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统一与建筑类之间的关系系

(和第四章)中华和合文化与全球金字塔建筑的内在统一20
第四章三篇& 中华和合文化与全球金字塔建筑的内在统一
上古传播世界的中华和合文化的“天人合一”,它与全球金字塔建筑存在着内在的统一吗?
考古人类学家理弘在《人类发明创造之谜》一书中说:非洲古埃及有金字塔,美洲墨西哥、危地马拉有金字塔,亚洲柬埔塞也有金字,这就令人从宏观上去思考:大体相似的金字塔建筑,在设计上是不是同源的,即出自同一的设计师之手?而且,这在海帆编著的《发现之旅》一书中,也列有上述全球金塔的绘图比较(图),可供研究。说实在的,中国“龙的传人”始祖神农炎帝就创造了最早的“金字塔”式的建筑摸式和“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并传播于世界。
瞧,古埃及金字塔以巨大等边三角形,矗立在呈正方形的基座之上,著名的“狮身人面”额头饰有眼镜蛇为标志。墨西哥、危地马拉的阶梯金字塔,其塔身都以四个等边三角形构成,也立于呈四方形的基座之上,塔顶置有太阳神羽蛇庙和观象台;柬埔寨吴哥窟金字塔是呈四层(或三层)的圆台,圆台之上,立有天神庙和观象台。这种柬埔寨圆台型金字塔,恰是仿似美洲印第安人、玛雅人建于墨西哥奇琴伊察的神庙金字塔和尤卡坦半岛的巫师金字塔(图),以及中国红山文化牛河梁祭坛,云南彝族巫师传统的观象台(向天坟)等,都呈三层(或四层)叠起的圆台,圆台上面也可能立有羽蛇神庙。玛雅人撑持庙宇的巨石雕蛇柱,与柬埔寨吴哥石窟前的神蛇石碑一样,皆雕成带羽毛的眼镜蛇,口吐火舌,羽蛇太阳神是其共同的标志。这太阳神羽蛇,就是中华始祖神农炎帝孕育于洞庭湖的“有羽毛如髯”的蚺蛇龙,也称羽人(1),从而在“圆丘祀日”制历的“天人合一”中,创造出了金字塔建筑几何学的起源。那末,中华和合文化与全球金字塔建筑的内在统一是什么?中国“金字塔式”的建筑遗迹何处寻?
一、印第安人部族金字塔建筑的文化渊源
张光直先生在《考古人类学》一书中研究世界文明的起源,认为“在美洲文明的下面有一个连贯亚、美两洲的巫教底层,它可以说是中国文明与美洲文明共同的祖先”。
这就是《帝王世纪》记有“神农临魁、炎帝魁隗氏”,而后流迁于美洲的印第安部族有“易洛魁人”。他们共同祖先的“魁”字,即“鬼”、“斗”合字(而鬼,《说文》上古“蛇、鬼一字,蛇亦名蝮”,即眼镜蛇。就是以有羽毛的蝮蛇祭祀北斗授时的古族,也称羽人,美洲土著呼易洛魁人为“真正的蝮蛇”。他们的祖先,在洞庭湖区的旧石器时代就以蛇立坛祀天观象,今临澧县竹马村出土呈“外圆内方”形的高台建筑(面积25平方米,高出地面六七米),距今两三万年前(2)。这就是世界上“方”、“圆”形建筑“几何学”最早的起源。
洞庭羽民为避水流迁,在由武当山登高西去的跋涉途中,早于1年前,在西北利亚伊尔库茨附近的马尔它遗址,用猛犸象牙括刻出“身披洞穴狮皮的女人裸体像和三条眼镜蛇”祀天(3)。在茫茫的流迁中,他们唯一依靠的是,用蝮蛇图腾祭祀三角形的北斗斗魁,来识时定向,指点迷途。当他们横跨欧、非大陆进入美洲定居下来建立“羽民国”之后,就依照“天圆地方”和“北斗三角形”建造最早的金字塔了。这也是《博物志》记“羽民国,去九疑四万五千里”的历史。
印第安人建造最早的金字塔,是在大西洋巴哈马群岛发现沉于海底的石城金字塔,距今8000年前,石城由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巨石结构砌成,还有长达450米的丁字形石墙和平台(4)。这种早期的海底金字塔建筑模式,也当是中华始祖神农氏建筑文化的传播。据英国考古学家葛拉汉于2001年在台湾澎湖虎井海底探得一处古沉石城,有“丁”字形的石砌城墙及东西向、南北向的石墙,都由一块块几何形巨石砌成,推测其年代可早到一万年之前(5)。
