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道西安邮电大学概率论论题目

365自考网校08年“文学概论”串讲命中题分析(一)
&&& 自考365网校的学员朋友们,大家好!下面我们开始《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考前串讲:
  先谈谈《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特点、主要内容,以及考前复习的总原则和基本方法:
  《文学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规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一门科学。文学概论则是对文学理论的概略的论述。
  文学概论课讲述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涉及相互联系的四方面环节:一是文学活动的本质,二是文学创作,三是文学作品,四是文学接受。再有就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发生、发展的历程。这就是文学概论课程的五个基本方面,或叫五个板块:文学观念论、文学作品论、文学创作论、接受批评论和源流发展论。现在国内使用的各种文学理论教材,基本上都是按这几大部分编排的。
  我们这门课程的基本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下面我们所作的串讲就是依据这本教材,同时遵循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颁布的2006年版《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来进行,请学员们准备好这本教材。
  文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质的课程,需要学生认真学习文学理论知识,培养运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同时,这些文学理论知识又是与具体的文学作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可能离开具体文学作品而单独成立。因此,学生学习时需要把理论知识与文学作品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联系、相互阐释。
  下面谈谈这门课程考前复习的总原则和基本方法。
  首先我们要认真阅读考试大纲,遵循大纲进行复习。复习备考要抓住十六个字:“掌握概念、理清思路、联系实际、全面分析”
  (一)掌握概念:理论课程首先要求概念要清楚。文学概论各个章节涉及的基本概念术语都要准确把握。掌握概念,当然要背,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建议大家首先抓住每一条定义的中心词,然后逐层分析它的修饰语,看它们是怎样从各个方面界定这个中心词的。这样层层剥皮,搞清概念定义的来龙去脉,就能达到对概念的准确理解。而且即使到考试时记忆有失误,漏掉一些内容,但由于把握住了概念的核心,也就不至于全部都是牛头不对马嘴,彻底丢分。
  (二)理清思路: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理清全书理论的整体思路。我们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它的理论基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看我们这本教材有两个基本的观点,一是: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它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换言之,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惟一源泉。我们回答理论问题,就要立足于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第二个基本观点,就是文学是四个要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分析许多文学问题,都要从这四个方面全面论证。
  理清思路的第二层意义,就是回答每一个具体的理论问题,都要把握住其逻辑推理的脉络。比如回答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我们就要立足于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首先指出文学的源泉是社会生活,然后说明文学对生活具有能动性和反作用(31题,7分)。再比如讲马克思所说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原理(33题,7分)。先说是谁在哪篇著作中说的,再谈其基本观点,最后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把握住这些推理的层次,你就可以层层分析,从容论述,而不怕思路卡壳,丢三落四了。总之,学习理论课程,关键是理解,理解了就好记忆。把握住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甚至不用照搬书上的话,用自己的话来说,也能准确圆满地回答好问题,获得好成绩。因此,在准备理论题目的时候,就要首先理清论述的要点。记住这些要点,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应对考试了。
  (三)联系实际: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都是来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文学概论更是一门紧密联系文学实际、具有鲜明实践性品格的理论课程。文学概论中讲的许多理论,都是在文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同时,要真正学好文学概论,还必须能够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阐释具体的文学现象。因此,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特别强调要具备起码的文学素养,要有中外文学作品、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就拿应对考试来说,现在每一年考试的试题中,都有联系实际分析论证的题目,这类试题的赋分占总分的20-25%左右,也就是说,分值是相当高的。所以考生必须做好实际材料方面的准备,不要在举例说明上丢分。如果自己找实例没把握,害怕不准确,可以用书上阐述这一理论问题时举的例子。所以,对教材上分析比较细致全面的作品实例,要在复习时认真阅读,尽可能在考试答卷时用上。
