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教务处陈日清院长

您当前的位置: &&&&&&&&&&&&
福建省第二批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候选人公示通告
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发布时间: &&&&&&
字体显示:
点击次数:
  为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暂行办法》(闽委办〔2010〕2号)精神,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第二批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评选工作,经资格审查、行业初审、专业评审、综合评审,“物联网感知与信息识别芯片创新团队”等14个团队拟入选第二批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团队,蔡奎全等56人拟入选第二批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日至25日。公示期间,欢迎社会各界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向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情况,发表看法和意见。
  一、14个拟入选的第二批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团队
  物联网感知与信息识别芯片创新团队 带头人张俊一,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物联网推进部经理。  张俊一,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商学院智慧财富管理专业硕士,曾任台湾帝普科技有限公司高级产品经理。2010年公司引进张俊一团队。团队获得12项专利,在国际上首先研发出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物联网感知与信息识别芯片,大大简化物联网感知和信息识读设别的结构和制造工艺,将使得每个芯片综合成本降低60%以上,节省15-30美元,抗畸变、抗污损、抗扰能力提升30-50倍,解码速度提升10倍以上,这些成果将促进物联网在我省的推广普及, 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稀土镁合金应用创新团队 带头人冯成丰,福建青口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冯成丰曾任马来西亚AB Technology公司总裁。2011年福建青口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冯成丰团队,7名成员均是在镁合金应用领域有着10年以上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围绕稀土镁合金新材料、镁合金风力发电机、镁合金LED路灯等项目进行技术研发,生产具有独立自主产权的新产品。团队发表论文11篇,拥有9项专利,参与过9项研发项目。镁合金产业和汽车工业的结合,将使我省的镁合金产业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这对提高我省镁合金产品的档次,促进我省汽车工业赶超国际先进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薄膜太阳能电池创新团队 带头人徐希翔,福建铂阳精工设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徐希翔,日本金泽大学材料科学专业博士,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美国Uni-Solar Ovonic公司的研发主管,至今仍为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兼职教授。2010年公司引进徐希翔5人团队。团队发表45篇论文,获得27项专利,研发方向是以新型微晶硅锗工艺取代目前的非晶硅镀膜技术,改进与提升太阳能转换率。非晶硅薄膜项目引进后,在国内非晶硅市场将占绝对的优势;在国外市场也会拉近和FIRST SOLAR以及SHARP等国际知名品牌的距离。&   智能信息技术创新团队 带头人周盛宗,拟任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研究员。  周盛宗,德国萨尔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曾任德国法兰克福市Sungard 系统有限公司高级软件工程师、德国法兰克福市华力欧洲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参加唐稚松院士领导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XYZ系统”的研究,该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1年海西研究院引进周盛宗等4人团队,致力于虚拟制造在仿真设计、服饰、建筑、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团队的研究方向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能为海西研究院非信息技术的研究和管理服务,提供更加智能高效的工具,培育出新型的边缘学科。&   第三代碳化硅节能电子创业团队 带头人赵建辉,瀚天泰成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赵建辉,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电机电子工程专业博士,IEEE Fellow(电机电子工程院士)。团队核心成员4名均为留学人员,2010年组建瀚天泰成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制作第三代宽禁带碳化硅半导体外延晶片生长及电力电子器件。团队拥有多项碳化硅外延生长及器件制作的核心技术,涵盖超厚外延膜的生长和碳化硅晶体管的制作等,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碳化硅外延及器件论文280多篇。该团队的引进,将促进我省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半导体碳化硅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形成碳化硅半导体研发、生产和产品制造基地。&   新型电子元器件创业团队 带头人陈日清,福州福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日清,英国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无线通信技术专业博士,曾在上海贝尔有限公司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欧洲地区部担任过项目经理,2011年陈日清5人团队组建福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其他核心成员由4名博士组成。团队致力于具有自主创新的新型陶瓷微波器件和射频前端模块等系列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支持GSM\TD-SCDMA\TD-LTE\WiMAX等多模网络应用,提高我国在物联网和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等重要信息领域的关键性元器件产品的应用水平。团队共获得16项专利,发表49篇论文(其中SCI和EI双收录论文33篇,EI和ISTP双收录3篇)。&   喷油嘴高精密激光打孔制造装备研发团队 带头人程光华,中科中涵激光设备(福建)股份有限公司光学部技术总监。  程光华,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专业博士,曾在法国休伯特居里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任访问教授。2010年公司引进程光华团队,核心成员由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国夫等10人组成。