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大组共12个人分为两个小组一组4个一组8如何安排春节值班安排通知

当前位置: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日 11:49:39 来源:
访问量:423次
库车县第七小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学科:语文&&&&&&&&&&&&&&&&&&&&&&&&&&&&&&&&&&&&&& 年级: 四年级&&&&&&&&&&&&&&&&&&&
政治学习& 军训
1、观潮2、雅鲁藏布大峡谷
3、鸟的天堂 4*、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5、古诗两首6、爬山虎的脚
7、蟋蟀的住宅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0.8-10.10
第二、三单元
语文园地二9、巨人的花园10*、幸福是什么
10.13-10.17
11、去年的树&& 12*、小木偶的故事
10.20-10.24
第三、四单元
语文园地三&&&&& 13、白鹅
10.27-10.31
14*白公鹅& 15、猫& 16*、母鸡
&&& 语文园地四&&&&&&&
11.10-11.14
17、长城&&&&& 18、颐和园
11. 17-11.21
19*、秦兵马俑&&& 语文园地五
11.24-11.28
20、古诗两首&&&& 21、搭石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卡罗纳、给予是快乐的&
12.8-12.12
第六、七单元
语文园地六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15-12.19
<SPAN style="COLOR: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12.22-12.26
第七、八单元
语文园地七29、呼风唤雨的世纪30*、电脑住宅
<SPAN style="COLOR: #、飞向蓝天的恐龙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语文园地八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和特点:
本册教材共分八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教材继续按照专题编组,涵盖八个专题,分别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揭示学习要求,每组有三至五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面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八篇选读课文。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再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措施: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阅读。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语文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
人教版教科书有着自己的教科书话语表述系统,这是不同于教师教学的话语系统,同时又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学生容易接受的是亲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语言。人教版教科书在这一点尤其突出,“我想……”“我要……”“我一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给学生更多关注,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表现在语文学科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人教版教科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文中“泡泡语”,有的导入学习活动,有的指导学习活动,有的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提示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努力把对学习的指导隐含在文字背后,不是指手画脚的说教,而是和风细雨的点拨。“教科书通过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学生应该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理解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会慢慢学会学习。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主备人:徐艳梅
单元主题: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鬼斧神工,天机独运,为我们创造了那么多的绚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异的自然现象。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正是描绘“自然奇观”的佳作。
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丰富,内容错落有致。教学中学生们品味文本语言美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之间的和谐之美。
1、《观潮》是精读课文。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2、《雅鲁藏布大峡谷》是略读课文。向世人展示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文中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说明了峡谷的深和长,对峡谷的奇异景观也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3、《鸟的天堂》是精读课文。描绘了一幅高雅清幽的南国风光。作者记叙了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感,从动、静两方面描写了活跃可爱的小鸟和充满生机的大榕树。
4、《火烧云》是精读课文,更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作者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以热情酣畅和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
5、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袋”;“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各种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学情分析:
我班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自己预习、复习课文。能在老师的指点下自学课文。另外有一部分学生自学能力差,学习也不自觉。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有几个学生还经常易走神,老师的指导方法也很少用,自己也不想办法提高学习效率,学习上很被动。本单元是本学期的第一个教学内容,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很重要。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本单元要求认识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学习文中优美的词名,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一处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文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能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通过口语交际使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去体验身边的自然美。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景观,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自然的欲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1、了解文中描写的壮丽景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课时:本组教学我用13课时完成:
教学方法及手段:
1、课前准备:由于本组课文都是描写自然界的美景和奇观,多数景观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都很陌生,无法很好体会作者在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困此,我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和录像,充分地利用农远资料给学生直观印象,帮助他们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情景。
2、揣摩语言: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名篇,描绘生动、形象,语言相当精彩,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同时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文中的一些精彩语短文段要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搞抄好的句子。
3、想象画面:本组课文所描绘的景像或壮观、或险峻、或绚丽、或雅静,均有很强的画面感,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体会意境,想象画面。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
