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下着小雨,抓了条黄鱼做梦怀孕是什么意思思

&& 蝮蛇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其种下分类问题,颇多争论。这场争论长达60多年之久,主要是缺乏足够的根据以说服对方。为此,我们对全国各地的560条螟蛇标本及Maki(193)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鳞片数目、头型、色斑以及分布区域的不同,确定我国镇蛇可分为3个亚种,即中介亚种、短尾亚种及日本亚种。
中介蝮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东起内蒙古,西到新疆,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蒙新区及华北区的黄土高原亚区的西部。短尾蝮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南限约在北纬26°附近,属于东洋界华中区及西南区的一部分。但山西、河北、山东及东北三省是这两个亚种的同域分布区。Smith(1943)把蝮蛇分布的南限延伸到北部湾的一个小岛上,这是严重的错误,他所说的这个小岛叫做小龙山Syoryuzan岛,其实就是蛇岛,在辽东半岛南端的西面,并非雷州半岛的西面。
秦岭是黄河和长江水系的主要分水岭,从古生代到现在,一直起着我国南北两大部分的分界作用,所以在动物地理的分布上,都认为是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天然障壁,这不仅对鸟兽有效,对蛇类的分布更为有效。但秦岭东段从伏牛山往东,山势突然低落,与华北平原接壤,分布于秦岭以南的短尾亚种通过这个地区与古北界的中介亚种相遇,形成两个亚种的同域分布区。
明显而有趣的例子是:在陕西,洋县和周至两地相距甚近,但中间隔着秦岭主峰太白山及首阳山,在山南洋县采到的蝮蛇是短尾亚种,在山北周至采到的则是中介亚种,表明秦岭对这两个亚种是起着地理隔离的作用的。
日本亚种在我国只分布在台湾省,与日本群岛所产的相同。中介蝮数量特多的地方,已发现有两处,一处在黑龙江西部,靠近蒙古的卓山车站附近,站北共有6个山头,长约3公里,宽一两公里不等,是铁路局的采石场,其中1~3号山头因蝮蛇太多而停止开采。另一处是蛇岛,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过去有人(长谷川秀治,1932)估计岛上有蝮蛇50万条,这显然是夸张了。1957年在岛上考察之后,我们估计大约有5万条蝮蛇。最近辽宁蛇岛考察队在岛上作了数量分布调查,认为现存蝮蛇约有2万条,这和我们当时的估计比较接近,因为该岛在1959年以后曾遭火灾及滥捕,损失的蝮蛇是相当多的。
蝮蛇多生活在平原、丘陵及山区,栖息在石堆、草丛、水沟、坟堆、灌木丛及田野中。短尾蝮的洞穴多在向阳的斜坡上,洞口直径为1.5~4.5厘米,洞深可达1米左右,大多利用蛙、鼠等挖钻的旧洞。蛇岛的中介蝮多栖息在石缝、草丛及树枝上,静止不动,头部仰起向着天空。当小鸟停落在它附近时,即迅速向小鸟袭击。常见一棵小树上有几条蝮蛇。在一株高约两米的栾树上曾见有21条,一棵樱树上见有25条。小鸟稀少时,多潜伏于草丛及石缝中。例如:日,岛上小鸟极少,所捕获的413条蝮蛇中,草丛里捕到的占54.52%,岩石上捕到的占43.61%,树上捕到的只占1.87%。
温度对蝮蛇的影响
温度是决定蝮蛇活动的一个主要因素。短尾螟在2~38℃下能正常活动,最适温度为20~30℃。在浙江,野外捕到它的最低温度为9℃。在蛇岛,气温在4℃以上,即见中介蝮出来活动。
在饲养条件下,7℃时,还看到短尾蝮饮水及张口咬物,到5℃即盘团不动。蛇岛中介蝮的耐寒力稍强,0℃是它们自由活动的下限,此时,蛇体静止,仰头不动,对小白鼠没有咬物反应,但碰触蛇体还能稍稍移动。当气温降到-3℃时,头部即平俯于箱底,经过8小时,在42条中,僵硬的有4条,碰触无反应的16条,碰触有反应的21条,碰它能动的只有1条。把它们移置10℃气温中,僵硬的经9小时复苏,无反应的经2.5小时全部复苏。在-5℃下,20分钟内活动正常,到40分钟即呈现半僵状态,触之能微微移动,60分钟后针刺蛇体尚能稍稍蠕动,90分钟后针刺无反应,150分钟后针刺眼眶无反应,移人20℃恒温箱中,半小时后复苏。在-10℃下,20分钟内正常,到40分钟针刺蛇体已无反应,到70分钟,针刺眼眶亦无反应,过半小时取出,移人20℃温箱中,未见复苏。由此可见,针刺眼眶无反应,是中介蝮接近死亡的下限,移置适当气温中,还能苏醒。
对于高温,短尾蝮在30~35℃时,都避开向阳处而躲到荫蔽的地方去。其体温随气温而上升,升到25~30℃时,常盘曲不动,高于30℃,即开始骚动,呼吸加快,高于35℃时,则剧烈窜动,呼吸迫促,高于40℃时,大多死亡。蛇岛中介蝮在45~50℃高温下,经过1小时才进入昏迷状态。昏迷5分钟后,用冷水冲洗,仍能恢复其生存能力,对高温的耐受性并不比温热地区的短尾蝮差。
冬眠是动物度过低温不利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浙江短尾蝮大致从小雪(11月23日)开始人洞冬眠,大雪(12月7日)后绝大多数都已人蛰,到第二年惊蛰(3月6日)前后出蛰。但在冬眠期中,气温回升时,可中断其休眠,暂时出来活动。这和Fitz Si mons(1962)所观察的蛇类并不连续冬眠的现象是一致的。蛇岛中介蝮的冬眠期远较短尾峻为长,在笼饲条件下,10月下旬就开始不吃东西,到第二年4月才进食。冬眠期的死亡率高达43.37%(Hirth所研究的3种蛇,过冬的死亡率为34~50%)。在蛇岛,冬季最低气温通常为-15℃左右,冻土最深可达1米。越冬的中介蝮如不能钻到1米以下的土壤或洞穴中去蛰伏的话,是难以活下去的。这可能是蛇岛蝮蛇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1975年辽宁省蛇岛考察队在4月中曾挖掘一冬眠洞穴,洞口宽约5厘米,为扁椭圆形,洞外有少量腐殖土、枯枝叶及零星蛇粪,靠近洞口,可闻到蛇的腥味,洞长约五米,其中有3条中介蝮,反应和行动均甚迟缓,状似刚刚苏醒,表明它们是利用较深的天然洞穴越冬的,并能群聚过冬。短尾蝮亦会群聚冬眠,在皖南和杭州都曾发现它和赤链蛇、鸟风蛇、白条锦蛇同穴冬眠的现象。在国外,Lesuyak(1962)曾在一个沙鼠的洞穴里(深160厘米)发现有16条蝮蛇在一起过冬。
