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里有一个人mv是一个女的要从一个宫殿里出去 歌词里有一个人人挡着 让后被推开 是什么

老课本:高级小学课本语文第二册全部课文2(1963年上学期)
十五.岛上姑娘66
这位姑娘()今年十九岁。
我还没见到她的时候,就听到许多关于她的事。有人说她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姑娘,十六岁就当了副乡长,还参加过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有人说她常常深更半夜划着一只小船漂过海去,向金门岛上散发传单,有一次被敌人发现了,开着机器船追她,她蹬翻了自己的小船,泅水回到了自己的岛上。还有人说她是全县的“治安模范”,政府奖给她一支小手枪。
一天下午,四级风卷着蒙蒙的细雨,海面上翻腾着白茫茫的浪花。我乘着一只小船,在海上漂了三个多小时,来到了这位姑娘所在的小岛上。这里跟金门岛只隔着一条海峡,如果天气晴朗,不用望远镜就可以看见金门岛前沿敌人的活动。
到了部队里,我向指挥员们问起这位姑娘的时候,他们象熟悉自己的战士一样,很详细地向我介绍了她的情况。
这位姑娘,在支援人民解放军保卫海防的斗争中,做了许多工作。她参加挖战壕,帮助战士抬石头修筑国防工事,组织妇女替战士们洗衣服,拆被子,补袜子……每次敌人打炮,她总是冒着危险,村里村外地叫喊着:“防炮啊!快防炮!”直到岛上的人都隐蔽好了,她才找个洞蹲下来。有好几次,炮弹就在她的眼前爆炸,她都机敏地避过了。
早饭后,我和李教导员点着一盏煤油灯坐在坑道里面闲谈,只听见外面一阵热情、爽朗的笑声。
“她来了。”李教导员说,接着向外高声叫:“小洪同志,到这里来呀!”
她人还没进坑道,笑声就先钻进来了。接着,一个快乐的黑黑的脸出现在我眼前。我上下打量着她:短短的头发,矮小的个儿,穿一件白条子布衫,一条谈蓝色的裤子,裤腿卷到膝盖上,光着两只脚,右边衣角下露出一支红绸子裹着的小手枪,很像是一个女游击队员。
她微笑着对我们说:“我刚浇完地瓜,还没吃饭,没换衣服,就跑来了。”她一边说着话,一边用手指刮着溅在身上的一些泥点儿。
因为不能让她饿着肚子跟我谈话,我就跟她到她家里去了。
她的家,在靠着海岸的山坡上。矮矮的门楼旁边晒着一张黑色的渔网,墙上挂着一串串的鱼钩。坐在她家里,可以听见海浪呼呼的声音。扎在她家大门口,可以看到金门岛上的大地堡。我早就听说过,她的爸爸妈妈都住在大陆上,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家里弟兄七八个,养不起,就用一块破篷布包着,把她送给了这家人家。
她吃了饭,就领着我去参观她们的“小工厂”——制作宣传工具的地方。这是乡公所办公的小楼,上面堆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放风筝用的小麻绳,装满了传单的竹筒子、猪尿泡……
她一样样拿给我看,讲给我听。说这种风筝能带八斤传单,那种风筝能带五斤传单,海上几级风就能把风筝吹到金门岛上去。她又告诉我,她和民兵们怎样在大风呼啸的深夜去放风筝,又怎样在风平浪静的晚上划着小船把传单送到敌占岛屿的海滩上。仅仅今年上半年,他们就向金门岛上散发了五十多万张传单。
她又告诉我,开头,一些老年人见他们整夜不睡,迭传单,放风筝,就说:“你们这些年轻人,想着就干,放那点儿纸过去顶什么用?”她就向他们解释,告诉他们经常有敌人拿着传单过来投降。老人们听了,就恍然大悟地说:“啊,这些小纸还有这么大的用处!”后来,许多老年人晚上也拄着拐棍到这里来,一块儿劈竹子,做风筝。
这位姑娘还特别兴奋地给我讲了炮击金门的情形。
