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人的时候挖坑不填挖到坑里有水是好还是不好

当前位置:
推荐标签:
导演张扬拍戏活杀怀孕母鹿现场图片曝光 众人挖坑埋葬
时间: 16:10     来源:    作者:腾讯    
[导读]:10月22日,网友微博曝光张杨导演在新作《皮绳上的魂》拍摄期间,因剧情需要强行杀害怀孕母鹿,引起众多网友声讨。腾讯娱乐第一时间联系剧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暂不方便回应此事,稍晚张杨导演本人将对此事做出公开声明。
  10月22日,网友微博曝光张杨导演在新作《皮绳上的魂》拍摄期间,因剧情需要强行杀害怀孕母鹿,引起众多网友声讨。腾讯娱乐第一时间联系剧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暂不方便回应此事,稍晚张杨导演本人将对此事做出公开声明。
  今天上午有网友在微博发文,称张杨导演的新电影《皮绳上的魂》在西藏拍摄期间,出现杀死活鹿的残忍场面,&演员要杀死小鹿,结果就要真拍杀了它,导演执意要拍,从没开机就劝说,不管用&。该网友还披露被杀的是实际上是头怀孕母鹿,并称对剧组行为深感不解,&今天拍了真实杀鹿镜头,小鹿还怀着孩子呢,全组大部分人痛心流泪。有没有那个组的同行告诉我原因,如果是真有,我无语了。&
  同时,在该网友微博中还配上了一张拍摄现场图,图中被杀小鹿疑似即将被扔进坑中掩埋,不少剧组工作人员在旁围观。消息曝光后立刻引起众多网友表达愤慨,有网友称,&艺术创作也要要讲究道德良心,何况还是怀孕的母鹿。&更有不少人提出要联手抵制张杨的新作。
  凡是注明来源《尚之潮》的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凡注明"来源或转载:XXX(非尚之潮)"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
从23岁成立第一家公司到30岁来到北京打拼,早年的贾跃...
在丧失了前进的动力的时候总是要鼓励自己,在为梦想努...
少妇为挽救婚姻深陷迷途,为了迎合丈夫变态的需求,她...
我从那花渍中跳出来,到他的房间里取下琴,放在床前轻...
我是个混的吧,那天和我老大去见个老板,那老板接待我...
尚之潮-尚品生活 潮行天下 shangc.net, Inc.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号引言--真刘邦与伪刘邦      汉高祖刘邦,西汉王朝的缔造者,这个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伟人在历史的荧幕上投下他若隐若现、模模糊糊的身影,供我们凭吊、怀古。    二手忽悠相信,很多读者都知道刘邦,对刘邦的故事也能滔滔不绝的讲出。但是如果二手忽悠反问读者,你们读刘邦的时候,有没有去充分了解刘邦做这件事情的背景,他为何要这么做呢?他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他可以有其它选择吗?当时他是不是非做不可呢?    相信。百分八九十的读者一定蔫了,因为大家读书不认真,读书只是娱乐。娱乐化的读书当然也有好处,但这样会带来些问题,其中最大问题就是误读人物。    现今,对刘邦的评价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胜王败寇的极端崇拜型,以英雄莫问出处为理论起点,偏激到为成功可以不择手段,为刘邦的一切行为做辩护;另一个极端是胜之不武的极端否定型,以刘邦脸皮厚心黑为理论起点,一叶障目的认为刘邦不过一无能侥幸的痞子,将刘邦的成功完全归因于萧何、张良和韩信,贬低刘邦的一切行为。同样的刘邦故事,为什么却有截然相反的结论?    刘邦真的是一个不择手段、无能侥幸的人吗?他成功靠的仅仅是厚黑吗?他的成功真的是偶然的吗?刘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为此,二手忽悠挖了一个大坑,把广大好奇的读者骗进来,埋掉。    要读懂一个人物,不能只看人物做了什么,更要充分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形,还要注意当时的一些细节。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就会产生种种错觉,因而我们浅读刘邦的时候总觉得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似真非真、似假非假,得不出一个有效的结论。因为我们读到的是一个“伪”刘邦。只有充分了解了故事的背景和各种细节,才能真正读懂这个人。才能看到一个“真”刘邦。    当然了,二手忽悠也不敢绝对的说自己笔下的刘邦就是“真”的刘邦,但是经过努力,至少二手忽悠笔下的刘邦已经是一个较为正常的人了。刘邦的故事,就让二手忽悠为大家讲述一下吧。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历史还需细细读  
二手忽悠      作者起“二手忽悠”的笔名是来源一则故事。    民国时期的国立广东大学文学教授古直,在庐山东林寺设帐收徒,杜宣等人前去听课,古直问他带了什么书,杜说只带了一部《辞源》,古直勃然大怒:“怎么我的学生用《辞源》?”杜说:“我不认识的字,不查《辞源》查什么?”古更加怒了,大声地说:“怎么,我的学生查《辞源》?”后来古直缓和下来,才说:“做学问,不能靠二手货,不懂的字,要查《说文》,查《尔雅》,查《水经》”,“要查这个字的第一次出现的地方,这样才可靠。《辞源》这一类书,是二手货,不可靠的。我们做学问要有穷根究底的精神才行。”    中国人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一直是很不认真。表现在:    一种是论据研究不充分。如荀子的《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认为螃蟹不会打洞,但实际上螃蟹是可以打洞的。也就是说论据作者其实浮于的主观印象,细细推敲下去经不起考验。当然也可能当时科学不发达,有客观因素限制的原因。    另一种不认真却更为可恶,就是主观恶意,对原话生吞活剥,歪曲误导。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教我们引用名人名言让作文生色,如引用《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通过这句话说明一个道理:“生命有限,知识无限,我们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可实际上庄子的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教材别有用心的把后半句给“吃”了,庄子的原意应是:“生命有限,知识无限,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你就完了。”和我们想阐明的意思正好相反。    近年来还不断挖掘出很多过去我们耳熟能详,经常拿来教育子女的“华盛顿”“爱迪生”等等所谓的“名人轶事”都有不同程度的造假。读这样的趣闻轶事,根本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留给我们的只是忽悠。    类似的事情还有,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    我们都说:“以史为鉴”。前人的事迹当然是我们参考学习进步的阶梯,但是这是建立在正确解读的基础上的。我们需要对人物有个最真实、最全面、最客观的了解才能得出一个有效的结论。    刘邦、项羽的故事早已经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市面上介绍二人的书早已汗牛充栋,本来无需罗嗦。但二手忽悠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翻看市面上不少刘邦、项羽的书籍、文章,总感觉作者良莠不齐,“别有用心”的作者不少,文章中夹带很多私货,很容易误导我们广大的读者。    看过一本刘邦传,书中介绍说汉军一个叫楼烦的将领,二手忽悠没翻原文,但一看到这段话当时就知道翻译错了。后来查《史记?项羽本纪》的原话是这样:“汉有善骑射者楼烦”。乍一看好像翻译也没错,但实际上楼烦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精于骑射,楚汉双方都有招募楼烦人做骑兵,这样的翻译说明作者的眼界太窄。    又比如网上很有名的某个作者,鼓吹吕泽、黥布的贡献巨大,鼓吹项羽识人用人只是运气差了点等等惊世骇俗的新结论,原作者水平确实也挺高,二手忽悠真的一度被他的论文给忽悠了,以至于对这段时期人物的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判断发生了很大的混乱,直到自己埋头做了系统的研究后才感觉该作者的观点其实很片面。这是因为所有的作者(包括二手忽悠)都很喜欢夹带私货。    二手忽悠很反对一种叫《伟人N讲》的解读书,这类书的作者往往先给伟人的品行、性格特点下了个定义,然后再自己找论据去证明自己的结论,广大读者得到的是一个生吞活剥的伟人,伟人本已被肢解的支离破碎,又在作者的哈哈镜照射下显得更加夸张,最后得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忽悠了广大读者。    读这类的书很容易以讹传讹,特别是如果作者水平不高,对广大读者更是有害,这种书看得越多,思维就越混乱,对人物、事件的判断就越发偏离正常轨道。读一百本以讹传讹的书,不如认认真真的读一本叙述的书。    因此,历史还需细细读。    想要了解真正的刘邦就应该读第一手的著作《史记》、《汉书》。但是广大读者总有自己工作,没有时间去看《史记》,去看《汉书》,更没有精力去慢慢琢磨,而且原著确实有很多晦涩难解的地方,举一个例子: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的原话是这样:“沛公舍陈留南城门上,因其库兵,食积粟,留出入三月,从兵以万数,遂入破秦。”。如果硬译的话应该是“沛公(刘邦)进城之后,就住在陈留(县)的南城城门楼上,用的是陈留武库里的兵器,吃的是城里的存粮,在这里进进出出地逗留了三个月,召募的军队已达几万人,然后就入关攻灭秦朝。”这句话如果真这么翻译当然也没错,但是从《秦楚之际月表中》可以得出结论二世三年二月刘邦攻陈留。三个月以后,二世三年五月刘邦军队已经出现在一百多公里外的颍川郡一带,并不存在逗留一说。    再加上《史记》记载本身就有很多片面性的东西,要立体的观察刘邦、项羽是需要花精力慢慢去琢磨的,也就是说,要读全刘邦、项羽,就必须综合相关的章节、书、表等等才能得出一个较为接近真实的结论,可是普通读者又没有这个精力去耗。    比如有时候刘邦攻打某地方,如果不说明,只是给读者一个地名,读者们一定会非常迷茫,刘邦为什么要攻打这里呢?攻打这里带来什么呢?