关于季节活动,辽宁蛇岛考察队认为岛上蝮蛇“在4月中旬陆续出蛰后,5月前后大量采食,形成活动高潮,7月前后基本上不取食,进入夏眠,活动处于低潮,9~10月前后又大量进行采食,形成第二个活动高潮”。
短尾蝮的季节活动,据胡步青等的研究,从2月份(月平均温度为5.3℃)起活动开始上升,到6月份(月平均温度为24.6℃)达到最高峰,此后,7~9月(月平均温度为28.8~23.3℃)活动继续下降,到10月份(月平均温度为17.3℃)又略有回升,接着,活动又继续下降直到冬眠状态。
蛇岛中介蝮每天有两个活动高峰,即5~10时和15~19时。中午前后活动较少。杭州短尾蝮的昼夜活动亦有两个高峰,在芒种(6月5日)为12时(27℃)和22时(24℃),在秋分(9月25日)则为10时(26℃)和24时(22℃);而在炎热季节(立秋),其活动以上半夜为最多,中午前后最少。
光照对蝮蛇的影响
短尾蝮对光照的反应,因气温高低而有所不同。在炎热时多避光,在寒冷或暖和时则向光。它在全年12个月中,中午12时的出现率以7月份为最低,其次为8月份。而子夜零时的出现率适相反,以7月份为最高,6月份次之,说明它的活动频率不仅与光照有关,亦和气温有关。
雨水对蝮蛇的影响
小雨对蛇岛中介蝮的活动没什么影响,但雨后放晴、天气潮湿时,上树的较多,这与其说是雨水的影响,还不如说食物在起作用,因为这时小鸟活动最为频繁。已经上树的蝮蛇,亦不因风雨而离开。
短尾蝮在浙江,雨天及雨后上树的较多,在贵州则晴天比雨天出来活动的为多,这可能由于贵州是高原,气温较低的缘故。
蝮蛇很需要饮水,缺乏饮水,会缩短其寿命。蛇岛中介蝮能吮吸东北石竹花瓣上的露水,亦会吮吸地面上的积水。在笼饲时,亦观察到蝮蛇经常喝水。有人(Lop,1970)认为在缺水的情况下,水对蛇的化学感受器是一个强有力的刺激物。
蝮蛇的食性
蝮蛇为广食性的种,这是它分布广阔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主要以脊椎动物为食料,包括泥鳅、鳝鱼、蛙、蜥蜴、鸟、鼠等,个别蝮蛇胃内发现蜘蛛,恐怕是吞食了蛙的缘故。蛇岛蝮蛇主要吃小型候鸟,在剖检的82例中,共有21种小鸟,属于3目8科,主要为雀形目的树栖种类。在地面活动的蝮蛇亦捕食鹌鹑、黄脚三趾鹑及鸫类等地栖性鸟类,也袭击体型较大的松雀鹰、山斑鸠及黑枕黄鹏等,但不能吞食,在蛇岛常可捡到这些鸟类的尸体和残骸。偶尔,它亦吞食褐家鼠。刚生出的小蝮蛇,全长280~330毫米,即能吞食黄眉、柳莺这样大的鸟,但它主要吃蜈蚣、长头蜈蚣及鼠妇。小螟蛇吃蜈蚣,这是世界上头一次记载。
在笼饲情况下,曾有全长为360毫米的中介蝮吞食全长为240毫米的虎斑游蛇,过了13天才排出粪便。在浙江,曾发现短尾蝮吃眼镜蛇的幼体。中介蝮亦会吞食其他中介蝮(秦耀庭,1960)。有一次,两中介蝮争食一小白鼠,甲蛇咬住鼠头,乙蛇咬住鼠足,均咬住不放,甲蛇吞咽头部比较顺利,不到10分钟,已把鼠吞了进去,乙蛇的头部也被吞人,约经半小时,一直吞到第十个横斑,不能再吞了,才把乙蛇吐了出来,刚被吐出的乙蛇,处于假死状态,但不久即逐渐恢复其活动能力。
在国外,Lesnyak(1964)剖检了50条蝮蛇,蛇体全长为400毫米的主要吃昆虫(60.6%),全长为400~500毫米的主要吃蜥蜴(46.1%),而大的蝮蛇则主要吃啮齿类动物(64.2%)。
蛇岛中介蝮能吃比它头部大得多的食物。1957年7月,在岛上剖检一雄蝮(体重153克),从胃里剖出一只鸟,重62.5克,体长232毫米,体周长为134毫米;1973年从一蛇胃中剖出一鸟,体周长为150毫米,直径为47.7毫米,为该蛇口腔横径的1.7倍。
蝮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一次可吞食1~2只小白鼠或麻雀,能连续吃3~5只。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小白鼠5~6分钟即可吞人,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Barton认为非洲岩蟒只有在确定捕获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时,才开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断捕获物头、尾的能力。
蝮蛇的食性和其栖息地能供应的食物种类有关。例如杭州艮山门外郊区,蛙类多、生活在这里的短尾蝮主要吃蛙,金华卫校附近多鼠,该地蝮蛇主要吃鼠;蛇岛小型候鸟多,岛上的中介蝮主要吃鸟,这种习性在笼饲时亦表现出来。如果同时投给鸟和鼠,常常先吃鸟、后吃鼠,这是它们长期适应蛇岛多鸟环境的结果。艮山门外和金华卫校附近捕获的蝮蛇,在宠饲时,亦有先吃“习惯食物”的现象。
蝮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Skoczylas(1970)观察到游蛇在5℃气温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时消化仍然很慢,消化过程长达6天左右,在25℃时,消化才加快进行。蝮蛇也有类似的现象。
在蛇园或蛇笼中,蝮蛇除捕食外,很少活动。蛇岛上的蝮蛇在树枝上能长时间静止不动。
