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艳 宜昌的英文怎么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国法律文本的语言特征及其对翻译的启示--《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国法律文本的语言特征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摘要】: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与入世相关的民主法制建设也日益完善。但是,在频繁的贸易合作中,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争端也频繁出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相关法律文本的误解引起的。在此背景下,对法律文本的翻译研究也日渐迫切起来,对法律文本译文的讨论也日渐成为目前法律界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关联理论的理论框架出发,探讨法律语言的特征以及其对法律文本翻译的启示。
研究法律文本的翻译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研究法律术语的翻译,以及句子的翻译。这是因为,译者对术语和句型的的理解和翻译决定了译文的质量。本论文在广泛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法律语言的特点,并且结合关联翻译理论系统的讨论了该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启示。文章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比普通英语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与法律英语词汇的使用来说明法律英语翻译可以采用解释性的翻译方法。最后,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根据关联理论的原则,法律英语翻译应该使用解释性的翻译方法以明确原文的交际意图来帮助读者理解译文。
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概论,简单介绍了法律语言翻译以及关联翻译理论的背景知识。第二章介绍了关联理论的理论框架,阐述了其在中国国内的发展情况。第三章从词汇和句型的角度介绍了英国法律文本的语言特征,同时还深入介绍了法律英语翻译的理论发展以及在中国国内的研究情况,最后探讨了在法律英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是理论和语料结合的部分,在前三章分析的基础上从词汇和句型两个角度探讨了关联理论对英国法律文本翻译的启示,及译者应适当的采取补译等补偿方法来明示原文的含义。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法律英语翻译应该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采用解释性的翻译方法来帮助读者理解译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H315.9【目录】:
Abstract5-9
Chapter 1 Introduction9-14
1.1 Research Background9-10
1.2 Previous Researches10-12
1.3 The Arrangement of the Thesis12-14
Chapter 2 Relevance Theory and Translation14-24
2.1 Relevance Theory14-15
2.2 Cognitive Environment15-16
2.3 Context16-17
2.4 Relevance17-19
2.5 Optimal Relevance19-20
2.6 Relevance Theory and Translation20-22
2.7 Direct Translation and Indirect Translation22-23
2.8 Research Methodology23-24
Chapter 3 Translation of Legal Texts24-41
3.1 The Definition of Legal Terms24-25
3.2 The Main Features of Legal Terminology25-29
3.2.1 Unique Meaning25-27
3.2.2 Precision in Its Use27-29
3.3 Etymology of Modern Legal Words29-31
3.3.1 Ancient Legal Words29
3.3.2 The Influence of French Legal Concepts29-30
3.3.3 The Latin Influence30
3.3.4 The Arabic Influence30-31
3.4 The Main Features of Sentence Structures in Legal English31-34
3.4.1 Adverbial Clauses32-33
3.4.2 Attributive Clauses33-34
3.5 Translation of Legal Texts34-36
3.5.1 Translation of Legal Texts-a Process of Transcoding34-35
3.5.2 Translation of Legal Texts-An Act of Communication35-36
3.6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gal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36-38
3.7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of Legal Texts38-41
Chapter 4 The Implications of Relevance Theory for Translation of English Legal Texts41-57
4.1. Translation of Basic Vocabulary42-49
4.1.1 Direct Use of Corresponding Terms or Near Equivalent Terms42-44
4.1.2 Use of Lexical Expansion44-45
4.1.3 The Use of Paraphrase45-47
4.1.4 Use of Vague Words for Vague Terms47-49
4.2.1 Attributive Clause49-53
4.2.2 Adverbial Clause53-57
Chapter 5 Conclusion57-59
References59-62
个人简介62-63
导师简介63-66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66-67
Acknowledgements6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玉鑫;[D];安徽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长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季益广;[J];中国科技翻译;1999年04期
李剑波;[J];中国科技翻译;2003年02期
许国新,孙生茂;[J];中国科技翻译;2003年04期
李丽;[J];中国科技翻译;2005年03期
易治贤;[J];中国科技翻译;1999年02期
李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06期
粟武宾,于欣丽;[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6年03期
徐莉娜!266071;[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3期
彭红兵;张新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嘉军;[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刘莉琼;[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吴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陈亚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王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徐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陈彬彬,古绪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陈科芳;赵有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李娅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叶长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国生;;[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肖建国;;[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鲍德旺;杨士超;;[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黄丽文;;[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王玉平;高菲;;[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叶淑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叶蔚萍;;[A];福建省外文学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陈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陈白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常文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邬先江;[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卢玉卿;[D];南开大学;2010年
