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吴沃野一古是什么意思思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因此,它便有了五弦: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加一弦,武王又加一弦,成为七弦。七弦琴&&中国,音色深邃而宏,造型沉稳而美,内心里蕴藏了无穷秘密,琴弦上振动着千古风骚。   锦绣江南,温润华滋,丰沛的底蕴,处处开花;丰饶的物产,岁岁常熟。而就在叫作常熟的地方,恰与中国的连筋带脉。因为这里,往古有弦歌之习,昔时开虞山之派,后来称之乡。巧还巧在,常熟城里,偏就有七条河水穿流而过,被人唤作七弦河。   借高天作为背景,依大地支起琴床,发一曲七弦的声响,操一首的沧桑。 &第一章 岁月的弦歌   在悠久而绚烂的华夏文明里,中国,是最为古老的弦乐乐器。   在人们经见的琴式中,计有伏羲式、灵机式、神农式等等,而最为常见的,则是仲尼式。   仲尼,即孔子,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一位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哲人。有人曾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有七十二位灿若群星的弟子,其中,只有一位来自南方,名叫言子。就是这位名叫言子的人,在中国的南方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石。孔子生前就曾经说过,有了言子,&吾道南矣。&   在言子的行迹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以礼乐弘扬&路不拾遗&的道德,以弦歌教化&夜不闭户&的民风。所谓弦歌者,就是用动听的琴曲,配合诵读与歌唱。古代诗人咏常熟,曾有过这样的名句:&言公家在旧琴声&。由此可见,常熟一地早就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   当然,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的,并不仅仅是言子,因为孔夫子本身,就是一位操琴度曲的琴人。可以说,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思想,在最初的原创时期,便已在中国的音乐中,注入了中正平和的基调。   与凝重的青铜在一起,它是那样融洽。   与剔透的玉器在一起,它是那样匹配。   与华贵的丝绸在一起,它是那样亲近。 与晶莹的瓷器在一起,它是那样和谐。   浑朴如《诗经》的色彩,平滑似《离骚》的光泽,中国,在绵延的岁月里,就这样,以它的太古之音,以它的七弦之响,回荡于庙堂之高,诉诸于江湖之远。   上的一个个年号,留下了时间的驿站,也留下了文化的阳关。尽管魏晋告别了两汉,尽管两宋告别了隋唐。但是,那七根中国上的丝弦,却穿越了无数次寒来暑往,连接着古代与今天。 &第二章 大象无形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的身上,已经体现得几近圆融。   的身长,一般都是三尺六寸五分,比喻一年的光阴;的身宽,一般都是四寸,比喻一年的四季;一年共有十二个月,若是加上闰月,便会有十三个月份;而这个数目,又恰好是一张上作为音阶的&徽&数的总合。   历代的琴人,都特别强调环境的优雅,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里,才能生动地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那些动人的琴声,使往往出现在半帘幽梦的窗前,一地银霜的月下,出现在芦花飞雪的水畔,烟岚笼罩的山林&&   众多的琴曲,都特别注重心境的淡泊,因为只有在这种心境里,才能充分地表达好&境由心造&的真髓。所以,那种澄澈的情感,便往往浸入了对历史的凭吊,对前贤的景仰,对亲情的怀想,对故人的挥别&&。   在超尘拔俗的环境里,的身影,更像一位隐逸的智者,饱学的长者,和待人亲和的尊者。他见惯了兴亡荣衰,经历过渔樵冷暖,但是,的声响却丝毫没有被冷落江湖的情绪,七弦之鸣,幽而亮,宏而远,并且充满了气度与庄严。   当然,中国的魅力,远远不止这一些。   在我们的文化生活里,一向有&琴棋书画&之说。的确,寄意抒情的琴曲,渊深海阔的棋枰,笔墨精良的书法,和浓淡相宜的绘画,以东方特有的行为方式,为我们的生活注入了丰富的内涵。然而,与棋、与书、与画所不同的是,也只有领衔于众艺之首的一个&琴&字,是以听觉诉诸于人们的感官,并让所有高尚的情绪,或恬静淡雅,或沉稳浑厚,或疏朗旷逸,在中国的音色里,变成了美妙,化作了幽玄。   在艺术之门里,中国形成了包括琴器、琴曲、琴学、琴道、琴人等诸多内容在内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乐器,而是一种修身正行的载体,而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化身。