就给广大读者的阅读制造了很多门槛,刁难了读者。因而二手忽悠也反对只是将《史记》简单翻译一下就给读者了,虽说要原味,可是总要过下火吧。    作者起笔名“二手忽悠”的意思就是作者来做这个厨师,将原著的东西翻炒一下,让味道“发”出来,再倒卖给广大读者。二手忽悠真心的希望广大读者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思考。这也是二手忽悠写这部书的写作思路。希望通过平凡的叙述,尽可能真实的展示刘邦的方方面面,让读者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以炒菜为比方,二手忽悠不希望自己炒完菜然后自己品尝,告诉广大读者,这道红烧肉咸淡适宜、肥而不腻、实为佳品。而是希望将菜做好端上,交给广大读者,让读者自己来品尝这道菜的味道。    因此,二手忽悠婆婆妈妈的将当时的人物、事件、经历、结果都一点一点罗列出来,目的就是便于读者可以自己去品味这段历史,也通过自己的阅读产生自己的感受,在被二手忽悠的思路带走前还能有几分自己的思考。这样呢对广大有兴趣又缺乏时间和精力的读者也是好事。    其次,虽说“二手”贩卖,但作者的态度依然是非常恭敬的,限于自身的精力,二手忽悠确实也有“站在巨人肩膀上”,引用了不少前辈的论断,但基本还是脚踏着《史记》(中华书局版)来写作的,在各种细节方面,都力求找到出处。    二手忽悠写《刘邦往事》并不是一个单纯写的过程,更是一个钻研的过程,直到二手忽悠认为理解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发生的原因、事件的背景、事后的意义后才算完成这段研究,才把故事介绍给广大读者。    二手忽悠希望自身的努力可以给广大读者带来最接近真实的刘邦,并给广大读者带来最真切的感悟。这是属于小品读物,非学术作品。读者大可以以休闲的心态来翻翻看看。    历史还需细细读。  
      刘邦画像(图片来源:网络)
  顶一下。
  顶,坐前排等楼主开讲。
  楔子    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羯族皇帝石勒曾经问身边的大臣说:“我能和古代的哪一位开国君主相比呢?”做臣子的不会放过这样拍马屁的机会,于是回答说:“您的神武筹略超过汉高祖刘邦,雄艺英武胜过魏武帝曹操,禹、汤、文、武以来无人可比,大概仅次于轩辕皇帝了吧?” 石勒大笑说:“人怎么能没有自知之明呢?你的话也太过分了。我如果碰到汉高祖刘邦,应当北面侍奉他,和韩信、彭越辈争先而已。如果碰到光武帝刘秀,那就要和他在中原并驾齐驱,不知道鹿死谁手。”    可能有人认为他贬低光武帝,二手忽悠不这么认为。石勒说他和光武帝的水平差不多,贬低光武帝不是贬低他自己吗?石勒的意思应该是:“我很强,光武帝刘秀也很强,但汉高祖刘邦超强。”还有人认为刘秀有本科学历,石勒自己是小学文凭(实为文盲),因为刘邦小学文凭(实为中专),故意拔高刘邦贬低刘秀。发此怪论的一定是心胸狭隘之人,其实做君王的哪个可以这么心胸狭隘?心胸狭隘的人做不到那个位置。    为什么石勒对刘邦会有如此之高的评价呢?    在中国历朝历代,每一个王朝的建立无不是踏着对手的尸体建立起来的,但没有一个王朝的建立如刘邦建立汉朝般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刘邦同项羽首战(彭城),大败;再战(荥阳),又败;复战(成皋)仍败;又战(广武山),窘困;追击(固陵),复败;决战(垓下),终胜。刘邦屡仆屡起,永不言败,终获成功。项羽骁勇善战,终于在垓下化作与虞美人的一曲悲歌。可以说,在汉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刘邦努力的攀爬一座高山,那座高山就是项羽。    项羽是刘邦一生绕不过的人,项羽的一生辉煌而璀璨,临终时候犹能帅二十八骑冲突汉军,斩将,刈(yi去声)旗,溃围而出,极具美感,最后以一个华丽的死亡谢幕,究其短暂一生,竟然充满唯美的浪漫主义色彩,不带丝毫的妥协和迁就。  项羽和刘邦是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项羽高贵刚烈,宁折不弯,刘邦却卑贱忍辱,宁弯不折。项羽满怀理想主义的色彩,有如皎皎白玉,刘邦却是实用主义的典范,队伍内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项羽就像一块岩石,硬不可当,刘邦却如涓涓流水,看似柔弱,被岩石一次次划开,却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反复盘绕、冲刷,直到岩石被迫低头。如此鲜明的两人,成了一生的对手。    刘邦是幸运的,因为他有项羽这样的对手。当刘邦一次次的败在项羽手下,我们总在猜想刘邦心里是什么的滋味。但当他终于战胜了曾经不可战胜的敌人的时候,他心里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喜悦呢?或许苦涩和甜蜜都有,五味杂陈?  刘邦是幸运的,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是大一统刚完成的初期,统治者尚未完全明白将“统一思想”作为既定国策的必要性。秦始皇的“焚书”或可以作为“统一思想”的一次尝试。作为思想文化上的漏网之鱼,太史公可以毫不吝啬的对新王朝的对手予以赞美。    “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太史公赞美了项羽,也等于间接赞美了刘邦。后世官修史志,受到政治上的压力,为尊者讳,急于证明新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对对手极尽泼墨污蔑为能事,将对手塑造成青面獠牙,草菅人命的混世魔王,对新朝太祖则百般粉饰,仁慈笃爱,英明神武,吊民伐罪,大军摧朽拉枯。脸谱化的结果是使得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没有一丝趣味,戏剧化的编排反倒贬低了自己。    在笔者眼中,刘邦是一个真性情的刘邦。既有诛杀韩信、彭越的残忍一面,也有不诛项氏枝属的仁慈一面;既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万丈,也有“虽有矰缴,尚安所施!”的柔情万种(临终前与戚夫人唏嘘流涕,担忧其母子的安危);既有亭长时释放郦山徒的豪荡气魄,也有“则幸分我一杯羹”的痞气流性;既有迫于政治形势封雍齿的自我克制,也有封侄儿“羹颉侯”的调皮任性。    刘邦固然是个痞子,本性也非善良,李宗吾所谓厚黑的帽子他是摘不掉的。但他做事之凌厉,做人之狡狯,玩弄人性之手段,使用人才之妥当都是超一流的,无怪乎石勒要感慨碰到汉高祖刘邦,应当北面侍奉他,和韩信、彭越辈争先。刘邦的管理才华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的。    拙作从刘邦出生(公元前256年)讲起,到孝文帝刘恒登基(公元前180年),天下大局初定,共计76年时间。以刘邦的人生轨迹为主体,兼带刘邦死后吕后一族和官僚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以时间发展为主线,尽量以客观的词语对刘邦生平做一个简要叙述,让读者真正读到刘邦的生平,再通过事件阐述作者个人一点看法,希望可以和读者们共同提高、进步。    刘邦的故事,就让二手忽悠为广大读者细细道来。    另一点说明。《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始皇出游。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病死沙丘。单纯从字面上看非常神奇。十月份出游,七月份死亡,读者会有时光倒流感。原因是秦朝以十月为岁首,所以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其实是公元前211年,早了一年。这个历法问题直到汉武帝元封七年,才改一月为岁首。    二手忽悠写作中也是搞不定这个历法问题,感到胡乱调整容易出错。对广大读者来说,其实历法问题造成的门槛也不高。只要读者在今后阅读中留意了,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调整到其他月份前面,整个历史的脉络依然是清晰的。  
  怎么回复失败,一次又一次?
  第一话 刘邦诞生    1.刘邦出生之迷    
  不知道触犯了哪只螃蟹,好好的一段话发表不出来?
    公元前256年,在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社区(中阳里)同日诞生了两个男婴,一个就是我们的男主角刘邦,另一个不是项羽,是大家比较陌生的名字叫卢绾。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和卢绾的父亲卢太公的关系很好,现在又同日生下孩子,两人关系更亲密了。社区的居民也凑钱买了羊和酒向其祝贺。    
    刘邦出生的时候没有七色云气,也没有五色霞光,但是既然是帝王出世,太正常了反倒不正常。广大劳动人民大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了下面更加耸人听闻的传说。  据说,刘邦的母亲刘媪(ǎo,袄)曾经在湖边休息,梦中与神交合,当时雷鸣电闪,天昏地暗,刘太公正好前去看她,看到有蛟龙压在她身上,(儿童不宜,此处略去一千字)。不久,刘媪有了身孕,生下了刘邦。    于是大家明白了,原来刘邦整是个杂交产物(人龙杂交)。这个编故事的人真没一点文学涵养,故事编得极尽粗暴,像人家阿斗(刘禅)是梦怀北斗而生,听起来就让人舒服多了。  既然刘邦有龙的基因,所以刘邦长着龙的长相,《史记》记载刘邦高鼻子,一副龙的容貌,一脸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这副尊荣就让读者自己想象吧。    但是不管怎么说,新生命的诞生还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刘太公需要给娃取个名字,刘太公一想啊,已经有三个娃了,老大叫刘老大(刘伯),老二叫刘老二(刘仲),老三是个女娃(名已佚,刘邦称帝后追谥为宣夫人),因而刘太公就取了个直接,简单,大方,好记的名,叫刘老四(刘季)。刘邦本名就是刘老四(刘季),发达后觉得刘老四这个名太土太寒碜,才改成刘邦。    这时候秦始皇赵政是几岁呢?四岁。刘邦和秦始皇基本是同龄人。此时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的处境比刘邦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他正在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当人质,心惊胆战度日,一不小心可能就被人给喀嚓了。    项羽呢?项羽还没出生呢。    
  看来螃蟹应该在第二段,发的太tmd吃力了,    不知道版主能否给指点个明路?    今天太累了,不发了。
  楼主态度很真诚,支持一个!
