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答题技巧内容具体是什么

申论精选内容 摘自《2013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用书 申论》教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教育信息咨询00.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12页¥2.0075页免费21页免费11页免费14页免费 9页免费5页免费3页免费3页免费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54页免费3页免费
申论精选内容 摘自《2013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用书 申论》教材|申​论​精​选​内​容​ ​摘​自​《03​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用​书​ ​申​论​》​教​材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具体是什么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具体是什么
内容大都是什么内
  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而行政测验是通过测试一系列心理潜能,预测考生在行政职业领域内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这种考试测验的是一个人在多年生活、学习和实践中通过积累而形成的能力,其性质是一种基本潜在能力的考试。
其他回答 (5)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包括五大部分内容: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根据每年考试大纲的要求,这五部分内部会有一些题型和题量的变化,但这五部分内容不会变。应试者在准备考试时,务必要仔细阅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申论,是中国大陆国家公务员进行资格考试的其中一个科目。在公务员考试中,通过对设定资料的阅读,回答有关问题,考察应试者七种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体写作能力、时事政治运用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的一种考试形式。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作为公务员,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当有所认识和有所思考,并且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申论考试所提供的一般都是社会性较强的背景材料,让考生去进行分析和论述,从而测查考生处理公务员日常事务的潜能。
  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具有比较丰富的常识,但不会对某种专业知识特别倾斜。由于考生来自各个方面,所学专业很不相同,所以申论考试中让考生处理加工的材料大都具有普遍性、非专业性。比如2000年考题,粗看所给材料,可能以为学法律专业的考生会占便宜,其实红星新村居民状告印刷总公司的事并不是从法律角度所能解决的问题。再比如2001年考题,看似医药卫生问题,其实问题的解答与医药卫生专业知识水平高低并无关系。申论考试的试题,对学哪个专业的考生都是公平的。
  申论考试所给的材料,可能涉及面很广,但试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合理性,也就是说,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是具有可行性的。比如2000年试卷的问题,可以通过城市建设合理规划获得根本性解决,当然必要的补偿也应有所考虑。又如2001年试卷的PPA问题,是当时社会热点之一,但完全可以通过舆论的正确引导来化解百姓的不安心理。申论考试不会引导考生漫无边际地遐想,不管问题多么复杂,涉及面多广,人们的见解多么莫衷一是,都是能够解决的。这样的命题思路,是由公务员录用考试性质决定的。
 “申论”一词,出自孔子所说的“申而论之”。从字面来理解,“申”为引申、申述,“论”为议论、论证,“申论”则指针对特定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论述。
  作为一种应试文体,申论最早出现于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之中。经过几年的实践,以及专家学者们的改进与完善,申论现已成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一门基本科目,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考试大纲规定及历年实际出题情况来看,申论考试为应试者提供了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这些材料,概括出它们反映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实际方案,最后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申论是测试考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方法,但与传统的作文考核有所不同。作文只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定题目展开论述,侧重考核的是考生的文字功底。考生可以凭自己的主观好恶去立论选材,尽情张扬个性地放言宏论,因此,作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考生的写作水平,即“纸上谈兵”的能力,而无法全面体现考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申论则不仅限于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考察,更侧重于考察应试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针对性,能让考生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能。
  作为一种专用于选拔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应试文体,申论适当地借鉴了我国古代科举应试中“策论”的一些经验与做法,但在内容上比“策论”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形式上比“策论”更加灵活多变。“策论”大多要求应试者就一些重大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应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则要求应试者从一大堆反映日常问题的现实材料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考查应试者搜集和处理各类日常信息的素质与潜能,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征,也适应当今国家公务员实际工作的需要。
  申论考试摒弃了原来的简单议论文的模式,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不单单涉及到议论文一种文体...
