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选一首巴赫钢琴曲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曲 谈谈你的理解与感受1500字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关于巴赫《十二平均律》的评论_百度知道
关于巴赫《十二平均律》的评论
提问者采纳
《十二平均律》挺富哲理的谱子,挺难短期练好的谱子,可是对钢琴练习者挺有帮助的谱子
其他类似问题
十二平均律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集是其所有赋格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乐界公认的最高级钢琴材料,被誉为音乐中的&旧约圣经&,它是一部键盘音乐巨作,分为两集,共48首前奏曲和赋格曲,各自具有独立的特性,分别以24个小调写成。是优美绝伦的键盘乐抒情曲集,旋律线条流畅,情绪的流露平稳而含蓄。所谓的十二平均律,是一种律制,即是把一个八度分成相对均等的12个音程,每一个音程规定为半音,两个半音为一个全音。 巴赫的平均律共写了24个大小调(C大调,c小调,升C大调,升c小调,D大调,d小调,降E大调,升d小调,E大调,e小调,F大调,f小调,升F大调,升f小调,G大调,g小调,降A大调,升g小调,A大调,a小调,降B大调,降b小调,B大调,b小调),每一个调都包括了一首前奏曲与一首赋格,所以一共是48首前奏曲与赋格。分上下两卷,分别创作于1722年和1744年。其实平均律并不完全算是巴赫开的先河,早在1702年,费歇尔(约)就出版了《新风琴音乐的阿莉阿德尼》,包含二十首前奏曲和赋格曲,分属二十个不同的调。这部作品用了24个大小调中的19个调,只有升C和升F大调,降e,降b和升g小调没有用, 而e小调用了两次。在未采用十二平均律之前, 演奏中移调转调都会受到很大限制。所以说,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里程碑式的,当之无愧。平均律作为复调音乐的文献作品,单就技巧上而言,都是难以驾驭的。个人以为,最为基础的音乐感觉,是具备对多声部的敏锐的听觉和良好的手指独立与谐调性。在此之上才能够说是更全面地增强音乐的表现能力。巴洛克音乐的作品,复调音乐的作品,可以说是一切的源头与起点。而巴赫的这套平均律钢琴曲集,无疑是这方面训练的最佳教材。尤其是赋格,在后面的文章将要专门提到;那些三声部四声部,甚至是五声部的赋格,在键盘上构成此起彼伏,交相辉映的旋律走向,是何等神奇的景象!就音乐上而言,巴赫的“平均律”真正是包罗万象,一部令人惊叹的百科全书!所有的情感,欢乐与痛苦,平和与焦虑,光明与阴暗,清新与晦涩……在这整部钢琴曲集中都有最为深刻与详尽的描述。巴赫的音乐不完全是理性的刻板——哪怕表面听来是如此。其实他的所有情感都深藏于底,只以比较内敛的方式呈现出来,朴质又动人。所需要的只是耐心,逐步地走进那奇妙的境界;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也许对于表现技巧,完全没有必要考虑那么多,听者可以仅仅把他当作一种键盘游戏来欣赏;而对于情感,似乎也没有必要揣测,一切进入都是纯粹的自然。听听一开头的那段C大调的前奏曲!简洁而朴素动人!什么都不多想,一种绝对的均衡,流畅的线条,瞬间就把人的心灵荡涤成一片澄明的安详。(然而接下来的四声部赋格则严密而理性)我一直都很喜欢巴赫的“平均律”,七零八落地买了好几个版本——因为盗版“平均律”经常不全,往往不是漏了上卷就是下卷的一些前奏曲与赋格,为了保持曲目的完整性,所以拼凑了不少,只有菲舍尔的“平均律”是买的正版。对于巴赫的平均律,自由发挥的空间是很大的,号称“净版”,无任何速度、力度和表情的标记符号。所以说,每个人的巴赫都有其自身的可取之处。在钢琴的演奏中,我本人最为偏好Gould和Fischer的,两个比较大的反差:)Gould将robato发挥到了一个极致,独到的分句和触键的音色前所未闻;而Fischer则是我听过的最随意的演绎,他的演奏充满了人性化的气息。提到平均律,想着重谈谈其中的赋格给我的感觉。因为实在是非常喜欢这样一种体裁,也是各人演绎巴赫最大的分歧之所在。“赋格”原为拉丁文“fuga”的音译,又有“追逸”、“遁走”的意思。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部进行模仿与对答,你追我赶,造成此起彼伏的和谐的旋律线条。