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变革的力量中的技术力量收获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_岳西县汤池中学网
您现在的位置: &&&教学研究 && 正文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更新时间:&& 点击率:
&&&&&&&&&&&&&&&&&&&&&&&&
&&&&&&&&&&&& &&岳西县汤池中学“信息化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持续发展”课题组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我们认为,选择“信息化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持续发展”这一课题开展行动研究,旨在从一所高中的层面,积极创造主客观条件加快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步伐,形成有农村高中特色的信息化校园,以增强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后劲。而本年度子课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是总课题的一部分,是我们针对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提出的,其意义在有利于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促进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有利于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实现教育资源有效配置,完善校内管理体制。
一、 我们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一)网络环境的创设亟待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
   用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快速、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这对推动农村中学信息化建设,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为顺应信息化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我校原先存在的网络硬件资源短缺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开通已有的两套可实现远程教学接收卫星信号装置的同时,与县电信局多次协商, 2006年开通了10兆的互联网。但是我校现状表明,尽管部分教师已具备了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但是大多数教师的网络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严重制约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因而,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已迫在眉睫。
   (二) 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亟待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
   由于学校经济发展的限制,在办学思想、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我校和城镇中学、省重点中学教育的水平差距,很大程度制约了我校的发展,并且这种差距在逐步增大。虽然我们想通过培训、外出参观形式以缩小差距。但是毕竟参与人数甚少,时效性较差,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在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绝大多数教师,接触不到外界,感受不到外界的变化,长期运行在一个封闭的教育环境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长期闭关的教学状态,网络架起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我们借助网络优势使学生能接受基本的信息化教育,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效地提升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但网络给教育带来的一切优势,都基于教师在网络与学生之间所架起的“桥梁”。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能力,才能使自己在运用网络资源时游刃有余,才能让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才能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
&& (三)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亟待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
   学生能力的形成要靠不懈的培养,除直接教育之外,教师的潜移默化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仅能带给学生多而优的教学信息,而且对于计算机的操作与网络运用起到了极强的示范作用。获取信息的途径、加工与处理信息的方法和信息运用等信息素养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形成。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从教师做起。
&&&& 基于上述等等因素,我们在建设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过程中,理所当然的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提到了首要位置,同时还基于以下原因提出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
(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主体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粉笔、黑板、手工绘画、幻灯机以及物理化学课的实验器材等等教学用具。发挥着再现历史背景、场景,辅助教育教学的作用;发挥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的极为重要作用。是贯穿各学科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媒体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极大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对教育教学方方面面因素的整合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五)信息技术学科与课堂教学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各学科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 新的课程标准都提出:让学生的学习采取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方式。各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项长期任务、是现代教师首要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各学科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机的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的条件
我校通过“创建市级示范中学――巩固创建成果――提升示范内涵”的努力,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基本条件已具备。具体表现在:
(一)良好的环境,齐全的设备。我校距县城仅有6公里,在新县城规划区内,信息共享环境良好,几乎不存在数字鸿沟。有线广播电视与县城联网,有各种无线信号覆盖,电信光缆进入校园,接通到办公室和网络教室;校内有远程教育接收设备两套,有装备先进的天文台;网络教室三个,装机175台,连同办公室、备课室的电脑,学校共计拥有电脑近200台,多媒体视听教室2间,语音教室1间,电子备课室1间,校园广播系统进入每间教室;各办公室装备了办公电脑,校园局域网正在规划设计;学校为鼓励教师购买电脑,专项补助每人2000元,现有100余位教师个人拥有电脑;同时学校拥有幻灯投影仪(含屏幕)40台,收录机每班一台,各种设备基本达标。我校是“电教设备省级一类标准”学校。
