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了还没有稳定工作没工作一年半我觉得自己好失败每天都好抑郁身上只有2000元根本找不到想做的工作怎么办?

四年都在大虹桥先前写过一次关于35岁的职业思考,转眼2年时间过去了,我到年底就38岁了,就把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思考分享一下,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总结和梳理,另一方面就是希望给到同层朋友的一些启发和参考,我的经历,我的观点,只代表个人。两年前的文章入口:猫科动物:关于35岁以上职业经理人的一些思考2021年第四季度,我还是把这两年的总结分享出来,不是炫耀,因为也没啥可以炫耀的。只是想说这看似安定的背后,充斥着纠结和煎熬,以及这我作为一个普通人,这几年在一线城市,一路走来的体会和认知上的变化。文章几乎一口气写完,花了下班后的两个多小时,修改了点错别字,没有特别考虑结构和逻辑,几乎是想到哪里就写哪里。但也是分了章节,划分一下叙事思路。Part.0 目前的状态:家里的日常1、【工作】江苏南京人,家在南京,工作在上海,今年在上海投了公司,工商系统里能查到,目前担任COO/副总,负责大健康电商业务(母婴和美妆),收入过得去,不是土豪大咖。2、【财产】上海无房,南京有两套(不包括父母),目前正挂中介一套(2018年购入,房价没有起来,现在卖掉净亏50万,越往后越亏,止损)。几乎零存款,赚的钱投公司了,作为自然人股东的话,数额不算小。3、【生活】每周在上海工作5-6天,周末回家陪妻子2天,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快四年,也习惯了,和妻子的感情非常好,我们在一起17年了(大二就在一起了),无子。4、【身体】没有发福,轻微脱发(发际线高了),体能精力和五六年前差别不算大——我没有特别锻炼过,所以对那些认为自己过了30岁就到中年的人,以及那些干啥都犯困,体力不行,泡枸杞穿棉裤的同志表示不理解。5、【兴趣】电影、音乐、模型收藏。前段时间,发了篇文章,告诉比自己小的同学们,不要躺平啊,不要放弃希望啊,要努力啊,我以前也穷啊,也迷茫啊,巴啦巴拉的,被骂了,评论区diss我的一大堆。后来我也反省了,年轻人确实辛苦,大家吐吐槽,牢骚两句也是应该的。但是我们”中年大叔“也不容易啊,哈哈哈,和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相比就轻松了?在我现在的年纪,以我目前的状况来看,我是感恩的,感恩自己的幸运,至少:1、依然活着,身体健康;2、没有失业,并有事业;3、没有负担,家庭和睦。希望两年后,回看自己写的这个文章,不会打脸。有以上这几点打底,我认为自己没有啥可以抱怨的了,现在唯一的满足感是工作,唯一的焦虑也是工作。我是34岁来到上海的。之前从出生到33岁,一直在南京,大学也在南京上的。下面我就工作,分享一下自己的几个阶段: Part.1 南京在老东家的最后一年,33岁我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普通工人家庭出生。从大学一毕业,在南京的一家私营企业里整整工作了十年,看着那家企业从不到10个人的团队,发展到总部一百多号人,办公面积4000多平(河西两层楼),年销售高峰时期不到4个亿的规模,自己也有幸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成为了核心干部和股东。不论是老板和还是公司的文化,对我来说是有恩的,这点我必须承认。我从一个23岁的毛头小子,啥也不懂在他手底下工作,慢慢成长起来,我25岁成为公司经理,28岁成为公司总监,30岁成为华东大区总,32岁做了轮职VP.....10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接触了品牌管理、新媒体营销、CRM、市场销售等所有关于零售行业的职能——在这一点上,我是很幸运的。我的成长,是得益于企业的发展和红利。