  (四)全面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辩证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它也应该成为指导我们学习理论、回答试卷问题时的理论武器。前面说回答理论问题时要理清思路,要把握各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就属于全面分析的范畴。此外,我们还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这是我们分析、论证理论问题时必须把握的一个思想原则。比如,分析西方谚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问题当然主要是讲文学鉴赏的主观性和个人差异性。但谈完这一点,还必须指出: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的哈姆雷特各个不同,但他们又毕竟是哈姆雷特,不是奥塞罗或李尔王,所以,这里实际上也有文学鉴赏必须服从文学形象的客观规定性问题。这样谈问题,就比较全面了。
  下面谈谈《文学概论》课程近几年来考试命题的特点及应对措施:
  以往文学概论考试的题型是比较多样的,有选择(包括单选、双选、多选等等)、填空、名词术语解释、判断改正(或简述理由)、简答、论述、分析等。自2005年10月以后,考试题型趋于简化和标准化。现在这几年的考试试卷,都是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其中选择包括单选和多选,非选择题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实际上一共5种题型。我们现在针对考试的考前串讲,就以这种试卷结构为目标。
  选择题赋分占总分的30%,采用机读阅卷,考生只需填涂答题卡,这样减少了阅卷的工作量,也有利于减少人工阅卷的失误。选择题主要是一些知识性的问题,如文学理论方面的名人名言、文学理论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一些名词概念、简单理论问题的要点等等。比如07年1月考试试卷中的单选题:
  ①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论著《文赋》的作者是( )
  A.曹丕
  B.刘勰
  C.陆机
  D.钟嵘
  ②“艺术表现本身,乃是使某种尚不确定的情感明晰起来,而不是把内心原来的情感原封不动地呈示出来。”作出这一论断的理论家是( )
  A.布洛克
  B.克罗齐
  C.科林伍德
  D.卡西尔
  ③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是( )
  A.普通性
  B.特殊性
  C.典型性
  D.独创性
  ④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
  A.总是表现为对等的作用关系
  B.总是表现为不对等的作用关系
  C.并不总是表现为对等的作用关系
  D.并不存在
  这些题目一般覆盖全书,所以在读书的时候要注意这些知识点。当然,如果记不全损失也不是很大,因为每题只占1分。在考试时要迅速做完,不会的就先空过去,不要因小失大,影响后边分值高的大题的完成。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这三类题目是得分最多的,实际上如果准备充分,尽可能不丢分,这三种题型做完就能及格了。所以考生要集中精力准备这三类题。书中的基本概念要记牢。至于论述题,考生可以在读书时自己设置一些问题,整理出答案要点。有条件接受面授辅导的考生,像我们现在这样参加网络辅导的考生,有老师帮助设计问题,应该说是好事。但要注意,老师设计的题目不一定照样出现的试卷上,所以一定要想到这个知识点可以换成怎样的其他一些问法?也就是说要领会教材上知识点的精神实质,不要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一旦题目变化就头脑茫然。
  下面介绍一下05年10月以来《文学概论》考试出过的一些题目:
  (一)名词解释题:
  体验和经验、艺术直觉、期待视野、文学、文学形象、内指性、文学接受、文采与韵味、叙述时间、原型意象、文学理论、文学思潮、叙事、文学批评、气势与氛围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名词解释题比较多的试题结构是一个由两个概念组成的一组,和两个单个概念。07年1月的试卷全部改成单个概念,但出了5个题,每题4分,共20分,提高了这一题型的赋分。考生如果掌握概念比较好,就能拿到高分。这就提示我们,更应抓好对概念的掌握。
  还需要指出的是,以前考试出现过的题目不一定下次就不出了。比如上面说的这些概念题,“文学”在3年间就出现了2次,“期待视野”出了2次,“艺术直觉”出了3次。所以考过了的也会再考,考生不要忽略。
  (二)简答题:
  这一题型一般是5题,每题5分,共25分。06年1月和07年1月的试卷改成4题,每题7分。又是提高了赋分,相应的则是减少了题量。这几年考过的题有:
  ①如何理解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更”字的多层意义?
  ②简述文学形象的整体特征。
  ③什么是顺时序叙述?什么是逆时序叙述?
  ④抒情作品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⑤作家的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区别何在?
  ⑥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怎样?
  ⑦简述文学意境的特征。
  ⑧艺术灵感有何特征?
  ⑨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何在?
  ⑩什么是借喻?试举例说明。
  (11)如何理解“叙述语言”?
  (12)抒情的途径有哪些?
  (13)对话语体有何特征?
  (14)如何理解文学的时代风格?
  (15)抒情作品有哪些抒情原则?
  (16)简述小品文的特征。
  (17)简述文学风格的基本特征。
  (18)共鸣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9)波德莱尔“交感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惟一源泉?
  (21)叙事理论中“省略”和“概略”有何区别?
