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博物馆有哪些文物和的名胜古迹夜里知道他们的故事吗给大家讲一讲吧

广州城建史与文物古迹
第七十六辑
广州城建史与文物古迹
  广州简称穗,又名羊城,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广州濒临南海,地处亚热带,年均温度217℃,年均降水量19827毫米,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繁花似锦,有“花城”之美称。广州毗邻香港和澳门,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门户;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航空的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有祖国的“南大门”之称。
  一、广州城建历史
  广州是国务院1982年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根据考古发现证明,广州最早的历史,可上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这块热土生息繁衍,揭开了广州人文史的初页。广州曾有楚庭、南武城之说,但这说法近年已被专家们否定。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南海尉任嚣在此筑番禺城(俗称“任嚣城”),作为南海郡的郡治,这是广州建城之始,距今年(2011年)已有2225年了。
  秦末汉初,原秦朝龙川将领接任南海尉,赵佗乘中原动乱之机,在岭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奠定了广州在岭南的中心城市地位。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下旨“初开地宜广布恩信”,于是将南越国的地域改为交州,州治设在广信。广信,源于汉武帝的“广布恩信”。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吴王孙权因交州辖区过于辽阔,难以管理,于是将交州东部划出,另设广州,史称“交广分治”。广州之名取自原交州州治广信的“广”字,州治迁到番禺,广州由此得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州已成为中国海外交通的重要门户。广州与东南亚、印度、西亚、北非、欧洲已有海上往来。
  唐代创“道”一级的行政机构,今广东广西同属岭南道,道治广州为中都督府,简称“广府”。到宋代,以“路”代“道”,将广州之地划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广东广西之名由此得来。
  到了五代十国,刘岩在岭南建立南汉国,改广州为兴王府,作为南汉国的首都,并扩大广州城,向南发展。
  宋代是广州城建的一个重要时期,延续至明清的广州城墙基本格局是在北宋奠定的。在此之前,广州的城墙经多年的战火破坏,防御的能力很差。北宋庆历四年至熙宁四年(1044―1071年),广州先后扩建子城(中城)、东城和西城,称为宋代三城。
  明代大规模扩展城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城合一,并将城墙扩至越秀山,在山上建镇海楼。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又一次扩建新城。明末,南明在广州建立政权,但只有数十天。
  清代在明城之南修东西翼城,如鸡之两翼,故名“鸡翼城”。西关和十三行一带成为繁华的闹市。
  二、广州古代文化五大特色
  (一)历史悠久,三朝古都
  广州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到秦汉时期,地处边陲的广州迅速开发。自从秦末赵佗在岭南建南越国,建都番禺(今广州),奠定了广州在岭南中心城市地位后,历经两汉、隋、唐、宋、元、明、清,广州成为南海郡治、州治、都督府治、岭南道、广南东路、广州府治及广东省省会。朝代的更换,统治者的兴衰荣辱以及天灾人祸,从未动摇过广州在岭南的中心地位,这是一个奇迹。中国不少古城因战争或天灾等原因,城址变了又变,而广州城址一直没改,大部分时间里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人选择了广州做岭南的大都会,并一直依恋了她两千多年,这不仅在我国城市史上,而且在世界城市史上都极为罕见。
  广州又是中国古都之一,先后有秦末汉初的南越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国和明末清初的南明在此立国建都,共计三朝十主。
  (二)“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广州濒临南海,自古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市。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南越国时期,广州就和东南亚各国进行海上贸易。汉武帝平南越后,番禺(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和集散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广州已成为中国海外交通的重要门户,同东南亚、印度、西亚、北非、欧洲已有海上往来。隋唐时期,广州成为世界著名大港,从广州出发的海上贸易船舶远达东南亚、南亚和波斯湾。唐朝时期,广州经济繁荣,外国船舶来广州络绎不绝,住在广州的外国商人数以万计,尤以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为多。北宋时期,广州外贸进一步繁荣,外贸总额曾占全国的98%。明代广州外贸总额仍居全国外贸之首。明朝在广州设立“怀远驿”,专门接待远方来华的贡使和外国客商。
