恸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里是什么意思

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兮”在古诗文中到底是什么意思?
“兮”在古诗文中到底是什么意思?
09-02-10 & 发布
[题名]:兮[拼音]:xi[笔画]:4[部首]:八 笔画数2[解释]:兮 xī 啊 [how] 古代诗辞赋中的助词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诗·周南·葛覃》兮 xī ㄒㄧˉ 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郑码:OAZ,U:516E,GBK:D9E2 笔画数:4,部首:八,笔顺编号:3415 ————————————————唐人的诗歌很多都有,尤其是李白的古风诗。 【临路歌】 唐·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相和歌辞·胡无人行】 唐·李白 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胡无人,汉道昌。 【琴曲歌辞·幽涧泉】 唐·李白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幽涧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张清。心寂历似千古,松飕飗兮万寻。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木而长吟。客有哀时失志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乃缉商缀羽,潺湲成音。吾但写声发情于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幽涧泉,鸣深林。 【杂曲歌辞·远别离】 唐·李白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冯冯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唐·杜甫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唐·杜甫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唐·杜甫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唐·杜甫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唐·杜甫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唐·杜甫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唐·杜甫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精选(31—35)_新东方网
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 文章正文
17:16&&作者:&&来源:新东方网编辑整理&&字号:|
  31.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 uò):握。③科头:不戴帽子。④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
  [文言知识] 说"致"a"致"是个多义词。一、指"送"。上文"人所致金钱随手尽",意为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面致"即当面送上。二、指"表达"。"致意"、"致谢"中的"致"即是。今人写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礼",意为以此表达我的敬意。三、指"招引"。如"致百鸟至",意为招来数百只鸟。四、指"尽"。成语"专心致志"中的"致"即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藉 & &②索 & &③虽 & &④既 & &⑤施
  2.翻译:①好游于酒 & & & & & & ②周其乏 & & & & & & &③一龌龊显者
  3.上文"笔墨"是指
  32.李西涯与程篁墩
  阁老①李西涯、学士②程篁墩,成化③间各以神童举于京。方朝见,适直隶④贡蟹至焉。帝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李对曰:"蜘蛛满腹经纶。"后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程则终于学士,以文章名世。然偶尔一对,而终身事业见之也。
  (选自明·郎瑛《七修类稿》)
  [注释]①阁老:指文渊阁大学士。②学士:指翰林学士。③成化:明宪宗年号。④直隶:京城地区。
  [文言知识]说"举"。一、指"推荐"。上文"举于京",意为推荐到京城。二、指"举起"。《赤壁之战》:"中江举帆。"三、指"攻占"。《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四、指"全"。《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成语有"举国上下"。它还作"发动"、"聚合"、"行动"等解释。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方 & ②适 & &③对 & &④胄 & &⑤名
  2.翻译: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
  3."文章"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4."经纶"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 & & & & & & & & & & & & ;它跟李西涯后来的官职有什么关系?
  33.杨万里忧国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偏:固执。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 hèn)。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àn):超越本分。⑦邸(d 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文言知识]说"见"。"见"是个多义词。一、指"看见"。这是古今相同的。二、指"召见"、"拜见"。如"秦王见韩非"、"韩非见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见用",意为由于这原因不被重用。四、指代"我",如"见赠",即赠送给我。五、同"现"。《敕勒川》:"风吹草低见牛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善 & &②用事 & &③属 & & ④恚 & ⑤怏怏 & &⑥遽 & & ⑦亟 & & ⑧社稷 & &⑨言
  2.翻译: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国之日也
  ③专权无上
  34.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注释]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③休宁:古县名,今浙江境内。
  [文言知识] 说"少"。作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少"在文言中还作"年轻"、"年轻时"解。上文"余少时尝效焉"中的"少时",即为"年轻时"。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还",其中"少小"指年轻时。古人年龄在30岁之内的都可指"少年"。岳飞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头"即年轻人的头发。古语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少年"也指年轻人。[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盛 & ②焉 &③悚
  2.翻译:①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②东原以见告
  3."多所舍弃,词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很多爱好都抛弃了,只有词没放弃;②很多爱好抛弃了,词便是其中之一;⑧很多爱好没放弃,词便是其中之一;④很多爱好没放弃,只有词抛弃了。 4.理解:姚鼐感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35.余文坼意外遂愿
  余文坼(chè),浙人,少孤,寄居京江④,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③,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④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⑤恐不能遍览。喁喁⑥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迄水将退,而脚气⑦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
  [注释]①京江:古地名,今镇江市。②举业: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③贷:办货。④浸:水。⑤諰諰(xǐ xǐ):恐惧的样子。⑥喁喁(yúyú):小声读书的样子。⑦脚气:指脚气病。
  [文言知识]"常"与"尝"。"常"作"经常"、"平常"解,古今相同。但文言中"常"又同"尝",作"曾经"解。上文"常云于湖州置贷",意为曾经说是在湖州办货。又,《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意为汉高祖担任亭长时,曾告假回乡。"尝",通"常",又解为"曾经"。 &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孤 & &②寄居 & & &③甘 & & ④旨 & & ⑤贾 & & ⑥贮 & & ⑦膏 & & ⑧迄 & ⑨匝
  2.翻译:①方以阻行期为郁郁 & & & & & & & & ;②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 & & & & & & & & & & & & &。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精选(31—35)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高考信息请关注新东方网高考频道!
