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 生如夏花花的辩论陈词

关于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3月21日“透析之痛”节目整理的文字稿(齐卡医生点评版)
画外音:没有专业工具,没有最起码的医疗条件,尿毒症病人胡颂文在家自助透析十三年。
某打假医生陈晓兰:一个非常棒的三甲医院,它是平均六年。
画外音:是什么让医院透析患者,平均存活时间如此之短?
天津某透析液制造厂负责人:经常出事,心脏骤停啊,血压降低啊,病人透着透着死了,有很多。
画外音: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315在行动,今天我们关注的话题是:透析,我们该去哪里?除了换肾,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唯一选择。本来,去哪里透析不是问题,答案只能是医院。但是一个叫胡颂文的患者以及后来发生在他身上一系列的故事引发了今天我们这个话题。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胡颂文。
画外音:他,叫胡颂文。从1993年患尿毒症已经20年了。日一大早,他就在这个不到5个平方的卫生间里忙活起来。
胡颂文:试一下这个(透析液)温度。
画外音:烧水、配药,一切齐备之后,上午10点,他将透析的针头扎进了自己的胳膊。
胡颂文:没有人在家做,除了我。好像没有第二个人在家做。
画外音:透析是尿毒症患者除换肾外维持生命的唯一途径。隔一到两天就要透析一次。透析极具专业性,对环境的要求也非常高。胡颂文自助透析十三年的故事让很多医生都觉得匪夷所思。
点评:关于胡颂文的报道,之前有很多比较充分的报道了。请参考《南方周末》的报道:。此外,《健康报》还曾经做过一期更为专业,更为靠谱的关于钢肾事件的深度报道:
某医院医生:我觉得那不现实。您想想您干这么多年还不知道?这正式透析的都,都那嘛!
偷拍记者:都活不了那么长是吧!
医生:真是!
画外音:上海医生陈晓兰为此曾专门到胡颂文家考察。
陈晓兰:胡颂文,真的对我来说,是一个,真的叫震撼!就这么个环境,没找到一块在我想象当中最差劲的那种消毒的房间。没找到。接下来他就告诉我,就在这里。
画外音:除了吃惊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引起了陈晓兰医生的注意和思考。那就是,胡颂文存活的时间远远超过了那些在医院透析的病人。
陈晓兰:一个非常棒的三甲医院,它是(透析时间)平均6年。是那个主任跟我讲的。它里面最长的也就11年。
画外音: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国外病人透析时间更加让陈晓兰吃惊。
陈晓兰:(国外透析病人存活时间)几十年,都是几十年的。
点评:不知道这个陈晓兰医生从哪里得到的数据证明国外透析病人“都是”几十年。我从2010年出版的第9版Brenner肾脏病学中截了张图:
这张图说的是:据美国2000到2001年的统计,血液透析患者1年存活率只有79%,2年存活率65%,5年存活率只有38%。更有甚者,对于60岁的健康人来说,预期寿命还能活21年,但对于60岁开始血液透析的老人来说,预期寿命只有4-5年。也就是说,平均存活6年跟国外没有差别。若还不相信,再上张图:
还是从那本专著中截下来的。横坐标是透析年,纵坐标是存活率。可以看到,随着透析时间延长,患者存活率越来越低,到第十个年头,存活率只有不到20%。国外透析的都是几十年的数据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自己瞎编的吧!