我海防前线强大的炮兵群,向金门岛上的敌人展开猛烈的轰击。她像战士一样,挎着小手枪,带领着二十多个妇女组成的支前小队,活跃在战壕里。她们帮助转运伤员,看护伤员。为了加倍打击敌人,她们越发加紧了对敌宣传攻势。她组织大家,用各种办法散发传单,并且亲自到对敌广播站向敌人广播。她还亲自带着一小队民兵,把一条“放下武器一律宽待”的漂浮标语,送到金门岛前沿一千多米的海面上。这条标语,每一个字一丈高,八尺宽,漂浮在海面上,就像八面大帆篷,下面拴着锚,锚沉在海底。金门岛上的敌人看见这条标语,极为惊慌,集中了许多门大炮轰击它,连续打了二十多炮,也没打掉一个字。
对敌斗争最紧张的几天里,她通常是整天整夜不睡觉。那时候,正是栽地瓜的季节,白天敌人打炮,地面上不能站人,她就在晚上组织群众去种地瓜。
讲到这里,她眯起眼睛,愉快地回忆着说:“那时候,我们很多团员同志都累病了。我这样的身体也垮了,头昏脑胀,不想吃饭,只想睡觉。心里想,能钻到洞里睡它三天三夜就好了。可是,想想搞宣传品德工作,想想群众的生产,你说,我是个团员,哪能放下这些事自己去睡呀!累得实在撑不住了,我就自己对自己说,‘你忘了刘胡兰啦,你忘了赵一曼啦。'一想到这里,我就又来劲了。”
“你读过几年书?”我听她说,以为她读过“刘胡兰小传”,就这样问她。
“没,没读过啊!”她急促地摇着头,眼里含着几分委屈,“解放以前,每天不是下海抓小鱼,挖海蛎子,就是上山割草;吃不饱,穿不暖,哪里有钱读书啊!解放以后才跟解放军同志学了几个字。”
第三天下午,太阳斜照下来,金门岛更清楚地暴露在我军的观察镜下。在这最便利向敌人观察的时机,我爬上了山顶的观察所。很巧,在这里又遇见了这位姑娘。她衣袖和裤筒都高高卷着,还是光着两只脚,正拿着望远镜向金门岛看。一见我,就很高兴地说:“同志,你来看,昨天晚上,我们又放出去一万多张传单。看!”
我拿起望远镜,一下就看到了:在敌人的阵地上散布着许多白点点,像盛开的白菊花。
我问这位姑娘:“金门解放以后,你打算干什么?”
“我早想好了。”她说,“金门解放了,我要跟着去解放台湾。台湾解放了,我还会到这里来。那时候,我们要在这里成立一个大渔场,用机器抓鱼。你知道吗,金门岛前边是个很大很大的渔场啊!”
十六.舍己为人73
走出车间。赵梦桃随着欢乐的人群走了不远,忽然站住了。她发现同组的唐赛娟没有出来。赵梦桃向同行的姐妹们招呼了一声,就回头向车间跑去。刚跑到门口,唐赛娟低着头走出来了。赵梦桃喊了声“赛娟”,没等她再往下说,唐赛娟就迎上来,一把抓住她的手,眼里噙着泪花说:“梦桃,这是怎么搞的?我把全身的力气都是上了,还是完不成计划……”说着就低下头抹眼泪。
唐赛娟的话像针一样刺痛了赵梦桃的心。她想:“自己是共产党员,又是先进生产者,自己组里就有人完不成计划,这不是没尽到责任吗?”
赵梦桃像熟悉自己的亲姐妹一样熟悉唐赛娟。唐赛娟是一个老实肯干的好同志,可是因为是生手,再加上她看的两台车不好,断头特别多,一天要出七八十两白花,完不成任务,影响全组生产计划。赵梦桃在技术上给过唐赛娟不少帮助,可是现在看来,仍然解决不了问题。
赵梦桃盯着唐赛娟那张愁云笼罩的脸,想了想,蛮有信心地说:“赛娟,别着急,我有办法。”
第二天,赵梦桃在小组会上提出她要和唐赛娟换车。同志们听了很吃惊,换了车唐赛娟能完成计划了,赵梦桃怎么办?有人不同意赵梦桃和唐赛娟换车,但是赵梦桃仍旧坚持。她又去向生产组长要求。组长想了想说:“梦桃,你的动机很好,可是还要研究一下,这样做是不是好办法……赛娟也不是不肯干,是车不容易看,你去了还不是一样?”
赵梦桃说:“我看车的时间比较久,技术比较熟练,换了车总比生手好点儿。再说,赛娟老完不成计划,咱们不能就这样看着不管哪!”
组长考虑了一会儿,允许了。但是同班的一位大姐在一边说:“梦桃,你是全国劳动模范,前几天刚在全省纺织工业跃进誓师大会上提出全年按日超额完成计划的保证,还跟别人挑战呢。换了车,完不成你的保证,不丢脸吗?”
