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天然发酵食品微生物中的微生物区系结构

格式:ppt&&&
贡献者:Jlurenz
上传时间: 15:30
此文档归属以下专题
暂无相关专题
-------------
新增文件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第九章 食品安全的微生物指标与质量管理控制
分享到:&&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文件大小:1.21MB
所需积分:& 50
(C) MBA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微生物复习题--本文档由网络收集,经我们团队精心整体汇集,欢迎您的阅..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微生物复习题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微生物学
>>>>>>正文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时间:[]&&来源: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微生物种类繁多,繁殖迅速,适应环境能力强,因此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无论是陆地、水体、空气、动植物以及人体的外表面和内部的某些器官,甚至在一些极端环境中都有微生物的存在。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1、土壤是微生物良好的生活场所---第一大天然培养基 (1)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C源、N源、能源 (2)为微生物提供有机物微量元素 (3)土壤PH值范围5.5-8.5之间,适合微生物生长 (4)温度季节与昼夜温差不大 (5)土壤颗粒空隙间充满着空气和水分 (6)适宜的渗透压 (7)满足了微生物对水分的要求 (8)无机盐 2、土壤中的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 &&&& 一般来说,在每克耕作层土壤中,各种微生物量之比大体有一个10倍递减规律: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106,孢子)&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 (1)细菌:生物量:单位体积内活细胞的重量每克肥土可含25亿个细菌以每亩半尺深耕作层土壤重30万计, 细菌活重约100-450斤 (2)放线菌 :多分布在有机物较丰富的碱性土壤中(几万-几百万)/克土壤土壤中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由于菌体大,其生物量与细菌接近 (3)真菌 :真菌主要分布在接近地面的土层中以丝状体和孢子体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几千-几十万个)/每克土壤,由于菌体粗大,其生物量不低于细菌,放线菌,为0.6mg/g土壤,菌丝最长可达40米。如酵母在果园土壤里含量几十万个/g土壤。 (4)藻类和原生动物:藻类(5万个/克土)原生动物(3万个/克土)纤毛虫,鞭毛虫、肉足虫等为主,它们以其它微生物和有机物碎片为食,对其它几类微生物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3、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的影响因素 土壤深度对微生物分布的影响 有机物含量对微生物分布的影响 碳源对微生物分布的影响 酸碱度影响微生物分布
根土比(R/S)是指根际中微生物数量同相应的无根系影响的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根土比一般在5~20之间。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 &&& 江河湖海广阔的水域和下水道。具备微生物生活的各种条件,是微生物栖息的第二天然场所。 1、微生物的水域环境 &&& 微生物在水中分布不均匀,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 (1)、水中无机盐&&&&&&&&&&& 海水多,淡水少 (2)、水中有机物&&&&&&&&&& 来源于a.动植物残体,b.地面污物 (3)、PH值&&&&&&&&&&&&&&& 海水8.0-8.3&&& 淡水7.0左右 (4)、温度&&&&&&&&&&&&&&&&& 影响微生物分布类型与数量 (5)、光线
2、淡水生境的微生物
主要来自土壤和陆地上各种污物及动植物遗体,影响人体健康及水产的产量,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 (1)水平分布:城市村镇附近河流湖泊有机物多,微生物含量也多,其中许多致病菌。这种水必须经过处理方可使用。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1升饮用水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消灭水体中病原菌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加入液态氯或次氯酸盐。 远离住地的水域有机物低。细菌少,还有藻类,原生动物等,对固氮肥田和养鱼有一定作用。 (2)垂直分布:在较深的淡水域里,不同深度分布着不同的微生物类群,含菌量以距水面5-20米深处最多,在溶氧较多的水表层水中分布着好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20米以下随着深度增加,好氧微生物逐渐减少,厌氧微生物增多,深水中层适合光能厌氧菌生长,如绿硫菌、红硫菌、湖底厌氧菌占绝对优势,脱S弧菌能将硫酸盐还原成亚硫酸盐。甲烷细菌可分解有机物产生甲烷冒出水面称为沼气。