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短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然后进入以主题中的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至原调,并常以尾声结束。在第二、三部分中,有时运用“增值”、“倒转”、“交迭”等手法处理主题。用“交迭”手法写成的乐段堪称“紧接段”(stretto)。在巴赫的很多音乐中你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这点,两个声部通常是以五度之差呈示与反复的,例如巴赫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开头,先是第二小提琴奏主题(23456),再次反复时是第一小提琴移高了五度(67123),以赋格的方式竞奏。当然,并不等于说,“平均律”中的“前奏曲”,就是简单流畅的东西。其实前奏曲也有好几种类型,一种是强调的旋律性,快速的流畅的段落,大多使用分解和弦和音阶的形式,例如著名的“C大调第1首前奏曲与赋格(BWV·846)”,“升C大调第3首前奏曲与赋格(BWV·848)”,“D大调第5首前奏曲与赋格(BWV·850)”,听起来随意而即兴。这点, Richter和Fischer都弹得很有感觉;而另外一种,就是同赋格一样,属对位式的,也可像赋格那样,有“镜像”(上下行的对比),“增值”(节奏或音程)和“交迭”(轮唱与模仿)的形式。这方面的例子在“平均律”的下卷非常多,就不一一举了,各位可以自己下去找来听听。在“平均律”的几个演绎中,我个人就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特点作简单归纳:■首先是对节奏、速度与音色的运用。以“降a小调第18首前奏曲与赋格(BWV·863)”的赋格为例子,可以感觉到Gould以非常缓慢的速度来演奏的,而奇怪的是,在这些段落强调慢速的演奏,但是在类似舞曲的赋格中,他却弹得比谁都要轻盈,短促的音型;可能正因为是对比,舞曲才跳得起来吧。那独树一帜的触键和音色更是没得说的。Fischer的速度是最快的,在所有的前奏曲与赋格的演奏中,他似乎强调的就是一种即兴的一挥而就,不加刻意雕琢的痕迹,浑然天成; Richter在“升C大调第27首前奏曲与赋格(BWV·872)”中的前奏曲表现独到,这段前奏曲分两个部分,前段被他弹的虚无缥缈,真不知道这样的音色他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而后段转了一个Allegro,立即转化为令人振奋的对答(又是一个类似赋格的段落),Richter弹的应该是属于非常诚挚,忠实巴赫原作的感觉。■其次是对于声部的运用以前提到过,巴赫的东西,是那种“立面”的思维方式。他的音乐是独立的,甚至可以说是“抽象”的。其中有一个横向(旋律)与纵向(和声)的关系,如何均衡,是精义所在。个人以为巴赫从来就不是靠旋律“优美”见长的音乐家,他的很多东西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是枯燥的。所听到的这些演奏,尤其是Schiff的,对旋律就更加注重一些。他强调的是旋律的横向发展,所以他的演奏听起来就是最为优美动听,也是最为讨好人的一个:)而在下卷,这样的方式,显然对巴赫音乐的表达就不够全面了(个人认为下卷比上卷难以接近得多,更加注重多声部的均衡,就是所谓纵向而非横向了)。当然,无可否认,这是个不错的演绎。毕竟是我买的第一套完整的“平均律”。而Gould本人是更加注重对声部的运用,强调各个声部各自的独立性,层次感极强--一般来说,三声部以上的赋格,其中必有一个是在充当类似通奏低音的角色;别的演奏家可能更加注重的是旋律的取向,但是我特别喜欢Gould的演奏,是因为他无时不刻地在强调声部这种“均衡”的关系。他演奏出来的音乐,各声部都具有极强的独立性,错落有致;他似乎对多声部的音乐有天生的极度的敏感,经常可听见在手上演奏几个声部的同时,口中还唱着另一个声部。而且那些声部,它们是平等的,Gould时刻提醒它们的存在,哪怕是模仿通奏的低音声部。每个声部都有出来做主角的机会,每个声部都能统领其他的声部。■最后是关于装饰音的运用这个很是有趣,巴赫“平均律”里的装饰音非常多,颤音、回音、波音等; Richter听来几乎是省略了所有的装饰音,他把线条尽量整得流畅平实;而Gould则恰恰相反,所有的装饰音他都用尽了,尤其是他特有的“小颤音”,在句末和转折的地方出现,异常灵敏,能够想象Gould是怎样一个神经末梢极度敏感的人啊:)其实是下了很大决心才发的这篇文章;因为本人乐理方面的知识相当于通了九窍(一窍不通)的那种,提到这些让行家见笑了;只是想借助这个谈谈我个人喜欢的作品,不妥之处,还望多多包涵了……古尔德:发明巴赫?