对于这个问题,赵梦桃不是没有思想斗争的。在提出和唐赛娟换车的要求以前,她也反复考虑过,但是她想的并不是完不成生产计划对自己的声誉如何不好,以后能不能当上先进生产者,她想的只是:“党举行纺织工业誓师大会,希望我们实现提出的保证,对全省的纺织工业起促进的作用。自己如果因为换了车完不成生产计划,提出的保证不能实现,那会产生多么不好的影响啊!那不就辜负了党对自己的希望吗?……”正当她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党支部书记在她入党的时候对她说的话又在耳边响了起来:“共产党员不能只顾自己好,只是自己做一个先进生产者还不够,帮助别人同自己一道前进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这些话给赵梦桃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她下定决心和唐赛娟换车:“即使是最不容易看的车,我也要坚决保证按日超额完成计划。”
这时候,赵梦桃坚定地回答那位同班的大姐:“大姐,共产党员要的是党的事业,不是自己的名誉地位。哪怕我当不成先进生产者,也要帮助别人赶上先进!”
赵梦桃毅然离开自己的车,到唐赛娟的车上去工作。她先研究车的情况,了解了断头的规律,摸清了唐赛娟操作上的主要缺点是粗纱太乱,巡回慢,清洁工作做的不好。摸透了情况,赵梦桃就每天提前上班,到了车间先把车检查一遍,自己能修的修好,不能修的做上记号,把车收拾得干干净净。车开动以后,她迈着轻捷的步子不停地巡回,有重点地突击那些断头最多的地方,一有空就抓紧做清洁工作,她的车什么时候也是清清爽爽的。
当然,赵梦桃心里也并不是那些轻松的,尤其是头几天,落完纱扑扑拉拉断头一大堆,她急得脸上汗水直淌。但是她并没有被吓住,她想到解放军战士们作战的时候那种坚韧顽强地精神,就鼓励自己:“不要慌,沉住气,这跟打仗一样,勇敢、沉着就能胜利!断头再多,思想不要乱……”于是她巡回得更勤了,工作得更细心了。
赵梦桃换到这台车上以后,同样按日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白花也减少了。同时唐赛娟也完成了计划。唐赛娟在赵梦桃和其他姐妹的帮助下,进步很快,变成了熟练的值车工。
赵梦桃的帮车工,过去和唐赛娟合作的不好,因为完不成计划,常常撅着嘴,摔摔打打没好气。在赵梦桃的影响下,她也积极起来了,落完纱就主动帮助赵梦桃做清洁工作。因为超额完成了计划,她脸上总是笑嘻嘻的。一天,她看着越来越听使唤的车对赵梦桃说:“你一来,车就像洗了个澡似的,大大变样了!”赵梦桃谦虚地笑笑说:“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本事,主要是咱俩配合得好。”
“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这是赵梦桃突出的性格。她已经先后七次跟别人换车,最不容易看的车到了她手上也变得俯首帖耳,规规矩矩。经赵梦桃帮助过的人,受了赵梦桃先进思想的影响。立即同样地去帮助别的同志。你帮我,我帮他,成为全组的风气。接连六年,全组都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年年被评为厂里的模范生产小组。
十七.苏联人民给了我新的双手77
十八.盐碱地上稻花香84
从前八灶村东边有三场:放牛场、刨碱场、光板场。这一大片盐碱地,方圆三百余亩,自古以来熟不长粮,荒不长草,光溜溜的一块白板,只是间或有人在上面栓几条牛,刨点儿碱土滤卤水来熬盐,真是不毛之地。据说1923年,有个资本家打算开垦这片地,可是当他看到一派荒凉的景象以后,眼皮也没抬就走了。从此谁也没有在这片地上打过注意。
大跃进以来,着地方出现了一件千古未有的奇事。
1957年冬天,八灶大队掀起大跃进的热潮。队里提出一个计划:在村东这片盐碱地上种水稻。计划一提出,有人半信半疑,说:“大胆!大胆!”有人直摇头,说:“这是石上栽桑,水中捞月!”但是大队干部们并不动摇。他们认为盐碱地所以不能长庄稼,是因为盐分太多。减少土壤的盐分,增加土壤的有机成分,就可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常。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把群众发动起来,向盐碱地地猛烈进攻。
他们首先开辟河道,把八灶河的水引来,这样既可以洗掉盐分,改变土质,又可以灌溉和排涝。当时正逢“冻死老黄牛”的四九腊月天,天冷,地冻,大雪,寒风,动摇不了群众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大队长一个多月没有离开工地,跟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群众说:“干部能拿梯,我们能上天。”他们唱道:
开辟盐碱地,
改变坏土壤,
克服千难万难,
叫它变成粮仓。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六条大河沟挖成了,又装了许多水车。接着,地面铺上肥沃的泥土,每亩铺三五方,地都整理成一畦一畦的,又平又整齐;四周还筑了高高的堤,栽上树木。
春季耕种的时候,除了深耕勤耙以外,又用深水勤灌的办法滤盐洗碱,特别多施厩肥、绿肥,增加土壤的有机成分。栽秧和田间管理,也采取以系列的先进技术措施。随着人们辛勤劳动,秧苗一天一天成长起来了。
荒凉的盐碱地,从此变成了肥沃的稻田!