离开老东家的原因,在于2017年我33岁的时候,开始对自己未来发展、人生规划有了新的思考。我当时是公司的高管层里面唯一的80后 ,也是总被老板调侃的“永远的24岁”(因为我进公司的那一年是24岁),但过于安逸的生活和工作,让我恐惧了。那一年,公司里一个小我4岁的下属离职了,她去了上海,离职谈话的时候,她告诉我:有一天她在我们公司专卖店门口发传单(人手不够,临时的),她思考的是:今年自己29岁,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因此她趁年轻,到外面的世界看一下。那一年,一个供应商伙伴大我4岁,闲聊的时候,告诉我:小C啊,你还能拼2次,我只有1次了,我问什么意思?他说,一次是5年。45岁左右男人的事业就基本定型了,你还不到35岁,还有两次机会,而我已经快40了。那一年,公司的业绩开始下滑了,我一直主导公司走电商,但是老板基于价值评估和全局出发,没有彻底的走电商模式,于是我们在经营理念上发生了冲突,我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专业水平受到了限制,被封锁了。那一年,我看着公司里40出头的高管们朝九晚六的上下班,规律生活,感觉是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我认为这不是我要的人生,生活是不是还可以有其他的变化?我记得,当时我和一个大我8岁的同事聊过这个自己想走的事,他对我说:你都33了,这个年纪去上海的话,工作不是那么好找的——你的那个下属,不到30的年纪,在市场比较抢手。看着比我年纪小的下属走出了南京寻找更大的空间,听着比我年长的朋友告诫我剩下奋斗的时间不多了,想着自己是不是也要在下个十年循规蹈矩的度过,整个2017年,我思考了很多很多,内心也极度挣扎。离开公司,离开南京,离开家庭,就意味着我过去十年在垂直体系上的事业积累,要清零了,等到了上海我已经是34岁了,还有没有竞争力?还能不能拿到高收入?会不会几年之后垂头丧气的回到南京,安分守己?一切都是未知。下定决心,并得到妻子的支持后,在2017年的11月我向老板提出了离职,结清了薪酬后,离开了。(我的朋友都认为我离开的时候,作为高层+创始成员,应该拿了不少钱,其实没有,只有薪酬,老板要给我,我没要,就说这么多,不解释。)从此这家公司和我没有关系了,我以前的人脉,客户都是属于这家公司的,到上海要重新开始了。从毕业到33岁的十年间,我在南京买房,结婚。说到房子,我们家不是有钱人,2008年买房子也是借的钱凑首付(父母的、亲戚的),记得全款65万,首付快30万,对那时的工资水平来说,压力是很大的。80后的兄弟应该有数,南京2008年时候桥北郊区的房价接近5000一平(期房),我毕业实习工资700,转正1100,在市区租房,一个10平房间600(没空调)。跑题了,回过来,南京就是我的一切,我都习惯这里了,每一条马路我都认识,在南京的任何地方,我都知道东南西北。我在这里,安安稳稳的一个普通毕业生,在一家小公司做了十年做到大,生活很规律很理想,但是我还是想打破自己。人就是这样,一旦有了念头,就会导致后面的巨大变化。 Part.2 上海第一年那时办公桌上的日常2017年底,猎头把我介绍到了上海的第一家公司,那是一个销售规模是我老东家4-5倍的公司,我以高管,不,是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进去的,主做CRM体系,也就是客户关系管理和会员。进去的时候,我年薪也就50W,我之前在南京分红加薪酬,税后也和这个差不多。刚到上海,我认为上海的工作并不难找,以自己的专业和履历,应该还是挺吃香的,找个猎头,什么事都解决了,不愁工作机会,是我在挑工作而已。那时候真心觉得自己挺牛(不知道何来的底气)。我每个月差不多5000的房租,住在上海动物园附近的别墅区——金浜路(里面的老小区),非常清净,一室一厅50多平,每天上班全程30分钟可以到。告别了妻子,我一个人留在上海(每周末回家),我甚至很有仪式感的给自己的单身住宅里买了地毯,落地灯这些,对于人生的这个的新篇章有很大的新鲜感和期待。每天带着耳机,听着“得到”课程上下班,在新的公司里按部就班的做自己份内的事情。