印第安人——奥尔梅克人、玛雅人沉迷于天文学和数学的金字塔建筑,从墨西哥到尼加拉瓜,考察家发现的达10万座之多。著名的玛雅城市文明是金字塔、羽蛇太阳庙、祭坛、宫殿组成的祭祀中心,危地马拉城被称为太阳神羽蛇的祭祀圣地,全城方圆在50公里以上,城市繁荣时期人口在4万以上,立有大小金字塔达300座,最高的达30米,四周边长80米,铭刻在神庙顶脊的石碑铭文为公元前1179年。尤卡坦半岛科潘城中心占地30英亩,有一座纪念性神庙,这座呈椭圆形封闭性的神庙,正南北长624英尺,高60—90英尺,它由三面台阶和金字塔式的建筑组成,斜面高度为30—140英尺,台阶上立嘴衔蛇的“狮身人面像”。这与埃及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像相似(6)。
纵观美洲祭祀太阳神羽蛇与天文学、伦理学、建筑科学合一的金字塔,相比埃及金字塔,更有着年代早、规模大和形制多样的特征,并体现出与中国上古建筑文化的渊源关系。
(一)、圆锥型金字塔
圆锥型金字塔是印第安人最早的金字塔形制,与中国早期的“圆丘祭坛”相似。1920年在墨西哥城大校园南面,发现一座呈圆锥型的金字塔从火山岩中挖掘出来,有4道走廊和一道主梯象征通往天国的天梯,塔顶建有羽蛇神庙。考古学家拜伦·康明斯对火山岩的检测结果,认为“这座金字塔神庙在8500年前成为废墟”(7)。
奥尔梅克人建于墨西哥拉文塔城南端的拉文金字塔,塔底畧呈圆形,直径200英尺,塔高100英尺,立体面积30万立方米,塔顶立有高达2.5米的太阳人石雕像和羽蛇祭天的雕画。神庙立法碑证明,奥尔梅克人的历史以一个神秘的日期——公元前日开始(8)。
印第安人——奥尔梅克人的圆锥型金字塔是承自中国“圆丘祭坛”形制的发展,见于上述洞庭湖出土旧石器晚期的临澧竹马村“高台建筑”的“圆丘”祭坛,呈“外圆内方”型,高约六七米,就是仿造“天圆地方”的最早建筑。这种“外圆内方”的圆锥型祭坛,至距今5000年前,在良渚文化太湖流域,出土人工堆筑的20座高台土墩就被考古学家誉为“土筑金字塔”,呈圆锥型的寺墩墓坛,直径100米,高出地面达20米,3号墓出土一件呈“内圆外方”形的龙纹兽面玉琮,高13节如柱擎天(9),这就与玛雅神庙的石雕蛇柱擎天,一脉相传。
(二)、圆体层台型金字塔
印第安人建于墨西哥城南100公里的寇鲁拉金字塔,塔基占地45英亩,高210英尺,塔底边长150英尺,其建筑规模比埃及胡夫金字塔大出3倍,有着直冲云霄的4道石砌阶梯,平顶立有太阳神羽蛇庙,整体建筑为四层圆台型。历经奥尔梅克人、玛雅人、阿兹特人长达2000年的堆建,每隔520年(玛雅历年周),又在平顶上堆筑一座类似的土筑金塔,形成了典型的四层宝塔结构,立体面积达300万立方米,是地球上最大的建筑物(10)。无独有偶,玛雅人于公元60年前在尤卡坦西部乌斯马尔城所建“巫师金字塔”,也是基座呈圆体层台型,由三层圆台组成,高45米,第一层是金字塔基座,高约30米,玛雅人每隔52年在旧金字塔面上覆盖一层泥土,然后扩建新的金字塔,各层都设神庙,西边阶梯一直通到顶部神殿(11)。
印第安人——玛雅人的圆形层台金字塔模式,是承自中国圆体层台型建筑的发展,距今5000年的辽宁红山文化牛河梁积石冢,是以巨石垒墙、筑墓、造坛的“金字塔式”遗址。转山“金字塔式”