团队承担了116项“863”、“973”、“85”攀登计划、“95”攀登计划预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重大课题,在超短脉冲技术、超短脉冲激光打孔加工设备及工艺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研究,并在汽车部件的生产制造上加以应用,对推动我省汽车行业的变革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神经生长因子产业化创新团队 带头人任宏伟,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任宏伟,北京协和医学院遗传学专业博士,曾任教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先后担任日内瓦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在蛋白质及多肽药物、基因克隆及转录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2008年公司引进任宏伟等6人团队,建立新药研发中心平台,致力于优化神经生长因子的工艺流程以及将有潜力的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的多肽开发成为新药。团队发表30篇SCI论文,主持或参与9项国家级课题,《神经生长抑制因子与抗AD的作用机制研究》项目和《金属硫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项目分别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功能植物/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创新团队 带头人隋国栋,三明华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总裁。   隋国栋,美国迈阿密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多年从事化学应用研究、化工生产和生物医药电子工艺流程的设计、仿真。2010年公司引进隋国栋等13人团队,建设多功能植物/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产业化平台。团队开发20多个植物提取产品技术,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并因此获得3项发明专利。团队的平台建设以促进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在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以及中药生产的实际应用为目标,促进我省中药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清洁化、国际化方向健康发展。&   浮法玻璃纳米功能膜成膜基片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创新团队 带头人邵景楚,漳州旗滨玻璃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  邵景楚曾任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2009年公司引进该团队,核心成员由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技术总监徐国平、秦皇岛耀华玻璃总工程师侯英兰及湖南省株洲光明浮法玻璃生产技术总监官立民等3人组成,共同开展浮法玻璃纳米功能膜成膜机理研究,并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在线Low-E纳米镀膜建筑节能玻璃、在线TCO纳米镀膜太阳能发电玻璃、太阳能超白玻璃基材、纳米自洁净玻璃等高新技术产品,符合国家鼓励的绿色可再生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研发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基因药物创新团队 带头人许瑞安,华侨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所所长。  许瑞安,新西兰奥他哥大学生命科学专业博士,曾任香港大学研究员、博导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医学院载体重点研究中心主任,是国际“口服基因疗法”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现同时担任国际癌细胞与基因治疗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技部科技发展战略专家。2010年华侨大学引进许瑞安5人团队,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课题,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团队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0余篇,获得专利20余项,团队的引进将推动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新型光电子材料创新团队 带头人刘锋,福建鑫晶精密刚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锋,南加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曾任美国摩根美邦的财务分析师。2010年公司引进刘锋6人团队,专业从事光电子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原料合成﹑材料的生长和加工、光学设计等方面成果显著,已有10多种新材料问世,团队发表论文21篇,获得专利9项。团队自主研发的18公斤级和35公斤级蓝宝石生长设备和工艺,填补了中国和亚洲在大口径人造蓝宝石制造领域的空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团队项目的实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对于我省引进集聚掏棒、切片、抛光、芯片制造和封装及LED终端使用等光电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迅速做大做强光电产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药分解剂创新团队 带头人小椋楠义,福建省仁达食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兼华仁有机农业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小椋楠义曾任日本E.M.W研究所所长,独创海洋汉方(中医)自然农法,培育生态、安全、营养、美味的高品质有机农产品。2011年公司引进小椋楠义等6人团队,以农药分解剂专利技术及其海洋汉方农法为主要依托,利用日本专利技术开发农药分解剂系列产品,实现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化。团队共发表14篇论文,获得5项专利。&   新型环保竹重组材开发与产业化创业团队 带头人周建华,福建省永林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建华,浙江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高级经济师。团队核心成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等5人组成,于2005年组建福建省永林竹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竹重组材的研究与开发,已获得21项专利。2007年至2010年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环保高密度竹重组材及系列产品开发》、国际合作项目《新型环保竹重组材开发及其应用研究》和福建省区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竹重组材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的竹重组材户外板为国内首家通过德国IFT的产品质量检测,产品已批量销往德国等欧洲国家。
