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的特点早期作曲家及其创作特点

当前位置:
>>>2010年为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诞辰200周年纪念。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
2010年为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诞辰200周年纪念。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旋律美丽而丰富,并带有伤感的色彩,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下列哪些人的作品与其特点相似①雪莱②巴尔扎克③德拉克洛瓦④毕加索⑤贝多芬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③⑤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专项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2010年为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诞辰200周年纪念。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主要考查你对&&浪漫主义文学(雨果、雪莱、海涅)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贝多芬&&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浪漫主义文学(雨果、雪莱、海涅)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贝多芬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它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年代的产物,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由于作家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形成两大对立的派别: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寄理想于未来,有的作家则赞成空想社会主义。消极浪漫主义者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在教材中介绍的都是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义的积极、消极之分,主要是根据作家和作品的政治态度和社会理想区分的,但作为同一文学思潮,又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如注重抒情,善于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执意塑造非凡的人物,等等。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早期,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冲击下,欧洲的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积极追寻新的理想抒发个人情感。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1、概念:它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年代的产物,宣扬人的情感至上,追求个性张扬。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2、它出现的主要原因:(1)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并出现了工业革命。(2)革命和战争频繁,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3)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引起了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4)人们对启蒙思想的“理想王国”幻灭,进而追求新的理想。3、它的主要特点:(1)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2)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 (3)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发展到顶峰。4、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雪莱:雪莱(),英国诗人。生于贵族家庭,曾在牛津大学学习,因宣传无神论思想而被开除。政治上支持爱尔兰民族独立,赞扬法国大革命。他的诗音调优美,节奏明快,想象丰富。《西风颂》、《致云雀》等举世闻名。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的典型作品。剧中主人公普罗米修斯因反抗天神朱庇特对人类的专制残暴,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岩石上,身受百般摧残,却绝不向暴君屈服,最后终于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获得解放。雪莱通过这一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颂了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表达了对未来美好世界的向往。
雨果:雨果(),法国作家,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等方面均有建树。1830年,雨果的剧本《爱尔那尼》的成功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1831年,雨果发表小说《巴黎圣母院》,揭露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和罪恶,同时宣扬仁慈与爱情创造奇迹的人道主义思想。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这是一部杰出的世界文学名著,它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描写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为维护有产者的利益、与人民为敌的本质。