  2.主角介绍  姓名:刘邦。  曾用名:刘季。  性别:男。(地球人都知道)  年龄:不断变化中。  民族:华夏族,(汉朝都还没建立,不好说汉族)以区别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当时对四方非华夏民族的命名方式,东方的非华夏族称夷,西方的非华夏族称戎,以此类推)  宗教信仰:原始宗教。  国籍:秦?错。汉?更错,刘邦是汉朝的国父,你见过父亲出生在儿子后边的?  刘邦真正的国籍是楚国。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此时正好是战国时代,华夏大地可谓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此时的丰邑以及刘家后来迁居的沛县(沛、丰之间距离约30公里左右,属于邻县的小范围迁徙)都属于楚国,此时楚国当家是楚考烈王熊元,执政的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  三十二年后,公元前224年(秦王政二十三年),秦将王翦、蒙武率兵攻破楚国,俘虏了楚王负刍(chú,除),丰邑、沛县及周边地区均被秦军攻占,秦政府在这一带设立了泗水郡,刘邦的身份证上的国籍才被改成了秦。也就是说刘邦三十三岁之前都是楚国人,这种身份的认同是很难被轻易消除的。  
  3.战国时代    刘邦出生、成长在战国时代,这是个公认的混乱时代,时代必然在他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因而我们必须谈谈刘邦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情形。    战国时代是个混乱时代,在战国前是春秋时代,一样是个混乱的时代,春秋和战国时代是怎么来的呢?    春秋时代之前是周王朝【注一】。如果将周王朝比作一个信息网络,各个诸侯国都是一台独立电脑,周王室就是网络的服务器主机,将各个诸侯电脑连接起来。网络服务器有两台,主服务器“宗周”位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另一台备用服务器“成周”设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位哥们)十一年 (公元前 771年),主服务器突然崩溃(申侯联合和犬戎【注二】军队攻陷了镐京)。虽然晋、郑、卫、秦等诸侯联军击退了犬戎,夺回镐京,但是主服务器已经损坏,失去运作功能,于是“平王东迁”,周王室启用备用服务器。    可惜这台备用服务器功率太差,各诸侯的网络连接不上。于是齐、晋、楚等强国等纷纷架设私服,周王室管不了,没本事架设私服的诸侯只好乖乖的交上网费,几家私服企业都赚得不错,还有些比如宋襄公之流的很是羡慕,实力不够却也想搞私服,结果被揍得满地找牙。既然架设私服的不止一家,那就免不了要争夺市场份额,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春秋争霸的大戏。    春秋争霸后就是战国争雄。春秋时代诸侯五霸以争夺市场份额,收取上网费为目标,流血不多,交钱就行【注三】。战国时代七雄争强,以垄断市场为目标,直接没收电脑,打的就是你死我活【注四】。    春秋时代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是城濮之战,晋楚双方及其盟友投入总兵力合计只有五万到六万左右。战国时代稍微大点的战役里,单一方投入的兵力都动辄十万以上,是真正流血漂杵的血腥时代。    同样是竞争,春秋时代玩酷,战国时代玩狠。两个时代的分界岭应该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讲究兵不厌诈。战国时代的竞争是春秋时代的升级版,更为激烈,更为残酷。  在竞争激烈下,大家说公元前三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    各国都将争取人才作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养士顿时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富二代王公贵族基本都会养士,而且录取“士”的最大标准就是没有标准,不需要英语四六级证书,不需要大学本科文凭,也没执业资格证书要求,残疾人也没关系,只要主君肯接受,都会接待,而且来去自由。弄得王公贵族和招小弟的江湖黑社会大佬差不多。    即使这种要求,士还要挑主君,没名气的不去,接待不周的不去,去了没前途的不去。但从实际上说,这些养士的王公贵族其实多是叶公好龙,骨头里流淌的都是贵族的傲慢,对于养士所代表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本质是不愿意面对的,无论他们在接待这些士时显示的态度是多么恭谨,根本不会真正从心底接纳他们,即使是名满天下的战国四公子也差不太多。    战国四公子是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对待前来投奔的“士”都能做到不摆架子,但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个本质,只有信陵君做得最好。信陵君【注五】在当时人心目中,就如同今天的歌星、影星一样,狂受追捧,追星浪潮席卷关东,浪荡少年纷纷前往投靠。    
  4.刘邦的幼年生活    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常说的婚姻“七年之痒”,刘邦的母亲刘媪后来又改嫁了,给刘邦带来一个弟弟,刘交。    刘交,字游。喜欢读书,多才多艺,年轻的时候曾经求学于浮丘伯,浮丘伯是荀子的门生,刘交算是儒家弟子。刘交与刘邦有很大不同,有名有字,小时候还有闲功夫去读书,而刘邦更像没人管的野孩子,貌似刘邦的老妈改嫁得不错。刘交虽然走的路子和刘邦不同,但两个人关系很好。    刘邦体内荷尔蒙分泌很旺盛,很喜欢打闹玩耍。老刘家并不富裕,刘太公有三子一女,没功夫管,就由着他,所以儿童刘邦就带着卢绾和邻里的小孩整天混打成一块,他的童年是在嬉戏和打闹中度过的。也正因为这样,他从小就听说了信陵君的故事,并浸润其中。    信陵君名动天下,深受浪荡少年的崇拜,年少的刘邦也不例外,有了第一个崇拜的偶像。刘邦非常想去投靠信陵君,可惜这时候的他小了点,只能同邻居的小孩谈得眉飞色舞,心向往之。    公元前243年(秦王政四年),刘邦十四岁,一个令刘邦非常伤心的消息传来,他心目中的偶像病逝了。    【注一】严格来说,夏、商、周朝其实不能算一个统一的王朝,更像一个部落联盟性质的政权,所谓八百诸侯都是不同的部落,在周部落强大的时候,这些诸侯部落就向周王称臣,周部落也无力对其进行完全控制,因此采取的是联合加控制的一种态势。一方面周王室以血缘为纽带,在以首都镐京为核心的周边各个要地分封兄弟子侄建国,对于向周王室臣服的部落,也对其提供爵位,将其收编为诸侯,这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负有拱卫周王的义务。  【注二】当时中国西部游牧民族的一支。  【注三】春秋时期,强国争霸的主要形式是会盟,弱国服从盟主的要求(加入私服),参与各项联合军事行动,同时受到军事同盟的保护。由于参与联合军事行动需要消耗巨额的军事经费,而光荣属于盟主,各小国苦不堪言。但由于害怕退出同盟后,被其他国家攻打或者被蛮族入侵的时候得不到保护,又不敢不参与。  【注四】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和春秋时期大不一样了,出现了剧烈的兼并浪潮,小国纷纷被大国吞并,双方不再客套,战争和政治斗争的形式都以消灭对方,占有对方的土地、人口为目标。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私有制的兴起,涉及的内容太多,就不展开讨论了。  【注五】信陵君,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因安釐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并称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是个集谦、仁、信、义、智形象于一身的人物,倍受当世崇拜。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刘邦诞生前一年,也是长平之战后的三年,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信陵君窃符救赵,打退秦军。十年之后,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秦军大举进攻魏国,魏安釐王紧急召回当时流亡赵国的信陵君,信陵君凭借自己的人望,获得各国的有力支持,统帅赵、魏、韩、楚、燕五国联军破秦军于河外,追击秦军至函谷关,秦军不敢出。信陵君几乎凭一己之力迟滞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  
  奇怪,今天很顺利。螃蟹呢?