&
行测
  行测,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简称,它(英文名Administrative Aptitude Test,简称AAT)和智力测验一样,属于心理测验的范畴。它用来测试应试者与拟任职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考查应试者从事公务员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一般潜能的一种职业能力测试。
  行政能力测试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笔试的一门,也是其中难度较大的一项。 行测考察的重点
  把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这五个方面作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内容,是因为它们是上述能力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也是便于实际测查的内容。这五种能力仅体现了对国家公务员最低限度的要求,并不代表行政职业能力的所有方面。能通过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只是说明应试者具备了做好行政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一. 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能力
  考生对语言文字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主要通过言语理解与表达这种题型来实现。该题型的基本构成是给出一段文字资料或者一篇文章,然后根据所给材料设置一定的问题,内容主要是对词和句子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正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在干扰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能比较正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等,要求考生具有相对较强的言语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扎实的语法功底和文字处理能力。
   二. 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计算能力
  对应试者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计算能力的考查是通过数量关系这一题型来实现。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是人类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家公务员进行的是一种高效、科学、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因而要求管理者能够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快速、准确地接受与处理,而这些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数字来表达或者与数字相关的。因此,作为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数量关系理解能力,能迅速发现数字之间蕴涵的关系,进行准确的数学运算,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其工作。本部分内容考试涉及的知识和所用材料一般不会超过高中范围,甚至多数是小学的数学知识,以此为媒介,考查应试者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三. 逻辑判断推理能力
   判断推理是测查应试者的一种测验形式。判断推理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部分,它的强弱反映一个人对事物实质及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国家公务员担负着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十分复杂,要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关系,必须具备较强的判断推理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词语概念和文字材料的认知理解、比较、组合、演绎、综合判断等能力。
   四. 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
   对这项能力的考查是通过常识判断来实现的,由于公务员职业性质的要求,要求公务员必须具备相对较广的知识范围,否则将不能处理日常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所以在这类试题中,所选素材从古到今,从无机物到人类,从自然界到社会……包罗万象,对应试者没有专业上的歧视,而是通过测试比较不同考生知识面的广博程度。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常识判断能力是很难的,重要的是在于平时的学习、观察、思考和积累。
  五. 资料分析及判断能力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大量的信息往往通过统计资料来反映的,要正确、及时地作出决策,必须要求能够对这些形式上比较抽象的综合信息进行快速的分析与加工,从枯燥的形式中找出需要的“关键点”,只有如此,方能有的放矢地制订方案。作为一名公务员,资料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工作的开展和工作的效果。
  关于行测题目:行测题目分为真题和模拟题,模拟题是专家撰写供公考考生复习过程中答题之用,真题则是过往公务员考试行测题目流出的试题,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通过百度搜索可以找到非常多这方面的资料。
&
&
公务员考试科目及内容是怎么样的呢?
  (1)考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
  (2)《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包括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全部为客观性试题,基本上为单项选择题,部分地区常识判断有少量多项选择题(国家公务员考试全部为单选)。
  (3)《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概括问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证。
  考试不指定复习用书,考试范围以大纲为准。
&
强烈推荐:公务员考试入门,报考,技巧,经验,问题汇总
全国各省年行政能力测试-申论-面试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汇总
公务员考试的科目是行测、申论、综合基础是包含在行测中的,占得分值不是很多,但是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
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分数学和非数学2部分试题,其中判断推理模块的题型特点是:判断推理是考察应考者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一种测验形式,其题型主要有四种。
1 图形推理
  题型:要求考生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符合规律的一个,替代题中的问号,使图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2 演绎推理
  题型概要:这种题型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每道题中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考生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备选答案。正确的答案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应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3 定义判断
  题型:运用标准进行判断,是公务员一项基本的职位要求。在每一个问题中,先给考生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再给一组事物或行的例子,要求考生从中选出最为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典型事物或行为。这里假设这个概念的定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4 类比推理
  题型:这种题型考察的是考生的一种推理能力,先给考生一对相关的词,然后要求考生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59、数量关系模块的题型特点是:数量关系的题型分为数字推理和数字运算。
1 数字推理
  题型:给出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考生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个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选择的答案中选出你认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排列规律。
2 数学运算
  题型:在这种题型中,每道试题中呈现一道算术式子,或者是表述数字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考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
60、资料分析的题型特点是什么
  资料分析试题着重考查考生对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与加工的能力。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考生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公务员申论:主要是热点的考察,半月谈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的新华社主办的刊物,被称为中华第一刊,是大家考公务员申论的时事政策顾问,、对于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来讲,半月谈是需要一定看的,还有《南风窗》《理论热点面对面》《凤凰周刊》《南方周末》人民网、新华网的时评,这样对于申论的考试是非常有帮助的,平常要多读多写多看多听,对于热点要敏感,提前做好公务员心理准备。
四川光华教育祝你考试成功!