另外,国内最长透析时间11年也纯属瞎扯。在国内很多三甲医院,透析20年以上乃至30年以上的都大有人在!不信的朋友可以去打听打听。就是在网上,以及我的这个账户的关注者中,都有超过11年的,比方说有一个微博网友,他的名字就叫“透析十三年”,今年应该14年了,情况还是好的很。
画外音:为什么在国内医院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存活时间成倍地低于国外?国内医院的透析是不是存在什么问题?陈晓兰医生开始寻找答案。
(画面:游泳池)
画外音:他,是陈晓兰医生最先接触的尿毒症患者之一。患病之前,他的身体条件非常好,就算现在,在身体条件好的时候还能够游上一两公里。但就是这样的身体,也常常难以承受透析带来的痛苦。
北京透析患者老李:腿发酸、发冷,你比方说有的时候,那个症状你说不太准确,咱们只能用胸闷,或者说那个晕,这种来说。那种症状有时候难受得你根本就动不了。有的时候是血压特别低,有的时候血压特别高。我跟医生我都跟他们这么说过,我说现在这透析就跟上刑一样,今天上的是这个刑,明天上的那个刑。
画外音:而这并非只发生在他一个人身上。
老李:抽筋的,出汗的,抽筋抽到啊啊啊叫!“啊,不行了,我要下机!”好多医院都有这种情况。这前几年还好一点,都是个别的,一会这个不舒服,一会那个不舒服,不会说大家都不舒服,你知道吗。但是我现在,就是这段时间我转的这几家医院,我看到的是普遍都不舒服。他就是明着说,现在透析的病人没有舒服的。都不舒服,他就明着这么说。
点评:普遍都不舒服?发生率有多少?我们知道,透析中出现一些诸如低血压、抽筋等并发症是完全正常的现象,这个概率在全世界任何一家透析中心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但“普遍”不舒服,而且“转了好几家医院”,是您有切实的统计数据呢,还是只是自己的主观感觉呢?
画外音:这是他的一本病历。记者看到,每次透析都有“脚麻、胸闷、血压升高”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老李:这都是我逼着他写的。我如果不跟他们这么说,这个(病历记录)是没有的,只有这点血压,这前面这点记录。
画外音:是不是透析本来就该如此,就应该这么难受呢?他找到了这本卫生部颁布的透析操作规范(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老李:这是血液透析充分性评估嘛!你看这里有一个:充分性评估及其标准。达到如下要求,即可认为患者得到了充分透析。这第一条是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就很舒服,没有什么那个异常的感觉。
点评:看了整个视频,“老李”这个患者接受的透析治疗应该还算是比较正规的,而且是有一定自学能力的患者。我们临床上事实上是欢迎这类患者的。但是,针对某一条咬文嚼字就不对了。透析充分性评估中第一条确实是说主观感觉良好,但这个主观感觉不可能过于主观。就我的观察,老李这个患者至少生活质量方面还是不错的,最起码没有那些透析不充分患者经常出现的心功能衰竭、严重贫血、营养不良等等问题。(还能参加游泳锻炼即是明证),此外,后面的化验单中,血浆白蛋白等指标甚至高于正常值,说明营养状况什么的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而老李所说“刚开始透析时感觉很舒服”,后来却在哪都感受不到最初的那种感觉,很有可能最初接受透析时,透析降低了血清中的氮质血症,临床症状突然改善,客观上确实有“很舒服”的感觉,后来,由于定期血透,这种感觉肯定没有最初透析时那么明显。再就是不排除心理预期方面的因素。但直接因为这一条就把板子打向透析液,则未免有点跑偏了。
画外音:但是,这种舒服的感觉只在最初透析的那家医院体验过,而前不久的一次经历让他开始怀疑医院透析存在问题。
