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虹姐说职场中混得好的女人在行业内的口碑,普遍评价如何?

虹姐引言这就是虹姐的投行采访系列的最后一篇啦!你应该已经知道,这次采访主角雷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高中来美,大学毕业一年后进入投行,从 Analyst 做起,花了 10 年时间做到了并购咨询的 Director 级别。期间经历了从 industry group 换到 product group,从 bulge bracket 换到 boutique,再换到 middle market investment bank 。经验丰富不说,还特别善于分享。这篇里雷神会跟大家分享投行的 VP 和 Director 级别分别是做什么的?对投行工作时长的误解?如何进入投行?以及投行工作的出口都有哪些?错过了前三篇的童鞋们,欢迎点击这里穿越:美国投资银行通关全攻略
投行攻略第一篇投行 Analyst = 人肉计算器?
投行攻略第二篇为什么说 Associate 是投行引擎?
投行攻略第三篇上篇也提到过,女神热爱分享,自己做了一套投行并购业务的课程,干货满满,虹姐会在文末把链接附上。如果你对投行有任何问题,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在留言或者给虹姐发邮件,留下你的问题。虹姐会和雷神做一期统一答疑。这是你近距离和雷神互动的最好机会,请抱紧大腿。文末的商业知识点是关于美国投行各个级别到底能赚多少钱,凭良心说,是不是你最关心的话题?记得读到最后去扫一眼哦~推荐人群:梦想进入投行的本科生及 MBA,想学习更多投行并购业务的金融精英们,以及久闻投行大名但不知道人家具体是干什么就能赚那么多钱的你我他们...本文共5873字,读完约7分钟。投行老司机? VP and Beyond虹姐:之前聊了投行里的 Analyst和 Associate 级别,今天我们来聊聊投行里 Vice President (VP)和 Director 吧。雷神:上篇说过,投行做 deal 就好像是给贵宾开车,每个级别都有对应的职责。Analyst 是负责往前跑的轮胎,Associate 是汽车的引擎,Director 和 MD 负责招揽客人,陪客人坐在后座,而 VP 是负责开车的 “老司机"。升到 VP 之后,你的工作不再是建模或者做幻灯片, 而是统筹安排整个 deal 的执行,也就是保证每个 deal 这辆车各个功能协调运作,能跑起来,方向正确,且能按时跑到目的地。这里面的工作包括和 Director 或者 Managing Director 沟通,把他们的要求转化成可执行的任务下放到 Associate 和 Analyst;领导 Associate 和 Analyst 完成 deal,分配工作,定期查看,回答他们的问题;回答客户和其他相关合作方的问题等等。虹姐:所以不需要做什么具体的分析工作了,更多是统筹安排。雷神:对的。从 VP 开始,你的技能就要从分析能力,转换成销售和沟通能力。这其实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个坎。坐的住的 Associate 不一定拥有 VP 那种社交能力,而善社交的 Associate 又不一定能熬到 VP 这个级别。虹姐:那到了你现在的 Director 甚至更高的 Managing Director(MD)级别呢?就变成 100% 销售了吗?雷神:Director 和 MD 只有一个任务:带 deal 进来。没有 deal,整个部门甚至公司就没有收入,所以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他们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与人打交道:和潜在客户开会,说服对方和自己做 deal;和已有客户开会,说服对方跟自己做更多别的 deal;和自己的 VP 开会;和已经被说服的客户开会讨论如何收费;参加各种行业会议和行业专家交流;和 VP 以及 Associate 开会审核他们的工作。虹姐:所以就是各种花式开会。雷神:是的。Director 以上基本就是销售加客户关系维护。需要你实打实的做分析做材料的情况基本没有了。虹姐:感觉投行每往上走一个台阶,技能就需要有转化。你需要在初期能坐的住,细心,分析能力强;到了Associate 级别需要能跟团队协调合作,同时还懂技术,能出活儿;再到 VP 你就需要更多沟通和整体把控,项目管理;到最后MD 级别就基本是销售能力了。哪有人能做到这些技能全都有呢?雷神:是的,所以每个在投行发展的人,都需要按照这个轨迹去提前锻炼自己。你不需要一进投行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是你需要提前思考,提前积累,循序渐进。Life = Work?关于投行工作时长的误解虹姐:我有个问题一直很好奇哈。投行是出了名的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经常听到“加班到凌晨,回家洗个澡,换身衣服,回到办公室继续上班”这种反人类作息。这样的日子过几周我都已经不敢想象了,你是怎么能坚持10年的?雷神:关于投行工作时间长这件事,我觉得是有误解的。如果你只把交给你的任务当作一份工作,干完活就完事,那当你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的时候,你肯定会觉得这份工作很苦,很累,很没意思,熬不了太久就想换了。