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一连串骂人的话动词写帮助家长做事的句孑

动词变形容词 形容词修饰动词 动词加形容词 形容词作动词 动词后面加形容词 名词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形容词、动词在作文中的运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亲子教育技巧第一章& 为什么写这本书?& 我们正处于一个“小孩子不好过,家长更难为”的时代。& 与我们自己的孩提时代相比较,今天的孩子受到的关注更少,但却要面对着更多的挑战和更艰难的成长环境。统计数字显示,与20年前比较,现今的小孩:学习能力下降了;情绪处理及社会技能更差;变得更神经质、更易生气、更情绪化、更消沉、更孤僻、更易冲动、更不听话。今天的家长比起三四十年前的上一代更需要卖力工作,工作时间更长,压力更大。换句话说,今天的大部分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比当年自己做小孩时更少,而所作的沟通,在质与量上都有明显的退步。香港的一项调查指出:现今家长与小孩的沟通时间,平均每天只有6分钟!长久以来,小孩一直倚靠家庭中成人的 ,或者在与其他孩子玩耍中学到基本的情绪处理和社交的技能。在今天的社会里这些学习的途径日渐消失。& 今天的孩子每天花上大量时间对着电视、电脑和电子***。这些新科技产品固然有它们的用处,但却不会使孩子在人际关系、沟通技巧、情绪处理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活知识以及能力上有所进步。& 学不到基本的情绪智能,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根据调查,无法辨别焦虑和饥饿的女孩比较容易患饮食失调症;情绪容易冲动的男孩容易有暴力倾向;学不会控制冲动的女孩容易在十六七岁便怀孕;不懂得应付焦虑及抑郁的孩子容易吸毒、酗酒。显而易见,这些孩子都较难有很好的前途。& 家长和孩子之间,本来应该有最亲密的关系。可是,今天的家长有时会觉得与孩子之间无话可说,孩子亦常常不愿把心中的想法与家长分享,在不少家庭里每天都发生争吵,导致两代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推移而加深。显然,家长和孩子之间需要一些沟通和处理情绪的技巧,使家长与孩子每次有不同意见或者不满时懂得如何处理,从而使关系变得更紧密而不是更疏远。& 同时,在学习方面,孩子急需一些能使他们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的技巧,例如有效而且省时的记忆方法。& 另外,认识自我的价值,在群体中建立和谐的关系和拥有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对于他们日后成长都极为重要。& 我们的亲子系列便是针对这些需要而设计的。& 对于本书,我有以下一些想法与读者分享:& (1)孩子成长的过程很复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很多事情都会有不同的需要和反应,再加上每一个家庭的文化、传统、生活模式、环境、地区、社会等背景及家长的性格、行为各有不同,所以从根本上说没有两个孩子是相同的,因而也就不会有一套绝对适用于每一个孩子的教导技巧。另一方面,在一本书中把迄今为止总结出来的有效知识、想法和行为介绍给家长,那将会是一部巨著。以今天家长繁忙的生活方式来看,恐怕难以吸引他们去阅读及研究。& 这本书提供一些实际和有效的概念和做法,家长可以学习到一些马上便能运用的技巧,并能很快见到效果。若有需要,更可以参加我们的亲子系列培训课程。有关的资料,可以按我们提供的联络地址及电话向我们索取。& (2)一个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是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事情及他所学到的思考模式所决定的。故此,伴他成长的家长需要首先明了一点:“这个现状制造出来,有我一份。”意思是说家长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模式,塑造出孩子今天的现状。欲想孩子有所不同,必须家长首先在自己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方面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欲孩子改变,家长必须先来一些改变。”& 自己不准备改变,而只想去改变孩子的家长,这本书帮不了他们,我们不相信有这个可能。& 家长开始改变的初期,孩子或者不会马上出现相应的改变,在某些情况下,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会变本加厉。家长必须明白这是一段考验的时期,回复到过去的做法,情况肯定是回复到与以前一样;坚持已经作出的改变,孩子认识到家长的坚定及认真,便会作出正面的回应了。& (3)很多家长都有一些自择或者内疚的心态,觉得自己未完全做好对孩子的工作。这种心态的好处是驱使这些家长去寻求和学习更多的知识,以提高亲子关系方面的能力,这样的家长相比于那些总是自认为做得很对,一出现问题就责怪环境或孩子不好的家长来说要来得积极。但坏处是让孩子形成一个信念:家长的确对不起他,欠他一些东西。这样的孩子往往会不断索求,每次吵闹时都以此为凭借而有诸多要求和抱怨,使家长不知所措,难于招架。& 所有的家长都应该明白:他们对孩子尽心尽力,都是好的家长,只是如同人生里其他的事一样,他们还有许多办法能将事情处理得更好。& 自古以来,人类世世代代生儿育女,担当起父母的角色和责任。他们做父母的知识绝大部分来自于他们从自己父母那里得到的经验。他们没有受过“父母如何可以做得更好”的教育,但人类还是一代比一代进步。由此可见没有学过“父母学”的父母还是有成效的。然而,他们从这父母那里得到的经验追不上需要。每一代的孩子都比上一代更聪明。伴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及文明亦不断地被提升到新的阶段,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生存与温饱,而是开始关注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一个人的能力。因此专家们展开研究: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怎样才能尽早使孩子受到更正确有效的教育而健康成长。& 每一代的父母都把他们所知的、最好的给予孩子。他们对孩子的爱及良好动机超过100分。家长无须责怪自己,尤其是当他们发现可以学习到更好的方法时更无须自怨自艾。家长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自己和孩子。负疚心态只会使孩子误会家长给他们的真的不足,从而无法建立良好的自信和对别人的信赖,这类孩子因为内心没有安全感而不断索求及抱怨,叫家长疲于奔命。这个现象在单亲家庭中最易见到,严重的会令家长陷入无法自拔的病态心理。& 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着想,这些家长必须建立一个清晰的信念:我已经给了孩子我可以做到的最好的了,同时,我会继续寻找能做得更好的方法。孩子心中没有这方面的怀疑,是他健康成长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4)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针对一般对亲子关系有重大影响的各个方面,介绍一些未被注意的概念和技巧给家长,同时尽量提供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证实出来的道理,以满足一些要求新的学问必须有足够学术基础支持的朋友。& 本书中提到的一些深层概念,例如“自我价值”、“信念、价值观、规条”和一些较为深入的情绪辅导技巧,若读者有兴趣掌握,可以阅读我另一本著作:《NLP——帮助人生变得更成功快乐的学问》。香港和国内各大书店都有出售。& 这本书有繁体字和简体字两个版本。& (5)这是一本工具书,每一节都意思完整,同时避免长篇大论。读者可以根据本身的需要,选择性地先阅读和学习某些内容,亦可以从头到尾地顺着次序去看。& 书中介绍的技巧所需要的表格,已随书附上。请家长影印使用。& 在附录一里,我提供了很多中英文书籍的目录,供有兴趣做进一步研究的朋友参考。& 在附录中,我介绍我研究范围的其他学问。& 这本书,更是我们亲子系列培训师训练课程的指定讲义及读物。& (6)我写这本书和设计一些亲子课程时,将以下的信念作为我的理论基础。我相信:孩子一生下来,便爱、信任及听从父母。孩子再坏的行为,都不是针对父母而做的。家长对孩子付出的爱是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代替的。孩子在不断地努力做好,就算当他弄得最糟的时候也是一样。每一个孩子都具备使他拥有一个成功快乐人生所需的全部能力,家长只不过是帮助他把这份能力释放出来。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很正常,虽然他没有在家长在乎的事情上表现出来。任何行为都不等于整个人。总有更好的办法,只在于家长肯不肯去找。&&&&&&& 家长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结果的最大决定因素。&&&&&&& 所有亲子关系的改善,必先来自家长的一些改变。请家长记着:欲想孩子有所不同,家长必须先在自己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方面有所不同。自己不准备改变,而只想去改变孩子的家长,是不会成功的。第二章& 主要概念一、家长对于身份的正确态度二、亲子关系的十个基本要诀三、理想的家庭环境四、“亲子教育之孩子成长”(作者:陈敏霞)五、信念系统六、自我价值一、家长对于身份的正确态度& 在面对孩子时,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身份:(一)家长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的人,家长只是平常人。所以,家长需要承认自己:会胜,也会败。有心情好的时候,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比一些人聪明,也比一些人蠢。在一些事情上能力强,在另外一些事情上能力弱。不能拥有所有想要的东西。不能永远没有错。(二)家长与孩子有相同的需要。因为家长与孩子都是人,所以:家长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是一样。家长希望得到公平对待;孩子也是一样。家长希望别人对他们和蔼、友善;孩子也是一样。家长希望做得好的时候有人赞赏;孩子也是一样。家长希望在做得不好时,有人谅解和鼓励;孩子也一样。当感到悲痛、烦恼、颓丧的时候,家长希望有人给予支持、安慰;孩子也是一样。(三)家长永远是孩子的家长,永远给孩子爱和支持。所以:孩子成功,家长分享喜悦。孩子快乐,家长觉得开心。孩子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家长不断地予以鼓励和嘉许。每次孩子倒下再爬起来,家长都给予支持。(四)家长用说话和行为来实现上面的道理,因此所说的与所做的一致:在孩子面前,家长无须永远正确、成功、愉快。家长不害怕对孩子承认错误。面对孩子,家长无须隐藏内心的情绪。家长也不用担心孩子会因此变得脆弱。& 家长用自然、轻松的方式表现出他/她就是这样,便已足够去走过他们的人生旅途,孩子自然也会以真诚、自信和积极的态度去制造他们的人生。