很快,我发现了不对劲,上海的这家公司,业务虽然做的很大,人也很多——但是老板基本不管实事!下面的流程乱得一塌糊涂,每个部门里都有道不明说不透的规则和立场,派系林立,相互扯皮推诿。感觉老板很没有耐心,就两个字:要快!出成绩!快速达到他要的既定目标。每天都有人离职,每天都在招人——这可是在我以前的公司里面没有的,因为我们会认为企业留不住人才啊,人员流动太快了,公司没有沉淀,团队没有积累。但这里是上海,我的不明白不理解,正反映了我的天真和幼稚。当时的我根本不懂,在上海”适者生存“的游戏规则。以前我是在后方的军营里看沙盘,现在我是在战场上,在炮火声中,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第一家上海的公司,我呆的时间并不长,只有11个月,从2018年初到2018年11月。我自己提出的离职——当时真的觉得呆不下去了,因为我认为这家公司:1、没有规矩,这么大的公司没有具体的流程和制度,组织框架每个月都在变;2、公司政治,很多利益集团相互制约,很多人不干实事,把心思放在了内斗上;3、没有情感,员工对上司,对老板,对公司没有任何感情,相反上面对下面也没有责任;4、业务粗暴,哪管什么C端,哪管什么用户体验,看重的只有渠道,是资源,是大客户;5、发展限制,我不可能进入这个十几年历史的公司的核心圈层里面的,我只是一个外人。我放弃南京的工作,在新的工作环境,是为了找到一个有清晰的流程和积极文化的企业,是为了找到一个没有乱七八糟人为因素,办公室政治的纯粹环境,是为了找到一个有想象力,先进的商业模式,是为了找到.......想在回想起来,哈哈,那时候的自己真的太太太太幼稚了。那时候的我根本就不适合上海。很清楚的记得在上海第一家公司开会的时候,老板和二三十个高管们(包括我),没有固定的会议流程,老板想到哪里问到哪里。老板问四川的省总,2018年的四川打算怎么做业务啊?省总怯生生的回答:我打算通过培训,全面提升门店的促销能力,打算通过沙龙活动的长期组织,提升老会员复购,我打算.....“放屁!”老板马上打断了他的汇报!“做为省总,你要考虑的问题,不是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这点狗屁交给培训经理做就好了啊!你是省总,你要做的是撬动!你要思考的是四川省,我们这个行业的市场目前是多大,我们现在占多少,你今年打算占多少?你的杠杆是什么!?你要搞定的是大头!是大客户!你要用一盏茶的时间和功夫,搞定一个渠道!这才是你作为省总的 本分!”当时我在下面听的一愣一愣,我觉得好粗暴啊,我们不是都提倡精细化运营吗?工夫在细节里面啊!不做好基础怎么行??今天,再回想起那时的情形,看看那时候的自己,真的太天真了——那个老板说的才是正解。当时我的不理解,真的是因为我太弱了——没错,是太弱了,配不上这家公司对我的期许。这个弱,不是专业能力的弱,而是认知上的弱。忠心、友善、勤劳、专业、细节——这些都是我老东家花了十年教我的,但这些优秀品质和习惯,并不适合上海平台型的公司。很多品牌公司在二线城市,但平台型的公司大多都是一线城市。平台型的公司需要的是:资源、高效、直接、快速。上海,在中国这个一线城市,最优秀,最凶狠、最一流的人才都汇聚在这里,比拼头脑和资源,最终为了在汹涌人潮中的厮杀中冒出头。我从南京到上海,相当于从后方到了前线,从舒适区到了严寒地带,。我还认为自己是所谓的“高精尖”,几十万上百万的年薪随便拿,是我挑公司,而不是公司挑我——这样的想法真的很傻逼。其实,事情的真相是 以后随着我年纪的逐步增加,优势会被迅速折损。Part.3
挫败的秋冬那一年的冬天在上海的第一家公司做了不到一年就离职了,对我来说,打击是巨大的,你以为自己是颗葱,其实连蒜都不是。记得我在2018年11月,我离开那家公司后,赶紧找猎头,有一次被介绍到陆家嘴的复兴集团面试。第一轮面试我的,是一个小我很多的90后小伙子,我面试的是CRM岗,他是crm负责人,如果我去了复兴工作,那么这个90后就是我的上司——当时心里有点说不出的滋味。一轮面试通过了,二轮面试的时候,是复兴集团那个事业部的VP,是一个年纪比我大的女士(40+),看上去就比较彪悍。我们只短短面试了十分钟就结束了。在我向她说了自己的经历后,她问我来上海是为了什么?我回答:是为了打破自己,在新的环境有所突破。