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没有种植茶叶种植基地的?


到了新疆才知道“西域风情”这个词不光能用来形容丫头子长得好看,还能用来形容这里的茶。
围炉煮茶VS围炕喝茶
近些年来,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茶文化同样也掀起了复兴的浪潮,12月火遍全网的“围炉煮茶”就是最好的佐证。
当“围炉煮茶”走上新疆人家里的热炕头,会发生怎样奇妙的碰撞呢?
#01
看似是“新晋网红”,其实“围炉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宋时期,中国人就已有煎煮茶汤、围炉夜话的习俗。
冬日午后,生一炉炭火、烧一壶热茶,桌上码放着花生、桂圆、栗子之类的干果,烤上几颗橘子或柿子,茶香袅袅,炉火氤氲,与三五好友围坐,边喝茶边说笑,偷得浮生半日的清闲。
#02
画面一转,只见炕上立着一方木桌,桌上齐整摆放的或是精致亮眼的玻璃器皿,盛放着各式的干果甜点。
又或是白底红边的牡丹花搪瓷盘子,铺满了琳琅满目的瓜子糖果。
家人们围坐桌旁,一边喝着面前热气升腾的茶水,一边吃着满桌的干果,一边馋涎欲滴。
有些还架着炉子的家里,会往炉灰里塞上两三个洋芋(土豆)和苞米,略微焦黑的苞米啃起来香的人直咂嘴。
屋外冰天雪地,屋内温暖惬意,这一幕就是新疆人“围炕喝茶”的常态!
“茶”与生活
新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茶叶产量不大,需求量却很惊人。
在这里,人们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茶,喝茶俨然已成为了日常习惯的一部分,也融入到了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中,不可分割。
茶是人际关系的纽带,新疆人喜欢以茶会友。
除了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待客之用外,茶还可以当作走亲访友时的伴手礼,既实用又体面。
有些地区的已婚妇女们还会以茶联谊,在每月的固定时间举办一次聚会,参与者需要支付活动经费并轮流请客。
聚会上人们唱歌跳舞、聊天吃饭,不亦乐乎,这就是新疆人的茶话会。
“茶”在新疆
在新疆虽然不适宜种植茶树,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极具特色的本地茶,形成了与南方传统茶区截然不同又充满西域风情的边疆茶文化。
不同于偏爱茶本味的内地人,新疆人喝茶会根据喜好来调制口味,比如往茶里放牛奶、酥油、方糖、果干、香料、药草等食材。
这些看似五花八门的搭配也赋予了新疆茶更多的可能。
在新疆,单单是茶的分类就有茯茶、奶茶、香茶、油茶、花茶、果茶、药茶、罗布麻茶、盖碗茶和核桃茶等数十种。
茯茶
茯砖茶很有可能是你来新疆后喝到的第一碗茶。
走进任何一家本地饭馆,老板都会用最热乎的茶水招待你,这种茶味香色酽,正是新疆人最钟情的砖茶。
无论什么民族,几乎每个新疆人家里都备着那么一两块梆硬的茶砖。
等要喝茶的时候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掰一小块扔进铜壶里,搭在火上煮开。
随着水温升高,浓郁的茶香也悄悄从壶嘴里冒出来,每次饭毕喝上一大口,暖意瞬间从口腔激荡到心尖化作一句“攒劲得很”
奶茶
一碗奶茶,既可以是新疆人早餐时的主角、晚餐时的陪衬,也可以作为闲聊时老舍笔下花生米一样的“乐子”。
牛奶和砖茶是绝配,二者融合后更是一种升华,在浓厚的奶香中带着一丝砖茶的清苦,而漂在碗里的那油汪汪的奶皮子才是一碗奶茶的灵魂所在。
哈萨克族喝奶茶时还会配着包尔萨克、果酱和干果等作为茶点,奶香、茶香、果香并行袭人,久喝不厌。
一个云雾霭霭的早晨,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一位优雅的新疆“公主”正在享用她的早茶……
香茶
南疆沙漠外围是水草丰茂的绿洲,不同于北疆发达的畜牧业,这里的人们主要以农业为生,更偏爱香茶。
香茶和奶茶都以茯砖茶打底,但香茶要在茶水烧开后加入桂皮、胡椒、丁香等香料碾成的细粉。