试验的结果表明,蛇岛中介蝮食后的增重率(排粪后增重/摄人食物重),最高可达72.7%,最低的亦有6.4%,平均为33.4%,世界上恐怕没有一种动物对食物的利用率能达到像蝮蛇这样的高度,至少在脊椎动物里是如此。但它的分解代谢却很低,尤其是在冬季,在10℃室温下,完全处于饥饿状态,其体重却很少减轻,饿了132天,体重减少率(减少的体重/原体重)仅为2.3%~12.0%,平均减少5.0%。蝮蛇所以能忍耐长期的饥饿,是和这种代谢方式分不开的。蝮蛇的耐饿能力跟饮水与否有密切关系。在供水条件下,蛇岛中介蝮可耐饿80~392天,平均活148.4天,体重平均减少24.7%;不供水,只能生活34~107天,平均活78.2天,体重平均减少33.6%;刚生出的小蝮蛇,只供水,不给食物,亦能生活很久,最长的活346天,平均活274天,体重平均减少24.3%。
蝮蛇的繁殖习性
蛇岛中介蝮的性比为100(○十):98?。在岛上,5、8、9、10月都看到过蝮蛇交配,上下午都有。其中一例在10月6日10时30分发现,在海拔约150米处的叶底珠的树枝上。当时多云,气温为16.6℃,开始时,雄蛇伏于雌蛇体背,其尾部绕过树枝与雌蛇尾部缠绕,雌蛇静止不动,不久,即进行交配,雄蛇稍向前移,同时频频点头,当雄蛇头部与雌蛇头部接近时,雌蛇微微抬头,并点头,到10时48分,雄蛇尾部下垂,交接处分开,此时两蛇仍静止不动,经人惊扰后,雄蛇才开始爬开,而雌蛇迟迟不动。
杭州短尾蝮在饲养条件下,曾见到在4、5及9月交配。怀卵数(肉眼可见的)为5~30枚。一次交配的精子可以贮用3年,第一年产仔7条,第二年4条,第三年为14条。
蛇岛中介蝮的怀卵数为5~46枚,其数量随着蛇的全长增加,但全长超过800毫米的,怀卵数明显减少。卵巢的平均长度亦随全长增加,全长超过750毫米的,则有所减少。至于睾丸及半阴茎,全长为651毫米的雄蝮中,已经达到完全发育的程度。
蝮蛇为卵胎生。中介蝮6~9月份都能产仔,每窝2~7条,平均4.3条,死胎占19.1%。初生仔蛇全长为219~341毫米,平均为300毫米,291~330毫米的占总数的75.9%;其体重为6.0~18.0克,平均为13.2克,10~16克的占总数83.3%。
母蝮产前几天常常不吃不动,性较凶猛。产仔开始时,泄殖肛孔前面逐渐膨大,尾部翘起,蛇体收缩蠕动,泄殖肛孔张开,有的则排出大量粘液,当包在透明膜中的仔蛇产出约40毫米时,仔蛇卷在膜内,清晰可见,到产出60毫米时,膜破,仔蛇突然弹伸而出,头部扬起,慢慢摇动,作向外挣扎状,同时,母蝮继续收缩,仔蛇即迅速产出。有时到产出后膜才破裂。仔蛇没有卵齿,在肛鳞前15~16或16~17腹鳞之间有“脐带”,仔蛇爬行时,带被擦落,此时可见有脐缝,但很快就消失,不久即进行第一次蜕皮,蜕皮后,仔蛇的全长可增加10毫米左右。产仔绝大多数在一天内产完,在29条母蝮中,一窝产6仔的,其产程为8小时30分,只有一条母蝮先产2仔,过了3天又产出4仔。绝大多数均在白天产出。母蝮产仔后,体重显著减轻,一是由于仔蛇脱离母体,二是仔蛇从母体带出一些液体,三是产仔时的能量消耗,后两者所失体重占产前体重的5.1%~44.8%,平均为17.9%。
浙江短尾蝮产仔期为8~9月份,产仔数为2~12条。每窝仔蛇在5条以内的,5~6小时产完,5条以上的需要36小时才产完。初生仔蛇全长为140~170毫米,比中介蝮的仔蛇小得多。
蝮蛇生长的速度决定于它活动季节的长短与食物的丰富程度。一般来说,仔蛇经过两年左右即可达到性成熟期。
蝮蛇的定向行为
蛇岛中介蝮具有定向活动能力。把它抛人海中,能对着岛的方向游过来,屡试不爽。辽宁蛇岛考察队还发现蝮蛇有返回原栖息地的能力。带有标志的蝮蛇头一天下树后,第二天能回到原来栖息的树枝上,等候捕鸟。曾见数例蝮蛇因受惊而他去,不久又返回原处。有趣的是黄榆树上的一条蝮蛇,于日下午4时许下树,第二天6时45分自树基开始上树,爬爬停停,前后上下经过9个树枝,历时53分钟,最后到达原树枝,在原位置原姿态栖息。到10月6日,时隔6天,仍在原处栖息。奇怪的是到1974年6月,隔了8个多月,又在原树枝上发现了这条蛇。可见其定向能力之强。
蝮蛇的蛇毒及其毒性
中介蝮毒腺的重量及毒牙的长度是随着全长而增加的,但全长超过800毫米的,则有所减少。其毒腺重为50~310毫克,平均163毫克,雌雄无差别。毒牙长为4.5~10.0毫米,雌的平均为7.3毫米,雄的稍长。
短尾蝮的毒牙长为3.5~65毫米,平均为5.1毫米,远较中介蝮的为短,这是由于它的体型较小而短的缘故。
中介蝮(全长600毫米)咬物一次的排毒量为82.4毫克,短尾蝮(全长645毫米)为50.8毫克。排毒量不仅因亚种而不同,亦和蛇体大小有关,例如短尾蝮,全长为300~399毫米的,平均每次排毒干重为6.24毫克,400~499毫米的,为17.45毫克,500毫米以上的为31.98毫克。并且排毒量也因蛇体的生理状态及环境不同而有差异。饱食的毒蛇,排毒量很少。大约有20%的毒蛇咬伤不出现临床症状,与此有关。
对被咬伤的动物来说,变温动物的抗毒力常较恒温动物为强。对于人来说,个体也有差异,对蛇毒敏感的人,毒性反应也较大。对毒蛇本身来说,毒液的主要作用是捕食和消化食物,其次才是防御天敌。所以Porges(1953)从生理生化的角度来看,认为蛇毒的生物学意义主要是它的消化功能。蝮蛇也不例外。这不难理解,因为毒腺是从唾液腺进化而来的。被蝮蛇咬死的动物,尸体容易腐烂,与毒液中的消化酶、特别是和蛋白质水解酶有关。
蝮蛇虽有抗同种蛇毒的能力,但毒量大时,也会出现中毒症状,互咬或自咬也会中毒,以至于死亡。奇怪的是被咬的蝮蛇有大量喝水的现象。在其他毒蛇中,亦有互咬或自咬中毒致死的例子。 复制必死!