  第二话 江湖刘邦    (1)刘邦上道了    战国社会是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没有绝对的权威。有的人凭着脑袋里的知识去闯荡,游说各国权贵,出谋划策,得以一夜暴贵。更多的人脑袋里没有知识的,凭着一身蛮力也想闯荡一番,这些人最后只能当“古惑仔”【注一】。    不过呢,那时候的古惑仔比现在的更狠,人家不玩街头斗殴,那档次太低了,那时候的古惑仔都是成群结队,占山攻城。当然了,由于是乌合之众,和政府军对抗起来基本都是胜少败多。    刘邦很不幸,没有一夜暴贵,而是当了古惑仔。  刘邦是个很有理想的青年,像他这样的街头混混,从小到大就怀揣着出人头地梦想。只是上进的路子不对,像人家李斯【注二】,背包一打就跑去学术明星荀子那里学习实用政治学,学成后找到个好公司(秦国),几经波折,终于出人头地。作为时代青年一定要分析劳动力市场需求,比如市场稀缺软件专业,你却去学机器维修,那只能碰了一鼻子灰。    既然路子不对,刘邦也不可能有所作为。大家都知道,刘邦小时候没机会好好读书,只是打架厮混,体育专业练得不错,可惜七大公司最不缺的就是体育人才了。  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刘邦十七岁了,傅籍,成年了。成年后的刘邦不甘于老老实实当农民,就带着儿时的梦想上道了,但是由于肚里没文化,原来是想当项目经理的,结果只混了个农民工。和那些迷茫中的少年一样,刘邦当起了古惑仔。刘邦的例子告诉我们,年轻人要注意学习。    怀揣着梦想和激情,少年刘邦“上道”了。他纠结了一群和他一样的少年【注三】,大抵有卢绾、周[纟枼]、奚涓、纪信这些人,其中卢绾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关系特别铁,好几次出事了去躲风头,卢绾都陪着他。他们还拜了当时沛县“豪桀(黑社会大佬)”之一的王陵做大哥,几次跑到一百五十公里外的外黄(今河南民权县西北)去投奔当时颇有名气的张耳。    张耳是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曾经当过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卒后,失去依托的他流落到外黄,当时外黄有个富人家的美女,恰好丈夫去世,听过张耳的名声,就嫁给他。张耳财色兼收,又利用老婆家的财富,也开始模仿信陵君收养门客,并且名气越来越大,还当了魏国的外黄令(外黄县长兼县委书记)。应该说这时期的张耳春风得意,情场、财场、官场场场得意,当时的他大概不会注意到在他门下蹭饭吃的一个叫刘季的少年吧?张耳在外黄度过他人生最快乐最意气风发的时期,很快也将迎来他人生最困难最迷茫的一个时期。    对刘邦来说,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信陵君就去世了,虽然他很遗憾没能亲眼目睹信陵君的风采,但是能看到当年曾经侍奉过信陵君的张耳应该也是件聊以自慰的事情吧,而且找到一家主君当食客应该也是刘邦年少时的一件梦想吧,虽然他投奔的主君不是他心目中的信陵君。  
  (2)刘邦的江湖传说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刘邦浪荡江湖,江湖上流传着刘邦的传说。从十七岁到三十岁出头这段时间,青年刘邦带着帮小弟兄在外黄和沛之间的广大区域内游荡、交友、不事产业、挥霍大好青春。    有一次,刘邦犯事被追捕,危急之下,道上的兄弟单父圣送给他一匹马,使他得以逃脱,后来刘邦称帝后因这件事向他报恩。单父圣的举动异常的豪迈,当时一匹马的价值是很高的,可以抵得上四头牛。    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令刘邦一生都不能释怀的事情。刘邦作为江湖中人,讲义气、好面子,免不了要请小弟们吃饭,请不起龙虾大餐,只好请吃沙县小吃了,但刘邦自己又没收入,连请沙县小吃也困难了点,不过难不倒刘邦,他脸皮厚,带着这群小弟们到大嫂家里蹭饭吃。    这样,一来把困难推给大嫂,二来把光彩贴在自己脸上。刘邦大概还很得意,一点也不体谅大嫂的艰辛。刘邦的大哥刘伯早死,留下孤儿(刘信)寡母其实日子不好过。刚开始,大嫂客客气气的对待小叔子和他那帮狐朋狗友,但时间长了也烦了。  一天,刘邦又带着那帮小兄弟来大嫂家蹭饭,还没进家门就听见家里传来唰唰唰的刮刷锅底的声音,小弟们一听就明白,锅都洗了,还有饭吃吗?纷纷找借口告辞,刘邦当时的脸色肯定涨得像猪肝一样。小弟们走后,他冲进厨房一看,锅里还是有羹的,才明白刚才大嫂是故意刷锅来轰赶他的朋友,两人有没有大吵一架史书上没记载,但刘邦确实为这事记恨了一辈子。    好好读书有好好读书的好处,没人管也有没人管的好处。刘邦从小没人管,喜欢玩闹,玩伴很多,在这种环境下养成了他大方、讲义气、脸皮厚、会关心和团结人等江湖习气。成年以后更加发扬光大,《史记?高祖本纪》就记载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就是这种江湖气息的体现。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刘邦二十五岁,距离沛县150多公里外的楚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诞生了一个男婴,重瞳子(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天生异相,据说舜帝也是这样,这个婴儿就是项羽。    由于刘邦和项羽总是交织在一起,很多人都误以为他们是同一代人。其实刘邦大了项羽二十四岁,整整一代有余,足够当项羽叔叔了。这也是刘邦和项羽今后行事、做人风格巨大差别的一个起点,以后我们会谈。如果刘邦对项羽说:“老子在闯江湖的时候,你还在裹尿布呢。”其实也是实情。    (3)秦政府的打黑行动    都说快乐不是长久的,刘邦在战国时代玩的很high,不代表他可以永远那么high下去,因为时代已经变了。刘邦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战国末期,无休止的战争很快就要告一段落。    在一代代秦王的努力下,秦军踏着坚定的脚步一步步向东,关东六国已经在秦军一次次的打击下变得衰落不堪,秦国发动最后的战役,并吞关东六国,为这个时代划上一个句号。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韩灭。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贲攻魏,虏魏王假,魏灭。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蒙武攻楚,虏楚王负刍,置泗水郡。项燕立昌平君反秦于淮南。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攻取楚都寿春,昌平君死,项燕自杀,楚灭。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贲攻燕,俘燕王喜,燕灭。攻代,俘代王嘉,赵灭。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攻齐,俘齐王建,齐国亡。统一天下。  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用短短十年时间做了总结,横扫关东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    这段时间里,刘邦的人生像大江之上的一叶扁舟,孤零零的随波飘荡。    秦王政二十二年,刘邦三十二岁,魏国被攻占。  张耳被列入反黑名单,成了严打对象,不得和他的干儿子陈馀(也是黑名单人物)开始他们的流亡生活。困境中,张耳、陈馀二人相约为“刎颈之交(表示要同生死、共患难)”。张耳黑恶团伙宣告瓦解,作为张耳马仔之一的刘邦只能放弃门客的寄生生活,回到他那片魂牵梦萦(年轻的时候没觉得多魂牵梦萦,年老的时候就觉得了)的故乡。    逃回家乡后只有约一年的时间,秦军的脚步又踏进了丰、沛,与对待之前新占的领土一样,秦政府有条不紊的开展了设置行政机构,打击当地黑恶势力等一系列工作。刘邦再次遭到驱赶。    【注一】当时的古惑仔叫“少年”,也称“任侠”。韩非子说:“受人请托,把亡命的罪人匿藏起来,这是抗拒法律的死罪啊。可是世人却说他有‘任气’。”任侠就是这样恣意妄为,为了所谓的“友道”,目无法律,不顾一切,这当然很“酷”。血气方刚又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很有激情从事这种活动。      【注二】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官至秦朝丞相。他的年龄约比嬴政、刘邦大二十来岁左右。    【注三】“少年”一词在刘邦时代的含义和今天的含义是有差别的。我们今天说的“少年”仅仅有年轻人的意思。在刘邦时代“少年”其实是有贬义的,指的是那些摆脱秩序约束,成群结队,不事产业,成为国家的累赘的“问题少年”。  和“少年”相对的是“子弟”,带有点褒义,多数年轻人属于“子弟”,这些人生活在里坊之间,遵纪守法,不给国家添麻烦,是政府所喜欢和依靠的对象。  “少年”比现今意义的“古惑仔”更令政府恐惧的是还会参与到颠覆政权的活动中,读者如有兴趣翻翻《史记》就会看到在反秦战争初期的各路反秦势力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少年”活跃的身影。应该说,战国乃至秦汉之时国民有重义轻生的风气,政府很头疼。刘邦也是这千千万万赶时髦的浪荡少年之一。  
  前来支持LZ,刘邦和其他帝王不同,他起兵时是四十岁左右的壮年,这种年龄上的独特,也造就出不同的汉帝国,LZ加油!
      秦灭六国示意图 (图片来源:网络)
  第三话 浪子回头    (1)抉择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注一】。战国时代已不复存在,古惑仔这种生物在秦帝国的版图内活着太难了。刘邦该何去何从?    以前关东六国对“少年”的压制是不成功的,因为国与国交界处有很多管理的薄弱环节,同时政府决策层有很多像信陵君这种对政府影响力很大的人并不讨厌“少年”。政府很难有效压制“少年”。    秦政府则不同,奉行军国主义,作风朴素,讲求实效,管理上整齐划一,不给“少年”活动空间。每占领新的土地就会将土地、人口纳入秦政府的管理体系,设置行政机构,同时着手开展打黑除恶等系列专项行动,强化治安控制。随着秦政府占领区面积的扩大,刘邦等“少年”活动的空间就逐步遭到压缩了。    从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开始慢慢走向中年,三十多岁的刘邦也逐步消减了年轻时候的火热激情,开始中年人生的烦恼了。年轻时候的干劲和激情越来越小,一晃十几年过去,总是在游荡来游荡去,刘邦的心也开始疲倦起来。    以前父亲的唠叨他是听不进去的,二哥对他不错,虽然对他浪荡的行为并不满意,但还是经常资助他,让他过得比较自在。渐渐的,刘邦想通了,他报了沛县的公务员学习班。在家族力量的支持下,成为一名政府公职人员,有了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    顺带谈一下另一个穷哥们韩信,他就比较倒霉,因为贫穷而且品行不端(“贫无行”),不能接受为公务员,差点真的饿死。其实,论考察品行,刘邦这种混混都可以通过,韩信的品行再差也不会比刘邦差,可见问题还是家里没人,又没有什么朋友帮他,被人事部门找个理由给刷掉罢了。    秦朝的公务员培训采用的是“以吏为师”的教育方式【注二】,刘邦就从基层公务员做起,开始了一步步的蜕变,逐渐融入秦政府的行政机器,当上了泗水亭长,变成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秦代,在社会基层设“亭”,主理基层治安,负责巡查乡里,稽察非违,捕拿盗贼等,就好比现在的“派出所所长”一般。官不大,管的人不多,但好歹是体制内干部,人模狗样还是有的。    