秋天,微风吹来,送来阵阵稻香,人人看了心情舒畅。收割以后,总产量是十万多斤,平均亩产三百五十斤。队长的三亩二分试验田,亩产一千二百十三斤。这个产量跟先进地区比较,并不算高,但是不要忘记,生长出十万多斤稻子的地方,原来是一片不毛之地啊!
盐碱地上稻花香,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人们一定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可是人并不是客观规律的奴隶,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掌握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八灶大队的干部和群众认识并且利用改良盐碱地地规律,创造水稻丰收的奇迹,正说明了这个平凡的真理。
十九.奇迹的创造86
在冬天,有些地方尽管滴水成冰,仍旧可以吃到鲜茄子,鲜黄瓜之类的蔬菜。这些蔬菜,夏天几乎天天吃,并不觉得有特别的味道;冬天吃起来可不同了,特别新鲜,爽口。
茄子、黄瓜在夏天生长,这谁也知道;而滴水成冰的冬天也可以吃上茄子、黄瓜,着似乎有点奇怪。
其实,说起来也不奇怪。圆溜溜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有规律,这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人们任意改变得了的。但是,人们可以从实践中研究事物的规律,认识它,利用它来为人民服务。那茄子、黄瓜来说,按照它们生长的规律,需要较高的气温和较湿的土壤等条件,才能发芽,长蔓,开花,结实。它们在夏天生长得好,无非是这时候气温高,雨水多。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在冬天修上透亮的暖棚,把茄子、黄瓜栽在里边,给以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水分,这样,茄子、黄瓜就得到了跟夏天同样地生长条件,当然也就同样会开花结实了。这不是人们改变了茄子、黄瓜生长的规律,而是按照它们的生长规律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如果有人不顾茄子、黄瓜生长的规律,硬要在冬天的野地里种,那么,准会毫无收获。
把上面的话概括起来,就是: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这些客观规律违背不得;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绝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真正认识了客观规律以后,就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许许多多奇迹来。
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新事物,乍一听来,好像是违反道理的,其实仔细一琢磨,都是合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大跃进中,山区的人们叫水往“高”处流,引水上山,改变许多山地干旱的面貌。有人说:水往低处流,这是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怎么会往“高”处流呢?原来人们在水源地方修筑堤坝,把水拦起来,提高水位,然后在山半腰开渠,把水引到渠里。这就叫水往“高”处流了。可见,水往“高”处流,还是利用水往低处流这条自然规律;不过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这条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罢了。
我们要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运用这些规律来为我们服务。
二十.一个善于宰牛的人88
在很多年以前,有一个善于宰牛的人,他的宰牛刀用了19年,还像刚铸好刚磨过似的。
他宰牛的时侯,刀的动作,手、足、肩、膝的动作,牛肉一块块割下来的声音,全有节奏,像好听的音乐。他说:“我初宰牛的时侯,只看见整头的牛,三年以后就不同了,看见的不是整头的牛,而是凑合在一起的一堆肉和骨头。肉和肉之间,骨头与骨头之间,都有很宽的空隙。我的刀口很薄,牛的骨肉有空隙,很薄的刀口进入有空隙的骨肉,尽可以游行自如,碰不到一点儿阻碍,所以我的刀用了19年还像新的一样。”
“自然,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也知道不太容易,一不小心,就会碰坏刀口。这时候要紧的是细心,不急躁,刀要动得轻,找得了窍,大块的肉就会像土块一样掉下来。工作胜利了,我感到很愉快。于是把刀擦干净,藏起来。”
这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寓言。从这个寓言里可以看出:宰牛不能把牛看成囫囵的整体,乱砍乱剁;要弄清楚牛的身体各部分的组织,找到下刀的地方,才宰得好。做事情也一样,对事情不能只有混沌的认识,要加以分析,找到下手的地方,找出克服困难的窍门,才能把事情做好。
工作做不好,做不通,或者把好事做成坏事,叫做碰钉子。钉子体积很小,而且不是前后左右都有,你为什么不向没有钉子的地方碰,偏要碰在钉子上?这不是你愿意碰得头破血流,而是钉子在眼前你没看见,咔嚓一声就碰上了。这里就要学那宰牛的人,“细心,不急躁,刀要动得轻”,一得了窍,钉子拔去了,工作就可以顺利进行,那顺利常常是你料想不到的。
没把事情分析清楚,由于怕碰钉子,就迟疑不肯动手,这叫做怠工。怠工的人比敢于碰钉子的人还要低一等。敢于碰钉子的人,吃一亏长一智,以后就不碰了。怠工的人,却永远不会进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所谓有心,一是有决心,二是肯用心。一定要把事情做好,这是一方面;能够把事情做好,这是另一方面。二者结合起来,世上就无难事了。
二十一.孔明借箭90
&&&&周瑜很忌诸葛亮挺的才干,想为难他。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无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十二.唐诗四首94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
&&&&&&&&绝句
&&&&&&&山行
二十三.十棵树97
枝上结满了深红、翠绿、杏黄、淡紫、雪白和青蓝等各种不同颜色的果实。这些果实有的像瓜,有的像柿子,有的像圆圆的皮球,有的像小小的电灯泡。人们就给这棵植物取了“十棵树”的名字。
十棵树是怎样培育成功的呢?
