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电视剧怎么越来越演男女激情的片段,败坏中国社会风气气,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当前位置:
>>>(13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上网现象越来越普遍。但是,网上..
(13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上网现象越来越普遍。但是,网上不良信息的出现,网上交往规则的丧失,时刻威胁着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1)请举出几种“网上不良信息”。(3分)(2)青少年进行网络交往应遵循哪些规则?(4分)(3)请为青少年提几条自我保护的具体措施。(6分)
题型:论述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答:反动信息、迷信信息、淫秽信息、暴力信息、黄色信息。(至少3个)。(2)答:法律和道德。(3)答:a、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b、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c、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要随意与陌生人见面。d、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尽可能找熟悉的朋友和师长不依赖网友来满足情感需求。(至少3点)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上网过程中,我们会的发现网上有多种不良的信息。如反动信息、迷信信息、淫秽信息、暴力信息、黄色信息等等。据此,考生只要列出三个即可。(2)在上网过程中,我们要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则和社会道德。所以青少年进行网络交往应遵循法律和道德。(3)在网络交往中,我们要注意保护自己。如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要随意与陌生人见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尽可能找熟悉的朋友和师长不依赖网友来满足情感需求等等。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3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上网现象越来越普遍。但是,网上..”主要考查你对&&明辨是非,拒绝不良诱惑,防范侵害,自我保护&&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明辨是非,拒绝不良诱惑防范侵害,自我保护
真善美的积极影响:(鲁人版)真善美能起到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促使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从而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假恶丑的消极影响:(鲁人版) ①对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危害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损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②对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也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会使一些人价值观发生扭曲,甚至铤而走险,违法犯罪。 ③给未成年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致使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自制力强的人的表现:(北师大版) ①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②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从不松懈; ③能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④抵御来自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自制力薄弱的人的表现:(北师大版) ①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激情和冲动; ②对行为的自我约束力差; ③易受各种诱惑的干扰; ④成为不良习惯的奴隶。青少年会受到哪些不良诱惑:在我们身边在很多诱惑,如金钱的诱惑、网络游戏的诱惑、烟酒的诱惑、黄赌毒的诱惑、邪教的诱惑,等等,这些诱惑都不同程度地吸引着我们。 理解游戏机的诱惑: ①适当的、有节制的娱乐有益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游戏机,既要认识到它的“利”,更要认识到它的“弊”。 ②游戏对青少年有一定的诱惑。我们如果过度地迷恋游戏,游戏就成了不良诱惑。 ③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危害。 a长时问在网上逗留,造成身心劳累,眼睛近视,还会影响学习。 b上网费用高,既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 c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许多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的思想冲击较大,毒害较深。 ④要坚决抵制沉迷于游戏的行为。青少年要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坚决抵制社会的不良诱惑,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免疫力,认清成瘾行为的危害,培养正当的、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以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替代成瘾行为。毒品的定义:毒品不光指海洛因,还包括鸦片、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其他使人上瘾的麻醉剂和精神药品。吸食注射毒品,严重危害身体和精神健康,破坏家庭幸福;诱发刑事犯罪,危害社会治安;危及国家和民族。毒品的危害: ①侵蚀人的肌体,毒害人的精神; ②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③可能会使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付出沉重的代价。赌博是一种不正当的娱乐,是一种恶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把未成年人“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列为严重不良行为。“黄”对未成年人的危害(粤教版):未成年人在涉“黄”后,轻者会想入非非,精神委靡,无心向学;重者会诱发性犯罪及与之联系的暴力犯罪和经济犯罪,对青少年危害极大。 “赌”的危害(粤教版):赌博容易使人滋长不劳而获的思想,败坏社会风气。有的未成年人染上赌博恶习后,严重影响学习,扭曲了人际关系,甚至一步步走上诈骗、偷窃是、抢劫的犯罪道路。 邪教的本质(粤教版):是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它们宣扬歪理邪说,蒙骗群众,敛财害命,制造事端。大量事实证明:邪教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的毒瘤,必须坚决铲除。&不良诱惑的危害:①对个人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危害个人的健康和发展,纪律涣散、不思进取、好逸恶劳、投机取巧,极易诱发各种犯罪,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②对家庭会给家庭带来极大的危害,影响家庭幸福,甚至家破人望亡。 ③对社会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诱发各种犯罪,破坏社会秩序,扰乱社会治安。判别是非的依据:(苏人版)判别是非的依据是法律和道德的要求。所谓“是”,是指人的行为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规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损害国家的、集体的和他人的合法利益。反之,则为非。 青少年怎样学会拒绝不良诱惑:①面对不良诱惑首先思考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客观地分析其危害性,理智的拒绝。 ②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不涉足营业性歌舞厅、不健康的录像厅、游戏厅和网吧等容易滋生黄、赌、毒和其他不良现象的场所。发现学校周边200米内有营业场所的要举报。 ③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特别是在没人监督的时候,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不做自己想做而不应该做的事情。 ④遵守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 战胜诱惑的方法:人教版:避开诱因法;婉言谢绝朋友,提高自制力;专时专用,改正不良习惯。粤教版:避开诱因法、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法、专时专用法、联想后果法、请人监督法。 明善恶、辨是非的重要性(粤教版): ①要判断是非善恶,每个人心中都不能缺少一把良知的标尺。做人的良知就是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②明善恶、辨是非,选择善良正义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我们就能避免误入岐途。 ③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将给我们勇气和指引,使我们不至于失足懊悔。 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标准(陕人版):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陕人版: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陕人版: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做人的良知就是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如何铸造心中良知的标尺(粤教版)? ①以美好道德陶冶自己的心灵,懂得法律规范。 ②选择善良正义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 ③学会理性分析,懂得思考不同的价值选择导致的不同后果。 ④树立美好的人生理想,做有正义感的人。 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各种社会影响(粤教版)? ①对社会影响,我们要吸收有益的营养,剔除无益的糟粕,拒绝有害的毒素。 ②对长辈的言行我们也需要分清是非,问个究竟,而不能无原则地一概服从。长辈如果做错了,我们应该帮助纠正。 ③对公共传播媒体发出的信息,我们要学会选择,提高识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④对社会流行,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理性行动,避免狂热,保持适度。 如何做到跨越障碍,正确选择(粤教版)?正直做人,坚持正确行为,不做错事,作出正确的选择,需要勇气和意志,还需要突破内心和外部的障碍。 ①首先要战胜自己,抵制诱惑。 ②有时还必须打破情面,敢于坚持原则。 ③坚守自己的美好理想,并且身体力行,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陕人版: ① 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 ② 敢于对他人做的错事提出反对意见。 ③ 如果做了错事,要勇于承担责任。 ④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冲突,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鲁人版: ①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心中要有一把“尺子”,即道德和法律标准。用道德和法律去衡量,看其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标准,从而做出正确地判断和选择。 ②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要不断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要勤于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 ③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还要不断增强自控能力。正确的行为,必须坚持;错误的行为,坚决摒弃。 明辨是非善恶对我们的影响。(为什么要明辨是非善恶?)(鲁人版) ①只有明辨是非善恶,才能把握自己的生活方向,实现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②才能在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杜绝不良嗜好,抵制不良诱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③才能积极同丑恶现象作斗争,使自己逐步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生活中的真善美:真:就是指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思维性价值事物。   善:就是指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行为性价值事物。   美:就是指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生理性价值事物。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诠释: 爱国守法: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是人民群众最高利益的象征和代表。爱国是每个公民的天职和第一义务,责无旁贷。守法,法是国家纪律的集中表现,人人必须遵守,奉公守法。 明礼诚信:礼是人们文明表现的一种行为规范。明者,懂也,明白也,实践也。诚信,诚者,实也,真也;信者,实也。诚信是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方面,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的道德准则,不诚不信,将无法群处。 团结友善:团结友善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原则和准绳。因为人是社会的人,彼此必然发生各种关系,而处理彼此关系必须从好心出发,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勤与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及优良传统,勤与俭相辅相成,终成大业。&敬业奉献: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三百六十行,即“业”,“状元”就是敬业中的优秀者。个人的社会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个人要存在必须要奉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奉献是由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青少年可能受到来自几方面的侵害:① 来自意外事故的侵害。 ②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侵害。 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①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恨铁不成钢”,或者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错误理念,对自己的孩子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对子女造成心灵生和身体上难以弥合的伤害 ②有的父母,因为自己情绪不好,迁怒于子女 ③还有极少数父母,恶意伤害子女,违犯法律,走向犯罪。 校园暴力的危害:特指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由同学、学校工作人员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 ①有可能严重伤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②影响正常的学习 ③破坏校园秩序青少年受到侵害的原因有哪些?①青少年自身还不成熟。 ②生活环境很复杂,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面对暴力侵害,应如何保护自己: ①远离暴力侵害的第一道防线是我们自己 ②积极寻求他人和社会的保护 ③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身边的保护有哪些:①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积极保护青少年,促进我们的健康成长。 ②我们必须加强自我保护。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是未成年人向成熟迈进的重要一步。 ③面对一些突发的事故和侵害,我们应该积极争取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保护;如果这些保护不能及时到位,我们就要尽自己所能,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青少年自我保护中常见误区:1、有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们青少年就可以高枕无忧了。2、打官司是不光彩的时,是丢脸的事,不应该打官司。3、遇到不法歹徒,一定要勇敢地同他们作斗争,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4、路遇坏人,心情紧张,过度害怕,不呼救。中学生怎样加强自我保护(怎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人教版: ①树立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身心健康。 ②学习法律知识,懂得依法维权。 ③遵守法律,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④学会及时报警和寻求法律帮助。粤教版: ①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生存所需的重要能力。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本领,是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②未成年人阅历不够丰富,心理不够成熟,体质也不够强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更容易受到伤害和侵害。 ③因此需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教科版: ①远离危险,拒绝侵害,树立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警惕,远离危险环境。 ②学会求救和自救,采取灵活机智的自卫策略,树立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并注意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③善用法律武器,我们要学法、知法、守法,不做侵害别人的事情又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粤教版):在家庭生活中要注意做到:防火、防水、防气、防盗在公共场所要注意做到: ①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②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安全,做好准备活动。 ③发现险情,要量力而行。 ④预防精神污染,避免受毒害。 ⑤善于识别骗子的骗术,避免受骗上当。面对歹徒行凶,青少年怎么办:(教科版) ①面对侵害,不要害怕,保持冷静,勇敢地向侵害者说“不”勇敢地、机智地拒绝侵害、反抗侵害; ②机智地求助他人,巧妙周旋,趁机逃脱险境; ③记住不法分子的相貌特征和去向; ④事后报案及时,拨打110电话报警。
发现相似题
与“(13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上网现象越来越普遍。但是,网上..”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81741192385211687157854110934659关于社会风气的一般思考
&&&&&&&&&&&&&&
&&&&&&&&&&&&&&
关于社会风气的一般思考
&&&&&&&&&&&&&&&&&&&转摘自“永明星空”的博客
  一定的社会,必将产生相应的社会风气,一定的社会风气又成为维系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某种精神家园。好的社会风气,可以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人民团结,生产发展,社会秩序良好,国家蒸蒸日上;坏的社会风气,则会成为一种巨大的破坏力和离心力,使人民精神涣散,生产受阻,社会动荡,恶人横行,好人受欺,掌权者贪赃枉法,老百姓怨声载道。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风气的好坏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一、当今社会风气令人担忧
  社会风气是指整体或局部社会在一个阶段内所呈现的习尚、风貌。为一定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行为模式、道德观念以及时尚等要素的总和。同时也指个别传统节日衍伸的社会风气,一些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本来都是很有意义的传统节日,现如今已经衍伸出一些不太好的社会风气,如变相送礼成风、产品包装过于豪华,产品质量不受重视等,这种社会风气是一种精神上的倒退,物质上的浪费。现实中竟然有这么一些数典忘祖的不孝子孙,他们一边享受着“先辈”带给他们的好处,却一边又做出一些玷污“先辈”名誉,连异类都不如的不忠不义的无耻之举。政府科教系统只要滥竽可以充数,考试作弊就难以禁止,假文凭,假档案,假履历的频频升官,院士,博士只认级别,不看能力的社会风气盛行,滥竽不再是充数了,是成灾了。还有一个名叫郭美美的20岁女孩微博炫富,将中国最重要公益机构之一的中国红十字会推向舆论漩涡的中心,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近年来,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唐骏学历“造假门”等各个领域诚信危机现象愈演愈烈,已演化为当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当今大多数人有着浓厚的“自恋情结”,往往看重“人人为我”却漠视和无意“我为人人”,对舍己救人、见义勇为、挺身而出英雄之举和正义之行,缺乏普遍的、广泛的、深刻的社会认同感,热心助人者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勇敢、真诚、友善、互助显得弥足珍贵,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贫富差异等,贪污腐败问题等。有位网民精辟地描述了现在的社会风气,让人不透气:“男人没了骨气,越来越娘娘气;女人没了秀气,越来越珠光宝气;艺人没了才气,越来越妖气;商人没了和气,越来越可气;文人没了灵气,越来越做作气;富人没了正气,越来越傲气;穷人没了底气,越来越受气。城市间没了新鲜空气,乌烟瘴气”。
  “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官德毁,而民德降”。“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官风不正,民风难好,社风更难好。请看当今社会一些现象:工作上图虚浮华。有些干部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却热衷于庆典、表彰、剪彩等应景活动;沉浸于迎来送往、握手言欢的哈哈声中;喜欢搞“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花架子,追求轰轰烈烈、忙忙碌碌的表面文章;上司面前吹吹拍拍。有些干部喜欢称顶头上司为“老板”,每有上级领导出席的场合,言必夹带“百忙之中”、“亲自”、“重要指示”等等陈词滥调以示荣幸。有些干部,不干实事,就知道跟在领导屁股后边跑,唯领导马首是瞻,作报告用顶头上司的语录,发言顺着领导的竿子往上爬,逮住领导的一句话就当做圣旨,又是传达学习,又是开会讨论,根本不考虑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机械执行,盲目服从。整天有事没事在领导面前晃悠,早请示,晚汇报,挖空心思琢磨领导的嗜好,千方百计去讨好。不少人对官场这种庸俗的风气也很反感,但怕别人说自己孤傲不合群,只得随波逐流,逢场作戏;倚权对下霸道。以掌权者自居,官气熏天,唯我独尊,使人望而生畏;对下不懂装懂,指手画脚,甚至作威作福,欺压群众;办事主观武断,既不依靠集体领导,更不依靠广大群众,常常是我行我素;吃喝玩乐。一些干部,出入于酒楼舞厅,一曲卡拉OK,“潇洒走一回”,还有坐台小姐陪伴。有的喜欢钓鱼,星期天开着公车,由下属带路到私人鱼塘垂钓,钓没钓到鱼无所谓,钓的是兴致,是情趣,是权势。有的沉湎于麻局,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全然不顾身体和工作。有的以考察项目为名,带上老婆孩子,遍游名山大川,纵览异域风光,慷国家之慨,饱自己眼福;花哨的形式主义。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的东西,只图虚名,不务实效。从上至下“会海”成片,“文山”堆积,工作组一个接一个,名目繁杂的检查评比满天飞。有的干部习惯于搞“墙上功夫”,花花哨哨的图表琳琅满目,其实都是用来糊弄上级检查;统计数字水淋淋的,永远也挤不干;有的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有的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贪财好色。有的人不求进取,关心生活胜过关心工作,在工作上得过且过,在生活待遇上“寸土必争”,过分在意票子、车子、房子,工作多做一点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觉得委屈,连电视特写镜头的停留时间都分秒必争;有的人律己不严,热衷于物质享受胜过爱惜自己的名誉,肆意挥霍国家钱财,甚至在金钱、美色上栽了跟头;有的人损害群众利益,构筑子孙后代的“瓦屋”,甚至搞封建社会升官发财、封妻荫子那一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七姑八姨都沾光。这些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官德失范不是小事,一旦道德良知丧失,久而久之,就会违背党性、官德、人格,形成“官场病”,败坏社会风气,危害国家,失去民心,在权力、金钱、美色、荣誉面前,丧失党性、迷失方向,最终走上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的道路。
  温总理说:“近年来相继发生 ‘毒奶粉’、 ‘瘦肉精’、 ‘地沟油’、