等待您来回答
公务员领域专家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4年最新申论热点内容及基础知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华图申论教材第一篇第二章:一语中的&什么是申论【2】--教育--人民网
华图申论教材第一篇第二章:一语中的&什么是申论【2】
第二节& 立足材料看申论
一、追根溯源――材料来源
申论材料来源十分广泛,以2012年国考为例,副省级申论试题以“道德”为主题,一共设置了9则“给定资料”。材料来源较广,从新闻报道、社会热点、时政评论,到专家、学者、官员的观点,再到真人案例、国家大政方针等,题材丰富、资料多样。地市级申论试题以“灾难与安全”为主题,一共设置了5则“给定资料”,材料数量少于副省级,但是文字阅读量与副省级相当。材料中所举实例以反面材料为主,来源于网络、记者报道、调查报告、报刊、学术文章等。
由此,建议考生在申论备考时,务必重视这样几类信息:
(一)政策理论
公务员考试离不开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理论、工作部署、措施要求、时事政治等方面的考查。作为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的公务人员,必须对党和政府的基本方针战略有所了解。实践表明,如果对国家政策理论掌握得越好,对于申论命题的解读就会越到位,对于申论题目的作答就会越准确,对于申论科目的应试就会越顺利。
例如,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胡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认真研究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海洋经济也都作出了相应部署。如果考生对于这些背景资料比较了解,就不会对2010年国考试题以“海洋的保护与开发”为主题感到突兀,就会对题目中写《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做到心中有数。
再以2012年国考副省级为例,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等场合反复强调,党员干部的选拔标准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在2011年10月《公务员考试大纲》出台之际,国家公务员局就明确指出公务员考试要重视“德”的考查。在这种背景下,2012年国考副省级申论试题恰恰就是以“道德”为主题。如果考生对当下社会中一些有关“道德”的热点,诸如“金缕玉衣”、“最美妈妈”、“孙氏兄弟”等故事比较了解,就可以直接缩短阅读时间、进入题目作答的阶段,不但会减轻阅读负担,更会提高作答的准确率与规范性。
可见,考生必须在考试前做好政策理论方面的搜集、学习、内化、运用的备考工作,可以通过纸媒、网媒、视媒等渠道获取国家政策理论方面的相关信息。为了更快地提升申论考试能力与水平,建议考生采用多种方法积累相关知识:
第一,背诵。对于国家重大战略思想与政策,要能够进行背诵。诸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节约型社会”等,要对它们的概念、内容、要求等方面了然于心。
第二,重点掌握。对于我党、国家、政府的重要会议精神、领导人讲话、“‘十二五’规划纲要”等进行认真梳理,尤其是主席、总理等重要领导人的经典讲话争取可以复述。
第三,注意事件原因分析及措施应对。当重大事件、热点话题发生之后,除去事件本身,更需要对事件的由来、根源进行跟踪分析,对政府相关部门提出的意见、建议、对策、部署等多加留意。
第四,注意相关评论。针对某个社会事件,政府、专家、学者、民众等各方的反应如何,有哪些评论文章观点突出、评价到位、论证深入,这些都需要考生在日常学习中多加搜集、认真思考。
“厚积而薄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考生应从现在开始就关注政策理论、社会热点,以期为之后的申论考试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二)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能够迅速、及时、有效地将政府、社会当下发生的重大事件与热点话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报道。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视角独到,很容易成为公考材料的来源和出处。
如2012年国考副省级“给定资料1”,引道“某报记者在调查食品安全领域问题时,发现了一个地下黑加工点。记者暗访了该加工点利用双氧水、工业碱等有害添加剂,发制、漂白百叶、毛肚等食品的全过程。记者发现,雇用工小张的工作就是用煮、晾、泡等工艺制作百叶、茄参、毛肚等水发食品。制作过程中加入起增重作用的工业碱,起漂白、防腐作用的双氧水和起中和碱作用的盐酸。平时厂房里就小张一个人负责加工,产品有专人运往市场。据小张讲,利用工业碱、双氧水等食品添加剂制作水发产品,在这个行业不是少数。另外,在其他行业也有类似运作”。很明显,这则材料来源于新闻报道。因此建议考生在日常练习时,多注意收听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节目,熟悉新闻热点,了解社会动态,这对于考生在考试时快速了解申论主题、把握申论材料大有裨益。
(三)学术著作
学者的评论与建议一直是申论材料的重要来源。例如2011年国考副省级申论试卷中的“给定资料7”,即对不同学科的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了组合和呈现;2011年国考地市级申论试卷中的“给定资料7”,选取了一位学者著作中的一段话,引发考生对于农村文化“失根”的思考;2012年国考地市级申论试卷中,则运用了古代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关于人类灾难的哲学思考,使得最后一道大作文题目具有了显著的人文性和哲学性。