中国,需要技巧,需要悟性,但是,它对琴人的学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它对琴人的品德有着更深的希望。古人说:&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器。&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强调&道& 与&器&的统一,而中国,正是体现这一东方理念的符号。 &第三章 琴乡   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条件,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常熟,之所以和特别有缘,还不仅仅是由于先秦的言子提倡弦歌的缘故。   中国的明朝,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至少是在文学艺术和生活形态里,追求精致,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倾向。仅以江南为例,昆曲兴于鱼米之乡,园林盛于深宅大院,家具成于秀丽古雅,便足以说明这-点。后来,我们的常熟更是出现了虞山琴派、虞山诗派、虞山画派以及虞山印派,竟都具有着与那种主流倾向相对一致的追求。这些艺术门类,彼此关连,相互打通,并出现了各自的代表人物,在明代的文学艺术史上,极得一时之盛。   艺术至有明-代,已可谓流派纷呈。仍是,由于发仞于常熟的虞山琴派尤其别开生面,所以,虞山琴派所倡导&清微淡远&的琴风,对于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影响。   严天池,虞山琴派的创始人,熟稔于诗词歌赋,经历过宦海风涛,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后来致仕还乡,专于琴道,隐逸于自己的&云松巢&。不过,千年籽种能够在常熟大地绽放出风雅之花,又绝非偶然,因为这里的文化气候和艺术土壤,有着独特的温润与优良。   三千多年以前,泰伯与仲雍兄弟自北地南来,与当地的先民共同创造了古吴沃野的文明。因为仲雍又名虞仲,死后又归葬于这一片葱茏的山麓,所以,这里便叫作了虞山,虞山的&虞&字,也就有了与地名相同的含义。据当代作家陆文夫先生考证,在兵围垓下之际,那位与楚霸王拔剑一别却依旧征袍冷艳的虞姬,也是我们常熟人。   吴人尚武,勇冠一时,但后来,历史的长风一阵阵刮过来,竟吹灭了那一盏虎帐红灯。不过,读书的灯盏却亮了起来,把昭明太子夤夜勘书的人影投放在粉墙之上,把黄公望所磨的墨汁映照得一片晶莹,把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红豆山庄点缀得香温玉软。   读书的习尚之于常熟,已几近情有独钟。在中国的印书、藏书和读书史上,几乎很少有人忘得了脉望馆的雕工考究,忘得了汲古阁的开本阔大,忘得了那些汗牛充栋的经典是来自于常熟的土地,因为纸墨的芳香,萦绕过一代代书生的梦。   不过,读书也有伤怀的时候。犹记得翁同龢手把一卷《离骚》,遐想屈原问渡;犹记得同光两代帝师,叔侄两辈状元,这常熟的荣耀,到后来,竟一时遮蔽于紫禁城中的一道垂帘。   幸好还有琴在。江南名楼唤作&铁琴铜剑&,实在是道出了读书人内在的性格。剑是胆识,琴是情怀,体态虽为两类,精神却是一体。   的家乡,-定是文化的家乡,而文化的家乡,一定又以一种特别的物象作代表。我们的士人,把常熟叫作琴川,这个名字,叫得是何等的好啊。 &第四章 琴境   几乎每一首古代的琴曲都有一个十分恰切的名字,反复品味琴曲的名宇,你会在刹那之间,蓦然猛醒到什么叫真正完美,什么叫天机乍泄。   随着曲名的引领,那一杯驿路上的别酒,那一枝严冬里的梅花,那一对夕照中的落雁,那些已经具备了人赋品格的所有物象,便在的鸣奏中渐渐地显现出深深的意境。   不过,不同流派的琴人们,对于意境的迫求,又各自有着独到的美学理想。   而虞山琴派推崇的&清微淡远&,说到底,本质上还是一个&清&字。这一个&清&字,与&浊&相对立,与&洁&相吻合,冰清玉洁,实在是让人肃然起敬。应当讲,对于&清&字的张扬,这本身就是对艺术的弘扬光大与正本清源。而严天池在强调&清微淡远&的同时,还摒弃了在艺术中滥加琴歌的作法,同样是出于艺术本真的操守。   在东方的审美观念里,清纯之美,向来都是一种极高的层次。空灵并非空泛,简练并非简单,单纯并非单调,而清纯也并非清冷萧条。辩证的法则早已证明,唯有前者,才能体现出虞山琴派所向往的&博大和平&。   这也正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抱朴怀素的主张。 &第五章 十指连心   漫长的岁月,让出现了无比奇妙的断纹;无数的前人,为我们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指法。   古人抚琴,有的说是奏,有的说是鼓,有的说是弄,有的说是弹。但不管怎样的说法,演奏的技巧,最终还是要落到手指之间。   人的手指,真是有着难以言说的魅力,它创造着大千世界,也传递着真情实感。   有一种手指,指点过迷津的路径。   有一种手指,放飞过童心的期盼。   