但如果你把每一个项目都当作是建立自己声誉(reputation)的一个机会,每一个给你活儿的人都当作是你的客户,你看待工作就会不一样了。你不会觉得你在被别人使唤,你觉得这是在帮助自己搭建基础,搭建信任,搭建未来的机会。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会推动你,开发你的潜能。换句话说,同样的活儿,不同的心态,你做起来的状态会完全不同。虹姐:这话有道理,尤其是对刚入职熬的最苦的 Analyst。那是不是熬到 VP 就可以过正常人的朝九晚五生活了?雷神:确实在做了 VP 和 Director 之后,我的时间更灵活了,不需要时时刻刻坐在办公室里,但这并不代表我的工作时间变少。虹姐:那这是什么状态?在家上班?雷神:不光光是工作地点的变化。我觉得有两点主要的变化,一是效率上来看,工作的效率随着经验的增加而增加了,这意味着工作时长减少,做同样的事情,以前可能需要研究个好几天,现在我可以很快搞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节省下来的时间就能躺平刷美剧了。节省下来的时间其实用在做更多的工作,只不过级别高了之后,工作的形式不是坐在帮公司对着 Excel 加班,而是出席会议,参加活动,和潜在客户交流。虹姐:那听起来工作内容灵活了很多,时间由自己支配,也是一种生活质量的提高吧。雷神:从这个角度讲是对的,但是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加,这是 Analyst 和 Associate 级别没有的。之前提到,VP 就像开车的司机,Analyst 就像车子的轮子。轮子虽然很辛苦的一直转,但是它只管埋头拼命跑就行,不需要考虑方向啊,速度啊,目的地啊这些事情。工作量虽然大,但是不确定性低,完成任务的路径清晰,按要求做完就可以了。而司机虽然不用跑,但要操心很多事情。反映在我的日常生活就是,我不用像Analyst 一样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建模型,但是我得 24 小时在线,客户有问题,Associate 或者 Analyst 遇到难题,MD 来过问,我都得第一时间出现,而且知道各种情况怎么应付。到了 MD 级别,在办公室的时间就更有限了。MD 们的时间都花在开会和去开会的路上,或者是参加各种行业会议这些“轻松”的工作。但其实他们的心理一点都不轻松,他们的收入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全部取决于能否不断拉客户进来,压力还是很大的。所以只看坐在办公室里的工作时长,来评价投行工作轻松与否,是不太客观的。跨进投行的大门:求职和面试虹姐:终于聊到求职和面试了。首先想问的是,投行的入口都有哪些?雷神:投行最大的入口机会有两个:一个是本科毕业作为 Analyst 进入投行。如果想毕业就进入投行,一般都要在大三结束的暑假先做一个投行的实习。而一般大三暑假的实习在大三刚开学就开始招聘了,在那之前你必须已经做好 networking,也必须积攒了一定的实习经历。所以如果你想本科毕业就进投行,你基本上大一就得开始准备。如果你读的是非 MBA 的硕士项目,你只能和本科生一起竞争 Analyst 的机会,但前提是你也必须在毕业前一年做一个投行的暑期实习,通过实习留下。所以那些短于 2 年的硕士项目,这条路基本是走不通的。另一个是通过 MBA 毕业作为 Associate 进入投行。你同样需要在 MBA 第一年结束的暑假做一个投行的暑期实习,通过实习拿到 return offer 留下。大多数投行会从 target school 里招人。虹姐插话 MBA Target school 没有一个行业公认的清单,但一般包括这些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New York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hicagoHarvard UniversityCornell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MichiganDuk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Yale UniversityStanford UniversityPrinceton UniversityMITNorthwestern University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数据来源:eFinancial Careers IB Target School Ranking;Wall Street Oasis Report Top Ten Bulge Bracket Target Schools虹姐:如果我错过了这两个入口,还有别的机会进入投行吗?雷神:有,但是机会很小,而且通常这种机会也只会发生在本科毕业 1-2 年内,而且你之前的工作经验还得是相关的。比如你本科毕业后进了四大的 Valuation 组,做了一年之后正赶上某投行有人离职,他们急缺着补人,而你恰巧又已经建立好人脉可以递进去简历。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你才有希望跨行作为 Analyst 进入投行。但是如果你已经工作了 3 年以上,工作经验和投行又没有相关性,这时候就只剩读个 top MBA 进投行这条路。如果你已经工作了 10 年以上,做的又不是投行的工作,那凭空转入投行的概率几乎为零。