3、海洋中的有微生物 & 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噬菌体、藻类、原生动物几大类。 (1)海洋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噬菌体、藻类、原生动物几类。 (2)分布:垂直:海底沉积物中每克含1亿个细菌,均为厌氧菌。5-20米含量最多,向下逐渐减少,到海底增多。 &&& 许多海洋细菌能发光,称为发光细菌。这些菌在有氧存在时发光,对一些化学药剂与毒物较敏感,故可用于监测环境污染物。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1.空气是微生物的暂存空间 大气中没有可为微生物直接利用的营养物质和足够的水分,这种环境不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大气中没有固定的微生物种类。但由于微生物能产生各种休眠体以适应不良环境,有些微生物可以在大气中存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而不至死亡。所以,在大气中仍能找到多种微生物,大气是微生物的暂存空间。
1.& 空气中的微生物来源于:土壤、水体和其他微生物源。
进入大气的土壤尘粒,水面吹来的小水滴,污水处理厂曝气产生的气溶胶,人和动物体表的干燥脱落物,呼吸道呼出的气体都是大气微生物的来源。主要种类是霉菌和细菌,霉菌常见种类是曲霉、木霉、青霉、毛霉、白地霉和色串孢(Torulasp)等。细菌有球菌、杆菌和一些病原菌。 3、微生物在大气中的分布很不均匀,所含数量取决于所处环境和飞扬的尘埃量
不同地点大气中的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数量/CFu&m -3
北极(北纬800)
&&& 测定空气中微生物的数目可用培养皿沉降方法进行。凡须进行空气消毒的场所,如手术室、病房、微生物接种室或培养室等处可用紫外线消毒、甲醛等药物熏蒸。 (四)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在这些产品中的浮动,往往造成工业材料腐蚀,食品腐败,研究它们意义重大。 1、粮油食品中的微生物和营养丰富,是微生物良好的天然培养基。 (1)原生性微生物区系:与种子,植株同类群 (2)次生性微生物区系:来自土壤,仓库、加工厂、空气等。侵染粮食后,条件适宜大量繁殖,使粮食发霉变质,其中霉菌危害最大,能产生真菌毒素,(150种)对人体有害,有的可致癌,如黄曲霉素B1毒性极强,诱发肝癌作用显著,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粮食中素允许量<20ug/kg,玉米、花生、花花生油在<20ug/kg,大米其它食油<10ug/kg,其它粮食,豆类<5ug/kg, 2、防止粮食污染霉变的办法是 ①所贮粮食含水量低于8%②造成低温缺氧环境(密闭)③使用防霉化学药剂 3、鱼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品中的微生物 鲜肉:假单胞杆菌、大肠杆菌、球菌、肠球菌 蛋类:环境中细菌、霉菌可进入蛋壳使蛋变臭 菜、果:细菌、真菌、病毒、酵母菌 鱼:水体中的微生物类群 粮食: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菌属(penecillium),根霉菌属(Rhizopus) 4、罐头食品是人仍然用来长期保存食品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密封如热杀死微生物,即可长期保存,但有些耐热的芽孢杆菌,芽孢梭菌能形成芽孢,引起罐头变质。 5、工业材料上的微生物 (1)种类: 腐蚀木材:担子菌类、多孔目、多孔菌、层孔菌 腐蚀金属:铁细菌、S细菌 腐蚀纺织品:细菌、霉菌 (2)防腐方法 用防菌物隔离:沥青涂管道 用杀菌剂处理材料:纸浆中加入五氯酚,有机汞 改变材料分子结构:使之具抗菌性能,如把棉花纤维素分子乙酰化或氰乙基化。 (五)人及动物体上的微生物 &&& 正常人体及动植物体上都存在着许多微生物,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例如,在动物的皮毛上经常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球菌等,在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拟杆菌、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产气荚膜菌等,都属于动物体上的正常菌群。 &&& 人体在健康的情况下与外界隔绝的组织和血流是不含菌的,而身体的皮肤、粘膜以及一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有许多正常的菌群。皮肤上最见的细菌是某些革兰氏阴性球菌,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多见,有时也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鼻腔中常见的有葡萄球菌、类白喉分支杆菌,口腔中经常存在着大量的球菌、乳杆菌属和拟杆菌属的成员。胃中含有盐酸,不适于微生物生活,除少数耐酸菌外,进入胃中的微生物很快被杀死。人体肠道呈中性 ( 或弱碱性 ) ,且含有被消化的食物,适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以肠道特别是大肠中含有很多微生物。