有一种手指,书写过离别的诗句。   有一种手指,缝纫过临行的衣衫。   是啊,我们所想到的深深浅浅,所看到的远远近近,几乎都和我们灵动的手指相关连   &&那是枝头深红的果,那是山脚嫩绿的芽,那是故乡芬芳的土,那是人间喜庆的家;那是艺人的空谷幽兰,那是文化的千金片瓦,那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那是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我们的历史,因手指而琤琮似水。   我们的生活,因手指而灿烂如花。   虞山琴派的另一位代表徐青山在《溪山琴况》中说道:&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道出了手指的重要作用。有人把中国的艺术称作&手指的舞蹈&,以舞蹈来概括精纯的指法,优美的形态,这,真是说到了手指的妙处。   中国是&道&与&技&的高度统一体。&道&与&技&的关系,就像一根琴弦一样,被真正优秀的家调到了最为适度的音高。松了,不行,紧了,也不行。正直而凝重的琴弦,本就是一条耐人寻味的&度&的法则。   潇湘的水云抒情而曼妙,那是因为轻灵的手指,能体现神闲气定。   阳关的古道荒寒而渺远,那是因为刚健的于指,能带出悲壮苍凉。   手指的舞蹈其实是情绪的舞蹈,心灵的舞蹈,这些经典的七弦之声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来自于人们的精神深处。   这就是&十指连心&。 &第六章 逍遥游   我们并不讳言,中国,的确有心仪阳春白雪,身远下里巴人的倾向。但同时也要指出,在我们广阔的现实生活中,也已经留下了中国难以磨灭的深深印记,比如,我们常常会说到&知音&这个词。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生死相契,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凤凰于飞,已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知音,是精神层面的心灵共振,知音,是英雄美人的百代一逢。   在中国人的眼里,,又往往是才智、才艺和才情的化身。六出祁山的武乡侯施展退兵之计,假若没有那一张瑶琴为伴,连对手也会失望。儒雅的周郎,虽然是兵书在手,小乔初嫁,但是,仅靠着铁甲征衣,又怎会有那般的俊采风流。&曲有误,周郎顾&,可以说,那一张中国所展现的气象,毫不亚于曹丞相八十万人马的连营。   然而,若说到竹林七贤,说到嵇康,说到《广陵散》,知道的人,相对地就少了。而那位奏完《广陵散》才绝尘而去的人,恰恰是中国的中坚。   中正平和的基调,让中国真正作到了&宁静致远&,所以,它并不企羡大红大紫的时尚,企羡稠人广众的海啸山呼。永远不会流行的,是它,永远不会过时的,还是它。不过,由于它已经合乎了&大音稀声&的真理,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灵魂,所以,它也具备了一种永恒的品质。   三千年沉潜气韵像一划天开,在浩渺的苍穹,带着东方的畅想,鸣奏着七弦的风骚。   听到流水,有的人认识了中国的文化。   听到流水,有的人认识了艺术的生命。   高尚的太古之音,的确就像流水一样,长久地漂洗着人们的灵魂。&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七弦的风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14页¥3.002页¥0.1021页免费1页¥0.501页¥0.50 11页免费2页免费2页免费3页免费5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5页免费13页免费11页免费3页免费1页免费
七弦的风骚|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9.78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中国古琴艺术(zhuan&)
&&&&&&&&&&&&&&&&&&&&&&&&&&&
中国古琴艺术
&&&&&&&&&&&&&&&&&&&&&&&&&&&&&&&&&&&&&&&&
的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因此,它便
有了五弦: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加一弦,武王又加一弦,成为七弦。七弦琴——中国,音色深邃而宏,造型沉稳而美,内心里蕴藏了无穷秘密,琴弦上振动着千古风骚。
  锦绣,温润华滋,丰沛的底蕴,处处开花;丰饶的物产,岁岁常熟。而就在叫作常熟的地方,恰与中国的古琴连筋带脉。因为这里,往古有弦歌之习,昔时开虞山之派,后来称古琴之乡。巧还巧在,常熟城里,偏就有七条河水穿流而过,被人唤作七弦河。
  借高天作为背景,依大地支起琴床,发一曲七弦的声响,操一首古琴的沧桑。
第一章岁月的弦歌
  在悠久而绚烂的华夏文明里,中国古琴,是最为古老的弦乐乐器。