她又问我从上海第一家公司离职的原因。我回答:是因为公司环境,政治派系,B2B的野蛮业务模式,混乱等等。接下来她说了一句对我影响很大的话,我很感谢她。她说:陈先生,你根本没有做好来上海的准备。于是面试结束,我被淘汰了。我坐在黄浦江边上的长条椅上久久没有离开,一直在思考着这位女士说的这句话。这真的是一阵见血。我太理想化了,以为自己很牛逼,以为所有的一切都要为我准备好,以为环境要适应我才行,以为南京和上海一样......我需要对我当时的选择,负责,或者说:付出代价。2018年,我34岁,我离开了十年积淀老东家,离开了南京温暖的家,来到上海11个月后,我失业了。没有任何保障的失业了。我得了抑郁症,还去看了心理医生。那时候,手机的工作群全部清空,早上一个人在上海的出租屋醒来,不需要上班,没有人找我,看着手机,等猎头的电话,一整天的时间一晃而过,你能明显地感觉到,那种生命在流逝。冬天到了,我在上海离职的一个多月里,只是每天等猎头,去面试,没有加特别厚的衣服,却一点也不觉得冷,也不觉得饥饿,内心空空的,没有任何事情让我开心。我的妻子一直在关心我、安慰我:没事的,你会很好的,不然就回南京吧,休息休息。在我没有工作,抑郁的期间,妻子陪我爬山,带我散心,想办法找有仪式感的节目分散我的注意力。现在回想起来,没有她的话,我那段时间,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支撑下去。说到妻子,她比我小一岁,她工作很安稳,收入不算高,一年十几万。我对她挣钱多少从来没有要求,我认为赚钱养家一定是我的责任,我赚的钱也会全部交给她。但是那时,我失业了,没有收入了,觉得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挫折。未来怎么样,都是未知,一片迷茫。2018年的12月,我去了广州,面试了一家央企收购的德国公司,base在上海。面试通过了,这也开启了我整个2019年的职业生涯,也是一个天坑。 Part.4
上海第二年那家外企公司的位置如果说2018年,我初到上海,是在经历迷茫的阶段,那么整个2019年就是学会了真正的生存,让自己的认知更加的清晰和成熟了,感谢这一年的经历,让我成长了很多。上海的第二家公司,我是以高阶职业经理人进入的。我不知道的是,这家公司的前身就是被收购的不良资产,背后的实际掌控人是基金会的职业经理人。招我进来的台湾CEO,百般花言巧语,说要把品牌引进丝芙兰,说一年有3000万欧元的营销预算——其实都没有,唯一有的,就是承诺的薪酬,这确实很诱人。月薪接近6万。这倒没有骗我。只是后面发生的事情,让我真正的明白:没有无缘无故的高薪,你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你获得越多,需要等额承受的恶心的事就越多。整个2019年,我在这家公司经历的事情,真的堪比电视剧。1、和CEO的”宫斗“——我是极度排斥公司政治的,但现在必须要参与,甚至得想办法主导。最后的结果是,2019年中,CEO被我”干掉“了,因为我选择占队资方,没有挺他,而他在业务斗争里,也输给了我。期间,各种匪夷所思的神操作,甚至现在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2、和资方的”对赌“——资方只看数据,不管品牌,我想要撬动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只有不断的完成他们的指标,哪怕是凭空变出来。当时,在CEO走了之后,其实我的团队也很危险,但是我和资方说,不需要一毛钱营销预算,我三个月保证让现金流回正,因此需要你们的支持,并且如果我做到了,那么我要成为这家公司的CEO,资方同意了,也给了我们时间和空间;3、和团队的”生存之战“——我和团队的薪水很高,这是当时招我们进来承诺的,但是!我们的工资几乎全部是我们自己赚的。深入了解之后,这家公司没有存量,没有现金,有的就是一堆在境外仓库的产品,甚至连清仓费用都拿不出来。每个月,我都感觉,公司要挂了,团队要再找工作了,于是我们拿着产品想办法换现金养活自己,养活公司上上下下二十多个人——我们做到了。只是,我的电商理想、我的营销理论,我的用户逻辑通通不管用了,唯一的想法就是两个字”出货“!