老李:晚上透完不舒服,就没走么,在那待着,我老是闻着有味儿,我就看。我一看,那个B液的盖是开着的。他把它拧开了放在上面,我看了有六七台机器,整个屋的机器我全都看了,全是这么放着的。那是星期六,那么这部分液体肯定是给星期一病人来用的。咱们这个B液一打开就用是最好的,你说从星期六下午到星期一,这多少小时出去了?(记者:48小时。)48小时都得多了!所以说它那个时候就打开了,所以我才发现的这个。
点评:&B液是无味的。老李闻到的味道肯定不是从透析液中散发出来的。有可能是消毒用的次氯酸或柠檬酸的味道。
画外音:这就是透析时其关键作用的两种透析液。这两种透析液在号称人工肾脏的透析器里隔着一层膜和血液发生作用,去掉血液里本该通过肾脏分解的身体垃圾和毒素,其中,B液的主要成分是遇到空气非常容易分解的碳酸氢钠。
点评:说法有问题,第一句应该是“两种透析浓缩液”。第二句,应该是“两种透析浓缩液在透析机内按照一定的配比和反渗水配制成为最终的透析液后,在透析器内,隔着一层半透膜与血液发生弥散作用”。第三句,不应该是通过肾脏“分解”,而是“代谢”。第四句,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不假,容易分解也不假,但“非常容易分解”的“非常”二字就用的有点夸张了。
老李:后来我又问了别的医生,我问,如果这个B液挥发掉了,会产生什么情况?他说B液挥发之后,浓度就降低了。B液是干嘛的呢?A液是酸性的,它是纠正酸中毒的。让你酸碱平衡嘛!你这浓度一降低,它酸中毒就纠正不好了。容易让你产生酸中毒。实际上那个恶心的症状就是酸中毒的症状。
点评:A液是酸性的。B液纠正酸中毒不假,但是,不是纠正A液的酸中毒,而是纠正体内的酸中毒,其关键作用的是碳酸氢根离子。恶心的症状很多原因可以引起,事实上,尿毒症患者轻度的酸中毒并不会引发过多的临床症状。老李的恶心症状很有可能是低血压引起的,而不是由于这点B液的浓度的下降导致的酸中毒纠正不好引起的。
陈晓兰:(开盖子导致的)药液分解,碳酸氢钠是一种比较活泼的东西,时间长了,氢会跑掉。跑掉的话,里面就不对了。
画外音:这是3月8日,记者和陈晓兰医生在一家医院里拍摄的画面。时间是下午4点。这里使用的都是这种两人份的药液。
记者:这么大一桶能用多少人呀?
医护人员:两人份。
记者:你们这一天就用一桶是吧。
医护人员:是的。
画外音:上午病人使用后,下午的病人继续使用。即使这瓶药液上午使用的时候刚刚打开,瓶口裸露的时间最起码超过了10个小时。
陈晓兰:面临着药液分解了一部分,跑掉了一部分氢,具体跑掉多少,是没办法监测的。第二个就是有可能有异物或不溶性物质掉进去了。这些杂质的代谢产物进去,病人会产生不适。
点评:首先,碳酸氢钠的活性没有陈晓兰说的那么“活泼”,百度一下即知,碳酸氢钠在50℃环境下才会“分解”,其次,分解后丢失的并不是“氢”,而是二氧化碳。而我们的透析液存放温度一般是室温,也就是20℃左右,并不会发生严重的分解。事实上,如果B液真的出现了效价下降的问题,透析机是会报警的,透析是没有办法继续进行下去的。再有,开着盖子和关上盖子区别没你想象的那么大。“杂质代谢产物”?这是什么东东?杂质在透析液内会发生代谢么?请问您是医生么?请理清楚自己思路之后再说话。
画外音: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陈晓兰医生就此在全国展开了调查。
陈晓兰:从去年10月份开始,一直没有停止过,一直在全国各家医院跑着看。有一个共性,就是所有的这些盖子,我目前为止发现只有两家医院,我看见是有遮挡一下的。自己医院工作人员自己制作了一个可以拧上的盖子。
偷拍某医院护士:这个是我们自己做的盖子,就是为了封闭,避免那个什么(异物进入)。
记者:要封闭,对么?
另外一个记者:你们这里算做的还挺好。我看有的地方就把那个盖子拧开。
护士:那不行,有时候可能会有渣滓掉进去,就污染了。
点评:这个护士说的是对的,防止透析液污染是盖盖子的主要目的,而不是防治碳酸氢钠挥发。
画外音:如此简单却重要的盖子,制药厂为什么不配备?这里是天津市的标准生物制剂有限公司。生产的透析液供应北京、天津多家三级甲等大医院。
记者:这个东西做透析的时候瓶口是开的,为什么不把它生产成密封的那种呢?