古尔德是疯子?怪人?天才?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在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古尔德在二十世纪的钢琴演奏历史上占据着一个极其显要的位置。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钢琴家,但也不能说是一个反传统的人物,我们只能说,诞生于加拿大的钢琴家古尔德是一位非传统的钢琴家。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古尔德的演奏艺术定位为一种音乐现代主义。由此而论,在二十世纪音乐演奏的返古并追求客观的强大潮流中,古尔德可算是二十世纪演奏家中最大的叛徒,他32岁放弃音乐会演奏生涯(要知道,这可是李斯特以来的钢琴家的主要生存方式);他热心于新兴的录音和广播技术,认为这给音乐带来了广阔前景(这显然有点像布莱希特、本雅明等人对技术进步所表示的革命乐观主义);他破坏了钢琴演奏的一次性的神圣性质,用多次录音合成的方法来制作自己的唱片,并认为这才是艺术的要求(实际上,现在的很多音乐听众也不能接受通过音响合成技术来“制造音乐”)。但仅仅这样说还显得不够,古尔德不仅仅是在破坏、创新,他同时也在恢复和唤醒,他重新引起人们对音的重视、对作品逻辑结构的透视,他的手指速度非常快,但线条清楚,细节都交代得极其清晰,由此他轻易地删除了音乐所附着的历史文化“赘肉”,呈示出音乐的一种透明构成,而这正是西方音乐文化传统中真正特殊的一环,即所谓理性化的形式、毕达哥拉斯以来对数字乃至几何关系的极度推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古尔德对复调、对位的强调才能获得理解(我们可以注意到,他多次指责肖邦作品的对位关系)。对于现代音乐,我们总是强调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韦伯恩等作曲家的意义,但我们可能忽视了古尔德在钢琴演奏上对这些作曲家的呼应关系(请注意古尔德对勋伯格作品的喜爱),更为奇妙的是,古尔德是在古典音乐的巅峰——巴赫作品上呼应着现代音乐,联系到现代音乐后期的“新古典”倾向,就不能不使我们重新考虑古典与现代的复杂关联。加拿大,这个西方文化的边陲地区,使得古尔德没有受到某种传统先见的约束,同时却又保持着对传统的新鲜感受,他曾表示不知道巴赫作品有传统的速度,对于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等钢琴标准曲目,他常有出人意表的演绎,对作品展开新的探询。他对古典作品的重新构造和他对晚期浪漫派瓦格纳、理查·斯特劳斯的热爱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古尔德独特的现代感。现在,古尔德已被公认是巴赫作品的权威诠释者,——妙的是,所有的乐评家都认为他指下的巴赫乃是离经叛道的演绎,但都又承认这确实是精妙无匹的演奏。古尔德几乎录制了巴赫所有的键盘作品,其中的《戈德堡变奏曲》、《平均律键盘音乐曲集》、《创意曲》都有很高的声誉。他对于乐谱有深刻的洞察力,这一点尤其适合巴赫的音乐,他以天才的敏感和理智透视巴赫作品的复杂结构,领悟其中的优雅活力,这使得他演奏的巴赫总是那么富有歌唱性,跃动的节奏推动着乐曲,流畅而充沛,表情丰富,带有很强的亲和性。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古尔德重新发明的巴赫,唤起了二十世纪音乐听众对巴赫的热情,展示出音乐经验和想象力的全新维度。巴赫的作品常常被人们比喻为一座巍峨的大教堂,它是那样的结构严密、引人入胜,传统的演奏家则仿佛一位导游,引领我们在这座大教堂中漫步;而古尔德却像一位粘上了翅膀的异教神话人物,他带领我们遨游,他打开教堂的门窗,把巴赫呈现为一个恢弘阔大的世界。
我记得看过一则评论,说如果地球再次遭受灭顶之灾,下一艘诺亚方舟上只能载2部人类的钢琴文献,那么一部是《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集》另一部就是《巴赫十二平均律》鄙视到处“复制”,“粘贴”来回答问题的人
我也学了一大课。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聆听巴赫十二平均律24首
第一卷: .
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6,.