那一年,我做批发,找经销商,做TOB业务。那一年,整个2019年,我们的团队在没有一毛钱营销预算的情况下,做了950万的销售回款——资方也很遵守规则,有现金流,我们团队就有承诺的工资,大家应该都赚了点钱。但是2019年年底——没货了,我们的账面只够发工资,不够向德国进货。而且资方没有给我CEO的位置,只是拿我们团队做出货的工具。于是在2019年结束的时候,我解散了团队,再次离职了。结束了我在上海的第二年。失败嘛?不,我那一年,没有任何的挫败感,不是因为赚到钱了,而是这段经历,对我相当的重要。这段经历让我体会到了”生存法则“,要知道由金基会控制的公司,财务数据是唯一指标,没有品牌,没有经营,只要合法达成,什么都可以。因此,资源和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你不要纠结于你所谓的专业,和你所谓的职业理想,如果环境如此,那么你也需要变得更加凶狠去适应它,甚至是控制它。而且以前被我深刻厌恶的所谓”政治关系“,现在也能体会到,体系和平台是由人组成的,不解决人的事,也就无法解决商业的事。一个男人到了这样的年纪,如果想再上一层,那么”政治“一定是你绕不过去的坎。这一次的离职和上次完全不同,没有迷茫,反而有点兴奋。因为学会了规则,开拓了认知和格局,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了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是什么。这个是我在当时和基金会离职沟通的过程,有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一下:离职了你会跟领导说什么?所以对于下一份工作的甄选,我是很期待的。不,不是下一份工作,而是一个新的机会。Part.5
上海第三年办公室窗外景色2020年初,我加入一个宁波集团在上海的大健康事业部,集团有5000号人,不过这个大健康事业部确是只有十几个人,才起步创业,老板是集团的副总裁,集团A轮投了并控股做toB的业务,我加入进来是做零售toC。但是这里的团队都是toB的,唯一做电商的人,也只是会操作店铺而已。所以全盘的电商业务都要从零开始。这家公司不是猎头给我找的,而是去年我离职之后,简历po在网上,集团的HR直接找到并电话约了,最后去宁波和集团大BOSS面试了后,决定加入进来。其实在经历过前面2家企业后,我对自己和未来发展非常清晰——我不能继续做打工人了,高阶职业经理人在上海就是临时工,不能一直在各家公司飘着。我希望能够在上海”安家“,当然不是买房子,而是找到一个落脚点,我信任平台,平台也认可我,那么大家一起努力创造一个属于事业机会。如果是已经非常成熟的平台,显然是并不适合我,那里的核心圈层已经敲定,就是创始团队和股东,或者是资本,我进去不论薪酬多高,还就是打工人而已。我可不想到了40岁,工作还是一年一换。土壤很重要,选对了,我事业的后半场就会真正有起色。35+的年纪,在一线城市,想安稳,想保险一点,是不可能的,没有企业能给你养老的,尤其是拿高薪养老,除非你自己就是老板,而且还是一个创业成功的老板。答案已经很明确了,所以我选择了这个创业团队,一切百废待兴。从2020年到2021年,我负责整个事业部的运营,从产品规划、设计、生产,到渠道搭建,销售模式设计,电商业务组织,后期推广营销.....所有的职能全部承担,真的很累,我不是神,几度怀疑自己的能力。后来这家公司老团队的人陆陆续续离职,可用的人越来越少,只能再次召唤老朋友加入,重新搭建设计业务模式。2021年,经过整整一年的苦逼奋斗,公司有了很大的改观,各项业务都清晰了起来。虽然每次集团大BOSS下来视察,有吐槽我们,但是他从来不吐槽我的业绩,而是吐槽我们产品和营销设计上的瑕疵,他还是非常重视品牌的。今年年中,公司二轮融资,我赶紧加入进去了,拿出了一笔对我不算少的钱,入股成为了这里正式的股东,身份也从打工人变成了经营者因为我不希望在我这样的阶段,工作需要对谁有交代,我最需要有交代的是我自己!如果我还是打工人的话,哪怕薪酬再高,每天也是提心吊胆的完成组织给我的KPI和任务,但是我像做自己的事情,那么就自己投钱入局吧,风险我扛着,做的好与坏我控制。