  二、56个拟入选的第二批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蔡奎全 1949年出生,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蔡奎全1973年获得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工学院汽车专业学士学位,先后在大宇重工、大宇重工业烟台有限公司、山东优耐特机械公司工作,历任销售部长、海外销售总监、销售总监、总经理、董事长,是国际知名的工程机械行业职业经理人,曾被韩国总统授予“铜塔产业勋章”。2009年6月到厦工担任总裁以来,注重引进大宇、斗山等国际公司人才,注重科技创新、产品开发,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优秀产品一等奖等奖项,被评为厦门市2009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之一。2010年厦工营业收入创历史最高水平。&   何旭东 1963年出生,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钨业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  何旭东1996年获得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材料物性专业硕士学位,曾任日本钨业公司基山工厂与饭塚工厂制造技术部主任工程师、厦门钨业集团-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2009年7月引进厦门市,主持年产200万片金属陶瓷数控刀具的材质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已开发4个材质牌号、30个刀片型号,其刀具的性能及使用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羊建高 1958年出生,福建金鑫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  羊建高2004年获得中南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四川自贡硬质合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湖南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西理工大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和参加过多项国家、部级、省级重点攻关科研项目,拥有13项国家专利,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10年12月到福建金鑫钨业公司工作后,主要从事钨系超细纳米晶硬质合金的研发和钨制品创新平台建设。&   叶陆荣 1962年出生,福建安波电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叶陆荣1994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机专业硕士学位,曾任美国Xtera通讯有限公司高级硬件工程师、美国泰克电子技术主管、上海御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正泰电源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获得10多项国内外专利和著作权。2010年7月就任安波公司副总裁,主要研发高效电机和永磁伺服电机,依托安波电机集团的技术、品牌、资金,打造一流研发团队,以控制器+高效电机及变频器+永磁电机系统的产品形式,实现技术和发展跨越。&   钟博文 1965年出生,福建华奇环保印花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钟博文1984年获得中国台湾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学士学位,曾任中国苏州金怀德染化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长胜纺织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香港桑麻纺织科技一等奖,拥有22项专利,在冷转移印花技术创新上有突出贡献。2011年6月来闽工作,计划利用“冷转移环保印花”技术,提升纺织印花附加价值,实现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华奇环保印花公司争取5年内成为亚洲级环保印花面料生产供应中心。&   梁富好 1965年出生,爱迪纳控制技术(厦门)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技术总监。  梁富好1995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创立美国和日本SOFT SERVO SYSTEMS公司,任技术总监、首席执行官等职务,获得4项美国专利。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研究员期间发明了“纯软件运动控制”技术。2011年1月来闽与福建运元集团、厦门大学数控技术实验室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团队,共同创立了爱迪纳控制技术(厦门)有限公司。该公司计划开发国产化的数控系统,满足中国机床工业的需求。&   伍战平 1969年出生,福建蓝海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福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伍战平2007年获得密执安大学安娜堡分校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高级工程师(Senior Contact Engineer)、项目带领高级工程师(Senior Project Engineer)、美国科达电动汽车公司安全集成总监。2011年9月来闽后,主要负责“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研发”项目,新能源汽车是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借助其在汽车仿真分析、安全性能分析、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设计等方面的丰富经验,推动福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的研发和质量提升。&   袁占辉 1972年出生,福州坤彩精化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袁占辉2007年获得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自然科学系晶体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英国Simco制药厂化学专家。2009年7月来闽后,自主开发研制了“氯氧化铋珠光浆”珠光效果颜料、无核珠光效果颜料、汽车耐候级珠光颜料。这些成果有2项国内首创,1项世界首创,并均实现产业化,打破外国公司对珠光颜料的垄断。&   张贵萍 1965年出生,优科能源(漳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  张贵萍1992年获得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康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深圳市纳星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2009年被评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2010年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4月来闽后,主持研制“大容量动力型聚合物锂电池”、“新型锂电池材料及新型高安全性能锂电池”,部分研发成果已应用于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低碳减排产业上,近6年来累计为公司新增利润1亿元。&   林清山 1971年出生,中国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研究开发六部副处长。  林清山1998年获得台湾中原大学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曾任台湾永光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开发部工程师、台湾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制程整合部经理,拥有4项实用新型专利。2009年3月到厦门工作,陆续开发出了多项新技术。