王艳红;[D];南开大学;2010年
熊德米;[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郭晓妮;[D];浙江大学;2010年
叶宁;[D];浙江大学;2010年
杨一飞;[D];复旦大学;2011年
阮友利;[D];复旦大学;2011年
连旭;[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陈丽霞;[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建明;[D];河北大学;2009年
孙舒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龙中华;[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张晓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婷婷;[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汪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胡伟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李湛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黄圆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齐朗;[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詹全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詹全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马庆林;[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彭红兵;张新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张新红;[J];现代外语;2000年03期
何自然,山西大学,吴亚欣;[J];现代外语;2004年01期
傅伟良;[J];中国翻译;2002年05期
,袁亮;[J];中国翻译;200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田静;[D];天津大学;2010年
蒋小元;[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冯海霞;[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陈玉娟;[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徐君君;[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益广;[J];中国科技翻译;1997年04期
邱贵溪;[J];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02期
杨寿康,易治贤;[J];中国科技翻译;1996年02期
王传经;[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3年06期
何自然;[J];外语教学;1992年01期
张新红;[J];外语教学;2000年03期
曲卫国;[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2期
何自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4期
张德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1期
陈兴仁;[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晓艳;徐灵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高启香;[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罗映兰;;[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汤敬安;央泉;;[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周永红;张向阳;;[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高启香;[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张文英;康晓芸;;[J];林区教学;2007年Z1期
肖青竹;;[J];消费导刊;2009年09期
白茹雪;;[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孙华祥;[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建军;;[A];中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韦忠和;;[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董敏;;[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孟晋;;[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陈中强;;[A];中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彭蓉;;[A];中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Joe Z;[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甘柳青;;[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A];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C];2010年
余祥明;;[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国际译联副主席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
黄友义;[N];人民日报;2009年
朱侠;[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文敏;[N];浙江日报;2009年
李舫 任姗姗
《杨宪益与戴乃迭》作者);[N];人民日报;2009年
黄美茹;[N];就业时报;2009年
蒋国华;[N];黑龙江日报;2009年
周波;[N];成都日报;2010年
巴桑次仁;[N];西藏日报;2010年
哈尔滨理工大学
杨晓静;[N];光明日报;2010年
李瑞英;[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屈平;[D];河南大学;2010年
聂馥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李淑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谢云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朱琳;[D];南开大学;2010年
蔡少莲;[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胡春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江晓红;[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赵虹;[D];山东大学;2007年
曾莉;[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琛;[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秦云;[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喻惠芳;[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李效宁;[D];重庆大学;2010年
施桢华;[D];浙江大学;2006年
陆忆偲;[D];苏州大学;2010年
陈倩;[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刘情情;[D];暨南大学;2010年
邓春;[D];重庆大学;2003年
姜学龙;[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副教授导师简介
(按姓氏拼音排序)
杜碧玉:副教授。先后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方向)学士学位、言学与应用(法律方向)硕士学位,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国际商法硕士学位,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2012年起赴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法庭口译、法律、外语教学、国际商法。主要教授口译、法律口译、WTO法导论(全英)等课程,多次获优秀教学奖。发表、口译、方向论文十余篇,主编《法律口译教程》一部,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六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项,省部级项目三项,主持校级研究项目三项。具有多年翻译实践,曾担任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庭口译员,为美国国际开发署、美国太平洋大学、广州市政府、广州市知识产权局等机构提供口译服务。
韩永红:副教授、博士。英国兰开夏大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双语/全英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国际经济法》(英)、《国际商法》(英)、《国际法研究》、《民法》等课程,多次获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优秀奖。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法、区域一体化中的法治问题、法律。迄今在《环球法律评论》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独立编著出版《国际法》(英文版)、《国际商法》(英文版)、《国际商法辅导用书》等教材。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3项,作为课题组成员承担教育部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4项。现同时为区域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区域政府治理及其法治保障研究&核心成员。