对于我的加入,集团很开心。他们认为如果一个打工人愿意和这个业务绑定在一起,那么是有决心的,他们也愿意给更多的支持和资源。随着我身份的转变,头疼的事情更多,考虑的问题也和以前区别很大,考虑到财务、现金流、资源平衡、价值评估——每天都在做选择,做取舍,非常挖心。如果说我2018年得了抑郁症,2019年像是打了兴奋剂,那么今年真的焦虑到不行,整夜整夜睡不着,倒不是因为自己投了那么多钱亏掉了如何,而是业务线的发展,和公司各类的问题处理。这个时候才发现真的高估了自己,我太年轻了。很多问题,我不能处理的游刃有余,甚至会想起年轻时,在南京吐槽自己的老东家,不理解我前老板的那些事,现在回想起来,发现是我自己太幼稚:1、做任何新的创新和突破,切记不能动自己的基本盘,你的公司靠什么生存的,这个点不要轻易的去动!2、不要迷信所有新零售、电商,商业大道相同,逻辑一样,不管你做线上还是做线下,都是有机会,也都是有制约的!3、不要认为做toC生意是有理想,才是先进的,toB的生意是撬动的根本和关键。4、不要每天看那么多天花乱坠的营销方式,你的业务才是根本,很多时候,不是你把ABCDE这些营销全部都做了,你就能成,往往你只需要做一样事就好!5、什么是资源?花钱的那不叫资源,到处都是;赚钱的才叫资源!......................最后,也别指望大多数人可以理解你,越向上越孤独,这是必须需要忍受的。 Part.6 现在的心态办公室里的焦虑如今,还有三个月,我就满38周岁了,我惧怕年龄的增长,因为觉得,还有好多事没有达成,担心自己被淘汰,生怕自己堕入毫无生机的人生,所以在不断的给自己加码。目前的业务从平台电商、到短视频电商、到私域电商三大块,有的遇到瓶颈,有的起步困难,有的卓有成效,但哪哪都是问题,你说我辛苦吧,不,还真的没有天天996,但是在业务没有明晰出路的时候,呆在办公室里分分钟都是煎熬。把一个平台,一个品牌从0到1的起步确实不容易,所以现在更加理解我在南京时候,前老板创业的艰辛,但是那个时候我太年轻,从认知到经历都很有限,不能完全理解他——正如现在我团队里面的部分小朋友不理解我一样。但是,我却没有我的前老板像包容我一样,那么有耐心的对待下属,这也许和我在上海的环境有关,竞争大,节奏快。我自己性子急,脾气不好,很多时候有点极端和偏执——家人和朋友都这么说过我。团队的同事们比我小,都是90后,最小的是2001年的。大家都很努力,都很好,但那么的努力了,当业务没有明显增长的时候,这才是最难受的,我会觉得辜负了大家。我现在最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也不是成为什么顶流人士,就是眼下的业务和投资的这家公司,能够做出圈,让员工和股东都有收获。 Part.7 关于生活家里的两只猫前段时间和我在上海第二家公司的基金会监察人BEN联系了,他有意向挖我回去,继续去那家德国公司操盘,因为现在那家公司在我走之后的一年里,资产重组,新的投资进来,也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但是我没有同意,如实说我的现状,他表示惋惜的同时也叹了一口气:和两年前对我说的话一样:你现在的年纪真好,正是当打之年,做什么都可以。两年前他问我多大,我说我35了。而他那个时候58岁,他说自己愿意用所有的财务换取我当下的年纪,真的太宝贵了。今年再聚的时候,他依然发出了这样的感概,我也和他说了,我没有小孩。他说,那么要年轻时候生,要么现在也别想了,从过来人的角度来看,如果你这个年纪还没有孩子的话,你的事业和生活会更加没有束缚,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和眼光。是的,我这个年纪还没有孩子。我和妻子结婚十年,早几年不想要孩子,多过过二人世界,后来到了三十几岁的时候,还没有生出来,都有点着急,去医院看过,查不出问题,做过试管也失败了——妻子为此非常伤心。要知道,我当时在上海第一年打拼的时候,每周才能回家一次,妻子一个人在南京做试管,去医院,非常辛苦,但失败了之后很难过,那次一边哭一边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没有成功,我赶紧放下手上的事回南京,孩子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她才是我的一切。