观点有不同,学术有争鸣,对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者会提出不同的观点,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申论考试的难度。例如2008年国考申论试卷中,对待是否要进行怒江水电站的建设,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果考生没有把握国家政策、了解学术争鸣背后的实质,就很难对G所长的观点发表正确的看法,也更难把握大作文的主题和思路。
对待这类材料,建议考生储备一定的常识,站稳立场,综合分析,辩证看待。
除去以上出现频率较高的政策类、新闻类、学术类资料,申论考试的材料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需要指出的是,还有部分比较新颖的、低频率出现的资料。例如:
(1)2005年上海市申论试卷,是关于行政许可法的材料。其中,只有陈述性语言,没有案例、数据等资料,这对于考生而言稍显晦涩、难懂。在之后的申论考试中,这种材料结构,已经没有再出现过,但考生也应将这一年的申论试题作为阅读练习材料,强化自己对知识性、理论性材料的提炼和理解能力。
(2)2010年吉林省申论甲级试卷,材料中出现了饼图、柱形图。这在申论考试材料中实属罕见,但其对于整体申论材料组成而言,只是形式上的创新,并无实际意义。不过这也预示着,申论试题的创新,不仅仅在题目设置、材料内容上,而且在材料形式上也有创新的可能。
(3)2004年广东省申论下半年试卷中的“给定资料2”,“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实录《教材里的秘密――看透传销》”,“画外音”的出现,非常新颖,区别于主持人、受访人的对话形式。
(4)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申论试卷中,材料由大量的处罚案例排列组成。这种组合方式也很少见,考生应该善于抓住形式相同材料之间的区别,从而做到分门别类。
上述材料组成方式的新颖,只是在形式上区别于主流的材料结构。在做练习时,要尝试不同形式的材料,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避免造成思维定式,从而影响分析能力。
二、分门别类――材料类型
为了便于向考生介绍申论材料的类型,在此我们用对比、举例的方法,以表格的形式进行阐释和呈现。
(一)正与反
正向的材料是指歌颂或宣扬正面人物、积极事件、高尚精神、文明理念、有效方法等内容的材料。其通常有利于帮助考生快速定位大作文的主题和方向、提出有效的对策等。
反向的材料是指揭露或抨击社会黑暗、问题矛盾、不良作风、腐化思想、错误行为、落后观点等内容的材料。其通常有利于帮助考生准确概括主要问题、揭示本质原因等。
以2012年国考副省级“给定资料”为例:
前不久,一位普通农妇刘女士在骑电动三轮车赶集的归途中,遇到同村76岁的李老太太及其孙女步行回村,遂热心搭载她们坐“顺风车”。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三人均受伤,其中李老太太伤情最重,经抢救无效去世。出于愧疚,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经济赔偿,而李老太太家属四次坚决拒绝。刘女士说:“如果不是我好心办坏事,老太太就不会走得这么早。无论花多少钱都必须补偿!”李老太太家属则说:“我们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好报。”
这个地下黑加工点,有自己的运货车、批发点、销售点,有毒、有害的水发制品从生产到销售只需要两天时间。每天生产1000斤左右的水发制品,在凌晨三四点钟用专门的运货车将成品运到老板指定的海鲜市场出售。“我知道做这项工作是昧良心和不道德的,实际也是违法的,整日生活在恐惧中。但看着老板不断地加薪,我的心又开始活动了,我从心里也在说服我自己,不就是加点添加剂,吃的时候用高温水烫一下也就没事了。况且干了这么长时间,政府也没有一个单位有人来管。”小张向记者坦言。
(二)虚与实
“虚”是指大政方针、理论观点、学术争鸣、意见建议、思想评论等材料,以论述语言为主。其通常有利于帮助考生规范申论语言、做好事实分析等。
“实”是指案例的表现、原因、影响、结果等要素能够得到清晰表述和展现的材料,以陈述或描述语言为主。其通常有利于帮助考生概括归纳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以及掌握论据等。
以2012年国考地市级“给定资料”为例:
塞内加认为,由于未曾预料到的事件对我们的伤害最大,由于我们必须预想到所有事情,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最糟糕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每个人在驾车启程,走下楼梯,或是与朋友话别时,都应意识到各种致命的可能性。塞内加强调:“不应有始料未及之事。我们的思想应先行一步,去面对所有的问题。我们所要考虑的,不应仅是什么事常会发生,而更应是什么事有可能发生。人是什么?人是一件容器。哪怕是最轻微的振动,最小的颠簸,都会让它破碎。人的躯体软弱而易碎。”
前几天上午,我去石化总公司附近的体检中心体检。事先我从公交网上查询得知,经过我家小区附近的16路公交车可以抵达石化总公司。乘16路车顺利抵达目的地并体检之后,我按惯例走到回程方向的石化总公司站点等车。等了约20分钟,来了一辆16路车,却呼啸而过,并没有靠站。我先是误以为司机甩站,后来无意中看了一下站牌,发现这个站点并不停靠16路公交车。这让我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心情也被败坏了。一个朋友说,他经常乘公交车出行,沿江路上的清河站的58路、117路也是“有去无回”的。对这类现象,我百思不得其解:公交公司为啥不让乘客有去有回?
