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钠溶于苯吗通少量二氧化碳

果汁供求</dt
您的位置: >
苯酚与碳酸氢钠反应_苯酚与碳酸钠反应_苯酚与高锰酸钾反应_乙醚与浓硫酸反应发布时间: 10:20:29
1、误认为有机物均易燃烧。苯酚和二氧化碳水反应为什么生成碳酸氢钠如四氯化碳不易燃烧,而且是高效灭火剂。2、误认为二氯甲烷有两种结构。因为甲烷不是平面结构而是正四面体结构,故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3、误认为碳原子数超过4的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苯酚和碳酸氢钠反应吗新戊烷是例外,沸点9.5℃,气体。4、误认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必须再用碱石灰处理。5、误认为双键键能小,不稳定,易断裂。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为什么不对其实是双键中只有一个键符合上述条件。6、误认为烯烃均能使溴水褪色。如癸烯加入溴水中并不能使其褪色,但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时却能使其褪色。因为烃链越长越难溶于溴水中与溴接触。7、误认为聚乙烯是纯净物。聚乙烯是混合物,因为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定。8、误认为乙炔与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速率比乙烯快。大量事实说明乙炔使它们褪色的速度比乙烯慢得多。9、误认为块状碳化钙与水反应可制乙炔,不需加热,可用启普发生器。由于电石和水反应的速度很快,不易控制,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反应中产生的糊状物还可能堵塞球形漏斗与底部容器之间的空隙,故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则是由于苯酚钠和碳酸氢钠反应10、误认为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能发生取代反应,故苯与氯气在光照(紫外线)条件下也能发生取代。苯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的是加成反应,生成六氯环己烷。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为什么不对11、误认为苯和溴水不反应,故两者混合后无明显现象。本以为是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虽然二者不反应,但苯能萃取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层颜色变浅或褪去,而苯层变为橙红色。碳酸氢钠滴耳液12、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为什么二氧化碳和碳酸氢钠不反应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于苯,仍难分离。应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使苯甲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钠,然后分液。能与碱反应: 苯酚pka=1013、误认为石油分馏后得到的馏分为纯净物。苯酚与碳酸氢钠溶液分离方法是过滤还是分液分馏产物是一定沸点范围内的馏分,因为混合物。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氯化铁14、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区分直馏汽油和裂化汽油。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的是苯酚吗?直馏汽油中含有较多的苯的同系物;两者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鉴别。碳酸氢钠与苯酚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式15、误认为卤代烃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苯酚钠与二氧化碳反应16、误认为烃基和羟基相连的有机物一定是醇类。苯酚是酚类。苯酚,工业硫化钠等各种化工产品17、误认为苯酚是固体,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故大量苯酚从水中析出时产生沉淀,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碳酸与苯酚反应生成了又苯酚与碳酸氢钠)苯酚与水能行成特殊的两相混合物,大量苯酚在水中析出时,将出现分层现象,下层是苯酚中溶有少量的水的溶液,上层相反,故应用分液的方法分离苯酚。; 关于苯酚18、误认为乙醇是液体,而苯酚是固体,苯酚不与金属钠反应。【工业级碳酸氢钠】固体苯酚虽不与钠反应,但将苯酚熔化,即可与钠反应,且比乙醇和钠反应更剧烈。碳酸氢钠分别反应的物质有19、误认为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碳酸只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微微变红,于是断定苯酚一定不能使指示剂变色。探求乙酸碳酸苯酚酸性“酸性强弱”≠“酸度大小”。饱和苯酚溶液比饱和碳酸的浓度大,故浓度较大的苯酚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20、误认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故苯酚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苯酚的电离程度虽比碳酸小,但却比碳酸氢根离子大,所以由复分解规律可知:苯酚和碳酸钠溶液能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21、误认为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浓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淀过滤除去。苯酚与溴水反应后,多余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虽不溶于水,却易溶于苯,所以不能达到目的。22、误认为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甲苯与硝酸生成TNT,故推断工业制取苦味酸(三硝基苯酚)是通过苯酚的直接硝化制得的。此推断忽视了苯酚易被氧化的性质。当向苯酚中加入浓硝酸时,大部分苯酚被硝酸氧化,产率极低。工业上一般是由二硝基氯苯经先硝化再水解制得苦味酸。23、误认为只有醇能形成酯,而酚不能形成酯。酚类也能形成对应的酯,如阿司匹林就是酚酯。但相对于醇而言,酚成酯较困难,通常是与羧酸酐或酰氯反应生成酯。