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你是一个小记者采访稿王洪伟

王瑶[摄影家] 简历 - 名人简历
王瑶[摄影家] 简历
王瑶是中国新闻社图片中心总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
王瑶[摄影家] -
王瑶,中新社总编助理兼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王瑶:女 1970年4月出生于北京,1997年入党。 1988年-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 1992年-1998年中国新闻社记者。 1998年-2000年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摄影部主任。 2000年-2001年中国新闻社摄影部副主任。 2001年至今赴美国研修。 11岁以《开学了》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1992年去桂林空难现场采访报道,其中一幅照片获1992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1996年赴美国亚特兰大采访奥运会,所拍照片获多个专业比赛大奖。 1998年以《特首董建华为香港回归首个赛马日开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同年获全国十佳摄影记者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女记者。 1999年赴荷兰参加乔普?斯瓦特世界新闻摄影大师讲习班学习。 2000年,以《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组照获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金奖(荷赛奖),这是中国记者在荷赛系列奖项中的最高奖项。同年当选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她进行了采访。 2001年,应邀担任荷赛讲习班中国学员资格评审人及第九届国际摄影展评委,是国际影展最年轻的评委。2001年底,当选中国文联全委,是本届全委会最年轻的委员。 2002年,获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并当选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王瑶[摄影家] -
日,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王瑶,继先后摘取了世界新闻摄影“荷赛”大奖和中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范长江奖之后,又一次获此殊荣。其实,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年仅36岁。 日,北京中国美术馆。一场别致的展览“粉墨人生――王瑶京剧摄影作品展”在迷离的光影中粉墨登场。本次展出的60余幅作品,是王瑶历时一年从各京剧院、戏曲院校台前幕后拍摄的数以千计图片中精选出来的。作者以其女性所独有的细腻心思,用手中相机为观众勾勒出一幅幅梨园深处最原汁原味的光影画面;在为期一周的展览上,展示国粹艺术所传承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 显然,作为目前国内最优秀的青年女摄影家,王瑶依然活跃在摄影创作一线,其代表作《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后911》等在国内外均取得巨大成功。 她,不光是以摄影谋生的人,更是以摄影为生的人。业内人士更是把她誉为“中国的摄影大使”。摄影大使比摄影大师更显得平易近人,尽管她在自己专业领域的辉煌成就和她对新闻摄影的贡献都堪称奇崛,以大师称呼并不为过。 如果你不知道王瑶这个名字,那么,这就是显露你对当代中国新闻摄影的陌生。 王瑶――这个名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新闻摄影的代名词,我们因她而骄傲,正如同我们因中国篮球大使――姚明、田径大使――刘翔、乒乓大使――邓亚萍、排球大使――郎平、舞蹈大使――杨丽萍、音乐大使――谭盾、钢琴大使――郎朗而骄傲,是同样一种由根深蒂固的民族、国家意识而生发的美好情怀。 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也为了让中国了解世界,我们的确需要许许多多像王瑶这样的“摄影大使”,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的“大使”。一个人的作为和业绩常常是对万千心灵的感召,一个人的艰苦跋涉、卓绝努力往往是亿万人的心仪,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女摄影家王瑶那充满挑战与传奇的摄影人生吧……