二、亲子关系的十个基本要诀&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2、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3、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4、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5、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6、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7、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8、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9、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10、“爱”不可以作为筹码。(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与你的不同,没有什么奇怪。每个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秒可贵。孩子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你更好,而你有的优点长处,孩子不会全部拥有。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都有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与你一样的性格。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的产品。你走过的岁月,与孩子将要走的不会相同,对你正确的不一定对他也正确。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看法。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所以你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资料,但并不一定保证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改变自己,孩子才会有可能作出相应的改变。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所以,没有“教”,只有“学”。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学”到了才是重要。一个人不能要求别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套,明白他的一套,从他的角度看,最有机会使他接受你的意思。好的动机只是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动力,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意愿地发生的权利。你认为那是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随你的意旨去做,往往适得其反。(三)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讯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思才重要。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对他说话会有最大的效果。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对你说话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孩子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告诉你说了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改变说话的文字和方式去控制效果。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越差。(四)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 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会作出同样的情绪反应。言语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有学习效果的行为模式或情绪反应。所以教条式的训导效果不大。家长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语言模式发出,会使孩子难以跟随。不要只为自己想说什么而说,先想一想这样说孩子会不会不明白,修正了才开口。(五)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每一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其意识不到的意义,也就是说是有意义的,但他不懂得也不能说出来。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潜意识有很多程式,去确保在每一种情况中选择给他最多最好的做法,虽然潜意识有时会欠缺周详。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接受背后的动机。孩子行为的本质有错或者效果不好,我们应该加以否定,但孩子总是不断地企图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样的动机。接受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径。情绪和动机都没有错,只是所选用的做法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情绪给孩子力量或方向,动机维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长的责任。(六)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每一个人都选择能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孩子不懂得解释,其实他亦一样。人拒绝改变是因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须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果的方法,他才会接受,因而改变。让一个人认识到另一个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价更少,这个人自然采用那个方法。孩子,同每一个人一样,不断地在这点上努力。提供更好的方法是帮助,即是给对方更多的选择:指定必须用某个方法,却是企图操纵对方。所有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助,但会抗拒你的操纵。(七)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尚未得到预期的效果。对孩子必须坚持效果,而不是坚持方法。没有办法,只能说已知的办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对孩子的方法也可以有不同。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到的方法。教导孩子是数年以至数十年的事,这么长的时间里,总可以有新的方法想出来,就是怕你停步不肯去想。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相信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只会使你停在无力无助的境况;相信有办法可以使事情有转变的可能,才会愿意开始真的去想想。无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至少三个选择的权利。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选择的情况便是陷入困境;有第三个选择想出来,便会有第四个、第五个及更好的选择出现。(八)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对他的将来有所影响。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从而懂得处理将来遇到的同样事情。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做法,是想去找出其中最好的一个。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孩子的生活中充满好奇,正是为了学习如何掌握得更多。(九)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便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孩子学不到,会依赖和缺乏自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价。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爱依赖的孩子只会对父母抱怨及挑剔。鼓励和引导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够成长得更有能力和可以照顾自己。孩子的自发性、积极态度、自律,都与这点有关,因为这些都需要从“自己做自己事”中培养出来。(十)“爱”不可以作为筹码家长对孩子的爱超越一切事物,应该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会失去的东西。因此,家长不应随便地用它作出要挟或作为交换的筹码。这份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信心及活力的泉源。因此,孩子必须对这份爱没有任何的怀疑。这份爱若在家长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孩子会对亲子关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怀疑。因为这份爱,正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和支柱。这份爱若因为孩子做的某些事失去的话,孩子渐渐会变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这份亲子关系。因此,不要什么事都把它抖出来做条件。家长若对孩子开出条件,把这份爱作为筹码,孩子他日也会把对家长的爱作为筹码。今天的社会中,很多亲子关系完全破碎,便是这个原因。三、理想的家庭环境& 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乐观、有信心、有能力,在所做的事里与各种各样的人都相处成功,能够达到自己定出的目标,对社会有贡献,并且有美满家庭生活的人,所需要的家庭环境是这样的:& (1)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地位和生活空间,并且受到尊重。尊重孩子,就像你会尊重任何人一样。& (2)每个成员都有正面、积极的心态,充满信心及活力,帮助还发展出这样的心态,是家长的责任和真正挑战的所在。& (3)成员们视信任、支持和爱为家庭里的最高价值,超越其他一切事物。