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对有罪的外戚传进行的夷墓,斩棺,夷墓,斩棺分别指什么???

宫殿、坛庙、陵墓&
&&&&据考古发掘,陕西境内古墓葬遍及全省各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出现和统治阶级权力的高度集中,墓葬建筑也越来越豪华。其安置棺椁的墓室逐步发展成为地下宫殿,地上环绕陵体的建筑亦逐步发展成为台榭、楼阁、甚至城堡式的建筑。&&&&一、原始社会墓葬&&&&在陕西发掘的原始社会墓葬中,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白家老官台文化墓葬17座,属仰韶文化墓葬1758座。这些墓葬均为土坑葬,单人墓室多为长2米左右、宽约1米、深约1米多。这些墓葬显示不出死者生前的地位与权力,这同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和生产力的水平相一致。&&&&二、黄帝陵墓&&&&《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杆辕……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位于黄陵县城北一公里的桥山之巅。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轩辕黄帝处于中国原始社会的晚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修德立义”,使“耕者不侵衅,渔者不争岸,抵市不予,价市不开,鄙商旅之人相商以财,外户不闭,是谓大同”;“垂衣裳”,“制冠冕”,“刳木为舟,刻木为楫,舟楫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律”等。&&&&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长103米,前宽46米,后宽81米,面积9.7亩。陵内有径1.2米以上的古柏69株,小柏树126株,小油松136株。陵前有一座祭亭,有8根立柱支撑,亭中央竖一高大石碑,上刻“黄帝陵”三个大字,为郭沫若1958年5月所书。亭后冢前又立起一块大石碑,上刻“桥山龙驭” 四字。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桥 山总面积为8500亩,下有沮水环绕,又有群山环抱,山上古柏占地1337亩,有古柏81600余株,多数树龄在千年以上,有侧柏、雀柏、哑柏和麻花柏等,是全国最大的古柏群。&&&&陵墓前区为黄帝庙,庙门朝南,庙院呈长方形,长139.8米,宽83.3米,总面积17.3亩。&&&&庙正前方有一方形砖砌照壁,上有孙中山题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正门门额上书“轩辕庙”三个大字,为中华民国陕西省主席蒋鼎文在民国28年(1939)清明祭陵时所题写。&&&&庙门内左边即是闻名中外的“黄帝手植柏”,高19米,胸径11米,距今约5000年,1982年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等在考察世界27个国家之后,定名为“世界柏树之父”。&&&&庙门的正北有一座过亭“诚心亭”,亭上有:“观天地生物气象;谈古今经世文章”的对联。凡前来祭奠者,都首先在亭内整理衣冠。&&&&诚心亭向北的碑亭,对联为:“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东侧书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祭陵代表团赶写的一首词。西侧书毛泽东于日的亲笔祭文。后面石碑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蒋介石亲题的“黄帝陵”。&&&&庙院的最北边座落着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人文初祖”四字大匾,为原国民党爱国将领、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程潜所写。大殿中央是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牌位后边供放着线型墨玉石雕黄帝像,高3.9米,宽3.3米,重11吨。浮雕冠带简朴,着装无华,神情专注,庄严伟岸。像龛四周图案是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殿内壁画记述着黄帝一生功绩。&&&&殿前右侧有一古柏,叫“挂甲柏”,原名“将军树”。树杆下部斑痕密布,纵横成行,似有断钉在内,柏液从 孔中溢出,凝结成环状,晶莹夺目,为群柏之奇。据说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北征朔方后,祭黄帝时在此树上挂过战袍和盔甲。&&&&黄帝庙东侧沿东墙垣有一长回廊式碑亭,共存放44通石碑,有北宋嘉佑六年(1061)仁宗皇帝赵桢给黄帝陵下达种植柏树的圣旨,有元朝泰定二年(1325)泰定皇帝也孙铁木儿颁发的保护黄帝陵法令,有明朝嘉靖皇帝下令免除黄帝陵庙粮税的“碑记”,有清朝康熙皇帝的满文祭文。&&&&在距黄陵约200米的路旁,有明嘉靖年间重立的上刻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下马石,以示敬意。路边还有高10米多的土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这是西汉元封元年十月,汉武帝征朔方返京经黄帝陵时所筑。&&&&黄帝陵保护面积25平方公里,新的整修范围为3.24平方公里。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黄帝陵的保护和整修极为关怀。整修工程于日奠基,一期工程于日正式动工。日国务院总理李鹏为整修黄帝陵题词:“发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整修黄帝陵题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另据《文化艺术报》日报道,民间传说的黄帝古城经考古工作者踏勘证实。此城建在桥山主峰,城防设施直达山麓,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采用平夯、堑削、推垒、填充等方式筑成。&&&&三、商、西周陵墓&&&&目前,在西安老牛坡发掘商代墓葬40余座,包括马坑、车马坑各一座。墓葬分布集中,并依地势呈扇状围绕几座较大的墓,周围的小墓也表现出成组的现象。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设有墓道,大部分墓有腰坑和二层台,这是殷墟商墓中常见的现象。大墓中有棺有椁,墓坑长5米左右,宽3米左右。除殉墓的马坑、车马坑外,还有人殉,最多的殉人达到9人。&&&&目前在长安马王镇沣河西岸的张家坡、宝鸡茹家庄、扶风县强家等地,探明西周的墓葬近3000座。其中在张家坡发掘一座有两条墓道的大型墓,墓主为西周井叔。此墓是由墓室、南北墓道组成的中字型大墓。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南北长5.5米,东西长4米,深8.24米。墓室底部有椁室,椁室南北长3.95米,东西宽2.6米,高1.84米,椁室四壁由方木垒成,椁盖用木板横铺。椁室内置重棺,外棺表面涂黑漆,内棺表面涂红漆。南墓道是斜坡,水平长18.2米,宽4米,道内放置车辆部件。北墓道也是斜坡,水平长11.7米,南端宽4米,北端宽1.2米,道内也放置车辆部件。在长安沣西张家坡、宝鸡茹家庄发现多处陪葬的马坑和车马坑。&&&&西周是在陕西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历时300多年,嬗递13代帝王,因此西周的帝王陵墓应是十分庞大的。但由于时间久远,加上历代的破坏,仅存斑斑痕迹。据《史记·秦本纪》载,武王冢在今扶风县安陵西北一带。另据《帝王世纪》和《汉书》记载,周文王和周公旦“葬于毕”,即今咸阳毕原一带。&&&&四、秦公陵园&&&&今凤翔县城南的古雍州之地,是秦王朝的发迹之所。近年,考古界在此发掘出秦公陵园13座,每座陵园由若干大墓组成,大墓平面呈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目字形、圆形等。已发现中字形墓14座,甲字形墓2座,凸字形墓5座,目字形墓10座,圆形墓1座。&&&&最大的中字墓,在城南三畴原。墓全长300米,墓室东西长59.4米,南北长38.45米,深24米。东墓道长156.1米,西墓道长84.5米。墓室内环绕墓壁有三层台,宽1.5~6米,一台与二台高差5.3米,二台与三台高差7.6米,三台高4.2米,中央底部为墓室。