5岁按快门,一生恋摄影
5岁――这可是值得天下父母用心记好的年龄。 想想吧,这或许是千真万确的真理:5岁的兴趣,决定一生的才艺。5岁时,莫扎特开始对作曲感兴趣。他一边看着父亲写乐谱,一边自己模仿着涂抹。5岁时,达?芬奇开始对绘画感兴趣。他凭着记忆,在被海水浸湿的松软沙滩上,画出了母亲的肖像。5岁时,钱钟书开始对文字感兴趣。他和比他大两三岁的孩子一起上小学读书。王瑶,也是在5岁时,由酷爱摄影的父亲手把手,教她平生第一次按下了照相机的快门。那奇妙的“喀嚓”一声,强烈地震撼了稚气未脱的小女孩的心灵。父亲的照相机,变成了她最最喜爱的大玩具,在她的眼里,“是能够变出一切的魔术箱。” 正是有了这种童子功的底子,11岁时,她才轻而易举地通过照片《开学了》,获得1981年度全国好新闻一等奖;17岁时,当选为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社长,并于同年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18岁被保送、免试进入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摄影爱好,不仅使王瑶掌握了一种艺术技能,更培养了她的综合素质。拍人物就必须和人沟通,抓新闻就要了解社会,去采访就需要外交技巧,在报纸发作品就得赢得编辑的心……所有这一切,对一个小女孩来说,都是一个个发展个人能力的阶梯。 最有趣的是,王瑶说服央视著名体育解说员宋世雄做她的“模特”。 在第一届学通社招生现场,作为考生的王瑶,看到宋世雄陪着他的女儿一起来应试,便发现这是一个难得的新闻摄影题材――“宋世雄和他的女儿”,于是,马上前去试探着问: “宋叔叔,请您和女儿坐一块儿好吗?我想拍张照。” “不行,瞧,开会了。” 解说员宋世雄拒绝的口气也像在解说,快言快语,干净利落。 执拗的王瑶动也不动,同样用爽利的语句说道:“宋叔叔,咱们是同行(新闻领域)呀,应该互相理解和支持嘛,麻烦您了。”听到一个小姑娘这样说,宋世雄也忍不住笑了。他事后对一位同事说:“这小姑娘,行!” 小王瑶愣是三两句话,就把堂堂电视台的“大腕儿”给说服了,“乖乖”地摆好姿势,走进了她的镜头。 无独有偶。学通社的小记者就是什么都不怵,敢闯。这次,是“六一”儿童节,在人民大会堂,由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少年儿童代表,场面可谓“巨大”。 从广播电台里听到这个消息,小王瑶被职业意识所激发,赶紧从家里拎着相机飞奔出门,拉上自己的小助手,一路向大会堂赶来。她心想:“全国小朋友的重大活动,咱们小记者当然不能错过,要去拍几张照片呀!”可是,像这种带有政治色彩的活动,没有采访证是很难进入现场采访的。果然,大会堂门前的警卫忠于职守,一把拦住了小记者。
小王瑶和她的小助手,两人面面相觑,刚才的兴致勃勃,变成了现在的闷闷不乐。 这样的一幕场景,让一位好心的叔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冲的秘书看在眼里,并报告了彭冲。 没多久,让小王瑶和她的小助手大喜过望的情景出现了,这显得比她们要进入大会堂一事更加重要和有意义:委员长彭冲和蔼地出现在大会堂门口,他温和地对警卫说:“应该让这两个小朋友进来啊。”边说边拉起她们的手,径直把她们领进了贵宾厅。 大会堂的天花板不胜其高,灯火不胜其亮,墙上的画幅不胜其大,可在小小学通社记者王瑶的眼里,它们都不如彭冲爷爷俯下身来的微笑显得有魅力。王瑶在此见到了邓颖超和康克清奶奶,在两位奶奶的怀抱中感受了温暖,也幸运地得到了为两位奶奶拍照的机会。 说来也巧,王瑶与《北京日报》是结缘的。她在学通社发表的第一幅新闻作品,就刊登在《北京日报》上。在学通社成立的那天,《北京日报》总编辑王立行,对王瑶和另一位小摄影记者说:“现在你们俩就跟我回报社,我要做个现场考试,看看你们刚刚拍的照片合不合格。”两位小摄影记者高兴地坐上了总编的小轿车,心情忐忑不安,也不知自己拍的照片洗出来会是啥样。王瑶一遍遍地检查自己照相机的设置是否正确,以便确认她拍到了小记者们第一次领到记者证时的喜悦。王总编让摄影部主任王振民接待小记者,很快她们拍的黑白胶卷就冲洗出来。照片会不会被选用呢?在这一天余下的时间里,王瑶总在想这一件事。 第二天上学,课间操时,王瑶溜进了老师办公室,她兴奋地看到自己拍的照片,醒目地登在《北京日报》头版。刚当上学通社小摄影记者第一天,刚拍的第一幅作品就见报,预示着王瑶前程无量。 无量前程是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开创,小王瑶是小记者中跑的路最多的,发的照片是最多的。为拍好劳动着的煤矿工人,她连续往北京西郊的门头沟煤矿跑了五六趟,拍了上百张片子,才精选出几幅满意之作。她第一次体会到,“手中这几张薄薄的片子,是那样厚实,如同生命一样具有沉甸甸的分量。它们就像是自己的生命。” 镜头不是无情物,向生命的岩层探询和挖掘富矿,在此后的摄影生涯中,成为王瑶执著而韧性的追求。