  (22)电影、电视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23)何谓“炼字”,其目的是什么?
  这里有些问题也是重复考的,如:“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共鸣产生的原因”等等,在以往5年间都考过两次。
  分析上述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有比较大的理论问题,在教材中属于专节论述的,如“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文学风格的基本特征”等等;也有一些较小的题目,属于大问题中的小问题或小概念,如古诗中某个字的含义等等、叙述时距中的各种具体情况,某些修辞手法等等。但这些题目在教材中的表述都有共同特点,即都有比较明确的条理、要点,往往可以归纳成几句话。这就提醒我们注意教材中这样的地方,凡是答题要点比较明确,列出条目的,都有可能出简答题。
  (三)论述题
  这一题型在以往每年10月的考试中一般占35分,3道题,在05、06、07年1月的考试中占22分,两道题。前三年试卷中出过的题目有:
  ①试析文学发展与社会的物质基础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并举例说明。
  ②试论文学与科学的互动关系。
  ③文学批评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④结合某一人物形象分析文学的文化意义。
  ⑤联系实际说明文学接受的主体条件。
  ⑥试以苏轼《海棠》为例,谈谈文学意境中何谓虚境,何谓实境,二者关系怎样。
  ⑦试析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异同。
  ⑧为什么说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基础?
  ⑨结合某一人物形象分析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⑩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11)什么是典型环境?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12)试析文学风格的四种主要理论。
  (13)联系文学实际谈谈文学思潮产生的主要条件。
  在以上13道题中,要求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的有8题,将近占70%.这就提示我们必须准备好实际例证,答题注意联系实际。此外,如果对照一下简答题,就会发现有些题在简答里也出现过,只是在论述题里要求结合实例展开论述,如“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还有些问题是同一个大问题里不同角度的分支,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学与科学的关系等等。所以在复习备考时可不必考虑哪些题是简答,哪些是论述,放到一起作为理论问题通盘考虑。同时抓住大的基本问题,遇到次一级的分支问题就顺理成章、迎刃而解了。
&&& 下面按照教材里的顺序,为大家分析一下各章节的重点、难点:
  这部分主要讲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需要重点掌握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的概念及三者关系,文学概论课程的知识体系,即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接受批评论、文学观念论、文学源流论这五个板块。这里特别要注意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理论(2题,1分),这是一个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在第一章里也有提到。此外导论中还提到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现代文论、西方文论的一些重要作家作品,这些常识在以后的相关章节中还要提到,故我们在统计各章节命题情况时,把它们放到了后面的章节,其实也应列入导论的知识点。这样看来,导论部分涉及不少考试时会遇到的问题,学员应引起注意。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
  第一章:文学观念
  本章核心问题是要解决“文学是什么?”这一文学理论的元理论、归宿点。重点在“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的文化意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等四个问题。难点是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的平均分值是14.4分。最高分24分,最低1分,有2次考试简答题出自本章,3次考试论述题在本章,说明本章是非选择性试题中比较容易出题的一章,应引起重视。
  第一节重要的知识点有:文学的四要素理论、历史上主要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重点概念是“文学”(26题,4分)。
  第二节重要的知识点首先是三种主要的文化概念,其中符号学的文化观最为重要,理解上也有难度,要重点理解为什么用符号学的文化观审视文学最为可取?其次是文学的文化意义,能举例说明。再有就是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重点概念有“品质阅读”、“价值阅读”。最后是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重点应把握文学与科学、文学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节重点问题有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惟一源泉;文学审美活动实现的条件;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内涵,能举例说明。
  第四节重点应理解经验与体验两个概念;举例说明作家体验的特征;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本章是在第一章确立了“文学是什么”的基础上,对文学的物质载体或曰存在方式,即语言组织作进一步的解析和研究。重点在“文学文本的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和“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这四个问题上。难点是文学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这个问题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提出的新问题,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不是意义决定语言,而是语言决定意义,这些都对我们的传统观念具有颠覆意义。这些哲学方面的深奥问题,初学者不必过多纠缠,只要明确语言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就可以了。它不是被动的、简单的承载内容的载体,而其本身就是文学的存在方式,“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这是我们必须树立的一个新观念。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平均分值10.2分。最高12分,最低8分,相差不是太大,有4份试卷的简答题出自本章,说明本章命题几率较高,但赋分不算太高。