当然这里说的是美国的情况。美国是全世界发展最成熟的投行市场,所以这里的招聘路径已经定义的非常清晰了,走旁门左道基本行不通。在别的更年轻的市场也许会有更多半路出家的机会,这个我就不是特别了解了。虹姐:那为什么一定要从 top MBA 里选啊?雷神:投行虽然流动性高,但是每年每家投行招的人也并没有那么多。而想进投行的人千千万万,大家背景和能力参差不齐,从普罗大众中海选肯定是不现实的。顶级 MBA 帮投行做了一层很彻底的筛选:能进顶级 MBA 项目的人各方面素质都已经是拔尖的了,在这群人里再选愿意做投行的,出差子的几率就小很多。而且,我之前也提到了,因为顶级 MBA 被招进来就是 Associate 级别,这个级别就会被带出去见客户,而客户都是各个企业的 C-level,所以你团队的背景得能镇得住客户。一个哈佛或者斯坦福 MBA,说出去就很有说服力,让客户看到雇你的价值。虹姐:我以前写过一篇投行面试的文章,是写我观摩的一个模拟投行面试。面试的哥们学生物出身,想通过 MBA 转投行,但从本科学历到工作背景都完全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在面试里编了个特别牛掰的故事,听完恨不得觉得他简直就是为了申投行而生的。投行真的这么看重这个故事吗?如果我之前没有任何金融背景,仅凭一个 MBA 想转行,真的要讲这样一个故事才能打动你吗?雷神:老实说我本人不太会被打动。你确实需要对投行有所了解,但编个鬼都不信的天花乱坠的故事,说你跟投行是天作之合,其实也没必要。毕竟大家都知道MBA 进投行的基本都是之前没有相关经验的。虹姐:了解。还是坦诚的说自己对投行哪里感兴趣就够了。那对来面试 Analyst 的大学生,你一般都会问什么技术问题呢?雷神:Analyst 我关注的是逻辑思维能力。我一般都会先问 how to value a company 这个比较基础的问题,一般对方也都会准备到。在这之后我就会根据对方的回答问后续问题。比如给对方一些情景,让对方来说对财务报表哪里会有影响。大多数人不会说的很全,但我想看的是对方有没有思路和逻辑。所以即使你没有充分回答也不要慌,把思路说出来,具体答案都不是那么重要。虹姐:你也面试过很多 MBA,你觉得能给大家什么建议?雷神:我觉得大家都过于关注投行面试准备,实际上面试也是你在面试对方,而这点对投行尤其重要。投行本身就是销售,你要看跟你面试的 Director 或者 VP 有没有让你很想加入这个团队。如果他们在面试里连 sell 自己团队都没有做好,那他们很有可能真正面对客户的时候也 sell 不好。所以我觉得,你们要抓住面试的机会观察对方,问对方问题。Exit Opportunities 都在哪里?虹姐:最后聊一下出路。大家都知道投行的人员流动性高,是因为出路多吗?所以一般做了投行之后都会往哪里跳呢?雷神:我觉得投行流动性高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出路确实比较多,尤其是 Analyst 级别。Analyst 做两年之后,有一些去读 MBA 然后彻底换行,也有很多跳到买方的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甚至很多 Analyst 是一进投行就开始和 PE 面试,谈好了就发 offer,入职日期是两年之后。虹姐:这么夸张?提前两年就要预定了是吗?雷神:是的,尤其好的投行的 Analyst 很抢手的。虹姐:那其他方向呢?比如对冲基金(hedge fund)?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雷神:也有,但相对少一些。对冲基金是研究二级市场的 (public market),而投行的经验通常都是跟一级市场相关的 (deal),所以不是直接对口的。(虹姐插话:虹姐之前写过一系列讲金融市场结构的文章《金融市场之楚河汉界》,着重讲了 public market 和 deal 的区别,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去复习一下)从 Sales and Trading 去对冲基金的更多,尤其是那些原来做 fixed income trading 的。风险投资同样是做 deal,但是通常都是投很早期的公司,所以对建模要求并不高,更多是看市场看团队看策略。虹姐:那 Associate 呢?也可以去 PE 吗?雷神:Associate 的出口相对没有 Analyst 那么多。要么就是跳别的投行,要么就是去公司的 Corporate Development部门,也就是大公司内部自己的兼并收购部门,做小型的收购。或者就彻底改行,去创业什么的。虹姐:这点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 PE 愿意招 Analyst 却不愿意招 Associate 呢?雷神:PE 招 Analyst 冲的是他们的 modeling 建模经验,尤其是会给复杂的兼并收购交易建模,因为这些模型是比较特殊的。PE很多时候都是收购的买卖方之一,所以他们也需要建模能力很强的人,经过投行训练了 1-2 年的 analyst 是最合适的。而 Associate 在这方面显然是没有 analyst 有技术优势的,所以PE 通常只从投行招 Analyst,很少招级别更高的。虹姐:所以出路确实挺多的。那你说的导致流动性高的另外一方面是什么呢?雷神:另一方面是投行也是个淘汰率很高的行业。这不是一个可以熬年头混日子的行业。基本上就是 up or out。所以如果你不合适做这行,就一定要早换。虹姐:不同级别淘汰率有多高呢?