《前奏曲》:首先给人带来宁静、明朗的感觉,旋律单纯而动人,像是满怀着美好的期盼,前奏曲“如奥林匹亚的平静与晴朗”-黎曼(Hugo
Riemann,)在这个伟大曲集的精美卷首如此评述。 我们在前面的概述中提到, 此曲是 “音型装饰型” 的曲例。
以五声部的和弦连接为主题,将这些和弦进行分解。在乐曲末尾,巴赫增加七小节而成为现行的乐谱,其补笔的功效是难以言述的。古诺用作《圣母颂》。
《赋格》:四声部。利车卡式的类型。纯朴平静,富有歌唱性,也是特别纯净,旋律明快如歌。全卷中密接合应最多的,相对于一般的赋格它缺少间插部,是
“浓缩型” 赋格曲的典范。全曲由五个部分发展组成。
&&第二首:&&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7&&
前奏曲:急板(Presto), 慢板(Adagio), 快板(Allegro)
等频繁地变化速度,造成了感情上的高潮。以整体而言,是一种粗犷的炫技风格的乐曲。音型演化型的写法。
赋格:三声部。舞曲型。此曲的魅力在于主题的跃动、精巧的性格。与c大调赋格相反,呈示部之后主题只是偶尔出现,但有两个固定对题,不断跃动,全曲有力并洋溢活力。如果要了解什么是赋格,这首最好了,主题、答题、对题、小尾声,间插,每一部分明了,没有变形处理。&&&
第三首:&& 升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8
前奏曲:春风拂帘,阳光温煦,虫鸟正欢,远处溪水潺潺,气氛如沐浴着盛夏的阳光,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升C大调乐曲,巴赫便以如此辉煌的乐曲宣布此调性的诞生,前奏曲几乎是原封不动的《符里曼小曲集》原曲转用。
赋格:三声部。活跃的加沃特舞曲风格。有生动的节奏变化。富于对比的主题,缺少密接和应部分,却有相当长的间插段,又有两个固定对题,与c小调的相似。
第四首:&& 升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9
缓慢、柔美,“音乐文化所呈示的最神圣最崇高的乐曲”(黎曼评语)。在曲首出现的动机和出现于第五小节的动机,为各声部所模仿,变形而进行,如黎曼所言“诉说着伟大灵魂的憧憬”。
赋格:五声部,利车卡式。气氛沉重、暗淡、虔诚,堂皇的“三重赋格”构造,有如巨大的大教堂。宛若痛苦呻吟的第一主题出现于低音,此主题徐徐地上升,升至绝顶时,展开了令人屏息地密接和应对位技巧,此处是此曲最高潮,也是终止。此后是属音持续低音上地结尾部。此曲三个主题地组合,淋漓尽致地使用了一切对位法技巧。按我们上述地分类,此曲是
“浓缩型”,是最宏伟的作品。
升C小调,全曲满怀悲情,也满怀憧憬,《前奏曲》呈现出圣洁的情感,《赋格》堂皇而宏伟,就象以平稳的速度行进一般。&&&&
第五首:&&D大调前奏曲和赋格BWV850
前奏曲:音型演化型,无穷动的音型,速度极快,轻盈灵巧,单一音型地无休止地进行,但仔细分析可听到四声部的和声进行。可以想象成热带雨林中乱藤蔓草恶生猛长,旋律连绵不断席卷一切。
四声部。典型的法国歌剧序曲音型。令人想起亨德尔风格堂堂地主题,但此曲类似法国序曲风格地附点音符节奏和三十二分音符音型地组合,并不适合赋格主题,因此乐曲地发展是自由地,主调音乐的风格很明显。
D大调,《前奏曲》速度迅疾而不间断,《赋格》则堂皇华贵,二者形成截然不同的对应。
第六首:&&d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51
前奏曲:即兴风格, 音型装饰型。以第十四小节为界分成两部分。在主音的持续低音上激烈动摇的第二部分是后来的补笔。
在末尾出现的减和弦的分解所形成的半音阶经过乐句,可谓李斯特与肖邦的先声。
赋格:三声部。最复杂的赋格之一,不但密接合应部分长大,主题的逆行也频繁出现,而且主题均伴随着固定对题。乐曲以二十一小节为界,分成两部分。
D小调,给人以即兴的感觉,不论前奏曲还是赋格,音乐都是在不断摇摆着的,只是前奏曲摇摆更加激烈。
第七首:&&降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52
前奏曲: 独特的曲子,
结构复杂。可谓带有小序曲的赋格,其长度是普通前奏曲的两倍。此曲是第一卷前面十二首前奏曲中,在《符里曼小曲集》中所没有的唯一的作品。巴赫可能是转用了其他的旧作吧。
赋格: 三声部。 轻快,诙谐的乐曲。由于赋格曲的规模与前奏曲不对称,布索尼(Ferruccio Benvenuto