销售主管:密封的不好生产。B液分解,时间长了分解。它往外跑氢不会跑太多。我们以后会改进这个,它的成本非常非常高。
画外音:这位负责人承认,目前的这种设计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销售主管:别的厂家桶里带着塑料丝的,因为这个东西(透析液桶)是吹塑的,狼牙狗啃,拿刀必须削。削完了偶尔会掉进去点丝儿。
点评:看看你们采访的人。一个“销售主管”,还是一个天津口音的老大姐,她说的话能有几句是靠谱的?她算是专业认识么?连“狼牙狗啃”这样的词都能捅上来,可见其水平有多低。可奇怪的是,这样的一个采访对象说的话,竟然被咱们堂堂的CCTV-2放到了片头!&
老李:我就确信,透析不应该是难受的。所以我就一直想找一个地方证明,这个透析不应该难受。正好我在网上看新闻,看到胡颂文,我就找着他跟他联系了。联系完了我就到他那去,去的目的就是想让他给我透一下,看有没有不舒服,有没有血压不稳定。
点评:老李,您不是有钱烧的就是找死。
画外音:他约着陈晓兰医生,一起来到了胡颂文家。因为怕出事,胡颂文没有满足他。但是他得以观察了胡颂文透析的全过程。和他在医院透析不同的是,胡颂文用的透析液是他自己买原料配制的。使用中,透析液也开着盖子,从来都是即开即用。
点评:这胡颂文说老实话还真是聪明绝顶。要我说,你是这个节目里,包括记者、主持人在内,最聪明的一个!你的聪明才智能够保证你个人在长达13年的自助透析中基本没什么大问题,说明你的学习能力真的超强。你的聪明劲让你拒绝了老李想让你帮他透一次的请求,因为你吃过亏,有两个病号在你这“取经”之后早早的就挂了,你不敢冒这个险!而这帮sb记者还在把目光关注点放在你透析液的“盖子”上!想笑死我们呀!
胡颂文:透析液都是按照专业书籍上面(来配制的),又不是我自己想起来的。而且根据我自己的情况有时特殊地,适当地调整一下。反正在允许范围内。
点评:我看出来了,你是想透露出“大家千万别学我”的这个信息来。
陈晓兰:(透析)当中的时候,给他(胡颂文)带来了那个便携式的血压计一量,心跳、血压都正常。然后结束的时候我还不罢休,再给他量,都是正常的。
点评:陈大医生如果有机会看到我这篇文字,麻烦移步至此:,这是丁香园中关于钢肾事件的专业讨论,请看看专业医生对胡颂文透析过程的专业分析,你会得出答案,为啥他血压没变化,为啥临床症状不重。
老李:而且,你看他透完了之后,别看他腿不方便,但是他透完了之后,我们该吃饭吃饭,出去还给我们找地儿,吃饭。一点问题都没有。这才是正常透析!
点评:腿不方便?什么原因?确定不是透析不充分导致的CKD-MBD?虽然后面说了有外伤,但是骨折本身也是CKD-MBD的临床表现呀!老李,你还想学么?&“这才是正常透析”,麻烦问一下您懂什么叫正常透析么?
画外音:为什么自己苦苦寻找的感觉,在胡颂文如此简陋的条件下能够轻易得到?而在条件那么好的医院,却难以实现呢?是因为胡颂文的透析液“即开即用”,还是他配制的透析液质量更好呢?