雷神:这个每个投行会不一样,但是级别越往上走,淘汰率一定是越来越高的。如果你是 Analyst 级别,和你同一届进来的analyst比,如果你排在倒数 1/3 以内,那你的 bonus 就会很难看,升职就更不用想了,没人愿意找你做 deal,你自己就会意识到你得找新工作了。到 Associate 级别,淘汰率大概会从 30%上升到 50%, 也就是说你必须比平均水平好,才有希望在投行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再到 VP 级别,淘汰率基本就是 80% 了,只有能源源不断带 deal 进来的 MD 才能最终立足。所以越往上走越窄。还是那句话,up or out。虹姐:太棒了,我的问题都问完了。我觉得这个采访帮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投行,而且也学到了很多职场智慧,是在任何公司任何行业都可以应用的。非常感谢你的分享!雷神: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祝大家成功!虹姐说
碎碎念及商业知识点好啦,四篇投行的史诗巨著终于分享完了。文初提到雷神自己设计的投行课程,发布在未知时代平台,感兴趣的盆友欢迎点进去:肯定还有很多没有分享到的,欢迎童鞋们在文后留言评论,雷神将做统一答复哦!-------我是商业知识点的分界线-----今天的商业知识点还是跟投行相关。说了这么多级别,他们到底能挣多少钱呢?这张表格总结了美国投行 IBD 部门的每个职位的平均年龄,基本工资,全部薪酬,以及每个级别跳到下个级别所用的时长。图片来源:mergers and inquisitionsBase Salary 是死工资,跟表现和业绩无关。Analyst 的平均工资大概在 8 万 5 千到 9 万 5 千美金之间,Associate 的平均工资一般在 14 万到 16 万美金之间,做的时间越长,基本工资会越高。对于 Analyst 和 Associate 来说,基本工资之外还有奖金 bonus,这就跟工作的业绩很相关了,通常都是由 VP 和 MD 在年末的排名决定。奖金通常能有基本工资的 70% 到 100%,如果是排名第一的 star Analyst/Associate 可能还会更高。到了 VP 级别,基本工资在 20 万到 30 万美金,奖金大概在 120% 到 150% 之间。MD 级别的基本工资在 40 万到 60 万美金,奖金的不确定性则更大,可以到上百万,也可能一分拿不着,取决于那一年这个 MD 给投行带来了多少 deal。如果 MD 做的好,一年拿一百万美金的报酬是不成问题的。当然,VP 和 MD 级别的奖金里很多是股票,是需要等好几年才能拿到手的。当然,能拿多少也取决于整体经济形势好坏。金融危机那几年不被裁员就不错了,奖金就不要太奢望了。投行一向以高薪吸引人,但是近几年开始,科技公司的薪酬其实也越来越高,很多向往高薪的名校毕业生也不再把投行当作不二的选择,尤其投行这个行业整体面临更严格的监管,更激烈的竞争,而科技公司正处于蓬勃发展,求贤若渴的阶段。这里当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对于应届生来说,有更多的选择道路通向成功无疑是件好事。最后,肯定有童鞋关心香港和中国的投行(券商投行部)的薪酬情况。虹姐这里没有找到相关比较新的相关数据。不过虹姐粉里卧虎藏龙,欢迎业内人士留言补充!你们还喜欢这个新的商业小知识点环节吗?记得留言让虹姐知道哦~反正不管你们留什么言虹姐都开心啦,笔芯~虹姐说文章全部原创,版权归虹姐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虹姐。篇篇原创,满满干货!及美国和亚洲金融市场介绍。话题涉及美国求职,申请,文化融入听虹姐碎碎念,美国商科留学如何出类拔萃。关于虹姐说微信号:hongjieshuo123知乎及简书专栏:虹姐说 虹姐邮箱:hongjieshuo@gmail.comhttp://weixin.qq.com/r/YUjz60vEkBbvrQ_I9x1z (二维码自动识别)}
前言在上篇里,男神给大家科普了投行的业务,部门,具体都是做什么的。在这篇中篇里,我们会和男神聊到中国和美国投行IBD市场的不同,香港的IBD工作和生活节奏,薪酬(嘿嘿这个大伙儿最关心对吧),投行的职业规划以及未来出路。最后,as always, 有什么问题或者建议,欢迎给虹姐留言!虹姐:我们话题稍微转一下,你在美国生活了这么多年,谈谈在香港的感受吧。你感觉在亚洲做IBD和在美国做IBD有什么区别?男神:对于Junior banker来说,在亚洲做和在美国做IBD是天差地别的。像美国或者伦敦这样的成熟资本市场,客户本身相对比较sophisticated,对于投行的服务的了解也是非常清晰的。雇投行来对他们来说是个非常well defined job。比如我要上市,就选投行来做due diligence、帮助craft equity story、最重要的是帮助卖股票,我不会expect投行做任何不该投行做的事情。再如我要做个并购,就雇投行做financial advisory,双方都有共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正是因为这样well defined role,投行又收很高的fee,所以投行就需要提供很好很specialized的服务。这就要求投行的model做的很细,分析的很深入,对junior banker来说也就是要求technical skill很强,Excel和Power Point skill很强。相信准备过美国投行面试的同学们一定都花了不少时间准备technical questions。