(二)共享了资源,应用着软件。我校早在1998年就着手采购了整套翰林汇教学光盘,收集了一些名师教学光碟;安装并使用了科利华校长办公系统和山东鸥玛光电阅卷系统;引进了“小精灵”微机管理与售饭系统,激光誉印机,一体化自动印刷机;学校订阅了10多种信息技术报刊杂志,有关图书近万册;2002年派信息技术教师参加了北师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培训;2002年开始通过两套卫星接收装置,收集名校名师的课程资源;2006年通过专线接通宽带网,大量使用互联网资源;2006年3月学校网站试运行,今年9月正式注册开通,初步实现了与信息高速公路的对接;教师购置和下载了大量多媒体课件,通过二次开发和重新开发等尝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各种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三)多样化培训,有效地应用。教师年轻是我校各项工作的后发优势,我校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接受了多种类、多层次的培训,40岁以下的教师,即80年代后期以来毕业的大学生,在师范院校已开设计算机课程,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96年以来,人事部门牵头,对年轻教师(45岁以下)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了全员的在职强化培训,98年我校被批准建设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点”;现在,全校教师已100%通过初级培训,60 %通过了中级培训,20 %取得高级培训合格证;同时,我校全体教师通过师训部门组织的两轮教师继续教育,接受了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内容的培训,信息时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观和人才观已入心入脑;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经常参加市、县学科研讨会,交流经验,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课时与教学质量均达到部颁标准;其他各学科教师也通过观摩多媒体课堂教学、交流课件等形式,大大提高了应用意识,提升了应用能力。学校动员全体教师大胆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外语组全体教师进行了“方正语音教学系统”的培训,将语音课列入了课程表。目前我校开始出现“多媒体上课热”,教师积极发表和交流相关论文,参加课件与多媒体课比赛。
三、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方案设计
  (一) 培训与应用并重,提高教师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这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要实现纲要中提出的四个方式的变革,教师的素质、能力、角色与地位的转变是关健。也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只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学生素质的提高,才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学校的发展和进步。因而,我们把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基础。
作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一年来,我们根据建设与应用并重的原则,把教师培训工作贯穿到实验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坚持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科研实验相结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三原则。培训注重形式多样,讲求实效。现在我校本年度所承担的三个子课题研究正在顺利进行,信息技术的硬件建设和网络环境步入正轨。
我们对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已着手做了先进教育理论培训、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培训教学设计方法培训等三个方面工作。
(二) 着手建设数字化校园网,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信息化环境和物质保障
为了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我们创设信息技术环境上做了一些工作,我们先期装配了两个多媒体教室,目前,正在政府采购或拼盘采购移动多媒体设备。因为我们知道,学校网络环境与多媒体投影教室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往往后者比前者还要重要,其原因是学校有了网络条件,教师在自己的工作环境内可以随时较为方便地上网。但是多媒体投影教室的作用则不可替代,学校如没有多媒体投影教室即使教师具备优秀资源也没有用武之地。学校具备了多媒体投影教室的应用条件,在调动教师应用多媒体投影教室教学的同时,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建校园网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物质保证。2006年3月,与县电信局多次协商,我校开通了10兆的互联网。根据工作的需要,目前一方面在磋商互联网的升级;另一方面,正在筹集资金,拟于2009年前按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标准》的要求建立千兆校园网。我们还为每一位教师拼盘2000元配置了电脑,完善了各项培训设施,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型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也为实现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和角色、地位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另外,学校创设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对其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因而,我们正在制定措施,力促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将落在了实处。
(三)以课题为主线牵动系列培训活动
我校以三个子课题为主线,把教育教学科研培训作为培训的突破口。因为课题的重点是优化教学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开展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素质,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又促进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最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学习和培训是通往科研的桥梁。
各项子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与之相适应的是我们采取各种形式的培训,学校对教师采取边培训边实践的措施,努力使人人都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在培训、研究中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提高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向“专家型”教师转变,促进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一年来,我们在培训上做了以下工作:
1、教育教学理论系列培训
教师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技能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办学的质量和课题实验的质量。要实现全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校本培训必须与时俱进,理论先行。我们的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和吸收新鲜经验和理论。另一方面,学校先后派出了教师赴安庆、南昌、合肥、上海、成都、香港、深圳、阳等地参观考察,了解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和先进经验。每位老师回来后都写了一份考察报告,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学校的实际进行思考和改进,教师学有所得,回校后在教学中努力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和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大地提高自己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
2、信息技术技能系列培训
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实现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求,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培训活动。
(1)计算机技术
在培训中充分发挥本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专长,进行了多次的计算机基本的技能培训,全校100%的教、职、员工都参加了人事部门培训并通过了考核,在计算机基本的技能过关以后,学校内再进行了一些“课件制作(powerpoint, flash, authorware),和网页制作等培训。
(2)互联网使用培训
培训要求教师学会使用课室的教学平台、实物投影仪,学会上互联网;学会使用微软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