前年春天,红领巾农场的队员们曾经在马铃薯上接茄子,又在茄子上接番茄,都成功了。秋天,这棵植物顶上结满了鲜红的番茄,下面挂着许多紫色的茄子,根上还生着马铃薯。大家看了都说新奇。
去年,队员们决定用马铃薯做主根,白茄子做主干,再在白茄子的丫枝上,分别接上紫茄、青茄、长茄、圆茄、蛋形茄、红番茄、黄番茄和牛奶番茄等八种植物。
在一棵植物上接这样多接头,需要提早播种,提早育苗。
三月上旬,他们设计了一个活动温床,有保温箱和播种盘。保温箱是用肥皂箱改装的:把肥皂箱上部截成四十五度的斜面,上面盖一块玻璃,底部放些稻草。播种盘是一只破篮子,里面放些潮湿的碎泥。他们先把种子放在温水里侵透,出芽以后就播种在播种盘里,再把播种盘搁在保温箱里的稻草上面,盖上玻璃。
四月初,农民伯伯才开始播种茄科植物,红领巾趁着风和日暖,地里潮湿的时候进行移植。为了不让幼苗冻坏,他们搭了个一尺五寸高的架子,晚上盖上稻草。
茄子和马铃薯的秧苗都长到一尺多高了,队员们挑了一个晴朗无风的傍晚,进行第一次嫁接,把十五棵白茄子接在十五棵马铃薯上。他们都卷起袖子,拿着小刀、接蜡和麻绳,准备动手。虽然他们都试验过嫁接,而且成活率也不差,老师还是耐心地先做一遍给大家看。
老师从袋里拿出小刀,把一棵马铃薯在离地四寸的地方割断,对劈开,作为砧木,再把跟马铃薯的茎同样粗细的白茄子剪下,下面削成楔子形,上面只留三片叶,作为接穗。做好以后,很快地把茄子枝插在马铃薯的劈口里面,外面扎上接蜡。
老师说:“嫁接的时候,不但要挑无风无雨不冷不热的好天气,还要注意嫁接技术,形成层要对准,切削口要平整,麻绳不能扎得太松或太紧。”
队员们依照老师的话,小心地完成了嫁接工作。
第二天下午,扫兴的事来了,新嫁接的植物全都像病人一样,软软地垂下去啦。这可把队员们急坏了,马上报告老师。老师仔细地看了看植物,又看看天空,说:“再过两三天看吧。这几天天气没有打变化,只要嫁接得好,就没有问题。”
过了几天,有五棵挺起来了,活鲜鲜的,样子很神气,其他十棵却越来越焉了。大家把没接活的十棵检查一下,发现有的形成层没对准,有的扎得太松,有的扎得太紧,有的削口不平整。
接活了五棵也够叫人高兴了,队员们给它们浇了些人粪,催它们快快生长,好再进行嫁接。
接活的五棵一天天长大起来,每棵都长了八九个丫枝了。这些丫枝都很粗壮,因此,队员们决定在五月中旬进行第二次嫁接,把紫茄、分别接上去。
茄子果实大,分量重,所以把紫茄、青茄、圆茄、蛋形茄、接在下面几个丫枝上,红番茄、黄番茄比茄子小些,接在上面几个丫枝上,牛奶番茄又小又轻,接在顶上,这样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座宝塔。
这次嫁接都是“枝接”,技术比以前高,操作方法比以前难,但是队员们有经验了,只用了半个钟头,就把三十多个接头全接好了。
嫁接好以后,在四周插上竹竿,撑住茄枝,免得被风吹到。
这次嫁接的成绩比上次好得多,只有三个接头没接活。他们把没接活的剪下来,重新嫁接。以后,全都接活了。
十果树一天天长大起来了。枝上长了许多花蕾。可是,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一天半夜里,强烈的台风突然来了,五棵十果树被风吹倒了两棵。队员们小心地扶起这两棵,重新支竹竿,上肥料。
七月,茄子开花啦,番茄也含苞待放。不几天,果实就挂得满满的了。
果实成熟啦,下面一层是青蓝色的长茄、青茄,第二层是翠绿色的蛋形茄和淡紫色的紫茄,第三层是雪白的圆茄和白茄,第四层是深红色的、杏黄的番茄,顶上一层是奶油色的牛奶番茄。一眼望去,五光十色,多么美丽,多么有趣啊!