(三)内与外
“内”是指材料内容只涉及国内情况。其有利于帮助考生归纳主要问题。
“外”是指材料内容介绍了国外的相关情况。其有利于帮助考生提出相关对策等。
以2011年国考副省级“给定资料”为例:
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20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化工和矿业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Ⅴ类状态,支流变成“排污沟”,黄河污染触目惊心。“一碗河水半碗沙”,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之一。全国人大代表、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人提交了《关于尽快立项建设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的建议》,建议通过加大对黄土高原1.88万平方公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治理力度,来改善黄河水沙关系、延长水库使用寿命、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共决口1590次,改道26次。
埃及地处北非,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全靠尼罗河。曼扎拉湖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北端,是一个长60公里、宽40公里的长方形湖泊,它对尼罗河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年埃及各地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几乎都通过5条水渠流入湖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因为人口激增,工业和农业及生活废水大幅增加,加上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理,导致曼扎拉湖水质急剧恶化,湖里鱼类几乎绝迹,鸟类也大量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面对严峻的现实,埃及政府对这里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得出了这样的认识:消除曼扎拉湖的污染,改善曼扎拉湖的水质,不仅对提高湖区周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埃及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四)大与小
“大”是指相对宏观、关乎大局的材料。有利于帮助考生作答主观类题目。
“小”是指相对具体、微观的材料。有利于帮助考生作答客观类题目。
以2011年国考地市级“给定资料”为例:
2010年8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明确指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时,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题词。广大人民群众都希望并相信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这美好的愿景会变成现实。
“我妈妈很少给我零花钱,我也没有什么新文具,总觉得在班里抬不起头。”这是一个“有幸”到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的孩子所遇到的尴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乡下来的孩子,在大部分是城市孩子的公办学校里,都有孤独、自卑的感觉。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研究员表示,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他说,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种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五)叙述与评论
叙述类材料是指以陈述、描述事实为主的材料。其有利于帮助考生作答概括归纳类、对策类题目。
评论类材料是指以评价、议论特定事实为主的材料。其有利于帮助考生作答分析类、对策类题目。
以2011年国考副省级“给定资料”为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从青海源头,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沿岸。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蒿莱,劳动生息,创造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了。
文化学者R教授踏勘黄河源头时感慨万千,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黄河、了解黄河,是在寻找一种精神资源,寻找一种精神的依归。对于环保,R教授对“黄河区域的移民一定会带来黄河的污染”的说法则不予赞同,他说:“关键要看移的是什么民,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决定黄河未来的关键因素。”中国地理学会M教授的观点也很明确:要重新认识黄河。为此,他引入了“大黄河”概念。他说:“如果狭义的黄河文化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耕文化,那么广义的黄河文化就应从‘大黄河’的概念出发,将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统一纳入黄河文化体系。”
(六)直观与隐晦
直观性材料是指考生可以较为直接地通过阅读概括归纳出答案要点的材料。其阅读难度较低,要点浮在字面上。考生通过练习可以较为迅速地获取答案。
隐晦性材料是指考生必须通过细致阅读、深入思考和分析后才能得出答案要点的材料。其阅读难度较大,要点沉于字面之下。考生需要具备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
以2011年国考地市级“给定资料”为例:
新华社、《中国青年报》记者联合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这一调查历时7天,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向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73名受访者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43名受访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费标准”,17人希望能“有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专门学校”。调查同时显示,78位受访农民工表示,通过“朋友介绍”为孩子在城里联系学校,16人表示“从媒体报刊获悉”有关学校信息,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门咨询”,2人表示由“家乡教育部门推荐”,1人表示“学校主动上门”。
乡村文化的衰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担忧和焦虑。这些学者有不少出身于农村,他们有着自己的乡村记忆,和对现实乡村的直接观察和体验。因此,他们的忧虑就特别值得注意。故乡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消亡与崩溃。这里既有传统的以民间节日、宗教仪式、戏曲为中心的地方文化生活的淡出、空洞化,也包括曾经相当活跃的、与集体生产相伴随的农村公共生活形式(如夜校、识字班、电影放映队、青年演出队)的消逝,更有在纯净的大自然中劳作和以家庭、家族、邻里亲密接触、和睦相处为特点的农村日常生活形态解体的征兆和趋向。生态环境的恶化,家庭邻里关系的淡漠和紧张,社会安全感的丧失,使乡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内涵。赌博、暴力犯罪,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乡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
三、乱中有序――材料组合
为了加大申论考试的难度,出题者往往有意打乱“给定资料”的逻辑顺序,正反、虚实、大小、内外材料错综出现,评论性、叙述性语言交叉运用,直观性、隐晦性材料混合设定。但是无论如何变化,考生只需要看透两方面的关系即可,一是材料之间的关系,二是材料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一)材料之间的关系
〖JP2〗根据前面的内容我们可知,“给定资料”可以按照材料的不同性质交叉呈现,这时材料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或者说是相对独立的,它们可以各自指向不同的题目。此外,材料之间的关系还有包含、交叉、并列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几则材料共同指向同一个题目。例如考生在作答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请根据“给定资料×―×”进行作答,那么这几则材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有很强的相似性和包容性。〖JP〗
研究材料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驾驭整篇申论材料,并在较快的时间内根据材料的不同组合方式找到答题的关键。例如2011年国考副省级申论试卷第二题“‘给定资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给定资料3”中的实例是国外的例子,既有经验又有教训,结合“给定资料”,考生会发现这道题实际上考的是“给定资料3”对“给定资料2、4、6”中所指问题的警告和启示。一般认为“启示”是一种对策,错误的行为加以借鉴、反转推出相应的措施,正确的行为加以吸收、直接列为有效的对策。“给定资料3”与其他资料的关系就是一种反照对应关系。明确了这种关系便可把握这个题目的作答重点,即其“启示”部分。考生需要在“启示”部分多用笔墨,以求取得较高的分数。
(二)材料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申论题目是由公务员试卷出题专家经过悉心研究制作出来的,因此,每则材料的设计与设置都有所指、都有深意。考生在日常练习时,应该仔细观察材料与题目之间的关系,以求能够准确、迅速地回答题目。
原则上说,申论材料的设置与题目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尤其是在国考中,没有一则材料是“废料”。稍有不同的是,有的是一则材料对应多题,有的是多则材料对应一题,有的材料适合作答客观题目,有的适于作答主观题目。即使退一步讲,在整篇申论“给定资料”中存在一部分材料不能够直接为考生提供答案要点,但是它的存在却有着其他重要的作用,它或是为了加大阅读量,或是为了帮助考生了解特定事实背景等。在此,建议考生阅读材料时,留意每则材料的所指与所用,如果考生的答案能够较好地运用“给定资料”,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该份答卷较为优质。我们以2011年和2012年国考副省级申论试题为例,引导考生分析一下材料与题目之间的关系,以期帮助考生能够更好地认清“给定资料”在申论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2011年国考副省级
类型或来源
描述性材料
黄河地理特征,黄河与中华文明。
(1)可以为T3提供答案要点;(2)可以为T4提供写作要点。
数据性材料
书刊文献、议案
黄河开发治理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可以为T4提供写作要点。
实例性材料
美国、巴西、埃及政府治理河水污染的举措。
(1)直接与T2相关;
(2)可以为T4提供写作要素。
评论性材料、观点性材料
档案、会议报道
黄河规律与国家领导人的治黄观念。
(1)直接与T1.1相关;
(2)可以为T3提供答案要点;(3)可以为T4提供写作要素。
实例性材料
科普书刊文献
王景治黄。
(1)直接与T1.2相关;
(2)可以为T4提供写作要素。
评论性材料
治黄的困局。
可以为T1.1提供答案要点。
观点性材料
专家学者对于黄河治理与开发的意见和观点。
(1)可以为T2作答提供一些思路;
(2)可以为T4提供写作素材。
2012年国考副省级
类型或来源
实例,反面国内案例
地下黑加工点。
(1)可以为T1.1提供答案要点;(2)与T3对策题直接相关。
食品安全问题亟须解决。
可以为T2提供论证。
实例,正面国外案例
美国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举措。
(1)可以为T2提供论证;
(2)可以为T3提供对策。
学者、专家、官员观点
“陌生人社会”需要道德教化。
(1)可以为T1.1提供答案要点;(2)可以为T3提供对策。