塔里木盆地以南的维吾尔族还会把新鲜核桃仁碾碎,倒入香茶中制成核桃茶。
因此,南疆在煮茶用具上和北疆也有所差异,大多用带着滤网的铜质长颈茶壶,这样方便过滤香料和茶渣,而喝茶则用小茶碗。
煮开的香茶芬芳馥郁,小麦粉烤制成的馕香脆入里,还未等四溢的香气撩拨起食欲,一小块馕就已下肚,“香茶+馕”就是南疆老茶馆里的最佳拍档。
油茶
一碗热乎绵密的油茶,一定是很多新疆人小时候最爱的味道。
全国各地都吃油茶,但不同地方的做法不尽相同,新疆的做法是用羊尾油将面粉在锅里炒熟后,加入茯茶和适量食盐,搅拌成糊状。
要说冲油茶也是有讲究的,温水不能激发出油茶中小麦的香气。
必须用滚烫的酽茶一股脑浇灌到炒熟的面粉上,高温瞬间让散开的面粉凝结在一起。
南疆的维吾尔族吃早点时,会用油茶就着馕吃,有的还把馕掰成小块泡在茶里,一小块就足以让人齿颊生香,千言万语都化为落进胃里的满足叹息。
花茶
无论是沁人心脾的和田玫瑰,红润剔透的昆仑雪菊,还是微苦回甘的乌苏柳花,都是中国茶叶版图上的点睛之笔。
一年只开一次的“沙漠香魂”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日照时间长,又有昆仑雪水浇灌,极品的和田玫瑰就生长于这里。
由花蕾制成的玫瑰花茶,不含任何添加剂,冲水后会自然开放,散发出一股浓郁的玫瑰花香,多次冲泡也依然香甜悠长。
采昆仑之灵气,集天地之精华
昆仑雪菊,生长在新疆天山一带人迹罕至的雪山上,采摘十分困难,因此享有“茶中贵族”的美誉。
干雪菊经沸水冲泡后,茶汤呈现出琥珀一般的绛红色,花朵也次第绚烂绽放,整个杯中好似一幅橙色的写意水墨画。
昔日贡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乌苏古尔图镇的白柳树开花的时候,把那青绿可爱、细叠如菊的柳花摘下阴干,加工制作后便是柳花茶。
喝起来微苦而回甘,继而微苦再度袭来,伴以不绝的异香,回味绵长。
柳花茶是植物病毒感染后的畸形症状,成因跟冬虫夏草类似,再加上花期极短,因此十分珍贵,在清代乾隆、光绪两朝还曾被列为贡品。
果茶
新疆人十分热爱园艺,凡是有庭院的家里几乎都有简易果园。
人们不光能在果实成熟的季节里享受最新鲜的瓜果,还可以把它们晾晒成干果,拿来泡茶喝。
常见的果茶有红枣茶、山楂茶、杏干茶、葡萄干茶、桃干茶等。
不同于大部分需要趁热喝的茶,果茶的魅力在于冷藏后拿出来的那一刻。
冷藏后的果茶清凉可口,大夏天来上一杯,凉气瞬间包裹全身,紧接着一哆嗦,浑身的暑气也就消退了。
我最爱喝的就属那一杯盛夏时节酸甜适口、生津止渴的杏皮茶了。
药茶
药茶是南疆地区维吾尔族特有的传统保健茶,以新疆产的高良姜、丁香、小豆蔻、栀子等多种药材混合研磨制成。
喝茶时,只需要把碾好的茶粉用开水浸泡至颜色变黄即可,但因为药茶口感微苦,有时会配以冰糖调和其苦味。
药茶根据所加药材不同,药性也不同,比如,加茴香促进消化;加丁香有助于关节炎和风湿病的康复。
茶医们通常还会根据季节变化,放不同的草药和剂量来配制药茶。
维药散寒药茶在22年12月被列入新冠的治疗方案中,感染新冠后症见乏力、伴胃肠不适、如呕吐、腹泻者,宜服用散寒药茶。
罗布麻茶
在湖水干涸、黄沙漫漫,被称为“生命禁区”的罗布泊周边的戈壁盐碱地上,却生长着极佳的养生茶原料之一——罗布麻。
罗布麻生长地是我国有名的长寿村,村落中百岁老人比比皆是,他们世世代代都喝罗布麻茶,并将其誉为“神茶”。
这种茶呈绿色,外形卷曲,有一股呛鼻干草味,长闻会使人头晕。
冲泡后,茶汤颜色会由黄绿色逐渐变成金黄色
轻啜一口,淡淡的茶香中略带着咸味,两种口味碰撞带来的反差感,恰似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突然寻得一丛随风摇曳的罗布麻,让人惊喜又舒畅。
三炮台
“红枣桂圆散着清香,茶叶枸杞泡出了花,冰糖葡萄透着晶亮,热气腾腾请你喝吧……喝一口盖碗茶,难忘呀,离了家的难忘盖碗茶。”
三炮台也叫盖碗茶,一般放有绿茶、冰糖、红枣、桂圆和枸杞等,开水一泡就成了回族人家招待贵客的待客茶。
常喝三炮台可滋阴润肺,消除疲劳,年长的回族老人常说:“三炮台泡甜货,喝上腿杆干劲多”。
小时候去别人家做客,最喜欢偷喝妈妈盖碗里的第二泡茶水。
它不似第一泡由于茶叶过多而带着浓烈的苦味,也不似第三泡冰糖完全化开后的甜腻,微苦中略有回甘,讲究的就是一个正正好!