&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炎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刘基刘基,字伯温,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日,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终年65岁,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旧属处州府青田县),故时人称他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为刘诚意。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至顺四年{1333年)23岁的刘基,一举考中进士,开始步人仕途生涯。他立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腐败,使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屡遭磨难贬抑。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成为参赞军务的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张良)也”。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攻下了南京外围的重镇太平,杀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花云。他还在太平立国,自称皇帝。调集舟师,从江州向东直指应天。声称此役有张士诚配合,攻陷应天,指日可待。在陈友谅的嚣张气焰面前,朱元璋的部将感到局势紧张。有的主张出城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弃城转移,也有的主张献城投降。诸说纷纭,莫衷一是。朱元璋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问站在一边默不作语的刘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先斩主降者和言逃者,才能破敌获胜。他说,陈友谅劫主称帝,骄横一世,其心无日不忘金陵。现在气势汹汹,顺江东下,乃是向我示威,逼我退让。我们不能让其得逞,只有坚决抵抗。他又说,常言道,后举者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他们行军千里来犯我,既是疲军,又是不义,而我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待敌深入后,我以伏兵击之,自当必胜。这一仗对我们来说关系重大,一定要打好。刘基的一番话,坚定了朱元璋抗击的决心,他采纳了刘基的计策,巧出奇兵打败了陈友谅的进攻。朱元璋不仅取得了保卫应天的胜利,还一鼓作气收复了太平。巩固了金陵这块根据地。此役仅在刘基投奔后的两个月,充分显示了刘基卓越的军事才能。陈友谅虽退守江西、湖北一带,但他和张士诚仍然是朱元璋的主要劲敌。为了扫平群雄,北定中原,最后推翻元朝政权,朱元璋军中对东张西陈两个战略方向,持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将领主张先易后难,即先打张士诚。这一战略思想对朱元璋也产生了影响。刘基的主张则相反,他认为张士诚生性怯弱,胸无大志,只求自保,这种人不足为虑。陈友谅野心勃勃,力量也强,又据长江上游,对我威胁最大。若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定会乘虚攻我;可是如果先讨伐陈友谅,张士诚则不一定敢轻举妄动。故当先除陈。陈氏一灭,张氏自孤,存亡便由我了。陈张既平,就可拥麾北上,席卷中原,大业便可告成了。刘基的分析高瞻远瞩,应该说是朱元璋扫平四海、建立大业的唯一正确战略方案。朱元璋采纳刘基之计,决定先征陈友谅,再攻张士诚,在全面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亲率三军溯长江西征陈友谅。先攻安庆不克,刘基知陈友谅重兵驻防安庆,其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定空虚,便建言马上转攻江州,果然一举而下,陈友谅弃逃武昌。不久,陈友谅部臣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以保留部队为条件前来议降,朱元璋从刘基劝,接受胡的条件。胡降,其他守将见此纷纷前来纳款,整个江西很快并入朱元璋的版图。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北上解小明王韩林儿安丰被围之际,从武昌率军倾城而出,围攻洪都;想守回这一重镇。守将朱文正力拒抵抗,两军相持多日。七月,朱元璋率大军南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上。刘基日夜侍随朱元璋左右,参与军机。两军鏖战,血染湖水,双方死伤惨重,最后在湖面上相持不下。这时刘基向朱元璋献计,建议派重兵扼守鄱阳湖四周出口之处,以困陈友谅。不久,陈友谅率残军突围。想从小港汊口处逃窜,结果被朱元璋军扼住。陈友谅战死,余军大溃。消灭陈友谅势力以后,朱元璋马不停蹄,立即又挥戈东进,征伐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张士诚走投无路,自缢身死。自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尽归朱元璋所有。朱元璋对刘基说:“先生是我创立江山的第一等功臣。”刘基还有许多出其不意的战术,每遇战事往往以奇计制胜。在打江州时,他见江州城墙沿江而筑,又很低矮,便授意在战舰上建造云梯天桥。夜间驶到城墙脚下,将天桥架在城墙上,士兵缘梯而上,顺利破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奔母丧从处州返金陵,途经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正适张士诚部来犯,严州守将李文忠要出兵迎击,刘基劝阻说,不出三日,敌人会自己退走,到时出兵追击,可获大胜。李文忠听从了刘基的劝说。第三天黎明,敌军果退,李文忠出击,大胜而归。刘基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不仅使同僚下属钦佩不已,也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与尊敬。朱元璋将他比作汉代谋臣张良、尊称他“老先生”而不呼其名,经常和他一起商量军政大事,有时遇有重大决策,仅召他一人进密室相议,一谈便是半日。朱元璋有时对他几乎到了依赖的程度。刘基母亲故世,他想告假回乡奔丧,朱元璋舍不得他离开,婉言挽留而不准假。后来勉强准了,还不时写信到青田乡里请教军政大计,刘基则详细分析答复,总使朱元璋非常满意。尽管这样,最后朱元璋还是提前召他回来。见人主如此诚意待己,刘基也以朱元璋为不世之遇,悉心辅佐,知无不言,为朱氏大明王朝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高启