“荷赛”折桂的中国第一女性
在我20多年的采访经历中,从未见过像王瑶这么运气好的人。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有成就者必得坎坷,必遭麻烦,必逢磨难,必尝痛苦,仿佛惟其如此,作为采访者或读者――我们才会心安。而王瑶的履历表所填写的内容就是一串棒棒糖。是谁,在哪里,给了她这么多棒棒糖,这是我很想弄明白的题。 王瑶在1992年从人民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毕业,来到中国新闻社做摄影记者工作后所得的第一根棒棒糖,就是她参加工作后第一次采访所拍的照片,获得了该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王瑶最初被分配到中新社广西分社工作,碰到的第一个任务是采访发生在桂林的“11?24”空难。 这架飞机从广州直飞桂林,发生空难后乘客无一生还。当王瑶赶到事故发生地时,武警战士已经里三层外三层严密封锁了现场,所有媒体都无法进入。情急、无奈之中,王瑶化装成当地农民媳妇,花10块钱,找到一位住在“禁区”内的老乡扮做丈夫,用自行车驮着她,总算混了进去。 如果有人说,“失控,才能拍到好照片”,那么,恐怕没有谁会相信。但是,王瑶面对死难者的亲属,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那些亲属在哭,她也在哭,握着相机的手在颤抖,泪水把取景框打湿,眼前一片模糊。此时此刻,眼前一片模糊的人是最清醒的,而也有些记者对亲属的悲痛不能感同身受,由于哀容不整或说说笑笑被愤怒的亲属追打、驱逐。
镜头常带感情,画面直抵人性,是女摄影记者王瑶与许多其他摄影者最大的不同。这使她的照片增添了一种摄影技巧之外的吸引人的东西,不仅吸引,甚至是震撼。正是因为这种感情的投入,王瑶在现场得到了遇难者家属们的理解,没有人去打扰她,让她安安静静地站在远处,用焦距拍摄到了难得拍摄的感人情景。她的新闻摄影作品《悼亡灵》中,也蕴涵着她本人对死难者深深的哀悼。 王瑶说:“每一次采访,我都会投入自己的感情,都不是无动于衷的一台机器,去做简单的记录。”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棒棒糖需要每个人用自己的苦心和艰苦的劳动去获得,没有捷径。 镜头真的不是无情物。谁说那快门“喀嚓”的一声响动,不是摄影者的一颗心灵的律动? 摄影仅仅是构图与光影的艺术吗?不是,它更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我的拍摄充满情感,我每天都在用心体谅苦难者、幸运者、奋斗者、成功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照片和千万人一起分享人生快乐和分担时间的忧伤……” 通过心灵的投入,与拍摄对象之间建立一种亲情般的情感纽带,使王瑶不断地得到最佳拍摄“角度”,不断地征服读者和观众,从中国走向世界,直到成为美丽的新闻摄影皇后,在“荷赛”夺冠就是最好的证明。 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赛”,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国际新闻摄影的奥斯卡”。2000年,30岁的王瑶选送的参赛作品是系列照《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在122个国家、4000多名摄影家、40000多幅摄影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艺术类组照”金奖,同时也成为获此大奖的中国第一人。她用自己的美丽和独具魅力的镜头语言,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新闻摄影人的存在,这是她履行她自己都不太知晓中国摄影大使职责的开始。 而30岁的摄影记者王瑶和60岁的舞蹈家陈爱莲之间,因拍摄问题而发生的有趣故事,也在口口相传。陈爱莲经历了“文革”的坎坷,饱经磨难的舞者于晚年再登舞台饰演16岁的林黛玉,并非使所有人看好,一些人甚至以含有贬义的“老来俏”来嘲讽。在传统观念中,穿红戴绿是二八佳人的专利,与花甲老妪无干。台上台下、里里外外,整天为舞蹈为演出忙得跟总理似的陈爱莲,被王瑶冷不丁的一句“其实您很孤独”触动了,触疼了软肋。王瑶随陈爱莲到南方巡演,整天生活在一切,老人病了,她去拿药;老人累了,她搬过一把椅子,摄影的生命力就来自生活本身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都让王瑶充满灵性的镜头捕捉到了。相信凡是看过这一组照――图片故事的人,都会被照片中所包含的人生内容所打动。 记得有人说过:“高手总是幸运的。”摄影高手也如是,似乎只有他们才能总遇到上佳的题材和上佳的机会。 但我们不能忘记,而且要好好感谢一位叫作伊娜的人,她是世界新闻摄影大师班的工作人员,正是她的一句话给了王瑶信心和勇气。她说:“如果你不参加(“荷赛”),就连1%的希望都没有,参加了说不准就有希望。”――好在王瑶记住了这句话。