现在几年下去了,还是没有小孩,我们两个也都不着急了,父母也不催了,一切顺其自然吧。没有孩子的生活,我和她比同龄人过的洒脱和自由。她报考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每天在家看书上网课,每周在舞蹈社和小伙伴练舞,在家弹古筝录歌po抖音;我每周从上海回来的两天周末里,我们找节目,去各种咖啡馆美食店打卡,以前疫情没有的时候,我们一年一次的出国旅游。在外人的眼里,我们这样的状态挺好,在我们自己看来,也非常享受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生活。我和妻子大学在一起,恋爱7年结婚,婚后加起来一共17年,她在我的生命中事不可能缺少的存在,非常的重要。我们也开玩笑说,到了40岁还没有孩子的话,我们就去领养好了,为社会做点贡献。也因为没有孩子,我们没有经济压力和负担,时间会相对自由,事业的空间也会比较大一些。如果有孩子的话,我可能就不能这么”野“的抛妻弃子背井离乡的在上海拼了。我和我公司的一个同事聊天,他是90后,小我7岁,我们认识的时候他才23岁,现在也年过30了。那时候我和他谈事业目标和理想,现在他是一个3岁宝宝的爸爸,有一次我问他,现在最想的什么?他无奈一笑——最想的是学区房的问题,小孩今年上幼儿园了,再过几年上小学了,老婆吵着学区房,他也在到处关注。可能,如果我有孩子的话,也会在这些方面投入精力吧。我活的真算无脑,对生活保障方面很白痴,公积金有多少干啥用的,我不知道;来上海快4年,落沪政策没有关注过;基金理财也从来没有学习过;工资扣税方式和抵扣政策,也都是别人告诉(真的很感谢我的同事们,很多时候像照顾巨婴一样照顾我)。我活的比较自我封闭。 Part.8 最后的总结和妻子闲暇的日常我在34岁那一年打破了过去的生活模式,迈出去了未知的一步,开启看人生的后半程,算不上成功,三四年时间各种磨砺和遭遇,让自己成熟成长了一些。也许今后面对的问题会更多,也说不准会进入到人生的最低谷。但无论如何,还是给自己每个阶段一个小小的总结。两前写过,现在写过,再过两年,我到了40岁的时候,也会再写(只要还活着),再次回看当时的想法心态,以及当时的愿景,有没有全部实现。最后,我零散的把这几年有体会的几点罗列出来,仅代表个人观点:1、【需要感恩】尽量少一点抱怨,我们还活着,还健康,没有战乱,没有家破人亡,没有天灾人祸,就不要自卑,不要怨世;2、【我很普通】我前几年坚定的认为,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能做到,我有一个无比坚定的目标,但是现在看问题很客观了,我不是超人,要成事的话,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尽量的不要和自己较劲,不然会很累——对,我虽然是这么说的,但是我现在的心魔依然很重,权当给自己调节;3、【学会理解】我以前很少照在别人的角度上深度思考问题,虽然嘴上说换位思考,但真的没有做到,现在回看很多事——我在经历身边人困难的时候,我没有感受到他们的孤独、寒冷、痛苦,也没有真正的例会过他们的需求,包括朋友、上司、下属、家人。只有自己经历过后,才真的了解,很多钝刀割肉似的痛苦。4、【珍惜家人】往往在你身边,平淡如水、如空气一般的存在,你习以为常的家人和生活,才是你最根本的一切。在你身边的时候,你觉得寡淡平常,但一旦消失,那么就这的窒息了,真的活不下去了——没有孩子我尚如如此,有孩子相信体会的比我更深。5、【不要被卷】我指的是业务上的,电商内卷、营销内卷、行业内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每天都在被海量资讯,和各类”玩法“冲击,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在疲于参与到被卷之列,做无用功,成功出圈不可能建立在复制别人的基础上,这样只会被拖死——在你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宁可别做,也别被卷。