墓上未见封土,但在墓室上发现许多春秋筒瓦、板瓦,说明可能有墓上建筑存在。墓室西端上部发现长82厘米,大径28厘米、小径21厘米的陶水管一列,大头向北,说明水向南排泄。&&&&每座陵园以右为上,附葬墓依次向左下方排列,最大的中字形墓,为主墓。在其左下方依次均为附葬墓,可能属于车马殉葬坑。&&&&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公陵园呈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具有重隍的防护设施。墓葬在陵园的南半部,东面为殉葬坑。这些特点,都为后来的秦始皇陵园所继承。&&&&据考古界证实,秦惠文王(前365—前310)葬于公陵,在今咸阳秦都区。秦悼武王(前329—前306)葬于永陵,在公陵北200米处。秦庄襄王(前249—前246)墓在今西安东郊韩森寨,冢高22米。这些陵墓尚未发掘。图2—21陕西凤翔春秋时期秦国陵园区平面图&&&&五、秦始皇陵&&&&《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熔化铜水灌注外棺缝隙),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娃娃鱼的脂肪)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骊山北麓原地上。现存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底边东西长485米,南北长515米,高76米。围有内外两周城墙,内墙墙基保存较好,东西长578米,南北长684.5米;外墙经钻探,东西长974.2米,南北长2173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陵周围为从葬区。在陵东350米上焦村附近已发现马厩坑97个,年在陵东1225米处发现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坑(已发掘编号为一、二、三号),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1980年12月在封土(坟丘)西侧约17米处,发现坟丘是由此地取土筑成,因取土成坑,积水成池。&&&&秦王朝二世而亡,秦二世胡亥(前209—前207)墓在今西安市曲江池南,土丘14×20米,高6米。
六、西汉陵墓&&&&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都在汉长安城附近,帝陵在西,后陵在东。在咸阳北原上,陵墓自西而东,绵延30多公里,陵体宏伟,极为醒目。故唐诗人李白在《忆秦娥》中曾有“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慨叹。&&&&汉高祖长陵
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的陵墓,在咸阳市渭水北岸的原上恰魏村之南。吕后陵在高祖长陵之东,二陵相距250米左右。大小形制略同,皆呈覆斗形。根据现存遗迹测得:高祖陵东西长165米,南北宽145米,高32米,顶上东西长40.5米,南北宽15.3米。吕后陵东西长148—157米,南北宽129—132米,高31.8米,顶部边长17.5米。&&&&长陵陵园平面略呈长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陵园没有明显的门阙遗迹。四面墙壁都有遗存,以西墙保存较好,地面尚存长600米、高3米、宽6米左右残迹。从园内瓦砾、夯土、排水管道的分布状况观察,陵园建筑主要在陵冢北部和两侧。在距北墙325米处的西墙一段,有大量的瓦片堆积和夯土台基,出土多件“长陵西当”瓦当。在长陵东1.5公里处发现了“长陵东当”瓦当。过去曾发现过“长陵西神”瓦当和“长陵东当”瓦当。推测西园和东园建筑当在陵园和陵邑的两侧。&&&&陵邑在陵园之北,仅一墙之隔,平面呈长方形,南、北、西三面有墙。南墙长1194米,西墙长2040米,北墙长1300米。陵邑城墙大体保存完好,墙基宽10米,高2—6米不等。墙基挖基槽,深约2米,上部为版筑,夯筑坚实。从实地勘察看,三面城垣各开一门,南北二门相对,西门辟于西城垣中央,门道有路土遗迹。&&&&陪葬墓在长陵东面,由陵园东门到泾河岸,广延7.5公里。据记载,西汉初年的名臣萧何、曹参、张良、周勃等人均陪葬长陵。现存墓冢70多座,位次排列整齐有序,前后左右的行列间距也大体相当。或南北并列,或东西并列;有单冢、双冢、三连冢。长陵及陪葬墓周围,都有许多陪葬坑,多为祭祀奉献典仪所遗留。&&&&在长陵邑、陵园和陪葬区范围内均发现有汉代遗物,有汉代砖、瓦、瓦当、水管道、陶文瓦片和铁铲、铁夯头等,其中以瓦当最多。带字圆瓦当有“长乐未央”、“长陵西当”等。陶水管有圆水道和五角水道两种。花纹砖为最常见的回纹和菱形纹,有方形和长方形两种;花纹作几何形、菱形、柿蒂叶等。砖瓦上戳印的陶文有“官平”、“宫二”、“宫三”、“大三十”、“右三十”等。&&&&在位于咸阳市郊杨家湾村附近,发掘的原编号为4号、5号墓,距汉高祖长陵较近,推测是长陵的陪葬墓。两墓南北并列,形制相似,都有坟丘,墓道呈现曲尺形,墓坑和墓道的边壁有多级台阶。其中4号墓封土略经夯筑而成,现高4米、长20米、宽15米。墓道平面呈曲尺形,全长约100米,南北一段残长44米,东西一段长50米,曲尺转折处有一东西长6.8—7.35米、宽6.5—7.6米的平台,成为整个斜坡墓道向西拐弯的过渡部分。墓室构筑于墓道西头,是一个上下笔直带有一个二层台的方形深坑,长宽各约20米,自残存封土堆顶至墓室底部深28.5米。二层台下坑深2.5米,底部东西长10.57—11.01米、南北宽8—8.75米。墓坑和西墓道内原有复杂的木构建筑,现连同棺、椁全遭焚毁,原貌不明;5号墓在4号墓之北26米,规模略小。虽经盗掘,但未被火烧,保留着较完整的墓葬形制。封土覆斗形,底面积400多平方米。墓坑平面呈曲尺形,总长82米。墓室深3.25米,由口至底深17.25米,上口东西长16.50、南北长15.20米,底部东西长6.9米,南北长5米。葬具一棺一椁,椁的周围及底下填塞木炭。墓口四角有柱洞,推测原来有木构建筑掩埋在坟丘中。从出土物推断,二墓应在文景时期。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记方位,推测为汉初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的墓葬。&&&&汉惠帝安陵
汉惠帝刘盈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秦都区韩家湾乡白庙村。惠帝七年(前188)秋八月戊寅,崩于未央宫,九月辛丑葬安陵。&&&&安陵呈长方覆斗形,底部东西长163米,南北宽140米,顶部东西长50米,南北宽29米,陵高28米。安陵之北是安陵邑故城,至今仍存残墙断垣。封土底部距陵邑北城墙1222米。安陵邑的东城墙、西北角、东北角犹存。南城墙地面无存,未经钻探,情况不明。北城墙平直,长1643米,今辟为道路。东城墙呈曲尺形,由城东北角向南505米处,西折275米,再向南折200米。城墙宽9米,垣墙中部建有门阙,遗迹犹存。西墙保存较差,仅在城西北角残余一段,北墙东西各留一段,墙中央门阙遗址清晰可见。&&&&安陵之西有孝惠皇后陵,陵冢呈长方覆斗形,高8米,底部东西长70米,宽63米。顶部今呈正方形,边长28米,顶面下陷。&&&&安陵之东是陪葬墓群,现存12座,大多为圆锥形。见于文献记载的陪葬墓有:鲁元公主、张敖、陈平、张仓、袁盎和杨雄等。目前能辨认名位的有鲁元公主和张敖墓。鲁元公主墓底边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20米,高19米,规模近于帝陵。&&&&在安陵以东2000米的狼家沟东塬头有一陪葬墓圹,四周有陪葬坑,东西长21米,南北长19米,从已发掘的南面9米长的陪葬坑内,出土武士俑84件、陶牛46件、陶羊125件、陶猪23件。&&&&汉文帝霸陵
汉文帝刘恒霸陵,位于西安市东郊渭水南岸的白鹿原上。刘恒初封代王,后即帝位。因其非嗣,故单独起陵。&&&&霸陵“因其山,不起坟”,依山凿掘墓室,今地面未发现陵园遗迹。据《咸宁县志》载,霸陵陵邑在陵园东南的曹家堡一带,而霸陵故城在灞桥镇一带。&&&&灞桥东北1公里处,有文帝窦皇后陵。陵园内发现大量建筑遗存,有西汉筒瓦、板瓦、云纹瓦当。陵冢位于陵园正中,现高19米,周长560米。陵园之东从葬坑内出土了彩绘陶俑、陶罐和马、牛、羊等动物骨骼。&&&&霸陵西南有文帝母薄太后的南陵,俗称“望子冢”。南陵陵冢呈覆斗形,现高29.5米,周长560米,垣墙正中建门阙。陵园西北的从葬坑内出土陶俑、陶罐、陶棺多件。&&&&霸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对六朝及唐代依山为陵的建制影响极大。&&&&汉景帝阳陵