受邀担任“尤金?史密斯新闻摄影大赛”评委
在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导演、演员受邀担任评委已经不算新闻,它表明中国的电影艺术和电影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所受到的尊重和喜爱。然而,与电影界相比,在新闻摄影这个特殊的专业领域,担任国际评委的难度似乎要更大一些,在深层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也更大。 那个5岁就开始学拍照的王瑶,在她30年的摄影生涯中,又一次刷新了中国新闻摄影历史的记录,成为该摄影大赛历史上首位获邀担任评委的中国摄影家。 一年一度的“尤金?史密斯新闻专题摄影大赛”,是世界新闻摄影界中最权威、严肃的奖项之一,创办于1980年,在摄影家尤金?史密斯(年)去世后,由他的朋友为纪念和发扬尤金?史密斯人文关怀、人道主义的摄影理想而捐资设立。尤金?史密斯既是一位著名的纪实摄影大师,又是理想主义者,被誉为“新闻摄影的普罗米修斯”,为追求完美、坚持真理、维护他的原则而受煎熬。他惟恐“景深极大,感情深度不足”,主张以“摄影文章”影响众生。作为二战中的战地记者多次负伤,代表作《水俣》(1972年)表现日本渔民遭受工业污染而水银中毒的惨状,为此,他同渔民同吃同住达三年之久。
王瑶[摄影家] -
11岁在北京实验一小读书时拍的《穿着新制校服上学去》(《开学了》)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17岁当选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社长,同年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1988年,被北京师大附中保送免试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1992年毕业先后任中国新闻社摄影记者、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摄影部主任等职。1992年去桂林空难现场采访报道,其中一幅照片获1992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996年赴美国亚特兰大采访奥运会,所拍照片获多个专业比赛大奖。1998年以《特首董建华为香港回归首个赛马日开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同年获全国十佳摄影记者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女记者。
1999年赴荷兰参加乔普?斯瓦特世界新闻摄影大师讲习班学习。2002年至2003年被中国新闻社派赴美国研修深造。曾参加过两届奥运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以及多次重要国事新闻的采访。摄影作品曾先后获《佳能杯亚洲风采摄影大赛》特等奖等30多个中外摄影奖顶。2000年以《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组照获第4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艺术类金奖(荷赛奖),这是中国记者在荷赛系列奖项中的最高奖项。同年当选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她进行了采访。2001年应邀担任“荷赛”讲习班中国学员资格评审人以及国内摄影比赛和国际影展评委。2001年底,当选中国文联全委,是本届全委会最年轻的委员。2002年,获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并当选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获中国十佳摄影记者和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王瑶[摄影家] -
中国的摄影大使