(3)“教学资源搜索”培训、
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如何在一些资源库、教师教学平台等中搜索信息,搜索引擎及教学资源使用方法。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开放“中国基础知识仓库”。
(4)网络技术培训
为了开展课题的研究,设立了两个网络课室和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开展网络技术培训。
3.教育科研培训
教师要进行教育科研,必须具备相应的科研知识和能力。所以必须进行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系统的培训。培训专题讲座与课堂实践双结合的形式进行。我们请来市教科所专家指导,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层次。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一)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认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可以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弱点。
1、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可以提供大量的、最新的知识和学习信息,可使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教科书。
2、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3、多媒体超文本功能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实现对教学信息的个别化及交互性、综合性的组织、反馈与管理,从而使个别化教学成为现实,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习了怎样学习与怎样思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与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影响,我们认为具体有以下几点:
&&& 1、从理论上说,我们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是无限的,已经从我们生活的空间扩展到世界,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教学和学习的平台。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和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使用网络收集、检索、储存、发送和发表信息,使学习空间变得无围墙界限了。
&&& 2、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终身的学习的能力。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制作,使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如使用教学软件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自主努力、自主创新。
&&& 3、信息化给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评价方式,除传统的学校、教师的评价方式外,学生还可以利用远程通信技术来互相合作、发表主见,与同龄人、专家或教育网站相互联系,从而得到来自网络上同龄人、专家或教育网站的评价。
4.信息技术不只是教学的工具,更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环境
&&&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目前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要求。为此,信息技术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应该从强迫式学习转换为自我要求的学习;从知识的并列性、片段性学习转换为融合性、关联性学习;从书桌上的学习转换为实践力、行动力的体验性学习;从以记忆为中心的学习转换为研讨学习;从固有体系的学习转换为对应生活主题的学习。
& &&5.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备课方式也要改变
&&& 信息时代,教师的备课工具不只是传统备课方式下的教材、教师用书和备课笔记了,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设计参考、教学内容背景资料、图片资料和课件资料。&&
6.教研活动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内容可以更丰富,形式可以更灵活
&&& 教师们聚在一起畅所欲言的教研活动当然有利于交流的快捷、丰富。但是,农村学校的分布存在着点多面广、交通经费支出多、交通所用时间长、教师出差耽误的课比较多等等问题。
&& 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教研活动的内容与传统内容相比,应该更多地借鉴丰富的网络资源、探讨课件的制作与多媒体的应用。教研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利用网上互动技术进行交流,比如在网上现场直播公开课,随后利用即时互通的网络软件进行多端点视频或音频交流。还可以制作各级教研论坛,让教师们能随时进入相关学科的论坛进行提问、交流、上传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共享。当然,这些设想都需要教师的培训工作和前期的资金投入来进行硬件设施建设作基础。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
 & 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整合是双向的,既有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有学科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时必然会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无缝的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更高的目标训练。教师通过调查研究,搜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从而选取学科教学中某一适于整合的课题,作为教学任务。从制订整合方案,到应用信息技术做出整合的成品(课件或学件),并付诸实施。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教师会感受应用信息技术的酸甜苦辣,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增长应用信息技术的本领。
& 信息技术本身是在不断更新的一门学科,必须不间断地学习和使用才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有不少老师从以往单纯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搞起了创新活动,开发出许多很有创意的课件。他们尝到了案例教学的甜头,体会到了在“学”中“做”和在“做”中“学”所带来的乐趣,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 &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就不能仅限于培养教师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而是要重点培养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因而分层次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培训十分必要。
五、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些问题
(一)更新教师观念的关键是“用”、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用”
&&& 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实际很少使用多媒体技术,普通教师只是在上校内公开课时,才使用电教设备;骨干教师在上展示交流课时,才会带学生去多媒体教室。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信息技术融入教育的时间还不算太长,有许多工作还有待完善。第一、就是上面提到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数量有限,客观上限制了教师的使用频率。第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还不够熟练,有些教师上一次公开课,还要请计算机教师或其他掌握技术的教师帮他做课件,即使是掌握了一定技术的教师在做课件时,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怎么可能经常带学生去多媒体教室;第三、教师还没有真正改变观念、没有真正认识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教育技术为学生带来的益处,不要说多媒体技术,就是一般的幻灯,有些教师都懒得用,怕麻烦,甚至觉得用不用都是一样效果。
&& (二)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用”贵在于“精”