过去曾认为肠道菌群中主要种类是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近代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中占优势的是拟杆菌、双歧杆菌等厌氧菌,它们比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多 l 000 倍以上。几乎占所有被分离活菌的 99 %,而好氧菌 ( 包括兼性厌氧菌在内 ) 所占比例不超过 1 %。 在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与人体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且菌群之间也互相制约,维持相对的平衡。它们与人体的关系一般表现为互生关系。应该指出的是,所谓正常菌群,也是相对的、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当机体防御机能减弱时,如皮肤大面积烧伤、粘膜受损、机体受凉或过度疲劳时,一部分正常菌群会成为病原微生物。另一些正常菌群由于其生长部位发生改变也可导致疾剧的发生。如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大肠杆菌进入腹腔或泌尿生殖系统,可引起腹膜炎、肾盂肾炎等炎症。还有一些正常菌群由于某种原因破坏了正常菌群内各种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时,也能引起疾病。如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抑制,而不敏感的白假丝酵母或耐药性葡萄球菌则大量繁殖,从而引起病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菌群失调症。儿童患迁移性腹泻、消化不良,成人患胃肠炎时,都有好氧菌、肠杆菌数量增加,拟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的倾向。痢疾病人除出现拟杆菌减少,肠杆菌增加外,还可检出痢疾杆菌等致病菌。因此在进行治疗时,除使用药物来抑制或杀灭致病菌外,还应考虑调整菌株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生态平衡的问题。 &&& 无菌动物与悉生生物 凡在其体内外检查不到任何正常菌群的动物,称为无菌动物。用无菌动物进行实验,可排队正常菌群的干扰,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深入、更精确地研究动物的免疫、营养、代谢、衰老和疾病等问题。 &&& 凡已人为地接种上某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无菌植物,称为悉生生物。 (六)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 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研究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①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包括特异性的基因资源;②为微生物生理、遗传和分类乃至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许多领域,如功能基因组学、生物电子器材等的研究提供新的课题和材料;③为生物进化、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1、嗜热微生物:按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可将它们分为嗜冷、兼性嗜冷、嗜温、嗜热和超嗜热五种类型。 &&& 细菌是嗜热微生物中最耐热的,按它们耐热程度的不同又可以被分成五个不同类群:耐热菌、兼性嗜热菌、专性嗜热菌、极端嗜热菌和超嗜热菌。 嗜热微生物生长的生态环境有热泉(温度高达100℃),高强度太阳辐射的土壤,岩石表面(高达70℃),各种堆肥、厩肥、干草、锯屑及煤渣堆,此外还有家庭及工业上使用的温度比较高的热水及冷却水。 &&& 嗜热微生物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类脂的热稳定结构以及存在的热稳定性因子是它们嗜热的生理基础。新的研究还表明专性嗜热菌株的质粒携带与热抗性相关的遗传信息。 嗜热微生物有远大的应用前景,高温发酵可以避免污染和提高发酵效率,其产生的酶在高温时有更高的催化效率,高温微生物也易于保藏。嗜热微生物还可用于污水处理。嗜热细菌的耐高温DNA多聚酶使DNA体外扩增的技术得到突破,为PCR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这是嗜热微生物应用的突出例子。 2、嗜冷微生物:嗜冷微生物(psychrophilic microorganisms)能在较低的温度下生长,可以分为专性和兼性两类,前者的最高生长温度不超过20℃,可以在0℃或低于0℃条件下生长;后者可在低温下生长,但也可以在20℃以上生长。 &&& 嗜冷微生物的主要生境有极地、深海、寒冷水体、冷冻土壤、阴冷洞穴、保藏食品的低温环境。从这些生境中分离到的主要嗜冷微生物有针丝藻、粘球藻、假单胞菌等。从深海中分离出来的细菌既嗜冷,也耐受高压。 && 嗜冷微生物适应环境的生化机理是因为细胞膜脂组成中有大量的不饱和、低熔点脂肪酸。 嗜冷微生物低温条件下生长的特性可以使低温保藏的食品腐败,甚至产生细菌毒素。研究开发嗜冷微生物的最适反应温度低的酶,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应用价值。如从嗜冷微生物中获得低温蛋白酶用于洗涤剂,不仅能节约能源,而且效果很好。 3、嗜酸微生物:生长最适pH在3-4以下,中性条件不能生长的微生物称为嗜酸微生物(acidophilic microorganisms);能在高酸条件下生长,但最适pH接近中性的微生物称为耐酸微生物(acidotolerant microorganisms)。 