因此,在家中每人都表现出在乎这些价值,亦引导孩子重视这些价值。& (4)每个成员都诚实、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从自己做起,并且处处鼓励孩子这样做。& (5)成员之间容许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敢于尝试,敢于认错。不要坚持别人与自己有同样的看法;接受别人的错误,以身作则。& (6)成员乐于助人、富于爱心。与孩子一同去做助人的事。& (7)成员之间互相鼓励学习,鼓励独立思考。对别人的不同或新颖想法,先听取,找出其中正面的意义作出肯定,而不是一开口就否定它;鼓励孩子多思考不同的可能性。& (8)成员们认识到每一个人的价值,包括自己的价值。肯定和说出每个人的能力和对别人的贡献。& (9)成员乐于与家人分享,无论是乐趣或悲愁。不要只说欢乐的事,也讨论不愉快、伤心的事。关怀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共苦乐。& (10)成员们在一起所做的事,应该注意过程和意义更甚于结果。注重过程就是在乎对方的参与,肯定一起做的意义;结果怎样都不及这点重要。& 在这个环境中无须很高的物质享受,因为与家人在一起便已经是最大的享受。它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动力,孩子在其中发展出完善的信念和价值观系统,内心充满自信、自爱和自尊。四、“亲子教育之孩子成长”&&&&&&&&&&&&&&&&&&&&&&&&&&&&&&&&&&&&&&&&&&&&& (作者:陈敏霞)& 我是陈敏霞,是香港专业效能管理的亲子教育培训师,今天有机会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关于亲子教育之“孩子的成长”的心得体会,请大家指教。& 自从1999年到现在,我分别在黄埔怡园小学、荔湾区华侨小学、海珠区教育局的团体示范教学、晓港西小学,加上多次的公开课中举办了亲子课程之8岁至12岁的“孩子工作坊”。以上的课程,令我对现在的孩子及家长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此总结了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 我今天打算从三个方面谈谈:家长的成长孩子的成长自我成长(一)家长的成长&&& 今天的家长面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有的家长对我说:“吃饭都成问题,哪有时间教他,交给学校就得了。”在社会的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当中,家长发觉用以前的方法处理不了孩子出现的问题。有的家长很无奈地对我说:“我是用以前父母教自己的方法来教孩子,发现没有结果,但又不知哪里有教人怎样做父母的。”家长因面对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大的挑战,产生很大的压力,有时便不自觉地将这些压力放在小朋友身上,令小朋友很辛苦,亦影响了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有家长对我说出内心的担忧:“不学好功课,将来怎么谋生?怎么谋份好的工作?”作为家长,一方面要工作,另一方面又要教孩子,的确很辛苦,难免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情绪来的时候就向孩子身上发泄。在我的课程当中有一节是教情绪处理,当我问孩子什么时候不开心,其中不少孩子会答“当父母发脾气的时候,我就会很受惊,很不开心。”& 我们明白家长的苦衷和难处,但是,是不是这样就可以推卸责任呢?要知道,孩子将来的成就,同父母是息息相关的。其实,孩子的成长,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家长再成长。在依次亲子课程结束时,有一位家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陈小姐,我今天本来只是陪我孩子来上课。在课程当中,我有些感受,发觉要来上课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我听了以后,很开心。因为家长领悟到自己的成长的重要。(二)孩子的成长关于孩子的成长,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素质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我个人认为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与人沟通的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创造性学习思维能力、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的能力、完善的人格(自我价值的建立)等等。&&& (1)与人沟通的能力:在课程当中,孩子需要在陌生的环境中介绍自己。每一个孩子的表现都不同,有的讲话声音不稳,有的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有的全身颤抖。大胆举手介绍自己的只占少数。这个过程结束后,他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开始时很紧张、很惊慌,介绍完了就很舒服、很开心,好象提升了一样。到第二次的时候,他们已经减少了惊慌和紧张,更多的是开心和自然。记得在晓港西小学的课程中,有一位女同学第一次介绍自己时,全身颤抖,不断地向后退,不断地摇头,想退出不参加课程。我过去用手抱住她的肩膀,我感受到她全身都在打颤。经过几分钟不断地给她鼓励和引导,她终于可以大胆地介绍自己。跟着在第二、第三次的课程里,她已经可以轻松地面对全体了。晓港西小学的张老师对我讲:“看到这位同学每一堂课的行为改变和面上的笑容,感受到她在不断地突破。”由此可见,沟通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2)团体合作的能力:现在独生子女很多,成长的环境使他们缺乏同他人合作的能力。我们的课程设计了一些游戏帮助他们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通过这个过程可以看到,有的孩子因为在游戏中输了,就互相指责和埋怨,这样反而另团队输得更厉害;有的孩子只顾自己,不理会其他队员是否配合,这样也会
整个团队失败。记得在一次公开课程中看到其中一队输了,队中五个同学一起指着一个同学,要求把那个同学换掉。我告诉那五位同学,那个同学是他们中的一员,不可以换。我说:“如果你们不断地指责,只会再输。要是想赢,该怎么做?”后来,他们明白了,五个同学伸出手道歉,见到那个同学立刻投入讨论。最后,这队赢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体会到要想整个团队赢,必须要有一个简单的策略,而且每个队员都要明白这个策略。孩子也学会了团队要有一个领袖,负责指挥,分工合作。他需要照顾到弱小的队员,因为弱小的队员会使整个团队输,而帮助弱小队员提升,才是最快使全队胜利的方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掌握团队合作的能力,是需要引导和启发的。这份能力,在他将来踏入社会后,便会对他的成败有很大的影响力了。&&& (3)创造性学习思维的能力:在我接触的家长中,他们都有共同的烦恼,就是小朋友做功课和背书花费的时间很多,而且看到小朋友很辛苦。在课程中孩子学习了图记法、形象记忆法、10个 做功课开心的方法等。有一位教育局的老师告诉我,她的儿子平时要用3小时背唐诗,现在用图记法只用了20分钟。还有一位家长告诉我,她的女儿在学小提琴的时候,运用学过的方法,看到她学琴比以前轻松了。家长教孩子学习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比不断地叫他们背、读、写更重要。我们需要记住;学习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的,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他们一生都有帮助。&&& (4)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的能力:以往孩子不开心的时候,用的方法就是扔东西、骂人、打人发泄。在课程当中,我引导孩子们用一些对自己、对别人都尊重的方法去处理自己的情绪。上完这个课程不久,有位家长打电话告诉我:“陈小姐,很奇怪,以前我的女儿见我发脾气,就很害怕,跑回房间关门,不敢出来。学完你的课程后,有一天,我的心情不好,向她发脾气,她没有跑回房间,看着我,小声地对我说:‘妈妈,你是不是不开心?’听到她这样说,我心里的气已经减了一半。”还有一位家长对我说:“我的儿子有一天看到他的阿姨在发脾气,就5阿姨用深呼吸的方法放松,令自己的情绪平静。阿姨被他的话逗开心了。”正面地面对和处理情绪的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的,这对他会有极为长远的影响和意义。(5)完善的人格(自我价值)的建立: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自爱、自尊。在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孩子们建立自信,也就是对自己的能力肯定,再进一步,我们引导孩子明白:什么是自爱的行为,什么是自尊的行为。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两个同学打架,通过我的引导,两人知道打架是不自爱、不自尊的表现,同时懂得了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处理事情。最后两人和好收场,互相向对方道歉。完善的人格,可以通过孩子成长过程里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来学习和掌握。(三)自我成长& 作为亲子师的我,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不断地成长。过去,我在企业做培训师,偏重在产品、销售、技能方面的培训。而面对顾客和经销商,沟通协调时常出现争执,人际关系紧张,处理方法太简单,导致工作有压力、情绪常波动,从而影响自己对这个社会的看法,甚至对自己的将来产生困惑。现在,经过这些时间的学习,解开了很多以前的疑惑。有位心理学家说:“人的成长就像一个洋葱一样,每一层代表了那段年龄的成长(要学的东西)。如果那一层在当时没有成长(没有学到应学的东西),在他长大以后要用双倍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完成那一层的学习。”一个完整的人,就像一个完整的洋葱一样,每一层都是完整和健康。我现在的工作,正在帮助我自己完成我在过去的成长中未完成的那些部分。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和健康的人。& 亲子培训师的各种使我不断地完善自己,同时也为有需要的家长和小朋友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孩子的成长除了学校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外,更需要社会的支持,例如广东社会学学会潜能开发委员会致力于研究人的潜能如何开发和运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校、家长、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能够更健康地成长。五、信念系统& 我们对人与事物的反应,做或不做某些事,内心的推动力等的原动力都来自我们内心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简称为“信念系统”。了解自己的信念系统,并且掌握提升它的技巧,人生便会更有意义,更有所得,更开心了。& 信念系统(Belief&