  在人们经见的琴式中,计有伏羲式、灵机式、神农式等等,而最为常见的,则是仲尼式。
  仲尼,即孔子,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一位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哲人。有人曾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有七十二位灿若群星的弟子,其中,只有一位来自南方,名叫言子。就是这位名叫言子的人,在中国的南方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石。孔子生前就曾经说过,有了言子,“吾道南矣。”
  在言子的行迹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以礼乐弘扬“路不拾遗”的道德,以弦歌教化“夜不闭户”的民风。所谓弦歌者,就是用动听的琴曲,配合与歌唱。古代诗人咏常熟,曾有过这样的名句:“言公家在旧琴声”。由此可见,常熟一地早就与中国古琴有着很深的渊源。
  当然,与中国古琴有着不解之缘的,并不仅仅是言子,因为孔夫子本身,就是一位操琴度曲的琴人。可以说,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思想,在最初的原创时期,便已在中国古琴的中,注入了中正平和的基调。
  与凝重的青铜在一起,它是那样融洽。
  与剔透的玉器在一起,它是那样匹配。
  与华贵的丝绸在一起,它是那样亲近。
<img TITLE="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STYLE="CURSOR: pointer"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program/dssgsw//images/.jpg" 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ALT="中国古琴艺术(zhuan&)" />
  与晶莹的瓷器在一起,它是那样和谐。
  浑朴如《诗经》的色彩,平滑似《离骚》的光泽,中国古琴,在绵延的岁月里,就这样,以它的太古之音,以它的七弦之响,回荡于庙堂之高,诉诸于江湖之远。
  古琴上的一个个年号,留下了时间的驿站,也留下了文化的阳关。尽管魏晋告别了两汉,尽管两宋告别了隋唐。但是,那七根中国古琴上的丝弦,却穿越了无数次寒来暑往,连接着古代与今天。
第二章大象无形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古琴的身上,已经体现得几近圆融。
  古琴的身长,一般都是三尺六寸五分,比喻一年的光阴;古琴的身宽,一般都是四寸,比喻一年的四季;一年共有十二个月,若是加上闰月,便会有十三个月份;而这个数目,又恰好是一张古琴上作为音阶的“徽”数的总合。
  历代的琴人,都特别强调环境的优雅,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里,才能生动地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那些动人的琴声,使往往出现在半帘幽梦的窗前,一地银霜的月下,出现在芦花飞雪的水畔,烟岚笼罩的山林……
  众多的琴曲,都特别注重心境的淡泊,因为只有在这种心境里,才能充分地表达好“境由心造”的真髓。所以,那种澄澈的情感,便往往浸入了对的凭吊,对前贤的景仰,对亲情的怀想,对故人的挥别……。
  在超尘拔俗的环境里,古琴的身影,更像一位隐逸的智者,饱学的长者,和待人亲和的尊者。他见惯了兴亡荣衰,经历过渔樵冷暖,但是,古琴的声响却丝毫没有被冷落江湖的情绪,七弦之鸣,幽而亮,宏而远,并且充满了气度与庄严。
  当然,中国古琴的魅力,远远不止这一些。
  在我们的文化生活里,一向有“琴棋书画”之说。的确,寄意抒情的琴曲,渊深海阔的棋枰,笔墨精良的书法,和浓淡相宜的绘画,以东方特有的行为方式,为我们的生活注入了丰富的内涵。然而,与棋、与书、与画所不同的是,也只有领衔于众艺之首的一个“琴”字,是以听觉诉诸于人们的感官,并让所有高尚的情绪,或恬静淡雅,或沉稳浑厚,或疏朗旷逸,在中国古琴的音色里,变成了美妙,化作了幽玄。
  在艺术之门里,中国古琴形成了包括琴器、琴曲、琴学、琴道、琴人等诸多内容在内的古琴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中国古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乐器,而是一种修身正行的载体,而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化身。中国古琴,需要技巧,需要悟性,但是,它对琴人的学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它对琴人的品德有着更深的希望。古人说:“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器。”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强调“道”