ITO导线触摸屏制程、电容电极图形肉眼不可见技术以及解决产品电阻值过高问题等技术,均获得多家知名大厂的认同。&   郑金财 1951年出生,福建清景铜箔有限公司总经理。  郑金财1982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工专业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铜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裁、中国江铜-耶兹铜箔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2011年5月来闽后,主持研发8-12微米超薄铜箔(该铜箔是制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计划建设年产5000吨高档铜箔工厂。该项目已开工,预计2012年投产,并将在今后3年内扩产到年产2万吨规模。铜箔质量将与国外接轨,以满足国内电动车产业的需求。&   何金涛 1972年出生,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  何金涛1996年获得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专业学士学位,曾任中国重汽集团济南特种车有限公司产品设计工程师、技术部经理、中国重汽集团技术发展中心特种车所所长,获得5项实用新型专利。长期从事汽车产品的设计开发与项目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2010年11月到福建工作,开发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轻卡、中重卡,努力打造完整的技术开发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鲁晓波 1959年出生,福建瑞达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总监。  鲁晓波1982年获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学士学位,曾获中国工业设计金奖,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2010年12月来闽兼职,致力于“工业创新设计中心”的项目建设、设计团队的培育以及创意产品设计。计划利用3年时间,将“工业创新设计中心”建成福建乃至国内名列前茅的工业创新设计基地,每年将为各类工业企业完成300种以上新品设计项目。&   董虎 1980年出生,数岩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董事长。  董虎2008年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曾在挪威数字岩石公司担任项目经理,负责微米CT数字岩心分析部门。有7年从事数字岩心行业的经验,主要研究领域为微纳米CT在岩心分析中的应用和孔隙网络模型的建立。2010年10月创立数岩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该公司以数字岩心分析技术为核心技术,利用三维图像分析岩石的物理性质,为全球石油公司勘探开发部门提供分析服务,利用微米CT成像,获取岩石DNA信息,帮助石油公司制定开发方案,以提高采收率。&   杨健 1974年出生,石狮市富贵鸟鞋业发展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杨健2006年获得加拿大约克大学舒力克商学院金融专业硕士学位(MBA),曾任加拿大巴斯企业咨询公司高级经理、石狮市富贵鸟鞋业发展有限公司财务顾问。具有中国、加拿大和英国三国注册会计师(CGA、ACCA)资格。2008年3月来闽,在公司主要负责组织反倾销专业团队,培养熟悉反倾销官方政策、精通国内外会计准则和财务实践的人员,对本地企业应对西方国家的反倾销诉讼提供专业支持。&   刘涧泉 1966年出生,赫利森(厦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涧泉1998年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美国Quantum Dot公司科学家、美国Promega公司高级科学家、美国英特尔公司高级研究员。2010年10月来闽创办赫利森(厦门)生物科技技术公司,该公司创业项目是基于前沿的生物、化学、光学技术来开发的生物分析检测平台技术,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包括试剂盒、便携式分析仪。可实现现场快速检测,灵敏度高、携带方便、经济实惠,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环保检测及生物诊断。&   施政 1967年出生,福建华兴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高级投资经理。  施政1991年获得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硕士学位,先后担任IBM公司软件工程师、BSI公司总咨询师(创立者)、思科公司企业高级技术经理、美国时代华纳公司系统架构师、美国国土安全部高级项目经理,曾与他人合伙创办杰实软件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并担任副总裁。2010年8月来闽,担任福建华兴创业投资公司高级投资经理。具备在高科技、管理和金融等方面的多项特长,具有独特的投资理念,能够帮助被投资企业发掘优质的项目,提供实质性的增值服务。&   方五一 1973年出生,福建海峡银行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  方五一2009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曾任湖北经济学院金融管理教研室主任、湖北期货与期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海南省儋州市农村信用社主任。2010年9月引进福建海峡银行,担任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致力于银行发展规划,引入先进管理工具、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同心协力地把福建海峡银行打造成为服务海西、辐射海峡两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性银行。&   徐涛 1963年出生,福建龙净环保公司海外事业拓展部总监。  徐涛1996年获得日本筑波大学电生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日本三井巴布科克能源公司英国总部销售经理与中国分部市场销售总经理、日本斗山巴布科克能源公司中国分部市场销售总经理。具有丰富的国际市场及项目运作的经验,对不同文化体制背景下的市场分析、市场开拓、项目跟进、招投标规程、投标管理和执行等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经验,在项目融资、项目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方面,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2010年6月来闽后,其特长对龙净环保公司开拓国际市场有明显推动作用。&   王润华 1966年出生,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医学发展总监。  王润华1998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学位,曾担任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香港威克斯医药有限公司研究部副总监,2008年引进厦门市。在创新药物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临床试验的组织和协调、临床试验监查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重组蛋白质药物已在20多个国家上市销售。目前承担4个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I类创新药物以及5个其他类别新药的临床试验,这些创新药物项目有2项列入科技部支撑计划资助,有3项得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助,资助经费共2138万元。&   陈国华 1963年出生,福建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  陈国华1991年获得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曾担任中国药科大学副研究员,2008年引进福州市。