雨果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创作于1830年7月,1831年出版。主要故事情节是:在巴黎圣母院前欢度宗教节日之际,美丽纯洁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哈尔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正在进行精彩的表演。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对她起了邪念,指使敲钟人加西莫多绑架她,但国王护卫队队长法比斯救了她。从此,少女爱上了法比斯,把他当做理想的情人。克罗德忌恨在心,他在爱斯梅哈尔达与法比斯幽会时,刺伤了法比斯,却嫁祸于爱斯梅哈尔达,使她被判处死刑。行刑之日,加西莫多将她救出,把她安置在圣母院的顶楼。克罗德想得到她,遭到拒绝后,他将她交给了官兵,在圣母院顶楼看着她被绞死。加西莫多在愤怒中将克罗德推下顶楼,然后找到了爱斯梅哈尔达的尸体,死在她的身边。爱斯梅哈尔达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是欧洲文学史中不朽的女性形象之一。她美丽善良正直,宁死不屈。加西莫多是作品中另外一位备受奴役与摧残的底层人物。他奇丑无比,驼背、跛足、独眼,后来又因巴黎圣母院巨大的钟声震破了耳膜,成了聋子,好像天底下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他淳朴率直、正义勇敢、知恩图报、爱憎分明。《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的典范。为了营造突兀离奇的艺术氛围,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色彩浓烈的社会图景。《悲惨世界》是雨果的另一部代表作。全书共分五部,讲述苦役犯冉·阿让非同寻常的人生历程。冉·阿让原是个修剪树枝的工人,由于偷了一块面包而服了19年苦役。刑满后他被米里哀主教感化,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他化名马德兰,勤劳致富,并被推为市长。但由于他的苦役犯身份暴露,加之警官沙威作梗,再次被捕入狱。逃出来后,他从无赖德纳第处救出已故女工芳汀的孤女珂赛特,隐居巴黎,继续行善,但仍不断遭到沙威的追缉。1832年他参加共和起义战斗,在街垒战中释放了俘虏沙威,抢救了负伤战士马吕斯。后来,他成全了珂赛特和马吕斯的婚姻,这对青年夫妇却因误会而疏远了他。临终前,误会消除,他躺在青年夫妇怀里安然去世。《悲惨世界》是一部以史诗笔法写成的现实主义杰作。它从滑铁卢战役揭开序幕,着笔于波旁王朝时期和七月王朝初期的社会生活,战场、贫民窟、修道院、法庭、监狱、新兴的工业城市、巴黎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硝烟弥漫的街垒等,展示了一幅蔚然壮观的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历史画面。在所有的描写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艺术上的最大特色。
海涅:海涅出生于一个犹太商人之家,曾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831年以后定居巴黎。在大学期间,海涅就开始写诗。他早期诗作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激情,中晚期则贯穿着民主革命的理想,放射出现实主义的光辉。此外,还写了一系列关于政治、宗教、哲学、文学、绘画、音乐的评论。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海涅诗歌创作的桂冠,共分27章。写的是他从巴黎返回祖国探望病中的母亲时,沿途的所见所闻和主观感受。诗人用冬天的严寒、荒凉、昏暗来比喻德国的现实,对普鲁士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教会的伪善,资产阶级市侩的自私贪婪、尔虞我诈给予无情的嘲讽和鞭挞,同时以坚定的信念预示着美好生活的到来。诗人采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将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童话、梦境融入到对现实的描绘之中,从而构成了长诗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喻、夸张、象征、梦幻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长诗的讽刺力度。 浪漫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一般是指18~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所产生的思想和艺术的运动,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德国是诗和音乐;英国是诗、小说和风景画;法国是绘画和雕刻。浪漫主义思潮产生于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在绘画上主张有个性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构图变化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笔触奔放流畅,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它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具体的、具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反对类型化和一般化,主张表现个性化,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反对用古代艺术法则来束缚艺术创作,主张自由奔放热情的主观描绘,使艺术家的感情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传达;反对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过分强调素描为主要表现手段,竭力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上的饱和色调,以动荡的构图、奔放而流畅的笔触,有时以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画家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 浪漫主义美术:
1、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并出现了工业革命。(2)革命和战争频繁,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3)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引起了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4)人们对启蒙思想的“理想王国”幻灭,寻求新的精神寄托,一批美术家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2、特征:(1)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2)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 (3)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3、代表人物及作品: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欧仁·德拉克罗瓦(日~日)是法国著名画家,日出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阿尔代什省。其父C.德拉克洛瓦是律师和外交官,曾任法国驻荷兰大使和马赛总督;母亲图瓦-奥邦对音乐的爱好也直接影响了幼年时代的德拉克洛瓦。在当时音乐家中他最喜欢F.F.肖邦和G.罗西尼。并与肖邦有着深厚的友谊,把肖邦称为“我所看到的真正艺术家的典范”。曾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尼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热里科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日在巴黎去世,埋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自由引导人民》: 《自由引导人民》(又名《日》,260厘米×325厘米),取材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事件。在这幅画中,浪漫主义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具有象征性的自由女神——共和国的象征——的形象上,画家对于自由和争取自由的见解,在这个形象上得到了具体而鲜明的反映。画家笔下的自由女神被表现得健康而美丽、坚决而有力,而且具有平民的素质。在烟硝弥漫、横尸遍野的街道中,她赤着脚,左手拿枪,右手高举三色旗,领导着人们迎风前进。以人民大众为骨干的革命队伍在她的领导下,踏过保皇党士兵的尸首,奋勇地前进着。同她并肩前进的有高举战刀的工人;左右手都拿着枪、张大嘴呼喊着前进的男孩;有两手握着长枪的知识分子,在这个形象上画家似乎是在歌颂勇敢的共和党员;在自由女神的右边一个受伤的女工正在与死亡搏斗,努力挣扎着爬起来,仰望着自由女神,希望能够再参加到争自由的斗争行列中去。中景是隐现于烟雾中的汹涌澎湃的向前冲击的人群,在这紧张激烈、激动人心的画面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民的愤怒和革命的激情,而且似乎可以听到人群的怒吼和叫喊;远景是烟硝弥漫的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物。在色彩的运用上,德拉克洛瓦赋予了红色以新的含义。一般地说,红色代表热情、兴奋、革命等内容。
《自由引导人民》创作背景:1815年拿破仑下台后,逃亡国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国当国王,这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封建势力重新猖獗。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继承人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议会。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他们拿起武器,走向街垒,为推翻这个复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奋战,最后占领了王宫,查理十世逃亡英国。 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19世纪音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民族性更明显。 浪漫主义音乐和民族乐派:
19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兴起,19世纪中期走向鼎盛时期。浪漫主义音乐与19世纪以前的古典主义音乐不同。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而浪漫主义音乐则着重感情的抒发和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感情热烈而奔放。   民族乐派也颇具浪漫主义的音乐元素,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和东欧地区。它着重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间舞曲为素材,采用本民族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人民解放斗争事迹为题材,并且将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优秀传统以及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风格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民族感情被赋予了强烈的艺术生命力。俄国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和“俄罗斯乐圣”柴可夫斯基。 19世纪的音乐——浪漫主义音乐:1、代表人物及作品:①德意志:贝多芬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他的交响乐作品中,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的思想感情。②奥地利:约翰·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2、主要特点:①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②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③持续时间比较长,到19世纪中叶走向鼎盛时期。
19世纪歌剧的辉煌成就:1、代表人物及作品是:意大利:威尔第《茶花女》等;法国:比才《卡门》2、这个时期歌剧的主要特点:既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又充分地展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民族乐派的兴起:1、代表人物及作品: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2、主要特点是:弘扬本民族特性