尤金?史密斯新闻摄影大赛,不光是对摄影师提供精神上的鼓励和名誉上的肯定,还为那些有才华、干劲却囊中羞涩的摄影家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每年唯一的一位获奖者将获得尤金?史密斯基金会的资助,以完成其参赛时申请的摄影深度报道计划。本年度的奖金数额为30000美元,另有5000美元由评审团自主决定是否同时授予获奖者。而评选的标准,正是尤金?史密斯初衷:对摄影的激情,对生命的关怀,对社会的探究。 王瑶收到的邀请函是这样写的:“由于你在中国新闻摄影界拥有重要的引领地位,我们相信你作为评委能够使中国的摄影家们获得更多认可,因此我们从全世界范围的摄影专家中选择了你。你杰出的资质、职业摄影界对你的高度赞誉、你以往在其他摄影比赛中担任评委的经历以及你的家学渊源,都使你成为评审团成员的理想人选。”而事实上,在关于新闻摄影的理念上,王瑶与前辈尤金?史密斯有着某种微妙的神交。 谈到邀请函上提到的“杰出的资质”,肯定是美国摄影家们对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中西影会――摄影家眼里的两个世界:王瑶――伯克曼中美名家摄影展》所引起的轰动记忆犹新。中美两国两位有代表性的摄影家,用镜头语言所进行的直接对话,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恐怕并不多见,它的意义和影响都远远超过了摄影本身。 而最令美国同行所震惊的,该是王瑶的摄影力作《后911――一个中国女性眼中的美国》(共计180幅照片)。同样是普通人的生活,纪实的风格,感动人的瞬间,富有时代感的表情,而表现的却是一个国家巨大阵痛后所剩的惊恐和反思,所有这些都通过《教堂》、《情侣》、《美国独立日》等一幅幅照片得以生动展示。正像这本画册的序作者阿特?谢伊先生所言:“她是一位受欢迎的访问者,她开启了观察我们国家的一扇新的窗,而这扇窗不同于美国人所开启的那些……” 还是回到史密斯大赛上来,本届大赛,共有22个国家的128位摄影师参赛,中国有两位摄影师参加。王瑶说,“能够获邀担任尤金?史密斯新闻专题摄影大赛的评委,觉得非常荣幸,但这并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国力的增强以及中国摄影界近年来的飞速发展。” 作为评委,王瑶于7月和8月两次赴美国纽约参加评审工作。她介绍说,“与其他国际新闻摄影大赛相比,尤金?史密斯新闻专题摄影大赛要求摄影家更能潜心深入到生活中,用影像传达出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悟。我觉得参加这次比赛对中国的摄影家来说将是一次展示自己和中国社会变化的很好途径,毕竟我们拥有不少优秀摄影师,但他们在国际上的曝光度还很不够。” 评选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原则进行:“评选中,我们三位评委始终遵循着获奖者要同时具有对摄影的激情、对生命的关怀、对社会的探究这三个标准进行评判。即使摄影师的作品主题深刻、角度独特,即使作品的表现形式新颖别致,且是原创,但是,如果这些作品中看不到作者的人文关怀,看不到摄影师的爱心,那么,这些作品也获不了奖。” 王瑶还讲了一个有趣的细节:“由于史密斯基金有资助没有经济条件完成个人计划的摄影人继续工作下去的宗旨,所以,非常可惜的是,有一组作品就是因为作者表示,一旦获奖将把所获得的奖金捐给盲人福利组织,从而违背了史密斯奖的规定,为自己获奖设置了障碍。”看来,公益之心是好的、慈善之举是对的,但是,如果用在不适当的地方也显得不妥。 虽然,最终仅有的两位中国摄影师的作品没能获奖,但王瑶对明天抱有希望:“虽然中国参加这一大赛的摄影师还比较少,但我觉得国内有一些从事纪实报道的摄影师,他们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完全有能力挑战并摘取这个奖项。”她还提醒中国参赛者,“提交书面材料要全面、详细,用英文阐述时要清晰、准确,所提交的作品要能够表现作者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潜力来完成自己计划中的选题……” 用镜头拍摄《看不见的京剧》,将赴美国展出 新闻摄影和新闻写作一样,看似记录着什么,实则创造着什么。因为,见人所未见、述人所未述本身就需要艺术创作的独到眼光。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王瑶献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礼物,是她即将出版的一本摄影画册《看不见的京剧》。同时,她的题为《粉墨人生》的京剧摄影展也于今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一踏入美术馆的展品大厅,巨幅摄影作品《凤仙引》最吸引眼球,那是让人一望就难以忘怀的特写镜头,素材来自京剧《白蛇传》中白娘子盗仙草一幕,画面中白娘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态显得空灵而有韵致,古代东方女子的含蓄、羞涩与伶俐、乖巧尽在不言中。王瑶说,要拍北京奥运题材有许多选择,表现绿色奥运可以拍城市绿化环境,表现人文奥运可以拍城市健身的居民,表现科技奥运可以拍新建的大型体育场馆……但是,要表现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是拍京剧最好,让外国人知道中国还有这么美丽动人的戏剧。