温和的酸性(pH3-5.5)自然环境较为普遍,如某些湖泊、泥碳土和酸性的沼泽。极端的酸性环境包括各种酸矿水、酸热泉、火山湖、地热泉等。嗜酸微生物一般都是从这些环境中分离出来,其优势菌是无机化能营养的硫氧化菌、硫杆菌。酸热泉不但具有高酸度,而且还具有高温的特点,从这些环境中分离出独具特点的嗜酸嗜热细菌,如嗜酸热硫化叶菌等。嗜酸微生物的胞内pH从不超出中性大约2个pH单位,其胞内物质及酶大多数接近中性。 嗜酸微生物能在酸性条件下生长繁殖,需要维持胞内外的pH梯度,现在一般认为它们的细胞壁、细胞膜具有排斥H+,对H+离子不渗透或把H+从胞内排出的机制。而嗜酸微生物的外被要高H+来维持其结构。嗜酸菌被广泛用于微生物冶金、生物脱硫。 4、嗜碱微生物:一般把最适生长pH在9以上的微生物称为嗜碱微生物(alkaliphilic microorganisms),中性条件不能生长的为专性嗜碱微生物,中性条件甚至酸性条件都能生长的称为耐碱微生物(alkalitolerantmicroorganisms)或碱营养微生物(alkalitrophic microorganisms)。 &&& 地球上碱性最强的自然环境是碳酸盐湖及碳酸盐荒漠,极端碱性湖[如肯尼亚的玛格达(Magadi)湖,埃及的wady natrun湖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碱性环境,那里pH达10.5-11.0。我国的碱性环境有青海湖等。碳酸盐是这些环境碱性的主要来源。人为碱性环境是石灰水、碱性污水。 &&& 嗜碱微生物有两个主要的生理类群:盐嗜碱微生物和非盐嗜碱微生物。前者的生长需要碱性和高盐度(达33%NaCl十Na2CO3)。代表性种属有外硫红螺菌、甲烷嗜盐菌、嗜盐碱杆菌、嗜盐碱球菌等。 &&& 嗜碱微生物生长最适PH在9以上,但胞内pH都接近中性。细胞外被是胞内中性环境和胞外碱性环境的分隔,是嗜碱微生物嗜碱性的重要基础。其控制机制是具有排出OH-的功能。 嗜碱微生物产生大量的碱性酶,包括蛋白酶(活性pH 10.5-12)、淀粉酶(活性pH 4.5-11)、果胶酶(活性PH l0.0)、支链淀粉酶(活性pH 9.0)、纤维素酶(活性pH 6-11)、木聚糖酶(活性pH 5.5-10)。这些碱性酶被广泛用于洗涤剂或作其他用途。 5、嗜盐微生物:含有高浓度盐的自然环境主要是盐湖,如青海湖(中国)、大盐湖(美国)、死海(黎巴嫩)和里海(俄罗斯),此外还有盐场、盐矿和用盐腌制的食品。海水中含有约3.5%的氯化钠,是一般的含盐环境。根据对盐的不同需要,嗜盐微生物可以分为弱嗜盐微生物、中度嗜盐微生物、极端嗜盐微生物。弱嗜盐微生物的最适生长盐浓度(氯化钠浓度)为0.2-0.5mol/L,大多数海洋微生物都属于这个类群。中度嗜盐微生物的最适生长盐浓度为0.5-2.5mol/L,从许多含盐量较高的环境中都可以分离到这个类群的微生物。极端嗜盐微生物的最适生长盐浓度为2.5-5.2mol/L(饱和盐浓度,aw=0.75),它们大多生长在极端的高盐环境中,已经分离出来的主要有藻类:盐生杜氏藻、绿色杜氏藻;细菌:盐杆菌,如红皮盐杆菌、盐沼盐杆菌,盐球菌,如鳕盐球菌。可以在高盐浓度下生长,但最适生长盐浓度较低的称为耐盐微生物。 &&& 嗜盐微生物的嗜盐机制仍在不断探索研究(见第十三章),盐杆菌和盐球菌具有排出Na+和吸收浓缩K+的能力,K+作为一种相容性溶质,可以调节渗透压达到胞内外平衡,其浓度高达7mol/L,以此维持胞内外同样的水活度。 &&& 嗜盐细菌具有许多生理特性,其中紫膜引人注目。紫膜是在细胞膜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紫色物质,吸收的光能以质子梯度的形式部分储存起来,并用于合成ATP。此外紫膜是由类视紫蛋白和脂质组成,具有独特的特性,吸引着许多科学家进行研究,探索其作为电子器件和生物芯片的可能性(见第十五章)。 6、嗜压微生物:需要高压才能良好生长的微生物称为嗜压微生物(barophilic microorganisms)。最适生长压力为正常压力,但能耐受高压的微生物被称为耐压微生物(barotoblerant microorganisms)。海洋深处和海底沉积物平均水压超过4.05107Pa(400个大气压)。从深海底部1.0ll08Pa(1000大气压) 处,分离到嗜压菌Pseudomonas bathycetes,从油井深部约4.05107Pa(400大气压)处,分离到耐压的硫酸盐还原菌。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些可在绝大多数微生物所不能生长的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高压或高辐射强度等极端环境下生活的微生物,例如嗜热菌、嗜冷菌、嗜酸菌、嗜碱菌、嗜盐菌、嗜压菌或耐辐射菌等,它们被称为极端环境微生物或简称极端微生物。
7、抗辐射的微生物:与上述不同的是,抗辐射微生物对辐射仅有抗性或耐受性,而不是“嗜好”。与微生物有关的辐射有可见光、紫外线、 x 射线和 Y 射线,其中生物接触最多、最频繁的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生物如果没有对紫外线损伤的防御机制,也许地表就是生物难以生存的极端环境,。然而生物具多种防御机制,或能使它免受放射线的损伤,或能在损伤后加以修复。抗辐射的微生物就是这类防御机制很发达的生物,把它们分离培养,可作为生物抗辐射机制研究的极好材料。. 二、菌种资源的开发 &&& 自然界的菌种资源虽十分丰富,但要设法从其中筛到较为理想的菌种也不十分容易。如链霉素的发现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分离样品中的微生物,通常情况下可分四步来进行: 1 、采集菌样 2、富集培养 又称增殖培养,就是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的原理,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对象生长的条件,使样品中少数能分解利用这类营养物的微生物乘机大量繁殖,从而有利于分离它们。 3、纯种分离 4、性能测定