本组教学我用13课时完成:
课题:1. 观& 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课型课时:新授& 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1、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
4、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1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作业布置:完成写字书
板书设计: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课后反思: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课题:& 1.观潮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课型课时:新授& 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板书:&&&&&&&&&&&&&& 1、观潮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近&&&&&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课后反思: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 课题:2*. 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
过程与方法: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教学重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课型课时:新授& 1课时
教学准备:雅鲁藏布大峡谷简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
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
4.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4、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拓展实践。
教师出示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六)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1、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观。  2、课外阅读  3、搜集一些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将优美句段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 4.演读课文。
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 & 2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课后反思: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自读来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美丽。但可能受文章具有说明文的特性的影响,学生在刚开始读时往往缺乏兴趣,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在反复朗读推敲课文之后,学生们才渐渐地喜欢上这篇课文,尤其是对三四两个自然段的有关大峡谷奇异景观的介绍更是喜爱有加。我自我感觉本课的最大败笔之处就是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抽象化的东西,来促进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课题:3. 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梢 暇 恋”新词“留恋 不禁 展示 颤动 南国 应接不暇”。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课型课时:新授& 1课时
教学准备:榕树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3、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①读准字音:
“颤”chàn“应接不暇”中“应”读yìng“一簇”中“簇”读cù“隙”读xì
②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______”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三.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默读全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四.小组讨论: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 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1.学习第一段。
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作者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从“吃过晚饭”、“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从“没有波浪”、“平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会到的。)
(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二段:
(1)出示文中插图。
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
(2)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用______线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描写“大”的语句: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②“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③“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④“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⑤“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描写“美”的语句:①“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②“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③“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出示文中插图。
(这两句话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后就成了树干,这就是这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5)指导朗读,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6)小结: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作业布置:完成写字书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在教学中我有意注重学生的朗读,但朗读指导方面仍需加强读后的指导。除了字音节奏重音的点拨指导,还有感情的浸润启发学生各自朗读点名朗读的时候感情都是比较细腻丰富的非常的声情并茂。但是当由自由读变成齐读的时候,学生常常容易拖泥带水感情流失吐字拖音,而且我的示范朗读也比较少,这是今后在朗读教学指导中应该注意的。
&&&&&&&&&&&&&&&&课题:3. 鸟的天堂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梢 暇 恋”新词“留恋 不禁 展示 颤动 南国 应接不暇”。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课型课时:新授& 1课时
教学准备:榕树照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二)目标完成过程。
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有别。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所见所闻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2)再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再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①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形、鸟色及鸟的姿态。用这样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来写,读起来节奏感强,非常上口。
②作者用了拟人句“树上就变得热闹了。”“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写出了鸟儿们在“天堂”里活泼、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
3.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第四段。
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由“回头看”、“我感到一点儿留恋”、“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到留恋。)
(3)感情朗读、深化理解:(要读出留恋、赞美之情。)
4.出示自学提纲:默读思考,集中交流、整理。
(1)时间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没有看到鸟,因为天晚了,鸟儿们已经在树上栖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鸟儿,因为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