‘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拜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唯利是图等价值取向在一部分人群中漫延,使社会道德出现一些不应有的“洼地”,这令人痛心,亦令人揪心。社会发展,需要健康向上的风尚引领;民族复兴,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推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公民的道德水平,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这正如《管子·牧民》中所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不仅要保护有德者,还要惩罚失德者。当前社会失德行为盛行,正是因为惩罚机制的失灵,失德者只需付出小小成本,甚至无任何损失就能获取超额利益。这样一个反面事例对社会心态的打击,恐怕要抵消十个道德模范的现身说法吧?因此,必须建立对失德行为的有效惩罚制度,让失德者遭到人人鄙夷、人人反对,而不是人人羡慕、人人效仿。当每一个有德者都受到尊崇,每一个失德者都遭到唾弃,道德自然会成为人们向往的追求,道德之风也自然将回归社会的主流。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支撑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民族之魂。千百年来,
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为内核的传统道德价值传承不绝,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东方。
  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和道德力量的重要,对于整个国家也是一样,愚公移山改造自然、苏武牧羊不辱使命、包公断案铁面无私、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每个故事都有着无穷的道德感召力,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张海迪、赖宁……每个人都曾激起亿万国人自强不息、建设祖国的热情。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社会风气,从根本上讲也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风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社会风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社会风气既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的综合反映,也是人们文明素养的外化表现。因此,社会风气决非是抽象的,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之物,而是实实在在地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并通过人们的言论和行为真真切切地表现出来,具有明显的价值判断性。人们据此可以判断一个社会中,哪些是好的社会风气,哪些是坏的社会风气,并从总体上对一个社会的风气进行评价。其二,社会风气是群体成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无形的规范。它虽然不象法律、制度那样具有强制性,却通过舆论和社会习惯等形式影响人们的言论和行为,对生活于该群体中的成员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调节和规范作用,甚至使群体成员不得不去仿效、遵循乃至执行。其三,社会风气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良好的社会风气,能使广大社会成员精神振奋,乐观积极,勤奋朴实,开拓进取,道德高尚,社会安定;反之,坏的社会风气则会使人们斗志涣散,悲观消极,道德败坏,社会动荡不安。因此,社会风气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任何社会都非常重视社会风气的建设。
  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社会风气,必须从社会风气的构成主体、存在状态、价值判断以及运行演变等方面来看,社会风气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其一,群体性。这是社会风气在其构成主体上显示出来的特征。社会风气作为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精神面貌的社会表现,首先具有鲜明的群体性的特征。社会风气不是单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而是一种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是在一定的人群中所传播、竞相模仿或流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虽然群体也是无数个体的集合体,但它并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当个人在群体中行动时,他“不仅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的行动,而且也意识到自己作为群众的行动,共同活动,一起去争取实现预定的共同目标。”社会风气就是人们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相互交往中,在经过相互折射、相互影响之后,形成的对某种思想观念和某种行为方式的普遍认同。其二,广泛性。这是社会风气在其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特征。社会风气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群体或某一地域,而常常是超越某一群体或某一地域,在众多的群体和地域中传播、仿效和流行。这是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风气是一种社会的文化氛围,具有极大的渗透性和扩张力。当一种社会风气形成之后,就会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去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活动,从而突破一定群体、一定地域的界限,使之获得更加强大的群体气势。在这一方面,它和风俗习惯不同。风俗习惯的形成与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承性色彩。例如就食俗来说,我国民间流传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就大致反映了我国饮食习俗的地域性特点。而社会风气则有所不同。它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状况的综合反映,因此,社会风气具有在全社会较大范围内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中传播、仿效和流行的能力,表现出跨群体、跨地域的特点。其三,两极性。这是社会风气在其价值判断上显示出来的特征。价值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范畴。价值问题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每时每刻都处在价值关系之中。通俗地讲,价值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好坏”问题。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反映的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肯定与否定)关系,是指客体的存在及其变化对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因此,价值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个关系范畴。只有同时具备了主体、客体、主体的需要以及客体满足这种需要的功能或属性,并构成一定关系,价值才可能产生。这种关于价值的一般本质的思想,为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研究价值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在社会风气领域,我们所说的价值,是指对人们思想道德取向和行为追求的一种评价,即“好”或“坏”。具体说来,它既可以表现在物质领域,如对人们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肯定或对拜金主义的否定,也可以表现在精神领域,如人们崇尚独立人格意识或鄙视个人本位主义。转轨时期,由多层次、发展不平衡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因而,处于不同经济利益中的人们必然会有各种不同的价值判断。这些不同的价值判断在实质上可以归纳或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的正确的价值判断;一类是不科学的错误的价值判断。反映在社会风气上,就表现为明显的两极性:即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消极颓废落后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其四,可抑扬性。这是社会风气在其运作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特征。