  清朝建立后,开始时曾实行严厉的海禁,但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大清王朝统治秩序逐步稳定, 1685年解除海禁,开海贸易,并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四口对外通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宣布封闭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仅保留粤海关,千方百计将洋船限制在广州,广州便成为全国通商的唯一口岸,史称“一口通商”。广州还成立了专门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十三行。直至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为止,广州的对外开放都处于得天独厚的地位,独揽了全国的对外贸易。全世界同中国贸易的商人都到广州进行交易。“一口通商”极大地促进了广州的繁荣,银钱堆满了十三行,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着联结亚欧非的纽带作用。
  (三)近代革命策源地和英雄城市
  广州又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近代史上有林则徐在广州领导禁止鸦片的斗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还有广州三元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英斗争、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的广州“三?二九”起义(即黄花岗起义)、1925年国民革命军对盘踞在广东东部的陈炯明进行两次讨伐,统一广东,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等。1923年6月,著名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共“三大”确立了我党统一战线方针,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统一战线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战胜强敌、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所以,广州既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英雄城市,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演出过一幕幕震撼世界的史剧。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黄花岗起义、东征北伐、广州起义等都发生在广州;一代伟人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都曾在广州活动,留下许多光辉的史迹,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风采。
  (四)著名的华侨城市
  广州人移居国外的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人出洋经商,唐宋更甚。到了近代,广州人出国经商、打工、留学的日益增加。广州籍的华侨华人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成为我国华侨最多的城市之―。1862年,秘鲁华侨黎先生等以合股形式,在美洲华侨中筹资1万两白银在广州创办万隆兴进出口行,开近代华侨在国内投资的先河。我国第一家侨办企业是旅越华侨陈启沅兄弟在当时广州府南海县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广州早期的商业,华侨是主力军,20世纪初华侨先后在广州创办先施、大新、永安、新亚、新华、东亚和爱群大厦等商号,使长堤、人民南路一带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商业闹市区。华侨、港澳同胞一贯热心广州的社会、福利公益事业,华侨在广州开办学校、医院,数量之多,为全国大城市之首。我国早期航空事业是华侨在广州开拓的,其中许多华侨为国捐躯。华侨之乡给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也是广州的一大优势。
  (五)岭南商业和文化中心
  广州自古以来是南中国海内外商品集散地,商贸风气较浓,成为岭南商业中心。由于广州濒临南海,长期和海外交往,持久和迅速发展的商业使广州人逐渐淡化了中国传统的“贵义贱利”的观念,重商趋利的商品意识在广州人中较为强烈。广州人不仅乐于在本土经商,足迹还遍布全国,甚至甘冒风险到海外谋利。唐代时,广州已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贸易大港,国内许多商品如丝绸、陶瓷、铁器、铜钱、金银、纸笔等都从广州输往外番诸国,而外国输入广州的商品有珠宝、香药、象牙等。最为有趣的是,唐玄宗时,为四海之神封王,给广州的南海神封号是“广利王”,“广利”二字,就是广招天下贸易之利的意思。所以说广州人的商品意识是很早就形成的。
  到了明清时期,岭南已成为全国商贸发达地区,明代广州成为全国33个商业中心城市之一。到了清代,广州的官吏、士子经商已十分普遍,达到了 “儒从商者为数众多”的程度。著名的“广货”亦在这时期形成,进入了国内外市场,诸如广彩、广绣、广钟、广纱、象牙雕刻、果品等。“广州富庶天下间”,“银钱堆满十三行”,广州因此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和“大清帝国南风窗”之美誉。&
  广州和中原地区虽然有五岭相阻隔,为百越之地,但广州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也吸收了不少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因素,广州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对汉文化、海洋文化实行兼收并蓄的过程。自秦统一岭南在广州建番禺城以来,广州的文化在原南越文化基础上,荟萃中原文化、楚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
  三、广州文物古迹分类