  第一节“文学文本”。重点要掌握文学文本的概念,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中国古代和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以及文学文本的三个层面(语言组织、形象系统、意蕴世界)。
  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首先要明确文学文本的语言性,了解文学中的语言的特点。理解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是言语,了解语言与言语区分的理论(3题,1分)。还要掌握文学语言组织的整体性、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等问题,能结合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首先总的了解语音层面、文法层面和辞格层面的区分,语音包括哪些?文法有哪些?辞格包括哪几对基本的修辞方法?这些都可能在选择题中出现。此外要掌握一批二级的小概念,如节奏、音律、词法、句法、篇法,三对六种基本辞格,并能举例说明。06年10月简答题出了“借喻”,属于辞格中的问题;07年10月最近的一次考试也是简答题出了“炼字”,这属于词法中的问题。说明这一部分设题的特点是出一些琐细的小题目。
  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要掌握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等概念,并能举例说明。尤其是“内指性”和“陌生化”,都是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一些文学理论新术语,很可能为体现理论的与时俱进,而出这些题目。学习这一节,还要能结合作品综合论述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这需要学员准备一些文学作品方面的例子。
  第三章:文学形象系统
  本章是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十分重要。学习这一章主要理解和掌握三个问题:其一是理解文学形象的重要性和系统性,树立起文学形象的分类观念和多元观念;其二是掌握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及其界定;其三是要重点掌握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典型、意境、象征意象的特征及其原理。重点在文学形象的三种不同形态。难点在对“象征意象”的理解。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05年10月 
06年10月 
07年10月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平均分值15.2分。最高19分,最低8分,五份试卷在本章命题的有两个简答,3个论述,从中可见本章在考试中的重要性。
  第一节“文学形象”。首先要把握文学形象的定义,第二是理解文学形象的系统性,第三要能结合实例说明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文学典型”。首先是典型理论的历史发展(21题,2分),其次是典型的定义,典型的美学特征,第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7题,4分)的理论。后两点要求能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说明。
  第三节“文学意境”。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代表人物代表论点。意境的定义。其次是结合实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35题,12分)。再次是了解意境的分类法,特别是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理论。
  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首先是要了解意象的四种含义,了解“表意之象”与“审美意象”。其次是结合作品说明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结合实例说明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最后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
  本章内容可以说是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文学理论离不开这些知识,所以学员要重点复习好这一章的内容。考虑到近三年考试考了文学形象、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意境等内容,似乎应把象征意象问题作为这一次考试备考的重点。
  第四章:叙事作品
  本章吸收了现代西方叙事学的研究成果,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式叙事学初步建立的产物。许多内容对于我们很新鲜,也很实用。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叙事理论的发展与叙事学的兴起,围绕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三个方面把握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研究方法。难点在对一些新名词术语的理解,以及叙事学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平均分值8.4分。最高10分,最低7分,五份试卷在本章命题的有3个简答,从没出过论述题。这是值得注意的情况。
  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要了解传统叙事理论与现代叙事学的区别,中国叙事学的特点。掌握叙事的定义,叙事作品的含义。叙事的层面。
  第二节叙述语言,了解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中间包括一些下一个级别的子概念,如:故事时间、文本时间;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叙述,两者不同特点、优劣短长。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与人物性格塑造。
  第三节叙述内容,要掌握故事、人物、行动三个要素,这中间故事中的情节问题,要重点把握,特别是故事与情节的区别,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人物中的“扁平人物”“表意型人物”、“圆形人物”、典型人物、“性格人物”等等(7题,1分;22题2分),要能结合具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予以说明。此外要了解行动中的叙述功能研究、叙述逻辑研究,能结合实例分析。