(2)因为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湿润、环境安宁,正适合鸟儿做巢生活、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了保护,便于鸟类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鸟儿生活的“天堂”。
5.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大榕树是静止不动的,文中作者从根、干、枝、叶等部位逐项来写,这就是对榕树的静态描写。如“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②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如:“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③写文章时,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动静结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不是唯一的,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或热爱鸟类,保护环境等某一方面来谈。如:学了这篇课文,我懂了观察事物不但要注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位置等,而且还要注意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静态、动态的变化。)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
1.摘抄佳句。&&
2.用“-----”线画出短文中静态描写的句子,用“──”线画出短文中动态描写的句子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鼓得高高的,像两颗晶莹的玻璃球,可机灵了。我把它刚放在水盆里,那长蹼的后腿向后一划,“唰”地一下,就蹿出好远,还溅起点点水花。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习。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习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
&&&&&&&&&&&&&&&& 课题:4* .火烧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课型课时:新授& 1时
教学准备:火烧云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用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三)、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一):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
课后反思:
课题: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过程与方法: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点: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课型课时:新授&& 3课时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作业布置: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
&&&&&&&&&&&&&&&&& 日积月累
&&&&&&&&&&&&&&&&& 我的发现
课后反思:在教学语文园地时,我采用竞赛的形式学习各个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我的发现”时,先让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并总结特点。学习“日积月累”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积累。
&&&&&&&&&&&&&&&&&&&&&&&课题: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过程与方法: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点: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课型课时:新授&& 3课时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过程: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 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 再次指名交流。  a、 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 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作业布置: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展示
板书设计:
&&&&&&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课后反思:在习作中,我已提前布置学生观察,去记录,并记录下来。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然后再去写,做到有序,形象地记录下来。作文完成后,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文,并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 课题:语文园地一
&&&&&&&&&&&&&&&&&&&&&&&&&&&&&&&&&&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过程与方法: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点: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课型课时:新授&& 3课时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4、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单元练习
板书设计: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课后反思:语文园地的教学要以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学的过程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如何在语文园地的教学过程中,实现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如何开发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动,实现教学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实现教学时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生活化。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实践的。&
&&&&&&&&&&&&&&&&&&&&&& 第一单元测试分析
&&&&&&&&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主备人:张敏艳
本组教材中的两首古诗和三篇课文都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主题编排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
本组教材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23个词语,会读会认24个词语。
2、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3、理清文章顺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抓住“观察和发现”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觉到观察与发现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的兴趣,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够初步运用。学习观察日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养成细致有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够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写下来。
总体教学设想与安排:
1.预计12课时完成教学本单元的教学。其中《古诗两首》两课时,《爬山虎的脚》两课时,《蟋蟀的住宅》两课时,《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课时,《语文园地》五课时。
&5.古诗两首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自读自悟,读懂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感悟诗的意境。
  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课时与课型:1课时&& 新授课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现在动动小手来捏一捏,捏完后同座位可以讨论一下自己的想法。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完成写字书
&&&&&&&&&&&&&&&&&&& 题西林壁
&&&&&&&&&&&&&&&& 横→岭
&&&&&&&&&&&&&&&& 侧→峰 (变幻莫测)不识庐山真面目
看庐山&&& 远→近& (千姿百态) 只缘身在此山中
&&&&&&&&&&&&&&&& 高→低