点评:有倾向性地发问,本身就是电视制作、新闻采访的大忌。
主持人:尽管胡颂文的条件很简陋,但是胡颂文的“舒服透析”让北京的李先生羡慕不已。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在医院的透析如此“不舒服”呢?稍后请继续关注我们的报道。
主持人:欢迎回来。欢迎继续关注尿毒症患者的透析治疗。没有公费医疗的胡颂文为了活下去,创造了在家透析十三年的奇迹。胡颂文的壮举引起了上海医生陈晓兰的关注。她的调查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我们继续来关注。
画外音:随着陈晓兰医生的调查更加深入,一个更加惊人的事实开始浮出水面。所有的这些药液都没有药物生产许可证,而是使用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陈晓兰:应该讲是又恐慌,又觉得很气愤。这不能这样!透析机是进口的,透析器也是进口的,透析液,却当成医疗器械这种低档次的监管,然后把它们配套在一起用。
点评:你恐慌啥?你气愤啥?你肯定你的智商高于制定政策的人?为什么是医疗器械标准而不是药品标准,当然是有他的理由的。即便您认为这应该是属于药品管理范围之内,也应该通过正常途径去反应,去争取,而非这种通过媒体制造话题的方式。
画外音:陈晓兰曾揭露过数十种伪劣医疗器械,并因此被很多人称作“打假医生”,对药物监管和医疗器械的不同有着深刻体会。
陈晓兰:(药品成分)规定什么就是什么,不能随便添加的。药品里面多一点点成分或者数量多一点,它就要重新注册一个号,作为一种新药重新注册的。它作为器械,这个很可怕。
点评:还真百度了一下,这个陈晓兰早年是个理疗科医生,话说早期反应的医疗器械问题还真的是比较靠谱的,比方说曝光什么“光量子治疗仪”之类的。但这次,陈大医生,您真的选错对象了。血液透析可不像是你早年反应的那些“光量子治疗仪”啥的纯属蒙人的,而是有着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对终末期肾病患者有着充分治疗效果的治疗方式。你想通过你自己的胡思乱想就把整个行业的成绩抹杀?我不知道你是想救人还是想害人。
画外音:但是医疗器械的监管却松的多。这是同一品牌的透析液,钙的含量不同,但却使用同一注册号。
陈晓兰:药品和医疗器械本身要求就差远了。你生产器械的怎么能生产药品?这个绝对是不可以的。
画外音:在天津标准生物制剂有限公司采访时,当陈晓兰问这位负责人能不能在透析液里添加点其他东西时,她是这样回答的。
陈晓兰:这个B液里的氯化钠如果换成葡萄糖可以么?
销售主管:对对对,按那个需要。
点评:又见诱导式发问,另外,这个销售主管也确实很2。人家挖个坑你就真往里跳呀!
陈晓兰: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如果她按照我的要求随心所欲地在里面加了葡萄糖的话,那就是在制造假药。企业在制造假药。如果是药品的话,就是这么限定的。而作为医疗器械呢,它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
画外音:除了药品注册等方面监管更严外,在生产的洁净空间、纯水的使用、物料管理、运输等等很多环节,药品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医疗器械。这位负责人表示,透析液做为医疗器械进行注册,确实存在生产要求比较低,监管较松的问题。
销售主管:天津好几个厂家,在别的省市都出过问题。它比方说那个离子浓度不准确,回头病人那个不舒服,把钾高的东西给灌进去了,出现了心脏骤停啊,血压降低呀,病人透着透着死了,有很多,经常出事儿。
点评:这句话最能反映这个销售主管的智商。首先,先把自己撇清,是别的厂家的问题,而且是其他省市的问题。其次,描述过于武断,有很多,有多多?你统计过?经常出事。最近几年透析室方面媒体报道的事确实不少,但有几件是跟透析液相关的?您调查过么?满嘴跑火车的话也能拿来当做证据?CCTV,你们还真是够2的。