一种社会风气一经形成,就会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巨大的能动性,它普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舆论和社会习惯等形式影响人们的言论和行为,对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风气,一个社会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也有它相应的社会风气,但社会风气对一个社会的作用是实实在在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催人奋进,自强不息;不良的社会风气是一种迷魂药、腐蚀剂,它不仅涣散人们的斗志,腐蚀人们的灵魂,甚至成为诱发犯罪的温床。因此,历代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社会风气的建设,试图通过“美风良俗”的作用来控制世道人心。“重视社会风气建设”本身就清楚地表明,社会风气绝非是一个自生自灭的自然过程,而是具有很强的可抑可扬性。良好的社会风气,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因而受到其大力的宣扬和提倡;不良的社会风气,与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相抵触,有时甚至会影响到统治阶级的政权稳定,因而总是被统治阶级所反对。我国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良好的社会风气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本质要求,同社会进步的趋势相一致,是我国社会风气的主流,从而受到我们党和政府的积极提倡与宣扬;不良的社会风气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本质要求相抵触,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因而必须净化和提升。
  三、社会风气是社会群体精神风貌的体现
  站在这一战略高度,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今后十五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时处转轨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风气的走势十分复杂,有健康向上的成分,也存在着一些消极颓废的因素,这为精神文明建设既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些消极、落后等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地阻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净化、提升社会风气,应该成为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
  我个人认为,社会风气是社会群体精神风貌的体现。社会风气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流行的行为趋向;是一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是一定时期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思想观念,并揭示了社会风气与党风、政风和民风之间的关系。
  社会风气作为一定时期内人们精神面貌的社会表现,其内部必然存在着相对稳定的构成要素,它们之间也肯定有一定的逻辑联系,构成相对完整的结构体系。无论是积极健康的良好社会风气,还是消极颓废的不良社会风气,都是如此。倘若对社会风气进行解剖,我们就会发现,社会风气实际上是一个拥有两个层面、包括三大要素的有机系统,即每一种社会风气都是由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构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构成社会风气的内隐层面,行为方式构成社会风气的外显层面。其一,社会风气的内隐层面——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思想亦称观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在哲学上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毛泽东同志指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社会风气中的“思想”概念,外延要大得多。它既包括人们的理性认识,也包括部分感性认识,同时还包括人的情感、意志、想象、错觉等心理现象。任何思想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凡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就是正确的思想,它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凡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就是错误的思想,它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在社会风气中,思想(包括思想意识、思想方法、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等)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它是人们行为方式的前提。人的行为方式总是受思想支配的,人的行为又是有目的的。恩格斯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心理学家也指出,思想直接涉及到“个体如何主动地创造自己行动的框架”。其次,它影响着社会风气的状况。人们思想意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这里我们仅以思想意识为例来说明。思想意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露出来的观察和处理问题时的情感和态度,它受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制约和影响。一个树立了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其思想意识必然是正确的、健康的,从而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反之,一个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正确的人,其思想意识必然是错误的、不健康的。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追求个人名利地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损人利己,好逸恶劳,道德低下。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社会实践(其中主要是对各种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评价时所持的观点。前面(分析社会风气的特征时)已经讲过,价值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它总是与人以及人的需要紧密联系,离开了人和人的需要,也就无所谓价值。人们对价值的看法和理解,就构成了价值观。价值观人人都有,处处都在,对每一个正常的主体而言,价值观只有正确不正确、成熟不成熟、自觉不自觉的差别,没有有无之分。价值观与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联系来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人们的世界观。就区别来说,世界观是一个哲学范畴,它回答的是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根本问题的看法;价值观则是一个社会范畴,它回答的仅仅是对于社会实践和社会问题的根本看法。价值观处于意识和行为的交汇点,直接体现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具有直接性和现实性。世界观、人生观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支配和决定作用,往往需要通过价值观的能动作用才能实现。价值观作为社会风气的构成要素,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价值观念在人们选择取舍过程中,起着内心导向和评价标准作用。”人的行为是通过价值判断即价值选择的结果,只有被人们认为是有价值的事物,才能成为人们的实践对象。不过,价值选择不是随意进行的,也不是随意变动的,它要受到人们头脑中相对稳定的价值观的支配。价值选择的不同,必然造成人们行为意向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而一种行为方式的流行,也必然是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同样的价值选择的结果。“价值观为人们提供理想目标和行动规范的选择标准,为人们的一切价值判断提供尺度。可以说,人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是在价值观指导下所为。”因此,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决定着社会风气的好坏,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价值观是社会风气的灵魂。不过,价值观本身只是一种观念形态,它要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才能外显出来。所以,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一样,都属于社会风气的内隐层面。