汉景帝刘启阳陵,位于咸阳市东张家湾,西距汉高祖长陵约6公里。汉景帝为孝文帝子,公元前157年即位,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崩于未央宫,葬阳陵。陵冢覆斗形,底部边长160米,顶部东西宽54米,南北长55米,高31.8米。陵园垣墙正中有条形门阙,除北边门阙今已被平外,东、西、南门阙遗址保存较好。东、西二门阙,底部东西长20米,南北长40米,高4.15米。南门阙底部东西长20米,南北长10米,高5米。在东阙门中间原有1米宽的河卵石路面,直达陵前。&&&&阳陵东北470米处,有王皇后陵。王皇后为汉武帝刘彻之母,元朔三年(前126)卒,合葬阳陵。王皇后陵与景帝阳陵形制相同,但规模较小,亦覆斗形。陵墓墓边长158米,顶部东西长48米,南北长45米,高26米。陵园亦方形,边长320米,陵园四门阙遗址保存较好。在阳陵陵园内,分布大量绳纹板瓦、筒瓦、花纹砖和“与天无极”、“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瓦当。&&&&汉景帝庙称“德阳宫”,位于阳陵南约400米处。此地现存建筑遗址东西长120米,南北宽80米。遗址内有“十”字形凹槽石板,俗称“罗盘石”,当为宗庙祭祀用物。&&&&阳陵陪葬墓群分布在陵园之东,共34座(包括北面两座),北起高庄,南至梁村,东达咸阳原尽头马家湾。现存11座,位于阳陵东北约百米处的当为粟姬墓,陪葬墓中有五座东西排列,当地人称为“五女陵”。&&&&阳陵陵邑在今米家崖附近,《汉书·景帝纪》载:“五年(前152)春正月,作阳陵邑”,迁五千户为其守陵。在此地发现的建筑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长约1000米。出土的板瓦片、筒瓦片、云纹瓦当和砖块,均与阳陵遗物相同。&&&&汉武帝茂陵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茂陵,位于兴平县南位乡茂陵村。陵始建于武帝二年(前139),历时53年而成,这是西汉诸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形如覆斗,全用夯土筑成,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宽35.5米,底部东西长231米,南北宽234米。陵园周围有夯筑城垣,平面呈方形,东西长430米,南北长414米,墙基宽5.8米。陵垣四面中部各辟1门。门外置双阙,东、西、北土阙遗址尚存,高3米,宽9米,长38米,为夯筑。阙内有瓦砾、红烧土和被火烧过的砖瓦。李夫人墓在茂陵西北500米处,坟丘比茂陵小约一倍,中腰内收成二层台,无垣墙。&&&&陵邑在陵东南豆马村附近。遗址内发现西汉建筑基址、石子路面、五角形陶水道和拐角陶水管道等。茂陵东南1公里处发现有大面积汉代建筑遗迹,出土很多白虎纹玄武纹条砖、丹凤纹龙虎纹空心砖、有字瓦当、青玉铺首和琉璃壁等。估计这里可能是当时陵寝所在。附近还出土陶壶、陶盂、陶鸽、陶鸡、铜镜、瓦当、鎏金兽头银盘、铜犀牛尊等。&&&&陪葬墓在茂陵东面,尚存12座,有卫青、霍去病、金日、霍光、阳信长公主等人墓。封土形式有方形、圆形和山形。东南2公里处并列5座墓,最东一座传为霍光墓,最西边一座为阳信长公主墓。&&&&汉武帝为纪念霍去病的战功,在茂陵东侧为其修建形似祁连山形状的大型墓冢。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多件大型石雕。墓冢底部南北长92米,东西宽61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15.5米。该墓前的石刻,目前已知共16件。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獭、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雕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其中马踏匈奴为墓前石的主像,长1.9米,高1.68米,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石马昂直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有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局蹙的匈奴侵略者形象。此石置于墓前,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组石刻都是将一块块整石,运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跃起注视前方,牛、象则表现温顺,神态各异。&&&&汉昭帝平陵
位于咸阳市西北大王村附近。汉昭帝刘弗陵,汉武帝少子。八岁即皇帝位,由霍光、桑弘羊等辅政。元平元年(前74)崩于未央宫,终年21岁。&&&&平陵陵园呈正方形,垣墙边长380米,四面正中各有阙门,与陵冢相对。现东、南二门犹存,门阙呈条形,用夯土筑成,夯层厚为6至8厘米。陵园西北角有面积较大的建筑遗址,残存大量汉代砖瓦,还有方形沙石质柱基和砖砌八角形水井。昭陵位于陵园正中,形如覆斗。陵墓为正方形,底部边长46.8米。&&&&孝昭上官皇后合葬陵位于平陵东南465米处。陵园亦呈正方形,垣墙边长约424米,规模略大于昭帝陵园。垣墙正中均有阙门建筑,在东阙门西侧还有房屋建筑遗迹。陵园东北角和东南角垣墙有用长方形砖砌成的下水道。陵园西北角发现一东西向夯土建筑遗址。&&&&平陵陵邑位于陵园东北,今李都村、庞村一带。陵邑遗址内发现当年制骨、制陶作坊遗迹和部分建筑遗址,出土较多的有火烧和锯过痕迹的骨料及板瓦、瓦当、残陶器、铜鼎、铁铧、镢、镂角、逼土等。遗址内汉瓦残片比比皆是,俯首可拾。&&&&平陵东南是汉昭帝“徘徊庙”遗址。庙建于3米高的夯土台上,今台上仍有汉代板瓦和筒瓦、几何纹方砖、凤纹空心砖,“长生无极”瓦当等。&&&&平陵东侧是陪葬墓群,今封土保存较完整的有11座,封土不全的12座(其中1座在陵北)。据文献记载,陪葬平陵的有夏侯胜、朱云、窦婴、张禹等,但具体名位难考。&&&&汉宣帝杜陵
汉宣帝杜陵位于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三兆镇南、潏、浐两河之间的鸿固原上。汉宣帝刘询,字次卿,武帝戾太子之孙。元平元年(前74)昭帝身亡绝嗣,大将军霍光迎刘询为帝,黄龙元年(前49),崩于未央宫,单独起陵于此。&&&&《长安志》云:“杜陵之制正方,询之居人,每方百二十步。据地六十亩,四面去陵十余步,皆有观阙基础。”杜陵陵园呈正方形,每边垣墙长230米左右,墙基宽约3.4米,四面垣墙正中各辟一门,由门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构成。已发掘的东门遗址位于陵冢以东110米处,门址的门道和陵冢东墓道相对。在东门遗址还出了方砖、长方砖和长条砖,还有大量表面为直绳纹、内为布纹的筒瓦和“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瓦当等建筑用砖瓦。&&&&杜陵陵冢位于陵园正中,用夯土筑成,呈覆斗形。现高29米,底边长为170米,顶边长50米。杜陵东南187米处有寝殿建筑遗址,在该遗址处曾出土大量砖瓦建筑材料和鎏金铜构件。&&&&杜陵东南575米处,为孝宣王皇后陵。陵墓封土为覆斗形。封土底部和顶部均为方形,底部与顶部边长分别为145米和45米,封土高24米。陵园平面呈方形,边长330米,墙基宽3.5米,陵园四面墙垣中央各辟一门。其中东门遗址已经发掘。&&&&杜陵正南七八公里处尚有一座较大墓冢,俗称“少陵”,是宣帝第一个皇后孝宣许皇后的墓。&&&&杜陵陪葬墓主要分布在陵东南,东部和北部也有,从现存封土情况看有62座。&&&&汉元帝渭陵
渭陵位于咸阳市周陵乡新庄东南,是汉元帝刘奭和傅皇后、王皇后的陵墓。刘奭字盛,是汉宣帝与孝宣许皇后所生,27岁即皇帝位。竞宁元年(前33)五月崩于未央宫,终年43岁。&&&& 渭陵始建于永光四年(前40)。陵园近方形,南北长410米,东西长400米,四周有夯土筑成的垣墙,垣墙正中各置阙门,与陵冢底边正中相对。陵冢位于陵园正中呈覆斗形,冢底边长约120米,冢顶边长50米,高29米。今陵冢顶部已塌陷,在渭陵北300米处,发现一建筑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建筑墙基、平铺方砖居住面和路面遗迹犹存,并出土一批玉雕和其他文物。&&&&陵园东北约350米处,是孝元傅皇后陵,在当地人称“塌塌冢”。据《汉书·外戚传》载,傅皇后冢被王莽挖平。今存陵冢低矮,显是被削掉墓冢的残存。&&&&渭陵北375米处,有孝元王皇后陵。王皇后名政君,成帝母。陵园、垣墙为夯土筑成,正中有阙门,至今仍存遗迹。&&&&渭陵东北500米左右是陪葬墓群。陪葬墓群排列有序,东西四行,每行七座,当地人称“二十八宿墓”,《咸阳县志》称为“七妃墓”,现存墓冢12座。&&&&《汉书·元帝纪》载:永光四年(前40)下诏,罢置陵邑。今在渭陵周围未发现陵邑遗迹,与文献记载相符。&&&&汉成帝延陵