画外音:这里是河北省保定市的紫薇山制药厂。这是停放在这家制药厂门口的北京牌照运输车辆。很多AB液的塑料桶就是这样毫无遮盖地码放在车上。但无论是紫薇山还是其他透析液上,都清楚地印着这样的“防晒”的标志。在陈晓兰医生看来,透析液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根子还是出现在了注册上。
陈晓兰:(透析液是)化学药品,这是毫无疑问的。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氯化钙它都是化学原料。从这一点来说,它是药品无疑。
画外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102条:药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陈晓兰还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用于尿毒症患者治疗的腹透液竟然是药品。
点评:既然有法律规定,我们姑且认为血液透析液“应该”是药品。但我来给你科普一下为何腹膜透析液走的是药品的路线,而血液透析液暂时还不是。这是因为:腹膜透析液是要直接进入人体的,必然要求要高得多;而血液透析液从理论上讲是不会与血液发生直接接触的,在一些低通量透析过程中,一些细菌、内毒素甚至都不可能跨越透析器的透析膜。而现在搞的高通量透析器,不用您老人家惦记,最终与患者血液接触的都是“超纯透析液”,这点您老人家就放心吧,别操那用不着的心了。
陈晓兰:跟它一模一样的透析液,(记者:内容是一样的)一模一样的。只是(一个)浓度高,一个浓度低。一模一样,腹膜透析液归药品管理,就是血液透析的却做为器械管理。很荒唐的了。
点评:前面刚说过,成分有一点点变化就不同了,现在又说一模一样,只是浓度不一样!我去,我不仅仅开始怀疑您的水平了,甚至开始怀疑您的智商了!
画外音:在陈晓兰医生调查的八九十家医院当中,超过90%都使用进口透析设备。同样的是,超过九成的医院都配套使用国产透析液。
陈晓兰:打个比方,我把透析机做为不锈钢锅,透析器做为大米,进口不锈钢锅,加上进口大米,然后我又用不干净的水烧大米,也就是污水烧大米,这个大米不可能吃了马上就死人,但是长期这样吃了肯定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点评:好烂的比喻!
画外音:今年的3月31号,胡颂文自己在家透析将达到14年。因为很多媒体的报道,他在当地成了名人,也引起了当地各界的关注。政府为他办了医保,并安排他到医院进行透析。
胡颂文:早就要求我去了。
记者:什么时候要求你去了?
胡颂文:去年那个媒体报道以后,1月份的时候。
画外音:其实,到医院透析曾经是胡颂文迫切盼望的。因为在家里透析,他必须有一个助手,但是母亲已经81岁,身体也不是很好。
点评:打“煽情”牌。
胡颂文:做血透的过程中,我要不断地加透析液。医院里病人在那一躺,开始打针,刚开始打针的时候,不一定每次都打得顺利,做完以后还要消毒、冲洗,反正事情比较多嘛,都得自己去做。除了我没人做,其他人做我也不放心啊!
点评:这段视频肯定是经过剪切的。因为前言搭不上后语。
画外音:但是,今年一月份,当机会出现在胡颂文面前时,他却犹豫了。之前的十多年,他一直在家透析,和外界没有任何接触。但是,那位北京病友带来的信息却成为他产生矛盾心理的主要原因。
记者:你觉得透析液不好?
点评:再次诱导式提问!
胡颂文:透析液可能不适合我。在家做方便么!我可以随时调整啊。第一是交通的情况,不用去医院,我路途还比较远。平时我注意观察,我一个人肯定是对自己负责。医院里一个人看好多机器,她(护士)没这个精力。我自己管自己,肯定精力充沛一些。
点评:胡颂文狡猾狡猾滴!想套出“国产透析液不靠谱”这句话来?没那么容易,咱就是不说!所以CCTV-2的这帮人只能靠后期剪接来制造出他们想要的观点来!