  广州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座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地理位置的优越,千年历史的渊源,岭南古人的偏爱,南粤文化的积累,使广州老城区有一种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广州继承了岭南文化的传统,又不断吸收中原和海外的优秀文化,成为中西文化融合之地。广州最早接受西方文明和科学技术,屡开风气之先。因此,广州文化不仅表现出很强的地方性,又有兼容性和开放性,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广州留下了无数的文物古迹,像璀璨的明珠,洒落在羊城大地。迄今为止,广州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8处,共218处,是全省最多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市,它们以其特有的历史造型,镶嵌在文化名城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是城市的历史标志,也是广州文化极为宝贵的资源。
  广州的文物古迹主要可分为七个方面的内容:
  1.古代都城方面遗址
  古代都城方面遗址主要有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古城墙、明代古城墙、莲花城等。
  2.古代墓葬和历代名人墓冢
  古代墓葬主要有南越王墓、秦汉古墓;历代名人墓冢如钟玉岩墓、南汉双陵、百花冢、姑嫂坟、卢廉若墓、朱执信墓、兴中会坟场、伍廷芳墓等。
  3.五大丛林、三大道观、四大古塔
  五大丛林:光孝寺、六榕寺、海幢寺、大佛寺、华林寺;三大道观:五仙观、纯阳观、三元宫;四大古塔:六榕塔、莲花塔、赤岗塔、琶洲塔。
  4.海上丝绸之路有关遗址
  海上丝绸之路有关遗址主要有南海神庙、西来初地、怀圣寺光塔、先贤古墓、怀远驿遗址、十三行遗址、黄埔古港等。
  5.近代革命史迹
  近代革命史迹主要有三元古庙、番禺虎门炮台、黄花岗、黄埔军校、农讲所旧址、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广州起义旧址、国民党“一大”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
  6.名人故居、书院、祠堂、名园、名楼
  名人故居、书院、祠堂、名园、名楼主要有洪秀全故居、万木草堂、陈家祠、留耕堂、邓氏宗祠、刘氏家庙、药州遗址、何家祠、余荫山房、镇海楼等。
  7.近代优秀建筑
  近代优秀建筑主要有沙面建筑群、圣心教堂(石室)、西关大屋、资政大夫祠、马丁堂、中山纪念堂、东山官僚别墅群、粤海关大楼、南方大厦等。
  四、广州名城文化资源的优势还未能充分发挥
  广州蕴含丰富的文物古迹,是广东省最多和最为集中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市。这些文物古迹不仅在诉说着文化名城广州的历史,而且以其特有的方式使广州的形象鲜明起来,成为文化名城的根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陈家祠、南海神庙、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镇海楼、中山纪念堂、番禺学宫、黄花岗、石室、光塔、五羊石雕等名胜古迹,我们的这座城市将会失去历史的凝重感,变得非常乏味和苍白无力,毫无吸引人之处。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广州每一处文物古迹,都有说不清道不完的故事,它们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展示了广州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俗和文化特色,也是世人了解广州、认识广州的一个重要途径。广州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能只停留在申报和公布了多少个文物保护单位的表面工作上,没有后续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及其学术科研工作推动其传承与发展,文物古迹充其量只能成为装饰城市文化的“花瓶”。因此,我们首先要抓好整体规划,规划是龙头,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突出鲜明的广州特色,特别是岭南文化中心这个特点应在规划中体现出来,发扬光大。
  近几年来,特别是为了迎接亚运盛会,广州花了不少精力和资金保护文物古迹,开发和利用文物古迹资源,把文化旅游作为广州的新经济增长点来抓,广州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又有了新的改善,广州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增强了广州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但是,我们认为,广州文化的发展仍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广州历来被人看作是商贸发达的城市。每年来广州的人虽然很多,但多数是经商和过路客,真正来广州参观文物古迹的人并不多。由于各种原因,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对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是很不够的,与北京、西安、南京等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譬如,全市218处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三分之二没有很好开发利用,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被占用或处于风雨飘摇中,如越秀山明代城墙、四方炮台、古书院、文德楼等。一些文物景观被改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已经湮没,与文化名城的声誉甚不相符。