的大型建筑,范围近百万平方米,结构为夯土石砌的三层台阶式圆体,基部直径100米,残高20余米;牛河梁祭坛也是由三重叠起的圆坛,象征宇宙“三界”,用红色花岗岩立石砌成,三层圆坛直径分别为22米、15.6米和11米,祭坛内出一件玉龙示意为天神的主宰(12)。传到魏晋时代,在今黑龙江宝清县出土的炮台山古城,也是城顶立有北斗坛的三层椭圆形城址:下层为城廓,周长2000米,中层为山腰城周长450米,上层为山顶城,周长200米,城垣残高0.5、宽5米,城中有一方形圆角高台,台上有7处“天坑”,按北斗七星形状排列(13)。
(三)、“九宫八卦水域城”金字塔
玛雅人建于墨西哥卡提岛的“九宫八卦水域城”,其建筑平面呈椭圆形,圆城中构成“井”形布局(图),具有九宫八卦方位而故名,内含炎帝的“八卦太阳历”图象(图),与印第安人保存的奥阿萨卡八卦太阳历图示(图)相似,其立体建筑上圆下方,八卦图式中央建方城、宫殿,顶层建三角形金字塔,塔顶立有神庙和观象台(14)。
玛雅人的“九宫八卦水域城”金字塔,是炎帝古城文化的传播。今出土于洞庭湖区澧县6500年前的城头山古城,亦呈椭圆形,环周1000米,直径325米,面积9万多平方米,由护城河、水门、城墙、城内高台宫殿和四座城门组成,这四座城门与东西南北4个方位对应,城内中轴线与四门之间铺成一条宽15米的卵石路(15),正是形成呈&&&&
形的“九宫八卦水域城”图示(图)。我们研究其城的立体建筑,考甲骨文“城”字作:&&&&
就是“上圆下方”顶层建等边三角形金字塔,上有测天柱装置。这种八卦圆城“模式”的传播,而后有石首走马岭圆城、郑洲仰韶西山圆城、山东景阳岗龙山文化圆城等。
(四)、三角形阶梯金字塔
玛雅人于公元600年建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库库尔坎”(羽蛇名)金字塔,塔基呈正方形,上由四面等边三角形构成塔身,高30米,边长55.5米,共分9层方形平台,有东西南北四面,每面中部都有一道象征“天梯”的阶梯,每道阶梯都设有91级台阶直到塔顶,顶部还设有一级神庙台阶和两根测影柱,共合365级,正好是太阳历年365天。这9级台阶又分18个部分,则是玛雅《十八月太阳历》的月数。令人惊汉的是,每逢春分和秋分,即3月21日和9月21日这天,在阳光照射下,阶梯两侧便逐渐显露出两条羽毛蛇的阴影来,上下移动,象征羽蛇太阳神授予的历法从天而降(6)
玛雅人的《十八月太阳历》是炎帝距今6000年前的发明,现存于云南彝族巫师之中。而蕴含历法的阶梯形“金字塔”式的建筑,也现沉在云南澄江抚仙湖水深157米的湖底。据古建筑学家杨鸿勋于2001年4月考古勘察报告:建于公元前100年,因地震滑坡沉入湖底的石城,原址在湖滨平坦的地段,分布范围东西约1400米,南北约2300米,约计3.2平方公里的石墙环绕,。现看沉入湖底的古城遗迹,有长达30米、宽3—5米、高1.5—5米的石砌墙体,城内中心面积35公倾,A3是立体建筑梯形金字塔状的基座,立在一个岩石岗上的条石砌遗迹,类似玛雅金字塔状体系的高级建筑群基址(图)。顶部平坦的广场有立柱建筑物,台壁上有长约1.2米、纵宽0.6米的石板,上刻羽蛇浮雕(17),与玛雅金字塔的羽蛇神雕,一脉相传。玛雅人的太阳神羽毛蛇,就是来源洞庭有羽毛如髯的蚺蛇,今海南黎族文身的花纹,仍称蚺蛇美孚。
上述,印第安部族继承神农炎帝建筑文化的金字塔,布列在美洲各地,尽管建筑风格有异,但都成为以人祭祭祀太阳神羽蛇的圣地,显现出部落王权的尊严。特别在建筑形制上,以四面等边三角形构成塔身的金字塔最多,它与埃及的等边三角形金字塔在结构原理上一致。等边三角形的斜面向上相交于一点,它的重心同在高度的1/4处,塔身自然稳固不倒。那末美洲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的渊源关系如何?