Busoni,)建议巴此曲与第二卷同调的赋格掉换。
降E大调,前奏曲是十分悠然徐缓的,而赋格的轻快谐谑与之形成不对称感。
第八首:&&降e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53&
典型的咏叹调式前奏曲象游咛诗人,断断续续随兴所至唱出满腔幽思。极严肃,充满灵感。乐曲徐徐的前进,“悠长的旋律诉说高贵又伟大的情感。有时以爱的眼睛凝我们,有时却被超越人间的痛苦袭击而叹息着”
(黎曼评语)。 旋律型。从抒情转到戏剧性,情绪起伏,犹豫不决,重大思索的内心独白。
三声部。缓慢富于歌唱性,凝神沉思,格里高利圣咏风格的主题由各声部引接而极平静徐缓的进行,使人恍如听到了遥远的十六世纪风琴音乐。但如果从作曲技法而言,此曲包含了密接合应,主题逆行,主题的增值(成倍扩大主题音的时值),主体增值的逆行等等,使用了一般人“费尽心思”也未必能实现的一切赋格技法。此前奏曲与赋格均为巴赫的最高作品之一。罗曼罗兰最喜欢的曲子。
第8首,降E小调,乐曲始终都是徐徐行进的,前奏曲极其庄严,旋律悠悠,似乎在倾吐内心之情愫。赋格平静舒缓,具有古老的中世纪圣咏风格,仿若沉思冥想,此曲与巴赫的宗教音乐一脉相承。
第九首:&&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54
前奏曲: 幸福的田园气氛,休闲、纯朴、歌唱性。近似创意曲形式。可分为明确的三个部分。第三部分是主题转入下属调的再现。
三声部。充满活泼的气氛,跟随主题的十六分音符对题决定了此曲的性格。主题的间插较少,也缺乏密接合应。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其中一个主题剪掉前几个音符,便可以形成密接合应部分。
第9首,E大调,前奏曲有着悠闲的田园气息,洋溢着暖人的幸福感,进入赋格后气氛变得愈加活泼,感觉上是对前者的发展。
第十首:&&e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55
朦胧象朝霞中变幻的晨霭,悠扬的牧笛在群山飘浮。温柔的旋律在持续低音上摇动。此曲风格近似巴洛克协奏曲的缓慢乐章。舒展、悠闲。
二声部。是《平均律钢琴曲集》唯一的二声部赋格。虽然是赋格,有时出现的二声部却是齐奏,有时主题是转调主题,答题却并不出现转调。因此虽然是赋格,但称之为“创意曲”更为合适。
第10首,E小调,以徐缓的前奏曲开始,其旋律温柔摇曳,随后的赋格中,琴声点点,轻盈如飞。
第十一首:&&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56
前奏曲: 主动机和伴奏都由分解和弦构成,欢快、明朗,以轻快的琶音进行。可谓是音型演化型与二声部创意曲的综合。
赋格: 三声部。轻快优雅的帕斯比埃舞曲的节奏进行。虽非是杰作,可是后半部分的密接合应部与高潮是有魅力的。
第11首,F大调,前奏曲在轻快的琶音中行进,并很快进入帕斯皮耶舞曲节奏的赋格,这种活泼的舞曲据说发源于法国的水手中,传到巴黎后还在路易十四和十五的宫廷里流行过。
第十二首:&&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57
优雅的阿勒德曼舞曲,乍见只不过是一种分解和弦,但可以听到从背景里传来溢满悲愁的哀歌。优美的旋律,回忆的气氛,气息悠长。是《符里慢小曲》里的最后一首。
四声部。沉重的主题象受难曲,暗淡、不安的悲剧性主题。此曲在各方面看来都是特殊的。其一:半音阶型,弯曲回转的主题。其二:两个对题旋律成了完全的对照(第一对题在第三-第五小节的高声部里,第二对题在第十二,十三小节的低声部)。其三:发展部之后,主题只是偶尔出现,间插段却大为活动了。
第12首,F小调,在前奏曲中,可以听到在背景上隐含着的哀歌旋律,它与赋格主题的沉重形成了必然的联系,二者构成一首动人心弦的乐曲。
第13首,升F大调,BWV858
《前奏曲》:创意曲型、情调悠闲,精巧的切分音仿佛母子唱着童谣,相互逗趣,妙问妙答,轻巧玲珑,洋溢着天伦之乐。
《赋格》:三声部。飘摇缓慢,表现出松弛状态,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特征,是隐逸心境的写照,优雅可爱都极富于魅力。
第14首,升F小调,BWV859
前奏曲:快速有力,每个音坚实,充满了寂寞的情调,并在赋格中进一步加深。