&&& “用”不等于是整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所以“用”贵在于“精”。
&& “精”包括两点:第一、由于现阶段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的数量有限,不可能每个班天天上课使用多媒体或计算机房,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懂得什么课用多媒体课件会起到极大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什么课用传统教学工具也能达到良好效果,这就是“用”在量方面的“精”。
&&&& 媒体是灵活的,是可替换的,关键是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什么样的媒体更合适,能用简单媒体解决问题的就无须用复杂媒体。各种媒体都有内在的规律,必须正确地加以利用,再好的媒体若使用不当,也不会有好的使用效果,媒体的使用不会自动地促进学习。没有对任何教学目标都适用的万能媒体,以人为本的思想非常重要。教师作为教学传播的工具,优势没有被开发出来,这种损失比任何损失都大。所以,设计信息化学习和教学活动,发挥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化教育的核心工程。
  (三)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而忽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用一般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非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以。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特别是一些课件的评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所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难想像,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实效会有什么效果。
  (四)忌滥用信息技术,忽略与学科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现实授课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也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还有很多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用了反而多余,使学生感觉教师是在演戏,无形中教师扮演了“解说员”的角色。此外,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由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也容易使身心疲倦。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中特别是高中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或其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了的,或只需要教师作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是界面制作要乎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2)要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新授课中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信息技术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3)要做到授课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要根据授课的内容而定,要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要勉强。使用时力求做到时间上有宽度,活动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内容上有深度,结果上有效度。
  (五)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从目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看,制作的教学课件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从应用的数量看,前者无疑居多,但这类课件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决不能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电灌”。如果信息技术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学生的实际收获却不多,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人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六)不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实验教学
  中学中的不少课程如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来获得知识,它真实地再现变化过程,所以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规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实验有一定的毒性、危险性、操作的复杂性和成功率低等因素,有的教师往往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实验的过程或播放录像等形式来进行演示。其实这根本无法达到实验教学本身的目的。再逼真的模拟电无法和真实的实验过程相媲美,而且这样做也失去了实验的“过程”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不适宜选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当然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模拟和展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一定要注意,模拟和真实毕竟是有区别的,前者不能代替后者。
  (七)不能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效果,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有些教师把信息技术看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无形中摒弃了传统的一些教学手段。
&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的东西,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优越的一面,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师板书逐渐被计算机投影代替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时的常见现象,但是,应该注意到,教师在黑板上的画图示范动作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决不能被多媒体一带而过的展示所替代。特别是技术不熟练的教师在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上,常常为师生不能及时地将互动信息演示在计算机上而犯愁,其实完全可以沿用传统的黑板来交流、展示信息。过去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记笔记,问其原因,比较一致的回答是“来不及”,因为信息的转化非常快,不少学生记了笔记就耽误了听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把本来准备板书的内容,如化学方程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的结论、方法等都事先输在了微机里,上课时直接投影显示出来,这样做看似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其效果事与愿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 还有,课件在流程上是教师预先设想好而制作出来的,那么在遇到课堂新出现的问题时,在某些细节上就会产生许多的变动,教师要引势利导,随机应变,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时,多考虑到课件的开放性。在课件设计时,多采用交互式的设计,不需要将课的全部内容都用课件制作出来,只要将对于课堂中突破难点的地方作为一个小节设计出来放在重点部分,其它部分可以用粉笔在黑板上完成,对于学生来说,黑板上的交流具有交互的即时性。
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去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2007年12月8日
文章录入:汤池中学&&&&责任编辑:汤池中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0 岳西县汤池中学 地址:安徽省岳西县温泉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