&&&&&&&&&&&&&&
二、埃及金字塔与美洲金字塔的渊源关系
震撼古今的埃及金字塔,至今遗存下来的有80座,修建于公元前2700年到前1550年,即埃及古王朝到中王朝时期。这些金字塔大多以巨大的等边三角形,竖立在呈正方形的基座之上,与玛雅人建造的三角形金字塔——四面以四个等边三角形构成塔身,竖立在呈正方形的基座之上,都是合乎“勾股定律”的巨大三角型建筑,这就存在着建筑原理的统一。
而且,最大的胡夫金字塔的原始设计,也是梯台型的,共7层、7个墓室,其中最大的法老墓的顶层,是一个用7块石板组成的合乎勾股定律的三角形,以后为了美观才建成整体三角形。而且,由伊姆霍特普设计,首建于公元前2650年萨卡拉境内的金字塔和奥西里斯王墓前的金字塔,也都是层级阶梯形的(图)(18);苏美尔地区公元前400年,也建有层级阶梯形的寺塔即金字塔,用生砖土筑成,下面的几级都没内室,实际上是一层层的金字塔台基,只有最上一层立有一个小庙。埃及人、苏美尔人的层级阶梯金字塔模式何来?,无疑来自印第安人和玛雅人的传播。玛雅人帕伦克城的铭文金字塔,也是7层台阶,在走下数百级阶梯的底层,有巴卡尔王墓室,特别是巴卡尔王用200多块宝石镶成的翡翠面具,影现出羽蛇——眼镜蛇的灵魂(19)。这又与埃及金字塔墓法老金面具额头的眼镜蛇装饰,表现出图腾灵魂观念、建筑理念与宇宙观念的“天人合一”(图)。
张光直《考古人类学》指出:西方文明价值体系的“戡天”思想,是“人类与自然对立”的观念,与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构成鲜明的对比。那末,埃及金字塔体现的“天人合一”,从何而来呢?我们追溯埃及文明开创的历史,可能是与羽蛇为图腾的中国羽人——印第安羽人相联系。据西方史学家希拉多德《历史》研究:“尼罗河流域的早期居民中,有亚洲人,也有非洲人,最早培育出来的禾本科植物(大麦、小麦),显然出自亚洲”。这与美国考古人类学家威尔士在《文明的溪流》一书所说相合,威尔士将在1、2万年前,居住西班牙南部阿济尔山洞里的“头戴羽毛”的岩画羽人(即印第安人),称为阿济尔人,他说“阿济尔羽人在西班牙南部转移时,就在北非、西亚最早开始了种植,建造田庄、城池和高大的金字塔、坟墓”(20)。瞧,埃及第四王朝建造的金字塔,塔前巨大的“狮身人面”的额部饰也以羽蛇——眼镜蛇为图腾标志,就与玛雅科潘金字塔阶梯上口里衔蛇的“狮身人面”像,及西北利亚马尔它遗址骨刻“身披狮皮”的女人像,渊源同出。
瞧,埃及金字塔与玛雅金字塔反映出建筑模式的统一。建于2500年的胡夫金字塔,占地面积25906平方米,高146米,边长227米,用230万块巨石砌成的等边三角形,竖立在基座上的正方形与东西南北四方相对应,蕴含着数学、天文学的神秘:四个底边周长除以高的两倍,正好等于圆周率;金字塔高度的平方正好等于它的三角形面积,塔的高度乘以10亿正好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我们看,玛雅人建于墨西哥特奥蒂瓦坎的太阳金字塔,由四面等边三角形构成的塔身,竖立为基座的正方形,也正与东西南北四方相对应,塔高65米,塔基边长225米,与胡夫金字塔基边长相等,而金字塔底边与塔高之比,也恰好等于圆周与半径之比。特别是考察家发现,埃及在公元前2700年建于吉萨的三座金字塔:基奥普斯金字塔、卡佛瑞金字塔及门卡尔金字塔,它们的建筑设计布局,相似玛雅人在墨西哥特奥蒂瓦坎建于公元前1000的三座金字塔;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昆兹奥考特(羽蛇名)金字塔,其分别高度为65米、45米、30米的建筑面积,黄泉大道的布局及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是按太阳系模型来建造的,它们之间的距离恰好表示太阳系行星的轨道数据。而它又跟埃及吉萨三座金字塔几乎重复一致(21)。特别是据考察家最新发现,这两处的三座金字塔,与观象制历所关注的行星、恒星相对应,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地上天国的支点。这就是玛雅三座金字塔与埃及吉萨三座金字塔的方位成排布局,同与古代制历有关的猎户星对应一起,猎户星座带上三颗星的大小与位置,完全相吻合(图)(22)。