主要从事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以及心脑血管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曾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近年来开发了1个1类新药、20个3.1类新药,部分品种已获国家批准上市。其代表性的产品有国家一类新药阿德福韦酯和抗高血压候选药物广生地平。在核心期刊、SCI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已获得14项发明专利。2011年,参与开发的阿德福韦酯新药项目获福建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此药的“M晶型及其制备和药物应用”项目获福建省首届专利奖特等奖。&   曹伟 1965年出生,福建博特化学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  曹伟1990年获得德国莱比锡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后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过2年的博士后研究,曾任上海三爱富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研发中心主任、常熟三爱富中昊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上海泰卓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2009年引进三明市明溪县。建成的博特公司是目前国内含氟吸入式麻醉剂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公司。公司自主开发出七氟烷、地氟烷、异氟烷三个品种,已投入产业化生产。&   洪桂祝 1966年出生,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欧洲区总负责人。  洪桂祝1995年获得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后在剑桥大学生理系从事4年的博士后研究,曾任葛兰素史克高级专业研究员、Biomarker中心主任、剑桥生命科学咨询中心负责人,2010年引进福州市。长期从事药物研发,擅长利用生物技术探索药物的作用机理,在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攻关中,首次发现了一个4个氨基酸的结构具有抑制IL-1mRNA 和其他炎症标志物的表达,阐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引起体重增加的药物机理。&   沈鑫 1972年出生,福建南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沈鑫2003年获得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有机化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上海立科药物化学有限公司研发部主任、上海百灵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2009年引进三明市明溪县。先后开展了18项抗肿瘤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的合成研发,拥有8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PCT国际专利,打破了国外专利技术壁垒,使公司在高收率合成紫杉醇原料药和多西紫杉醇及侧链、吉西他滨中间体、替尼类抗肿瘤等领域位于国际领先水平。多西紫杉醇合成专利技术的发明,使公司成为全球四大多西紫杉醇合成专利技术的拥有者。&   王志铭 1969年出生,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创新中心处长。  王志铭1992年获得台湾大学电机计算器专业博士学位,曾任英业达集团资深经理,2010年引入厦门市。长期从事网通影音多媒体方面产品的研发,具有丰富的研究开发经验,是系统软件和新信息家电行业领军人才。曾开发世界首台彩色电子字典无敌CD-818 (大陆品牌为好易通),发表论文3篇,获得中台日韩专利30项。
  郑松 1962年出生,福建中海创集团中海创研究院院长。  郑松2006年获得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华能信息产业控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西安热工研究院责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院长)、绿色煤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0年引进福州市。长期从事工业自动化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研究,在研究国外控制组态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数据引擎方法,建立工业自动化控制器新的体系结构,此项目通过部级技术鉴定,并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应用。主持的 “350MW火电机组全工况实时仿真与多功能在线综合研究系统” 项目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杨晓峰 1976年出生,厦门三五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技术中心总监。  杨晓峰2006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一年,曾任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2008年引进厦门市。具有丰富的“云计算架构、企业自动化办公和通讯应用、企业ERP管理、互联网开发运营”的研发经验,提出以云计算为平台,将软件作为服务(SaaS),向中小企业提供自动化办公和内部沟通协作的应用。升级后的平台将实现 “终端加服务”的移动云办公创新模式, 具有“企业社交网络元素”、“移动电子商务”、“智能数据分析”等填补行业空白的功能。平台在存储、速度、安全、智能等综合方面指标在国内同行业处领先水平。&   吴世雄 1962年出生,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世雄1996年获得厦门大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曾在IBM、Cisco、Juniper等国际知名公司任职,并在美国Aerohive Networks任运营总监、总工程师,2010年引进厦门市。自主开发了无线网络系统,这种网络系统在远程数据采集过滤以及数据量压缩和传输方面具有独创性。引进后主要主持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平台技术的研发工作,建设基于GPU模式高性能计算平台。该平台将主要为公司的互联网数据搜索、数据碰撞分析、电子数据取证等产品提供后端支撑平台,并促进相关产品的销售。该平台建成后计算速度将达到200万亿次/秒,存储能力将达到100TB。&   蹇锡高 1946年出生,福建新世纪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蹇锡高1981年获得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硕士学位, 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McGill大学进修2年,曾任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引进莆田市。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加工应用技术研究,成功研制高性能工程塑料,这种工程塑料耐高温、可溶解、综合性能优异,科技创新进入国际领先水平。30多年来,先后承担过30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省部奖、8项发明专利。&   郑政 1966年出生,智恒(厦门)微电子有限公司总裁。  郑政1994年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后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创办新加坡智能微电子公司。