19世纪世界音乐变化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条件:1、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并出现了工业革命。2、革命和战争频繁,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3、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引起了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欧美各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但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导致音乐的民族性更强。4、人们对启蒙思想的“理想王国”幻灭,要求进一步解脱束缚,更加追求世俗化、人性化。
19世纪欧洲兴起的音乐流派的历史精神:19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音乐艺术逐渐从封建主义的束缚和教会的压抑下解放出来,开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阶层,更深刻地表现人性,反映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就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的思想感情。19世纪的欧洲也是因为国情不同,各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有所不同的时期,尤其是意大利、德意志的国家统一问题,因此音乐也充分表达了民族主义情绪。威尔第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文化背景不同于西欧的俄国和东欧地区的民族乐派也表达了这样的历史精神。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约翰·施特劳斯()生于维也纳。世人称小约翰·施特劳斯。其家族三代以舞蹈音乐家(作曲、演奏、乐队领班、指挥等)著称,而他又是家族中最杰出的一位。从小学习小提琴,19岁以后离家以音乐谋生,并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创作、演出生涯。一生写有近400首圆舞曲、近百首波尔卡舞曲、近70首卡得累尔舞曲、近45首进行曲以及其他若干舞曲和十几部小型喜歌剧、轻歌剧。其中圆舞曲最具代表性,它们多以日常生活、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有《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拉德茨基进行曲》等。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从思想意义上看价值不高,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维也纳市民阶层的生活,他的音乐亦成为当时维也纳社会生活一景,甚至影响至今。20世纪60、70年代始,每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曲目以施特劳斯家族乐曲为主,尤其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它们已成为维也纳人民的骄傲,深入维也纳民众之心。
贝多芬:贝多芬(),是西方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出生于德意志波恩市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是当地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的团长,父亲则是合唱团的歌手。但是,祖父去世以后,父亲酗酒成性,以致家境日益贫困。后来,贝多芬在11岁时就不得不离开了学校,18岁就开始养家糊口。贝多芬自幼就表现了极高的音乐天赋,尤其是在钢琴演奏方面。1783年,他进入波恩歌剧团当上了一名钢琴演奏员。1787年,他来到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向莫扎特学习。但是,因为母亲病故,他不得不回家奔丧,学习了两个月就离开了。1792年以后,他在维也纳定居下来,在这里,他曾经向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795年,他在维也纳举行了他的个人钢琴公演。1800年,他又举行了一次大型的演奏会,演奏了海顿、莫扎特等人和自己的作品,一举成名。1802年以后,他的耳疾日益严重,以致1809年以后最终失聪,从此,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作曲。失聪之初,他非常痛苦,一度想自杀,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耳聋带来的巨大困难,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如《第3(英雄)交响曲》《第5(命运)交响曲》《第9(合唱)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1824年,他在维也纳上台指挥演出,演出结束时,观众报以暴风骤雨般的掌声,但他却全然不知,直到几位现场演员扶他转身面向观众时才知道。贝多芬崇尚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主和自由思想,热情关注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在他的音乐中他试图证明一个观点,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可以不借助语言文字传达一种人生哲学。同时,他在音乐方式上也是一位改革者,他开拓了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四重奏的范围,例如他在《第9交响曲》中采用了所有前所未有的方式把声乐和器乐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威尔第:威尔第(),意大利作曲家。1842年,创作了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19世纪50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1851)、《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会》(1859)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年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1887)及《法尔斯塔夫》(1893)。1901年逝世于米兰。一生创作了二十六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画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茶花女》剧本由意大利作家皮阿威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小说改编而成。同年3月初次演出于维也纳。威尔第把音乐注意力集中在表现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真正的高尚的形象,揭示女主人公的精神品格,揭示她的愿望跟她周围的环境之间深刻的矛盾冲突。这部歌剧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
