 若分子中出现二次以上的双键,则以「二烯」或「三烯」命名。 烯类的异构体中常出现顺反异构体,故须注明「顺」或」反」。 炔烃 命名方式与烯类类似,但以含有叄键的最长键当作主链。 以最靠近叄键的碳开始编号,分别标示取代基和叄键的位置。 炔类没有环炔类和顺反异构物。 分子中既有双键又有三键时,名字以烯先炔后,分别标注位置号,碳数写在「烯」前面。 卤代烃·醚 卤代烃命名以相应烃作为母体,卤原子作为取代基。 如有碳链取代基,根据顺序规则碳链要写在卤原子的前面;如有多种卤原子,列出次序为氟、氯、溴、碘。 醚的命名以碳链较长的一端为母体,另一端和氧原子合起来作为取代基,称烃氧基。 醇 醇的命名,以含有醇羟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由这条链上的碳数决定叫某醇,编号时让醇羟基的位置号尽量小; 其他基团按取代基处理。 主链上有多个醇羟基时,可以按羟基的数目分别称为二醇、三醇等。 醛 醛的命名,以含有醛基的最长的碳链为主链,其他部分作为取代基; 决定名称的碳数包括醛基的一个碳。 如果有多个醛基,则以含有2个醛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称二醛。 醛基作取代基时称甲酰基(或氧代)。 酮 以含有酮羰基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按此链上的碳数(包括该羰基)称为「某酮」;并把羰基的位置号标在前面,尽量使位置号最小。 如果主链上有多个羰基,可称为二酮、三酮等。 羰基作取代基时称「氧代」。 羧酸 以含有羧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依照碳数(包括羧基)称为某酸。 主链上有2个羧基时,称为二酸。 羧酸酐 以形成酸酐的酸的名称称呼酸酐,再加「酐」字。 (如:CH3CO-O-CO-C2H5——乙酸丙酸酐) 若形成酸酐的两分子酸相同,直接称为「某酸酐」。 酯 以形成酯的酸和醇的名称命名,称为某酸某(醇)酯或某醇某酸酯。 若有多个醇或酸分子参与成酯,那么要在相应的醇或酸前面加上数目。 胺类 以与氮原子相连的最长碳链为主链,按照该链上的碳原子数称为「某胺」; 若是亚胺,氮原子上的较短烃基视作取代基,命名时称「N-某基」(N表示取代基连在氮上) 答案补充 简明口诀:有机系统命名 最
能说仔细点不?到底怎么命名吖?看一大堆没看懂…
既含叁键又有双键的烃类叫烯炔,命名方式是某-烯烃-某-炔,例如:1-戊烯-4-炔
命名成…烯炔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操作系统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机化合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