二十四.图书管理员102
我们学校有一个小图书馆,有三个管理员轮流负责借书还书工作。我就是这三个管理员当中的一个。
我们图书馆有个规定:连环画看的人多,只能在图书馆里看,不要带到外面去,更不要带回家去。有些同学不遵守规定,偷偷地带回家去了,第二天才带来。我们班里的郑立违反这个规定。我在班上批评过他。他见了我总撇嘴,看样子对我有意见。
郑立是我的邻居,我们住在一个院子里。过去,每天上学回家,我们差不多都一块儿走。自从他受到批评以后,我们就各走各的了。
大前天,我正在屋里做功课,听到弟弟的哭声,跑出去一看,原来他爬到树上去摘桑叶喂蚕,不小心摔下来,把腿摔坏了。
妈妈把弟弟送到医院。医生给他上了药,还上了石膏,再三嘱咐,回去要躺在床上,没得到医生的同意不能下地。
这可使弟弟为难了!他平时一分钟也坐不住,晚上睡着了,也要乱蹬被子。要他静静地躺在床上,那简直等于把小鸟儿关在笼子里!
弟弟成天躺在床上唉声叹气。前天晚上,他眼里含着泪水对妈妈和我说:“好妈妈,好姐姐,你们给我想个法子吧!我实在躺不住哇!”说完,就哭起来了。我弟弟是不爱哭的,医生给他上药上石膏,他都没有哭,现在他却忍不住了。
有什么法子好想呢?妈妈安慰他,也不见效。后来妈妈对我说:“英英,你从学校里带几本连环画回来给他看看吧。让他看看连环画,就不会那么闷了。”
听了这话,弟弟连忙说:“我要看连环画,我要看连环画。”看到弟弟那怪可怜的样子,我当时不加考虑地就答应说:“好,我给你带连环画回来!”
话说过了,我冷静地一想,哎呀,这怎么行呢?我怎么能把连环画借回家呢?图书馆明明规定不许把连环画带回家,我又是管理员,还提议过处罚违反规定的同学呢。
昨天该我在图书馆值班。放学了,图书馆里只剩我一个人。我这时真不知道怎么才好:偷偷拿几本回去吧,违反了规定;不拿几本回去吧,弟弟该多么失望啊!于是我从书架上拿了六本连环画,急急忙忙地放进书包里,又急急忙忙走出校门。
在校门口,在马路拐弯的地方,我停下来好几次。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错事。我越走越慢。我往前后左右一看,没有一个人,但是在我眼前,好像全校老师、同学的眼睛都在盯着我,好像在说:“别人就该受罚,就你特殊!自己定的规约不遵守……”我终于停下来,折转身子,咚咚咚咚地跑回学校,很快地开了图书馆的锁,又很快地把那六本连环画放在书架上。
我走到家门口了,弟弟大概已经听到我的脚步声,他在屋里兴奋地喊:“姐姐,你回来啦?”
我推开门走进屋里。弟弟从被窝里伸出两只手,说:“可把你等回来了!快,快给我连环画呀!”
我低下头,没有回答。弟弟见我这神气,料定我没给他借连环画回来。他不再说话了,赌气地把脸转向墙壁。
一会儿,有人敲门了。我走去开门,真没想到,进来的是郑立!他手里拿着两本连环画,还有一包糖。他快步走到弟弟床边,对他说:“林林,来,这包糖给你吃,这两本连环画借给你看。”说完,他就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出门去了。
今天我到学校,看见郑立,感到很不好意思。昨天,他突然给我弟弟送来连环画和糖,可我到现在还没有向他说感谢的话。
下午上课以前,我刚走进教室,班上的同学立刻把我围住了。这个递给我一本连环画,说:“借给你弟弟看。”那个又送来一本,说:“借给你弟弟看。”一会儿,我就收到了三十多本。我望望这个同学,又望望那个同学,不知道该向大家说什么感谢的话才好。同时,我又奇怪:他们怎么知道我弟弟受了伤躺在床上要看连环画呢?