赋格:四声部。以缓慢开始,越来越快,达到中点后逐步下行放慢。是一个表情起伏的主题,又是一条缺乏音调特征、平缓和平衡的曲线。赋格则如止水,其中形成对位旋律的动机被后人称为叹息的动机,此曲是一首充满哀愁的乐曲。&&
第15首,G大调,BWV860,短小而轻松,《前奏曲》:轻松明快,两个音型演化型,第一音型为分解和弦,第二音型是带支点音的级进构成的隐伏曲线型,以对答呈示。两种音型频繁交替。
《赋格》: 三声部。主题结构为“句句双”,有着舞曲风格,乐曲活泼跳跃。
第16首,G小调,BWV861
《前奏曲》:
缓慢长音开始,宁静状态中开展思维,咏叹调式,旋律有着圣咏的感觉,沉思、忧郁。《赋格》:四声部。称为赋格标本,忧郁。情感十分复杂且杰出,含有四个部分,结构明确,音乐总体上平稳而端庄。
第17首,降A大调,BWV862
《前奏曲》:协奏曲似的前奏曲,强奏和弦是乐队,左右手单音叙述是乐器互答。具有适当的沉思性的特点。
《赋格》:四声部。抒情的意味很清楚,平稳凝重,犹如虔诚的圣咏。则显得很高贵、矜持。
第18首,升G小调,BWV863&&
《前奏曲》: 整个乐曲缠绵悱恻,竟似惜别场面,十分精致,集悲情、高扬于一身,
四声部。一句句叮咛,语重心长,泣不成声。朋友们恳求留下,叙述异乡的苦楚。情绪特别丰富,充满着真挚之情。多看一眼吧,西出阳关无故人了。
第19首,A大调,BWV864,是一首色调鲜明的乐曲
《前奏曲》: 三个主题同时呈示的三重赋格曲。精神饱满地开始,华彩的自由声部,有着明亮和欢快的情绪。
三声部。第一音断开。轻柔优雅的情趣,象闺阁小姐弹着清音短促地自娱,有单调的美。行进十分从容。不同钢琴家弹出来的意境截然不同。
第20首,A小调,BWV865
《前奏曲》:充满活力,对于当时来说,不属于优雅的音乐,或许可以形容为粗旷的优雅,
四声部。小军鼓的节奏,稳健有力,进行曲速度。这是一个凯旋的检阅。演奏难度很大,使用了长大而极其复杂的对位技法,据说结尾的持续低音在钢琴上无法演奏,除非是在管风琴上。
最后在四路兵马会师大团圆中结束这首庞大的乐曲。
第21首,降B大调,BWV866, 是一首活泼可爱的乐曲,
《前奏曲》: 飞快的炫技曲,轻巧而跳跃,
《赋格》: 有着快乐的舞曲风格,主题结构平稳方正,具有幽默感,十分讨人喜爱。
&第22首,降B小调,BWV867
《前奏曲》:似乎是一种神秘的叙述,那故事必定有几分悲伤,它的色彩暗淡,速度缓慢,那故事必定也有几分寒冷,左手作同音反复的持续音微微断开,仿佛心跳怦然。有着异常庄严的气氛,恰似虔诚的祈祷。
《赋格》:五声部。在神龛香烛前,微弱的赞颂歌声响起,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其悲蒼之情带有受难曲的风格,旋律线宽广而悠扬。最后,在属和弦上,出现了五声部密集和应,这才是高潮,表现众志成城的决定信仰。
第23首,B大调,BWV868
《前奏曲》: 象音色和意境的练习曲,舒展、文静、温柔,轻柔而婉约,被称为“两个高山之间深渊之中的一朵小花”。
《赋格》:举步维艰、深思熟虑的姿态,沉稳而完整,庄重、严肃,接近宗教题材的管风琴风格。
第24首,B小调,BWV869, 作为第一卷的最后一曲,有着异常深沉的情感,
《前奏曲》:
三重奏鸣曲,充满了辛酸的延留音,从容不迫,似行板速度的演奏有一种跃动的感觉,《赋格》:巴赫显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倾心投入感情。一个个悬念处于疑惑不解的忧虑中,忧郁阴影和悲剧性。以徐缓的广板速度的演奏则呈现出庄严的气氛,有几分悲叹,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这首乐曲有很多动机,警世的A,
悲叹的B, 具有迫切愿望的C, 憧憬般的D, 交织在一起,具有交响性质。 第二卷: Xa/]} B
第1首,C大调,BWV870
《前奏曲》:有着管风琴般的庄重气氛,背景是一个低声部的主持续长音,右手是一个颇有气势的旋律。
《赋格》:三声部。被称为天真无邪的嬉戏,它同前者的气氛截然不同,自由得无拘无束。
第2首,C小调,BWV871
《前奏曲》: 复对位手法,有创意曲的风范,节奏明快,情绪活跃,两部分反复组成,是优雅的阿拉曼德舞曲风格,
《赋格》: 四声部。主题优美如歌,中音区带一丝淡淡忧愁,答题变得清明悠扬。既欢快又宁静。
第3首,升C大调,BWV872
《前奏曲》:
是一套前奏曲与三声部赋格。象在夏日里走进一片古木参天的森林,微弱朦胧的和声象绿色浓荫带来清凉,摇晃的音型,是断断续续蝉声、飘来的幽香?左手八分音符,是点滴雨声?