虹姐:那亚洲呢?男神:亚洲市场没那么成熟,客户也没那么sophisticated,所以从市场对投行的需求,以及投行对junior banker的需求来看,和成熟市场还是差的蛮远的。首先,很多在美国必须烂熟于心的technical skills(比如美国的financial statement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调整)在亚洲很少需要。亚洲市场还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业务相对简单,且监管的限制造成很多在美国常见的资本市场运作方式在亚洲都不允许。更重要的是,亚洲投行的客户一般都不是很懂行,很多时候不清楚他们应该做什么,对投行的工作范畴更不清楚。所以他们会更特别依赖投行,需要手把手带着他们,甚至教育他们。比如上市前一个企业内部应该完成哪些程序、上市工作中应该聘请哪些类型的中介机构等,美国的企业一般都了如指掌,亚洲这边基本上没概念,这些本不该投行操心的事情最后还需要我们出力去帮助客户,教育客户。所以对于junior banker来说,在亚洲工作意味着你需要花更多时间去manage client。在美国,尤其是大的BB,刚进去就见客户基本是不可能的,都要做几年modeling到了VP才可能有机会见客户。亚洲反过来,可能analyst进来,上班第二天就去出差见客户了,虽然最开始可能就是做做翻译,记记notes。但是客户会问问题,你需要能够应付,所以就倒逼你去飞快的学习。且相对modeling这些硬技能,在亚洲的analyst更需要比较高的情商水平,怎么去跟客户解释,怎么能让客户听懂,客户有要求怎么调动内外部资源,怎么协调各方保持项目进度。一般来说在亚洲Associates两三年之后就应该可以独立去cover一个client的working level,甚至成为client的first call。这和美国是很不一样的。所以如果考虑在美国做两年IBD回亚洲投行或者反方向移动的朋友要三思,因为你很有可能水土不服。在美国做了2-3年回亚洲,自己最熟悉最引以为豪的technical skill用不上,一上来就让你给某某领导写备忘录,这在美国看起来很ridiculous的狗血剧情在亚洲可能每天都在上演。反之也是。如果你在亚洲做了2-3年,换到美国很有可能发现自己的technical skill跟人家的要求差了一大截,完全不能胜任工作。同时投行,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对技能的要求非常不同,这点希望能给大家提个醒。虹姐:哇~受教了!关于在香港做投行,我还听说是全世界所有投行工作里最累人的。是不是这样的?男神:关于投行臭名昭著的long hours,我觉得大家可能没有抓到重点。所谓投行long hours,不是说每天固定很久的工作时间,更难manage的是对时间安排无法控制,last minute变数很大。有的时候在办公室一整天都没什么事情,临走前突然收到客户的邮件第二天早晨要一个分析报告,就要留下来熬夜加班。变数大还意味着容易撞车,几个项目的deadline撞到一起就很麻烦。香港之所以累人在于不仅仅要做业务相关的工作,还要花好多时间在manage client上,而这方面就更freestyle了,从时间的要求上规律更少。不过如果长期想在投行这个行业干,必须要找到自己的balance,不然长期没人能吃的消。虽然工作本身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做久了对流程了解了,会逐步形成一个预判,很多事情可以提早plan out。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学会、提高manage各方expectation的能力,这方面的沟通技巧提高了会事半功倍,这绝对是想在投行继续做下去的必修课程。当然头一两年Junior banker每天都还要熬到夜里12点左右还是比较正常的,但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对于进入了这个行业一两年以上的junior banker,你往往会发现reputation比较好、各方都觉得比较给力的并不是每天在floor上呆到最晚的人。关于薪酬虹姐:这么辛苦,咱们有热心观众很关心在香港IBD做analyst的薪酬是什么样的。你能透露一下吗?男神:我可以给大家一个range。Compensation policy每个投行都会有些差异,但是总体来说同等职位不会相差太大,基本上第一年的analyst的base salary加上房补(香港都会给个房屋补贴,但total comp基本和纽约一致,相当于从年末的bonus里预支一部分每月发放)大概在80到85万港币(按最近的汇率大概相当于10-11万美金);第二年大概是90到95万港币(大概11.5到12万美金);升associate后会有一个jump,大概到120到130万港币(大概16到17万美金)。这只是base salary+房补。奖金要看年头,不过这几年整体水平下调较厉害,total comp最好也不会超过24个月的base salary,最差的bonus可能就是一两个月的base salary,不过如果你只拿到这个水平也意味着你可以考虑卷铺盖走人了。职业规划和发展虹姐:好多钱啊。。。容我擦擦口水。。。那咱们再聊下career path和exit。在香港做IBD,promotion是看年头还是看表现?男神:年头和表现都看。Junior level主要看年头。一般analyst都是每年8月通过校招进来(大多是前一个夏天的实习生),做满3年,之后promote到associate,再做3年半(一般associate的cycle是从每年1月开始,所以要先从8月做到1月做半年,之后1月份的cycle开始算满3年)到Vice President(VP)。VP之后就很大程度上