安阳工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五粮液包包曲中微生物区系变化及其理化因子演变
五粮液“包包曲”以优质小麦为原料,经过多种微生物发酵生香培制而成。这种形状独特的“包包曲”生产过程更有利于网罗自然环境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代谢,特别是包包区域较高的制曲温度,更能够定向富集耐高温的芽孢杆菌等微生物,使曲药感官特征更好,是决定发酵酒醅具有特殊香味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力图通过分析五粮液包包曲中微生物区系在曲坯发酵过程中的变化及其理化因子的演变,进一步探索包包曲曲坯发酵机制,从而为提高五粮液包包曲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曲样采集从大曲曲坯发酵过程中进行定点跟踪取样,将取得的曲样放入无菌袋并密封,及时送实验室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理化因子的分析。1.2仪器与设备DZF-1B型真空干燥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厌氧培养盒,日本三菱力久化学株式会社;SW-CJ-IFD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厂;LRH-250生化培养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MJX智能霉菌培养箱,宁波江南仪器厂;VECTOR-22/N型近红外色谱仪;...&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五粮液“包包曲”独特的形态,有利于网罗自然环境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代谢,特别是包包曲较高的制曲温度,更能够定向富集耐高温的芽孢杆菌等微生物,使曲药感官特征更好,是决定发酵酒醅具有特殊香味的重要因素,五粮液在我国白酒行业中独创了包包曲酿酒技术并一直坚持使用至今。本研究力图通过分析五粮液包包曲中微生物区系在曲坯发酵过程中的变化及其理化因子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探索包包曲曲坯发酵机制,从而为提高五粮液包包曲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1材料与方法1.1取样从大曲曲坯发酵过程中进行定点跟踪取样,并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理化因子动态变化的分析。1.2仪器与设备DZF-1B型真空干燥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厌氧培养箱,日本三菱力久化学株式会社;SW-CJ-IFD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厂;LRH-250生化培养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MJX智能霉菌培养箱,宁波江南仪器厂;VECTOR-22/N型近红外色谱仪;NiKon光学显微镜。1.3微生物的分离与计...&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1微生物区系及其意义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代谢活动可显著地影响周围环境。目前可培养的微生物不到微生物群体的1%[1],大多数不可培养的细菌给生态环境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还有待了解。微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区系(m icrobial communities)。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出现,为人类了解和认识自身以及微生物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为定义健康、区分疾病易感性、诊断疾病提供了有效的线索。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和一些水平基因的转移现象为药物开发等提供了新的思路[2]。2微生物区系研究新的方法学微生物区系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解答其关键问题需要系统的方法学。微生物是地球化学、营养循环和行星上自然的及人工污染物降解的主要驱动者。对单个微生物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对于微生物了解的需要。免培养(Cul-ture-independent)的方法可用来研究微生物巨大的多样性,微生物区系的研究也深入到了各个方面,如...&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许多实验证实了11.11.McT,,KoBa关于微生物对生物体的重大影响的正确学说。监测固有微生物可以改善动物的整体生理状态。机体内正常微生物促进了免疫反应的形成,抗生素化合物的生产和拮抗作用,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并在机体内大量繁殖,这个作用是一个动态作用。 病内微生物的分布和微生物种群的组成,取决于机体内在因素(大肠粘膜的影响,微生物对器官的亲合力和微生物之间的拮抗关系)。体内微生物的动态取决于禽的年龄,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品种的特征。