位于咸阳市周陵乡严家窑。成帝刘骜,字太孙,汉元帝长子,20岁即帝位,绥和二年(前7)三月,崩于未央宫,终年45岁。&&&&延陵陵园略呈方形,垣墙边长约400米,四面垣墙正中均建筑门阙,今除南门东阙已毁外,北、东、西门阙遗迹犹存。陵冢位于陵园正中,形如覆斗,陵基边长约172米,高50米。陵冢正南有清华沅所书“汉成帝延陵”石碑一通。&&&&延陵东北约600米处,有汉成帝班婕妤墓,当地人称“丑女坟”或“丑娘娘坟”。陵墓周围曾出云纹瓦当和其它汉代砖块。史载:“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园陵,甍,因葬园中。”&&&&延陵之西还有一大冢,疑为许皇后陵。《汉书·外戚传》载:“后聪慧,善诗书”,得宠于成帝,又被成帝册收皇后玺,废居昭台宫。绥和元年(前8),“赐药自杀,葬延陵交道厩西”。&&&&延陵陪葬墓大多分布在陵东1500米处,共7座,今名位难考。&&&&汉哀帝义陵汉哀帝义陵位于咸阳市周陵乡南贺村东南。哀帝刘欣,元帝庶孙,定陶王刘康之子,因成帝刘骜无子,故立为帝。建平二年(前6)改年号为太初元年,自称陈圣刘太平皇帝。哀帝在农民起义反抗声中死去,终年26岁。&&&&义陵陵园呈正方形,边长约420米,今垣墙残高1米左右,宽约0.7米。北垣墙正中现存一门阙,其余三面垣墙门阙已无遗迹可寻。义陵陵冢位于陵园正中,呈覆斗形,封土堆高约30.41米,陵基边长175米。&&&&陵园东北620米处,有哀帝傅皇后陵。义陵陪葬墓分布在陵园东面和南面,共有15座。近年在义陵附近曾出土“高安万世”瓦当。据《汉书·佞幸传》载,哀帝宠臣董贤曾被封为“高安侯”,推测“高安万世”瓦当应为董贤陪葬时建筑用瓦,但今名位难考。&&&&汉平帝康陵
位于元帝渭陵西北,成帝延陵东北,今咸阳市周陵乡大寨村之西。平帝刘衎,九岁即皇帝位。元始五年(5)王莽于未央宫用椒酒毒死平帝,篡夺帝位,改国号为“新”。同年,葬平帝于康陵,时年仅14岁。&&&&康陵陵园略呈正方形,东西长423米,南北长417米,四面垣墙之中建有阙门。康陵陵冢形如覆斗,近冢顶内收成台,台面距冢顶5.5米。陵冢通高30.6米,陵基边长约210米。&&&&平帝王皇后合葬陵位于康陵东南,陵冢形如覆斗,陵园略呈长方形。&&&&西汉至隋唐期间,建都陕西、王朝短促的几个封建帝王的陵墓也在关中地区:北朝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338~385)墓,位于今彬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墓冢封土残高2~3米,宽3~7米,长21米;西魏文帝(335~551)永陵,位于今富平县留古乡。封土现状高13米,周围230米,陵园尚存石人、石兽多件;北周文帝(507~556)成陵位于今富平宫里乡,封土现状高12米,周围142米。图2-22
西汉诸陵位置图西汉王陵一览表&&&&表2—1
┏━━━━━━━━┳━━━━┳━━━━━━━━━━━━┳━━━━━━━━━━━━┓
帝号及姓名
┣━━━━━━━━╋━━━━╋━━━━━━━━━━━━╋━━━━━━━━━━━━┫
┃高祖十二年(前195)
┃咸阳市窑店乡三义村北
┃惠帝七年(前188)
┃咸阳市东北白庙村南
┃文帝后元七年(前157)
┃西安市东郊
┃景帝后元三年(前141)
┃咸阳市东张家湾北
┃武帝后元二年(前87)
┃兴平县东北
汉昭帝刘弗陵
┃昭帝元平元年(前74)
┃咸阳市西北大王村
┃宣帝黄龙元年(前 49)
┃西安市曲江乡三兆镇南
┃元帝竟宁元年(前33)
┃咸阳市周陵乡新庄东南
┃成帝建平元年(前7)
┃咸阳市周陵乡严家窑
┃哀帝元寿二年(前1)
┃咸阳市周陵乡南贺村东南
┃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
┃咸阳市周陵乡大寨村附近
┗━━━━━━━━┻━━━━┻━━━━━━━━━━━━┻━━━━━━━━━━━━┛
&&&&七、隋、唐陵墓&&&&隋唐建都长安,隋(581~618)的两代皇帝中,文帝葬今陕西杨陵区,炀帝葬在江苏杨州。唐朝皇帝除唐末昭宗李晔葬在河南洛阳、昭宣帝李柷葬在山东菏泽外,其它18个皇帝陵均在渭河北岸北山之阳,东起蒲城,西止乾县,东西横亘150多公里。&&&&隋文帝泰陵
在今扶风县东南约20公里处,现属杨陵区。《隋书·后妃列传》载:“文献独孤皇后仁寿二年(602)八月葬于泰陵。”两年后,杨坚死,“合葬于泰陵,同坟而异穴。”《关中陵墓志》载:“陵高五丈,周数百步。”&&&&陵冢高27.4米,呈覆斗形,夯筑而成。陵冢顶部平坦,呈长方形,东西长48米,南北宽38米,面积1824米。陵冢底部四周已被挖去三至五米,现残存东西长166米,南北宽160米,面积26560平方米。陵冢南边尚存一通清代碑,高3.5米,宽0.28米,碑心镌刻“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扶风知县熊家振勒石立碑。陵冢位于陵园中央偏南处。陵园建筑早已毁废,地面遗存难以寻觅。《扶风县志》载:“隋文帝泰陵……占地九顷余,城垣遗址尚存,殿、庭、门、库久废,历代碑碣碚折,镌诸朝绅像犹有存者,今并亡矣”。陵园残基,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总面积492912平方米,规模宏大。城墙四角当年还建有高耸的阙楼。&&&&在隋文帝陵园和祠庙的残砖碎瓦中,发现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纹饰,还发现一枚残破的以菩萨形象为纹饰的瓦当,瓦当直径13厘米。这种直接以菩萨形象为纹饰的瓦当,在国内是十分罕见的。这与史载隋文帝出生在尼姑庵里,从小由尼姑养大,本人崇佛有关系。&&&&唐高祖献陵
在三原县徐木乡永和村,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陵墓,由阎立德主持建造。《旧唐书·太宗本纪》载:“贞观九年(635)冬十月庚寅葬高祖太武皇帝于献陵”。据考,献陵陵冢基本保留了原来的面貌。陵冢呈覆斗形,高约20米,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20米。完全为夯土筑起,层次显明,每层一般厚15厘米左右。&&&&献陵寝宫建筑早已焚毁。史载,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十一月,农民起义军的烈火曾焚毁献陵。北宋时曾略加修建。陵前饰有大型华表、石犀,特别是石虎、石犀,体态雄健,沉毅昂扬,除其中一石犀、石虎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室外,其它均尚置墓前。&&&&献陵的陪葬墓,据《长安志》载为23座,其中诸王墓16座,公主墓1座,大臣墓6座。现已发掘的和有墓碑者,计有李凤、李神通、李孝同、臧怀恪、樊兴等,其它的名位难以考定。&&&&献陵为关中唐18陵之首,其陵园建筑高大、雄伟,成为以后唐代诸陵的楷模。&&&&唐太宗昭陵
位于礼泉县东北22.6公里的九嵕山,距西安城约80余公里。始建于贞观十年(636),首开中国唐代“以山为陵”之例,是关中唐18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当地人称“唐王陵”。陵园面积2万公顷,周长60公里。整个陵园以山陵为基点向东南、西南呈一褶扇形伸展而出,陵内陪葬从葬的皇帝国戚、三品以上文武臣僚墓葬众多,除封土被夷平无法计数者外,共有陪葬墓180余座。昭陵是中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陵园。&&&&昭陵修建工程至为浩繁,历时13年。贞观十年(636)六月,(太宗)文德皇后逝世,冬十一月首葬于此(停柩)。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逝世,当年八月始与文德皇后合葬,陵墓至此封固,建陵工程基本结束。&&&&《唐会要》卷二十记述昭陵:“陵在礼泉县,因九嵕层峰,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为元宫。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仞,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顶上亦起游殿。文德皇后即元宫后,有五重石门,其门外于双栈道上起舍。”至于地宫情况,《新五代史》卷四十记述:“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金银珠宝更不计其数。传说举世闻名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手书《兰亭序》真迹即藏于此。&&&&九嵕山经风雨、洪水冲刷,长期剥蚀,不仅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原来山势形体亦改变不少。今只可略辨当年陵寝的构造遗迹。“笔架山”南山体两侧岩层伸出,呈簸箕状;山腰残存有窑洞、窟窿等痕迹,可能与当年栈道建筑有关。当年于山陵四周回绕城垣,似同“宫城”,城角四隅建有楼阁。山陵四周计有建筑群3处,南有朱雀门、戟门、献殿。祭祀活动就在献殿举行。