    (2)优秀公务员刘季    网络告诉我们:“凡事麻木就好。”刘邦当亭长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至少是个适当的选择。    刘邦在亭长这个位置上干得如鱼得水,亭长这个位置实在是太适合他了。这得益于刘邦这十几年的浪荡。首先,他收获了很多经历和见识,比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氓他无疑是狡黠和刁滑多了,耍点流氓手段用于镇压村民那简直是手到擒来。其次,刘邦本身就是沛县的黑恶势力,这次虽然漂白了,但本地黑社会那几张熟脸和花招能瞒得过他?每逢严打专项行动或政绩考评的时候,他就放出风声让那几个“豪桀”老实点,看好手下弟兄,所以治安绩效考评对他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刘邦在压制当地黑恶势力,维护地方治安上是很有成效的。也正因为这样,负责人事考核和日常事务的沛县主吏掾(相当于县政府的办公室主任兼人事局长)萧何才会对刘邦另眼相看,刘邦几次工作出了点差池,萧何都设法包庇了他。因为如果没有刘邦,那么每年光治安考评就够沛县上下的官吏忙乎了。      (3)这就是生活    从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到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这段长达十三年的时间里。公务员刘邦每天就上班下班,平日间和同事们插科打诨。    刘邦常到王媪、武负的酒馆喝酒,每次喝酒刘邦都赊账,因为刘邦带去了不少客人,酒店的销量大了很多(“酒雠数倍”)【注三】,前后抵消,年底的时候王媪、武负就把刘邦的赊账单销掉。    沛县人夏侯婴起初在沛县官府的马房掌管养马驾车,每当送客人或使者回来,经过沛县泗水亭,就跟刘邦聊天,每次都谈到很晚才走。不久,夏侯婴也考上了县里的公务员,与刘邦关系很亲近。刘邦打闹时不小心弄伤了夏侯婴,被人告发了(估计刘邦平时得罪的人不在少数)。刘邦是亭长,官吏伤人,加重治罪。两人赶紧订立攻守同盟,一口咬定刘邦没弄伤夏侯婴,夏侯婴也为他作伪证。为这事夏侯婴坐了一年多牢,挨了几百板,硬是咬牙不改口,终于让刘邦逃脱了罪责。    在秦政府内勤勤恳恳做了几年公务员后,约在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左右,刘邦三十七岁,或者略早,工作生活日趋稳定下来的刘邦和曹氏两情相悦,生了一个白胖小子刘肥。但不知为何,刘邦没有迎娶曹氏,刘肥成了私生子。    秦代有比较频繁的徭役,刘邦不得不经常去咸阳出差。临行的时候,同僚都会来送他,每人按惯例包三百文给他送行,只有萧何送了五百文。刘邦到了咸阳,某天忽然传来一阵喧闹、躁动,只见秦始皇的车队浩浩荡荡,绵延数里,警卫身着黑衣黑甲,前呼后拥,剑戟森森,数不清的旗帜飘扬,秦始皇威仪的坐在车上,恍如天人。乡巴佬刘邦大受震撼,感慨羡慕的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秦始皇三十四年,秦中央政府“焚书”的最高指示传达沛县,刘邦那个开心啊。刘邦经历的是职专教育,习惯也喜欢那种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对天花乱坠的儒生早看不惯,得到这个命令更是理直气壮,冲进老儒生的家里,兴奋的将一捆捆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当着儒生的面投入火中,恍如两千一百年后之“红卫兵”。刘交也因为这次事件,被迫中断儒家学习。      
  (4)刘邦的春天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沛县令的好朋友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吕公,在家乡和人结仇逃到了沛定居。在刚刚到沛的时候,很多人便听说了他和县令的关系,于是人们便来上门拜访,拉拉关系,套套近乎。    刘邦听说了也去凑热闹,当时主持接待的是萧何,由于拜访的人太多了,善于搞管理调度的他采用差异化的管理模式,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    刘邦这种痞子,听到这话心里很不爽,虽然身上一分钱都没带,却对负责传信的人说:“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一万!”,大摇大摆的走进去。    二手忽悠看来,此时刘邦的内心还流淌着战国时代“士”的风骨,看重面子和尊严,桀骜不驯的脾气没有改变,痛恨权贵瞧不起人。用白点的话讲,你可以不让我来,但你不能把人分成钱多钱少的来区别对待,伤害我的自尊心,我今天就要故意砸你的场面。    吕公一听这么多钱,吓了一跳,赶忙出来亲自迎接他。萧何和刘邦是老熟人了,一看就知道他玩什么花样,尴尬的厉害,和吕公说:“刘季这个人整天讲大话,做事不靠谱,您别信他。”吕公这个人眼光却和常人不同。觉得刘邦器宇轩昂,与众不同,非常喜欢刘邦,请刘邦入上席就坐。这次刘邦不但白吃一顿饭,酒足饭饱之后,吕公又将他盛情留下,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刘邦自然喜出望外。    春天来的晚,但终究还是来了。四十五岁的刘邦老牛吃老草(吕雉当时约30岁了,在那个时代绝对是超大龄女青年),幸福的结婚了。婚后,吕雉帮他生了两个娃,孝惠(刘盈)和鲁元(鲁元公主,鲁元是封号,真名失考)。    小结一下刘邦在三十三岁到四十六岁期间,刘邦做了秦政府的基层公务员,工作勤勤恳恳,业绩良好。和曹氏未婚生子,和吕雉结婚并生育了一子一女。  我们在探讨刘邦的时候,往往只关注战争期间他如何谋略,如何用人,却很少去考察刘邦造反前怎么样,不知道刘邦在战国时代生活 了三十三年,这是属于他的人生经历,也是塑造他性格的一个时期。刘邦有个平淡的儿童时期(1岁-17岁),热血喷薄的青年时期(17岁-33岁)和一个兢兢业业的中年时期(33岁-46岁)。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孩,到一个愣头青少年,再到一个追求稳定的中年人,刘邦是一个很普通很正常的人,至少在46岁以前他是这样,并不是从娘胎出来就是天生的造反派。    对刘邦而言,如果没有意外,未来应该会这么循规蹈矩下去,养儿饴孙,在他的家乡沛县终老一生。但是世事难料,意想不到的变故还是改变了刘邦的人生轨迹。    【注一】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question.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    【注二】秦朝的公务员培训采用的是“以吏为师”的教育方式,这其实是一种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教育培训其实是非常好的,可惜我国教育改革后,职业教育培训被破坏殆尽。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天马行空的大学生来开展,可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需要却是循规蹈矩的中专生,而且中专生的规模应远远大于大学生。秦代的职业培训教育还是比较成功的,在行政体系内培养了无数勤勤恳恳、按部就班的官吏,保证了行政机关的有效运作。  反观清代,官员采用科考(文学博士)出身的进士,无法正常履行公务员职责(法学中专),为了缓解这种尴尬,官员不得不聘请师爷,部分不良师爷却利用专业门槛蒙蔽官员,享受了官员的权力,还把黑锅扣给聘请他的官员,干扰了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转。    【注三】有人将 “雠”(chóu,仇)解释为“售”,这个解释还是比较合理的。
  广告位招租。
  第四话 帝国琐事      (1)秦王称帝    秦王政二十六年,王贲攻齐,俘齐王建,华夏地图上只剩下一个小到看不见的卫国还在苟延残喘,秦王政已经完成了统一华夏族的伟业。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事情,因而秦王政那个开心啊。    开心之余,秦王政还想找点事情开心开心。群臣们就建议了,现在平定天下了,还是用王的称号,太没意思了(“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要想个更有意思的名头,那才有意思。    于是,丞相(国务院总理)王绾、御史大夫(中央办公厅主任兼国家检察院最高检察官)冯劫、廷尉(司法部长)李斯带领群臣提出,五帝统治的地方也不过千里那么大,还不能保证绝对控制,秦王统一天下是从未有过的事情,五帝【注一】也比不上。群臣们共同商量觉得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注二】,泰皇最显贵,建议秦王政将尊号改成“泰皇”。    秦王政心想,这群人怎么这么没想象力啊,绞尽脑汁就整出这么个破烂玩意。公元前三世纪最贵的什么?人才。最重要的是什么?创新。秦王政说:“把‘泰’字去掉,留个‘皇’字,再加个‘帝’,就叫‘皇帝’。”于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产生了。    皇帝政又说了:“过去王侯死了后要给加个谥号【注三】吧。这是儿子在评价老爸,人臣在评价主君(“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你们够格搞吗?凭啥啊?老子死后你们凭啥评论老子。以后别干这事了,闹腾。以后呢朕就是始皇帝。后世直接用数字来记就行了,二世三世到万世,一直传下去。Understand?【注四】”    始皇帝根据学术研究成果,推出周朝是火德,秦代替周是因为秦是水德(水克火)。秦的标准色就采用黑色(“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接着又展开一个重要的学术讨论,就是秦帝国要实行什么样的制度问题。    丞相王绾认为,现在刚刚平定了诸侯,局势还不是很稳定,燕国、齐国、楚国离秦国的统治中心太过偏远,建议设置一个王,用来镇服当地,建议在几个儿子中挑选一下,立为王。很明显,王绾希望采用分封诸侯王的方式,建立一个封建制【注五】的秦帝国。这是个“向右转”的方案。    秦始皇将问题拿到朝廷内讨论,结果官员中“右派”居多。这时候朝廷内勇敢的站出一个“左派”,就是廷尉李斯,他指出封建后的小王国几代后就会和中央渐渐疏远,现在好不容易统一起来,再次分裂以后就要从新打仗,何苦呢?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看法,决定“向左走”。于是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去封建”的国家,有人说秦始皇是“封建帝王”,其实秦始皇不但不是“封建帝王”,反而是反封建的急先锋【注六】。  