2010年引进厦门市,创办智恒(厦门)微电子有限公司,占有74.9%的股权。具有丰富的MEMS微机电系统和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的研发经验,生产的MEMS加速度传感器、 MEMS集成压力传感器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已在国内市场得到应用。&   孙锋青 1971年出生,厦门颉轩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技术总监。  孙锋青2008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光子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西门子光学网络通讯公司资深光学系统主任工程师、美国风光光电有限公司执行长兼技术总监。2010年引进厦门市,创办厦门颉轩光电有限公司,占有65%股权。主要从事数码成像技术研究,特别是移动电话光学成像系统研究。与同事合作开发了HYATM算法技术,并利用该技术,成功地抑制了镜片的厚度偏差、曲率偏差、倾角、偏心和面形不规则度等偏失,使微型化光学镜片价格更低、良品率更高、成像质量更好。&   李金华 1979年出生,厦门英诺尔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兼总经理。  李金华2005年获得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控制与系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曾任Roll-Royce大学技术中心助理研究员、东莞康源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从事控制系统与非线性系统专业领域研究工作。2006年引进厦门市,创办了厦门市英诺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研发和生产物联网RFID核心控制模块产品、智能触控电路及特种电子材料。公司目前是福建省唯一批量生产物联网RFID核心读写模块及全系列硬件产品的企业,是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电容式触摸屏电路及RFID电子标签及特种标签材料等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企业。&   唐谦 1958年出生,德泓(福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唐谦1992年获得荷兰特温特(Twente)大学固体材料、光电子专业博士学位,曾任荷兰飞利浦公司高级工程师、荷兰欧莱通咨询公司总经理,2010年引进龙岩市。在光电技术生产线建设和企业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经验,曾负责荷兰飞利浦PolyLED生产线建设、上海(华虹)8英寸硅片生产线建设等。曾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美国专利2项,引进后负责生产管理并组建德泓公司光电研究院,力争3年内将“德泓”品牌打造成国内一流品牌,5年内将德泓光电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光电行业领军企业。&   马瑞东 1965年出生,福建先创电子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马瑞东1992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学位,曾任大唐电信无线通信公司总经理、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总部无线项目主要负责人、西安凌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2008年引进泉州市。熟悉无线通信系统的体制和标准,擅长通信系统的总体设计与网络规划,特别擅长于无线通信系统收发信系统的设计工作。曾担任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的负责人,独立编写了国家STM-0的数字微波传输设备标准,还参与过多项国家无线通信的标准制订。“155Mbit/sSdH微波通信系统实用化装备”项目获得国家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格瑞斯·丽颖 1956年出生,厦门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硬材料工具研究所所长。  张·格瑞斯·丽颖1996年获得英国赫尔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学位,先后担任DE BEERS工业钻石(英国)技术中心中国地区技术经理、英国超硬材料工具与应用有限公司技术总经理,参与的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国际论文35篇。担任国内哈尔滨工业大学等7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与国内有关大学联合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多项国家95星火计划课题。2010年3月来闽工作后,主要承担高性能大直径纳米超硬材料复合片的研制与高精尖超硬刀具制造系列产品的研发。正在申报8项国家专利。&   钟舜聪 1976年出生,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钟舜聪2007年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曾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帝国理工和利物浦大学从事过博士后研究。2010年6月到福州大学工作后,主持“高精度光学相干层析和太赫兹脉冲成像无损检测系统及其应用”项目,研发两种新的无损检测系统,实现对飞机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生物制药、太阳能电池等多层结构进行成像及缺陷无损检测和定量评价,解决传统无损检测技术精度低等问题,提高材料和结构无损检测的可靠性。&   龙小宁 1971年出生,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与经济学院经济系教授,兼任China Economic Review副主编、世界银行和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等国际机构的咨询顾问。  龙小宁2001年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柯尔盖特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亚洲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7月来闽,专注于中国经济改革与转型的相关问题,并应用法与发展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苏辉 1971年出生,福建中科光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兼任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研究员。  苏辉2004年获得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电子工程系光学专业博士学位。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先后担任美国ZIA LASER公司研发工程师、EMCORE公司高级科学家,长期从事半导体光电子学研究与产品研发,在Appl. Phys. Lett.等核心杂志上发表过15篇论文。2010年10月由海西研究院引进,主要负责 “光通讯用的半导体激光器与探测器的产业化”项目。该项目的研发可改变我国此类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满足三网融合、光纤入户及物联网的市场需求。&   陈树强 1960年出生,拟任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研究员。  