实例,反面国内案例
社会热点网民讨论
文学艺术、商业、行政、网络等领域出现的问题及网民对于社会道德危机的讨论。
(1)可以为T1.1提供答案要点;(2)与T2分析题直接相关。
实例,反面国内案例
医生、教师、领导干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可以为T1.1提供答案要点。
实例,正面国内案例
志愿者诠释了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李老太太的故事。
(1)直接与T4大作文相关;
(2)可以为T2提供论据。
实例,正面国内案例
孙氏兄弟还款;徐老师爱岗奉献;吴女士接高空坠落儿童。
(1)直接与T1.2有关;
(2)可以为T2提供论据;
(3)可以为T4提供素材。
国家大政方针
我国十分重视道德建设。
(1)可以为T1.2提供规范语言;(2)可以为T3提供对策;
(3)可以为T4提供规范语言。
四、深不可测――材料选择趋势
有考试经验的考生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最近几年的申论材料越来越难,越来越有深度。这样的难度、深度主要通过材料的话题数量、具体内容、内在逻辑非一致性等方面体现出来。概括起来即:多重性、思想性、争议性。
(一)多重性
“多重性”是指在同一份申论材料中涉及几个不同的话题。以国考申论考试为例,2007年《公务员考试大纲》中明确地提到:“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自2007年开始,申论材料没有一年只涉及一个问题,都是涉及一个以上的问题。2007年申论试卷两个方面的话题,一是征地过程中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二是土地的保护;2008年申论试卷看上去只是讲怒江的问题,仔细阅读后会知道,材料中也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并且是两个完全相反的问题,怒江水电站建还是不建;2009年申论试卷也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三农”问题中的粮食和扶贫问题,二是科技创新的问题。
这样谈起来很抽象,我们可通过表格看得更加清楚:
2011年国考副省级
……陕西的秦腔、河南的豫剧承载着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唱出了黄河儿女的心声与愿景,世代流传。屹立在孟门山上的大禹雕像又会令瞻仰者忆起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治水英雄业绩……黄河之水从源头到入海口,汩汩滔滔,孕育着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黄河的文化与精神
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谈精神,不谈或者少谈黄河污染治理。
长期以来,美国对密西西比河的开发活动主要是防洪和扩大航运,这两项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但水质问题却是影响着密西西比河全流域“健康”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虽然美国政府对密西西比河的治理十分重视,建设了大量工程……
河流污染问题及其治理
“给定资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这个题目不谈精神文化,只谈治理。
2011年国考地市级
……一些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完全趋于利益化,钱成了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宰性的意识形态,它对生活以及人生意义的设定已经主宰了许多农民尤其是农村里的年轻人的头脑,由此带来的问题自然是十分严重的。
这一切,对那些曾经感悟,至今仍依恋乡村文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
农村文化和精神的缺失
“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失根和教育有关,但是关系不是最直接的。
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农民工子女教育
“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
通过上述表格可以看到,2011年国考副省级申论考试的材料中都包含两个相互交叉但是又相互独立的话题。如果我们把问题和材料分开,可以把一套题拆成两套独立的题。一份材料涉及几个问题,意味着有的问题是针对某些材料提出的,即只和某些材料有关。故考生在做题时要对材料进行取舍,要根据问题去筛选材料。一道题目不可能让我们解决材料中的所有问题,哪怕是大作文的写作都不需要把材料中的所有内容堆砌起来。如果把不需要答得大而全的题目答得面面俱到,这不仅难以做到,更重要的是不符合作答要求,使答案显得没有针对性。
(二)思想性
以前申论考试材料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表现、原因、对策等,材料形式多是专家发言、领导讲话、新闻报道等。现在的申论材料增加了很多历史文化、哲学思想、文学修辞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纳入使申论材料显得丰富多彩,弱化了申论考试的官方化色彩,增加了申论材料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增强了申论考试的人文色彩,充分体现了申论考试作为一种非专业的常识性考试旨在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人文色彩的增强决定了考好申论需要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而不能局限于仅仅看一些官方公文或领导讲话。
2012年国考地市级
“脆弱性”是吉尔伯特?怀特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之后被广泛应用于灾害学、生态学、金融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许多方面,大大拓展了“脆弱性”的内涵。英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在四川大地震之后发表文章,介绍并阐发了古代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关于人类灾难的哲学思考。
社会学、哲学常识