2014高考重点关注专题
2014高考试卷、成绩、录取、分数线查询资料大全
成绩录取查询
分数线查询+录取
高考真题+招生
高考志愿+状元
  重点关注:
(责任编辑:薛琳)
更多&&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导读
精彩是人生持续一辈子的过程,绝对不是高考和中考一锤子就可以定下来的,这一锤子只是你的精彩之一!
学而时习之1
奇奇怪怪很古怪
简单生活123
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丨丨
嬉皮光头仔
Oo槑小雅oO
briarglacier
briarglacier文言文知识总讲座
>>复习指导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文言文知识总讲座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文言文知识总讲座
复习目标:
1& 掌握常见的实词含义及推断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常用的18个虚词并在对比中辨别它的用法。
3& 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并能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方法。
4& 把握常见的偏义复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5& 掌握文言固定结构
6& 把握筛选信息试题和综合试题答题技巧
复习课时:十课时
复习步骤:
教学内容:讲析汉字造字法及通假字
一.汉字的构造
1.汉字的特性
汉字是含有表音倾向的表意类型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所以,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有必要了解汉字形体的构造。
2.什么是“六书”?
所谓“六书”,是秦汉间的学者分析汉字结构的特点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按照许慎《说文?叙》所用的名称和班固《汉书?艺文志》所排的顺序,它们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每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我们以许慎的定义、例字为基础来进行解说: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íqū),日月是也。”(所谓象形,就是画成那种物体,随着它的形体而曲折,日月二字就是这样。)
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所谓指事,就是看到它的形体就能够认识它,但是需要经过观察分析才可以领悟它的意义,上下二字就是这样。)
会意──“会意者,比(bì)类合谊,以见(xiàn)指郑huī),武信是也。”(所谓会意,就是把表示事类的字放在一起,并且把它们的意义合在一起,从而表示一个新意义,武信二字就是这样。)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所谓形声,就是用表示事类的字作为意符,用在语言中接近于该词的声音的字作为声符,用声符配合意符而成,江河二字就是这样。)
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所谓转注,就是先立共同的义类,再注上表义的字为其类之首以统一之,使这些字同受意于这个标首的字,考老的关系就是这样。)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所谓假借,就是对于某一个词本来没有表示它的字,找一个语言中的同音字用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训君之令与长上之长这二字就是这样。)
我们认为,六书中的象形、形声、假借这三类是最重要的。那么,这三类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象形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会意字、形声字是在它的基础上造出来的;一部分指事字也是以它为基础而造出来的。如:日月,明,萌
&&& 其次形声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法,形声字占了汉字总数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
最后假借字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使字获得了假借义,是不造字的造字。第二,它有时也是创造新字的桥梁。假借义一旦独占该字,那么本义只好另造新字,这也推动了新字的创造。如:新(取木也)其(其簸也)求(皮衣也)
二.古字通假
本有其字,古人临文时却用了同音或音近的字,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这是读古书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这种“本有其字”的通假,属于训诂学上的问题,与文字学上的“本无其字”的假借不是一回事。
文字学上的假借,那是文字学家们要研究的问题,而大多数读者却可以不管。假如要求普通读者在读古书时,遇到诸如“新”、“旧”之类的字也要想着“新,原本是指取木;这里当新近讲,是借来的。旧,原本是指猫头鹰一类的鸟;这里当陈旧讲,也是借来的”的话,这未免太苛求于人了!而事实上也无此必要。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认真对待的应当是本有其字的通假。
破通假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语音条件,二是文献条件。所谓语音条件,就是在那个时代两字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具体地说,就是两字的声母必须相同或相近,韵部也必须相同或相近。所谓文献条件,就是在那个时代的其他文献中也有类似的用例,而不是孤例,这就是清儒所说的“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
一种是音同或音近而意义也相通的两个字,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县”通“悬”,“责”通“债”,“反”通“返”,“知”通“智”。
另一种是借用音同或音近但意义毫不相干的字来替代某个语音或字,这种情况叫做假借。假借字又有两种情况。
& (1)“本无其字”的假借。如:古代原只有第二人称代词的读音而没有字,于是借一些读音与第二人称代词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样就不需另造新字了。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 硕鼠》)中的“女”是假借字。
&(2)“本有其字”的假借。文字中已有某字,可是写的人偏不用,而借用一个与这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而这两个字的字形不一定有联系,意义也没有什么关系。简言之,即“形异义异而音不异”。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中的“生”通“性”;“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中的“得”通“德”。这一类字又称为通借字。
三.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指在某个意义上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字形,先出现的叫做"古字",后起的叫做"今字"。如:莫-暮,然-燃。  各组古今字内部的时间杠子是千差万别的。如:反-返,返字已见于公元前433年楚曾侯钟。孰-熟,孰字加火,始见于《玉篇》(南朝梁、陈之间顾野王所著字书)。  造成古今字的具体原因是:  1. 假借字久借不归,只得给原义另造新字。如:亦-腋。  2. 词的分化引起字的分别。或加旁以别义,如:辟-避、僻、譬……;或换旁以别义,如:说-悦,赴-讣。  今字的义项少,较单纯;古字的义项多,较复杂。古字的义项大多等于今字的义项与它本形今保留义项的加合。如:     古"说"=悦+今"说"。  对古今字问题,古书注释的规范是: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  ×,×的古字。  ×,今字作×。  常见的古今字:  n-仰 暴-曝 被-披 辟-僻避嬖譬 采-彩睬差-瘥 柴-} 陈-阵垂-陲 错-措 大-太当-挡 到-倒 道-导弟-悌第 队-坠   反-返风-讽奉-捧俸 孚-孵府-腑 赴-讣 感-撼告-诰 共-供恭拱 昏-婚火-伙 或-国域惑 贾-价结-髻 解-懈廨 介-  界景-影 竟-境 敬-警匡-筐框眶雷-擂 利-痢厉-砺 两-辆 名-铭莫-暮 内-纳 其-箕齐-剂斋 禽-擒 顷-倾求-裘   取-娶 全-痊然-燃 沙-纱 适-嫡受-授 孰-熟 属-嘱衰-蓑 说-悦 司-伺 孙-逊 台-怡 唐-塘 汤-烫 田-畋 听-厅   亭-停 廷-庭 童-瞳 尉-慰熨 罔-惘 文-纹 息-熄 夏-厦 箱-厢 县-悬写-泻 新-薪 虚-墟 畜-蓄 -涯 厌-压餍 要-腰   益-溢亦-腋 阴-荫 爰-援原-源 臧-藏脏 责-债章-彰 争-诤 支-枝肢止-趾 知-智州-洲尊-樽 坐-座  古今字与通假字辨:  通假字,是本有其字,临时借他字表音。通假字与本字只是音同或音近因而通用的关系,没有什么直接引申关系。如:蚤-早,原-愿,填-镇。  古今字,在未有今字之前,就是由古字兼职。在某个意义上,古今字其实是同一个字的先后不同的写法。古今字中,古字其实才是本字,而加旁或换旁(或另造)的今字倒是后起的。我们不能不顾事实,反倒说今字才是本字。如:说-悦,亦-腋,莫-暮,北-背。