与“器”的统一,而中国古琴,正是体现这一东方理念的符号。
第三章 琴乡
  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条件,对于中国古琴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常熟,之所以和古琴特别有缘,还不仅仅是由于先秦的言子提倡弦歌的缘故。
<img TITLE="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STYLE="CURSOR: pointer"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program/dssgsw//images/.jpg" 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ALT="中国古琴艺术(zhuan&)" />
  中国的明朝,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至少是在文学艺术和生活形态里,追求精致,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倾向。仅以江南为例,兴于鱼米之乡,园林盛于深宅大院,家具成于秀丽古雅,便足以说明这-点。后来,我们的常熟更是出现了虞山琴派、虞山诗派、虞山画派以及虞山印派,竟都具有着与那种主流倾向相对一致的追求。这些艺术门类,彼此关连,相互打通,并出现了各自的代表,在明代的文学艺术史上,极得一时之盛。
  古琴艺术至有明-代,已可谓流派纷呈。仍是,由于发仞于常熟的虞山琴派尤其别开生面,所以,虞山琴派所倡导“清微淡远”的琴风,对于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影响。
  严天池,虞山琴派的创始人,熟稔于歌赋,经历过宦海风涛,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后来致仕还乡,专于琴道,隐逸于自己的“云松巢”。不过,千年籽种能够在常熟大地绽放出风雅之花,又绝非偶然,因为这里的文化气候和艺术土壤,有着独特的温润与优良。
  三千多年以前,泰伯与仲雍兄弟自北地南来,与当地的先民共同创造了古吴沃野的文明。因为仲雍又名虞仲,死后又归葬于这一片葱茏的山麓,所以,这里便叫作了虞山,虞山的“虞”字,也就有了与地名相同的含义。据当代作家陆文夫先生考证,在兵围垓下之际,那位与楚霸王拔剑一别却依旧征袍冷艳的虞姬,也是我们常熟人。
  吴人尚武,勇冠一时,但后来,历史的长风一阵阵刮过来,竟吹灭了那一盏虎帐红灯。不过,的灯盏却亮了起来,把昭明太子夤夜勘书的人影投放在粉墙之上,把黄公望所磨的墨汁映照得一片晶莹,把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红豆山庄点缀得香温玉软。
  读书的习尚之于常熟,已几近情有独钟。在中国的印书、藏书和读书史上,几乎很少有人忘得了脉望馆的雕工考究,忘得了汲古阁的开本阔大,忘得了那些汗牛充栋的是来自于常熟的土地,因为纸墨的芳香,萦绕过一代代书生的梦。
  不过,读书也有伤怀的时候。犹记得翁同龢手把一卷《离骚》,遐想问渡;犹记得同光两代帝师,叔侄两辈状元,这常熟的荣耀,到后来,竟一时遮蔽于紫禁城中的一道垂帘。
  幸好还有琴在。江南名楼唤作“铁琴铜剑”,实在是道出了读书人内在的性格。剑是胆识,琴是情怀,体态虽为两类,精神却是一体。
  古琴的家乡,-定是文化的家乡,而文化的家乡,一定又以一种特别的物象作代表。我们的士人,把常熟叫作琴川,这个名字,叫得是何等的好啊。
第四章 琴境
  几乎每一首古代的琴曲都有一个十分恰切的名字,反复品味琴曲的名宇,你会在刹那之间,蓦然猛醒到什么叫真正完美,什么叫天机乍泄。
  随着曲名的引领,那一杯驿路上的别酒,那一枝严冬里的梅花,那一对夕照中的落雁,那些已经具备了人赋品格的所有物象,便在古琴的鸣奏中渐渐地显现出深深的意境。
  不过,不同流派的琴人们,对于意境的迫求,又各自有着独到的美学理想。
<img TITLE="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STYLE="CURSOR: pointer"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program/dssgsw//images/.jpg" 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ALT="中国古琴艺术(zhuan&)" />
  而虞山琴派推崇的“清微淡远”,说到底,本质上还是一个“清”字。这一个“清”字,与“浊”相对立,与“洁”相吻合,冰清玉洁,实在是让人肃然起敬。应当讲,对于“清”字的张扬,这本身就是对古琴艺术的弘扬光大与正本清源。而严天池在强调“清微淡远”的同时,还摒弃了在古琴艺术中滥加琴歌的作法,同样是出于古琴艺术本真的操守。
  在东方的审美观念里,清纯之美,向来都是一种极高的层次。空灵并非空泛,简练并非简单,单纯并非单调,而清纯也并非清冷萧条。辩证的法则早已证明,唯有前者,才能体现出虞山琴派所向往的“博大和平”。