其二,社会风气的外显层面——行为方式:所谓行为方式,一般说来,就是指人们的所作所为。根据行为科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是人在客观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表现,是可以看得见的形态。人的行为受到思想和价值观的支配,有什么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不过,社会风气中的“行为”与行为科学中的“行为”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就相同之处来说,它们都是研究人的所作所为。就不同之处来说,行为科学中的“行为”,既包括狭义的行为——人的外显动作,又包括广义的行为——人的外显动作和内隐的心理活动,既包括个体的行为又包括群体的行为;社会风气中的“行为”,仅指狭义的行为和群体的行为。由此,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界定:社会风气中的行为方式,就是指群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思想和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对物质的和精神的追求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行为方式作为社会风气的构成要素,是社会风气的外显层面,即它是可以看得见的形态。人们通过对行为方式的观察分析,不仅可以对社会风气状况进行直接的评价,而且可以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观察到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价值取向。现实生活中,人们正是通过对一定行为方式的透析,发现其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状况,进而反观、推测社会风气的性质和流向趋势。因此,行为方式成为人们了解社会风气的“晴雨表”、“气象图”。同时,一种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又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它不仅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产生吸引作用,而且会以一种无形的规范和“无形的力量”,导引人们去仿效,去遵循。如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经商热”、“下海潮”,以及90年代的“考研热”等现象,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以上分析表明,一方面,在社会风气相互关联的三大要素中,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是行为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风气的内隐层面;行为方式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引导下的必然结果,它是社会风气的外显层面。另一方面,在社会风气的两层结构中,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处于社会风气系统的“后台”位置,看不见,摸不着;行为方式处于社会风气系统的“前台”位置,显而易见,一目了然。因此,端正社会风气,不仅要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加以规范和引导,更要加强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影响社会风气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其一,经济因素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从经济活动开始的。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风气的存在和发展,也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同,必将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异于其他时期的社会风气。观察一种社会风气与时代的发展潮流是否相符合,主要看这种社会风气与经济形态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相一致。1、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社会风气的性质。经济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从而也就相应地产生什么性质的社会风气体系。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因而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社会风气体系。在生产资料地主阶级占有的封建社会里,作为社会风气主流的是深深渗透着封建地主阶级的伦理纲常、诗书礼义,它们是钳制人们思想和言行的桎梏。封建统治者就是以此作为培养供他们驱使的奴仆的手段。在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腐蚀着社会各阶层,毒化着人们的心灵。因此,暴力、吸毒、自杀、色情、赌博、尔虞我诈,成为社会流行的不治之症,盗窃、凶杀、强奸等犯罪活动愈演愈烈。因此,社会风气的败坏,不仅下层民众,就连中上层的社会成员亦身受其害,以致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有识之士在谈到日益败坏的社会风气时,皆有切肤之痛。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从根本上消除了一切形式的奴役和精神屈辱,从而必然带来人们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并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体现社会主义社会蓬勃生机和美好前景的社会风气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活跃的思想作风、科学高效的工作作风、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勤俭节约的消费方式以及文明礼貌的良好风尚等。2、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关系决定着社会风气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利益是人们进行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社会风气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们的利益关系问题。各种社会风气的原则和规范,都是处理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人类历史上的各种社会风气体系的原则和规范,都是从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任何一种社会风气体系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内部,人们是自发地以个人利益从属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虽然在道义上也强调社会整体利益,但由于他们只是代表少数剥削者的利益,所以他们实际上所奉行的社会风气的原则只能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常常是以社会的或阶级的整体利益从属于个人利益。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代表着人类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这种利益的社会风气能够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阶级的、社会的整体利益。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风气的发展程度。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风气进步的初始动因,社会风气就是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导致社会风气的发展变化。所以,从终极意义上说,社会风气的现实表现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的。只有把社会风气发展的动因最终追溯到社会生产力的层面,才能最后揭示出社会风气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说明社会风气发展的自然历史趋势。马克思指出,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推动社会风气的发展。比如,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只是使用简单、粗糙的石器工具来向大自然猎取天然的物质生活资料,没有剩余产品养活别人,因此,杀死和吃掉战争俘虏是正当行为,不受道德谴责,当时许多部落和氏族就存在着食人的风气。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有理由相信吃人的风气,在整个蒙昧阶段是普遍流行的,平时吃被俘的敌人,遇到饥荒的时候,就连自己的朋友和亲属也会被吃掉。