《赋格》:三声部。坚决,稳、准、狠、快的击键。先以轻轻跳动的方式行进,然后音乐的力度得到加强。
第4首,升C小调,BWV873, 是一首杰出的乐曲,
《前奏曲》:
慢板,是一首优美的咏叹调,声声长嘘,戚戚短叹,心事无限。内向的,如一首有着深切情感的三重唱,而这一特点在赋格中以快板速度被延续。
《赋格》:主题节奏激烈,象吉格舞曲,它有一个稳健节奏的固定对题。
第5首,D大调,BWV874, 有着光辉的色调,
《前奏曲》:
是一首古奏鸣曲,以堂皇的气派开始,军鼓、金号齐鸣,最后大公爵步伐稳健上场。凯旋式的气势,具有巴赫《管弦乐组曲》那样的光彩。
《赋格》: 三声部,利车卡式。主题平静从容。给人以单纯的感觉。
第6首,D小调,BWV875 &&oDl _^
《前奏曲》: 音型演化型,以疾驰的下行音阶开始,接着是分解和弦,充满了幻想的色彩,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赋格》: 三声部。二部曲式。主题以积极向上的三连音开始,持续着幻想的色彩,但变得深沉。
这首赋格主题和对题的材料丰富,节奏复杂,篇幅短小。
第7首,降E大调,BWV876
《前奏曲》: 从容、雅玩,拨弦轻拢,短句片言,充满休闲趣味的旋律散漫、自由,快速的带着甜蜜的味道。
《赋格》: 四声部。速度各家出入很大。这是一首虔诚的歌,节奏从容,音调平稳,庄重的秩序感, 则与前者在情绪上有着极大的反差。
第8首,降E小调,BWV877
《前奏曲》: 是二声部的创意曲。主动机由平缓的三度摆动构成起伏的线条,较慢的流动,音色幽淡,有着阿拉曼德舞曲形式的。
四声部。庄严的乐曲,缓慢的主题带有几分暗淡、悲伤。以三个同音反复开始,步步向上,对情感的刻画非常细腻。高贵如歌的。美的乐曲,
《前奏曲》:
在主持续音背景下进入,十分悠闲,第2小节往上轻轻一甩,让巴赫醉心不已,最后尾声又做了2次。中声部从容呼应,和谐气氛,这是关于阳春三月的心情故事,温馨、恬静。不仅结构精致,而且旋律也很精美,赋格具有宗教气氛,带有一种美妙的神秘感,接近于文艺复兴晚期作曲家帕来斯特利纳的风格,这位意大利作曲家是巴赫之前最伟大的复调音乐作曲大师,以“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而著称。&&&
《赋格》:四声部。利车卡式。仅有5个音的主题缓慢进入,庄严、神秘。肃穆的和谐。乐曲表现了对沉着信仰的赞美:它的宁静、神往、热情、伟大。听完此曲,我们想,享有信仰的人很有福啊。
第10首,E小调,BWV879
《前奏曲》: 右手进入的主动机轻快流畅。具有意大利库朗特舞曲的速度迅疾的特点。
《赋格》: 三声部。主题是两卷中最复杂的。素材、节奏多样性。速度不象前者那么快,琴声如珍珠般点点落下。
第11首,F大调,BWV880
《前奏曲》:
是在五声部和声基础上写成的弥撒曲,全部乐曲由曲首的四个音写成。从导音进入的旋律,漫不经心的休闲。句末,和音一个个进入,四面回响,积聚成浓郁的和声。最后,象雷声消失在远处。在管风琴风格的外表下暗含着柔美。最后,飘柔如夜幕降临,延绵结束。
《赋格》: 三声部。活泼类似吉格舞曲。是一首格律松散、自由发展的乐曲。轻快而单纯。
第12首,F小调,BWV881
《前奏曲》:
是一首优美的女声二重唱,叹息般的短小动机,带有多愁善感,在轻声拨弦下唱出。温文尔雅、速度从容。伤感特征同巴赫的音乐特征相去甚远,具有意大利倾向。
活泼的同音反复,音型的短小,轻松诙谐的印象。节奏特点让人想起维瓦尔第协奏曲的快板乐章,这首乐曲体现了巴赫所受的外来因素影响,下一首也一样。
第13首,升F大调,BWV882
《前奏曲》: 具有法国式歌剧序曲的特点,给人以威风堂堂之感,全曲分为2大部分。
《赋格》:这首赋格敢以结束音调(导音颤音)作为开始,是惊世之举。有着高贵的气质。
第14首,升F小调,BWV883
《前奏曲》:
这是一首怀着一丝忧郁的咏叹调,高音部主动机旋律优美,尤其是三连音的节奏,几分妩媚,象气息宽广的长句诗体。近似小咏叹调,舒缓而抒情。
《赋格》:三声部。三重赋格。相比前者有力了许多,而且它在这套作品中独一无二,是一个“三个主题的三重赋格”。第一主题是优美的歌,音调丰富,散淡的长音和起伏使曲子休闲的抒情特性。&&
整曲沉思、抒怀开始,转入坚定沉稳,最后归于热情激荡,表现了精神信仰的魅力。
第15首,G大调,BWV884
《前奏曲》:音型演化型。右手是一条隐伏线的旋律,给我们一种动感,微风吹来满树叶片的摇曳,阳光投向水面波光粼粼,恬淡宁静,犹如远山一抹翠黛,低檐茅屋青烟,一幅生气盎然的田园图景。
《赋格》:三声部。快速、每个音符象珠粒般跳跃,想起泰戈尔的诗“你象湍急曲折的小河,且笑且舞,在你向前奔流时,你的步履唱出了歌声。”,
它以分解和弦构成,色彩明亮得象阳光下的芒刺。总体上特别轻快,据说为了配合赋格,巴赫三次修改前奏曲,最终使二者达到完美的契合。
第16首,G小调,BWV885
《前奏曲》:沉重、思索、英雄气概。缓慢犹豫,显得有些沉重。
《赋格》:四声部。自信、肯定,概括、抽象。7个同音反复,象听不得别人疑问,很不耐烦的挥斥的样子。则有一扫隐晦的感觉,变得强而有力,坚决,男性气概。
第17首,降A大调,BWV886
《前奏曲》:
协奏曲型,以丰满和单纯的音响对比为基础。摆动的低音,使人想起巴赫的B小调弥撒。安详、平和,让人感到信仰使心灵充实。情真意切与赋格的激情荡漾珠联璧合。其中,《前奏曲》使用了意大利牧歌中的“叠歌”的方式。
四声部。优美的旋律,柔和,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非常可爱。主题的音域超过了八度以上,之后出现的半音阶型对位旋律,让这首乐曲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它也是巴赫最具有独创性的作品。第18首,升C小调,BWV887
《前奏曲》: 是一首优雅的舞曲,以漫不经心的主题开始,预示了早期的古典风格.