&&&&山南刘洞村沿山可看出陵道已被山洪冲成深沟,沟两旁有土阙一对,此处是山陵的御道口。山东北面有司马门(即玄武门)、北阙。由于此处地势较为平坦,而陵南险阻,献殿距离较远,故于玄武门内特设“祭坛”。陵西南有石基础和瓦砾的稍平处,被称为“陵下宫”或“皇城”,是陵旁房屋建筑最多的地方,也是昭陵陵台令及防护陵园的官员等驻守处。这里的许多房屋,早毁于火。德宗贞元十四年(798)重修时建筑的房屋达378间。献殿遗址曾出土一大型屋脊“鸱尾”,高达1.5米,长1米,厚65厘米,重150公斤,由此可推知殿庑之雄伟高大。杜甫《重经昭陵》诗有“陵寝盘空曲”句,可知山上栈道建筑不能垂直上下,必须左右旋转,始达地宫。山陵城垣东西两面另有青龙门和白虎门。整个山陵周围建筑,宏伟高大可与长安城殿庑媲美。昭陵陵园由于陪葬墓冢很多,范围极为广阔,包括山上及山南平原地带,东西12公里,南北10公里。北从九嵕山北麓,南临洐水赵村一带,东至东页谷村,西至庄河,陪葬冢各立穹碑,园内广植苍松、翠柏、长杨,当时有“柏城”之称。&&&&唐陵陪葬是沿袭了汉代制度:营陵余地赐亲属、功臣、将相陪葬,给东园秘器。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八年(644)诏令建陵时说:“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佐时者,如有薨亡,宜赐茔地一所。” 后又准许功臣自请陪葬。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载:“九嵕山下陪葬诸王七、嫔妃八、公主二十二、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将军以下六十有四。”以上合计共154人,另如漏缺及从葬、子附即达200座上下。以皇陵为中心,周围形成宏大的陪葬墓群,是昭陵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历代帝王陵墓中所罕见的。&&&&昭陵的地上地下遗存有大量的碑石等文物。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是中世纪罕见的石雕珍品,原陈列在昭陵的祭坛区内。祭坛区内,另立有少数民族王宾圆雕拱手像14座。唐代立碑风盛行,昭陵陵园地面原竖神道碑约计80余通。千余年来,几经自然、人为毁坏,直至1949年,陵园地面仅存碑石22通。&&&&建国后陆续清理发掘的昭陵陪葬墓十余座,有郑仁泰、张士贵、尉迟敬德、李勣、安元寿、临川、长乐公主、韦贵妃、越王李贞、程咬金、段简璧等墓。&&&&唐高宗乾陵
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陵墓,位于今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西安城80公里。&&&&梁山海拔1047.5米,系石灰岩质,呈圆锥体,东有豹谷,西有漠谷(黄巢谷)。梁山三峰,北峰最高;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上面各有土阙,当地人俗称“奶头山”。《长安图志》记载:“奶头山旁原有画像祠堂,画有狄仁杰以下六十名臣像。”奶头山是乾陵最南的一对土阙,即陵之天然门户。乾陵以山为阙,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陵园周围40公里,为唐18陵中所独见。&&&&乾陵周围原有内外两重城墙,有四个城门,还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等许多辉煌的建筑物。经勘查,陵园内城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3米,西城墙长1438米,陵园内城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也称后宰门),东有青龙门(也称东华门),西为白虎门(也称西华门)。四门的形制基本相同,每一门遗址宽度约2.7米。据《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798)整修乾陵时,曾建造房屋378间。金代天会十二年(1134)重修。现存有献殿、城角及其他建筑遗迹。&&&&1962年曾经对乾陵进行试掘,寻出了以石条填砌成长62.1米、宽3.9米的墓道,墓道使用铁栓板和灌注铅铁加固,上有夯土层,均原封未动。图2-23
乾陵平面实测图
1.石柱一对:2.飞马一对:3.木雀一对:4.石马五对:
阁 将军石,人10对:6.石碑一对:
7.外国使臣,石像61尊:8.石狮一对:
9.石人一对:
10.石马一对:11.献殿遗址&&&&乾陵的地面设置,遗留下来的主要是陵墓石刻。石刻有一定的数目和位置,说明从乾陵起,陵墓陈设有了固定制度。在朱雀门外,从南第一对土阙向北依次为华表、飞马、朱雀(驼鸟)各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四门外各有石狮一对,北门外有石马三对。另外,在朱雀门外东西两边有两通巨碑。左为“述圣纪碑”,碑共七节,故又称“七节碑”。碑上有层式房盖,中间五节为碑身,下有碑座,文为武则天所撰,唐中宗李显所书,内容 是颂扬高宗的文治武功,共8000余字,笔画都用金填,光耀陵园,现在个别字的黄金还有留存。碑高6.3米,宽1.86米。右为无字碑,高、长与“述圣记碑”相等,宽1.8米,厚1.3米,碑额刻有8条螭首相交,两侧刻有线雕大龙云纹。初立时表里未刻一字,故曰“无字碑”。宋金以后始有游人题记。&&&&两碑之北有61个“番酋”石像(现存60个,东31个,西29个),均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蹬皮靴,身背刻有国名、官名及姓名,从服饰上还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的特点。据文献记载,他们都是当时西南一带的各国首领,葬高宗时来参加葬礼。武后为了纪念这件大事,刻石立像,以志有功。&&&&乾陵的范围除山陵地域外,还包括县城东北一带17个陪葬墓在内。这些墓的封土基本上保存完好,个别墓前还陈列有石刻。&&&&唐中宗定陵
在富平县宫里乡凤凰山的狮子窝村北,南距县城约13公里。中宗李显,曾改名哲,又复名显,为高宗第七子。710年,被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同年11月安葬。谥孝和皇帝,庙号中宗。&&&&定陵由3个墨青石岩山峰联系而成,在山峰的后面围绕着一道半圆形的山梁,东西两端各连一峰,中峰恰从山梁正中伸出,似一飞翔的凤凰,以此而得名“凤凰山”。&&&&陵园为长方形,座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由南向北分为多层的台地,而以陵墓为最高点,周约10公里,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门。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陵南石刻,现仅存石狮一对(一只腿残),石人五个(二残)。据《旧唐书》记陪葬者,有王妃赵氏等15人。&&&&唐睿宗桥陵
在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金炽山,今坡头乡安王村。睿宗李旦为高宗李治第八子,根据《唐书·玄宗本纪》:“开元四年(716十月庚午葬大圣真皇帝于桥陵。”按《蒲城县志》记载,陵墓占地29顷90亩4分。现在东西共长3498.6米,南北宽113.4米。&&&&据史书记载,桥陵建制与乾陵大体相仿。据实测,在丰山正峰东坡凿造墓室,墓道以阶梯式深入山腹达20米,全用石条叠砌封闭,石灰灌注,计用石条约3900块,每块大者长1.22米,宽0.56米,最小者长0.55米,宽0.37米,厚度约为0.4米。陵园四周墙垣回绕,南墙全长2800米,东墙全长2640米,北墙全长5080米,西墙全长2800米,周长13320米,平面呈规矩的刀把形,类似京城长安的布局。陵墙四面各开一门,朱雀门前的神道,长达625米,宽110米,神道两侧簇立着雕琢精美而宏伟的石刻,总计达80余件,计有石人10对,高4.2至4.5米。与唐代其他诸陵所不同的是,在石人旁边还雕刻有一对小型的女石像,似牵马人之像,这在帝陵石刻中是罕见的。石人以南是石马5对,通耳高2.1米。石马以南是鸟1对,通高2.2米。再南为独角兽1对,通耳高3.5米,再南为华表1对,高8.3米。另外,陵园四门还各有石狮1对,高2.83米。玄武门外还有石马3对。唐天宝年间安禄山叛乱,大诗人杜甫避乱经过蒲城,有咏桥陵的长诗三十韵,诗中有“宫女晚知曙,祠宫早见星”两句,可见当日陵寝亦有衣冠嫔御之制。&&&&桥陵的陪葬墓,有两个皇后,即肃明刘后、昭成窦后;三个太子,即庄惠太子、惠文太子、惠宣太子;还有三个公主,即凉国公主、息国公主、金仙公主;并有彭国公李思训等。其中金仙公主墓已经发掘。&&&&历经沧桑,陵区内建筑已基本无存,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曾“筑城垣百丈”,今也只剩残垣,神道碑今存五十余通,四门石狮皆存,石人存九对,但均已残破,小型女石像已被毁,其他石刻大都存在。&&&&唐玄宗泰陵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位于蒲城县东北15公里的金粟山,今保南乡敬母寺村。据《蒲城县志》记载:陵墓占地2顷47亩。现东西长3142.5米,南北宽112.5米。&&&&根据《唐书·代宗本纪》载:“广德元年(763)三月辛酋葬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于泰陵。”《大唐新语》上说:“玄宗常谒桥陵,见金粟山有龙盘凤翔(疑“虎踞”二字)之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宝应初,追述先志,而置山陵焉。”陵内的陪葬墓有元献杨皇后、内侍高力士。高力士墓的石碑,立于大历十二年(777),现移至县文化馆。&&&&陵墓现存的地面文物,有石人十对、石马二对、大石狮一对、石浮雕驼鸟一只、独角兽一对、华表等。&&&&唐肃宗建陵