5.古诗两首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自读自悟,读懂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   字典
  课时与课型: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 。 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感悟哲理,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诗中蕴含的哲理。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 2.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板书设计:
  &&&&&&&&&&&&&&&&&& 游山西村
  &&&&&&&&& 莫笑农家腊酒浑,
  &&&&&&&&& 丰年留客足鸡豚.& (足——热情好客)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又一村——山西村)
教学反思:
&&&&&&&&&&&&&&&&&&&&&&&&&&&&&&&&&&&&&&&&&&&&&&&&&
6.爬山虎的脚
&&&&&&&&&&&&&&&&&&&&&&&&&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的美丽,激发对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的美丽,激发对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课时与课型: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学生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资料。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交代了爬山虎的位置)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已修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作业布置:完成写字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6.爬山虎的脚
  &&&&&&&&&&& 刚长出:嫩红--→嫩绿
  && 叶子
  &&&&&&&&&&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 教学反思: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与课型: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背诵课文
&&&&&&&&&&&&&& 6.爬山虎的脚
&&&&&&&&&&&&&& 位置:长在茎上
&&&&&&&&&&&&&& 形状:六七根,像蜗牛的触角
脚&&&&&&& 颜色:嫩红
&&&&&&&&&&&&&& 怎么爬:触→巴→拉→贴
&&&&&&&&&&&&&& 没触着墙:枯萎
&&&&&&&&&&&&&& 触着墙:灰色& 牢固
教学反思:
7.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自读自悟,自主合作,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字词卡片& 蟋蟀模型
课时与课型: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师:(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 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
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小家伙虽小,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人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不信,我们到蟋蚌的住宅里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师:我们住的楼房100多平米,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作业布置:完成写字书
7.蟋蟀的住宅
隐蔽、弃去、慎重、挖掘
搜索、骤雨、粗糙、简朴
干燥、耐烦、宽敞
教学反思:
&&&&&&&&&&&& 7.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自读自悟,自主合作,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蟋蟀挂图
课时与课型: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小蟋蟀的住宅立刻就会干(干燥)
小蟋蟀的住宅出口总有一丛草(有门)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
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三、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五、看文章,做练习。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短文范例:
《小花猫》
我家有一只小花猫,它浑身长满了长长的毛,黑一块,白一块,真可爱。它有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像玻璃球一样。白天,它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晚上,瞳孔放大,像绿宝石一样发出绿莹莹的光。小花猫的耳朵很灵,只要有一点声音,它就把耳朵竖起来。它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尾巴,高兴的时候,就左右摆动,像耍花棒一样。它的脚上有5个小小的肉垫,走起路来一点声音也没有。它白天蜷起来,呼呼睡觉,晚上,它警惕地注视着鼠洞,只要老鼠一出来,它就马上扑去,把老鼠咬死后就大口大口的吃起来。我非常喜欢这只小花猫。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 7.蟋蟀的住宅
&&&&&&&&&&&&&& 向阳
&&&&&&&&&&&&&& 隐蔽
&&&&&&&&&&&&&& 干燥
& 外部&&&&&&&& 弯曲&&&&&&&&&&&&& (工程伟大)
&&&&&&&&&&&&&& 有门&&&&&&&&&&&
&&&&&&&&&&&&&& 有平台
&&&&&&&&&&&&&& 墙壁光滑
& 内部&&&&&&&& 地面平整
&&&&&&&&&&&&&& 简朴、整洁、卫生
教学反思:&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加以辅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魏格纳的奇思妙想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 课件
  课时与课型: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画海岸线→发现所有大陆块都能吻合在一起→产生大陆漂移的假想
&&&&&&&&&& 验证假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反思:
&&&&&&&&&&&&&&&&&&&&&&&&&&&
语文园地二
  知识与技能:
&&& 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画,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口语交际。
&&& 过程与方法:
完成“口语交际”时,引导学生看画面,提供例文参考,培养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
仔细观察画面,用语言把画面内容表达出来,完成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表达时要自然大方,语言流畅,通顺。
教学准备:例文&& 挂图
课时与课型:一课时&& 新授课
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任何发现都是建立于观察的基础上的,只有细致观察,我们才会有所发现。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比比眼力,体验一下观察的乐趣。
一. 投影画面,观察画面
1.学生自主看图。
2.教师指导看图。
(1) 要一幅一幅地看图,看的时候要仔细,边看边想。
(2) 图一上面有哪些内容?(树&& 人)
(3) 图二如果看明亮的部分像什么?看暗的部分又像什么?
&& (明亮的部分像一只杯子,暗的部分像两个人的脸)
(4)图三上有些什么?(一个女孩在放羊)
二.指导交流
1.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2.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3.各代表在全班交流时,要注意说出从图上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三.评价交流
&& 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后,学生自由评价。重点看是否把图上主要内容说清楚、说明白了,另外再看仪态是否大方,声音是否洪亮,富有情感。
作业布置:完善口语交际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 你看到了什么?
&&&&&&&&&&&&&& 从不同的角度看
教学反思:&
& 语文园地二
&&&&&&&&&&&&&&&&&&&&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回忆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什么事物,有何发现?把它写出来,完成习作。
过程与方法:
完成习作时提出具体要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指导习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
教学难点:
能写具体、写清楚,语句通顺。
教学准备:范文
课时与课型: 一课时&& 新授课
牛顿因为探索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深究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发现,你能把它写出来吗?