24、误认为醇一定可发生去氢氧化。本碳为季的醇不能发生去氢氧化,如新戊醇。25、误认为饱和一元醇被氧化一定生成醛。当羟基与叔碳连接时被氧化成酮,如2-丙醇。26、误认为醇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甲醇和邻碳无氢的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27、误认为酸与醇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一定是酯。乙醇与氢溴酸反应生成的溴乙烷属于卤代烃,不是酯。28、误认为酯化反应一定都是“酸去羟基醇去氢”。乙醇与硝酸等无机酸反应,一般是醇去羟基酸去氢。29、误认为凡是分子中含有羧基的有机物一定是羧酸,都能使石蕊变红。硬脂酸不能使石蕊变红。30、误认为能使有机物分子中引进硝基的反应一定是硝化反应。乙醇和浓硝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硝酸乙酯。西安化学家教:深挖化学反应原理、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
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眼光看世界,用批判精神对待学问。化学新课程倡导培养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很难达到理论阐述的高度,往往被忽视或仅停留在口头上,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知识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要做出相应的变化,相应的教育教学也必须紧跟这一变化,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教师首先要有批判精神。新时代、新世纪、新课改我们呼唤新型的教师,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是当务之急。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论并不缺失,关键在于如何把新课程理论转化为课堂的实践。本文拟从二氧化碳通入苯酚钠溶液中引出的一系列问题加以探讨。
关键词:二氧化碳;苯酚钠;思考
在苯酚教学中,有一个实验:往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出现白色浑浊,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不假加思索地写出:
CO2+H2O→2C6H5OH+Na2CO3
然后教师指出这个方程式是错误的,并用实验佐证:往苯酚溶液中滴加适量碳酸钠溶液,白色浑浊消失,以此证明两者因发生化学反应不能共存,进而从理论上进一步解释:H2CO3是二元弱酸,其电离常数(室温时,注:本文采用的电离常数均为室温时)一级电离常数K1=4.3&10-7,二级电离常数K2=5.6&10-11,而苯酚的电离常数K=1.28&10-10,说明酸性强弱:H2CO3>C6H5OH>HCO3-,也就是说,苯酚的酸性介于H2CO3和HCO3-之间,所以,无论往苯酚钠溶液中通入的二氧化碳是少量还是过量,反应总是为: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而在高中化学中强酸可以制弱酸,这个原理可谓深入人心,因为在初中的化学学习中就已经学习并使用这一原理,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这种解释无可厚非,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也采用了这种解释。
此处有一疑问:按照这种解释,次氯酸与碳酸钙也不能共存。化学必修1(苏教版)教材中,工业上漂白粉漂白原理,Ca(ClO)2溶液与CO2的反应,方程式为:
Ca(ClO)2+CO2+H2O=CaCO3↓+HClO,按照上述原理,由于HClO的电离常数K=2.95&10-8与H2CO3一级电离相比,酸性较弱,但与HCO3-相比,酸性较强,即酸性强弱为:H2CO3>HClO>HCO3-据此CaCO3应与HClO继续反应生成Ca(HCO3)2才对啊?也就是说无论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的二氧化碳是少量还是过量,反应方程式均为:Ca(ClO)2+2CO2+2H2O=
Ca(HCO3)2+2HClO难道教材出错了,我想会思考的学生在老师教授了二氧化碳与苯酚钠的反应原理后回过头思考这个问题时可能也有这样的疑惑,如果这个反应不是这样进行的,那产物又该是什么呢?HClO是肯定有的,这样才能漂白啊,这是铁定事实!难道是先生成了Ca(HCO3)2和HClO,然后Ca(HCO3)2自行分解为CaCO3?并且可以理解为,无论通入二氧化碳的量是多少,反应产物应该是相同的。
但是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却发现很多资料,包括大学教材中显示:当在Ca(ClO)2溶液中通入少量CO2时反应为Ca(ClO)2+CO2+H2O=CaCO3↓+2HClO,只有当通入过量CO2时反应才是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且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也默认了这种说法,难道教材用的是双重标准,我想这可能也是一些老师的困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能因为教材是权威就丧失批判精神,为了解开这个谜我对此做了如下研究:
1.实验验证
所用药品:大理石、稀盐酸(1 mol·L-1)、漂白粉
实验步骤:&#9312;用启普发生器制得二氧化碳气体,并立即通入漂白粉制得溶液中去;
&#9313;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当二氧化碳通入次氯酸钙溶液中立即生成白色沉淀,持续通入二氧化碳,沉淀溶解,溶液澄清。
实验结论:少量的二氧化碳通入次氯酸钙溶液中生成碳酸钙,过量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钙。
2.理论解释
单纯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已经无法解释这个问题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应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沉淀溶解平衡理论:当在Ca(ClO)2溶液中通入少量CO2时反应为Ca(ClO)2+CO2+H2O=CaCO3↓+2HClO,CaCO3存在如下平衡:CaCO3(s)Ca2+(aq)+CO32-(aq)
在此我们忽略了HClO是弱酸的事实,由于HClO电离出的H+量少,而CO32-量少,浓度亦小,少量的H+和CO32-可以共存,CaCO3的沉淀溶解平衡未被足够地向右拉动,故少量CO2通入Ca(ClO)2溶液中应生成CaCO3。
水解理论:Ca(ClO)2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H2O=Ca(OH)2+2HClO;(1)