System)其实可以分为信念(Beliefs),价值(Values)和规条(Rules)。在我的课程里,为了方便总是称呼它们为BVR。价值和规条同属信念,只不过是具有一些特别性质的信念而已。& 信念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是我们所确认的世界维持下去的法则(注意是一个人脑子里所认识的世界,即主观的法则),是解释和支持行动变化或没有行动变化的理由,是这个世界种种关系的逻辑。对很多人来说,信念也就等于真理——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所以,信念是绝对的。& 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和给一个人的好处:其中什么重要?可以给我些什么?可以为我做些什么?或者凭此我可以得到些什么?价值是做与不做任何事的原因,所以,推动一个人的方法必然是在价值上做工夫。& 规条是事情的安排方式,也就是做法。规条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取得事情中的价值和实现有关的一些信念。规条会涉及人、事、物的组织安排和活动,故此,有清晰的动词在其中。& 以下举一些例子去证明上述的概念:例一:“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这样我们才会被群体接受,并感到安全。所以,我们每天早上见面时都互道早安。”信念:“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信念中常有“应该”、“必须”等词语,以显出其绝对性,但是动词是不明显的。价值:“被接受”,“感到安全”。规条:“互道早安”这个行为,目的是使人们取得“被接受”和“感到安全”的价值。并且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信念,注意所用的动词十分清晰。例二:“我不会成功的,参加了只会令我辛苦而又得不到收入,我昨天已经推却了邀请。”信念:“我不会成功”。涉及个人的信念中多有“一定”、“不会”、“必然”等词语,以显示其绝对性。动词也是不明确的。价值:“令我辛苦”,“得不到收入”。规条:“推却了邀请。”这个行为,保证了不会得到那些负面价值,并且实现了“我不会成功”的信念。所用的动词也是清晰明确的。例三:“每个有上进心的人都应该不断地汲取学问,因为学问懂得多,别人才会尊敬他,找工作更容易,升职也会快一点。你应该多看点书,多参加课程进修。”& &&信念:“有上进心的人都应该不断地汲取学问。”注意“应该”二字的出现,所用的动词是虚泛的。价值:“别人的尊敬”,“容易找工作”,“快点升职”。规条:“多看书,多参加课程进修。”这样做,为了取得上面的价值和实现那个信念。上面的例一,“互道早安”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信念。“互相尊重”不一定用“互道早安”才能实现出来。事实上,“互道早安”在欠缺某些条件的情形下,甚至不能够保证实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这个信念。例三也是一样,“多看书,多参加课程进修”,是为了实现“求上进的人都不断地汲取学问”的信念。这个信念也不一定只有凭看书和参加课程才能实现。同时,若不注意看的是什么书,参加的是什么课程,多做这些行为,不一定就会增加学问。六、自我价值& 在一个人的人生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就是他的“身份”,决定了他的信念系统,掌握一些什么样的能力,有怎样的行为和怎样支配他的环境中的一切事物。& 然而,“身份”从何而来,怎样建立出来?“身份”本身能否被分析,因而掌握提升之道呢?孩子和成人,又怎样把“身份”简单地加以改善呢?& 身份是在个人方面最高的层次,就像一颗钻石。自我价值就是这个人最高、最重要的本质,就像是这颗钻石的本体特质。钻石的多个面,向不同的方向反射出钻石的本体特质的光芒,就如一个人生活中的多个角色,其实都是这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反射面。& 自我价值(身份),决定了一个人所有的信念、价值和规条,因此包括它们的全部。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里,符合该角色的信念、价值和规条会呈现出来,因此,在不同角色中的一个人或许会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出现,但是,总离不开这个人的自我价值范围。自我价值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成就。它也是今天社会里种种个人问题的基本根源!& 一个人已经拥有使自己人生成功快乐所需的所有能力,如果一个人感到未能在每天、每一件事中体验这份成功快乐,除了检讨是否没有在事情中做到“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之外,还可以凭检讨和提升自我价值而有所改善。& 自我价值在潜意识的深层之中,用文字不容易描述和理解,用比喻和例证较为容易。当一个人意识到并认同自我价值怎样不足,他便已经开始了提升之路,因为潜意识已因此而存有比较、反省的能力。&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是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孩童的阶段,身边的成人如何引导他去理解每一件事和如何做出反应的行为决定这个人能否培养出足够的自我价值。& 简单地说,自我价值就是自信、自爱、自尊。&&& 自信就是信赖自己具备所需要的能力。一个人对自己没有信心,就不能对别人有信心,别人对他也不会有信心。自爱就是爱护自己。一个人不爱自己,就不能爱别人,别人也不会爱他。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一个人不尊重自己,就不能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 以下的比喻可以简单地解释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与他种种行为的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有100分的自我价值,内心的占80分,外表的占20分。因为如此,所以即使自信十足的人,仍会想穿得好看一点,希望有人赞美他。& 一个在成长过程中未能建立出充分的自我价值的人,例如内心只有30分,他可能会有两种心态:第一种是认为不能让别人知道他内心只有30分,故此不惜一切地去维持“我有80分”的假象,例如不肯认错(分数太少,不能再减);事事争强,注重面子(表现出高分数);坚持己见,不顾他人等。第二种是知道自己不如人,处处退缩,怕承担责任,但又到处批评别人,希望凭此使他人减分,终于与自己同等。自我价值不足的青少年会用种种方法去寻找增加外表的分数,例如爱买名牌产品、崇拜歌星明星、标新立异、与素爱暴力滋事的人为伍和做出种种出格行为等。这些征象,往往持续到成年。& 一个母亲把亲生的四岁女儿从23层楼上抛下。她对女儿的生命如此轻视,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生命同样轻视。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出足够的自我价值。& 反之,一个有足够自信、自爱和自尊的少年,会拒绝不良分子引诱他尝试吸毒。他会说:“我有如此强大的能力,能够做这么多的事,有这么多的方法去找到乐趣、满足,我不需要这些。何况我要保全自己的力量,争取别人对我的尊重,因此这些事不值得我去做。”& 认为自己的价值不足,潜意识就会不断地寻找侥幸、以少博多、不劳而获或者占便宜的机会。贪念、冒险、小器、妒忌、自私、见利忘义都是价值不足的表现。到处说人坏话,爱讨论花边新闻、爱捉弄别人,只说不做等,也都是价值不足的表现。& 自我价值的确认,就是自信、自爱和自尊。而这三者是依循这个次序的:先建立起自信,才能建立自爱;有了自爱,才能建立自尊。& 自信是信赖自己的能力。能力带给一个人正面的价值,任何能带给自己很多价值的东西自己都会爱护它。有了对它爱护的心,才会尊重它的存在。第三章 孩子在成长和教导上的需要一、孩子大脑的发育二、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三、0至6岁四、6至12岁五、12岁以上六、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七、孩子10至12岁的转变一、孩子大脑的发育& 在大千世界里,不同的生物,其大脑神经细胞(学术上称之为“神经元”)的数量也不同。一只苍蝇有10万个神经元,老鼠有500万个,而猴子,所有生物中接近人类的动物,其神经元有100亿个。一个成年人则有1000亿个神经元。& 大脑对人的一生影响甚大,这点大家都很清楚,然而脑是怎样发育,它怎样工作和怎样可以使它发挥更大的作用等,却不是一般人都有机会接触到的学问。事实上,近年来科技突飞猛进,对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脑神经学的进步使我们了解到胚胎里的生命和婴儿的脑的发育过程。对于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种种情况时大脑怎样运作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它,今天都有了清楚的认识。& 我们的脑(更确切地说,是“脑神经系统”),大致上可分为三个功能区域。第一个区域收集来自各个感觉器官(视、听、味、嗅和触觉)和体内各部分的讯息。第二个区域负责处理这些讯息,作出回应决定和储存这些讯息。这个区域是我们大脑最重要的区域,也是头颅中那个叫做“脑”的器官的绝大部分,一般我们谈到思考、情绪、记忆、性格等时所说的脑,便是这部分。第三个区域负责执行脑作出的决定,传至身体各部分去做出相应的配合行动。& 举一个例子,当一个人抬起手做出拍你的动作时,你的眼睛接受到这一讯号,经由脑的第一区域的神经元,传入脑的第二区域。在这里,脑会把所有在过去储存起来的关于这个人的记忆、关于这个动作的所有经验及可以作出的回应的种种选择找出来,加以判断,然后作出如何回应的决定。例如:若对方的脸上有怒容,这便是一次攻击;若对方面上有笑容,也许这是一次玩笑。这个判断,经由脑的第三区域的神经元传给手、足,作出相应的行为,也同时传入体内各部分,使各个器官及系统产生配合的反应。例如:若这是一次攻击行为,内分泌系统会快速地制造及释放出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同时消化系统会放慢,眼、耳等会加倍灵敏等。& 大脑中三个区域的神经元传递讯息的方法是运用一些生化物9学术上称为“神经递质”)。讯息在一个神经元内的传送是使用电脉冲,当讯息到达那个神经元的末梢的时候,一些生化物便会被释出,另一个神经元,因为有接收该种生化物的“接受器”(学术上称为“受体”),便会收到所传递的讯息,然后再经由同样的电脉冲/生化物交替的过程,传递到其他的神经元。一个成年人的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而每个神经元,往往与10000个以上的其他神经元连接,由此可以知道,传递讯息的复杂过程是如此骇人地庞大、快速和全面。& 近年来,科学家对那些生化物,开始做出深入的研究,目前已经掌握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但是要说全部了解,还言之过早。