&& 参考资料
世界各国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方块字,但在社会活动中,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加深,逐渐感到象形字已经无法满足社会活动的需要,于是很多国家都纷纷抛弃了象形字,而转为字母拼音。只有中国人,利用自己高超的智慧,始终没有放弃方块字,并且不断的深化,丰富,使汉字终于成了世界上唯一的形美,音美,意美,简练的文字。如果将来有一天,世界要统一文字的话,我相信,肯定是选择汉字。  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了汉字的构造法,也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法,这就是六书。下边我们就对六种方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1、象形  象形是摹拟事物的外部形状造字的方法,用象形法造出的字是象形字。例如: 人体类:人、手、口、舌、足、耳、目、女; 日、月、山、水; 鱼、鸟、 H、竹的篆书,和具体的物体很想象。 象形字容易辨认,但对一些复杂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则无法表达,例如,“世界”,“天涯”等虽是实在的物象,却不宜用象形的方法表现,再譬如“思想”“气质”,“风度”这些抽象的词语就更难象形了。2、指事  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的造字法,用指事法造出的字是指事字。指事字分两种:一种是纯象征性符号构成的,例如:一、二、三、四、上、下等,这类指事字很少;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提示性符号构成的,如“刃”在“刀”加一点,表示刀口;“甘”在口内加一点,表示口中含有甘美的食物等。指事字和象形字都是独体字。 3、会意  象形字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于是古人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法―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或是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符号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例如“不正”是“歪”,两棵树为“林”,三棵树为“森”,草生田中为“苗”,人靠在树旁为“休”,人在牢中为“囚”,上小下大为“尖”等。会意字一般都是合体字。4、形声  形声由表示意义类属的形旁和表示读音(韵母的音)的声旁组成,用这种造字法造的字叫形声字。 例如左形右声:河 晴 ;右形左声:胡,剃;上形下声:空 芳;下形上声:勇 盛;外形内声:阁 固;内形外声:闻 问等。形声字都是合体字,而且是汉字中占的比例最多。5、转注  语言中有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它已有的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例如“考”字的解释是“老” (古时父亲为考、母亲为妣)反过来,“老”也是“考”的意思,所以是一对转注字。还有“少”和“小”,“万”和“方”都分别是一对转注字。6、假借  汉字经常使用的意义和构形的意义不同,而这具有同音词的关系。例如,假借“簸箕”的“箕”表示代词的“其”,假借“乌鸦”的“乌”表示“呜呼”的“呜”等等。上边这些例字都是采用象形法造的字,但是使用的意义都与所象之形没有关系。因此,从使用来看,都属于假借字。 假借法启发了汉字的创造由形――义关系发展到音――义关系,从而启发了“形声法”。假借法在汉字构形理性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不是所有的字都是由上述六种方法组成的,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觉有些字,无论用什么造字法都无法解释,这是由于古时候和今天的读音不同造成的。例如徘徊的“徊”字,是形声字,“左形右声”左边的双人旁表示走路,读右边的回字的韵母的读音。但是如果这样就应该读(pai hui) 而不是(pai huai)原来,回字古时候是读(huai&怀) &杜甫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韵脚是哀,来,台,杯( 杯字古时读bai) ,韵母都是(ai )。 还有贺之章的“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中也是如此。直至今日,大理一带还保持着古时的读音把回字读(怀)。&&& 还有些字,不论你用那一种造字方法都无法解释,譬如“射”字,由“寸身”两字合成,应该是会意字,但却解释不清楚。其实这是历史上弄错了的。射字和矮字相互换错了,射字由“寸”和“身”组成,身子只有一寸,应该是矮。而矮字由“委”字和“失”字组成,委是动词,表示放的意思,那么把“失”(箭)放出去,应该是射。还有“出”字和“重”字也相互换错了,山上有山,表示重叠,两座山在一起,还表示很重,所以“出”字应该读重量的“重”,同时也读重叠的“重”。而“重”字由“千”“里”两字组成,千里之外,表示人出去了,应该读出。
教学内容:古今同形异义
一.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 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又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 颜色&&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天&&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 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举&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练习5.结实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③(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6.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练习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②②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③③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练习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②②愿为市鞍马&& 市: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③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补充内容: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般来说,古代单音词居多,一个字就相当于一个词,现代双音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词汇方面一个显著的不同。
文言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的演变
由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大致有三种情况:
1.& 原来的单音词后面或前面加上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或前缀),加后缀的如:鼻-鼻子,石-石头;加前缀的如:师-老师,姨-阿姨。
2.在原来单音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例如,率-率领,议-议论,亡-逃亡,恭-恭敬,予-给予,奇-奇怪,寒-寒冷,饥-饥恶,旗-旗帜,巩-巩固。
3.& 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例如:岐-岔路,夷-平坦,傍-靠近,邦-国家,眠-睡觉,冥-昏暗。
不要把文言里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 有时文言里的两个单音词连用和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词词形相同,往往容易被误认为一个双音词而用现代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愿意。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方”是两个词,地-土地,方-方圆,周围。
文言中的复音词
&&&& 文言中也有小部分复音词,它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即字)组成,其构成情况大致如下:
1.& 单纯的复音词。这类词包括:
联绵词:有双声关系的,如:踌躇、萧瑟、陆离、玲珑,辗转等;
有叠韵关系的,如,彷徨、逡巡、须臾、窈窕、仓皇、披靡等。译音词:如,单于、可汉、葡萄、琵琶等。叠音词:如,奄奄、翩翩、霏霏、区区等。这类词两个音节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单个音节不表示任何意思,所以不能拆开解释。
2.合成的复音词。从构词方式上看,包括:
联合式,如,社稷、旌旗、婚姻、殷勤、首领、干戈、倾覆等。偏正式,如,天子、布衣、足下、太息、横行等。附加式,如,阿母、森然、率尔等。偏义复词,这类词是指两个由意义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在实际使用时,意义只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缓急”(《谭嗣同》)中的“冀缓急或可救助”)偏指“急”,“利害”(《〈指南录〉后序》中的“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偏指“害”。
&&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
& & 如,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
一人,一桌(《口技》) &&&&&&&&&&&&&&& 数目
古今一也(《察今》) &&&&&&&&&&&&&&&&& 相同,一样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 统一
用心一也(《劝学》) &&&&&&&&&&&&&&&&& 专一
上下天光,一碧万倾(《岳阳楼记》) &&&& 满,全
一至此乎(《? 滑稽列传》)&&&&&&&& 竟,乃
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词的本义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假借义是借用作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
教学内容:偏义复词和二、三两课时练习
一.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种树的地方称园,种菜的地方叫圃。既是窃桃李,当然是入园,“圃”无义。)
②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3.&&&&& 附偏义复词汇总表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
父母、弟兄
偏指母、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沿溪行,忘路之远近
死生,昼夜事也
房子内没有动静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二.小练习:区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不寻常,意外,现指很、极,程度副词。
③属余作文以记之&& 作文:写文章,现指学生的写作练习。
三.综合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也。祖茂,汉尚书令。父潜,魏尚书令。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叔父徽有盛名,宾客甚众。秀年十馀岁,有诣徽者,出则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秀母曰:“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宣氏知之,后遂止。时人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
为廷尉正,历文帝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军国之政,多见信纳。迁散骑常侍。帝之讨诸葛诞也,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以行台从,豫参谋略。及诞平,转尚书,进封鲁阳乡侯,增邑千户。
初,文帝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攸。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秀后言于文帝曰:“中抚军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由是世子乃定。武帝既即王位,拜尚书令、右光禄大夫,与御史大夫王沈、卫将军贾充俱开府,加给事中。及帝受禅,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邑三千户。
时安远护军郝诩与故人书云:“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有司奏免秀官,诏曰:“不能使人之不加诸我,此古人所难。交关人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其勿有所问。”司隶校尉李复上言,骑都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官稻田,求禁止秀。诏又以秀干翼朝政,有勋绩于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
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当禅代之际,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又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昧。于是甄`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
1.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而属意舞阳侯攸&&&&&&&&&&属意:留意。
B.中抚军人望既茂&&&&&&&&&&人望:名望。
C.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 益:帮助。
D.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 推正:追究。
2.选出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因以奇表示之&&&&&&&&&B.交关人事,诩之罪耳
C.求禁止秀&&&&&&&&&&&&&D.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
3.比较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尝使进馔于客&&&&&&&&&&&&②秀后言于文帝曰
③其勿有所问&&&&&&&&&&&&&&④其所裁当,礼无违者
A.两个“于”相同,两个“其”也相同。
B.两个“于”不同,两个“其”也不同。
C.两个“于”相同,两个“其”不同。
D.两个“于”不同,两个“其”相同。
4.能表现裴秀被魏主宠信、倚重的一项是