向该溶液中通入CO2,可能发生下列反应:
CO2+ Ca(OH)2=CaCO3↓+
H2O,促进Ca(ClO)2水解,生成HClO:
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2)
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少量CO2,生成CaCO3,而不是Ca(HCO3)2,说明反应(1)占主导,是CO2促进Ca(ClO)2水解的结果。
少量CO2通入Ca(ClO)2溶液中,反应为:Ca(ClO)2+CO2+H2O=CaCO3↓+2HClO
过量CO2通入Ca(ClO)2溶液中,反应为: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
强酸制弱酸的原理本身没有错,但是当生成物中有难溶物时,生成弱酸与生成难溶物存在竞争,竞争结果是生成难溶物。
4.几点拓展
4.1:CO2(无论少量或过量)通入NaClO溶液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NaClO+CO2+H2O=
NaHCO3+HClO,因为酸性大小为:H2CO3>HClO>HCO3-
4.2:已知Al(OH)3电离常数K=5.01&10-9,少量CO2通入NaAlO2溶液中则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NaAlO2+2H2O+CO2=
Al(OH)3↓+NaHCO3,因为由电离常数得出酸性结论:
H2CO3>Al(OH)3>HCO3-
而实则不然,产物却是Na2CO3,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假设,假设少量CO2通入NaAlO2溶液中发生反应:NaAlO2+2H2O+CO2=Al(OH)3↓+NaHCO3,而我们知道:
NaHCO3+H2O=Al(OH)3↓+Na2CO3,证明假设不成立,而此时又是弱酸制强酸。看来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并不是万能的。
4.3:H2S气体通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反应为:CuSO4+H2S=CuS↓+H2SO4这是一个典型的弱酸制强酸的例子,反应能进行的原因:生成物中生成了难溶性的CuS,而CuS的溶度积Ksp=8.5&10-45,说明CuS很容易生成,只需要提供少量的硫离子,便能与大量的铜离子结合成CuS沉淀。在这个离子反应中,强酸制弱酸可以看作反应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而在CuSO4与H2S的反应中,因为生成了溶度积极小的CuS,使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更小,反应就易向生成CuS的方向进行了。
综上所述:若生成物为可溶于水的碳酸氢盐,则可以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分析,若生成物为难溶物或不溶物,则以生成难溶物或不溶物为主,即使是弱酸也可以制强酸,强酸制弱酸的原理来解释这个问题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其实很多反应的顺利进行都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各种反应事实的存在也往往是由于不同方面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起的作用的权重比例不同。当在一定条件下,某一方面的原因起了主要作用,反应的事实就表现为某一事实。
学会思考是新课改的教育目标之一,而只有会思考的教师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会源源不断的碰到各种问题,只要我们勇于思考和实践,问题就会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问题的思考,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不仅要做好一个教师,更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那么,教学反思是提升思想的最佳方式。(据人教)
各位家长、同学:
&&&你们好!
&&&为进一步提升辅导质量,现根据课程安排,招生情况如下:
辅导对象:高中、初中各1名。
辅导时间:周一、周三、周四晚皆可。
主攻方向:高考、学业水平考试。
联系方式:(吴老师)
&&专业&专注
&可到学生家里授课
(限西安市内学生)
——由二氧化碳通入苯酚钠溶液中引发的思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离子方程式书写练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4页免费2页4下载券5页1下载券2页免费4页2下载券 4页1下载券1页免费2页免费2页1下载券8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8页免费4页免费2页免费6页免费5页1下载券
离子方程式书写练习|提&#8203;高&#8203;离&#8203;子&#8203;方&#8203;程&#8203;式&#8203;的&#8203;书&#8203;写&#8203;能&#8203;力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苯酚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碳
提问:级别:三年级来自:广西自治区梧州市
回答数:2浏览数:
苯酚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碳
在苯酚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问题补充:
还有过量CO2又怎么书写
&提问时间: 21:31:12
最佳答案此答案已被选择为最佳答案,但并不代表问吧支持或赞同其观点
回答:级别:高级教员 13:42:24来自:山东省
在苯酚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
过量、少量CO2对反应是无影响的!
这是由于酸性强弱决定的:H2CO3&C6H5OH&HCO3-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回答:级别:二年级 21:34:23来自:APNIC
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 过量、少量CO2对反应是无影响的!
这是由于酸性强弱决定的:H2CO3&C6H5OH&HCO3-该回答在 21:46:10由回答者修改过
总回答数2,每页15条,当前第1页,共1页
同类疑难问题
最新热点问题化学方程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化学方程式|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苯酚和碳酸氢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