三声部。二重赋格。第一主题象在幽谷中安静流淌的小河,八度跳跃带来生气。第二主题在属调上进入。开始时的悠然之状又宛如摇篮曲风格。末尾在安静中结束。
第19首,A大调,BWV888
《前奏曲》:是一首安静的田园曲,小行板。主动机在高声部出现,节奏单纯、音调清明,象穿过清晨薄雾的一缕温煦阳光,象传遍宁静田野的甜美牧笛,当时清风在,曾飘绿草香。左手摇晃音型,是如梦境界。主动机停留在长音上,营造了宁静氛围,中声部清楚进入,渔樵呼应。《前奏曲》显得从容、舒缓、悠然。
《赋格》:三声部。以一连串16分音符开始,夹着几次停顿,稳健有力,整个线条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气氛明朗的《前奏曲》与构成单纯的《赋格》,刚好结为恰如其分的一对儿。
第20首,A小调,BWV889
《前奏曲》:
这是忧郁的二部创意曲,主动机以一连串向上半音、向下半音进行为躯干,总给人以一种奇妙的不确定感,左手半音进行,极其细腻地刻画出情绪微小变化。
《赋格》:三声部。上蹿下跳,突然收煞,本曲的主题:今天倒霉了,撞上了一个醉汉,冲着我莫名其妙地狂喊。通过激烈而有力的琴声所营造出的紧张感,更让人有确定感。结尾连成一片滚动,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结束了富于幻想的乐曲。
第21首,降B大调,BWV890, 在第二卷中地位相当重要,
《前奏曲》:
是一首独立的古奏鸣曲,在结构上有明确的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再次显示了巴赫与早期古典风格的联系。高声部以缓慢平坦的进行唱出一支气息宽广优美的歌。
《赋格》:
三声部。音调平缓、节奏从容,优雅的情调,整个乐曲没有复杂的和声与浓烈的感情冲击,仿佛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者与我们交谈。最后,在强奏中结束。
第22首,降B小调,BWV891
《前奏曲》:
是一首三声部创意曲。主题在中声部进入。有一个长而悠然的主题旋律,其中所出现的从低音爬升至高音的持续音产生出极佳的效果。
四声部。气势宏伟,技巧艰深,是第二卷的压轴戏。整个结构严密紧凑,表情丰富。以沉重的步调开始,然后一步一步走向高潮,以宏伟气势结束。给人以同前奏曲类似的迷人效果。&&&&
第23首,B大调,BWV892
《前奏曲》:
协奏曲型。有很多炫技性,速度稍快,触键玲珑剔透。主旋律以向上音阶进入,高音奏出一组装饰音。单纯而活泼,音乐是跳动着的,如同明亮的闪光。
n4cM /unU &
《赋格》: 四声部二重主题赋格。第一主题从低声部进入,利车卡,短促而坚定。显示出了高雅的情趣。结束得饱满辉煌。
第24首,B小调,BWV893
《前奏曲》:
以二部创意曲笔法写成的。以分解和弦作为骨干,优雅的格调。最后一首乐曲似乎过于单纯了一些,颇有一点小情调,右手强调重拍的连断,左手平稳。
巴赫大作品的最后乐章,往往不是宏伟巨制,而是隽永情感的后奏。主题是一个诙谐的帕斯比叶舞曲。可分为三个部分:首部分解和弦音调,中间两个8度的跳跃,最后急速的尾部。有些谐谑的味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赫十二平均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