  据调查分析,未能充分发挥文物古迹资源优势,削弱广州文化影响力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一个符合广州实际的文化旅游全面规划,没有树立广州文化鲜明形象,缺乏文化精品意识和拳头产品。由于历经沧桑,广州不少著名的古寺庙、古祠堂、古建筑现在的面积都比以前小了许多,展览场地狭窄,内部功能不全,外部没有广场停车。一些文物古迹旁边的历史风貌被破坏,造成文物古迹标志不明显,不少还被掩盖在现代“石屎森林”中,严重影响文物的景观。近几年来,虽然花了不少人力和物力抢救和维修文物古迹,可惜的是投入多,回报少,文化产业对广州的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大。文化和旅游怎样相结合,似乎还未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小、散、弱、不耐看”是广州文化景点普遍存在的特征。一些旅游部门对文物的利用仍停留在“吃现成饭”上面,对文化景点的投入远远比不上对人造景观或建造假古董的投入。
  另外,广州文化资源的宣传不够。宣传促销是扩大城市文化知名度的一条有效途径,广州文化资源宣传的力度和广度方面都表现乏力。广州的马路、珠江两岸各种各样的广告牌、灯箱、霓虹灯等林立,争奇斗艳;报纸、杂志广告一版接一版,令人目不暇接,但就是极少见到城市文化的广告。不少游客来广州,都不知道哪里有文物古迹可以参观。
  五、抓住机遇做大做强实施名城文化精品战略
  与广州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相比,广州的文化旅游还未形成大气候,文化产业的名牌还显得太少,更缺乏规模和气势。要尽快提升广州城市文化的品位和影响力,把发展广州文化作为完善现代化大都市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使广州文化产业有一个质的飞跃,政府就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指导和管理,下决心花大力气解决文化产业长期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活力和动力的问题。同时,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也要进行分析,不能凡古皆保,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改变过去文物保护粗放型的做法,把注意力集中到创名牌上来,建立文物精品战略带动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使文化产业真正发挥作用,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要认真研究确定广州文化旅游的“拳头”产品,集中宝贵的财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努力创造广州文化旅游的名牌产品。目前,我认为急需做的是:
  (一)深度开发陈氏书院
  陈氏书院即俗称的陈家祠是广东地区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被誉为我国“南方艺术建筑明珠”。2002年7月26日,陈家祠以“古祠留芳”的景名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通过媒体的宣传,陈家祠知名度极大提高,已成为中外游客最喜爱的广州老城区文化旅游景点。近年来,党和国家许多领导人以及不少外国贵宾都慕名到陈家祠参观,盛赞陈家祠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文化景点。据了解,随着陈家祠参观人数的增长,也逐步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停车场太小,展览场地有限,限制了参观人数。同时利用古建筑搞展览有不少局限,室内必须保持原样不能乱拆乱改,因此采光、恒温、空调、照明等都成问题,不能搞大型的文物展览,许多馆藏的珍品难以展出,现代化多媒体的展示也很难在古祠内进行,这和陈家祠作为广州最具文化意味和参观人数最多的文化景点地位极不相称。
  建议广州市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陈家祠文物保护的力度,加大对陈家祠的投入,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广州举办亚运会前夕,广州市有关部门已充分认识陈家祠所蕴藏的潜力,广州市第三十二中学已经搬迁,陈家祠的面积扩建顺利进行,陈家祠大门已面向中山七路,这样陈家祠有了一个更好的开放环境和更大的接待能力。但是,陈家祠后面仍然比较凌乱,有数千平方米的平房应征用,和东院、后院一起精心开发,进一步扩大展览的场地,轮流展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的各种文物精品,同时增加可以让人们动手参与的展览项目。在陈家祠周围搞一些仿古的建筑群,里面可搞民间工艺制作和销售以及民俗文化展览、广东特色商品等等,像上海的城隍庙一样。另外,陈家祠地铁站现在是玻璃顶的房屋,有点不伦不类,建议将地铁站出口改成西关大屋形式的仿古建筑,使它和古祠的环境更为融合,让人们来到中山七路看见的是一片古建筑,这样人们一走进陈家祠,就可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岭南文化气息,既可以欣赏精美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又可以在新的展馆中品赏民间艺术之精品,在文化旅游之中陶冶性情,增长见识。要使陈家祠的年参观量达到100万~150万人次,成为广东省最多观众的文化旅游景点,成为岭南最亮丽的文化名片。
  (二)做大做强南越王博物馆