在战争中,作战双方在战场上互吃对方的人,这种风气残存在美洲土著当中,不仅处于低级野蛮社会的部落如此,而且,那些处于中级野蛮社会的部落,如易络魁人和阿兹特克人等也是如此。”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进步,青铜器、铁器等生产工具先后被用到生产活动中来,社会有了剩余产品,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为可能,私有制产生了,阶级也出现了,这时,食人的风气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保全战俘生命,将其当作奴隶役使的风气。虽然奴隶主对待奴隶如同对待牲畜一样,可以随意奴役、买卖、屠杀或作殉葬品,但比起原始社会中那种食人的风气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物质生产力水平程度不同地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为提升社会风气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4、经济体制改革会引起社会风气的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逐步形成的,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适应了我国当时经济规模比较小、结构比较简单、发展目标比较集中、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的情况,对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结构的日益复杂,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这种体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为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进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起反映市场经济要求、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新变化,形成了许许多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观念、新意识、新风尚,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进步。比如,原有的经济体制在分配制度上的最大弊端是平均主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由此而形成了吃“大锅饭”的风气,企业不思改革,职工不思进取,等、靠、要的风气盛行。群众说:“大锅饭,养懒汉。”这句话不仅道出了群众的不满,也击中了平均主义阻碍生产发展的要害,揭示了平均主义对社会风气造成的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就不仅把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同他们所在的群体组织的经营成果结合起来,而且把他们的物质利益同他们个人的劳动成果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形成了“诚实劳动致富,遵纪守法经营”、自强自立、开拓进取等新型的社会风气。
  其二,政治因素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支配性作用。同时,政治又是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等特点,因而它为优化社会风气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国家政权保证着社会风气的发展方向。恩格斯曾经指出:“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来说是独立的力量,马上就产生了另外的意识形态。”任何一个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都会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变革,营造代表本阶级意志的社会风气体系,尤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名言:“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代表一个时代的阶级在上升为统治阶级时,都必须确立本阶级的统治思想。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专制政权以后,即以自由、平等、民主、竞争等思想观念取代了服从、等级、专制、保守等封建思想观念,使资本主义的社会风气体系以前所末有的面貌发生了变革。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以平等互助、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等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体系逐步形成和日益发展,不断地推动着社会风气向更高的阶段迈进。2,法律制度为社会风气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法律制度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范。一方面,统治阶级通过建立和健全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有力地支持社会风气的发展。比如,我国宪法规定:精神文明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反对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国家提倡“五爱”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风气是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促进社会风气进步。另一方面,国家依法严惩各种犯罪分子,也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净化社会风气。犯罪分子对社会风气的破坏是很大的。杀人、放火、抢劫等刑事犯罪分子的行为,会直接导致社会风气的反常,甚至倒退;走私、套汇、投机倒把、盗窃公共财物、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分子的行为,不仅严重危害了国家的建设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扰乱了经济秩序,而且毒化了社会风气。因此,依法严惩刑事和经济犯罪分子,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正是法制对社会风气的发展起着强力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指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3,政策对社会风气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正确与否,对社会风气有着极大的影响。政策正确,可以顺民意、得人心,百姓安居乐业,有助于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相反,政策不正确,则容易造成人心浮动,搅乱社会正常秩序,影响和破坏良好的社会风气。政策之所以能对社会风气产生重要影响,是因为政策总是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利益的调节器,因而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比如,在过去一段较长的时期内,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出了错误的判断,把知识分子排除在工人阶级之外,列入资产阶级的行列,称知识分子为“臭老九”,对知识分子采取了种种错误政策,歧视、打击和迫害知识分子,使知识分子的身心受到很大的摧残,工作条件差、生活待遇低。其结果,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风气,而且还形成了“知识无用”,不重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风气,给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纠正了以往的错误,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的进程。”重新制定了一系列重视知识分子的政策,如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恢复专业职务聘任制,按专业职务等级增加工资;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给予重奖;欢迎出国学习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关心、支持和参加祖国现代化建设,不论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如何,都欢迎回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实行出入自由、来去方便的政策。这些关心和爱护知识分子的政策的实施,不仅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也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和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风气。