胡春雨:副教授,博士,&言学及应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语料库、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研究。2009年博士毕业以来,先后在《现代外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校级项目2项,并以第一参与人的身份承担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讲授《语料库》(研究生)、《高级》、《商务》、《商业概论》、《原理》、《国际》等课程。研究生教学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强调&科学就是科学的方法&。本科教学提倡&商务与齐飞,科学与人文兼修&,通过&SWOT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黄晓艳: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工业院,1997年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硕士,2003年获英国考文垂大学。自1997年以来,她一直任职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学院,2005年评为副教授,主要教授公司理财、国际管理、货币银行学、投资学等课程。她曾在外贸公司和商业银行有过短暂工作经历,目前主要从事投资理论、公司理财、市场等领域的研究,近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投资研究》、《与经济》等期刊。
黄旭平:副教授,博士。1999年获得国防科技大学本科学历;2002年毕业于湘潭大学商学院区域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学及高级计量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几年来在《国际经贸探索》、《当代经济科学》、《经济评论》、《世界经济与论坛》等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科研成果有较好的社会评价,多篇学术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国研网、中国财政网及中银网等全文转载。2005年被邀请参加第二届中国学年会做学者发言及评论人。最近主要研究:面板协整、面板单位根、面板VAR和面板门槛模型及混业经营下发展问题。
李丽:副教授。1991年广州学院系毕业,获语言学士学位,2004年获英国兰开斯特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咨询硕士学位。主要教授《原理》,《组织行为学》, 《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压力管理,绩效评估,行动学习法。近几年在管理类期刊发表论文数篇。近年来多次获评校年度优秀教学奖、校年度考核优秀奖、校年度优秀本科生导师、 院年度优秀本科生导师。
李莹: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讲授&英汉/汉英翻译&、&商务翻译&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是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主持完成校级项目一项,参与完成省级、校级项目各一项。在《国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翻译中源语文化之重构》,《论译者主体的内在结构》等多篇论文。主编了《商务谈判》,《最新汉英常用成语词典》,《征服系列》等书。曾到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访学。
刘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与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英国考文垂大学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主要讲授课程有:跨文化商务交际;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国际商务与文化;当代商业概论;原理;国际商务管理。研究方向为商务语言研究,跨文化交际,语用学。并先后在《外语学刊》、《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公开发表论文数篇,编写教材六部。
彭玲玲:副教授,国际商务学院副院长。曾就读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及香港大学并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自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课堂教学,曾多次荣获大学优秀教学奖。主讲的课程有《商务综合教程》、《高级阅读与写作》、《听说》、《口译》等。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语言习得以及测试与评估领域,并先后在《外语学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中国教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其中一篇论文在广东省外语学会年会上获奖。除此以外,还担任全国高等商务精品教材以及商英学院重点规划教材《商务综合教程》的分册主编工作。
彭启贵:副教授、博士。1987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获语言学士;1992年毕业于广州学院,获与应用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与文化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比较文化,大众文化,商务语言与文化。曾撰写专著一部:《九十年代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种族性再现》(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在《中国电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数篇,参编教材两部。主要教授本科《高级阅读与写作》,研究生《文化研究导论》等课程。曾到多国留学访问,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香港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
彭轶丽:副教授,(英美)学士、学硕士、学博士学历学位。1.1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学方向访问学者。国际商务学院国际商务研究中心国际合作研究室主任。至今全英/双语授课课程包括、计量、货币银行学、国际、市场学、国际、中国对外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十余篇,学术研究方向是价值评估理论和创新。
曲占祥:副教授,1984年7月于黑龙江大学获学士学位;1984年7月-1987年9月于黑龙江药大学从事药专业的翻译;1987年9月-1989年7月于原广州学院读与应用专业研究生班;1997年12月晋升副教授;1994年至今于本校讲授综合、高级阅读与写作、词汇学、文体学、语义学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隐喻思维与词义延伸,并发表该领域学术论文5篇。2000年获广外大优秀教学暨加德士二等奖。
汪凤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语言与学士(湖南师范大学),商务教学硕士(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IAICS)会员、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CAICS)会员。年美国国务院富布赖特基金项目赴美访问学者(Fulbright& Scholar Program& SIR)。1984年以来,曾先后在国内外四所大学任教,授过的主要课程有:《跨文化商务交际》、《高级与写作》、《综合》、《商务阅读》《国际商务导论》,&English Listening & Note-taking&(美国) 、 &The Chinese Language & Culture&(英国)等。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商务教学理论与实践。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宣读论文十几篇。代表性成果有:《Impact of Cultural Values on Consumption Behavior: A Surve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可迁移性技能的有效方法》《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认知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意义》等。
武继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外语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语学院,获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曾在陕西师范大学外语系、南京理工大学外语系任教,现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学院商务系, 主讲《高级阅读与写作》、《基础写作》等课程。2003年曾赴英国进修。出版专著《英汉学习词典中搭配的认知化呈现》并在《外语界》、《外语教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和《辞书研究》等刊物发表20余篇论文,参与教辅、词典编写多部;完成校级科研项目一项、曾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次,现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一项。