  1983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越秀山公园西面的象岗发现了一座大型汉墓,此墓深藏于象岗岗顶之下20米,经科学发掘,墓主人是南越开国之君赵佗的孙子――第二代南越王赵u。陵墓的建造距今已有2100多年,墓主身穿丝缕玉衣。墓中有15名殉葬人和1000多件(套)珍贵的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和青铜器,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座大型彩绘石室墓。南越王墓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以及汉越民族文化的融会等问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南越王墓发掘被誉为汉代三大考古发现之一,墓葬保存完好,出土众多的文物瑰宝,墓葬发掘后,墓室就地保护,在其旁边辟建了占地14万平方米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并于1988年2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以古墓为中心,结合陡坡和山冈的地形,依山建筑,拾级而上,将综合陈列楼、古墓原址和主体陈列楼三个不同序列的空间,连接成上下沟通的、步步登高的一个整体,突出了古墓博物馆的群体气派。博物馆在外形、装饰及用材方面也独具匠心,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红色砂岩,所以展馆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外墙也选用红砂岩作衬面。而南越王博物馆本身,曾获4个国家级建筑大奖,2002年又获国际建协(UIA)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颁发的“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创作成就奖”,同时,国际建协下属组织还将其列入“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岭南地区的建筑仅南越王墓博物馆获此殊荣。2008年5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作为广州市唯一的一家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是广州人的骄傲。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座岭南唯一的“世界建筑精品”和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却被北面的商场和南面的招待所夹在其中,外部环境极不理想,并一直因缺乏停车场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近,广州市趁这次举办亚运之机,下大决心拆去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旁边的招待所和商场,改建地下停车场和绿地。第二步拟计划将博物馆南面的象岗山建筑全部拆除,恢复象岗山原来的山体原貌,使南越王博物馆能一展风姿,有一个更好的旅游开放环境。如果第二步计划能顺利进行,岭南文化之光将更加熠熠生辉,大放异彩。
  (三)加大力度投资开发南海神庙和筹建海事博物馆
  作为宋元时期羊城八景之一“扶胥浴日”所在地的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也是我国四海神庙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海神庙,在国内和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要进一步提高古庙的文化品位,搞好庙外的环境,筹建海事博物馆,集文物、旅游、民俗、购物、饮食服务于一体,这是较具潜质的文化史迹景点。南海神庙附近的庙头村也在筹建龙头山旅游区。如果两者能相互配合,南海神庙将成为广州东线旅游的胜地。
  (四)加快黄埔军校旧址的保护开发
  黄埔军校旧址在长洲岛上,是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创办的军事政治学校,又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军校”之一。除黄埔军校旧址外,长洲岛上还有巴斯教徒墓地、番鬼山(外国人墓地)、文塔、古祠堂和清代一条街等,保存了较多的民俗古风。应加快对长洲岛整体文物景观保护和开发利用,将黄埔军校建成为广州旅游的热点。
  (五)加快南越王宫博物馆的筹建
  1995年和1997年,在广州北京路与中山四路交汇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两千年前赵佗建立的南越王宫署遗址,这一发现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据悉,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王宫御苑遗址,对研究古代建筑、古代园林和南北民族融合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是我国文化瑰宝,为广州历史名城精华所在。遗址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越王宫署遗址已知面积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5~6米。广州市政府也已发文将遗址48万平方米列入文物保护区进行保护。这是自1983年广州南越王墓发现以来广州市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引起了专家学者、广大市民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也为沉寂多年的广州文物古迹资源的开发利用注入了“强心剂”。目前,南越王宫博物馆已对广大市民开放,并和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广州市还没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如南越王宫署遗址申报成功,必将大大提高广州市的地位和文化形象,填补广州文化旅游景点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项空白。
  (六)筹建沙面博物馆
  沙面位于白鹅潭畔,是一个占地仅03平方公里的小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侵略者强迫两广总督租借沙面,沙面成为我国最早的租界之一。自清末以来,沙面建筑以其独特的历史,成了具有近代风情、中西合璧的建筑群,百年沧桑,百年忧患,弹指一挥间,不少广州近代风云仿佛就凝固在沙面的建筑风貌中。1996年,国务院公布沙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面现仍保存了不少外国的领事馆、洋行、教堂等,大多数仍保留其原貌,同时,沙面岛上还保存了较多的古树古木,在大片绿荫的衬托下,这些异国情调建筑更加引人注目,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据文物部门调查,沙面有53栋有特色的近代建筑被列入一类保护建筑。如原英国领事馆、新沙逊洋行、亚细亚火油公司、海关红楼以及露德天主教堂等。广州市文物和规划部门正对沙面进行保护规划,拟利用沙面某座有特色的建筑筹建沙面近代史博物馆,如海关红楼或亚细亚火油公司。沙面作为步行区不再通汽车。这样,沙面欧陆风情将会再现,“鹅潭夜月”更加令人流连忘返。