现在我们知道这些生化物是控制我们情绪的关键,如今的医学、药物学、病理学、生理学、营养学、心理学和脑神经学等的研究都集中于神经递质和受体方面,而且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上面说过,一个成年人有1000亿个神经元,人人都差不多是这个数字,相差极少。一个人的聪明与否,并不是决定于他的神经元的数目,而是决定于他的神经元所建立起来的连接网络的大小。计算连接网络大小的方法是计算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连接点。一个成年人的脑会有500万亿个这样的连接点,而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这方面的差距可以达到25%!连接点越多,这个人越聪明。增强脑力,便是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数目。增强脑力的方法,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来形容至为贴切;多运用大脑,脑力便会增强;少用,脑力便会衰退。& 现在,让我们看看大脑发育的过程,肯定会使你赞叹不已。& 当一个生命在母亲的体内孕育,脑纤维组织会在受孕后第23天开始形成,神经元会在怀孕后第40天左右出现,并且急剧地分裂、发展。在短短的4个月里,神经元的数目会达到2000亿。(记得前面说过,一个成年人的脑只有1000亿个神经元吗?)这2000亿个神经元争取各种机会相互联系,活动最强的1000亿个会成功做到联系,并且因而得到养料的滋润。较弱的1000亿个神经元,因争取不到工作,便被淘汰。婴儿出世时大脑的体积是成年时的30%;在两年内,便会成长至成年的90%。由此可见,脑是婴儿最先发展的器官。&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绝大部分是因为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出来,在母亲的体内便已经开始。婴儿出世,开始独立地生存,外界的刺激既多且密,神经元的连接网络急剧地发展。有些时候,其增长速度可达每秒钟增加30亿个连接点!在8个月时达到最高峰,会有1000万亿个连接点(在数量上这时是最高峰,但从效率的角度看,连接网络能力最强的时候是3岁左右)。在达到最高点之后,又会有一次淘汰过程出现:连接得不好的和少用的网络会消失,连接点的数字会下降至500万亿,刚好又是一半。这会在孩子12岁左右时完成。此后,一生的神经元连接网络的数字会大致上停留在这个数字的水平(除非接受一些特别热脑力训练)。& 在两次的淘汰过程中(神经元和连接网络),每次都淘汰一半,而只有最好的一半保留下来。上天让我们成长的条件是如此的丰厚,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很多科学家相信,没有人运用脑的能力超过1%!所以,孩子不会有智力不足的问题,而只会有智力运用不足的问题。& 上面说过,大脑的成长,会靠外面世界所给它的刺激,尤其是视觉、听觉、语言、嗅觉、肌肉控制及理解等能力的发展,如果在幼年时未能充分运用脑力去学到正确的基本能力,长大后便会有严重的能力障碍。& 从出生至12岁这个阶段里,由神经元组成的连接网络会不断地发展出一些特别的组合去配合某些学习或者成长所需的条件,例如思考、说话、观察、态度、行为倾向等。这些特别组合会快速形成,若没有被好好地运用,也会快速地消失。这些特别组合,更是儿童“天分”的显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这样的“学习窗子”出现,特别适合某些活动,例如弹钢琴、绘画、运动,甚至学术上的特别领悟力。如果我们给孩子充分的机会去不断尝试新事物,也许会正巧碰上合适的“学习窗口”,孩子会有异常的表现,被认为有天分,加上孩子对此有兴趣继续学习(再加上家长的一点鼓励),孩子便找到了未来成就的方向了。一般来说,12岁之前所有这些学习窗子都出现过了。& 孩子必须不断地接触新事物,并且不断地去运用他的感官和身体做出配合,否则,他会失去或者减弱他成长期学习的能力(这就是孩子总是顽皮的原因)。例如;一个有正常大脑的孩子,如果到两岁时还未有过视觉经验的话,这个孩子将会失去视觉的能力;又假如他到十岁时仍未听过任何字句,他将永远不能完善地学好任何一种语言。所以,让孩子多尝试、多接触事物是十分重要的。& 明白了孩子大脑的发育过程,家长便能更容易更有效地去教导孩子了。二、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 社会学家艾力·艾力逊的研究指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心智成长的特定目标。如果在该阶段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发展,这个人会在生活上出现一些问题,长大后他就需补回这个过程,但要付出很大的人生代价。& 艾力逊的研究结果,被现代的社会心理学家所尊崇,因为它解释了在不同社会里成年人性格和行为上出现种种偏差的成因。八个阶段的前五个,在一个人的21岁之前完成:第一个阶段:0至1岁&&&&& 信任与不信任第二个阶段:2至3岁&&&&& 自主与羞愧第三个阶段:4至5岁&&&&& 主动性与内疚第四个阶段:6至11岁&&&&& 勤勉与自卑第五个阶段:12至21岁&&&&& 身份(与对角色)的困惑表3-1指出了在每一个阶段里孩子的需要和家长正确的做法,家长若忽略了便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导致他日孩子长大后会出现的个性特征和其他与这个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倾向。表3-1& 出生至21岁的五个阶段阶段孩子的需要或行为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回出现以下的个性/特性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第一阶段0至1岁&& 信任与不信任肚饿—被喂食物 受惊—被拥抱&&
哭泣—被拥抱&& 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需要他。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1.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及极度害怕被遗弃的表现;2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3需要别人照顾;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展示偏执狂症的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第二阶段2至3岁&& 自主与羞愧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如果有家长支持及受到尊重的对待,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及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如果孩子在成长阶段中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及嘲笑,尤其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很容易会产生害羞及羞愧的感觉。1.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2、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3.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赖别人的人;4.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5.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歉。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第三阶段4至5岁主动性与内疚1.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2.发展出主动性如果在这阶段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说出他的想法及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不支持他,反而因他做出新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性,或会秘密地做。1.害怕犯错;2.感到无助及内疚;3.只懂得安慰别人;4.回避风险;5.隐瞒错误。1.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2.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3.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4.不断地去讨好别人。第四阶段6至11岁勤勉与自卑&&& 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及表现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激励而变的有活力。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了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的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1.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2.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3.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1.凡事要求完美;2.经常拖延及耽搁;3.不知如何达到目标。第五阶段12至21岁身份与对角色的困惑青春期:1.找出他自己怎样去适合这世界;2.接受自己身体生理上的变化;3.界定自己对异性的身份;4.界定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5.找出人生应怎样过。若这阶段容许他去探索他自己的梦想及感觉、改变想法及尝试新的方向,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若家长及身边的成人不支持他,又不引导他去探索,而只是过早地强逼他进入某一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1.不正确地表现出青春期的行为;2.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3.不能订立人生目标;4.依靠情感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1.需要不断地谈恋爱;2.需要凭拥有的东西、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角色。三、0至6岁&&& 人类的本能远大于我们所表现的。幼儿有极丰富的学习能力,如果加以有计划的激发,下一代就可能有无数的爱因斯坦、毕加索、居里夫人等伟人的出现。&&& 近年的科学研究不断地证明:孩子越小,学习能力越强。传统上我们往往注意孩子进入小学以后的学习,却忽略了孩子由出生至入学的这一段,即0至6岁这个阶段。&&& 0到3岁,可称为幼儿时期,是基本上以家庭为主的幼教。3到6岁,称为幼童时期,是基本上以幼稚园为主的幼教。