京剧独特的舞台审美境界,与王瑶的摄影艺术感觉有某种契合,在晶莹剔透中罩着朦胧,在抽象写意中含着现实,在磅礴大气中藏着细腻,在精致华美中带着粗粝……脸谱是古代的图腾?还是民俗的见证?戏装是当年时尚的展示?还是服饰设计的匠心?水袖是舞蹈创作者的灵光闪现,还是源于中国人哲学理念?镜头不是无思物,镜头的思想就在它的人物、景物、构图、色彩、光影中,或表达得淋漓尽致,或叙述得余味无穷。京剧《秋江》那“满台是水”的奇妙,在陈妙常上船之后愈发奇妙,赋予王瑶一种澄明如水的思恋,既是戏剧的,也是文化的,更是人生的。 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对王瑶的新作《看不见的京剧》倍感兴趣,定于2008年6月在美国本土举办亚洲品牌展销市场开幕式上展出。 一位热爱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女新闻摄影记者,一心想着“镜头报国”,她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这句话,使我们看出一位中国的摄影大使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王瑶[摄影家] -
我最大的心愿是用相机记录人类历史的变迁,反映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和普通百姓的真情实感。我从小得奖,但得奖并不是我人生最骄傲的事情,我最大的快乐和满足是通过我的作品让中国了解世界,更让世界了解中国。
上一人物: 下一人物:
::相关人物简历::内容合作:027-
广告热线:027-
客服热线:027-
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 大楚网媒体库 & 湖北娱乐频道媒体库 & 正文
穿上新校服,咱们一起过六一
老师正在发放爱心校服。马口小学一学生正在换衣服。马口小学演出团。两地小朋友首次见面。马口小学的孩子们换上爱心校服。马口小学破旧的书桌。小记者体验农活。小记者妈妈帮仲广莹剪头发。小记者送给小伙伴礼物。
  “我要跟结对子的小伙伴学做饭。”“我要去尝尝正宗的农家宴是什么味道。”“我要和结对子的小伙伴一起去收麦子,摘水果。”半岛西海岸小记者团的成员们一直就对沂蒙之行充满期待。5月31日下午1时30分,小记者团的成员们终于踏上沂蒙爱心之旅,来到临沂市费县朱田镇马口小学,和当地的小伙伴们一同过六一。5月31日晚上,西海岸小记者团成员们与当地孩子结好对子之后,六一儿童节这天,两地的学生们又同上一堂美术课,同看文艺汇演,而当天的重头戏当属小记者走进当地农户家体验农家生活了。
  过节心情:开心
  汽车走了近一个小时崎岖又狭窄的山路,有时还要绕过近90度的大弯,车上的小记者和家长们都直呼惊险。5月31日晚上7时许,两地的小记者终于在宁家沟顺利“大会师”。
  吃着农家宴,两地娃结对子
  5月31日下午5时许,22名小记者们一到达费县县城,在宾馆安顿好自己行李之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往宁家沟,因为在宁家沟的一家小饭庄里马口小学的小伙伴们已经在等待着小记者的到来。汽车走了近一个小时崎岖又狭窄的山路,有时还要绕过近90度的大弯,车上的小记者和家长们都直呼惊险。31日晚上7时许,两地的小记者终于在宁家沟顺利“大会师”。
  “你叫什么名字?”“我来自青岛,是半岛西海岸小记者团的小记者”……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小伙伴们聊得不亦乐乎。就在这时,忽然听见歌声传来,原来小记者仇昊丙、范长正和小伙伴们一起唱起歌来,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把附近小伙伴的热情也带动了起来,“一闪一闪亮晶晶”、“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声在饭桌间此起彼伏。
  正在有的小记者们大快朵颐品尝从未吃过的正宗的农家宴的时候,就有小记者跑来找小记者团的老师要自己的个人信息卡片,说自己已经有了结对子的小伙伴,要和小伙伴互换信息。小记者毕玉钧告诉记者,本来他想找一个女孩做自己结对子的伙伴,因为他觉得女孩肯定会做饭,没想到自己结交的小伙伴是个男孩子,更没想到的是这个男孩子也会做饭。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小记者就和当地的小伙伴们打成一片,互送礼物,拍照留念,还一起玩起了自己平时在学校玩的游戏。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由于马口小学的孩子们离家都比较远,最远的要走将近10里的山路,所以到了晚上9时左右,小记者就和自己结对子的小伙伴依依惜别,等待“明天再见”。
  穿上爱心校服,咱一起过节