谢薇娜:副教授,硕士。, 武汉大学外语系英美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湖南湘潭大学系任教;, 广州学院及应用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湖南湘潭大学系任教;2000-至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任教。2005年,在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进修,主修学。现任国际商务学院经贸系系主任。研究方向:及应用。任教以来,在《外语教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参编数部教材。2007年荣获年度优秀教学奖暨加德士奖三等奖。
徐章宏:副教授,博士。中国语用学协会理事,中国法律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语用学、法律、商务。曾先后赴香港理工大学和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系从事合作研究。讲授的课程包括讲授《语用学》(研究生)、并先后讲授《综合》、《高级写作》、《词汇学》、《语音学》等10余门本科生课程,多次获得大学年度优秀教学奖。 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出版专著《隐喻话语的语用认知研究》;主编教材三部:《新编经贸核心教程》(上下册)(第二主编);《法律写作教程》;《商务综合教程》(第三册)。在《现代外语》、《外语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 杨国涛:副教授,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市场营销方向)。教授课程包括《精读》、《综合》、《听说》、《英美文化》、《营销学原理》等。课堂教学效果优良并受到学生、同行、领导的肯定与好评。取得成绩包括: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获加德士奖教金三等奖,1999年、2000年分别获优秀教师奖、优秀教学奖,1998年、2001年分别获得广外大首届科研先进个人优秀奖、科研积极分子奖;在期刊、论文集、报刊共公开发表文章22篇;公开出版的著作《新编大学必读》(参编大约8万字);连续5年顺利完成广外大校级年度科研项目。2002年被商务部借调外派到了巴基斯坦大使馆任职,期间潜心研究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市场于战略,科研硕果累累。杨副教授科研能力强,实践丰富,非常适合我校培养&双高两强&为目的的全英试点教学实践。
姚文俊: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1994年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语言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英国兰开夏大学访问学者。主要讲授&基础&、&高级&等课程。目前主要从事法律语篇分析研究。
郁小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兰开夏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专业方向&跨文化交际学&;目前讲授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曾获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优秀教学奖嘉德士奖二等奖、三等奖。已发表论文八篇,合编教材一部。另曾获广外教工运动会女子中青年组100m、400m、800m冠军。
曾宪明:副教授,博士。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访问学者。1988年获华中师范大学英国语言学士学位;1993年获武汉大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武汉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此外还积极参与其他社会工作,并于1998年取得律师资格, 在广东立得律师事务所从事兼职律师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三农&问题等。在《动态》、《改革》、《生产力研究》、《农村经济》、《高教探索》、《商业研究》、《社会主义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校级课题两项,参与省级教改课题两项。
&&&&&&& 张侃:副教授。1990年毕业于美国太平洋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1992年加入教师队伍,2000年赴香港大学攻读美国外交史获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从事英文教学,研究及中美关系研究。
张武保:副教授,硕士、工商管理硕士 (),商英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企业家协会会员,英国华南商会会员,合资企业顾问。曾任国际商务学院副院长、曾先后在多家大型外资企业担任高级技术翻译、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经理、总裁助理、企业管理培训策划主任、管理顾问等职务。主讲课程:本科生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研究生课程:战略管理。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主要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10多篇学术论文,主持或参与多项教育部及省级以上项目。
张新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用学、法律、翻译、教学等。研究方向:法律翻译。代表性成果:《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商务翻译(汉译英)》《语用学纵横》《法律核心教程》第1-3册(第二版)《商务翻译(英译汉)》《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 Trial by media: overcorrection of the inadequacy of the right to free speech in contemporary China. Critical Arts. 2011年第1期《法律翻译中的语用充实》《法律翻译的语用原则》《文本类型与法律翻译》《社会用语英译中的语用失误:调查与分析》《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等。
张林茂:副教授,硕士,国家职业指导师,国际商务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全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学生党建、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工作。现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和校厅级课题多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周瑞琪:副教授,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硕士导师。198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英美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得及应用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英国考文垂大学,获工商管理(国际商务)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语用研究,商务教学与语言研究,二语习得。主讲研究生课程:国际理论与实务;本科生课程:高级、国际实务、综合等。代表性科研成果:论文《阅读目的与篇章处理策略的关系》(《现代外语》,2004年11月),论文《商务活动中道歉策略的语用分析》(《外语教学》2001年第7月),另外在《国际经贸探索》《现代外语》《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主编和参编5部包括教材在内的著作,主持和参与四项校级科研项目和一项高教出版社教改项目。
周杏英: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8年中山大学外语系言专业毕业,获硕士。1990年8月至1991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纽约曼哈顿院进修经济、管理课程。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从事跨文化交际与商务谈判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商务交际、商务研究。主讲研究生课程:跨文化交际学导论。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并在《山东外语教学》、《国际经贸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福建论坛》、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相关标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相关文章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最新文章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推荐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翻译 英文怎么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