①见者皆为之起②军国之政,多见信纳③由是世子乃定④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⑤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5.下列叙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裴秀在小的时候,就有良好的名声,人们对他非常看重,从而使他出身低贱的母亲也受到尊重。
B.文帝在决定继承人的时候在舞阳侯和武帝的取舍上犹豫不决,最后在裴秀的建议下,选了武帝为继承人。
C.裴秀被人控告有循私情,贪占公田的行为,但由于他受到武帝的宠信,结果没被治罪。
D.裴秀知识渊博,完成了《禹贡地域图》这部重要的地理著作,他创制的礼仪制度,及刑政方面的主张,全都为朝廷采用而成为定例。
6.翻译下面语句
(1)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
&&&&&&&&&&&&&&&&&&&&&&&&&&&&&&&&&&&&&&&&&&&&&&&&&&&&&&&
(2)其所裁当,礼无违者
&&&&&&&&&&&&&&&&&&&&&&&&&&&&&&&&&&&&&&&&&&&&&&&&&&&&&&&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
李日知,郑州荥阳人。举进士。天授中,累迁司刑丞。时用法严急,日知独宽平无冤滥。尝免一死囚,少顷胡元礼请断杀之,与日知往返至于数四,元礼怒曰:“元礼不离刑曹,此囚终无生理。”答曰:“日知不离刑曹,此囚终无死法。”因以两状列上,日知果直。
神龙初,为给事中。日知事母至孝,时母老,尝疾病,日知取急调侍,数日而鬓发变白。寻加朝散大夫。其母未受命妇邑号而卒,将葬发引,吏人赍告身而至,日知于路上即时殒绝,久之乃苏。左右皆哀恸,莫能仰视。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将闻其孝悌之迹,使求其状,日知辞让不报。服阕,累迁黄门侍郎。
时乐安公主池馆新成,中宗亲往临幸,从官皆预宴赋诗,日知独存规诫,其末章曰:“所愿暂思居者逸,莫使时称作者劳。”论者多之。
景云元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御史大夫,知政事如故。明年,进拜侍中。先天元年,转刑部尚书,罢知政事。频乞骸骨,请致仕,许之。初,日知将有陈请,而不与妻谋,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妻惊曰:“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日知曰:“书生至此,已过本分,人情无厌,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及归田园,不事产业,但葺构池亭,多引后进,与之谈宴。开元三年卒。
7.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囚终无生理&& &&&&&&&&&&&&&B.左右皆哀恸,莫能仰视。
C.明年,进拜侍中。&&&&&&&&&&&&D.及归田园,不事产业。
8.对下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母未受命妇邑号而卒,将葬发引&&&&&&&&&&&&发引:车启动
B.服阕,累迁黄门侍郎&&&&&&&&&&&&&&&&&&&&&&&&服阕:服丧完毕
C.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别业:谋求其他的职业
D.书生至此,已过本分&&&&&&&&&&&&&&&&&&&&&&&&本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多引后进,与之谈宴&&&&&&&&&&&&&&&&&&&&&&& 引次江北
B.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日知于路上即时殒绝,久之及苏&&&&&&&&&&&&& 顷之,烟火张天
D.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 若辈得无苦贫乎
10.下列几句话,全都表现李日知淡泊名利,追求田园生活的一组是
①日知独存规诫&&&&&& ②频乞骸骨,请致仕&&& ③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
④不事产业&&&&&&&&&&& ⑤但葺构池亭&&&&&&&& ⑥多引后进,与之谈宴
A.①②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日知因免一死囚,与少卿胡元礼发生矛盾冲突,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秉公执法的品质。
B.李日知为人耿直,不追求显贵,只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
C.李日知在位不谋私,不为子弟谋官职,为官清正廉洁。
D.李日知归田园后,仍关心青年,多引后进,善于为朝廷选拔人才,富有远见卓识。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将闻其孝悌之迹。
&&&&&&&&&&&&&&&&&&&&&&&&&&&&&&&&&&&&&&&&&&&&&&&&&&&&&&&&&&
②书生至此,已过本分,人情无厌,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
&&&&&&&&&&&&&&&&&&&&&&&& &&&&&&&&&&&&&&&&&&&&&&&&&&&&&&&&&&&&&&&&
附:参考答案
1.A[A项中加点词意为中意、倾向于。]
2.D[A项意为露出来给人看。B项中“人事”指人情方面的事情,与今义不同。C项在文中为“拘禁、关押”之意,前三项用法及意义皆与现代汉语不同。D项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3.C[两组虚词所处位置相同,可以根据语意进行分析。两个“于”字:句①意思为“曾经让他向客人进奉酒食”,“于”相当于介词“向”;句②意思为“裴秀后来向文帝说”,“于”也相当于介词“向”,两个“于”用法相同。两个“其”字:句③“勿有所问”表示的是期望的语气,“其”是语气副词;句④的意思为“他所裁定的事物,没有违反礼法的”,“其”相当于人称代词“他”,两个“其”用法不同。由此可以断定为C。]
4.B[若用排除法,可先排除句有①句的AC两项,此句是写裴秀母亲的,与裴秀本人无关,与他被信任、倚重更无关系。BD两项的区别在于④⑤两句。④句写魏主不追究他的过失,表明了对他的信任与保护,符合题旨要求。⑤句写一般政务,且是为“朝廷”采纳,非魏主。]
5.D[D项叙述不当。裴秀所作《禹贡地域图》是对前人著作的补充、注释;另外,他创制的礼仪制度等“大多”为朝廷采用,而非“全都”。从此题可看出,对信息的把握要全面,特别要注意有关细节,防止以偏带全及绝对化、夸大化的理解。]
6.(参考)①生得一副非凡的仪表,确实不是做他人之臣的相貌。②他所裁定的问题,没有违礼的。
7.B[哀恸:十分悲哀地大哭。A.生理,活着的理由。C.明年,第二年。D.产业,农业劳动。]
8. C[别业:另外的房屋或居住的地方。]
9.C[助词,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无义。A.引:招致、招来;退却,动词。B.辞:辞掉、推掉;辞谢、辞别、告辞,动词。D.若:如果、假如,连词;你、你们,代词。]10.C&&&&&&&&&&& 11.D
补充“偏义复词出处”
古汉语中的复音词,早在《诗经》、《论语》、《战国策》等先秦古籍中,便已出现,秦汉以后就更多一些,有的一直流传到现在,因此,它也有自己不可忽视的地位。
复音词有双音复词,如“牺牲”、“方园”、“社稷”、“虽然”、“然而”等;也有多音复词,如,“藉第令毋斩”《陈涉世家》,“藉第令”三字都有“假使”的意思,为三字复词。“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疾痛惨怛”与前句“劳苦倦极”相对,一为困倦,一为病痛之意,因而应视为四字复词。
复音词的结构大体有:
①由同义(近义)、反义词素构成,形成并列复音词,如“怠慢、面目、乾坤”等;
②由具有修饰、补充、动宾等关系的词素构成,因而有主有从,构成主从复音词,如“中国、下榻、首级”等;
③虽为复音词,但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因此构成单纯复音词,诸如“参差、窈窕、耿耿”等。
复音词中,有两种特殊的情况:
第一、同义复词,即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构成的复音词。
被历代语言学者称之为“重言”、“复语”、“连言”或“词语复用”。
例如:“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泪,二词一义单指眼泪。又如“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屈原列传》,“曰以为”三字一词,就是“说”的意思。
第二,偏义复词,如前所述。