  (2)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和三十五年的“坑儒”    “焚书坑儒”事件太著名,很多人不了解详细,从字面上得出结论,误以为秦始皇烧光书籍、杀光读书人,秦始皇实在太坏了,于是大家一起痛骂秦始皇毁灭文化。     “焚书”和“坑儒” 其实是先后发生的两件事,秦始皇并没有毁灭文化的打算,事件的波及面也不算太广。先讲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焚书”事件。    秦始皇三十四年正月,秦始皇在咸阳宫过生日,这是个喜庆的日子。    仆射(近卫军官)周青臣借着喜庆拍秦始皇的马屁:“以前我们秦国土地只有千里那么大,在皇帝陛下您的英明领导和正确指挥下,我们平定了海内,驱赶了蛮夷,太阳月亮光照得到的土地都向我们臣服,诸侯割据政权被消灭,我们采用了郡县制进行管理,每个人都很安定快乐,再也没有战争的危险,可以永远下去。即使上古时代的圣人也没能达到陛下的威严和品德。”    你想,这话秦始皇听了多开心。    博士(政府官员,相当于政策顾问)齐国人淳于越却很不识抬举,泼了一桶凉水:“臣下我听说殷(商)、周王朝延绵上千年,是因为他们分封王亲和功臣作为辅弼拱卫。现在陛下您有了整个天下,可是您的儿子、兄弟却没有军事力量,如果突然冒出田常、六卿【注七】类似的臣属,缺少辅弼拱卫的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谁能救得了您啊?不去效仿古代的做法却能长久,从来就没听说过。周青臣向陛下献媚讨好,不是个忠直的臣属。”    田常、六卿都是权臣篡位故事,当时官位最高的就是丞相李斯了,所以这话最伤的就是李斯,于是李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李斯说:“谁说五帝制度都是一样的,时代变化,制度都会变化,懂啵?现在天下统一,是皇帝建立起万世不朽之功,你们儒生IQ有问题,理解不了。你们这些读书人不好好读书,整天唧唧歪歪,太讨厌了。社会为啥这么乱,为啥这么不和谐,就是因为过去读书人整天胡说八道,诸侯们也在瞎闹腾,既没有代表秦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没有代表秦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天下既然已经统一,皇帝说的就是唯一真理,不能让歪理邪说影响社会团结稳定。我请求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民间胆敢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人,由地方官进行逮捕并将书籍全部烧掉。有敢在一块儿谈议《诗》、《书》的处以死刑示众,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吏如果知道而不举报,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处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并发配边疆,服劳役四年,白天防寇,夜晚筑城。但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技术书可以保留。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     本来淳于越讨论的是学术问题,就是如何确保黑色江山永不变色。他建议吸取田常、六卿的教训,分封子弟作为屏藩,偏偏嘴贱加了一句“不去效仿古代的做法却能长久,从来就没听说过。”暴露了他的儒家学术流派,更严重的是画蛇添足。如果他不加这么一句,那么争论的焦点将被限制在学术范围内,以田常、六卿的教训推导到如何防范权臣,是效仿古代还是开拓创新并不是问题的焦点,既可以采用旧式的分封制,也可以采用新式的集权制,甚至可以创造混合体制(如汉代的郡国并行),李斯就头疼了。    李斯迅速踩住淳于越的狐狸尾巴,将“不去效仿古代的做法却能长久,从来就没听说过。”单独拿出来作为突破口,指出制度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接着拍秦始皇的马屁,将秦始皇统一六国定调为万世不朽之功,驳斥儒生的腐朽思想跟不上形势变化,取得辩论基调上的主动。接着讨论形势变化问题,以古代诸侯并起纷争为依据,稍带指出分封也不靠谱,然后强调诸侯纷争的危害,要求强化中央集权,强化思想统一,打击各种民间思潮,并拿出具体方案。对于如何确保黑色江山不动摇问题根本不敢触及。    李斯在不知不觉中偷梁换柱,成功转移了辩论的视线,可谓雄辩。但也不能全怪李斯,淳于越的话太伤李斯了,李斯没办法淡定,只好借题发挥,将学术争论转化为路线斗争。    秦始皇批复:“可。”    但这只是“焚书”,“坑儒”又是另一回事。从李斯的意思,大家可以大体明白,秦始皇没有彻底消灭其他学说的打算,咸阳的博士官署内还是可以找到《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秦始皇只是决定垄断知识,不让民间藏书和讨论。焚书完又下令让各地的学术分子来到咸阳,准备办中央大学,希望知识可以被秦政府充分的掌控和垄断,阻止民间学术的上升,利于统治。  这些学术分子中有个卢生就和秦始皇天花乱坠的讲了一堆玄学,卖拐又卖框。忽悠秦始皇说神仙不和凡人一般见识,要在让普通人找不到他(秦始皇)的时候,神仙才会悄然下凡赐给他长生不老药。正在追求长生不老迷梦的秦始皇对卢生的话信以为真,也照卢生的话做了。    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卢生和侯生两人私下在评论秦始皇,骄傲自大,对人很苛刻,独断专行。他们很清楚自己讲的是没谱的事情,害怕一旦穿帮了,脑袋恐怕要搬家,两人一合计就开溜了。    秦始皇知道后勃然大怒,我对你们这么好,你们两个居然背后说我坏话,下令严查,一查发现竟然不是一个两个大学生在背后说他坏话。中国的读书人都是这德性,别看背后嘴巴挺硬,一被抓就吓破胆了,一股脑门就全招了。监察官一口气抓了四百六十多个背后说皇帝坏话的大学生,全部活埋,而且公告天下,敢背后讲皇帝坏话这就是下场。    公子扶苏以担心社会影响不好为由,劝秦始皇对这些人从轻发落,怒火未消的秦始皇就把他打发去边关做蒙恬统帅的北方集团军的政委(监军)。      【注一】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是五帝的其中一个版本,《史记》采用这个版本,五帝的人选争议很多。    【注二】三皇的一个版本,也有说是燧人、伏羲、神农。    【注三】中国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即称为谥或谥号。周初始制谥法,秦始皇废而不用。汉初恢复。以后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明清定谥属礼部。    【注四】秦始皇想象力和创新力确实不错,这么一搞,秦代变成中国皇朝中皇帝没有谥号的唯一朝代。    【注五】封建,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  在笔者读中学时候的历史教科书一直强调中国从秦到清这段时期是“封建国家”,目的是为了迎合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学说。改革开放后,思想控制松动,现在主流是不承认这段时期是“封建制”国家,因为这段时期除了微乎其微的一小段时间,一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欧洲的封建体制的差别大到就像要把兔子揍成狗熊一般夸张。    【注六】汉代通过汉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一代又一代君王的努力才一步步地将封建制踢进历史的垃圾堆,秦始皇只用了一个上午就完成了“去封建的任务”,不是反封建的急先锋么?    【注七】田常的祖先是陈国陈厉公的儿子陈完,经过种种波折,最后作为齐国的臣属在齐国定居下来,改姓田。传到田常的时候做了齐国宰相,还谋杀了齐简公,控制了齐国政府。到了田常的曾孙田和的时候,索性干掉齐康公,自立为齐侯,并且得到周天子的确认,原先姜子牙建立的姜姓齐国变成了田姓齐国。六卿是晋国的范、中行、智、赵、魏、韩六卿,六卿都是晋侯的臣属,但架空了晋侯。后来六卿又相互攻击兼并,最后剩下赵、魏、韩三家,三家就将晋国瓜分,各自立为诸侯,也得到周天子的确认。    
  好看的记号。
  过来看看楼主,不妨让情节早点进入陈胜、吴广揭竿的环节。  让脉络稍微清晰一点。  写得不错,支持一下
  第五话 秦始皇的旅游    (1)第一次旅游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建立了一个集权制的帝国,并且自封为皇帝。    第二年,秦始皇二十七年,秦始皇就巡视陇西郡、北地郡(今甘肃宁夏陕北一带),这里是秦人发祥的先地,此时的他应该掩不住统一天下的兴奋吧,他大概想向他的先人祷告,告诉他们这个史无前例的消息。这趟旅途的路途很短。    (2)第二次旅游  又过了一年,秦始皇二十八年,雄心勃勃的他准备视察他的帝国的东界,秦始皇沿着三川东海道【注一】去了泰山封禅【注二】,当时遇到暴雨,躲到一棵树下避雨,为表扬这棵树的功劳,就赐给这个棵树五大夫爵位【注三】。    秦始皇在泰山上立了块石碑,刻上字,不是“秦始皇到此一游”。而是把自己统一天下的功勋以及对建立一个没有和平、稳定的国度的理念刻录了下来,希望流传万世。    又沿着渤海岸往东走,到处刻字,然后南下琅琊郡(约今山东省南部),玩的很high,逗留了三个月,以免税政策迁徙了三万户到这里。之后立石刻字,再次把自己表扬了一番。    徐市向秦始皇进言海里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要求政府资助探险(搞项目骗国家科研基金?),秦始皇就征发数千童男童女,由徐市带领前往海上寻访仙人。    然后秦始皇就开始踏上回关中的路程,先去了彭城(今江苏徐州)祭祀,走南阳南郡道,准备由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入关中。中途来到湘山祠的时候,遇上了大风,几乎不能渡江。    始皇帝就问博士:“湘君是什么神啊?”博士回答说:“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埋葬在这里。”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始皇帝决定给湘君点颜色瞧瞧,他派出三千服刑役的犯人,把湘山上的树全部砍光,裸露出赭红色的山体。    然后,始皇帝从南郡(今湖北西部)经由武关回到首都咸阳。这趟旅程还是比较愉快的。      (3)第三次旅游    又过了一年,秦始皇二十九年,游兴盎然的秦始皇再次踏上东游的路程。然而这次没有上次那么愉快了,车队到达阳武县博浪沙(今河南中牟)的时候,遭到了恐怖分子的袭击,恐怖分子向秦始皇抛掷了一枚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椎,幸亏当时没有“JDAM”(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注四】,大铁椎误中副车。这种狙击活动可以扔一次,不可能校正坐标后再扔一次,秦始皇得以侥幸躲过暗杀,心惊未已的秦始皇下令全国大搜捕十日,但还是让恐怖分子逃脱了。    然后继续东游、刻字,草草旅游一番,怏怏不快的返程了,这次回程没有走之前的南阳南郡道,而是转向北上,从上党郡(今山西东南部)绕回关中。  