画外音:面对大家的好意,胡颂文一直以“自己腿受过伤,路途不方便”等理由一直拖着不去医院透析。而胡颂文的北京病友为了寻找“舒服”的感觉,已经在北京换过12家医院,包括最初的那家医院,但是,那种感觉他再也没有找到。
老李:咱们全国各地我都去过,厦门那边的、重庆那边的、外地的很多医院我都去过。咱们河北燕郊这我都去过。天津,去过。都一样!我到过扬州,在苏北医院透过一次。透完之后也是不舒服,血压低,就到急诊去了。
点评:首先是画外音说法与老李说法不一致,画外音说是“北京12家医院”,而老李自己的说法则是全国各地满处跑!第二、燕郊医院这种野鸡医院您老人家也敢去!佩服!第三、全国各地的医院都弄不舒服你,那就不是全国各地医院的问题了,而是你自己的问题。正常的思路都是这样的,只有CCTV-2认为是全国各地的透析液都有问题。佩服。
画外音:这就是他到那家医院急诊做的化验结果。肌酐达到了760。而肌酐的正常值是44-144。
记者:肌酐700是什么意思呀?
陈晓兰:本身达到这个标准就必须做血透的。透析好了之后,如果还是这样高的话,如果他不知道的话,每天这样,他真的挺不了多久。
点评:陈大大夫,我真佩服您的胆量!啥都敢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肌酐高一些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这反映了患者营养状况相对较好,提示了比较好的预后。相反,反而是那些肌酐水平很低的患者,死亡率更高!当然了,如果这张化验单确实是透后的结果,这个肌酐水平确实稍显高一些,但决不至于“真的挺不了多久”。
老李:我说我实在不行我就去香港,或者去国外,去证明去。最后因为那费用太大,所以就一直没有去。
点评:这句话透露出几个信息:一、香港或国外透析价格远高于国内,具体多高,没说,我来告诉你,是国内的4-5倍;二、国内这几年的医保大病改革,至少在透析这块做的是值得肯定的;三、这节目不是播出了么,您也成名人了,可以拉点赞助到香港去透几次呀!来点感觉!
画外音:当胡颂文和他的北京病友不知道如何是好时,陈晓兰医生对透析的调查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她以为只有透析液存在问题,后来她发现透析设备同样存在问题。
陈晓兰:(这个透析机)缺少注册证号。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证号。
记者:这个必须得有的是吗?
陈晓兰:这个当然要有。
记者:只要通过正常渠道进来的都应该有的是吧。
陈晓兰:都应该有,否则没办法落地的。
画外音:除了透析机,这种透析辅助设备同样引起了陈晓兰的注意。
陈晓兰:这是一种耗材,消耗很大的,没有中文字,更没有国家药监局的注册号。
画外音: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关于境外医疗器械标签和包装标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医疗器械及其外包装上应当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标明产品注册证书编号。境外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文字内容必须使用中文。
点评:好吧,我承认,你说的这一点我真的没办法反驳。唯一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普遍性的么?别的地方不清楚,反正我所在的血透室所有进口的器械和耗材都是有正儿八经的来路的。如果只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刻意或不刻意地扩大成普遍性的问题,这本身貌似也是个问题吧。
陈晓兰:国家药监局的规定,必须符合相关的,就是临床的要求,临床的实验,着一些都是一种保障,对中国人的保障。然后境外的进口的产品,现在大家都认为进口的是好,但是这进口的质量好,并不等于在中国人身上使用是安全的。
记者:是因为中国人体质跟国外人不一样吗?
陈晓兰:不一样,绝对不一样。当然是这个意思了。就比方说透析它设计的安全界定。外国人吃的是西餐,它的脂(肪含量比较高),然后中国人吃的中餐,那个钠,中国人的高血压大多数都是高钠引起的。所以他那个透析液标准那一块,必须符合中国人的。
点评:整个片子最让人吐血的部分就在于此!陈大夫成功的论证了中国人和外国人(不仅仅是欧美等西方人哦,她说的是外国人)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国外的成果咱们是不应该直接拿过来用的!“中国人的高血压大多数是高钠引起的”,外国人就不是了?中国人虽然是中国人,但终归都是人吧!各国人和人之间更多的还是相似性而不是差异吧!难道说中国人天天吃喝拉撒睡,老外就能不吃不喝不拉不撒不睡?我真为您的智商、情商各种商感到丢人呀!难怪你们医院把你开除呢!难怪有人认为你是神经病呢!我呸!