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俄罗斯音乐家。出生在俄国维亚特卡省边境的一个矿区小镇。1859年法律学校毕业后,柴可夫斯基在司法部任书记员。他常常去观赏歌剧、音乐会,尤其喜爱莫扎特的作品。柴可夫斯基越来越无心从事他的法律工作,索性于1863年考入新建的彼德堡音乐学院。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执教。他边教学,边创作,任教13年中,写出了包括舞剧《天鹅湖》《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在内的大量重要作品。柴可夫斯基非常热爱自己民族的深厚音乐传统。1869年中的一天,他正在乡间写作,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旋律沉郁委婉,令柴可夫斯基不胜神往。临窗一看,才知道是一位泥水工正在工作中唱歌自得其乐。第二天,他向这位工人记下了这首民歌,后来,把它用在了《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极》中。几年之后,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听到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了。”1892年完成两幕三场梦幻芭蕾舞剧《胡桃夹子》,1893年完成《第六交响曲》。在这部作品中,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构思时,常不免因激动难抑涕泪滂沱。在所有作品中,柴可夫斯基最为这部交响曲感到自豪。它以极其细腻的心理刻画手法,深刻而生动地描绘出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在令人窒息的政治环境中,对自由理想的渴求和痛苦不安的复杂心态,成为世纪末一代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受到全世界听众的衷心热爱。
发现相似题
与“2010年为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诞辰200周年纪念。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68351382961083481083511131911236032010年为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诞辰200周年纪念。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旋律美丽而丰富,并带有伤感的色彩,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下列哪些人的作品与其特点相似①雪莱②巴尔扎克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2010年为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诞辰200周年纪念。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旋律美丽而丰富,并带有伤感的色彩,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下列哪些人的作品与其特点相似①雪莱②巴尔扎克
2010年为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诞辰200周年纪念。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旋律美丽而丰富,并带有伤感的色彩,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下列哪些人的作品与其特点相似①雪莱②巴尔扎克③德拉克洛瓦④毕加索⑤贝多芬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③⑤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议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比才创作风格的演变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浪漫主义”是指19世纪前后一百多年(1790――1910)的西方音乐历史,即浪漫主义作为主导潮流,支配和指导大多数作曲家的时期。 中国论文网 /7/view-1121749.htm  在19世纪的欧洲政治风云变幻,伴随着思想文化领域各种思潮流派。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兴衰,不可能一个“浪漫主义”词汇就完全概括了当时欧洲丰富而多元的音乐现象,它只是这一音乐历史的统称而已。在当时的欧洲一些外围国家或民族,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运动,同时推动了音乐文化艺术领域的民族主义潮流,其中法国就是这一潮流的焦点。   音乐上的浪漫主义经历了兴起,繁荣与衰颓的过程,贝多芬作为横跨两个时期的人物,其创作已经体现出向浪漫主义过渡的趋向(在贝多芬的后几部交响曲中有突出的反映),而一般的音乐历史将浪漫主义分为早期:韦柏、舒伯特(19世纪10――20年代);盛期:柏辽兹、舒曼、勃拉姆斯(40――80年代);晚期:布鲁克纳、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其中法国作曲家比才就处于浪漫主义的中后期。这也是浪漫主义从盛期走向衰退的时期。“浪漫”(romantic)一词源于“罗曼语”(romance),指的是中古时期用罗曼语(古代法兰西方言)写成的诗歌或传奇,题材多是反映中世纪英雄的冒险与奇妙经历。到了18世纪“浪漫”一词被用来比喻与现实相区别的想象中的世界,它和“野性”“未开化”“幻想”“杜撰”“不可思议”等形容词相近。18世纪启蒙学者卢梭的尊重人的本性与独立价值的号召成了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的预言。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以及1815年欧洲全面复辟封建王朝的政治情势,带给了法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不尽相同的影响。共和与帝制,革命与保皇,改革与复辟,侵略战争与民族精神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浪漫主义的艺术思潮从英、德影响到法国,而法国又将带着政治色彩对浪漫主义的特殊理解反馈给欧洲其它国家。革命带来的狂热、失望、彷徨、虚幻以至于重又耽于宗教的激情,则给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刻上了消极的烙印。