    (4)第四次旅游    也许是被这次恐怖袭击给吓着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秦始皇没有再次出游。直到三年后,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才出游碣石(今河北昌黎县),虽然照样上山刻字,进行表扬和自我表扬,但这次出游的目的不是旅游,而是求仙。派出韩终、侯公、石生、燕国人卢生等人去寻找仙人不死之药。    始皇顺带巡视了北部边界,经由上郡返回咸阳。回到咸阳后,那个被派被派入海求仙的燕国人卢生回来了,这个卖拐专家没有带回长生不老药,但带来了仙人的内部档案,向皇帝证明他确实服从命令出海了。他带回的仙人的内部档案说:“亡秦者胡也。”结果直接引发第一场血案(第二场是坑儒惨案),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兵三十万去攻打北方的胡人,夺取了“河南地”【注五】。    (5)第五次旅游    又过了四年,秦始皇三十六年。出了件怪事,有人将二十八年(第二次出游)出游时候遗落江中的玉璧送回来了,消失前又讲了很多让人摸不着头脑话。秦始皇感到很诡异,就让占卜一下,占卜的结论是旅游可以消灾。    第二年的年头,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准备妥当的秦始皇开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出游。左丞相李斯跟随着,右丞相冯去疾留守京城。小儿子胡亥想跟去巡游,秦始皇接受了他的请求。    这次出游,秦始皇走南阳南郡道,由武关出关中,经过云梦泽(原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湖泊群的总称),在那里遥祭虞舜,然后沿着长江而下,到达丹阳(约今天江苏镇江一带),然后渡江南下,抵达帝国最南方的会稽郡(今浙江省东北部),并在那里祭祀大禹。秦始皇并不知道,在围观人群里,有个二十三岁的青年在远处冷冷的看着他,并且大大咧咧的说:“彼可取而代之。”青年的叔叔赶紧捂住青年的嘴巴:“不要乱讲话,会灭族的。”    然后秦始皇登上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继续刻字表扬自己。完了后沿海岸北上,到达那个曾经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琅琊郡。九年前,徐市出海探险,至今下落不明。这下忽悠专家们都老实了,怕被秦始皇派出去海里找神仙,就和秦始皇说:“蓬莱仙山的药确实可以拿到,不过呢由于有大鲛(jiāo)鱼阻扰,去不了。希望皇上派善于射箭的人一起去,遇到大鲛鱼就用连弩射它。(不去不是不给面子,而是有客观原因的)”    秦始皇正好作梦梦到和海神交战,请占梦的博士给圆梦,博士说:“水神本来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鱼蛟龙做侦探。现在皇上祭祀周到恭敬,却出现这种恶神,应当除掉它,然后真正的善神就可以找到了。”于是秦始皇真的派人带着连弩到海上,射死一条大鱼。    然后才踏上西行的路程,准备回关中。到了平原津的时候,秦始皇病倒了。    【注一】为了交通、军事等方面的需要秦代修筑了规模庞大的道路,也叫“驰道”,通俗点说就是秦代的高速公路,连接首都到全国各地,目前有关学者以最保守的数字大略长度700公里,平均宽度50米,夯土路基厚50厘米计,秦直道的夯土土方量大约1750万立方米。如果堆筑成高1米、宽半米的土墙,几乎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圈,在缺乏工程机械的古代简直是匪夷所思的力量。在游历秦代修筑的驰道后,司马迁大呼:“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可见秦代驰道工程对司马迁的震撼。  三川东海道以及下边的南阳南郡道都是驰道。    【注二】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注三】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为:1公士 2上造 3簪袅 4不更 5大夫 6官大夫 7公大夫 8公乘 9五大夫 10左庶长 11右庶长 12左更 13中更 14右更 15少上造 16大上造 17驷车庶长 18大庶长 19关内候 20彻候。  爵位不同于官职、也不是品级,很不好说相当于什么级的干部,秦朝的爵位大的方面分为两块,一块是官爵,一块是民爵,从字面意义上就可以理解,一块是封给贵族卓立战功之用的,一块是为了激励百姓奋勇杀敌而用的。比如说商鞅变法中,商鞅就提出了对于老百姓战场之上“斩一首者爵一级”,所以,在战国时期秦国形成的爵位制度中,第一到第八级为民爵,也叫做低爵,第九到第二十级为官爵,也叫做高爵。也就是说赐爵五大夫的意义大抵就是表扬树的功勋,给个“官”做,但是是最小的官,再低就不能算“官”了,只是技术员(士官)。    【注四】JDAM全称是“联合直接攻击弹药”,使用全球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GPS/INS)来引导炸弹攻击,提高攻击精度。    【注五】和今天的河南省没关系,“河南地”相当于今天河套平原一带,当时由胡人控制,尚未纳入秦帝国版图。  
      驰道及秦始皇旅游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二手忽悠做部分标识)    为了交通、军事等方面的需要秦代修筑了规模庞大的道路,也叫“驰道”,通俗点说就是秦代的高速公路,连接首都到全国各地。    1.咸阳以西的这个绿色箭头标识秦始皇第一次出游,路过鸡头山。    2.咸阳以东的这几个绿色箭头为秦始皇非常愉快的第二次旅游。    3.第三次旅游未标出,基本是第二次旅游的出行路线,但过琅琊郡后向北折返,走红色箭头(第五次出游的回程)    4.橙色箭头为秦始皇第四次出游。    5.红色箭头为秦始皇第五次出游,路过平原津生病,到沙丘宫病死。  
  很详尽,作者辛苦了,顶下!
  第六话 李斯的故事    (1)赵高的到来    秦始皇病倒了。    病重中的皇帝派出他最亲信的大臣郎中令(中央办公厅主任兼中央警卫局局长)蒙毅去向山川祷告。此时的皇帝已经全然没有了昔日挑战天地、神仙的勇气,苍老而衰朽。谁能想到,曾经的秦始皇是个敢于战天斗地、锐意开拓的人,他试图同湘君战、同海神战。疾病缠身下的他终于向鬼神匍匐请降了,他希望神仙可以赐给他奇迹,让他生还。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公元前210年8月28日),左丞相李斯正在陷入沉思。    几天前在他的强烈要求下,他见到了病重中的皇帝,皇帝气色非常不好,和他同行的群臣都感到不妙,非常急迫的想向皇帝请示,由于皇帝讳言死亡,群臣们也不敢问他死后怎么办,自己作为百官之首,本应挺身而出,但话到嘴边他又收了回去。    皇帝病重,储君未明确,帝国的前景不明,令同僚们非常忐忑不安。想到这,李斯自己叹了口气,他有点后悔当时的懦弱。    正在李斯心乱烦躁的时候,相府内侍通报:“中车府令(皇帝秘书处主任兼警卫车队队长)赵高【注一】求见。”赵高的到来令李斯非常意外,因为赵高是内廷【注二】的官员,自己是外廷的首脑,两人一向没有什么交往。    李斯请赵高进来后,赵高先让李斯屏退左右。然后,赵高单刀直入:“皇帝去世了,遗留了诏书给长子(扶苏),让他到咸阳主持葬礼并继承皇位。诏书还没发出去,现在还没有其他人知道。那封诏书和皇帝的符玺都在公子胡亥手上,决定太子的事情就是君侯您和赵高我的一句话,君侯您觉得怎样?”  李斯一听,吓了一跳,斥责道:“怎么说出这种悖逆的话!这不是人臣应该讨论的!”此刻的李斯肯定觉得赵高是不是脑袋被夹了。    赵高平静的说:“在下驽钝,惊动丞相,权且换个话题。丞相大人您想想,您的能力比起蒙恬怎样?您的功劳比起蒙恬怎样?您的谋略比起蒙恬怎样?您在天下人心中的怨恨程度比起蒙恬怎样?您和长子(扶苏)之间的交情和信任比起蒙恬怎样?”    李斯迟疑了一下,说:“这五点,老夫确实比不上蒙恬,但赵君用这些来指责老夫不合适吧。”    赵高说:“我赵高不过是内廷的勤杂人员,有幸以笔头的才能进入秦宫侍奉国君,工作二十几年,从没看见被罢免的丞相、功臣封赏延及第二代的,几乎都被问罪诛杀(其实不完全对,但最有名的商鞅、穰侯魏冉、吕不韦确实都是前车之鉴)。皇帝有二十几个子女,这点君侯您是清楚的。长子(扶苏)刚毅而武勇,能取信于人,能激励人,即位后必定任用蒙恬当丞相,君侯到时候将不能安心的带着侯爵的印信回家,这不是很明显的吗?赵高我得到诏令教导公子胡亥学习法律政事,几年来胡亥都表现的很规矩,他这人仁慈笃厚,重视人才,不吝惜财宝,嘴巴不会表达但心里很清楚,对人很有礼貌,对人才非常尊重。其他的公子没人比得过他,可以继位为嗣。君侯您考虑一下就定下来吧。”    李斯应该会有点不安,说:“你太过分了!李斯我接受始皇帝的诏书,富贵命运上天自然有安排,我没有什么可以考虑定夺的。”    赵高依然很平静:“安可以转危,危可以转安,安危两者有机会选择却不去定夺,那怎么去取富贵、做圣人!”    李斯应该开始有点惶恐了,说:“李斯我原本只是上蔡(今河南上蔡)巷子里的布衣平民,有幸被皇帝提拔当了丞相并封侯,子孙也都做了高官,享受很高的俸禄。死去的皇帝将国家的存亡安危交托给我,我怎么能辜负他!忠臣不可以因为怕死而逃脱,孝子不可以因为辛苦而躲避,做人臣的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职责就行了。你不要再多说了,不然李斯我就得罪了。”    赵高继续说:“众所周知,圣人没有固定的模式,顺应时代而变化,当看到结果就能推出源头,当看到行动就可以预测结果。趋时应变,这是必然的,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现在只要公子胡亥掌控了天下的权柄,再由赵高加以配合,我们就成为合法的政权了,外边的人和下边的人如果反对我们,他们就是贼寇了。这就如同秋霜降花草就枯萎,春雨降万物就生长一样的道理,君侯您这么聪明还不明白吗?”    李斯大概已经开始颤抖了,说:“我听说晋国更换了太子(申生),三代都不安宁;齐桓公兄弟争位,结果被杀了;商纣王杀了他的亲戚(比干),不听劝谏,国家都变成了废墟,社稷倾危。您做的事情太大,李斯我只是凡夫俗子,水平配不上。”    赵高逼近了李斯,说:“只要我们上下协同,内廷和外廷合为一体,就不会出现纰漏,可以获得长久安定。君侯听赵高的话,就会长久拥有爵位,世世代代享受尊敬,将来一定可以享受乔松之寿,人们会称赞您有孔(子)、墨(子)的智慧。如果不然,一定会祸及子孙,足够让人寒心的。睿智的人能把祸转化成福,君侯您作何决定?”     李斯于是“仰天而叹,垂泪太息。”。    李斯不是败在口才和智慧,而是败在欲望。  