  其三,文化因素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文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是一个包含着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复杂系统。这里所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也就是精神文明,它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子系统。由于社会风气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同思想道德具有相似性,所以,这里主要研究科学文化(包括教育事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对社会风气的影响。1,教育是提升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任何社会中,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指导或影响下,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培养人来为一定的经济、政治服务的。因此,教育不只是向人们传递科学知识和传授劳动技能,还担负着培养人们的政治素质、道德风尚和良好的行为方式的重要职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的任务或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目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固然很多,但人们的整体素质比较低,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人们素质低下的根子又在于教育的落后。比如封建迷信、赌博、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不良社会风气,虽然在全国各地都有表现,但主要集中在农村,这同我国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有关资料显示,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分布全国29个省市的297个行政村的2.03万户农民家庭进行了长达12年的追踪调查,结果297个村中,文盲半文盲的农民仍然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13.4%,小学文化程度占41.5%。这就意味着一半以上的农民存在着受教育偏低的问题。教育的不发达和不普及,必然导致思想观念上的愚昧落后。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教育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相当一部分人文盲、半文盲的状况,使他们“脱愚变智”,认清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的危害性,摈弃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习惯,使我国广大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良好道德风尚逐渐上升到理性的状态。2,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风气进步的强大动力。科学是在概括和总结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升华的理性知识,是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它物化为人类改造自然、变革社会和提高人类智能的方法、手段和工具时,就成为技术。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强大杠杆。同样,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风气进步也是有着革命意义的推动力量。首先,科学的进步给予宗教神学有力的打击,使人们不断冲破宗教迷信的羁绊,从旧思想、旧传统中解放出来,促进思想的革命化和科学化。这是因为,科学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它本身是彻底革命的。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性,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所以,科学每前进一步,都是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批判,都在不同强度上使人们摆脱愚昧的状态,帮助人们逐步形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解放思想的科学精神。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比如,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里,人工畜力的生产方式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形成农民因循守旧、缓慢涣散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造就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淘汰了这种旧时农民的习惯,提出了高效率、快节奏的新要求,也培养了无产阶级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的一切生产和生活领域,进一步推动了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如现代科技手段带来生产、办公的自动化,人们也由此形成了主动进取、迅速应变、办事高效的新作风。再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日益深深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价值和力量,从而形成了崇尚科学技术、学习科技知识、尊重科技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3,舆论宣传对社会风气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舆论宣传主要包括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影视等。任何形式的舆论宣传,总要反映一定社会的精神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社会风气也需要以舆论宣传作为传播和教育的手段。由于舆论宣传具有群众性、形象性、美感性等特点,可以通过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向人们显示生活中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是高尚的、美的、有道德的、值得追求和效仿,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是卑劣的、丑恶的、不道德的、必须抛弃和否定。它告诉人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人,使人们在美的魅力的诱导和陶冶下受到启发、激励、鞭策和教育,从而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善恶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人们的品性中潜移默化。当然,舆论宣传对社会风气的导向作用是双重的。正确的舆论宣传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积极的影响;错误的舆论宣传则会毒害人们的心灵,败坏人们的思想道德,使社会风气颓废不堪。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们之祸。”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对社会风气的正负效应,加强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面对万物世界,水从容,河流才一路逶迤,永不停息;云从容,雨才自九天抖落,汇入浩淼之中;山从容,才以悍然的风度,作岁月的见证;苍鹰从容,方可笑傲风雨,展翅高飞。人类追求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并没有什么不妥,关键是整个社会风气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和颠覆传统道德。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足,还体现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只有社会风气自然纯正,人民享受公平与尊严的权力与义务,才能热爱祖国,才能团结互助,才能精神振奋斗志昂扬都争着为国家多作贡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社会风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