  (七)重塑五仙观,展现“祥和广州”的人文精神
  五仙观位于广州惠福西路,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其兴建来自一个美丽的 “五羊衔谷”神话。据史籍记载,北宋时广州就建有供奉五仙人的寺庙。五仙观观址历代曾多次迁建,宋代时在十贤坊(今北京路省财厅一带),南宋后期至元代在古西湖畔。明汉武十年(1377年)布政使赵嗣坚将原五仙观改作广丰库,于今惠福路原古坡山旧址再建五仙观,以后五仙观的观址不再改变。
  五仙观坐北朝南,依古坡山地势而建,原有照壁、牌坊、山门、中殿、后殿、五仙祠,还有东西斋房、三元殿、老君堂、廊庑等十余处殿堂,是广州老城区一处比较有特色和完整的古建筑群。五仙观的后殿东侧,还有一块裸露的红砂岩石,上面有一巨大的脚印状的凹穴,古人将此附会为仙人降落时留下的足迹――“仙人拇迹”。五仙观在明清两代相继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入选羊城八景。上个世纪20年代五仙观被当时的市政厅为筹军饷而拍卖,观址日益缩小。后又历经“十年浩劫”,仅存头门、后殿、钟楼和东西斋房部分古建筑,五仙观从广州的一个知名的寺观沦落成为一座占地只有几百平方米的小观。
  近年来,广州市和越秀区已对五仙观进行修复扩建,规划五仙观分为前广场、观内古建筑、观内园林绿化三大部分,力求恢复五仙观昔日风采。工程包括园林绿化和景观两部分。其中,园林绿化已于2006年7月基本完工,五仙观面貌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建议抓紧建设越秀博物馆陈列大楼,将广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与越秀文化结合起来一起陈列。五仙观是广州历史文化标志性的建筑,要充分利用其展现神话承载的历史事实、先民的需求与美好的愿望,将神话故事与岭南的文明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整合,以此对五仙观重塑,以此展现“祥和广州”的人文精神,成为最好的文化旅游窗口,使老景点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八)千年古道振雄风
  从唐宋开始一直到近代,北起越秀山,经省财政厅一直延至珠江边的北京路,是广州古城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沿用了近千年。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路发现了极为难得的历朝路面,其修建历经唐、南汉、宋、明清及民国等时期,被誉为“中国第一条千年古道”。同时,这个发现也证明了广州城市中心两千多年未曾迁移,北京路自古以来就是广州的地理和商业中心。在其附近有许多建筑,如清代的广东布政使司,广州府、广东都司等官署及双门底等均集中在北京路,而北京路的天字码头也成了历代官员从水道来广州赴任登陆上岸的主要码头。这条中轴线被誉为“一条轴线联起山和水”,北段是南粤名山越秀山,中段是南粤最繁华的商业街市,南段是南粤母亲河――珠江。这条广州古城中轴线一方面是南粤中心城市的基础,又是历史名城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区,千年不变的城市中心造就了广州人稳定的心理,也给广州的文化带来开放、兼容、重商、创新等特色。北京路是广州老城区著名的文化商贸街和古城的脊梁,是一部广州活的历史书。在其附近有许多古建筑,如大佛寺、拱北楼遗址、天字码头、南越王宫署遗址等等。要搞好北京路的整体规划,恢复拱北楼等历史建筑,把它打造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商贸步行第一街,让千年古道再振雄风。
  (九)中共三大会址和新河浦洋房别墅的开发利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归国发展的华侨和本地富商相中新河浦地段幽雅的环境,开始以欧美风格建造民居;民国政府时期,达官贵人也纷纷在此兴建别墅和官邸,形成了散落在新河浦、龟岗一带的600多栋中西合璧的红砖小洋楼。这一以“红砖清水外墙、柚木门窗、小庭院”所形成的风格别致的独院式花园洋房与“西关大屋”一起,印证了广州岭南建筑多元文化并存的事实。新河浦片区建筑群有多处是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市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中共三大旧址亦在其中。三大旧址位于新河浦恤孤院路3号。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就在这里召开。陈独秀、张国焘、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等中共早期领导人都出席了会议。大会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中共三大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促成了我国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中共党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三大”会址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飞机炸毁,现仅存遗址,1979年12月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广州市筹建了“三大”纪念馆,附近著名的“华侨五园”――春园、葵园、简园、明园、隅园也进行了整治。建议进一步加大整治的力度,将“三大”纪念馆和新河浦一带的旧民居建筑群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使“三大”会址和新河浦洋房别墅一带成为广州市别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