禽正常肠道内有:类杆菌属、大肠杆菌素、肠杆菌属、沙雷氏菌属、志贺氏杆菌属、链球菌属、乳酸杆菌、棱状芽抱杆菌属、假单抱菌属、克雷氏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爱德华氏菌属。从健康禽的体内没有分离出肠杆菌科中耶尔森氏菌属、欧文氏菌属、哈夫金氏菌属和沙门氏菌属。 大肠杆肠、肠球菌、梭状芽抱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杆菌和乳酸杆菌对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胃肠道内大量的微生物的繁殖影响营养物质的利用率,诸如它们之间的竞争、...&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0生物学城市土壤作为地球土壤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完成着一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功能,是城市污染物的源和汇,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1,2].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积极参与者,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目前对城市中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4].事实上,微生物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从现有情况来看,有关城市土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城市土壤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化学形态及其运移等方面,对于农村土壤转移城市土壤后,其微生物的区系变化情况研究还不多[5,6].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产业、交通等向城市高度集中导致城市周围的农田极度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巨大的人口压力,工业“三废”的排放和城市垃圾的堆放等都给城市周边的土壤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直...&
(本文共7页)
权威出处: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产业、交通等向城市高度集中,导致城市周围的农田极度减少。巨大的人口压力,工业“三废”的排放和城市垃圾的堆放等都给城市周边的土壤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与土壤有关的这些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直接威胁着生态安全和居民健康,对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我国典型地区开展城市化进程中土壤资源的演变规律和土壤功能转换的研究,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有关城市土壤的研究近年来正逐渐成为土壤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1、2、4]。从现有情况来看,有关城市土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城市土壤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化学形态及其运移等方面,对于农村土壤转变为城市土壤后,其微生物区系变化情况的研究尚不多见[3,5,6,7]。本文对沈阳市远郊-近郊-市区几个不同城市化水平区域土壤中的微生物状况进行初步研究,探讨由于生态功能的转变而导致的土壤微生物的变化情况,...&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80年代初,陕西省在神木县大保当地区建立了臭柏自然保护区,这对于防止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生物生产力有着深远的意义。为了加强臭柏的生长和繁殖,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与结构,笔者在实验室对臭柏林表土层微生物区系进行了分析研究。1大保当地区的特殊自然条件 大保当地区在陕西北部的神木县,距离内蒙古自治区较近,属于陕西最北部地区。气温较低,上壤已大面积沙化。这里海拔1 000~1 100m左右。为连绵起伏的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地区。年均温度7.6℃,年降水量440mm,多集中在夏季。最大风速25m/s,大风日达21天,无霜期150天,为干旱、强风、低温的自然条件,生长着大量的臭柏灌丛。臭柏为常绿针叶甸旬灌木,在地上形成矮生的密丛,臭柏群落属旱生型群落。具有强大的根系,水平根系可长达数米,牢牢扎根于土中,而不被强风所破坏,可最大限度地吸收水分。它的生长有利于形成沙质壤土和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随着臭柏群落的生长,在地面逐渐形成...&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6613
订购咨询:800-810-661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生物与食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