我们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源头研究,被誉为“中国金字塔式”的彝族巫师向天坟,就是古传的观象台,贵州威宁盐仓彝族乌撒土司“苴穆阿切”的观台,像玛雅人的“巫师金字塔”,呈三级堆叠式圆台,台顶内陷凹成方形,即含“天圆地方”。向天坟其圆台周长217米,高47.3米,底部有一条从东到西的走廊,象征太阳运行的方向,也叫“灵魂通道”。这就与玛雅、埃及墓葬金字塔建制,一脉相传。遗于后世,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楼兰古城和王陵,按复原城墙计算,东城墙长333.5米,南城墙长约229米,安葬8座王陵大墓的陵区,占地40平方千米,其中称为“金字塔式”的典型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筑圆堆,呈八角五层的实心重檐建筑。八座王陵布局,由南向北排列,从高空俯视布列的图形,研究者认为似组成八卦图的定形方位。出土精美的石雕艺术中,有三面雕琢成的蟠龙柱,与玛雅神庙的石雕蛇柱相似;特别是这里出土了蛇伴“狮身人面像”,形成了共同图腾的渊源。位于新疆罗布泊的西夏楼兰古城,是古羌人后裔党项人的封建政权,建于公元1308年—1227年(23)。《氏族典》记“羌为姜后”。是姜姓神农炎帝的“天人合一”文化,创造了传播全国和全球的金字塔建筑文明。
&&&&&&&&&&&&&&&&
三、全球金字塔在天文学、数学上的内在统一
布列于全球的金字塔建筑,不但体现为太阳神羽蛇信仰的统一,而且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融合了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及伦理学在建筑学中的统一。
据我国学者华明先生《河图与金字塔》一文研究,由1—10十个数组成的中国《河图》与三角形金字塔在数字比值、倍数关系、方位等方面,都存在着统一的对应关系。埃及金字塔设计建造的长度是腕尺,其高为280腕尺,底边长为440腕尺,因此金字塔高与底边长之比为:380&440=0.63636……这个0.63636的比率值,同样存在于视为八卦之源的中国古老《河图》之中,《河图》(见图)为1—10十个数字组成,其中5与10居中,1、2、3、4分别与6、7、8、9相比居于北、南、东、西方,若用其中北方之数7(1与6相加),除以东方之数11(3与8相加),所得正好为7&11=0.63636……这就与埃及、玛雅三角形金字塔的斜率比值相等,丝毫不差。古代埃及人与墨西哥玛雅人一样,都懂得中国的《河图》,中国人也了解西方金字塔的设计比值,而且在实践中运用过这种斜率比值,建造了同样的金字塔陵墓,这便是山东曲阜的少昊陵(图),其图呈三角梯台形,塔底边长28.5米,高9.4米,如果用虚绕连成标准金字塔三角形,根据图中的数据,可推算出三角形的高度为18.2米,而其斜率比值亦基本相同。这就是《河图》数术与金字塔设计之间,表现为内在的统一(24)。
《河图》、《八卦》是制造历法的工具,原始的太阳历在神农“圆丘祀日”中产生。瞧,洞庭湖区,距今9000年前彭头山遗址刻画的&&&&&&&&
,在“天地阴阳交午”中重合为&&&&&&
形的八角太阳纹,即八卦太阳历,也是由八卦的爻符组成;至7000年的汤家岗出土八卦太阳历图中,伴饰有龙纹,就是“龙马负图出河”示意的《河图》(25),安徽凌家滩出土5000年前的八角太阳纹玉版,原来出于玉龟背甲之中,就含“龙龟负书”原意。《易卦》云神农“烈山氏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烈山氏得洛书,殷人因之曰归藏”。随着金字塔建筑与《河图》、《八卦》向西方的传播,曾经在希腊出土了3200年前的陶盆《河图》,就刻有中文古篆铭文《连山八卦图》,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也出土印了第安人7000年前一件彩钵,在钵底绘有一组6个易卦重卦符号(26)。这就是西方金字塔建筑术与中国天文历数和八卦、河图内在统一的具体史证。
世界史学家曾误将直角三角形定律(勾股定律),归功于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称为“毕达哥拉斯定律”,并认为公元前3世纪的希拉数学家阿基米德,是第一计算出π的正确数为3.14的人。然而,中国记入《周髀算经》的:“拆矩以勾广三,般修四,经隅五”
的“勾股定律”,在公元前1000年;早期传入希腊的中国《河图》、《八卦》及布列全球的“方”、“圆”、“三角形”金字塔等,它早就告诉人们:“正方形面积为四个直角形之和,圆的面积为πr2(3.1416)”,这正是玛雅金字塔由四个等边三角形的塔身竖在正方基座上的涵数。考察家克利斯马顿·凯瑞研究多提哈罕城的太阳金字塔,认为太阳金字塔基本上呈四方形,而且正好朝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塔的四方是呈金字塔式的等边三角形,底边长和塔高之比,恰好等于圆周与半径之比,太阳金字塔采用的是4π公式。当我把太阳金字塔的高度(233.5英尺)乘以4π,便能准确地得出其圆周长为233.5&4π3.14=2932.76,与实际周长2932.80英尺,只相差0.4英尺。这表明太阳金字塔与胡夫金字塔同样,“它的建筑尺码里都包含着一种数学密码和著名的数学常数π,多担哈罕城,两者之间的比率关系是π的两倍,而埃及却是π的四倍。这表明古代多提哈罕城,已知道如何通过用π这个因子,来乘以半径或直径算出圆周或者球体(例如地球)的圆周长来”(27)。