  (十)让文德路重放光彩
  文德路是广东省一条著名的文化街,自古就是省城中心。文德东数百米处(原省博一带)是广东贡院。明清时期,全省文人来省城考试,都会来文德路。由于这里位居闹市,文化气息较浓,逐步形成广州文化古玩市场,二三十年代,文德路有四十余处旧书摊和古玩店,成为省内外闻名的古玩字画一条街。文德路过去是文人、社会名流雅集的场所,清末,康有为曾利用文德路的广府学宫仰高祠开办“万木草堂”,培养变法维新弟子。1925年,周恩来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军委书记期间,就住在文德楼,并在此和邓颖超结婚。1926年3月20日凌晨,海军局长、代理中山舰长李之龙是在文德楼寓所被蒋介石逮捕的,这一事件揭开了震撼中外的中山舰事件的序幕。1926年春,毛泽东同志在番禺学宫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常到文德路旧书摊查找历史资料;又和柳亚子先生一起在文德路口的妙奇香品茗,后来留下“饮茶粤海未能忘”的著名诗句。1927年,鲁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也曾偕同夫人许广平到文德路买书和到妙奇香饮茶吃饭。因此,文德路留下过不少名人的风采,在省内外曾经享有很高知名度。应扩大文德路的文化和商业功能。目前文德路占地15万平方米,总建面是6万平方米的东方文德广场正在兴建,包括住宅、公寓、写字楼、大型车库以及3万多平方米的商城。文德路将营造成一个艺术家、文学爱好者创业的基地。过去一些知名的旧书店、装裱社、古玩店等也将恢复。还将兴建一些文化名人在文德路的城市雕塑,强化文德路的文化旅游功能,发挥文德路的整体优势,使广州文德路和北京的琉璃厂、上海的城隍庙一样享有盛名。
  六、文化旅游的发展将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
  21世纪是全球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大发展时期。国外有关专家认为,新世纪世界旅游业的增长点应当是文化。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猛提高,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现代旅游业应该在文化这一高起点上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有关统计,有60G的游客旅游的动机是为了探寻新奇文化,他们是受到异地文化方面的吸引参加旅游的,如参观各地的古寺庙、教堂、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到博物馆欣赏艺术品等。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有望在202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国,届时中国将接待137亿国际游客,占世界旅游总人数的86%,远远超过法国、美国、意大利等旅游强国。有人估算,我国进入小康社会以后,中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进入旺盛期,中国存在一个巨大的文化市场,这是一个极为诱人的蛋糕。因此,如果不抓紧发展和壮大广州的文化产业,提高总体的实力,广州就很难适应新世纪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激烈的竞争。所以,一定要审时度势,因为稍有疏忽,别人就会动你的“奶酪”,极为难得的机遇就会被人夺走。
  当然,任何一座文化名城,都存在新老交替、兼容并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一座城市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就难以走向世界。城市的真正特色是靠大自然特征和传统文化来体现的,只有它们才具有永恒的魅力。但是,优势不发挥,不是真正的优势,有时甚至会变成包袱。过去,旅游部门对文化是利用多、开发少,广州对文化景点的投入远远比不上对洋乐园和人造景点的投入。而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景点又因年代久远逐日老化,设施落后,一些多年未改观的文物陈列更给人一种“老脸孔”的模样。在节奏加快、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文化史迹景点,不管其特色如何,但长期给人一种老脸孔,其价值就会打折扣。我们只有更新观念,加强管理,改善服务,不断挖掘广州的文化内涵,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才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的影响力。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文化也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放眼全球,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不依赖文化发展的优势和人才的荟萃而崛起。中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广东省要建设文化强省,广州要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对广州文化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要立足广州市情,借鉴先进文化城市的经验,发挥广州文化的优势,坚持走有广州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保持岭南都市的文化情调,延续广州千年文脉,进一步增强广州文化的辐射力,提升广州文化的软实力,使广州在全省文化的“龙头”地位得以确立。
(广州市政协学文委)
总浏览量: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山舰博物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