纵观古今,无论是文人墨客醉心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还是寻常百姓忧心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其中都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放眼当下,对于新疆人来说,有茶喝的饭菜才是完整的一顿饭。
新疆的茶,就像新疆人一样充满了“西域风情”。
去过新疆的你,有没有喝上一杯独具风味的新疆茶?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18-07-24 14:44
来源:
承德满族文化研究
一枚茶叶的旅行,可能是这世界上最神奇的了,她行走在大地上,融化在生活的日常。因为有朋友是新疆人,所以就结缘上了新疆的茶叶。
以前托办买了一包砖茶,是专门制作奶茶的那种,后来发现其实它的产地是湖南,就是湖南产的茯砖。这种茶叫做“边销茶”,是专门卖给蒙、藏、疆地区,专供边疆少数民族饮用的特种茶而得名,属黑茶类,多为紧压茶,国家对边销茶有管制和补贴,使得这种茶叶相对亲民。烹煮滤汁,调奶加糖出来的味道很好喝。
最近中医问诊说山人湿毒重,正好赶上了三伏天,是排湿气的好季节,朋友又赠送了新疆产的“叶尔羌调味香茶”。说热饮可以有很好的排湿作用,是维吾尔族的夏季传统。
“叶尔羌"盖来源于古代的“叶尔羌汗国”,是一个明朝时代建立的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王朝。统治阶级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后裔。东察合台汗国满速尔汗的三弟赛依德,于1514年在原察合台汗国的旧地上创立的一个国家,维持至1680年为准噶尔汗国所灭,历时166年。叶尔羌汗国的首府在“叶尔羌”,即位于今天的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后于2014年撤县建市叫做“叶尔羌市”。
众所周知,新疆是不产茶的,但几年前做“保健茶”策划,得知新疆产的“罗布麻”代茶,可以调节高血压,是被吵的很热的一种植物。茶叶,可以说是新疆各民族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在新疆民间素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无茶则病”之说。尤其是哈萨克族“卡依依苏”吃饭的本意就是“喝茶”。这些文化现象都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让茶叶在这里开始流行起来的。新疆地区自古被称为“西域”,到了清代乾隆年间,设置了“叶尔羌办事大臣”管理新疆叶尔羌地区军政事务,才真正意义的成为中国的“新的疆土”。
因为新疆本身干旱少雨,茶树无法种植,但新疆人利用自己独特的地域优势,尝试着将新疆特产的一些植物都用来制作茶叶,如罗布麻茶、墨玉玫瑰花茶、伊犁植物酸秆子茶等,用作代茶饮,非常的流行。茶叶的需求日增,代茶饮的本土尝试,都为“混茶”的出现奠定了现实基础。
叶尔羌调味香茶,是选自云南大叶种红茶成品,再调和斯里兰卡的小豆蔻、海南的丁香,以及小茴香、肉桂、玫瑰花、红花等,就是一种“混茶”。各种烹饪的香料在一起混合烹茶,经过热水高温浸润,味道和元素一同碰撞出不同以往的口感,可以减弱红茶的苦涩,增加多种本草的香气。正是因为“混拼”,所以每一地域,每一次的口感可能都会有差异,才有了所谓的“秘方”。
一枚茶叶,从古老的叶尔羌走到今天,是一种从传承也是日常生活的延续。从云南再到新疆,耦合种种香料,使她的滋色转换,再流转到北京,给一个体湿的人一点安慰,趁热喝下她那烫舌的香,不觉得暑气的溽热,反而内心也温和凉爽了许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13:39 乌鲁木齐晚报
  (《新疆经济报》)
  茶叶是新疆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民间一向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无茶则病”之说。哈萨克族人民称吃饭为“卡依依苏”意为“喝茶”。可见饮茶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新疆气候干旱少雨,不适宜栽种茶树,凡所需茶叶皆由关内供应。自唐宋以来,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西域茶叶交易和新疆茶叶经营。而新疆自产的土茶叶,实际上是在茶叶供不应求时,各地群众利用一些野生的植物叶子,经过加工后充当茶叶的代用品。早在18世纪后期,伊犁地区居民即有用山中野生植物叶子充当茶叶饮用的习惯,以后在民间渐为流行,当地称为土茶。