由上可见,偏义复词在古汉语词汇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古汉语词汇构成及偏义复词的位置可以简示为:
&&&&&&&&&&&&&&&&&&&&&&&&&&&&&&&&&&&&&&&&&&&&&&&&&&&&&&&&&&& 同义复词
单音词&&&&&&&&&&&&&&&&&&&&& 并列复词― &
&& 古汉语词汇― &&&&&&&&&&&&&双音复词― &&&主从复词&&&&&& 偏义复词
&&&&&&&&&&&&&&&& 复音词― &&&&&&&&&&&&&&&&单纯复词
从图示知,偏义复词仅是古汉语词汇高山的一角,但唯其特殊,才奠定了它在古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地位,才有必要专门予以介绍。
三、实例搜索
一是从古典作品(首先是中学语文课本)中收集偏义复词实例;
二是寻找现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遗迹。
大搜索的结果,令人鼓舞,大家一口气就找出了20余个偏义复词。摘选如下:
《孔泛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 / 逼迫兼兄弟 / 便可白公姥 / 昼夜勤作息& / 我有亲父母
《鸿门宴》:孰与君少长
《&指南录&后序》:死生,昼夜事也
《论积贮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谭嗣同》:冀缓急或可救助
《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石种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四、练习巩固
第一、对同学们共同搜索并经验证确属含有偏正复词的句子,一分析释义,二译出全句,详加体会。
第二、先判断选出含有偏义复词的句子,再分析释义:
1&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2&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 廉公失权势,门馆有盈虚。
4&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5& 魏其之东朝,盛推灌夫之善,言其醉饱得过,乃丞相以他诬罪之。
6& 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7& 父子异部,更相毁誉。
8& 援之以鼎俎,则罢(疲)健效矣。
9&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10.趋走不足以逃利害。
11.无羽毛以御寒暑。
12.(凤姐)只因素性好胜,惟恐落人褒贬,故费尽精神……
13.先帝处我于此,本欲寄以安危。
教学内容:如何推断实词的词义
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下面提供的八种方法,在推断和解释文言实词含义上还是非常有效的,对考生复习也会有帮助的。&&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2.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⑤通五经,贯六艺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中“怀”与“握”同义,则“瑾”和“瑜”也同义,均指“美玉”。③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④句中“亡”与“北”同义,均指“因打了败仗而逃跑的人”。⑤句中由“通”可知“贯”的意思为“通晓,精通”。⑥句中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反,“忧劳”的意思“忧思劳苦”可推知相反的意思是“安逸享乐”。
三、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信义著于四海&&&&&&&&&&&&&&&&&&&&&&&& ④怀信& 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比照时可着重下面几个要素。
1.联想课文语句
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请看2001年试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以上四句中加点实词,皆可在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和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论积贮疏》
乘鄂渚而反顾兮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过秦论》
2.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再如: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名副其实(副,符合)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运斤成风(斤,斧头)
&&&&&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尽)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一蹴而就(蹴,践、踏,用脚踢)
&&&&& 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尽职守(恪,谨慎而恭敬)
五、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ズ蹋涤褐葜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六、借助字形推断
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的意思可以通过字形特征来进行推断,例如: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③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简析]①句中的“组”是以“纟”为偏旁,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带子,绳索”。②句中的“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在结合前边“分”“离”为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③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例如:(2001年全国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例如:(2002年全国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歼灭难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元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遂克谯城(豫州治所)。数遣军要截石勒,勒镇戍归附者甚多。时赵固、上官已、李矩、敦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河上堡固(小城堡,又称“坞”)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百姓感悦。石勒不敢窥河南,使成皋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晋书?祖逖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遑:闲暇,功夫
B.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遇:碰上
C.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滋:滋长,发展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报:回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避地:迁地以避祸患
B.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部曲:私家军队
C.遂受逖节度&&&&&&&&&&&&&&&&&&&&&&&&&&节度:节度使,官名
