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警备区门诊眩晕门诊属于什么科科的“熄风、化痰、补虚”三步定眩法有何独特之处?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大多以虚实分之,其实者可由风、痰、火引起;其虚者多为阴阳气血不足所致。故有 “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之说。   1、“无风不作眩”: 眩晕涉及肝脾肾,三者之中,又以肝为主。《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再到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华岫云按云:“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 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突出了内风的重要性。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升,肝郁化火伤阴或肾水素亏,致水不涵木,木少滋荣,阴不维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发眩晕。  2、“无虚不作眩”   无虚不作眩从《内经》时代的“上虚、髓海不足致眩”,至景岳时代的“无虚不作眩”,均强调本病以虚为主。《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灵枢·大惑论》曰:“邪中于项,因逢其身 之虚,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认为外风入脑导致眩晕,必逢虚人。     张仲景对眩晕成因的认识并不局限于“痰饮致眩”之说,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或胃阳虚,清阳不升;或阴液已竭,阳亡于上”。   宋元以后医家在前人因虚致眩学说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发展。巢元方在《诸病源 候论》提出了“风头眩者,由血气亏虚,风邪入脑”的病源学说,认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内外之风邪上犯于脑窍是眩晕发 生的基本病机。明代渐渐产生了强调补虚为眩晕主要疗法的医家,其中最著名是薛立斋和张景岳。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张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与治疗眩晕,实是难能可贵,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详细论述了劳倦过度、饥饱失宜、呕吐伤上、泄泻伤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释、被殴被辱气夺等皆伤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纵欲、崩淋等皆伤阴中之阳而致眩晕。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薛氏医案》载:“头目眩晕,血虚者,四物汤加人参、茯苓、白术;气虚者,四君子汤加 当归、黄芪;脾虚有痰者,半夏白术天麻汤”。《景岳全书》载:“眩晕一证,虚者居八九,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之一二耳”、“无虚不能作眩,治头眩,上虚者,当以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 全大补汤及诸补阴阳等剂,倶酌宜用之”。3、“无痰不作眩”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龚廷贤《寿世保元·眩晕》集前贤之大成,对眩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并分证论治眩晕,如半夏白术汤证(痰涎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饮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等,至今仍值得临床借鉴。至清代对本病的认识更加全面,直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眩晕门诊属于什么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