  咸丰六年?1856年,新疆议征茶叶销售税时,把伊犁土茶也列为征税对象。地方政府仿效国家茶法,对进山采土茶者,均为官厅颁票征课,当年伊犁地方抽收土茶税17100斤?税率20%。
  咸丰九年?1859年土茶产量降为1.2万斤,咸丰十年?1860年竟无人进山采茶,次年正月奏明停止征收土茶税。新疆建省后?1885年,清户部咨巡抚刘锦棠,询问新疆能否培植茶树,以此作为广开新疆财源的办法,经实地调查后,刘锦棠奏称:“新疆天山南北两路从未种过茶树,绿茶性喜暖,关外雪地冰天,寒冷倍于关内,种植本不适宜。然亦有察其地气较暖,请购茶籽试种之处。应俟购买茶籽到疆,发展试种,有无成效,随时查明办理。”
  此后新疆再未提起此事,可见当时新疆试种茶树并未成功。但在新疆建省后伊犁地区又要恢复土茶征课,奏称:伊犁所属大西北,阿东盖两处向有一种野树,当地人取之以充茶,叶大枝粗,味也远逊于南茶之下。现以无人采食,征课之议遂罢。
  在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茶叶供应中断,伊犁及塔城等地又有利用野树叶伪造官茶,在民间销售,因价廉尚有一定的市场。在1943年3月,新疆裕新土产公司呈请省政府予以取缔,内称:“查近因茶叶缺乏,伊塔两区民众利用果木树叶、野草等伪造成内地茯茶、大茶、红茶,并冒充牌号以利推销,各族民众只图价廉,不辨真伪,争相购买,发运各区县贩卖者甚多。并且假茶茶质恶劣,饮则泻肚,对于人身之健康损伤实多。”后经省公安管理处遵政府令予以严厉查禁。以上就是解放前新疆自产土茶叶的发生、发展及最后取缔的全过程。
  至于野树叶土茶具体讲的是什么树,据翻阅有关资料如《伊犁风物》、胡正华《西陲话旧》中得知,伊犁生长准噶尔柳,结絮如花,俗称柳花,是制柳花茶的原料。另有榆叶茶。伊犁还有大量茎秆可食的野生植物叫酸秆子,也是天山大黄的嫩茎,味酸略甜,叶子能泡茶,还可以熏制高级茶叶。
  柳花茶多产于乌苏,在河滩水浅处长有老柳,入夏开青绿花,花朵尖瓣重迭,如含苞待放的小菊花。将这花瓣摘下阴干,用以冲饮,人称“柳花茶”。据说其味清香微苦,保健功效胜于龙井。清代曾列为贡品。清末以来对柳花茶的传颂甚多,王子钝先生早年作《柳花八绝》其一为:“杨柳花开湖水长,柳花作茗沁脾凉。青莲不饮柳花水,空唱柳花满店香。”
  榆叶茶则多产于南疆。清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农民起义反清,兵燹战火,弥漫天山南北。商旅却步,百货停运,无茶可供。尤其南疆居民更苦于无茶,口干腹胀,饮食失调。迫于无奈,他们采摘榆叶,经过焙制,创制出一种新的茶种一一榆叶茶。榆叶茶虽非正品,但也胜于无。如调以盐、牛奶、黄油等混合饮用,则味浓而香,可以假乱真。经一地试制后,各地相继仿造,做法不同,其味各异,于是“榆叶茶”一名又为出产地名所代替,如“库车茶”、“和田茶”,所用原料均为当地榆叶。榆树新疆各地都有,在荒旱之年却可救人于燃眉;榆钱、榆叶、榆皮均可列为嗷嗷待哺者的席上珍品。至于用榆叶制茶,更可发挥意想不到的功能。
  新疆各族人民饮用茶叶与国家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把大批库存的茶叶全部投放到新疆给官长发饷,当时称为“官茶”。“官茶”是当时新疆茶叶的重要来源。此后,新疆的茶叶全由内地供给。
  建国后1949年11月,西北军政委员会贸易部给新疆调运砖茶3万封?60吨。1960年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实行“内销服从外销”的茶叶政策,但对新疆人的用茶需求,国家仍给予照顾,采取了保证供应的政策。当年调入3650吨。1961年增为4100吨。1962年增为4200吨。除计划调进外,另增加片、茉、红、绿、花茶,红砖绿砖茶等200吨。由于国家的重视,茶叶在新疆各族人民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
  稿源:《新疆经济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茶叶种植基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