  此外,小记者和小伙伴们共上一堂美术课的同时,260多套由爱心企业赞助的校服也开始发放。领到校服的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穿上。“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一帮孩子,他们是如此地渴望一套整齐而朴素的校服,看着他们穿着统一的校服,忽然觉得他们就是天底下最美的孩子。”小记者吴一凡的家长见状如此感叹。记者看到,还没等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把新校服穿上,学前班的30多名孩子已经全部穿戴完毕,等待老师们的“检阅”。意想不到的是校服还解决了文艺汇演中孩子们演出服的问题,“花棍儿舞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课程,参加表演的同学有近20个,学校里没有统一的服装,爱心校服可真是雪中送炭了。”马口小学的尹校长说。
  校服上的图标也引起了小学生们的注意。马口小学四年级的王金龙一开始就很好奇衣服上的图标是什么意思,当得知是青岛的大学生特地为这次活动设计的图案时,王金龙才恍然大悟:“蓝色的小孩代表青岛的小伙伴,绿色的小孩代表马口小学的小伙伴,他们手牵手在一起说的就是现在的我们啊。”
  两地孩子一起上美术课
  在两地小朋友一起上的美术课课堂上,记者听到小记者姜馨如对王发慧这么说:“咱们两个一起来画吧,我觉得这个云用浅蓝色比较好看。”原来,王发慧就是姜馨如在前一天晚上通过结对子找到的好朋友,而6月1日上午,小记者们来到马口小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结了对子的22名小朋友一起上了一堂美术课。
  “我们现在上美术课的电教室虽然看上去有些破旧,但这是全校唯一有电子教学设备的教室,普通教室里什么电子设备都没有。”马口小学的老师告诉记者。电教室里能看到的有一台电脑,标有“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字样,还有一台可以辅助教学的电视机。马口小学的孩子们这样告诉记者:“不是每一堂课都能在电教室上,我们这次能到电教室和青岛来的小朋友一起上美术课,非常开心。”
  记者在课上了解到,马口小学并没有专职的美术老师,现在给孩子们上课的实际上是一位语文老师,同时又带美术课。一名老师同时教几门课程的现象在马口小学非常普遍。美术课上老师要求孩子们画出大而茂密的花,要求用到遮挡的方法。但是在完成老师课堂作业的时候,记者发现有些马口小学的孩子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画。“因为只有一盒油画棒,把花画得太大了用油画棒上色就会很快用完,这么好的油画棒我还是第一次用呢。”有一个大眼睛的孩子这么告诉记者,原来他低头画了很久,可是却只画出来了几朵分散的小花,没有按要求把花画得尽量大 、用上遮挡的方法。记者在马口小学了解到,由于师资条件和经济水平的限制,孩子们很难得到系统正规的艺术训练,根本不知道在节假日报各种美术、音乐辅导班这回事。
  “我觉得这幅画画得很专业,只用了黑色和白色,就能画出逼真茂密的荷花。”老师这么评价小记者薛忆玟画的“水墨荷花”,这幅画在美术课即将结束时的评比中获得了一致好评。“丁子涵小记者的花画得色彩浓烈,对比鲜明,甚至有些梵高的感觉。”大家这么评论丁子涵小朋友的画。同时,马口小学的王发慧小朋友和小记者姜馨如合作的画也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老师,我们想把自己画的画和马口小学的小朋友互相交换,这样就可以互相留作纪念了!”经过小朋友们的提议,大家在美术课结束后互相交换了作品。
  故事心情:感动
  为了招待客人,奶奶还杀了一只下蛋的鸡,仲广莹告诉记者,“下蛋的鸡只有6只 ,有几只小的还太小。”临走时,奶奶还给客人准备了自家的礼物:一大袋子金银花和十几个已经煮好的自家鸡下的蛋。
  出场人物 王洪伟
  平时吃糠咽菜,客人来了做鱼做肉
  在文艺联欢会后,小记者们走进结对伙伴的家,尝尝农家饭,干干农家活。小记者陈烁的结对伙伴是王洪伟,12岁,朱田镇马口小学四年级学生,他家中共有四口人,爷爷、奶奶和爸爸。两人从学校步行去王洪伟家,王洪伟告诉陈烁,“我的家还是比较近的,每天上学走十分钟左右就能到,中午还能回家吃饭,其他同学的家有的很远,要走1个多小时,基本每天都得从家里带饭来学校吃。”两个小伙伴边走边聊,一点也没有生疏感,像认识了很久的朋友一样。到王洪伟家时,他家门前有几个邻居在等着 ,记者了解到,原来这天正好是邻居家孩子的满月酒,邻居们听说大城市的孩子来到村里做客,都很热情地来帮忙。
  进了院子,王洪伟的奶奶从屋里热情地迎了出来,陈烁一进屋里就有些吃惊,整个房屋很小,屋子还是几十年前的旧房子,因为就一个窗户,所以屋里光线很暗,地面都是泥土地,地面一个坑一个坑的。王洪伟带着陈烁来到他的“小天地”:一张破旧的小床,被子和褥子都很旧了。王洪伟把自己珍藏的“宝贝”都拿出来一起分享,王洪伟告诉陈烁,这台能玩俄罗斯方块的小游戏机是他最珍贵的东西。
  邻居们这时也进来了,帮着张罗起午饭,王洪伟家做饭用的是土灶,一个人炒菜还需要一个人烧火,平时做饭的时候都是奶奶炒菜,王洪伟帮着劈柴烧火。这次邻居过来帮忙做饭,王洪伟给烧火,陈烁也去体验了一下。因为不知道怎么烧,也不会掌握火候,好几次都是王洪伟过来帮着烧,看着王洪伟一个人熟练地劈柴、烧火,陈烁感慨地说:“我们家都是用电或煤气做饭,哪儿想到他们每天还需要这么烧火做饭。”