  第四节叙述动作,主要了解隐含作者、叙述者、接受者与真实读者这些概念的内涵与相互区别。
  今后似乎有可能在这一章出论述题。学员要准备一些叙事作品的例子,特别是能结合实例说明叙述视角、情节与人物性格关系、人物形象的各种类型等问题。
  第五章:抒情作品
  本章讲的是老内容,但引进不少新理论,学习重点有“抒情作品的内涵”、“抒情的本质”、“抒情的原则”、“抒情的途径”、“抒情的策略”、“抒情作品的特征”等问题。要求识记有关抒情作品的基本概念,把握抒情的本质、原则、途径、策略,重点在理解并结合作品分析抒情作品的基本特征。难点在抒情作品与情感的关系。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平均分值8.8分。最高13分,最低4分,五份试卷在本章命题的有5个简答题,没有出过论述题,似乎也应引起注意。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要了解抒情作品的内涵、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的区别。
  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要求了解关于抒情本质的不同理论观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以及抒情的一般原则。结合作品谈抒情的途径、抒情的策略。分析论证中西方不同抒情传统的形成。这一节的内容,在今后的考试中设题的可能性较大,要予以重视。近三年考试考过抒情的原则、抒情的途径,但仍可能换一些角度或问法再出题(32题,7分)。
  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要能够结合作品分析抒情作品的题材与结构特征、意象与主题特征(其中包括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问题)、文体特征(抒情诗、抒情小品文)等等。近三年考过抒情作品的结构特征、原型意象、小品文等题目。
  第六章:文学风格
  本章重点在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联系和区别、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文学风格的特征、文学风格与文化的关系等四个问题。难点在理解创作个性与一般个性的区别上。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平均分值10.2分。最高15分,最低2分,五份试卷中有三次在本章出简答题,并且06年1月的试卷在本章出了两道简答题。今后应注意准备联系实际谈风格问题的论述题。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了解中西方风格理论的源头,四种不同的风格观。(07年10月考过)
  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首先要掌握文学风格的定义,了解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辨析“风格就是人”的观点,与中国传统的“文如其人”说对比。结合实例谈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的关系。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要求掌握风格审美构成的一串子概念(文采、情调、气势、氛围、韵味),结合实例谈文学风格的特征(9题,1分)。
  第四节文学风格的类型与审美价值,掌握各种风格类型的划分(10题,1分),了解不同文学风格的不同审美价值以及如何正确认识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问题。
  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重点了解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流派文化的关系,结合实例说明。
  第七章:文学创作
  本章属于创作论部分,集中论述文学创作问题。通过本章学习应理解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规律,它的特征。重点在“创作心理要素”和“创作过程”两大问题。难点在对创作心理要素的认识。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平均分值5.2分。最高13分,最低1分,五份试卷中有两次在本章出名词解释题,并且都考的是艺术直觉。06年1月的试卷在本章出了1道简答题,谈艺术灵感的特征,都属于艺术创作的心理要素部分,说明这是本章容易出题的知识点。今后应继续关注这一问题,但还要扩展掌握艺术想象、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艺术构思、艺术传达等问题,因为这些都是创作论中比较重要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重点掌握中外作家对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述。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重点掌握文学创作是主客体的双向建构过程,要能举例说明。
  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掌握艺术直觉、灵感、情感、想象、理解的概念,重点掌握灵感和想象问题。
  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了解创作动机、创作冲动的概念,相互区别。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其中重点在艺术构思问题,能举例说明。在艺术传达问题中引用清代画家郑板桥的一段话,要求能结合这段话分析艺术创作过程的特点,重点解释“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还有王国维所说的“隔”与“不隔”的问题,要能联系文学作品予以说明。另外本节中的对文学创作中语言运用的几点要求,也是很可能出题的地方,要能联系实际予以说明。
  第八章:文学接受
  这章属于文学接受论。其中关于接受美学的观点吸纳很多,再有就是现代文学批评的种种新方法、新观点。这些也是学习本章的难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接受和批评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文学接受的条件、过程、效果的相关理论,了解和掌握文学批评的意义和具体方法。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平均分值12.6分。最高17分,最低3分,五份试卷中有3次在本章出名词解释题。简答、论述各有两题,且选择题在本章出题也较多。说明这一章是任何一套试卷中不可或缺的知识点,没有它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这一章中尤其现代接受美学的一些术语和命题,在考试中较常出现,如“期待视野(28题,4分)”,三年中就考了2次。这就提醒我们注意这些新术语。
  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要理解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要分别了解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应具备的条件。