明代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高启青年时代即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目的。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模拟痕迹。不过他才思俊逸,诗歌多有佳作,为明代最优秀诗人之一。
高启作官只有三年,长期居于乡里,故其部分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看刈禾》等。这些诗没有把田园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如《湖州歌送陈太守》写:&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芜,下田没,中田有麦牛尾稀,种成未足输官物。侯来桑下摇玉珂,听侬试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终阕,几家愁苦荒村月。&又如《练圻老人农隐》、《过奉口战场》、《闻长枪兵至出越城夜投龛山》、《大水》等诗,还描写了农民在天灾兵燹下的苦难。这些作品,是高启诗歌中的精华部分。
高启诗中十之八九是个人述志感怀、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这类诗歌,有时也对统治阶级微露讽刺。如五古《寓感》其七云:&大道本夷直,末路生险□,杯酒出肺肝,须臾起相疑。田□排窦婴,赵高诬李斯。倾挤不少假,权宠实灾基。&对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进行了揭露。又如他去官后的《太白三章》之三:&新丰主人莫相忽,人奴亦有封侯骨。&实际上是讥讽明朝新贵的。但高启思想比较复杂,他也写了不少感沐皇恩、遁世消极的诗,未能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高启诗在艺术上有一定特色。首先,他的某些诗崇尚写实,描摹景物时细致入微。如&江黄连渚雾,野白满田冰&;&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犬随春□女,鸡唤晓耕人&等句,均产生于生活实感,新颖逼真。其次,注重含蓄,韵味深长。如《凿渠谣》:&凿渠深,一十寻;凿渠广,八十丈。凿渠未苦莫嗟吁,黄河曾开千丈余。君不见,贾尚书。&只是寥寥数句,收煞处戛然而止,给人以深远的回味。再次,用典不多,力求通畅,有些只有数句的小诗,更具有民歌风味。如《子夜四时歌》之二:&红妆何草草,晚出南湖道。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明白如话,亲切动人。这些诗的创作,与他乡居时多与下层人民接近有关。高启的诗,对明代诗歌影响较广,以致有人把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
高启也写词,大多内容平泛,情调低沉,逊于他的诗作。他的散文,独创性不多,但《书博鸡者事》一文很有光采,它塑造了一个敢同豪绅斗争的义勇少年形象,语言凝炼,情节动人,有唐人传奇之风。
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5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今通行《四部丛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据此影印。高启的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
后因为文章触犯朱元章,被腰斩与南京城!据传说高启被腰斩后并未死去,但是朱元璋亲自监斩,高启被拦腰截断后,用手蘸自己的血连写三个&惨&字.自此后朱元璋夜夜做噩梦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餐桌文化山东人素善饮,天下皆知。但本人作为一个山东人,浪迹酒桌十余年,发现山东人其实论酒量比不上蒙古人,论饮酒的猛烈程度比不上东北人。但是,山东人酒桌上的风俗和礼节多,喝法也多。这些东西好坏搀杂,有些增进气氛,而有些则让人不喜欢,这里给各位说个一二。
先说入座。山东自古是礼仪之帮,所以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是不能马虎的。酒桌上,一般冲门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东家的(就是买单请客的人),酒桌上有时戏称为“庄主”;
在他的对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主陪”。这两个位置各地叫法有点差异,但意思差不多。