陈树强1992年获得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光通信中心教授、国家高速实验网络技术监理专家、美国SpectraSwitch公司高级研究科学家、 N & K技术公司高级研究科学家,现任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国家高速试验互联网监理专家,获得过霍英东基金、7项美国发明专利。拟于2012年上半年来闽,从事微电子结构关键尺寸测试/分析技术(OCD)和基于液晶的ROADM/WSS技术研究。&   陶有胜 1966年出生,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研究员。  陶有胜2004年获得日本国立千叶大学高等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曾担任日本千叶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国立信州大学副教授,美国化学会石油研究基金和荷兰科研机构化学议会ECHO基金评审专家,国际学术期刊 《Recent Patents on Chemical Engineering》 主编,主持和参与过7项科研项目,获得过3项国际专利,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10多篇论文。2011年5月由海西研究院引进,主要从事“同时具有均匀介孔和微孔的沸石结晶的制备”项目研究,开发含10纳米中孔和小于1纳米微孔的沸石结晶。&   王瑞虎 1975年出生,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研究员。  王瑞虎2004年获得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先后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堪萨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获得中科院宝钢教育奖、院长优秀奖、彭荫刚奖学金,在J. Am. Chem. Soc.等国际重要化学期刊上发表70多篇论文。2008年9月由海西研究院引进,主要从事“环境友好介质中的纳米催化”项目研究,致力于发展水介质中反应条件温和、高效循环使用的绿色催化过程,实现贵金属和有机溶剂的替代,降低催化反应的成本和对环境的污染。&   张健 1978年出生,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研究员。  张健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发表110多篇SCI论文。2009年7月由海西研究院引进,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子课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攻关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在功能微孔气体存储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部分研究工作已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和Chem. Commun.等国际一流期刊上。&   阮克和 1954年出生,美国休斯顿大学实验治疗学与药物信息学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美国德州大学医学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生院客座教授,福建医科大学客座教授。  阮克和1986年获得日本宫崎医学院医学专业博士学位,连续17年获得美国最高研究机构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心脏病协会的研究基金资助,获得中国首届青年科学家奖、福建科技一等奖等奖项,获得2项美国专利。拟于2012年在福建医科大学筹建具有国际水平的医学中心,开发快速、灵敏、方便、低成本早期癌症的诊断和癌症复发预测的综合性系统,同步开发新型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肿瘤患者的存活率。&   沈瑞翘 1957年出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医学系肺科和危重病急救医学科副教授,拟任福建医科大学心血管科学研究室主任。  沈瑞翘1989年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理学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美国国立老年研究所心血管科学实验室担任客座副教授、客座研究员等职务。有近30年的心血管生物医学研究经验,曾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基金资助,主持过2项NIH资助的研究课题,总科研经费超过982万美元,发表过80多篇论文。拟于2012年来闽,主要开展采用膜片钳技术、荧光成像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从事心衰、肺动脉高压和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   葛悦禾 1965年出生,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电子工程系讲师、研究员,华侨大学信息学院“桐江学者”特聘教授。  葛悦禾2003年获得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先后担任亚麦考瑞大学、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研究员、访问学者等职务,主持和参与过4项国家“八五”科研项目、获得过5项澳大利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26篇SCI论文。2011年6月由华侨大学引进,主要从事天线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包括电磁场数值解与应用、天线设计与开发、微波无源器件设计以及基于超材料的天线和无源微波器件设计等。&   李庆顺 1962年出生,美国迈阿密大学植物学系终身教授,美国俄亥俄州植物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特聘教授。  李庆顺1995年获得美国肯塔基大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曾担任厦门大学讲师、美国肯塔基大学科学研究员,组织承担过7项应用研究项目,拥有5项美国发明专利(共同发明),担任19种科学杂志审稿人。2011年5月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引进,主要从事水稻多聚腺苷化及选择性腺苷化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拟通过研究水稻多聚腺苷化相关因子、水稻的基因组学及基因的表达调控,推动水稻多聚腺苷化及水稻功能基因组的相关研究。&   郑丰 1963年出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肾脏内科主任。  郑丰1992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肾脏病学硕士学位,先后担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血管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纽约州Mount Sinai 医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海外评选人,发表SCI论文50多篇,现为瑞士国家科学院基金评选人。2010年1月到南京军区福州总院工作后,主要从事“急性肾衰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药物的研制”、“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机制及治疗”等项目的研究。&   张其清 1954年出生,福州大学生物和医药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市生物医学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其清2000年获得天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曾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药学院(MRC资助)和芬兰亚拓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访问教授,承担过国家自然基金、“863”、“973”和国家支撑计划等60多项,主持的“BME-10X医用胶原膜”、“医用高分子胶原材料外科缝线”、“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学评价程序及其检测方法选择”三个项目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医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拥有授权专利25项,发表240多篇论文、4部论著。