6、【资源为王】以前说渠道为王,其实道理是一样的。电商、新媒体、粉丝、用户这些概念大量充斥着所有行业,年轻人(包括几年前的我)认为经销商落后,线下渠道落后,开店落后,但事实上,商业上层撬动的本质还是toB的,不论是大的代理签订,大的平台入驻,或者是大的主播入选,都是toB的资源,必须靠利益和关系去撬动。7、【政治策略】中年在大的平台和职场上,政治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我很有体会。这里的政治不是指你要玩死某个人,去拉帮结派勾心斗角,而是你需要认清楚组织内真正核心的群体和这组织的运行规则,先必须知道规则、学会规则、适应规则,才有可能做出成绩。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利益冲突和纷争,这是必然的,越大的公司,越强的组织就越明显。尤其是一堆强人汇聚的地方,每个人都想做事,每个人都想保住自己,那么关系就变得很微妙,站队也好,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也好,这非常重要。关键的点在于,你如何协调关系,让更多的人参与并支持你的选择,调动力量完成目标。8、【享受孤独】如果你站在组织中相对高的位置,又或者是承担了一件对公司对品牌都关键的事,那么不要指望大多数人能够理解你的意图和思考,也不要指望身边的人100%的支持,你会感觉到孤独,这很正常。人不在其位不谋其事,那些在核心之外的人,或者业务层级较低的人,没有义务进行全盘的思考和深入的分析,他们大多数只是”评价者“,逞口舌之快。你需要自己克服孤独和寒冷,每一个创业者都会对此有体会。9、【身份转变】35岁以后,你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思考自己在职场和工作上的角色了。职场对35+不友好是肯定的。在上海,我代表企业面试了一些35+的人,如果只是专员或者是主管阶层的人,35+了薪酬要求只有15k不到的话,我认为ta的能力不行。如果是35+的人面试高阶管理者的话,薪酬要求高,但你有资源有背书,那是有机会的。但从高阶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来说,35+以后,每过一年,你面试时的价值就少一层,除非你掌握资源 ,就是我前面说的渠道和平台,甚至是政府关系,那么ok的,否则,如果你只是依靠所谓专业技能谈高薪的话,一定不是你的优势。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想躺平的话,35岁以后,你必须完成自己身份上的转变,不能做打工人了,不要做职业经理人了,最好做到经营者——找到合适的平台,投资进去。对于我而言,我从职业经理人,变成了经营者,希望把这个盘子做好,到下一个阶段借助平台和集团的资源,成为投资者。10、【拓宽认知】我这三四年来,在上海的转变很大,遇到了很多人,看到了很多事,考虑问题和过去有本质的区别,归根结底,还是认知上的拓宽。井底之蛙就是说以前的我,现在也一样,因为我相信还有很多很多,更高的层次我没有接触到,所以学习,交流,借助事业和平台接触更多的人和资源,事有利于认知提高的。人和人阶层的差距,不完全是出生、社会分工和财富,更重要的是认知,对生命、世界、社会、商业、业务上的认知——说俗气了,就是世界很大,你要多出去走走。最后,不要违法犯罪,这会让你在人生最彪悍,最精华的阶段,将所有的可能,所有的未来灰飞烟灭。本文仅总结我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不是普世规则和经验,大家看看就可以了,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不一样,也不是说我这样的活法就是对的。家庭、家人,才是最重要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3岁了还没有稳定工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