看performance了, 如果performance好可以大概3年后升Director,然后是Managing Director,大概就是这么个顺序,当然每个投行不同职级的叫法和升职年限可能略有不同。虹姐:那在香港做IBD有什么exit strategy?男神:传统去buyside,比如去PE之类的,但是也取决于你所在的行业。比如我做的Financial这块很少去PE,因为毕竟金融机构做M&A的不是特别的多,所以在投行相关经验和PE不是很匹配。也有很多是继续做banker,跳去competitor,这个就司空见惯了。也有人去客户那边,或者创业什么的。虹姐:有粉丝拜托我问,香港和美国的IBD从未来发展上比较,你觉得哪个更有前景一些呢?男神:这个没有标准答案啊,完全取决于你长期想在哪里发展。像我刚才说过的,这边培养的skill set不一样。美国的问题在于到VP再往上上升空间有限,因为毕竟有文化差异,越往上做我们可能越不占优势。但是也不是说在香港做就一定能一路飞黄腾达,最终还是看你的性格和能力适不适合做投行,更适合亚洲的模式还是美国的模式。}
这一路上,见过太多优秀的孩子,他们拥有非常优异的学历背景,不俗的谈吐,非常快的反应能力……但是!最终对自己的职业方向非常的不满意,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充满了苦恼…我之前就认识这么一位同学,985优势专业硕士出身,GPA前5%,学生会副主席,毕业时想进投行,却三战三败。我也十分惋惜,手里明明有一副好牌,却被自己打烂了。他们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是他们不够努力?!是他们运气不好?!是这个竞争太残酷?!我觉得都不是,问题恰恰就出在了他们——“没有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一一、职业规划到底有多重要?《礼记》中有说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要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无论多强调都不为过。对于你的职场,这可以说是超越一切的重要。我们常说的另外一句话就是:所谓大神,无非都是规划早。我们的学员里,大家往往不会去羡慕那种学校最好的人,大家艳羡的是:离毕业还非常久的人。只要有时间,好好规划,就一定很有机会拿到很好的offer。我们在这里可以直接下一个结论——即使你学历背景很差,过去对行业一无所知,只要你规划定的早,然后足够努力,你一定是远超你身边同学的存在。每个人最终找工作的上下限,很大程度上都是因规划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关于职业规划的差异,简单举两个我个人见到过的两个例子:某朋友A,当初立志想要干投行,但确实学历背景相对一般,终归是没有进入自己所理想的行业。不过个人非常优秀,拿到了不少银行、地产公司以及的知名实业的offer,但他选择了“工资低、强度大”某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很多人都觉得他做这样的选择简直是“脑子被驴踢了”。他确实也非常辛苦,除了工作还要复习CPA的考试,感觉他的生活色彩非常惨淡。一转眼几年过去了,凭借超过同龄人的项目经验,过硬的财务技能,以及合作伙伴某央企中型券商投行团队人员的力荐,PK掉各种顶级名校的硕士,进入了他心心念的投行业。如今在团队中是非常受领导重视的骨干,超过了那些从实习校招进来的小伙伴。另外一个例子是,我在帮一家大型国有券商投行招聘的时候,做收简历和初步的筛选,领导点名初级岗位希望要“其他投行/四大/非诉律师2-3年工作经验”,其他的就筛掉吧。当时某位学历背景非常优秀的,在银行总行管培的小伙伴找到我,希望能够给予内部推荐。我表示了为难,因为确实他的经历不符合领导所述。他对此表示了愤慨:“我们当年进来,门槛比四大高多了!凭什么四大的可以,我却不可以!”后来了解到这位同学最终还是跳槽了,但是往后还频繁跳槽了数次,似乎工作得并不十分开心。差异因何而造成?有人的总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有人提前做了未来数年的规划,并在具体的执行着。如果当初多花点心思去了解自己的本心,或者说提前规划下自己,是不是会少走很多弯路呢?二、职业规划的第一步:认识你自己1)你到底想要什么日常中接触过很多同学,之所以迷茫,我个人总结无非两点:一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二是也不知道社会能够提供什么。直白点,前者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又适合什么,后者是不知道有哪些行业和工种。听起来,似乎了解自己,比了解纷繁复杂的行业和岗位容易。但实质上,尤其在职业初期,我觉得认识清楚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更难,或者说大家经常对此一点都不重视。