6岁前的幼教是右脑学习(感性学习),属于直觉式的训练,也就是潜意识能力的训练。6岁后是左脑学习(理性学习),是意识能力的训练。&&& 6岁前的孩子不在乎重复与单调,本身丰富的想像力可以使单调的讯息变为有趣的东西。他全然不介意每天都听同一个故事,虽然他对内容已经滚瓜烂熟,甚至在家长说错时会马上加以纠正。家长在说这类故事的时候可以观察到孩子神情的投入及眼睛的不断转动(在脑里运用想像力的表现)。&&& 因为一个人大脑的能力决定于神经元构成的连接网络的大小,连接网络是根据外界因素刺激而产生的,而主要的连接网络发展工作在一个人的12岁之前完成,故此幼儿时期的学习是基础的建立,最为重要。以学习外国语言为例,任何成年后才学外语的人都知道那份困难。如果学习班里有10岁以下的小童,小童的成绩总是比大人的好:发音既准,文法与生字又掌握得快,便是这个道理。幼儿的脑神经网络,以量来说,最高是在出生后8个月左右;以质(能力)来说,最高约在3岁左右。所以20岁学外语的不及10,10岁不及3岁。而3岁又不及在出生后第一年便学。不要忘记:脑神经网络是配合外界刺激而生长的,当婴儿受到外语的刺激时,他脑里的神经网络便会相应发展,也就是说,所发展出来的网络是最适合学习外语的网络。与其相比,成年人只是运用已有网络去做本非为此的工作,当然学得比孩子慢了。&&& 以下是婴儿出生第一年的一些重要知识:&&& 胎儿出生的第一个月(28天),叫做新生儿时期。新生儿时期是心理现象的发生时期,是独立心理活动的开始。&&& 儿童出生时并不具有心理现象。儿童心理的发展是跟儿童在社会活动和教育等条件下,儿童的神经系统,尤其是与脑结构的发展分不开的。这跟儿童大脑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机能的发展分不开。因此心理不是别的,它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大脑活动的产物。&&& 儿童生下来的时候,只有“非条件反射”的功能,非条件反射是遗传下来的,是本能性的,它的适应性非常低,但它是形成“条件反射”的自然前提。&&& 条件反射在儿童出生两周后才开始产生,最初的条件反射是很低级的,适应性也是很差的。条件反射是由脑来实现的一种信号机能,反映和揭示刺激物的意义,从而使人能根据事物的信号和意义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条件反射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生的标志,标志着作为独立个人的心理、意识的最原始的形态。&&& 在出生后大约一年的时间内,儿童身心各方面都有了极为显著的发展。在成人的影响下,儿童不断掌握随意动作的能力,并且获得对简单事物的初步认识。这一年的变化确实是非常巨大的。作为人类特点的直立行走、双手动作、言语交际的能力,经过逐步的发展,终于都开始出现了。&&& 儿童从很小的时候起,就不是消极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在积极的活动中反映现实。例如:饿了就吵叫,饱了就安然睡去;对甜的东西表示欢迎,对苦的东西表示拒绝。&&& 动作:动物出生后不久,动作能力就发展得很好,可以自由行动起来。而人类的幼儿,在出生后的前半年,首先发展的是一些感觉的能力(如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等),至于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爬行和走等运动能力,都是随后才发展出来。&&& 触觉:儿童大约从出生后第三个月起,一种不自觉的手的抚摸动作就开始了。他无意地抚摸被褥、亲人或玩具等。到第五个月左右,由于抚摸动作的不断重复,儿童开始把手作为认识的器官来感知外界事物的某些属性。&&& 感觉:皮肤的感觉很早便开始了,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颈和眼皮等。皮肤感觉对幼儿来说至为重要。对早产的婴儿多做抚摸皮肤的行为,对提高存活率有很大的帮助。&&& 味觉和嗅觉:约在出生的30天左右,经过20多次的重复经验,幼儿便可以对有香味的食物有所反应。4个月的儿童,就能比较稳定地区别好的气味和不好的气味。&&& 视觉:婴儿出生的两至三周内,常常可以看到某两眼不协调运动。这是因为他眼球运动所需的肌肉控制能力尚未形成。两三周之后,两眼不协调的情况会消失,而且可以开始对光线或物体有所反应,但不能长久地把视线集中在一个物体上。视线集中的能力,需要在第五周左右才能掌握。第三个月时才会圆满地集中和灵活运动。婴儿从第四个月开始对颜色有不同的反应,特别是红色最能引起兴奋。约从第五个月开始,他能够注视远距离的物体,如飞机、月亮等。此后,视觉的发展,就已经不是集中注意,而是对事物积极观察了。&&& 听觉:听觉在母亲体内便已开始发展。婴儿刚出生时常会有听觉不甚灵敏的情况,那是因为耳内羊水还未清除干净。在三个月内,儿童便能明显地注意到声音的来源。在第三、四个月,儿童能对音乐表现愉快的情绪及对刺耳的声音表示不快。&&& 知觉:即是对事物整体分析的综合反映,由出生后开始逐渐发展,出生后两天的婴儿就可以分辨人脸和其他模型。比较其他图片来说,他会表现出对人脸图片注视更久,在两至三个月左右时,开始有深度和空间知觉。四、6至12岁&& 由出生到12岁左右的小童,是一部不断学习、不断修正的机器。这部“机器”精力无限,不能安定,对很多新事物都感兴趣。&&& 表面看来,孩子不肯听话;不能好好地坐一会儿;越叫他不要动,他越会伸手去动;变化无常,家长简直应接不暇。&&& 其实,所有这些都表现出孩子很正常,他正在努力地发挥和运用体内的“学习机器”,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吸收知识、学习和培养能力。&&& 6岁之前,孩子用右脑学习,特性是幻想力特强。6岁之后孩子开始较多用左脑学习。以下是一些该注意的事项:&& (1)右脑学习,主要是训练孩子对事情的整体吸收和创作力。这是极为重要及基本的智力。6岁前的孩子老是要家长讲故事,就算每天讲同一个故事也不会闷,而且听得津津有味。他会记得故事内容,如果家长说漏或说错了片段,孩子会马上提醒家长。重复同一故事,实际是在帮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把整体感受和创作力训练到完善。&& (2)事情的“道理”需要推论思考,这是左脑的工作。孩子在6岁之后才开始发展左脑学习。故此与6岁以下的孩子讲道理是没用的。教导6岁以下的孩子做一些事,应强调什么是对他最好,帮助他培养出纪律性;6岁以上的孩子,才要教他明白事情的逻辑,这当然需作适当的训练,让孩子一步一步地培养出好的抽象思考能力。&& (3)孩子的神经元所组成的连接网络(即智力)比成年人的强很多,但表达能力则比成人弱很多。孩子能够感受和洞察到事情的存在(例如家长之间的不和、忧虑等),但是如果家长不提甚至蓄意地隐瞒事情,孩子便会以为事情不能提出来讨论(他也欠缺表达能力去做讨论),于是在心里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产生一些错误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可能一生都有不良影响。家长如能明白这点,就应该尽量不隐瞒事情,抱着“无事不能谈”的态度。同时,家长应该明白孩子的表达能力弱,与孩子谈话时不“代替”孩子说话,而是帮助孩子正确地表达出内心的意思。&&& 6至12岁的孩子顽皮,不断搞新花样,喜欢玩耍而不爱读书;总是坐不稳,走不定,不断地左弄弄,右弄弄,不然的话,就是嘴巴不停。很多家长都因此而感到很累。&&& 要解释孩子身上出现的这类行为,我们需要从他们脑神经系统发育的过程如何与孩子身体成长相配合这个角度分析。孩子出世时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懂,脑与身体各部分的能力虽已具备,但需要编入程式,使他们在生理及心理上能够发展出处理生活上出现的各种情况的综合能力。身体是由大脑驱动的,大脑由无数神经元组成,神经元的运作能力,决定于它们所组成的连接网络,而这个连接网络的产生,则要靠外界出现的刺激因素。接受的刺激越多和越有所不同,产生出来的连接网络便丰富,人也就越聪明。科学研究证明,在幼儿期较少玩耍的孩子的智商比幼儿时经常与他人一同玩耍的孩子低,便是这个原因。&&& 举个例子,孩子很小的时候,若有多种语言在生活环境中出现,神经元所受到的刺激便会制造出所需要的连接网络去配合,这个孩子长大了学外语时会觉得很容易。&&&& 接触每一件新的事物都是对神经元的一次新的刺激因素,都会促进其连接网络的一些新发展。但是如果这件事重复出现,而且内容完全一致,神经元便只会重复使用第一次刺激时发展出来的连接网络,而不会有新的发展。由此可见,同一件事但用十次不同的做法,会给孩子发展更多新的神经元连接网络的机会。&&& 若想孩子发展出好的神经元连接网络,除了供应足够的营养外,最重要的便是有足够的刺激因素。若只是任由环境出现的事物带来刺激因素,孩子所能得到的发展智力机会就太少了。故此,小孩子总是不断找寻新的事物,尝试新的行为,对每一件事都有兴趣。如此,他才会得到最多的刺激因素,他的脑力才能有最好的发展。所以孩子搞新花样,被家长说顽皮,其实正是在努力学习中。&& 孩子需要学习礼貌,懂得和其他人相处时的仪态,故此应该教他学会在某些时候安静地坐下谈话。同时,给他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容许他有大量的活动(玩耍),使他的脑力有充分的发展,这是同样重要的。&&& 孩子活动时间的运用也需要注意。今天的家庭比以前丰裕得多,家长往往希望孩子留在家里(理由是安全),宁愿孩子把时间花在电视、电脑和电子***上。孩子的确应该自小便懂得使用电脑,电视也有有益的节目,电子游戏亦能使家人欢乐一堂,有其价值。可是这些科技产品不应占孩子活动时间的大部分,因为孩子需要很多不同的刺激因素,光靠这些是不够的。&&&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们可以学到沟通、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取得支持、化解冲突、建立和谐关系;孩子参加野外活动,可以学到照顾自己、解决困难、利用环境条件、互相帮助、提高自信心和认识大自然;孩子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工厂、电台等可以充实人生知识;孩子参观老人院,孤儿院、农场、医院等可以帮助他们在感性方面的成长。这些,是在家中面对着电视、电脑无法学习到的。&&&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孩子玩耍和参加课外活动。这样做,还能减少孩子给家长带来的烦劳。五、12岁以上&& (1)一般来说,14岁至成人称为青少年期,一些早熟的儿童,12、13岁便已进入青少年期。&& (2)进入青少年期的孩子,是准备塑造自己成为一个成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对家长来说比以前的几个时期更难处理。&& (3)教养青少年子女的要诀:&&& 家长不能强迫青少年子女,青少年子女也不能强迫家长;双方都不能勉强对方做对方不愿意做的事。&&& 若亲子沟通或关系欠佳,需要改变的首先是家长;只有当家长有积极的改变时,子女才会改变。&& (4)青少年带给家长最大的烦恼是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可以归纳为六类:&&& 引起注意:&&& 积极型——恶作剧、顽皮、打扮出格。&&& 消极型——答应了却不做,忽略分内该做的事。追求权力:&&& 积极型——反抗、不服从、顶嘴、有敌意。&&& 消极型——顽固、抗拒。&&& 报复:&&& 积极型——故意做令家长伤心的事、暴力破坏、粗野。&&& 消极型——用怨恨的眼光看事待人。&&& 自觉能力不足:积极型——不守常规、专做刺激性强的事,包括赛车、做危险运动、饮酒、吸毒品、性滥交。&&& 消极型——轻易放弃、不愿尝试、甘心落后、逃学或用其他种种方法逃避,包括饮酒、吸毒品。&&& 表现优越感:努力追求更高成绩、最高荣誉;看不起家长和别人;用优越感和别人对立。