  饭做好了,几个帮忙的邻居也走了,看着这一桌丰盛的午餐,大家非常感动。因为平时他们家只吃咸菜和煎饼,像这样有鱼有肉的时候很少,他们拿出了最丰盛的饭菜招待大家。吃饭时,奶奶告诉陈烁的家长 ,王洪伟的父亲精神失常 ,又偏瘫在床,失去劳动能力,王洪伟的母亲因为忍受不了家庭变故和超负荷的劳动也离家出走 ,至今下落不明。爷爷奶奶都已接近80岁,既要照顾上学的王洪伟,还要伺候患精神病的儿子。
  “看着儿子天天在床上这么躺着 ,也不能不管不问,我们老两口都快八十了,如果哪天我们走了,这孩子和孙子该怎么办?”说到这里奶奶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我家还有3亩地,每年播种、收获的时候,我们都得比其他人提前,因为我们老两口干不动了,只能提前去慢慢做,洪伟也来给帮帮忙。每月只有政府给的那一百多元的补助,今天邻居家孩子满月,老头子过去给帮忙刷盘子了,多亏这些邻居平时给的照顾。”据了解,由于地里收入少,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他们一家人穿的衣服都是亲戚、朋友给的,王洪伟从未穿过新衣服。家中因为给王洪伟的父亲治病花费了不少钱,至今家中仍有欠款 。
  奶奶还介绍,“虽然我们家比较穷,但是洪伟在外面从来不拿别人家的东西,是个老实孩子,洪伟从小就很节俭、懂事,经常帮我们割草、烧火做饭、洗衣服。”
  出场人物 仲广莹、仲广瑞姐弟
  招待客人的桌凳都是向邻居借的
  12时左右,青岛沂蒙两地小朋友的六一演出结束。小记者董小锐 、张和阳一直寻找自己的小伙伴10岁的仲广莹还有她9岁的弟弟仲广瑞。从马口小学去仲家有25分钟的路程,一路上随处可见麦田,小路上还堆着捆好的麦子,董小锐拉着仲广莹的手,张和阳喝着仲广瑞专门为他买的饮料。走过了一大片麦地终于到了仲家。四间简单的石房子,院子里放着两个水缸,院子中央摆着桌凳,听说是周围邻居知道家里来客人专门送来的。
  仲家姐弟和80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见了客人进屋就热情地给大家泡茶,“我这里只有金银花,都是刚摘的,我自己炒的你们别嫌弃。”
  看着奶奶驮着的背、蹒跚的脚步,董小锐、张和阳钻到厨房里嚷着要帮忙,一个剥蒜一个摆碗筷。奶奶给大家准备了自家鸡下的蛋,还煮了不少鸡蛋给小记者们带走。为了招待客人,奶奶还杀了一只下蛋的鸡,仲广莹告诉记者,“下蛋的鸡只有6只,有几只小的还太小。”
  董小锐把自己带来的学习用品拿进仲家姐弟住的房间,发现姐弟俩房间有点乱。董小锐忍不住开始帮着收拾屋子,随后还跑到妈妈那儿,“我们帮他们洗衣服吧,衣服都堆了好多。广莹妹妹说小件的能自己洗,大件的她洗不干净、奶奶也洗不动。”
  一看两个缸只有一缸有水,两个小记者得知仲家没有自来水,缺水的时候姐弟俩要去邻家抬水时,平日里做家务要“工钱”的董小锐拉着张和阳“抢下”了一缸水,“今天这活交给我们吧。”吃完饭仲家姐弟带着两个小记者就跑去邻家挑水,来回三次才总算凑了一缸水。
  在和奶奶聊天中得知,仲家姐弟的父亲早就离家走了,母亲外出打工近10年,人在哪里都不知道,早前还会寄钱,现在连电话都不打一个,“两年前我还能种地,现在就是药罐子。地给大儿子了,我没有收入,姐弟俩的学费我都愁。人家一夸两个孩子懂事我就心酸,怕供不起他们。”仲广莹低下头小声说,“烧火做饭用的麦秆是大伯家哥哥给送的,有时候奶奶带着我们俩到地里拾些苞米秆。”据姐弟俩介绍,一家三口的衣服不少是邻居或镇上人给的。看着仲家的情况,两个小记者心疼姐弟俩,小记者董小锐赶紧又把自己的电话、通信地址留给“妹妹”仲广莹,不住地叮嘱,“有事一定要给姐姐打电话,你记住这是我的电话号码,把我当姐姐就好。”
  这次来仲家做客的还有小记者的家长。董小锐的妈妈看着仲广莹头发都盖住了眉毛,就找了剪刀帮广莹剪头发。剪头发的时候,仲广莹一直笑着 ,刚剪完就跑去照镜子,回来高兴地仰起脸冲大家笑。吃饭的时候,仲家姐弟不停地忙前忙后,弟弟仲广瑞忙着给大家加茶水。仲广莹不停地告诉大家要多吃鸡肉,这个鸡比城里的鸡好吃。
  听周围邻居说,仲家姐弟俩很听话也有骨气,别人给的东西从来不要。这次董小锐、张和阳给仲家姐弟带了不少书、作业本还有铅笔盒,这个礼物倒是让仲广莹很开心,奶奶做饭的时间,她就拿着书蹲在厨房门口看,吃完饭又拿起书看。广莹告诉大家她很喜欢上学,但是上初中只能去镇里,到时候不知道奶奶和弟弟谁照顾,说到这儿的时候,只有10岁的仲广莹轻轻叹了一口气。
  临走时,奶奶还给客人准备了自家的礼物:一大袋子金银花和十几个已经煮好的自家鸡下的蛋。
  现状心情:心酸
  教室破旧,满手冻疮
  “亲眼看到学校的各种简陋设备,真正接触到这里的孩子们,这样的情景真的很让我震撼,条件比想
关注微信,参与各项活动。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
精彩推荐焦点今日热评
Copyright & 1998 - 2014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语交际教学反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