D.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任子:任官的子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又收葬枯骨,为之祭&&&&&&&&&&&&&&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C.“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祖逖“收复治理河南”措施的一组是(&& )
①中流击楫而誓&&&&&&&&&&&&&&&&&&&&②数遣军要截石勒
③逖遣使和解之&&&&&&&&&&&&&&&&&&&&④逖爱人下士
⑤躬自俭约,劝督农桑&&&&&&&&&&&&& ⑥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祖逖事迹的叙评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祖逖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晋室南渡后,他立志澄清中原,与刘琨同被共寝,互相勉励,闻鸡起舞。
B.祖逖向元帝建议北伐,元帝对他大力支持,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他大批物资、兵器。祖逖率众渡江,中流击楫而誓,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决心。
C.祖逖克复谯城,多次遣军要截石勒,收编赵固等人,对任子在胡者进行严厉打击。终于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D.祖逖爱人下士,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并要子弟参加劳动,因而深得百姓爱戴。他允许与胡人互市,获利十倍,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6.翻译下面语句
①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
&&&&&&&&&&&&&&&&&&&&&&&&&&&&&&&&&&&&&&&&&&&&&&&&&&&
②子弟耕耘,负担樵薪。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2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姊,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秦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谕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塘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床施蘧X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众威服其仁义。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干:才能。
B.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宾客。
C.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去&&&&&&&&&&&&&&官:离任。
D.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劝:勉励,提倡。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B.休仁以为司徒参军
C.郡境翕然,威信大著&&&&&&&&&&&&&&&&D.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长借官空车厩居焉&&&&&&&&&&&&&&&&&&&&人多异焉
B.以治干称&&&&&&&&&&&&&&&&&&&&&&&&&&&&躬耕以养弟姊
C.收入常多于邻境&&&&&&&&&&&&&&&&&&&&&&力于仁义
D.言之明帝&&&&&&&&&&&&&&&&&&&&&&&&&&&&追载缣帛以送之
10.以下全能表现孙谦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
①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②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③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 ④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⑤治烦以简,狱无囚系&&&&&&&&&&&&⑥每去官,辄无私宅
A.①②④⑤&&&&&&&&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
1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孙谦因为父亲担心自己将来有一天会离开所居官职,就躲避到历阳,从事耕作以养活弟妹。
B.孙谦在做巴东、建平二郡太守时,对于原先抢掠的蛮人,都将他们释放回家。
C.孙谦在做宁朔将军、钱塘县令时,用简便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务,狱中没有关押的罪犯。
D.孙谦在晚年依然努力实行仁义,自己所做的超过一般人很多,大家都很敬佩他。
12.翻译下列语句
①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
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 &&&&&&&&&
附:参考答案
1.B[遇,应解释为“对,对待”。《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
2.C[节度应解释为“布署,节制调度”。]
3.C[“因起舞”中的“因”:于是;“因河为池”中的“因”:依靠,凭借。A项中的“虽”都解释为“即使”。B项中的“为”都是介词,“替”。D项中的“而”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D[注意,这一题的题干中的要求是“措施”。]
6.(参考)①胡人那边有什么特别的谋划,就秘密地将消息使祖逖知道。
②子弟们都亲自耕田锄草,挑担砍柴。
7.B[这道题可以通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A、C、D项在所处语境中词义的解释都是正确的。B项中,根据语法关系“宾”用在表否定的“不”之后,应为动词;其次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孙谦认为少数民族不服从的原因是以前的长官对他们有失礼仪,应解释为“服从”。]
8.B[B项中的“以为”在古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是“以……为”的形式,可以理解为“把……当作”或“任用……做”等;二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可以理解为“认为”。而文中王休仁是任用孙谦做司徒参军,由此可以判断B项为正确答案。]
9.D[A项中两个“焉”意义不同,第一个为代词,代指住的地方,可译为就住在那里;第二个为助词,不译。B项中第一个“以”表原因,第二个“以”表凭借、方式。C项中第一个“于”表相比之义,第二个“于”表在某方面。D项中两个“之”都代指孙谦。]
10.C[②句是讲孙谦的前任官员们常采用的管理方式,非孙谦本人事迹;⑥句是写孙谦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写他的清廉。此两句不合题旨要求,可排除。①句是对他初任句容县令政绩的概括,此句中的“神明”,④句中的“威信大著”都以为政的结果从另一面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③与⑤句皆直接描写他为政的措施,是他政治才能的表现。]
11.A[A项叙述不合原文意思,原文中“父忧去职”指因父亲病丧他离职,此项中错误理解为“父亲担心”;另一方面,此项中“躲避”之说不当,原文为“客居”于某地,即所住之地非自己的家乡。]
12.(参考)①孙谦将去上任,官方下公文让他募集一千人跟随他赴任。②自己俸禄中出于本郡官吏百姓的那部分,他都免除不收。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教学要点: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⑦此三者,吾遗恨也。
⑧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袢辉谀拐摺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3.&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此人力士。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 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 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教学内容:词类活用
在《考试说明》中,词类活用属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中的一种。由于词类活用涉及到的问题较多,也有相当难度,因此单独列出来,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力争在复习备考时迅速突破难点。
一.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2.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②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①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②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①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①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②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二、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①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②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③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③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②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③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3.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②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5.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②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③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②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7.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②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四、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②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2.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②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3.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4.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二)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三)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五、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例如:
①嫂蛇行匍伏。
②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③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①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②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③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2.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①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②句的“师”与③句的“客”都与此同。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①②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③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④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②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③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①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②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③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5.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①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②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二)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1.表示每一。例如: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①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②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2.表示渐进。例如: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②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简析]①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②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3.表示往昔。例如:
①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②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②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简析]①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②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
浏览此文章的网友还同时浏览了:&
文章录入:szf98&&&&责任编辑:oldq&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备课中心导航
相 关 文 章
相 关 课 件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