&& 寻求同辈接纳: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去做种种事情,以求取同辈们广泛的接纳。&&& 上述六类行为,在成人社会中亦经常可以遇到,若是轻微的情况,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第五、六类,在工作环境中其实是必须的行为,只是不可过分。这里所指的是青少年负面的、不负责任与不顾后果的表现。&& (5)针对家长对这六类行为的反应,青少年通常会做出以下的回应:&&& 暂停。但不久又再犯,或者改变方式去做同样的事。&&& 抵抗。或是表面屈服,内心抵抗;或是越强制则越顽强地反抗,直到家长让步为止。&&& 不理。继续其行为,不论家长怎样反应。&& (6)家长处理以上六类不良行为,较为有效的方法是:&&& 针对“引起注意”:&&& 故意不理其不良行为,不要有求必应,但要密切地注意和表扬其积极正面的行为。 &&& 针对“追求权力”:&&& 不跟他斗,保持平静;家庭中的决定,让他参与、合作。针对“报复”:避免处罚,运用多种方式重复表示孩子其实受人喜爱;处处以信任建立关系。针对“自觉能力不足”:对孩子不断地鼓励,避免批评;引导孩子参加正面而容易显示力量的活动,尤其是能够增加其责感的活动。针对“表现优越感”:引导还明白真正的优越是不断地超越自我而不是把别人压下去;并且强调与别人一起合作才有真正的成就和更多的得益。针对“寻求同辈接纳”:引导孩子认识自我价值(自信、自爱、自尊),定下值得交往的朋友的标准。(7)概括地说,青少年的问题多是因孩童时期成长工程中家长对其教养的方法不对而产生的,家长必须立下决心改变教养方法,才会有效果。下面几点,有关注意:不能期望短时间有效果。家长必须有耐性地坚持正确的做法,直到孩子自觉应有所改变,才会有真正的改善出现。家长应提醒自己:扮演孩子朋友的角色,比处处强调家长的特权更会有效果。家长与孩子日常的沟通方式及生活中的配合,需要认真地讨论。参考本书第二部分之“亲子关系十个基本要诀”。&&& 家长刚开始改变教养方法时,孩子可能更加变本加厉。如果家长坚持改变,孩子就会慢慢地察觉到老方法没有用,于是就会产生顺应改变的动机。&对已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家长应以帮助他建立出以下的信念及行为模式为目标,见表3-2:表3-2& 青少年的正确信念及行为信念行为1.与群体的关系1.我有所属,因为我对群体有贡献1.助人,合作,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决定及执行2.对自己的人生2.我可以自己做决定,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自动自觉地做事,丰富自身内涵3.与别人的相处3.我与人配合,我也有平等权利3.寻求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亦尊重别人4.面对冲突4.我可以从冲突中退出,亦能以自敬和敬人的态度处理事情4.不理会他人的挑衅;接受他人意见发现自己有错时会承认和道歉六、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自信、自爱和自尊,而建立的过程也依此次序:须先建立自信,自爱才能建立,然后自尊才能跟着建立。自信就是信赖自己的能力(可以取得人生里所追求的成功快乐的能力),所以能力是自信的基础。能力的基础是经验。一次不做便没有经验,做过一次便有一次的经验。所以,让孩子多做事,便是建立经验,继而建立能力,再而建立自信的方法。鼓励孩子多用本身的能力,无论是思考或行为,在种种事情上多肯定他做到的效果,孩子便能建立自信。妨碍孩子建立自信的行为,在现今社会的家庭生活中,比比皆是:1)只看到孩子的失败,看不到孩子的成功。失败从来都不是全黑全白的表现。孩子差一分及格,我们只看到这一分的欠缺而怪责孩子,却不会肯定孩子已取得的分数。望子成龙,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尚未做到的2%,而忽略了他已做得很好的98%!(2)代孩子做他本来可以做的事。我称这为代替孩子成长。很多家长以为为孩子多做一点,例如代他背书包、收拾课本、做带到学校的三明治及午餐等,才显出他们对孩子的爱。其实这使得孩子不能充分地成长,不能建立出一份完善的自我价值,又怎么可以称之为“爱”呢?孩子可以做的,让孩子做。慢慢地,他注意到自己能做种种事的能力,他与其他同年的孩子比较一点也不逊色,更在某些事上显出超越他们,他的自信便能建立。一个事事要人代劳的成人,哪里会觉得自己成功、有能力?孩子也是一样!(3)怕孩子冒险出意外,不让孩子去尝试、突破。这种保护会使孩子最终产生事事却步的心态。人生里一些风险是无可避免的,虽然说可免则免,但是在一定程度之内,对安全没有太大威胁的活动(例如爬山、露营),可以培养出孩子在困难环境中照顾自己的能力,更能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提升。孩子若在受家长保护的环境中学不到面对挑战时如何照顾自己,将来在人生中独自面对挑战时,所须付出的代价往往会大得多。(4)多批评少嘉许的语言。这使孩子难以认识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孩子出生的时候完全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内心的一份彷徨和恐惧是十分大的。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很多的不断的鼓励和肯定,才能建立起对自己成长中培养出来的能力的认识和信心。其实无论孩子所做的事怎样失败,其中都有可以肯定之处;他的行为怎样不当也都有能力的表现。先加以肯定,再帮助他把能力用在家长希望孩子有所提升之处,会省力很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说话,让孩子感到有他自己的地位,会使孩子更易产生责任感和自律。还既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家庭的事会影响孩子;孩子也有能力影响事情的结果,故此,孩子的参与和支持是重要的,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的自信、自爱和自尊最容易培养出来。七、孩子10至12岁的转变&&& 香港每年的青少年自杀个案,八成以上的年龄是在9至14岁之间。这不是巧合,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个阶段最为脆弱。孩子成长到10至12岁之间会有一些重要的转变,如果家长不谅解和不懂得配合这些转变,对亲子关系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沟通会快速地恶化;抗拒、隐瞒等行为亦会出现。一般人说的代沟、反叛性格都在这个时期产生。更严重的争吵、不理睬、离家等行为也可能发生。特别是这些转变来得既快又大,令家长感到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这与孩子大脑成长发育的方式有关。孩子由13至14岁左右到成人的阶段,对大脑的发育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准大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做的事都在模拟成年人的行为(认为自己已经有做成年人所做的事的资格),不会只是遵从大人的指示而做事。为了进入这个“准成人”阶段的准备工作便是在10至12岁的一段时间进行。&&& 孩子可能在过去常常听从家长指示,在家长的身边亦步亦趋、很随和顺意。可是在一两周内,孩子会忽然变了另一个人,不再喜欢跟随家长外出,而且事事有自己的主意。他的主意大都不会很好,没有效果,但却总是坚持己见,宁愿事后受骂。原来,为了准备踏入“准成人‘的阶段,孩子的脑里开始了一个预编的程式。在这之前的日子里,孩子习惯并且乐意让家长拖着他的手走路,但是孩子做”准成人’时,却必须不让人拖着,而且用自己的双脚走路。这个改变的第一步就是孩子想甩开家长的手,这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就是不再顺从家长的安排,例如不再喜欢跟随家长去什么地方,送上学也只让家长送到远离校门的路口。这时候的孩子会有很多主意,就算是一件曾做过多次,一向用家长所教的方法做得效果不错的事,现在都不肯照着沿用的方法,而是改用自己想出来的,往往效果不好的方法。弄糟了以后问孩子为何不用旧的好方法,他也答不出来,这是因为在当时,内心就有这样的一份冲动。这份冲动来自他脑里遗传基因预编的程序,是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 家长若明白这是孩子成长中极为重要的一步,便不会事事施压,坚持孩子听从自己的指示或用旧方法了。毕竟家长是想孩子他日成为一个完全有能力照顾自己、成功处理人生中种种挑战的人,甩开家长的手是必然的第一步。刚开始时所想到的方法当然不够周详,可这正是好的自立锻炼呢!若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便以为孩子变得反叛了,处处不听话、事事顶嘴、沟通困难、关系变得紧张。其实,家长应该给孩子鼓励。每当孩子做得效果不好,向他表示你对他有信心,支持他再试。另外,多与他谈谈,听听他的想发和感受。&&& 另有一事,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会有强烈反应,家长若处理不善,或会引起很大的后果。这就是孩子交友的问题。在10至12岁阶段,孩子对结交朋友会有很固执的意见,家长为了防范孩子误交损友,或会对孩子加以限制,孩子因而会有很强烈的反应。家长如果处理得不好,亲子之间的关系会在短短数周变得很坏。在严重的情况下,孩子会不惜为了与某人交友而瞒骗家长,与家长反目,甚至离家出走,虽然那个某人一个月后已经不再是孩子的朋友!其实,这方面的情况是不难处理的,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心里的需要。当孩子完全成长后,在他的世界里得到同辈的接受和有自己的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事。他要学会与别人建立友谊,而且要树立为友谊付出代价的意识。家长的反对,在他的潜意识里就是不让他发展出这份能力的意思,他当然强烈地反抗了。&&& 在另一方面,一个10至12岁孩子眼里“某个人是朋友”所代表的价值观,往往与家长心中的一套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家长心中的“不长进”对孩子便没有什么意义;反之,那个朋友所表现出机智、反抗命令等行为背后所代表的力量,孩子却十分向往。家长若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先了解孩子内心的一套价值观。我建议家长:假如你不许孩子与某人交朋友而他的反应十分强烈的话,可以稍微降低要求,例如订立规则:一个星期见面不超过两次,外出必须在晚上11时前回来,请那位朋友到家中一同玩耍等9可乘机作出深入的观察)。再进一步,可以对孩子说,既然那个人有资格做他的朋友,那个人的父母也有资格做你的朋友了,鼓励孩子安排让家长认识那人的父母。两个孩子的父母有了联系,双方都会更安心。更有效和重要的是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家长必须改变一下自己的角色了。过去,家长可能扮演一个带领、指导、权威的角色,这代表力量、正确做法和标准。在未来的阶段,家长若想维持(或者改善)与孩子的沟通,一直到孩子成年后都可以保持一份融洽良好的关系,家长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去做孩子的朋友。家长的绝对权威仍然有用,但必须收起来,待有绝对需要时才拿出来用。(反正这份权威,待孩子长大到15至16岁时,剩下的也不会很多了!)朋友与家长有很大的不同。朋友有对等的地位,是互相支持、信任和帮助的。有困难和困扰时,我们都会找朋友去舒解。