一.资料链接
课文《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第2自然段:“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好看得很。”这段话通过叶子的变化来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具体地描写出叶子的美,颜色:嫩红、嫩绿。样子: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一点空隙。动态:漾起波纹。作者之所以描写得这么具体,是因为他经过了仔细观察。
二.习作构思
1.确定习作材料。
2.抓住重点,把观察的过程清楚、具体地写下来。
3.融入感情。
三.资源共享
观察一种植物:花、草、树木等。观察一种动物:蜗牛、蝴蝶或鸟类、兽类等。
四.习作方法
1.观察的过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发现的?——是靠观察过程中的看、听、想、实验等方法发现的?还是靠请教别人发现的?发现的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具体、清楚地写下来。
2.把你在发现过程中的好奇、困惑、兴奋等与之相关的感情融入文中。
五.范文引路,开心练笔
1.教师读范文,学生学习写作方法。
2.练写精彩段落。
六.交流探究
1.学生以四人为小组,共同交流自己写的精彩段落。
2.互相评议。
七.指导修改
1.修改作文中的错别,看句子是否通顺。
2.是否抓住重点进行清除、具体地写。
作业布置:习作
&&&&&&&&&&&&&&&&&&& 语文园地二
&&&&&&&&&&&&&&&&&&&&&& 习作
&&&&&&&&&&&&&&&&&&&& 观察日记
&&&&&&&&&&& 1. 确定观察目的
&&&&&&&&&&&& 2.注意观察方法
&&&&&&&&&&& 3.观察要细致,要坚持,并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
&&&&&&&&&&&&&&&&&& & 第三课时
&& 知识与技能:
1.完成“我的发现”。
2.完成“日积月累”,通读、背诵。
3.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完成所学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成语故事中懂得人们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有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然后再主动去做。
教学重点:
学习“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教学难点:
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插图
课时与课型: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提出学习任务
&&&&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我的发现”,二是“日积月累”,三是“成语故事”。
二. 教学“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句,边读边想,这些句子具体写了什么?
2.讨论这些句子写得是否具体,为什么?
3.学生交流。
4.小结。(观察方法:1. 确定观察&& 2.注意观察方法3.观察要细致,要坚持,并做好观察记录)&
三. 教学“日积月累”
1.投影“日积月累”,学生自读各句。
2.组成小组讨论。
3.教师予以归纳。
(这些句子按月份写出了各月里的典型花卉。)
4.自由读。
四. 教学“成语故事”
1.自由读短文。
2.自由谈短文的内容。
3.谈谈《胸有成竹》给你的启发。
(从《胸有成竹》的故事中得到一个启发:人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有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然后再主动去做。
4.讲一讲《胸有成竹》的故事。
作业布置:抄写日积月累一遍并背诵
&&&&&&&&&&&&&&&&&& 语文园地二
&&&&&&&&&&&&&&&&&&& 日积月累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测试分析
&&&&&&&&&&&&&&&&&&&&&&&&&&&&&&&&&&&&&&&&&&&&& 古维芬
&&&&&&&&&&&&&&&&&&&&&&&&&&&&&&&&&&&&&&&&&&&&
编辑:徐艳梅
下一篇:没有了
( 15:17:35)第一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备课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感受,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同时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了基础。第二单元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案编写以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重难点突出,问题设疑层层深入,紧扣中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力的。
 [0] [0]
( 16:02:31)第一组课文都是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设计者抓住了文本的特点,从“度”中感受景色的美丽,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受到了美的熏陶;第二组课文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主题编排,设计者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0] [0]
( 16:56:00)第一单元课文是写景的文章,教师在备课中注意问题的设计。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0] [0]
( 17:09:36)教学本单元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本单元教师备课,精心设计教案,突出了本单元的学习特点,重难点突出,问题设疑层层深入,紧扣中心。
 [0] [0]
( 13:07:41)第一组课文都是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设计者抓住了景物特点,备课时教师能从学情入手,运用已有知识,再通过本单元几篇写景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了解祖国的壮丽河山,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第二组课文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主题编排,学习第二单元要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0] [0]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节值班安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