  这也正是中国哲学的抱朴怀素的主张。
第五章十指连心
  漫长的岁月,让古琴出现了无比奇妙的断纹;无数的前人,为我们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指法。
  古人抚琴,有的说是奏,有的说是鼓,有的说是弄,有的说是弹。但不管怎样的说法,演奏古琴的技巧,最终还是要落到手指之间。
  人的手指,真是有着难以言说的魅力,它创造着大千世界,也传递着真情实感。
  有一种手指,指点过迷津的路径。
  有一种手指,放飞过童心的期盼。
  有一种手指,书写过离别的诗句。
  有一种手指,缝纫过临行的衣衫。
  是啊,我们所想到的深深浅浅,所看到的远远近近,几乎都和我们灵动的手指相关连
  ——那是枝头深红的果,那是山脚嫩绿的芽,那是故乡芬芳的土,那是人间喜庆的家;那是艺人的空谷幽兰,那是文化的千金片瓦,那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那是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我们的历史,因手指而琤琮似水。
  我们的生活,因手指而灿烂如花。
  虞山琴派的另一位代表徐青山在《溪山琴况》中说道:“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道出了手指的重要作用。有人把中国的古琴艺术称作“手指的”,以舞蹈来概括精纯的指法,优美的形态,这,真是说到了手指的妙处。
  中国古琴是“道”与“技”的高度统一体。“道”与“技”的关系,就像一根琴弦一样,被真正优秀的古琴家调到了最为适度的音高。松了,不行,紧了,也不行。正直而凝重的琴弦,本就是一条耐人寻味的“度”的法则。
  潇湘的水云抒情而曼妙,那是因为轻灵的手指,能体现神闲气定。
  阳关的古道荒寒而渺远,那是因为刚健的于指,能带出悲壮苍凉。
  手指的舞蹈其实是情绪的舞蹈,的舞蹈,这些经典的七弦之声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来自于人们的精神深处。
  这就是“十指连心”。
第六章逍遥游
  我们并不讳言,中国古琴,的确有心仪阳春白雪,身远下里巴人的倾向。但同时也要指出,在我们广阔的现实生活中,也已经留下了中国古琴难以磨灭的深深印记,比如,我们常常会说到“知音”这个词。
<img TITLE="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STYLE="CURSOR: pointer"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program/dssgsw//images/860_a7.jpg" 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ALT="中国古琴艺术(zhuan&)" />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生死相契,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凤凰于飞,已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知音,是精神层面的心灵共振,知音,是英雄美人的百代一逢。
  在中国人的眼里,古琴,又往往是才智、才艺和才情的化身。六出祁山的武乡侯施展退兵之计,假若没有那一张瑶琴为伴,连对手也会失望。儒雅的周郎,虽然是兵书在手,小乔初嫁,但是,仅靠着铁甲征衣,又怎会有那般的俊采风流。“曲有误,周郎顾”,可以说,那一张中国古琴所展现的气象,毫不亚于曹丞相八十万人马的连营。
  然而,若说到竹林七贤,说到嵇康,说到《广陵散》,知道的人,相对地就少了。而那位奏完《广陵散》才绝尘而去的人,恰恰是中国古琴的中坚。
  中正平和的基调,让中国古琴真正作到了“宁静致远”,所以,它并不企羡大红大紫的时尚,企羡稠人广众的海啸山呼。永远不会流行的,是它,永远不会过时的,还是它。不过,由于它已经合乎了“大音稀声”的真理,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灵魂,所以,它也具备了一种永恒的品质。
  公元日,美国国家宇航局向外太空发射了“旅行者2号”宇宙飞船,在搭载的物品里,有一张镀金唱片,其中便有中国的古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
  三千年沉潜气韵像一划天开,在浩渺的苍穹,带着东方的畅想,鸣奏着七弦的风骚。
  设计这一行为艺术的人,也许有两重用心,一是代表人类向星空世界求其友声,二是让人们站在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遗产。
  听到流水,有的人认识了中国的文化。
  听到流水,有的人认识了艺术的生命。
  高尚的太古之音,的确就像流水一样,长久地漂洗着人们的灵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古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