好的朋友,不会老是说他自己怎样正确,也不会(亦不能)逼对方接受他的意见。好的朋友更是无条件地接受对方,就算对方做错了,也会原谅和鼓励,继续支持。最重要的是,与好的朋友谈话,双方都可以表达意见,没有一面倒的权威说话,更不会句句都是批判和指责!有时,我们见到一些父子或母女,年龄加起来已超过100岁,但两人还是十分融洽、亲密,就像忘年之交的好朋友一般。他们都是当年孩子在10至12岁时无意中建立起朋友的地位,一直便都可以维持一份羡人的亲密友谊。如果家长过去的处理模式已经使得双方的关系很僵,家长可以试试以下的办法:找一个双方都比较轻松的时刻,主动地与还谈谈自己(家长)的一些烦事,例如公司里出现的困难,把语言强调在内心的困扰(情绪)上。第一二次孩子或者不会有积极的反应,因为他不习惯这种情况,不知如何是好;也或者他不相信家长这样做是真心的。家长应多尝试几次,加上在其他事上已经减少施加压力,孩子终于会接受,开始与家长谈论家长的困扰。主动说出内心困扰而要求孩子交谈,是邀请其做朋友的表示。家长有困扰亦会找家长倾诉了。在10至12岁(若不能更早)的时期与孩子建立一份朋友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必须明白,若想永远维持成功愉快的亲子关系,这份关系需及早建立,最重要的是在10至12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出现“权威的监督关系”被“朋友的支持关系”所超越。这样说或者不符合传统的主张,但我们必须明白今天的孩子无论在智力成长、社会影响和吸收资讯方面,都急剧地趋向早熟。家长要想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应该改变做法,以效果为目标而不应盲目追随传统了。很多家长问我关于孩子过早谈恋爱的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女孩,在今天的社会环境里,十三四岁便可能会有异性朋友,大部分家长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不知如何处理,只会不断反对,结果很可能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的女儿在谈恋爱而只有你不知呢!如果不想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最好是在女儿10至12岁或更早的时候便与女儿建立好朋友的关系,能够互道内心语言。其实,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自己也对很多事情不知应该怎么办,十分渴望得到一些好的意见,以母亲身份去给她这些意见是最适当的,但家长必须先成为她的朋友,她才会让家长知晓她内心的想法,并与家长分享她的感受。不明白孩子在10至12岁的上述种种需要,最典型的证明便是每有家长问孩子事情,孩子总是回答说:“你不会明白的。”若你的孩子经常有这样的回答,你便应试试本文提供的做法了。第四章& 处理孩子情绪的技巧一、交换型二、惩罚型三、冷漠型四、说教型五、EQ型六、EQ型处理孩子情绪的技巧七、亲子问题案例讨论& 要做成功的家长,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同理心来对待孩子(同心理是了解和分享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并且帮助他们处理负面的情绪,譬如愤怒、悲哀极恐惧。如此,家长才能在自己和孩子之间建立信任及爱的桥梁,适时地对孩子在情绪方面加以有效的辅导,以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和长大后成为更成功、更快乐的人。丹尼尔·高文(Daniel Goleman)在EQ一书中指出,能够妥善地认知和处理情绪的能力,比起智利(IQ)更能保证一个人在人生的各方面,包括家庭关系和事业上的成功与幸福。& 在处理孩子情绪方面,传统上家长的行为有四种类型:交换型——具有吸引力的实物交换孩子停止某种情绪。例如:& “不要哭,妈妈带你去买雪糕吃。”& “来,爸爸带你逛街去,不要再发脾气啦!”& “再这个样子,我就不让你出去玩啦!”惩罚型——对孩子的情绪表现感到不满,加以责骂或者恐吓。例如:& “你这个样子怎像个男孩?真不争气!”& “你再吵我就打你!”& “你也知道家里不容许这样的行为!做错了还在生气,是否讨打?”&& 冷漠型——接受孩子的情绪表现,但没有积极的引导,任由他自己处理。例如:“你回来你的房间吧。待你气消了再出来!”& “心情不好就躲起来,不要去烦人,谁想跟你这个样子的人说话!”& “爱哭就哭一顿够的吧!我回头才跟你说话!”& 说教型——喋喋不休的给孩子教条文字的训导,不理会孩子的情绪表现。例如:“人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嘛!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已经懂得照顾自己了。你也要想想,我们怎样祈望你会做到出人头地,看到你这样,家里每个人都会说……”& 让我们先看一看这四个类型是怎样的,然后再看一看新发展出来的EQ型有什么不同。一、交换型(一)交换型家长常见的行为表现·交换型的家长见到还在悲伤时,他们便急着去买雪糕给孩子吃或提供其他的好处,注重的只是孩子停止表现那种情绪。& ·孩子在伤心或者生气时,这类家长会试图引逗孩子笑,或者嘲笑孩子。& ·这类型的家长告诉孩子这种情绪不重要,不应该出现《,甚至是:“若要别人尊重你,最好把这些情绪压在心底!”(二)交换型的家长对情绪的看法& ·此类型的家长认为负面的情绪有害,不希望孩子停留在那些情绪中,因此当孩子伤心时,交换型的家长会尽力去找东西换掉孩子的情绪。& ·这类家长以为停留在不舒适的感觉中不能自拔就如同在火中打转,他们不希望愤怒或哀伤的情绪控制自己的生活,故此也不愿这类情绪控制他们的孩子。在他们看来孩子的注意力若离开那些情绪,就能摆脱它们。这类家长也许在他们自己童年时被禁止表达他们的感受。& ·此类型的家长也有的来自贫穷或者疏于照顾和关怀的家庭。由于自己在小的时候得到的照顾关心不足够,因此他们想为孩子塑造一个完美的世界。每当孩子有忧伤的感觉时,这些家长只注重把世界“修补”得更好,却忽略了孩子更需要的是了解和慰藉。·此类型的家长认为欢笑喜悦比灰暗的心情更重要。这种看法并没有错,只是没有认识到,对灰暗心情带来的情绪,既需要给予重视,又需要做恰当的处理。& ·有部分交换型的家长往往觉得孩子的烦恼微不足道,与大人的忧虑,比如失业、婚姻破裂、国家大事相比,孩子根本没有资格闹情绪。(三)孩子的感受& 孩子看到交换型家长的这些反应后,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既然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为何我感觉这么糟?”这个类型家长的反应,其实是给孩子一个否定自己的讯息:“你对这情况的评估或判断是错的,你的情绪反应也是不对的,你不能相信自己的内心感受。成熟的人不会像你这样。”孩子会经常感到迷惘、怀疑,累积下来,他们显示出自信不足,在情绪生活上容易产生很大的压力。二、惩罚型(一)惩罚型家长常见的行为表现·顾名思义,惩罚型家长对负面的情绪显示出强烈的反感。孩子常常由于表达哀伤、愤怒和恐惧而受到责备、训骂或者惩罚。·惩罚型家长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情绪或发泄情绪的行为上而不尝试去了解孩子情绪的原因。·部分惩罚型的家长则以批判的态度去处理孩子的情绪。他们会了解原因,目的是为了决定反应“合理”的原因会得到理解;轻微“不合理”的受到批评;而严重“不合理”的会受到惩罚。(二)惩罚型家长对情绪的看法& ·有些惩罚型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情绪表现只不过是要引人注意(因而故意忽视),或者想从家长处得到某些东西(因而故意抵制)。这些家长感到被孩子勒索,因而产生愤怒及对抗心态。& ·惩罚型的家长往往以为若不责骂或惩罚孩子的负面情绪表现,将会失去对孩子的控制,或者担心孩子会培养出坏脾气。& ·也有些家长因孩子宣泄情绪而责骂或处罚他们,好让孩子“变得更坚强”。常常表现恐惧或者忧伤的孩子最易受到严厉的父亲如此对待,这种父亲认为世界是冷酷无情的,只有最坚强的人才能生存,故此孩子不能成为“胆小鬼”,或者“弱者”。& ·最为极端的惩罚型家长,希望能够教出不会有负面情绪的孩子。他们认为这些情绪是“无意义”的,“白费时间”,“一点都没有建设性”。(三)孩子的感受& 受到惩罚型家长对待的孩子,与受到交换型家长对待的孩子相似,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的感受毫无根据、不适当,或者不正确。他们的自尊受挫,在学习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方面,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比起其他孩子,他们在集中注意力、学习和与同龄孩子的相处上,会出现更多的麻烦。他们历次的经验告诉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带来耻辱、被抛弃、痛苦、受虐待。所以,他们憎恨负面的情绪而又感到无可奈何,他们长大后面对人生的挑战会显示出能力的不足。三、冷漠型(一)冷漠型家长常见的行为表现& 冷漠型的家长,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的出现,不否定亦不会加以责骂。这类家长抱一种“不予干涉”的态度:让孩子自己去找办法宣泄一下或者冷静下来,身为家长的责任便已完成。他们不愿或者不知道要教导孩子去处理那些负面情绪。(二)冷漠型的家长对情绪的看法& 冷漠型的家长认为抱着“不管孩子变得怎样我们都爱他”的信念便已足够。却未能意识到:光有无限和无条件的爱,既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又不能教孩子学会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三)孩子的感受& 冷漠型的家长不懂得如何帮助孩子在体验情绪的过程中学习。他们不教导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因而往往纵容孩子表达不适应和无约束的情绪。例如:一个愤怒的孩子会变得有侵略性,运用言语或行动去伤害别人;一个伤心的孩子会尽情和长时间地哭闹,而不知怎样去安抚和舒解自己。对孩子而言,这可能是十分痛苦的:他们不知如何是好,感到恐慌,像进入了一个情绪黑洞却不知怎样才能逃出来。四、说教型(一)说教型家长常见的行为表现·说教型的家长,面对孩子的情绪,表现出好象视而不见的样子,而只集中注意力去说出他们以为对的道理,长篇大论地滔滔不绝。·说教型家长认为人生里的种种事,只须凭理性去处理。只不过,他们强调“应该怎么样”、“怎样做才对”和“怎样更好”,但是又没有具体有效的方法教孩子做出来。·说教型的家长不知道要教导孩子去处理那些负面情绪,以为只要明白了道理,那些情绪就会消失。(二)说教型家长对情绪的看法·说教型家长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应出现的。既然是不应出现的,便不应把说话放在情绪上。·情绪是孩子不对所以产生的,故此,孩子理应承受,亦因此,情绪带来的痛苦是孩子自己的事。 (三)孩子的感受& 与冷漠型的家长一样,说教型的家长不懂得如何帮助孩子在体验情绪的过程中学习。孩子感到孤单无助,需要独自去面对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不知如何是好,身处黑洞的感觉就更为强烈。而说教型家长喋喋不休的说话,其实会进一步地制造出更多的痛苦,孩子会在本来有的负面情绪之上更多添一份不耐烦,甚至愤怒,亲子关系因而会发展得更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连串骂人的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