但法国大革命的冲击终究引起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旧的政治 、经济、社会观念面临崩溃,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自然地走向自信,相信个人的经验尤其是艺术家狂热地追求自由和解放,力图彻底摆脱传统的轨道,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古典主义音乐注重乐思发展的逻辑性、形式结构的严谨,整体比例的和谐与完美,作曲家即使具有自己的个性和体验,也是在理性的引导下达到自然清新而又富于表情的境界。但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是强调“人”和它的本性,突出“个人”是感觉的中心,感情的焦点,幻想的主体。因此在浪漫主义者的心目中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的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它最能体现出一种不受拘束和无穷无尽的美。   浪漫主义音乐在强调对主观情感,尤其是对爱情最强烈和个性化情感的表述中,偏重心理变化的抒情性特征十分明显,同时如何获得公众的理解也是作曲家的追求。这些作曲家不同程度地倾心于标题音乐,其构思常常以文学,诗歌,戏剧,绘画,特性舞蹈等其他艺术的内容为基础,并为了加强表现意图而添加明确的标题。作曲家所采用的形式载体也为了与标题性内容相符而突破传统的模式,创造出许多综合性或形式灵活的体裁。如多乐章或单乐章的标题交响曲,脚响诗,序曲,单乐章的叙事曲,谐谑曲,狂想曲,幻想曲,小品式的器乐或声乐作品(即兴曲,音乐瞬间,前奏曲,练习曲及多种风格的歌曲),还有以若干首小曲构成的套曲形式(声乐套曲,器乐套曲)等。如古典交响曲或奏鸣曲式也被赋予了更为浪漫的气质和个性化的处理。   在法国的浪漫主义作曲大师中,乔治•比才(Georges B)的音乐创作体现了法国浪漫主义作曲的风格变化,他是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群体的杰出代表。比才生于1838年,出生于巴黎,4岁学钢琴,9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岁获罗马大奖去意大利游学,开始了真正的艺术创作。比才的创作大致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学院期()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受到古诺的教益和影响并写作了《第一交响曲》(1855)、独幕喜歌剧《医生之家》(La Maison du Docteur,?)、获奖的独幕轻歌剧《米拉克尔博士》(Le Docteur Miracle,1857),这些早期作品受到了罗西尼、唐尼采蒂、威尔第歌剧的熏陶,对意大利流畅的旋律风格模仿突出,在罗马时写的《唐•普罗科皮奥》(Don Procopio,)又显示出古诺、奥芬巴赫的抒情歌剧与轻歌剧的影响。第二时期艺术创作发展期(),期间他创作了《小组曲》(Petite Suite,1871)、《伊万四世》(Ivan IV,1862)、《德谢米雷》(Djamileh),而回国后写的多幕歌剧《采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1863)、《帕斯的漂亮待嫁女》(La Jolie Fille de Perth,1867)却被舆论届指责为模仿瓦格纳和威尔第,这些作品实际存留着梅耶贝尔大歌剧的夸张浮华时尚。第三时期艺术创作成熟期(个性化):他创作了《阿莱城姑娘》(L Arlesienne,1872)。特别是歌剧《卡门》(Carmen,1875),现实主义得到了深化,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溶于一炉,创造了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四幕歌剧《卡门》取材于梅里美的小说《嘉尔曼》,《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霍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温柔而善良的米凯埃拉。后来唐•霍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洛,卡门在埃斯卡米里洛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霍塞的剑下。比才的歌剧《卡门》像一部生动的音乐“文学”,他用音乐鲜明地刻画出性格相异的人物形象:吉普赛女郎卡门和农村出身的小军士霍塞(Don Jose),围绕在他们两人身边的善良而质朴的米凯埃拉(Micaela)、斗牛士埃斯卡米里洛(Escamillo)、走私贩朋友们,以及烟草女工、士兵、孩童等生动群像。比才将这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搬上歌剧舞台,使他们各自的性格和真实的生活情境栩栩如生。卡门与霍塞这对从出身经历到生活观念都不同的青年人,从一时的激情、彼此间情感与意识的隔阂到无法弥补的决裂,最终以凶杀结束的爱情悲剧过程,被比才以色彩浓烈而又极其精练的音乐手段陈述得令人心悦诚服。   比才用纯粹西班牙风格的音调、节奏来刻画卡门这个热情坦率、酷爱自由、敢作敢当的吉卜赛女郎,包括专为卡门设计的“哈巴涅拉”(Habanera,1幕5曲)、突出响板节奏的“赛规迪亚舞曲”(Seguidilla,1幕10曲)或欢快洒脱的“吉卜赛歌曲”(Gypsy song,2幕12曲),以及卡门每次出场时与霍塞或女伴的对话、重唱。乡村姑娘米凯埃拉(1幕2、7曲,3幕22曲)是由比才和歌剧脚本作者加上去的新角色,作曲家充满同情地赋予米凯埃拉以温柔平和的气质,以近似抒情歌剧的风格强调霍塞原本所属的生活环境,闭塞保守但安静平稳,与浪迹天涯豪放不羁的卡门形成决然的对比。在比才看来霍塞完全是被卡门诱惑而越出了生活常轨,因此带来了悲剧的结果,这和《阿莱城姑娘》的结论是一致的。在歌剧中作曲家着意于烟草女工(Chorus of Cigarette―girls,1幕4曲)或走私贩生活场景(Quant au douanier,3幕21曲)的描画是同一目的,使歌剧情景更加真实,色调更加浓艳和丰富多彩。   比才继承意大利法国歌剧的优秀传统,以流畅悦耳的歌唱旋律为主导,在此前提下进行自己的探索和创新。《卡门》的歌剧结构依旧按传统的分曲方式,但在分曲内部注意将情节与动作衔接在一个场面里,同时借鉴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手法和丰富的管弦乐技巧,象征着卡门与霍塞间爱情不详的动机渗透并控制着全剧。这部歌剧以其大胆新鲜的题材和独特的生动的风格,猛烈地冲击了当时的法国歌剧界,并从此赢得广大听众经久不衰的喜爱。   通过以上浅论,作为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的杰出代表――比才的创作风格:从学院时期到发展时期到个性独立的音乐创作过程,与他的创作思想和时代变革冲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创作思想既是平民化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所以比才不愧为法国浪漫主义杰出的作曲家。      参考文献:   [1]钱仁康主编.《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   [2]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