2011年国考副省级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从青海源头,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历史、地理学常识
2011年考国地市级
“传统乡间伦理价值秩序早已解体,法律根本难以进入村民日常生活,新的合理的价值秩序又远没有建立,剩下的就只能是金钱与利益。”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
伦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常识
(三)争议性
我们以前都认为申论考试只考一些中性的、非敏感的、不涉及争议性的话题,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谈及敏感和争议,没有一个话题比2008年的怒江水电站的建设问题更加同时兼具这两个特点了。首先说争议性,怒江水电站建与不建的问题从2003年就开始争论,争议的双方各不相让,反对者主要是绿色家园等一些NGO,也包括一些工程师和地质学家,赞成者主要是地方政府和电力开发商。对于这个争论,中央政府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温家宝2004年2月作了一个批示,原文是:“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这个批示看起来模棱两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此批示之后,怒江水电站暂时无法建设。所以有很多人说,温家宝总理的这个批示是NGO参与公共政策的胜利。但是这个批示并没有完全否定水电站建设的可能,所以云南省政府和电力开发商在2004年以后一直在继续努力。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的态度有所松动,怒江开始有选择性的、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动工建设。由此可见,这件事情究竟要怎么做,政府的态度也不是非常明确,这才需要大家共同来参与讨论。此类问题还有很多,比如2004年国考中涉及一个要不要限制城市车辆的数量问题,2009年考查的是粮食是否要涨价的问题。一些地方考试也涉及此类问题的考查,其中包括北京市2007年考查的是否要取消小摊贩的问题,深圳市2008年下半年考查的是否要救楼市的问题,2009年湖南省考查的是否要提高个税起征点的问题。另外还有我们社会上讨论非常热烈的中学文理是否要分科的问题,是否要取消高考的问题等。
有人会想,这些问题是不是太敏感,一些批评政府的话是不是不能说。这样的担心没有太大的必要,就我们的申论材料来说,有些材料指名道姓批评政府,2007年国考中说到河北两个村的征地情况就有对当地政府工作不力的批评,北京市2007年一个涉及听证制度的材料也直接指出好几个地区的听证会听涨不听降。通过说这些例子,我们要说明一件事,政府是可以批评的,只要你的批评是理性的、善意的、建设性的批评。如果你只知道一味讽刺甚至谩骂,不但于事无补,也毫无必要。要说到敏感的问题,三峡工程应该是很敏感的了,但2008年国考中有好几段材料批评三峡工程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三峡的泥沙淤积、三峡的移民等问题。一个负责任的、有前途的政府,应该面对问题,而不能采用“鸵鸟政策”逃避问题。从2008年的国考命题中可以看出命题组的开明态度,也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对社会、对历史负责的积极态度,这也是作为一个公务员应该有的态度。
争议的问题
另一方观点
2011年国考副省级
为治理黄河而奔波半生的水利专家王化云同志在其回忆录《我的治河实践》中辛酸地叹道:“黄河不可能变清……黄河也不需要变清。未来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我认为应该建立在黄河不清的基础上。”
当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的一千多位代表面对修建三门峡水库这样一个承载着国人“黄河清”千年梦想的工程,一个“战胜自然的伟大计划”,一致欢呼通过,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黄河是否需要变清。
2010年浙江
但此时中央又出台严格措施,要求节能降耗,定下的目标是到“十一五”末节能降耗达到20%,这比浙江省自己规划的15%的目标高出了5个百分点。浙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省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能源资源供应外向依存度逐年扩大,环境容量几乎饱和。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央和浙江各级政府都出台了扩大投资的政策措施,将直接拉动钢铁、建材、有色等高耗能产业的增长。同时,随着浙江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新增用能也呈现出较快增长势头……
产业政策和能源缺乏之间的矛盾。
2009年国考
“13年了,回想起来,当时的决定很正确。”作为香港某电子集团董事、总经理,徐老板一脸庆幸。他一再跟记者提起依然在东莞等地办厂的朋友们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的尴尬境遇,庆幸自己提前13年向广东山区罗定市的迁移。
某专家认为,东莞为了企业转型不断探索而仍不得其门而入,全国其他地方的“东莞化”却如火如荼地进行。……内地省区提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之类的口号,实非明智的选择。
产业转移是否可行的矛盾。
2010年4月联考
M经理:我认为涨价和外资没任何关系。西北某市从1992年到2006年水价上涨了七次,而某知名外资水务集团是2007年与该市进行合作的。
X专家: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必然联系。外资公司购买了我们水项目的股权后,势必会对水价的上涨带来一定压力,投资是要收回利润的。
外资进入水市场会不会带来水价上涨。
争议性的材料通常情况下都没有固定的答案,我们可以赞成一方、反对另一方,可以协调,也可以另辟蹊径。总之,面对这些材料,只要我们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无论持何种观点都是合理的。
(责任编辑:袁勃、林露)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邓小平去世前的预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申论热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