印第安人——玛雅人——埃及人—苏美尔人的金字塔,在天文学、数学密码的统一,都是来自中华“龙的传人”始祖神农炎帝的“圆丘祀日”和“观象制历”,从而形成了以羽蛇太阳神主世的“天人和谐”、“天人合一”,成为传播世界的宇宙观体系。中国授时制历的高台“圆丘”,就是最早的金字塔母体。这正如希腊哲学史学家格恩里研究的结论:“具体在一些天学、数学及其它一些科学技术方面,东方人超过了希腊,是希腊人的老师”(28)。
远古传播全球的“天人和谐”、“天人合一”价值的宇宙观念,为现代中国建设“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的战略奠基,必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天下大同。
(此文,《中国导向画报》社评为2007年“优秀论文特等奖”)
参注文论:
(1)(24)(25)杨青《洞庭湖区的龙文化》岳麓书社出版2004年11月
(2)储友信《湖南发现旧石器时代末期高台建筑》《中国文物报》日
(3)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第366页三联书店1999年9月
(4)老弓《发现之旅》中国文联出版1999年8月
(5) 《澎湖海:又一次失落的文明》《长沙晚报》日报道
(6)(7) (10) (11) (19)恺杰《玛雅未解之谜》第60—200页 戏剧出版社2002年10月
(8)(16)王海丰《文明的遗迹》第134页 青海人民出版2002年10月
(9)王奇志《良渚文化考古获重要成果》《中国文物报》日
(12)《辽宁红山文化女神庙及积石冢发掘》《文物》1996年8月
(13)实玮《七星河畔发现北斗七星祭祀遗址》《中国文物报》日
(14)韶华宝忠双《太昊八卦》转引《寻根》1998年1期
(15)胡尔克《中国百年考古大发现·城头山发掘记》兵器出版社2002年2月
(17)杨鸿勋《抚仙湖水下考古勘察的初步收获》《中国文物报》日
(18)(英)维洛尼卡·艾恩斯《神话的历史》第78页 希望出版社2004年3月
(20) (美)H·G威尔士《文明的溪流》第55、58页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
(21) (22) (27)克利斯马顿·凯瑞等《水晶头骨之谜》第153页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1月
(23)理弘《中国地理未解之谜》第58页转引 京华出版社2001年11月
(24)华明《河图与金字塔存在着内在的统一吗》《光明日报》日
(26) (台湾)邱光辉《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转引,第33页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28)海帆《发现之旅·希腊》第269页转引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建筑构图基本法则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田(UM) ( 17:00:51)。建筑构图基本法则——引领立面与体型设计的关键因素。 。类别:建筑设计随笔
浏览 (9029)
[原创]。标签: 建筑设计随笔。 。摘要: 自古以来,人类不断地寻找建筑和造型的表达形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由于受环境影响,以相互交流的作用,人们创造了早期的建筑,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生产活动的工具,并且对不同的形,色,质都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观,久而久之这些认识具有了广泛的意义,成为特定的符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符号形成为一门理论,引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去,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建筑构图基本法。。 。关键词:建筑物 构图 变化 美感 大师。 。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复杂体,所有建筑的诞生及使用都是由人类完成,其规划、设计、审美、消费以及感知的一系列过程所涉及的诸多评判的标准都不是简单的是或非可以绝对划归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非白即黑或0、1原理。