2011年7月由福州大学引进,主要从事引导组织再生材料研究并实现了产业化,拓展了胶原与基因工程、组织工程、干细胞工程结合及生物材料作为药物辅料等新领域。&   蔡伟文 1963年出生,福州大学特聘教授,兼任美国Atactic生物技术公司主持项目研究员。  蔡伟文1996年获得美国纽约大学生物分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美国Baylor医学院助理教授,先后承担过美国NIH、美国宇航局、美国能源部等多项生物医学领域重要前沿课题的研究工作,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Biotechn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拥有1部专著、5项专利。2011年1月由福州大学引进,负责“基因组学研究中心”项目。该项目主要利用现代基因组学手段对重大医学病症进行系统性研究,发现这些病症的基因基础及发病机理,为新药开发及疾病的分子诊断提供可靠分子讯息依据。&   郭殿升 1974年出生,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地理系副教授、终身教授,福州大学兼职教授。   郭殿升2003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理系哲学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5篇。2011年1月由福州大学引进后,自主研发一系列时空数据探索、分析与可视化软件系统,核心成果及系统原型正在申请专利。相关成果已在环境生态、交通、人口、农林等行业中得到具体应用,可为我国空间信息服务业的跨越发展、产业升级提供共性技术与支撑平台,以推动云计算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杨黄浩 1975年出生, 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杨黄浩2002年获得厦门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佛罗里达大学访问教授,主持过7项国家级课题和4项省部级重点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超过了1300万元,曾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奖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拥有3项发明专利。2008年9月由福州大学引进,主要负责开展“核酸适体与生物传感在癌症早期诊断中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   姚一建 1955年出生,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  姚一建1992年获得伦敦大学英皇学院哲学专业博士学位,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皇家植物园担任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员等职务,发表英文专著1部、译著3部、学术论文120余篇,拥有3项授权专利。2011年3月由福建农林大学引进,主要从事大型经济真菌分子系统学、真菌多样性、真菌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研究类群涉及各种大型经济真菌,已建立和完善相关实验研究平台,积累了大量珍稀食药用菌的菌种资源,建立了部分类群的分子鉴定体系。&   张宇 1973年出生,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特聘教授,兼任威斯康星大学声音生物医学中心客座教授。  张宇2000年获得南京大学物理声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助理、助理科学家、副科学家,主持和参与过多项美国卫生部项目,发表SCI论文近60 篇,首次提出动物发声的非线性模型和动物不规则发声的时空混沌机制。2009年8月由厦门大学引进,负责开展的“海洋动物发声机制及其声学特性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研究海洋鱼类和鲸豚发声机制,采用超声方法研究鱼组织生物声学特性,研究噪声对海豚回声定位影响,发展基于仿生学的水声声呐技术,具有重要民用和军用价值。&   莫亦荣 1965年出生,厦门大学双聘教授。  莫亦荣1992年获得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厦门大学讲师、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美国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助理教授、副教授,在《美国化学会会志》等杂志发表20多篇论文。主要从事计算生物学的研究,并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化学和生物学问题。2011年6月由厦门大学引进后,从事“电子传递理论”、“生物体系的计算机模拟和蛋白质设计”等领域研究,并提出了块定域波函数方法。此方法具有极高的计算效率和独特的应用价值。&   林东海 1964年出生,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林东海1992年获得厦门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曾任电子工业部第24研究所技术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生物核磁共振中心研究助理,先后主持参与了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基金、科技部973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863海洋技术领域专题等科研项目,荣获2006年度中国“王天眷”波谱学奖,发表70多篇SCI论文。 2010年5月由厦门大学引进,主要负责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研究项目,利用生物核磁共振技术开展结构生物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刘运权 1963年出生,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教授、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开发中心主任。  刘运权1998年获得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是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人,美国化学会和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资深会员,先后任美国艾奥坎公司、分析能源系统公司、雪佛龙石油公司工艺工程师、首席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曾获中国旅美专家协会杰出专业人士奖、北美华人创业协会杰出华人新能源科学家奖等奖项,拥有10项美国专利和4项世界专利。2010年8月由厦门大学引进,致力于氢能、生物质能源和其他可替代能源的研究与开发,主持“1kg/hr生物质裂解制生物油(Bio-Oil)”科研项目,提出以“多元醇平台”代替“糖平台”作为由生物质制取生物燃油的另一个途径。& & 联系方式:中共福建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省政府大院省委组织部& 邮编:350003& 电话:75(传真)、111、(传真)& 邮箱:& 举报网站:
中共福建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日
查看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