唐肃宗李亨的建陵位于礼泉县东北15公里的武将山上,依山为陵。东与太宗的昭陵遥遥相对,西望梁山高宗与则天合葬的乾陵,南边山麓是一望无际的沃野,北面群山叠障,形势壮阔。据《五代史·温韬传》:“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获掘之。”建陵自建成后,屡遭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显然已非原有的面貌。整个陵园的四个角楼遗址,基本存在。东墙长1524米,北墙长879米,西墙长1373米,南墙长105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跨昭陵、建陵两乡。出土的砖瓦,均系灰陶,质地非常坚固。地面石刻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布在陵四门前的蹲狮,每门前各二,共计八只,狮高1.45米,宽0.9米。另一类是南门外的整群石刻,共40余件,计华表一通、翼马一对、驼鸟一对、石人十对、石马五对,每马左前方各有牵马人一个,均系武士装,这在唐陵石刻中尚属少见。&&&&各类石刻,较以前唐诸陵体型略小,但雕刻技巧并不逊色;又由于沿山沟壑纵横,道路崎岖难行,游人比较稀少,因而保存完好,为现在保存石刻最多最完整的一座唐陵。&&&&陪葬墓见于文献记载的有汾阳王郭子仪和开国公李怀让,今均夷为平地。&&&&唐代宗元陵位于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檀山。代宗李豫为肃宗长子,大历十四年(779)死于长安紫宸殿内。&&&&元陵因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旧唐书·令狐峘传》载:“德宗即位后,曾诏立代宗元陵制度,务极优厚,当竭币藏奉用度。令狐峘谏曰:‘秦始皇葬骊山,鱼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珠宝之藏不可胜计,千载非之。……由是观之,有德者葬愈薄,无德者葬愈厚,昭然可睹矣’,德宗从之。”由此可见,元陵陵寝建制已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自“安史之乱”以后政治、经济每况愈下的状况。元陵陵园石刻与建陵相同。现仅存华表1通、石狮2对、石马3对,均已残破。元陵陪葬墓史无载。&&&&唐德宗崇陵
位于泾阳县北20公里的嵯峨山南麓。德宗李适(742—805),代宗李豫长子。建元元年(780)即位。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死于长安会宁殿,在位26年,终年54岁。&&&&嵯峨山古名荆山,是关中名山之一。山有五峰,登其巅,则泾、渭、黄诸河举目在前,视秦中如指掌。崇陵依山为陵,居高临下,山环水抱,高突墓冢,全用开凿的青石块砌叠,嵌凿石槽,浇灌生铁液,卡有铁拴板,十分坚固。陵周围20公里。石刻保存基本完好。自陵前朱雀门以南为石人十对(左文臣、右武将)、石马五对、朱雀一对,飞马一对、华表一对。4门各有石狮一对。北门外尚有石马三对,残破比较严重,唯石刻中华表极为精美、壮观。朱雀门西有石基础3个,旁有石人十余尊,身着斗逢,可能是当时少数民族酋长的立像,现均仆倒于地。&&&&唐顺宗丰陵
位于富平县城东北17公里的雷村金瓮山。顺宗李诵,德宗长子,永贞元年(805)正月即皇帝位,翌年病死。&&&&丰陵因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陵区原有石刻,4门各有石狮一对,朱雀门外有石人十对,石马五对,驼鸟一对,翼马一对,华表一对。玄武门外有石马三对。现仅存石狮和华表各一座,均残。史载丰陵陪葬墓一座,即庄宪皇后王氏。&&&&唐宪宗景陵
唐宪宗李纯景陵在蒲城县城西北7.5公里的丰山,今三合乡义隆村。《蒲城县志》记载,陵墓占地面积20顷30亩,现长3279.5米,宽105.4米。&&&&《新唐书·穆宗本纪》记载,元和十五年(820),“五月庚申,葬圣神章武孝皇帝于景陵”。陵内陪葬的有懿安郭后、孝明郑后、王贤妃等。陵内现存陪葬墓一座,名位难考。&&&&陵内现存的石刻文物多件,有石人十对、石马五对,石狮一对,石驼鸟一对,独角兽一对,另有石碑和石刻华表等。鸵鸟和石狮、独角兽等,体形高大,气势雄壮,雕工精美生动,可惜多残缺损坏。&&&&唐穆宗光陵唐穆宗李恒光陵位于蒲城县城北15公里的尧山,今翔村乡光陵村。据《蒲城县志》记载:陵墓占地面积16顷92亩8分,封内20公里,下宫去陵2.5公里。宋朝开宝年间(968—975)修葺陵墓一次。现长3598.6米,宽123.3米。&&&&据《新唐书》记载,长庆四年(824)“十一月庚申,葬睿圣文惠孝皇帝于光陵。”据《长安志》载,陵内陪葬着两位皇后,一是恭僖王皇后,一是贞献肖皇后。但今陵区可见土冢五十余座,名位难考。&&&&墓冢在半山上,陪葬墓都在陵前。陵地北高南低,陵前陈列着两排高大的石刻文物,存石人八对,石马三匹,石狮一对,华表一对,石碑一通,但多残缺损坏。&&&&唐敬宗庄陵
位于三原县城东北15公里陵前乡柴家窑。敬宗李湛,穆宗长子,长庆四年(824)即皇帝位。在位期间,游宴无度,荒于国政。宝历二年(826)十二月被宦官刘克明等杀死。在位3年,终年18岁。&&&&庄陵封土为陵,呈覆斗形土冢。陵周20公里。陵区原有石刻与丰陵相同,现残存石刻计有四门石狮各一对,石人一对,石马一对,华表一对,驼鸟一对,飞马一对,均已残破。&&&&庄陵陪葬墓,据《长安志》载有一座,为悼怀太子李普,今已无考。&&&&唐文宗章陵
位于富平县城西北十公里的天乳山。文宗李昂,穆宗第二子,敬宗弟,母肖皇后。宝历二年(826)十二月被宦官王守澄、杨承和等拥立为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太和九年(835)发生“甘露之变”,被软禁。开成五年(840)二月,死于长安太和殿,在位14年,终年32岁。&&&&章陵因山为陵,周围20公里。陵区原有石刻与丰陵相同,现残存石刻有华表一通、石狮一只、石人一尊,均已残破。&&&&章陵陪葬墓,据《长安志》载有1座,为贵妃杨氏,今已无考。&&&&唐武宗端陵
位于三原县城北15公里徐木乡。李炎(814—846)穆宗第五子,开成五年(840)正月即皇帝位。在位期间,对藩镇势力加以抑制。会昌五年(845)又诏禁佛教,会昌六年(846)死于长安大明宫,在位7年,终年33岁。&&&&端陵因山为陵,周围20公里,陵区原有石刻与丰陵相同,现仅残存四门石狮二对,石马三对,华表一通,石人五尊,翼马、驼鸟各一对,皆残破仆地。&&&&史载端陵陪葬墓一座,为贤妃王氏,今无考。&&&&唐宣宗贞陵位于泾阳县城西北30公里的白王乡崔黄村仲山南麓。宣宗李忱,宪宗第13子,母郑皇后。始封光王,余昌六年(846)三月武宗遗诏立为皇太叔,遂即皇帝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史称“大中(宣宗年号)之政有贞观之风”。大中十三年(859)八月死,在位14年,终年50岁。&&&&贞陵因山为陵,周围60公里,陵园面积近乎唐太宗昭陵。陵园城垣四门前均有对称的土阙。原有石刻与丰陵相同,现存石刻有华表一对、翼马一对、驼鸟一只、石马五对、石狮四对、石人十三尊,皆破损残缺。&&&&唐懿宗简陵
位于富平县城西北30公里的紫金山(又名风 孔山、五台山等)。懿宗李漼,宣宗长子,母晁皇后。始封郓王,大中十三年(859)八月即皇帝位,信奉佛教,于宫中设庭讲经,亲为诵唱,对诸寺院赏赐无度。咸通十四年(873)七月死于长安咸宁殿,在位15年,终年41岁。&&&&简陵因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原有石刻,除玄武门北有小石狮二对外,其余均同丰陵。现残存石马一对,小石狮三座,四门石狮五座,石人三尊。简陵陪葬墓史无载。&&&&唐僖宗靖陵