画外音:而在江苏海安市,将近两个月过去了,胡颂文一直拖着没去医院透析。考虑到他说腿脚不便的理由,当地爱心车队承诺免费接送他去医院。
爱心车队队长:接过来,送到那个血透中心,然后我们去做生意。然后大概四个小时左右,我们再过来,把他再送回去,就这样的。
记者:他是一个礼拜做三次吗?
队长:对的。
记者:那你们都得排班呀?
队长:对,排班。
(疑似海安市医院血透室内)
胡颂文:打算过一段时间过来吧。把手续办好了,还有点事情处理一下,就过来。反正不着急吧。
画外音:虽然话里还透着犹豫,但是大家的热情让胡颂文实在难以拒绝。而陈晓兰医生知道这一情况后,专门给胡颂文打电话。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他。
陈晓兰:我跟他说两个专家讲的,如果社会要帮助他,那么就想办法帮他换肾。要不然他去医院去做的话,有可能医院的牌子会砸掉。因为他自己在家里面,那么差的环境里面,13年。到医院里一做,有可能出现一次意外就没了。
点评:我真的无语了。请问您请教的啥专家呀!就这水平?还挺会替人家医院着想呢!还怕医院砸牌子呢!想害死胡颂文你就早说!
画外音:当胡颂文为到底去不去医院难以决定时,当地医院的病人正越来越多。为此,他们今年专门扩建了30多张床位。而在北京的很多三甲医院,由于床位紧张,已经拒收病人。
某医院护士:我们没床!
记者:你们现在满吗?有空的吗?
护士:满。
某患者家属:住院约号都约不上。等着呢!看看再说。没床!
记者:你什么人在这透?
患者家属:我姐在这呢。
画外音:按照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的调查数据,我国有尿毒症患者约200万人,目前接受透析的只有30万人。而随着国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保政策的逐渐普及,透析的病人将越来越多。在透析液生产厂家看来,这正是大赚一笔的好机会。
点评:一、数据没错,但不是南总调查的,是根据周边国家发病率估算的;二、透析病人越来越多的理由说对了;三、商家不就是为了赚钱么?谁会做赔本买卖?
天津某公司销售主管:现在病人每年20%的速度往上递增,您要设了透析中心,您放心,今天20个病人,再过一段时间就可能40个,80个,就这样涨,病人太多了!
陈晓兰:200万尿毒症病人啊!如果都这样子,都接受这样的治疗,我觉得对他们是很不公平的。不能这么干的。
点评:不公平?都透不上析,透不起,都学胡颂文才公平?告诉你,如果真的都学了胡颂文,死亡率会翻上几翻的!到时候你就等着吃官司吧!
主持人:透析该去哪里?这本不该是问题。但在胡颂文、那位北京患者、以及揭露过数十种伪劣医疗器械的打假医生陈晓兰眼里,却被划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们为什么质疑透析液?为什么化学原料药——透析液没有按药品注册?如何保证透析液的品质安全?为什么那么多来路不明的设备能闯过一道道关口?每一个问号都在拷问着我们。而对于全国数百万的尿毒症患者来说,他们可能顾不上去考虑这一个个为什么。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最安全的治疗。
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欢迎明天同一时间收看《经济半小时》。
总点评:自从今年初胡颂文的“钢肾”事件爆出之后,血液透析界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之中。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诸多媒体,包括CCTV这样的重量级媒体在内,在报道类似话题时却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常识。就以本片为例,就有如下几个硬伤:
一、采访对象过于单一、片面、低级,没有权威的、相反的观点;
二、诱导式提问和节目形式,广大观众看完之后会不由自主地认为医院里一定是存在黑幕的,属于“有罪推定”;
三、常识性错误过多,很多是低级错误;
四、从立论到论证过程到得出结论,很多“偷拍镜头”,说明了制作人心理的阴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戈尔 生如夏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