  (2)李斯的奋斗    李斯老泪纵横,闪闪的泪光中,他应该看到三十七年前的他。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三十岁出头的他满怀理想来到这个被称为野蛮的国度里,开始他人生的拼搏奋斗。    当时秦国已是公认强大的国家,但是出于对秦国野蛮文化的蔑视,很多人依然拒绝效力秦国。已经学成多年的李斯辞别他的恩师荀子,准备前往秦国追逐他的“仓中鼠”梦【注三】。临走前他说了一段话:“人处在卑贱的位置却不思改变,这简直就是张嘴巴等食的牲口禽畜的行为,这种人只不过是长着人脸能用两腿走路的牲口罢了。所以说,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长期处于卑贱、贫穷的地位,却讽刺、挖苦追求富贵禄利,以‘无为’来安慰自己,这不是士应有的追求。”    赤裸裸的追求功名富贵,不带一点掩饰和矫情!如果从儒家的学术角度来看,这简直就是鲜廉寡耻!    因为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没有后世儒生的矫情和虚伪,他们敢想!敢说!敢干!质朴坚定,有的是不畏鬼神的战斗豪情,有的是建功立业的火热激情。    二手忽悠感觉很难只用文字来完全的表述这样的一种时代精神,只有反复咀嚼这段历史才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个时代跳跃不安的气息。包括秦始皇砍光湘山树木同湘君女神示威的这个有点调皮的事件也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一个注脚。    如果非要强行用文字来表述这个时代的精神,那么二手忽悠认为应该说这是一个大拓荒、大进取的时代。在我们这个“恨爹不成刚”的时代,我们很难想象古代中国还有这么个崇尚公平、崇尚奋斗的时代。这是一个汹涌澎湃的激情时代。    李斯怀着建功立业的激情来到秦国,并获得秦王赏识,开始准备大开拳脚的时候,突然遇到一起间谍事件,差点就被赶走。    当时韩国派遣了一名叫郑国的工程师诱骗秦王动工修建灌溉工程,借此消耗秦国的国力,减轻韩国的军事压力。事情被发觉了,秦国本土政治力量借机发难,以怀疑外国人对秦国的忠诚为理由,要求驱逐政府内的全部客籍官员,李斯眼看就要被驱逐了。    李斯向秦王递交了一份劝谏书,对秦国的驱逐客籍官员的行为表示反对,这就是非常有名的《谏逐客书》。这份《谏逐客书》最有名的两句话是“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指出秦政府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四方之士才能取得成功。    在李斯的劝谏下,秦王终于收回了驱逐客籍官员的命令,李斯也官复原职了。之后,李斯逐步显露了他的才华,一步步的登上权力的最高峰,成为了秦国的丞相。    更为惊奇的是李斯的儿子娶的都是秦国公主,女儿嫁的都是秦国的公子。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去封建,封建贵族阶层已经不复存在,唯一世袭的贵族只有皇帝了,百官实际上都是打工仔,但是老板和打工仔结成这么紧密的亲家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    李斯的长子三川(郡)守李由回到咸阳省亲,李斯举行了一场家宴。咸阳城内,百官都来祝贺,丞相府云集了上千辆的马车。面对空前的盛况,李斯荣耀满足之余也升起点点隐忧,感慨的说:“唉。我记得老师荀卿说过:‘物禁大盛’。我李斯原本只是上蔡的一个布衣,居住在小巷子里的平民,承蒙皇帝赏识、提拔,才有了今天的地位。现在我已经是国家最高的官了,富贵到了极点。物盛则衰,不知道以后会怎样收场退出。”    有一次,秦始皇游幸梁山宫,从山上看到丞相李斯庞大的车队,脸色顿时沉了下来。李斯知道了情况,赶紧减少车队规模,以消除秦始皇的不满。谁知秦始皇更生气了。    秦始皇绝顶聪明,他从李斯减少车队规模马上察觉到他的侍卫中有李斯的眼线(历朝历代揣摩圣意都是当官的必修课),严厉追问是谁泄露了消息给丞相,侍卫们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处死了游梁山宫时在场的全部侍卫。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丙寅,一代雄主秦始皇嬴政病死沙丘宫。身为中车府令的赵高做了件胆大妄为的事情,冒着被灭三族的风险,他私下扣留了这份遗诏。  赵高敏锐的意识到秦始皇的突然去世将带来巨大的权力真空,这个真空会产生巨大的负压,随之而来的将是超级风暴,他的机会来了。他大胆决定私下扣留遗诏,掀起巨大的权力风暴,把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推向新的高峰。    赵高先后说服了公子胡亥和李斯,李斯垂泪说道:“唉!遭遇这样乱局,不能以死追随先帝,哪里去托身呢!”    一场政治大风暴即将到来。  
  【注一】赵高不是宦阉,他有女儿。很多人把赵高“生隐宫”当成赵高是宦阉的证据,这是误解,“隐宫”当是“隐官”之误,指刑满释放人员。赵高家族原本是赵国贵族,秦灭赵以后,赵高一族就被抓到咸阳服苦工,成为国有奴隶。幸运的是秦国是个讲究奋斗的国家,身份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赵高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而且文法精通,著有《爰历篇》六章,是秦政府官定识字课本的一部分。行事坚忍不拔,工作勤奋,果断敢行。通过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努力,得到秦始皇赏识。赵高得以改变他的命运,担任了秦始皇的中车府令。    【注二】为部分读者补充一下内廷和外廷的知识。假如用现代的股份公司这个概念给古代中国政府打个比方。皇帝相当于董事长,是国家真正的拥有者,丞相相当于总经理,是国家的日常管理者。职业经理人负责公司运营,董事长一般不干预经营,重大事项总经理需呈报董事长批准。公司决策上就存在“总经理”和“董事长”两个决策单位,也就是所说的“外廷”和“内廷”。  丞相可以召集百官讨论决策,这是外廷决策机构。皇帝也可以和身边的秘书班子讨论决策,这是内廷决策机构。理论上丞相的外廷是专业化、职业化的经理人决策,具有主导作用。皇帝的内廷决策是业余水平决策。但皇帝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所有者,重大事项丞相又需要呈报皇帝审批,而发生的事项属于“重大”还是“细小”这就要看丞相和皇帝之间的互动了。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竞争非常激烈,国君不敢刚愎自用,任免丞相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一旦丞相定下来,国君要用非常隆重的礼仪“拜”相,注意,是“拜”不是“任用”,确定丞相被当成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特重要事项对待。国君自认水平很“菜”,丞相是专家、高级人才,国君要听从丞相的指挥。丞相上任后架空国君被认为是职业经理人当然的职责,并不认为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    王朝统一后,我国的政治上的双头政治就遇到很大麻烦,由于缺乏竞争,偶尔的决策失误并不是问题,皇帝不再乐意被架空。于是,围绕着皇帝说了算还是丞相说了算的问题引发了剧烈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内廷权力不断扩大,外廷权力不断缩小,这涉及我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    【注三】有个现代寓言。一瓶矿泉水在超市卖一块钱,在酒店却能卖十块钱,结论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其所处的位置。李斯的“仓中鼠”哲学就是这个寓言的古代版。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轻的时候担任楚国的一个小吏。他看到一个现象。粪坑里的老鼠偷吃粪便的残留物,每当有人或狗接近时就要落荒而逃,而粮仓里的老鼠个个硕大无比,饱食终日,而且不受人和狗的惊扰。李斯大受震动,惊呼:“人生活条件的优劣就像这些老鼠一样,要选对了位置。”  
  写得这么辛苦,没人体谅一下。
  /publicforum/content/no05/1/223922.shtml
  歇了一个星期没更新?
  /publicforum/content/no05/1/223922.shtml  没人看,经过思考,决定重写。大家对刘邦的故事太熟悉了,再这样写没钱途。
  又重写?
  写得很好,楼主继续
  新帖什么的最喜欢了  顺便打个广告 楼主莫怪  求司马懿全家,求草皮、草纸、草虫、曹长。求陆伯言、姜伯约,邓士载、钟士季。
  @本杰明张
12:57:17  又重写?  -----------------------------  没人人气,主要,新贴更好,一些朋友都给予好评,欢迎参与讨论
  佩服楼主的勇气,选择敢这个题材,要知道你面前就是《项羽与刘邦》这座珠穆朗玛峰,这书第一部都卖断了货,你还敢写啊。。。  另外,楼主开头说的统一思想的必要性,这一点我实在无法苟同。
  @二手忽悠 15楼
12:55:24  4.刘邦的幼年生活  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常说的婚姻“七年之痒”,刘邦的母亲刘媪后来又改嫁了,给刘邦带来一个弟弟,刘交。  ——————————————————————————是刘邦的母亲改嫁了吗?难道刘邦有两个老子?
应该是太公新娶了一老婆是刘交的母亲
刘邦刘交哥两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挖坑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