位于乾县县城北8公里乾陵乡鸡子堆村,与高宗、武则天的乾陵连谷相接。僖宗李儇,懿宗第六子,母惠安王皇后。初名李俨,立为皇太子后改名李儇。咸通十四年(873)七月即皇帝位,翌年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僖宗两次被田令孜挟持离京。文德元年(888)回到长安,不久即死于武德殿,在位16年,终年27岁。&&&&靖陵封土为陵,陵冢呈覆斗形,陵区周围20公里,与乾陵相接壤。陵园原有石刻与丰陵相同。现残存华表一对(皆仆地)、翼马一对、石狮一对。靖陵陪葬墓史无记载。唐“十八陵”一览表&&&&表2—2
┏━━━━━━━━┳━━━┳━━━━━━━━━━━┳━━━━━━━━━━━━━━━┓
帝号及姓名
┣━━━━━━━━╋━━━╋━━━━━━━━━━━╋━━━━━━━━━━━━━━━┫
┃贞观九年(635年)
┃三原县城北20公里荆原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礼泉县城东北25公里九嵕山
┃文明元年 (684年)
┃乾县县城西北6公里梁山(合葬)
┃神龙二年(706年)
┃景云元年(710年)
┃富平县城北10公里凤凰山
┃开元四年(716年)
┃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丰山
唐玄宗李隆基
┃广德元年(763年)
┃蒲城县城西北17公里金粟山
┃广德元年(763年)
┃礼泉县城西北12公里武将山
┃大历十四年(779年)
┃富平县城西北15公里檀山
┃永贞元年(805年)
┃泾阳县城西北20公里嵯峨山
┃元和元年(806年)
┃富平县城东北17公里金瓮山
┃元和十五年(820年)
┃蒲城县城东北15公里金炽山
┃长庆四年(824年)
┃蒲城县城北10公里尧山
┃太和元年(827年)
┃三原县城东北15公里陵前乡
┃开成五年(840年)
┃富平县城西北10公里天乳山
┃会昌六年(864年)
┃三原县城东北15公里徐木乡
┃咸通元年(860年)
┃泾阳县城西北30公里仲中
┃乾符元年(874年)
┃富平县城西北30公里紫金山
┃文德元年(888年)
┃乾县县城东北8公里鸡子堆
┗━━━━━━━━┻━━━┻━━━━━━━━━━━┻━━━━━━━━━━━━━━━┛
&&&&八、陪葬墓&&&&目前发掘的唐帝陵陪葬墓中,经历代被盗后破坏严重。现就几座保存较好墓葬建筑简述如下:&&&&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李仙蕙(685~701)是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女,死于大足元年(701),陪葬乾陵。墓西北距乾陵2.5公里。&&&&经1960年发掘,永泰公主墓的结构分为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墓道为南北向,自南至北成18度斜坡,南北水平长23.35米,南口宽4.5米,北口宽3.5米,用红褐色土夯筑而成。墓道口向北为过洞、天井。过洞高2.1米,宽2.7米,用一层卧砖一层立砖相间砌成券顶;天井口为长方形,东西长3.3米,南北长2.1米。第一至第四天井直下通至墓底,第五、第六天井下部为砖砌券洞,上部填土夯实。&&&&墓道分前、后室。第四天井至前室为前甬道。前甬道原设有木门,在门内遗留有铁锁、铜泡钉等物;后甬道设有石门。前室平面呈方形,南北壁正中券有门洞,室内东西长4.9米,南北长4.7米,高5.35米,为穹窿顶;墓位于最北部,平面也呈方形,东西长5.45米,南北长5.3米,穹窿顶高5.5米,南壁偏东券有门洞。前面二室顶面绘有日月天象壁画。&&&&全墓由墓道口至内室,南北水平长87.5米,最深处深16米。前甬道和前后室均用砖砌筑,方砖铺地。后室西侧置石椁,正面雕作立柱、板门、直棂窗,作四阿顶,并雕成正脊、垂脊及勾头,花边板瓦等形式。&&&&墓道内存有“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铭文为盛唐时文学家许彦伯撰写,铭文中有一段云:“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指永泰公主死于难产。但根据“新旧唐书”记载:大足元年(701)她与丈夫和懿德太子李重润在一起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的话被告发,武则天大怒,九月四日将她杖死,时年17岁。&&&&墓道内和前后墓室四壁及顶面均绘有壁画。其中,第三过洞顶有18块宝相花平棋图案。墓道开口西壁有阙楼图,为研究唐代建筑的形象资料。&&&&地上部分:封土呈方形覆斗状,底边长约56米,高约14米。南有双土阙,有石狮一对,武侍像两对,华表一对。图2-24
永泰公主墓平面和剖面图&&&&1.2.3.4.5.6.天井:7.后室:8.前室:9.石门:10.墓道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长子,死于大足元年(701),神龙元年(705)由洛阳迁至乾陵陪葬。葬墓在今乾县县城西北约3公里处。&&&&墓地面封土呈覆斗形,南北长65.7米,东西长55米,高17.92米。陵园南北长256.5米,东西长214米。四角仍留有夯土堆各一,南北有土阙二。阙南有石狮一对,石华表一对。&&&&1971年发掘,墓全长100.8米,由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前后甬道、前后墓室构成。墓道南北水平长26.3米,由南至北呈28度斜坡,宽3.9米,全用红褐色土夯筑而成。过洞高3.15米,长3.72米,宽2.44米,下部用土夯筑,上部用条砖一层平砌一层立砌成券顶。天井深浅大小不等,第一天井深8.5米;第五天井深15米,长2.85米,宽3.75米,天井内用土夯实。前甬道长20.3米,宽1.6米,高2.29米,用砖砌成,筑法仍为一平一立,然后由东西两边起券。&&&&墓室分前后室,全用砖砌成。前室长4.45米,宽4.54米,高6.3米;后室长5米,宽5.3米,高7.1米,均为穹窿顶。后室顶有悬挂油灯的铁钩一个。石椁置于后室西部,顶为四阿殿庑式。绘制在墓道东、西壁上的阙楼图,高、宽各2.8米,构成一组整体建筑。&&&&章怀太子墓
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文明元年(684)死于四川巴中,神龙二年(706)陪葬乾陵。&&&&墓封上呈覆斗形,底长宽各43米,顶长宽各11米,高约18米。封土南约50米处有土阙二,残高4.5米,底长宽各5米,土阙南有石羊一对。墓四周原有围墙,南北长180米,东西长143米,东、西、北三面墙基仍存遗迹。&&&&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全长71米。墓道水平长20米,宽2.5~3.3米;过洞4个,为拱券形,长2.7~3.4米,宽2.2~2.4米,高2.8~3米;天井4个,第一天井在前甬道上,其余3个东西长3米,南北宽1.8~2米,深9~12米;前甬道长14米,宽1.7米,高2.1米,有一道木门,发现铜质镏金门钉66枚,铺首一对,铜锁一把。&&&&前室呈方形,长宽各4.5米,高6米,穹窿顶,顶面绘有银河及日月星辰图。由前室到后室为后甬道,长9米,高宽与前甬道相同,南端有一道石门。后室结构与前室相同,长宽5米,高6.5米,顶面也绘有日月星辰图。前后室所绘日中有“金乌”,月中有“玉兔捣药”、“桂树”、“蟾蜍”。甬道和墓室全为砖砌、方砖铺地。唐乾陵陪葬墓内容比较表&&&&表2—3
┏━━━━━━━━━┳━━━━━━━━━━┳━━━━━━━━━━┳━━━━━━━━━┓
┣━━━━━━━━━┫
┣━━━┳━━━━━╋━━━━━━━━━━╋━━━━━━━━━━╋━━━━━━━━━┫
南北256.5米,
南北363米,
南北180米,
东西214.5米
┣━━━━━╋━━━━━━━━━━╋━━━━━━━━━━╋━━━━━━━━━┫
石狮一对,石人
石狮一对,石人
两对,华表一对
两对,华表一对
┣━━━━━╋━━━━━━━━━━╋━━━━━━━━━━╋━━━━━━━━━┫
┣━━━╋━━━━━╋━━━━━━━━━━╋━━━━━━━━━━╋━━━━━━━━━┫
┣━━━━━╋━━━━━━━━━━╋━━━━━━━━━━╋━━━━━━━━━┫
┣━━━━━╋━━━━━━━━━━╋━━━━━━━━━━╋━━━━━━━━━┫
┣━━━━━╋━━━━━━━━━━╋━━━━━━━━━━╋━━━━━━━━━┫
┣━━━━━╋━━━━━━━━━━╋━━━━━━━━━━╋━━━━━━━━━┫
┣━━━━━╋━━━━━━━━━━╋━━━━━━━━━━╋━━━━━━━━━┫
┣━━━━━╋━━━━━━━━━━╋━━━━━━━━━━╋━━━━━━━━━┫
长4.45米,宽
长4.7米,宽4.9
长、宽4.5米,高
4.54米,高6.3米
米,高5.35米
┣━━━━━╋━━━━━━━━━━╋━━━━━━━━━━╋━━━━━━━━━┫
长5米,宽5.3米
长5.4米,宽4.9
长、宽4.5米,高
米,高5.35米
┣━━━┻━━━━━╋━━━━━━━━━━╋━━━━━━━━━━╋━━━━━━━━━┫
┃壁画中列戟数
第一、二天井东西
墓道东西壁画戟
第二过洞东西壁
壁画戟架两个,每
架两个,每架列戟