在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定位一个建筑作品的优秀与否,这个评判和下结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灰色的概念,好或不好都是相对而言,是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标准或尺寸来进行衡量和评判。着中间就包含很关键的一点——建筑构图基本法则。。 。建筑设计是一个创作过程,是一个构图过程,完成一件设计作品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理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11:21:45|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建筑构图基本法则.DOC  形式美的规律&&多样统一的法则
  公共建筑和其他建筑一样,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古今中外的建筑,尽管在形式处理方面有极大差别,但凡属优秀作品,必然遵循一个共同的准则&&多样统一。多样统一,也称有机统一,也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系指建筑艺术形式美的创作规律,或称之为建筑构图原理。这些规律是人们通过长时期的实践,反复总结和认识的来的,也是大家公认的、客观的美的法则,如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视觉与视差等构图规律。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同样是所有建筑艺术形式的普遍法则;
  多样统一是所有建筑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原则,当然也是公共建筑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
  正确对待传统与革新的辩证关系。对传统创作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建筑设计中常用得一些形式美规律:
  主从与重点
  在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整体中,每一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倘使所有要素都竞相突出自己,或者都处于同等重要地位,不分主次,就会削弱整体的完整统一性。在一个有机统一体中,各组成部分应当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
  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
  古代美学家认为,简单、肯定的几何形状可以引起人的美感。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也强调:&原始的体形是美的体形,因为它能使我们清晰地辨认。&这些观点可以从古今中外的许多建筑实例中得到证实。
  对比与微差
  建筑功能和技术赋予建筑以各种形式上的差异性。对比与微差研究的是如何利用这些差异性来求得建筑形式上的完美统一。对比指的是要素之间显着的差异,微差指的是不显着的差异。就形式美而言,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
  均衡与稳定
  人类从与重力作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整套与重力有联系的审美观念,这就是均衡与稳定。对称的形式天然就是均衡的,但也可以用不对称的形式来保持均衡。除了静态的均衡外,也可依靠运动来求得平衡,这种形式的均衡称为动态均衡。
  韵律与节奏
  爱好节奏和谐之类的美的形式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倾向。韵律美是一种以具有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为特征的美的形式。 责任编辑:RDX
延伸阅读:
收藏分享:
&&&&&&&&&&
超值优惠套餐,适合基础好、时间充裕、自学能力强的学员
报名、考试不过,下一期免费学,适合提前备考的学员
高清智能交互课件,适合基础薄弱、希望高效备考的学员
签署协议保障通关,适合零基础、时间紧的学员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ol英雄之间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