外地的朋友若是弄不清除其中的原委,告诉你个简单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叠法就可以分辨出来。这两个位置的餐巾的叠法是与众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折叠成圆筒形状,插在杯子里面的。而主陪的餐巾则是叠成扇面状的。其位置的餐巾则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状。整个餐巾的布局有点象是展翅的凤凰。定好了这两个位子,别的位置就好确定了。坐在主人右面的是“主宾”,左面的是“次宾”;主陪两侧,右为上,也比较重要,一起吃饭时最好不要错了。其余的位置宾主可以随便坐,酒桌上戏称这些人是“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没有”三宾”、“四陪”的叫法。
宾主落座,开始倒酒。山东人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大碗喝酒。这似乎有梁山好汉之遗风。如今虽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不用的。你若是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看到山东人用那种三钱的小酒盅喝酒,那纯粹是在扯淡。山东时下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究竟是什么人最先时兴起来的这种杯子无从考证,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酒一般是白酒,度数一般是38度左右(山东人并不太喜欢喝高度酒)。当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入席后每位先满上这样的一杯,叫门前杯。意思是让各位自扫门前雪。这杯酒是每位到场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对主人或者东家的不尊重。这第一杯酒当然要由主人带领大家喝。主人一般要有一个开场白,客套一番,然后定个标准。就是说这杯酒要分几次喝完。一般是6次,叫“六起”。“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的意思,图个吉利。这样大家在主人的带领下,边喝、边吃、边说话。这个酒一般不碰杯,山东人叫“碰杯喝了不算”。但是在举杯的时候可以在桌子上点一下,叫“过电”。经常可以在饭店里面听到这样酒杯磕碰桌子的乒乓声。酒桌戏称“丐帮开会”。
等主人带领大家满饮此杯,该轮到主陪发言了。同样是客套一番,也带领大家喝一杯酒。一般情况下,两杯酒下肚就在半斤以上,主客面红耳赤、脚下升云。这个时候,主人宣布礼毕,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了。注意了,这个自由活动可不是真的让你出去活动一下醒醒酒,而是可以和任何人单独喝酒了,而且喝多喝少可以不加限制。一般这个时候,客人要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谢意,一般第一轮是主宾与主人,次宾与主陪,依此类推。在这期间,是酒桌上气氛最活跃的时候,宾主的关系一下子能拉近许多。但这个时候往往是比较头疼的时候。因为此时已经有半斤白酒下肚,期间劝酒的花样有多,特别容易喝醉。
比如有一种在酒席间斗酒的捉瓶子游戏本人就深恶痛绝。就是比赛双方一人一捆啤酒(10瓶),桌子中间放一瓶。比赛的人没喝完自己的那一捆啤酒以前,不能碰桌子中间的那瓶。等自己的啤酒喝完了,先抓取中间的啤酒喝的算胜利。这种玩法老狐狸只玩过3次,2胜1负。第二天别提有多难受了。还有喝日子的,就是一年12个月,必须说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否则要喝酒,说的出别人喝。往往是还没说到10月份,人就开始胡说八道了。
一般山东人请客,酒桌上必定要有鱼。鱼在山东算“大菜”,酒桌上叫“大件”。别看什么山珍海味,和鱼相比也只能叫“小菜”。不是山东人稀罕鱼,主要是图个吉利,“年年有余”嘛。一般上鱼的时候,鱼头冲客人,表示对客人尊重。这个时候,客人要喝鱼头酒,尾巴方向的人要喝鱼尾酒,一般是“头三尾四”,然后大家一起吃鱼。剩下的鱼骨头一般不撤,等主人叫端走再用剩下的鱼骨头做个汤的时候,其实是在说:酒席进行的差不多了,该结束了。鱼骨头作的汤叫“杂鱼汤”,就是把鱼骨头和碎鱼肉加汤,加胡椒、醋再炖,味道很鲜美。没喝过的朋友可以自己做来尝尝,既好吃又不浪费。等汤上来了,大家喝掉个子的杯中酒,吃饭,然后筵席结束。
山东人喝酒时间一般比较长,除了一些礼仪性的筵席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外,一般酒席时间要超过3小时,而一些挚友之间的聚会则时间更长。所以在山东除了酒量小的,一般人一场酒要喝个半斤八两吧?等酒席结束,大部分肯定是舌头大了、步子歪了。特色小吃http://www.2china8.net/xiaoChiClass.php?province=%C9%BD%B6%AB山东饮食习俗山东饮食风俗,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地近京津,受京津影响和影响京津都较深刻。沿海和海岛渔区、山区、平原、湖区、城市、古镇又因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情况不同,传统文化不同,个个呈现出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山东饮食风俗深深地烙上了地域的印痕。