画戟架两个,每
┃(表示主人身份)
架列戟12竿。
架列戟7竿。
┣━━━━━━━━━╋━━━━━━━━━━╋━━━━━━━━━━╋━━━━━━━━━┫
1.19×1.19米
0.9×0.9米
┗━━━━━━━━━┻━━━━━━━━━━┻━━━━━━━━━━┻━━━━━━━━━┛
&&&&李寿墓
李寿,唐高祖李渊堂弟,墓位于今三原县焦村。残存封土为不规则圆锥形,高8.4米,周长61.4米,夯土筑成。封土南排列石人一对,石羊两对,石虎一对,石柱一对。&&&&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组成,全长44.4米。墓道呈斜坡,水平长16.8米,宽2.3米;过洞4个,高2.46米,长1.8~2.6米,宽两米;天井5个(一在甬道上),深5.5~9.5米,下口长1.1~2.24米,宽2.4米,天井内用夯土填实。甬道以石门为界分前、后两段,前段长4米,宽1.86米,高2.3米;后段长2.8米,宽1.4米,高1.9米,两壁用卧砖垒砌,顶用一层立砖起券。墓室长3.8米,宽3.95米,四壁用条砖平砌,顶已塌落,原高不明。&&&&顺陵
顺陵是武则天母亲杨氏之墓,位于今咸阳市东北17公里渭河北岸二道原上。杨氏死于咸亨元年(670),以王礼葬之,称杨氏墓,天授元年(690)改称顺陵。陵城呈方形,尚存四角遗迹。南墙长286米,中段有二土阙,相距22米,高5.8米,为南门遗址:东墙长291米,东面有石狮一对,距东墙273米;北墙长282米,北面有石狮一对、石马一对,石马距北墙345米;西墙长294米,西面有石狮一对,石狮距西墙321米。东西均未发现门址遗迹。北面因未作探查,情况不详。&&&&陵墙为夯土筑成,基宽1.9~2.2米,夯层厚10~12厘米。在墙角周围未发现建筑材料和建筑遗迹。&&&&墓封土呈覆斗形,平面 48.5米见方,高12.6米。墓道呈斜坡向下,长28.5米,宽2米,两壁以石灰粉刷,绘有壁画。&&&&陵南第一道土阙距南墙630米。现存神道石刻有石华表一件、獬豸(独角兽)一对、石立狮一对、石人六对;南北内还有石羊三件。&&&&九、陵墓建筑中的石雕及壁画&&&&(一)石刻&&&&陕西古代帝王为显示自己的权威和 业 绩,在建筑物周围常置以大型石雕
这不仅记载了陕西建筑文化发展的轨迹,而且构成了陕西古代建筑的重要内容。图2—25
唐陵石狮 &&&&西汉太液池畔设置的牛郎、织女像,茂陵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伏虎、人抱熊、石人、卧象等)是迄今保留完好的西汉石雕。尤其是“马踏匈奴”刻画的姿态威武的战马,踩着一个仰面而卧的匈奴人的狼狈挣扎状,构成高下悬殊的抗衡场面,表现了霍去病的功绩。西汉石刻选材精巧,风格奔放,有出神入化之妙。鲁迅先生称赞:“唯汉人石刻气魄浑沉雄大”。&&&&据《汉书·西域传》载: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内)安息国(今伊朗、伊拉克境内)各遣使来贡狮子。自此以来,陵墓前逐渐出现了狮的形象。起初它以似虎似狮形象出现,人们称它为“辟邪”。后又加上双翅,人们称它为“天禄”,是人类传说的“瑞兽”,只有遇见贵人才会出现。因之,也只有在帝王陵墓前才能使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长安的逐步兴盛,佛教建筑艺术中的石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时,除以圆锥为主的石佛造像之外,在寺庙、佛塔、佛窟等建筑中都大量采用了石雕装饰。因而锻炼造就出王遇(北魏太和年间的陕西澄城人,曾主持建造了大同云岗第九、十两座石窟工程)那样著名的建筑石雕大师。特别是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隋代李静训(女,年仅九岁)墓石棺极为精美:棺为长方形,雕成三间房屋形状。棺盖用一块整石雕成歇山房顶,正中刻宝瓶,两端有鸱尾并浮雕出筒瓦和莲花纹瓦当。石棺正面中心的两扇雕板门上各雕有门钉5行共24颗,门环下刻清凤、朱雀,补间阴刻人字斗栱。柱头雕一斗三升斗栱,墙上线刻各种花草。棺内四壁也分别镌刻有房屋、人物、花卉、鸟树等。&&&&昭陵六骏纪录了六骏伴随李世民十八岁举义兵、“二十有四功业成”的创业生涯。六骏从外形看头小、腹大、腿细长、蹄高,健壮有力,奔驰如飞,造型自然生动,被誉为“神马”。图2—26
西汉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图2—27
唐昭陵石刻六骏之一—白蹄乌&&&&桥陵石刻将写实与夸张相结合,表现出内在力量和自然生动的神态。泰陵石刻较之桥陵石刻特点又有所进化,它注重在写实基础上的夸张,形体比例较为适度,自然而生动。尤其是一对天马不同于其它诸陵石马,皆为静立状,而作欲动未止的神态,为唐陵石刻中难得的佳作。景陵石刻形体虽不及桥陵高大,但造型和雕作精美,为中唐时期的精品。顺陵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高大的独角兽和石立狮,独角兽高4.15米,长4.2米,宽1.5米,为整块石灰岩雕成。独角兽头似鹿,身生双翅,马蹄足、尾下垂,造型雄壮有力。立狮高3.05米,长3.45米,宽1.4米,作漫步行走状,口半张,神态威武雄壮,均为罕见的石刻艺术珍品。&&&&(二)壁画&&&&建筑壁画是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记录了历史的生活画面,早在西周墓穴中已有发现,但保留较好的是唐代墓葬壁画。&&&&专家们认为,陕西的唐墓壁画既不同于汉魏的拙朴厚重,又不同于五代两宋的细腻精巧,而是在继承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绘画风格基础之上,大胆吸收外来文化即宗教绘画的成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台湾82岁的著名画家罗甸参观后深表叹服,他说:“世界上最难画的是人物,画人物难度最大的是运用单线条。而唐墓壁画正是用简单的线条绘制出了一幅幅令人赞叹不已的艺术作品。”&&&&永泰公主墓前室东西两壁的宫女图,久享盛名,为人称道。这幅壁画共绘16人,面色红润,身着宫装。为首者双臂交叉于腹前,挺胸趋步前行,姿容华贵高雅,学者认为她可能是墓主人李仙蕙。其他宫女面像和神态各异,服饰与发式不同,分别捧盘执杯,抱物持扇,或拿佛尘,或端蜡烛,在缓步途行之中,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若有所思,有的顾盼生恣,有的目不斜视,给人一种安静持重、不苟言笑的感觉。它的章法布局采用平列和穿插排列,有条不紊,宾主分明;着色用勾勒和勾填两种手法,浓淡衬托,加强了衣饰的质感;笔法上不仅运用生动流畅的铁线描表现了衣饰华容飘逆,更用淡墨细线描绘宫女丰满的面庞和圆润的双手,线条有轻重缓急,富有节奏感,使人物生动逼真。特别是高髻侧身的捧杯侍女给人以难以释怀的美感。她丰颊秀眉,身体修长,双手捧着一只高脚杯,呈曲线站立。专家们称她为最佳神态、最佳姿态、最佳艺术效果。英国美学家培根称其为“美之精华”。日本《朝日新闻》美术部主任疋田桂一郎称其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李寿墓第一过洞口南壁正中绘一重楼,左右有双阁,用飞廊相连接成一组建筑,其布局如同含元殿的形制;在甬道后段东壁绘有一寺院,内有殿堂、双阁、四周绕以围墙,正面辟门,门似为“乌头门”。西壁绘一道观,周有回廊,正面辟门。院落以隔墙分成前后院,两院相通。后院有殿一座,前院有双阁,一阁内悬钟一口,旁有道士作撞钟状;墓室北壁绘贵族宅院一座,庭院正面辟门,门旁各列戟一架,每架插戟七竿。图2—28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学者将陕西唐陵墓壁画与闻名于世界的敦煌壁画相提并论:它们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一个在边塞,一个在中央;一个表现佛教的极乐世界,一个描绘现实生活。二者各有特点,交相辉映,体现了华夏古典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平,像两颗璀灿的明珠,在东方艺术宝库中溢彩流光。
—656)唐初建筑与工艺学家,雍州万年(今西安市)人。贞观中,官至将作大匠、工
部尚书,曾主持建造高祖献陵、太宗昭陵等工程。贞观十八年(644),为太宗东征高丽,在洪(今南昌)、饶
(今江西波阳)、江(今九江市)三州主持建造巨船400余艘。贞观十九年(645)随太宗东征,大军至辽河,
曾主持“填土作桥”。后曾主持建造翠微宫、玉华宫。其弟闫立本亦为唐初大臣,曾为工部尚书,官至中书
令,善图画。古帝王死后,将遗葬日举行“遗奠”时所读的最后一篇祭文刻于册上,埋入陵中,称为哀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书 外戚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