放了学,我收拾好书包回家,今天我的书包装得胀鼓鼓的。走到校门口,郑立正等在那儿呢!他像费了好大得劲才说出这样一句话:“今天咱们一块儿回家吧。”
“好!”我高兴地说。
路上,我向他问起昨天晚上他送东西和今天班上这么多人送书的事。他起初不肯说,问了好几遍,他终于说了:“昨天你回家时的情况,我是知道的。你一进门,我就碰到你家门口来,我听见林林向你要连环画,没听见你回答,我就知道你没给他带回来。我当时心里很感动:你是图书管理员,拿几本连环画回来多方便啊,可是你没有这样做。而我呢,自己做错了事还跟你赌气,这太不对了。于是我就拿来了自己的连环画。
“我昨天晚上知道你没借到连环画,就想请班上同学帮你的忙。今天上午趁你不在教室的时候我向大家说了。下午,大家就把自己家里的连环画拿来了。”
“你真好啊,郑立!”我听了,十分感动地说。
“我好什么,你才好呢。你是优秀的图书管理员,大家都这么说。”
“不,我还不够。为了给弟弟借书,我差点儿犯错误呢。”我把昨天的事告诉了郑立。
到家了,我很快推开门进去。我要尽快地把书送到弟弟手里,我还要把郑立和我们班上同学做的这些事,详详细细地讲给他听。
二十五.夜走灵官峡(工地的雪夜)106
走到一座,想等天明了再去
&&&&&&&&&&&&&&&&&&&&&&&&&&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他写道,“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
&&&&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玻璃窗上映出蜡烛的模糊的影子;他想象着他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好像爷爷就在眼前。——爷爷是日发略维夫老爷家里的守夜人。他是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65岁,老是笑眯眯地眨着眼睛。白天,他总是在大厨房里睡觉。到晚上,他就穿上宽大的羊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公狗泥鳅低着头跟在他后头。泥鳅是一条非常听话非常讨人喜欢的狗。它身子是黑的,像黄鼠狼那样长长的,所以叫它泥鳅。
现在,爷爷一定站在大门口,眯缝着眼睛看那乡村教堂的红亮的窗户。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发出老人的那种嘻嘻的笑声……&&&&&&&&&&&&&&&&&&&&&&&&&&&&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咽了一下。
&&&&“我会替您搓烟叶,“他继续写道,“我会为您祷告上帝。要是我做错了事,您就结结实实地打我一顿好了。要是您怕我找不着活儿,我可以去求那位管家的,看在上帝面上,让我擦皮鞋;要不,我去求菲吉卡答应我帮他放羊。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等我长大了,我会照应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讲到莫斯科,这是个大城市,房子全是老爷们的,有很多马,没有羊,狗一点儿也不凶。圣诞节,这里的小孩子并不举着星星灯走来走去,教堂里的唱诗台不准人随便上去唱诗。有一回,我在一家铺子的橱窗里看见跟钓竿、钓丝一块出卖的钓钩,能钓各种各样的鱼,很贵。有一种甚至约得起一普特重的大鲇鱼呢。我还看见有些铺子卖各种枪,跟我们老板的枪一样,我想一杆枪要卖一百个卢布吧。肉店里有山鹬啊,鹧鸪啊,野兔啊……可是哪些东西哪儿打来的,店里的伙计不肯说。
&&&&“亲爱的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你问奥尔加伊葛纳节芙娜小姐要,就说是给凡卡的。”
&&&&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笑一会儿。……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看哪一棵该死。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爷爷把砍下来的树拖回老爷家里,大家就动手打扮那棵树。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凡卡接着写道,“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别让旁人拿我的小风琴。您的孙子伊凡·茹科夫。亲爱的爷爷,来吧!”
&&&&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的。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
&&&&“乡下&爷爷收”
&&&&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上几个字。
&&&&“康司坦丁·玛卡里奇”
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前一天晚上他问过肉店的伙计,伙计告诉他,信应该丢在邮筒里,从那儿用邮车分送到各地去。邮车上还套着三匹马,响着铃铛,坐着醉醺醺的邮差。凡卡跑到第一个邮筒那儿,把他那宝贵的信塞了进去。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罂粟为什么开红花119
“老爷爷,你会讲什么故事,讲一个给我们听听吧!”