山东食俗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独具特色的饮食方式和烹调技艺,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菜肴风味被誉为中国四大风味菜系之一。山东日常饮食、节时习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山东饮食的地理资源
山东是中国的一个沿海省份,地处黄河下游,胶东半岛东伸入海。山东地貌千姿百态,境内有广茅的、逶迤起伏的丘陵和山地,以及浩渺的湖泊和肥沃的黄河三角州。这里膏壤沃野,资源丰富,为山东食俗的独特个性的形成,准备了丰厚的先天基础。
山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开发较早、较好的农业地区,特别是山东平原大部分地区,农田开发已很普遍,水利设施也较齐全,就使得山东大部分地区的种植业非常发达,成为本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和食物来源。相反,随着开发的逐渐发达和普遍,自然采集越来越少,山珍几乎在人们的食物资源中消失了。就是山菇、木耳这些依靠自然生存的菌类,也有了人工培育的相类品种,因此,从粮食和蔬菜瓜果、菌类等食物资源来看,山东地区的食物资源主要是农业产品和人工培育产品。季节以外的蔬菜瓜果,多为蔬菜大棚人工培育养殖的产品。其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大米、玉米、大豆、谷子、地瓜、高粱等;作物有棉花、芝麻、花生等。其蔬菜瓜果更为丰富,几乎一年四季皆有生产。菜类以大白菜、萝卜、土豆、苔菜、莴苣、圆葱、香椿、芹菜、小白菜、蔓青、腊菜、小茴香、扁豆、金针、芋头、碗豆、姜、地环、根达菜、苤蓝等;瓜类大体分为鲜食和菜用两种。鲜食者有西瓜、打瓜、甜瓜、脆瓜、面瓜、肘瓜、香瓜等:菜用者有黄瓜、稍瓜、西葫芦、冬瓜、南瓜、菜瓜、饭瓜、吊瓜、搅瓜、丝瓜、方瓜、鼎足瓜、葫芦、瓠子等:食用菌类有野生和家养两大类。野生的有鸡腿蘑、伞盖蘑、茅寓寓、枣蛾、木耳等;家养的有平菇、香菇、黑木耳、银耳、猴头菇、鸡腿菇、金针菇、口蘑等。
肉类食物资源,主要来自家庭饲养和农场集体饲养的禽畜产品。一般是猪肉为第一大宗,牛、羊肉为次;禽类中鸡肉为主,其次为鸭、鹅、鹌鹑、珍珠鸡等仅有少量供应。因为农田的极度开垦,农业种植的·发达,使得可以放牧的土地越来越少,平原地区几乎没有了自由放牧的可能,仅在部分山区和滩区还保留了很少的自然生存的草地。因此,家庭饲养就成为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猪和鸡在家庭中宜饲养,故其为主,牛、羊需要部分放牧,就少一点;鸭、鹅需有部分水源,也受到饲养条件的限制,故为其次。禽畜主要有猪、牛、羊、驴、马、骡、兔、貂貉、鸡、鸭、鹅、鸽、鹌鹑、鸟等。
山东的水资源相对来说,越来越少,首先是淡水水源及淡水湖区,河塘逐渐缩小、退化,除了微山湖区、东平湖区、马踏湖区等很少的几个淡水湖区还有部分野生采集以外,山东的淡水产品主要靠淡水饲养和人工培育来获得。其次是海洋及海河滩涂地区,由于近几年的捕捞设备的先进和扩大,使得近海几乎没有了原来的盛产的山东特产海味品种,如大对虾、黄花鱼、鲅鱼等。远洋捕捞和滩涂养殖,就成为海产品的主要来源。淡水湖泊主要水产品有鱼、虾、蟹、蛤。具体说:有鲤鱼、草鱼、鲢鱼、黑鱼、罗非鱼、鲫鱼、甲鱼、鳝鱼、鲶鱼、鳜鱼、虹鳟鱼、青虾、中华蟹、毛蟹、河蚌、河蛤等。东部沿海盛产各种鱼、贝、
虾、蟹、澡等海味。具体说有:加吉鱼、青鱼、黄花鱼、鲅鱼、鲐鱼、偏口鱼、梭鱼、刀鱼、带鱼、银鱼、
老板鱼、沙丁鱼、鲳鱼、辫子鱼、鲨鱼、舌头鱼、拨皮狼、鲍鱼、鲜贝、干贝、鱼翅、海参、海螺、海肠子、牡蛎、文蛤、毛蚶、天鹅蛋、蛏子、蚬子、对虾、鹰爪虾、琵琶虾、白虾、梭子蟹、石甲红、乌贼鱼、鱿鱼、海胆、海带、裙带菜、石花菜、海米、虾皮、劳板鱼干、鱼籽干、乌鱼蛋、虾酱、冻粉、海蜇、八带鱼等。
山东的山区资源本来就不是很丰富,六、七十年代的过度砍伐和盲目地农田开垦,使得能够补充人类食物资源的山珍野味越来越少,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封山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了,因此,山东地区的山珍野味能够提供给人们食用的,也变成了人工养殖如木耳、蘑菇、山鸡、山菇等。山珍野味,几乎全部从山东人的餐桌上消失了。倒是蚂蚱、金蝉、蚕甬、蝎子几乎成了人们餐桌的美食。其它常见的山区野味还有山蝎、野兔、山鸡泰山鹿角菜、山娥子蘑菇、果子狸、獾、石蛙、野山羊、狍子、狐狸、山鼠、山蕨菜、香椿、山葱、山韭菜等,除野菜外,其它山珍现在已不多见,人们也不再食用。 二、山东食俗的文化背景
山东古称齐鲁,是中华民族群构时期的策源地之一,史前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齐家文化的沉积,夏、商、周三代的兴盛与文化的纵横积淀,使得北方饮食文化中的齐鲁饮食文化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并因此成为众多区域文化区中影响最大的文化区。这里不仅有陆地所有的五谷蔬果、水陆杂陈,也有内陆极其匮乏的鱼盐及山珍海味。丰富的原料物产、发达的铁器冶炼技术和城市商业及历史文化优势,更兼及通达辐辏的交通往来,使得以齐鲁文化为重心的黄河下游广大地区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发达地区。以至“邹鲁之风”成为中国各区域民俗的参照物。山东又是孔孟之乡,儒学的发源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几乎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深。孔夫子的中庸之道,赋予了山东饮食“和”的最高境界。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天、地、人、食合一。其饮食本身也达到了敦厚平和,大味必淡的至味境界。