有部分人可能是有过自我的探讨,大致有还有点方向判断,但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我觉得都还好”、“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偏好”、“我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所以,日常咨询中常见的情况是,大量同学喜欢把自己条件一报,说我是啥学校啥专业的,你看我适合做点啥?对此,如果心情好,我会耐心问你喜欢啥,根据情况循序渐进的引导,说可能什么样的方向去了解一下。心情不好的话,我经常会说不应该是你告诉我你想干啥么?我可以依据我已知的东西告诉你怎样可能会少走弯路。但没有义务和时间去告诉你适合做什么,一是我要试图去了解“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二是中间还要不断给你科普行业知识。其实,这种提问的方式,除了很低效之外,一是轻视了“认识自己”的问题,毕竟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你必须得告诉别人你足够偏好方面的信息,对方才比较好做出建议;二是太过在意固有的一些条件,比如说学校专业之类的,以为跟公式一样的可以直接导出结果,这些或许有一定影响,但绝对不足以决定你适合做什么。所以,即使碰到对行业确实一无所知的同学,但是能比较明晰的告诉我说我比较喜欢XX类的工作,有XX方面的特长,我印象都还会好一些,沟通起来没有那么心累。归根结底,无非就是想清楚,在喜欢和擅长之间,你喜欢什么,又擅长什么。这两个往往是重合的,但又时常是矛盾的。比如说我见过不少内向的同学,虽然自称比较喜欢静下来心来做研究,但我觉得他们也许并不适合做卖方研究员,因为“卖”字当头,没有足够沟通能力和气场,一般是很难做得好的。又比如说我自己一直只想做个“安静的技术流”,但因为性格原因,身边总有人说我适合去做跟销售有关的工作,我也曾不断挣扎。最终,在喜欢和擅长之间得做出一个选择,这就是认识你自己的第一个过程。这个问题可能会挺痛苦,有点像“结婚的话,是选择你最喜欢的人,还是最喜欢你的人?”两情相悦固然好,若有冲突择其一。所以,一般工作过好几年的人,在职业选择上会明晰很多。因为如果直接摒弃过去的工作经历太过可惜,大多数还是会缩小到和过去经历有一定关联度的工作。虽然说像经济学说的“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但毕竟在熟悉的行业晋升“边际成本更低”。过去,接触过不少想要转行的人,目标明确的人往往成功率比较高,因为对想去的方向有所理解,也能从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一些有关联的亮点。过去我还负责过金融小伙伴的社招邮箱管理,收到的简历很多着实令人无语,看到邮件标题写着“求推荐投行、研究、基金、银行等核心金融机构工作岗位”,我觉得都完全不用点开,工作过之后职业规划还能做成这样的,多半没什么竞争力。2)社会上有什么的工作金融行业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了,何况还有互联网、咨询、地产、快消等。但如果有了对自己认知之后,了解行业反而容易了很多,毕竟排除了很多类型的工作。所以,你用排除法,就能排除不少你不适合的工作,缩小范围,接下来定向去了解。有些人喜欢成为焦点,喜欢和人打交道,那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做中后台、稳定的、曝光度低的工作。因为自己的价值感没有办法在工作中得到体现,也是很苦闷的。有些人不希望成为中心,只是希望有一定稳定收入的工作,能按时回家,陪伴家人,或者有自己独处的时间。这类人就不适合做那些投行、行研等高强度的工作。具体如何了解?现在的互联网渠道实在太发达了,网上很多资料,也可以看我们的《金融求职宝典》,以及关注我们大量的线上线下活动、行业报告等。三、职业规划第二步:设定目标1.好的目标,直接决定你具体的路径。目的地有了,可能路径有很多条,但是基本上就像你在手机中打开百度地图输入地址导航,有可能软件会根据不同的路况会给你推荐几条路线。但路线之间大体差别并不会那么大,毕竟你不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开,那你还真只能穿越整个地球才能去到你的目的地了。所以,核心就是朝着你想去的目的地去,哪怕不能一路直线,方向绝对不能错!换回到职业上来看,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要入行。一旦入了行,做正确的事情,待遇的提升,大小平台的切换,都不会是问题。毕竟你已经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到达终点,只是时间问题。入不了行,去相关的行业,要么是具备去你想去行业的基础技能,要么能掌握对你未来想从事行业的有利资源。每一个行当,门槛低很多的相关行业都有很多。什么,你说你不知道?那是因为你没去真正了解你想从事的行业。社会上大多数的人,之所以碌碌无为,主要就是没有目标,不知道往哪里努力,只会在步入社会之后,对着曾经的错过的机遇懊悔不已。我经常举个很简单例子说明,没有目标的人之间差别有多大。有的同学告诉我,自己实在很想从事投资行业,但已经毕业了,过去也没有实习,现在目前手头上只有一个小机构的雅思老师的offer。我说,如果你,以未来能去投资机构的目标不变化。那么你以创业心态去参与这个角色,学习如何打磨更好的教育产品,努力学习互联网创业那些关于运营、流量的知识,学习如何拉新、激活、转化、裂变,学习如何让你自己成为IP的角色…你这样去做,你未来是一个具备丰富教育行业创业经验、互联网运营经验的人才,同时你还在不断补足你的金融财务等技能,你去投资教育、互联网行业的机构,其实是可以适应投前or投后的岗位的。