“好,”老头儿微微地笑了,“我看你是什么都想知道。我只能讲一个短的。”
老头儿战斗梨树树阴下面,把草帽摘下来,用手理了理头上稀疏的白发,象预备出席什么盛会似的。
“你看,我们的生活多好啊!我们自己犁了地,栽了这么一园子果树。现在我们的集体农庄什么都充足了。可是早先我们过的是什么生活呢?农民被地主和富农压得踹不过气来。我在地主家干活儿,累坏了,到现在还发疝气。我的眼睛在那间没有烟囱的小房子里被烟熏坏了,到现在还发花。我们点的是松明,而且要从别的省里弄来。现在,我们家家有了电灯,俱乐部里还有大吊灯,亮得象太阳一样。”
老头儿指了指那棵挂满红苹果的树。沉甸甸的苹果把支着的树枝的柱子都压弯了。
“我用米丘林的方法栽了树,接了枝。你看,怎么样?苹果接得又多又大。我们找米丘林的方法做,不久就可以用各种水果把全世界都盖起来。听我说,沙什克!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幸福。这是什么缘故呢?——我来讲个罂粟花的故事吧,孩子,你知道吗,田野里的罂粟为什么开红花呢?”
“不知道,老爷爷。”
“听我说,沙什克。好好地听吧。”
老头儿用粗糙的手指理了理象茅草一样的白胡子,望了望阳光照耀的果园。园里很静,只有蜜蜂带着倦意嗡嗡的叫着。老头儿沉思了一会儿,就开始讲:
“从前,有这样一个人,名叫丹柯。那时候因为有地主,人民贫苦极了。地主是一切的主人;普通人,庄稼人,都是奴隶,一辈子白天黑夜替他工作,可是自己饿得要死。草原宽阔无边,望不到头,可是劳苦的人民像住在监狱里一样。人民开始起来反抗了。丹柯教导大家,怎么样才能把皇帝和地主推翻,怎么样才能得到自由和土地。
“地主就把丹柯关进监狱里,折磨他很久,要他背叛人民,放弃真理。可是丹柯坚贞不屈。地主就把他拉出去,要杀害他。他们押着他在碧绿的草原上走。小鸟在阳光下欢唱。可是丹柯身上的伤口火烧一样的疼。
“最后一刻,地主又对他说:‘你抛开他们吧,我们能叫你富足。你可以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我们给你很多的土地和农奴。你可以一辈子过着皇帝一样的快乐日子,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痛苦……'
“可是丹柯仍旧坚持自己的主张。他说:‘不能,决不能背叛人民。为了人民,我宁可死。现在,人民已经认识真理,认识了自己的力量,一定会起来争取自由,一定会得到自由!'
“地主凶狠地狂叫着:‘给我使劲打他!用火烧他!'
“丹柯的母亲忍不住了,哭着说:‘好儿子,万恶的狠心的地主会把你打死的!'
“丹柯马上回答说:‘别哭了,妈妈。您教导我,要爱人民,要为真理而生,为真理而死。'
“妈妈听到这样的话,身子摇晃起来,好像一棵树被狂风吹着似的。她要摔到了,人们拉住她的胳臂,扶住她,对她说:‘善心的妈妈,你为了人民的幸福,教养出这样的好儿子,我们谢谢你。'
“丹柯的母亲明白了:她不但不应该哭,还应当因为有这样的儿子而骄傲。
“地主又押着丹柯在草原上走,要杀害他,一面走,一面用钢鞭抽打他。他的雪白的身体被打得皮开肉绽。可是他仍然勇敢地向前走,头抬得很高,好像是望着远山,望着云彩。他的血不断往地上滴,滴答,滴答,滴答……他的血滴答的地方,都开出一朵朵跟他的血一样红的罂粟花来。从那时候,田野里才开红色的罂粟花,为的是让人们不忘记丹柯。就是这样,孩子……”
沙什克动了动弯弯的眉毛,一声不响,听出神了。
他两只清秀的眼睛注视着老头儿,说:“老爷爷,老爷爷,以后怎么样呢?”
老头儿动了动白胡子,又抬了抬低垂的白眉毛。他的眼睛像小孩子的眼睛一样闪着光。“孩子,故事讲完了。”
“哎呀,老爷爷,这故事多么好哇!真好!我一辈子都记着它。我一定记住。”沙什克迅速地擦了一下眼睛。
老头儿慈祥地看了看那两只蔚蓝色的什么都想知道的眼睛。“啊,孩子,你可是说过啦——你不会哭的。”
“我没哭。老爷爷……您那几句讲丹柯的话讲得真好:‘钢鞭抽打他。他的雪白的身体被打得皮开肉绽。可是他仍然勇敢地向前走,头抬得很高,好像是望着远山,望着云彩。他的血不断往地上滴,……他的血滴落的地方,都开出一朵朵跟他的血一样红的罂粟花来……'以后你还怎么讲来着,老爷爷?”
沙什克问了又问,一句一句地重复着整个的故事。
夜莺之歌123
“”“”“”“”“”“”“”“”“”“”“‘'”“”“”“”“”“”“”“”“”“”“”“……”“……”“”“”“”“……”一溜烟原来那个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一个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