具体说,山东的文化背景又分三个特色较为突出的区域。古运河文化饮食区、齐鲁文化饮食区和海洋文化饮食区。
古运河文化饮食区,主要是指山东古运河两岸城乡的饮食文化。这个区域穿鲁西而过,横跨了鲁西北、鲁西南、鲁南等地区。北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一北京;南到苏杭二州,自北向南,把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如珍珠一般,全部穿在运河这条文化丝带上了。加上黄河东西的流淌,使得运河与之交汇中又溶进了秦晋文化的精灵。这样,燕越文化的粗豪与守信、齐鲁文化的持重与豁达、荆楚文化的机巧和商才、吴越文化的灵活与敢为,还有秦晋文化的温厚善理财等,都汇集溶铸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一一运河文化。具体饮食来说,运河区域诸城乡的广大居民几乎有着共同的节日饮食习俗,且各地的固有的饮食习俗个例,也因运河的南北流动而广泛交融了。旧时,江南的扬州人、江北的济宁居民煮茶皆取运河之水,天津居民饮食亦“皆汲于运河水”。扬州富商宴席上“饵燕窝、进参汤”,山东德州人照样把“燕翅席”作为高档享受,曲阜的孔府宴中招待贵宾宴席为“鱼翅四大件”、“海参三大件”,故海参、鱼翅、燕窝、鱿鱼、火腿等贵重食品原料充斥于运河的城镇码头,如:济宁、台儿庄、阳谷张秋、临清、德州、东昌府(聊城)皆有许多海味行。此外,像通州的雪酒、泰州的枯酒、高邮的木瓜酒、金华地区的金华酒、宝应的乔家白酒及以绍兴老酒等,都能在山东运河码头上见到。随着南北风俗和商业文化的趋同,甚至在行业语言中,也流行着南北各地商人共同熟悉的江湖式的切口,举凡称谓、建筑、起居、饮食、家俱、服饰、姓氏以致天文地理等方面,都广泛地使用暗语或特定的手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日渐趋同,表现在运河地区,就形成了相当繁盛的庙会和古会。这些商业文化活动,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远至上千里外的数以千万计的商旅和游客。运河码头重镇的商人会馆,带去了五彩缤纷的商都区域文化。不但如此,运河上的商业繁荣,还影响和营造着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社会资源环境,创造出一条以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商业文化风景线。
齐鲁文化饮食区,在这里指的是一狭义上概念。就是济南、泰安、淄博以及鲁北、鲁南等地区的饮食风俗。从大的方面讲,山东地区都可称之为齐鲁文化饮食区,但潍坊以东的半岛地有着明显的海洋饮食文化特征,故从泛齐鲁饮食文化中分出一到;鲁西及鲁西北、鲁西南(包括鲁南部分地区)有运河通过,其地方饮食受运河的食风影响颇甚,前面已经论述,故也将其划分为一支。那么剩余的部分就成为狭义上的齐鲁文化饮食区了。
其实,从历史上来看,齐和鲁又有不同。鲁地原本是周初周公之封域,周公因留京城辅佐成王,故以周公子伯禽为鲁侯。周公因辅佐成王有功,故周王将《周礼》分一部与鲁国,有学者认为三代文化集中周,周礼尽在鲁,鲁地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地区,成为传统文化亚化的典型。另外,周公与春秋时代生于鲁的孔子,都是后代儒家奉若神明的圣人。因“其民有圣人的教化,故孔子日:‘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言近正也”。鲁文化的守正守固,讲究正统、正宗的思想,也使得其地区的饮食讲“正味”而摈弃“偏味”、“杂味”。形成了做菜讲“正”,吃菜重“和”的饮食风格。
齐地“负海舄卤&,周初姜太公封于齐后,因地制宜,“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并形成“人物辐凑”的局面。就狭义的齐鲁之“齐”来说,主要是指淄博地区。齐重手工业,故手工业的发达也就造成了生活消费的提高与讲究。于是齐地“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故至今其士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从而达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自觉水平。尤其城市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国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不但生前奢侈,死后也要继续享受,单看齐景公殉葬的六百匹马就够令人吃惊的了。但管子却认为这种消费观念有它的合理性:“巨暗痤,所以使贫民也;美陇墓,所以文明也;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见《管子·侈靡》,齐的奢侈和开放的思想,使其饮食形成了注重内容,讲究味道的独特风格。
齐鲁之风渐渐融和,形成了齐鲁饮食的重味、讲和、守正的传统风格。
作为山东的第三区域饮食文化,即海洋饮食文化,主要是指山东半岛地区的饮食文化。本区域从历史上说,当属齐文化的故地,重“鱼盐之利”,就是指的本地区。海洋给予人的恩惠,在这个区域表现得尤为突出。鱼盐之利之下的饮食特征为:重渔、重海味、重自然的鲜味,甚至吃地瓜也用海蜇来佐食,胶东人逐渐形成了具有海洋饮食特点的胶东饮食风俗。山东饮食习俗
&宋濂,刘基,高启
&宋濂、刘基和高启。
&楼上完全正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梦怀孕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