如果你只是觉得当雅思老师埋没了你的才能,没有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你才是真的没机会。我认识一位金融机构资深领导的经历,最早考研数年没考上,后来一直想从事金融投资。但找不到完全对口的工作,去了保险做销售,用他自己的话“保险也是金融,我也算入行了”。后来他转行去做了基金渠道并当上了大区经理,再后来跳槽券商做私人财富,积累一定客户之后跳槽到了券商资管。虽然一直以营销为特长,但他从未放弃过他的投资梦,最后终于在十多年之后,当上了基金公司分管FOF投资的副总,而且年纪也不大,在副总当中算年轻的。如果没有坚定的目标,多少人都在路上一路妥协,我这个不行,那个就算了,你的人生就被你不断的耽误了….实际上目标定好了,实现它有很多种路径和方式,真的就怕你没清晰的目标。2)“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职业时,为什么很多人思路都是错的?为什么大家又时常陷入深深的纠结,又经常做出了选择之后觉得后悔?因为大家日常的普遍看法是——什么样的工作“好”,我就选什么样的工作。很多人总是觉得“这个工作很好”,那个工作看起来也很不错。券商投行听着很性感,银行总行好像也很牛逼,基金公司投研好像很爽,听说固定收益也很挣钱…然而,情况是,金融行业里大部分岗位都很好,去想哪个“更好”,没什么意义。反而会让自己不断在很多目标之间漂移和徘徊,最终经常调整方向,降低自己的竞争力。但是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还是要看你要什么样的人生。核心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自己喜欢or擅长的工作,不然即使“再好”,也会不开心。港剧都告诉你了“做银最紧要是嗨森”!我当年也有不少朋友放弃了券商投行or固收的工作,去中证登、中债登等公司,实际上待遇和福利也确实非常好,一度让我羡慕。他们自己也是权衡再三,觉得那样的稳定的工作似乎“更好”。但很多的案例是工作数年之后,选择跳槽出来,依靠原先的优秀学历背景和同学关系,再回到了市场化的机构去工作,反而晚起步了几年。工作真没分高低,他们只是当初错估了自己“想要什么”。四、职业规划的第三步:贯彻执行前面提到,职业规划讲究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但即使你搞清楚“自己喜欢的”或者“自己擅长”的,做了规划,你依然很难贯彻和执行。因为选择真的太多了,而大家往往想要的太多,付出的太少。还有很多人为了“怕未来后悔”,选择想要去各种尝试不同工作的风格。最终的情况就是竞争力被自己严重的削弱,这个尤其发生在很好的学历背景的同学身上。企业喜欢已经为这个岗位做了足够多铺垫的人,不喜欢目标不清晰,到处去体验生活的人。但凡你去面过试,你一定会被问到:“你之前干那个,怎么现在想干我们这个?”职业规划也是每次面试必问的问题,如果没有清晰规划,可能会让你连面试都过不了在贯彻执行上,核心就是要“严格执行,”讲出一个“好的故事”。什么叫做“好的故事”?那就是我每一份实习和经历都在为你这份工作做准备呢,感动吧!我为了做PE投资,我在投行、研究所、会计师事务所的一切经历,都是为了干这个做的准备呢!对方频频点头,会觉得你是个优秀的人才,你的经历都是相关的经历。换到社招跳槽上大家更好理解,你在A公司有6个月销售经验,在B公司有8个月运营经验,在C公司有1年客服经验,但ABC公司都是不同行业。那么到头来,你在别人眼中,就等于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但是,我会发现很多同学依旧会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做,总是在害怕风险。“我怕有风险呀!”这是我最常听到的话。实际上每个大类方向,比如说我们课程分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再就分股和债,每个方向都有很多很多的岗位,足够你闯荡了。核心还是要你做好努力和铺垫,你足够优秀。所以说,贯彻执行的前提,还是目标足够清晰,以及内心足够强大。学会“舍弃”,是一种成长。学会“专注”,才能走向卓越。五、写在最后现在的我们,是由无数次选择造就的。我也相信你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充满了纠结和痛苦。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你所有不曾料想过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你不期而遇。你所有曾经潇洒的随遇而安,同样也会随时间流逝而让你承担相应的代价。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我们的发展曲线也都不是一路向上的。职业规划是尽可能让他趋向于直线的唯一方式。如果有没有规划,人与人之间会在工作3-5年拉开巨大差距,我相信任何参与工作的人参加了和班上同学对比的是很都感触很深。所以说,职业规划是职场的必备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场中混得好的女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