  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了解和掌握期待视野、预备情绪、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召唤结构这些接受美学术语的内涵,读者接受的创造性,能结合鉴赏实例谈这些问题。
  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要了解文学接受的效果,心灵沟通与文化交往,重点掌握心灵共鸣问题,能结合实例说明(29题,4分)。
  第五节文学批评,要求正确理解文学批评的涵义,了解文学批评的意义(36题,10分)、方式,了解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特别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基本原则(16题,1分)。
  第九章:文学的源流
  本章属于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对文学发生发展的机理、过程的研究与审视。同时介绍许多文学史、特别是西方文学史常识,需要历史知识、文学史知识的配合。知识点比较多,实际上是过去文艺理论教材中好几章的内容,所以在本章出题的比例是比较大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文学发生的原因、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文学发展中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历史上一些重大文艺思潮的产生年代、地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主张,文学思潮与流派区别、思潮与流派的形成原因、演变情况、各自特点等等。本章重点在第二、第四节,难点是第四节。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平均分值12.2分。最高19分,最低8分,五份试卷中有3次在本章出论述题,且选择题在本章出题也较多。说明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比较多。而且在大论述题中出现的几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本章从未出过简答题,今后出题有可能采用这种题型,以求试卷结构的变化。
  第一节“文学的发生”,要求评述关于文艺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11题、12、、24、25题,共6分),重点掌握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这是本教材提出的一个新观点,需要在了解传统“劳动说”的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联系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加以论述,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
  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这是唯物主义的文学史观。同时要辩证地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特别是要重点掌握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现象(33题,7分),能结合文学史具体说明,并简要分析产生不平衡现象的原因,及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正确解释这一现象。
  第三节“文学自身的发展状况”,重点掌握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创造的辩证关系、文学发展对外民族文学的借鉴与吸收。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与影响的一般机制。
  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重点掌握文学思潮的含义(30题,4分),文学思潮的形成原因。西方近代文学思潮的更迭,先后出现的顺序、特点。尤其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产生、特点、发展历程等等(17、19、20题,共3分)。掌握文学流派的定义,流派的产生与特点(34题,7分),能结合实例加以论述。
  学员朋友们,上面我们对教材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做了串讲和复习重点提示,希望能对大家应考有所帮助。最后我想再讲讲考试时应注意的问题,或者说是应试技巧吧:
  首先,对于概念即名词解释题要注意答案的中心词,答案写完后看一看答案的中心词是否与题目对应。因为有的名词解释,定义话语是较长的句子,考生有时记忆不准确或考试时紧张,把话说得前言不搭后语,造成整个答案无效。比如,艺术构思本来是一种思维活动,是艺术创作的“整个思维过程”,无论修饰语、界定语有多少,说来说去都是思维活动。过去有的考生前边都答对了,只是最后一个中心词写成“创作方法”,这就全错了。还比如“文学风格”最终的中心词是“艺术独创性”。有考生写着写着,变成了“艺术形象”。出现这种错误是十分可惜的。所以遇到概念题,一定要先搞明白,这个概念属于什么问题,它实质上是指的什么。实质性问题答出来,就能得分,而实质说错了,就一分没有,考生必须注意这一点。
  第二,回答简答题、论述题,要注意条理清楚,最好列出一、二、三、四条目。所以在备考时,要归纳出各个问题的答案要点,抓住这些要点来准备。要点要答全,而中间阐述的话语,可多可少,有些话记得不够准确,也没关系。有的考生答案写得不多,但要点都有,就能拿满分或高分,而有的考生,虽然有几项答得不错,但要点有遗漏,丢分就比较多了。
  第三是对于要求举例说明的题目,一定要记住举例。有些考生把理论要点答完,忘记了举例,一下子丢了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分。同时对所举例子要有一定的阐说和分析。不能只举篇名或人名就完事。比如说“例如《水浒传》”,“例如祥林嫂”就完了,那是不行的。要具体说出作品中哪些地方可以印证理论上说的观点。比如题目要求结合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谈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理论要点是“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理想性”、“审美属性”这四点。要对你所选的人物形象做具体分析,哪些地方是具体可感,哪些是艺术概括,不能简单说一句“象《祝福》中的祥林嫂就具体可感、并具有艺术概括性”。要结合作品做具体的说明。所以学员在备考时,要准备一些文学例子,还要对这些例子有较细致的了解和理解,甚至作品中的某些原话、某些场景,能大致引用或描述出来。
  好,《文学概论》课程的考前串讲,我们就讲这么多,最后预祝学员朋友们全都取得好成绩,顺利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
主办单位: 学信网 京ICP证03048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安邮电大学概率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