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填的是数字吗?

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篇1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1
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涵义及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探究性学习通常又是要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现象与本质,积极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探究性学习”一般包括以下过程: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信息,调查研究,整合相关知识,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老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展以化学学习方式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内容主要以化学发展史、化学与生活、环境、化学实验为主线展开,在探究实践中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二、转换教学理念,掌握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具有显著的特点: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个性发展、注重归纳、关注过程、淡化结果。
初次听到“探究性学习”这个名词时,学生可能都有点茫然。如“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资源蕴藏情况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家庭燃料的选择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烧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闻所未闻的教学课题怎么组织教学?有些内容连老师自己都不太明白,怎么教学生?学生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们不懂怎么办?……这些问题在当时是十分普通地存在于教师头脑中。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发现,教师与学生已经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教育理念的转换。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一个好的老师只有想想方设法地去激发起学生的潜能,那么创造的欲望、创造的思维火花就会不断地闪现在学习过程中。
《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这也是本次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框架,重新注入新的课程理念,构建新的课程标准。可以这样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所有学科一次全方位、全领域的脱胎换骨、前所未有的变革。
三、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一)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
(二)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说。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供了科学方法。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四、化学教学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篇2
关键词:地理思维 思维能力 学习实践
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自己能解决问题,这也是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中,地理老师是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也就是地理思维能力,这要求老师要知道什么是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能力的核心,它是在地理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维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于核心处质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活思维,如在探讨“我国地理位置具有什么优越性”时,有学生提出“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位于大陆和临海各有什么优越?”另一方面,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步步设问,使教学过程成为生疑―解疑的过程。例如:在探讨我国的地势有什么优越性时,“先设问我国地势怎样,然后设疑我国地理位置怎样,再提出临海会出现什么问题”,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个性化笔记本――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
练习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去观察地理现象和思考地理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以课堂笔记作为突破口,进行个性化的练习。教学步骤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地理笔记本,用来记课堂上教师的板书,记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记课外收集的地理信息和资料,用来做练习。笔记本成了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个人档案,成为评价学生学习目的和学生读图、画图、分析、调查、研究性学习、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具等等的依据;练习的内容具有可选择性,如进行“中东”地区的教学时,我根据课文,围绕“世界长期的热点地区”提出了“三洲五海之地”“世界石油宝库”“水资源匮乏”“民族、宗教矛盾”四个课题,供学生自由选择某一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三、探究地理基本概念――构建地理思维的基础
地理概念是进行地理思维的必要基础,没有地理概念,就无法形成地理知识体系,也就无法表述地理知识。地理教学中,我们要面对大量的地理概念,而最迫切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概念,构建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这样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地理基本概念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必须与学生对各种事实、现象和失误的深入思考紧密联系起来。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创造自己的思想并把它们表达出来,而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为此,对一些基本地理概念的教学,我尝试采用“观察设问―学生独立练习―讨论―小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四、运用地理知识结构,探究学习区域地理特征――形成地理思维的能力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学习区域地理特征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进行区域地理特征教学,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尝试“两步”教学。
1.建构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
建构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有效的方法是改变教学结构,把系统地理作为教学的核心,把区域地理作为教学的实例,注重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经纬网”与“认识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与“分析各大洲的地形特征”相结合;开展“地形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话题的讨论,注重突出人地关系的教育;注重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如“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等等。
2.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探究学习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初中地理区域划分很多,各区域的结构、知识层次、能力结构都基本相同,因此,对区域地理特征的教学,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和掌握学习方法。我把这部分的教学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选择世界的一个区域,以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及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2)选取另一个或两个区域,训练学生学会利用区域地理知识结构独立分析区域地理特征。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法、比较法,探究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区域特征。例如:提出问题:①为什么中东地区为世界长期的热点地区?②列表比较欧洲西部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方面的差异。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
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发现问题、选择研究课题、设计实施方案,对知识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般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搜集处理信息,然后用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它可以使学生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研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最主要、最突出的属性就是研究性和探索性,其次还具有专题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以及学生的自主性等。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本文试图从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等方面阐述化学实验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化学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多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直观、最生动、最有效的教学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如在“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设计中,我尝试通过研究性学习形式,以研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并借集体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和合作的快乐。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首先向学生呈现“NH3能否除去Cu中混有的CuO”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困惑,产生探究欲望,同时提供给学生已前学习过的H2和CO还原CuO的实验所需仪器等,以及制备NH3的药品等其他无机药品。
然后,引导学生对该问题分析,从NH3中氮元素化合价、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以及H2还原CuO的实验三方面引导。
(2)组织探究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在教师组织下,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开始讨论和探索,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原理和NH3中氨元素化合价为负三价,并通过对H2还原CuO实验的类比和想象,能够初步假设氨气具有还原性,并明确该实验问题是用NH3将CuO还原为Cu单质而除杂。
在此假设基础上,学生开始收集资料,并借助已有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拟定实验方案,此时各组围绕着实验装置展开争论:
①有小组认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主张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②另外的小组则认为氨气是具有刺激性气体,为了防止氨气被排放到空气中,主张采用一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但尾气用稀酸去吸收。最后,教师总结各小组的实验方案,主要是以下两种。
方案一拟订的实验步骤:
①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制取一定量的氨气;
②将少量的氧化铜装入硬质大试管中;
③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将氨气通入大试管中,排尽试管中空气;
④继续通入氨气,同时加热大试管,使反应进行;
⑤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至大试管冷却,观察实验现象;
方案二拟订的实验步骤:
①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加热制取一定量的氨气;
②将少量的氧化铜装入玻璃管中。并且用一导管通至小烧杯的稀硫酸的液面之上,以便将尾气吸收;
③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氨的混合物将氨气通人玻璃管中,排尽管中空气;
④继续通入氨气,同时加热玻璃管,使反应进行;
⑤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至玻璃管冷却,观察实验现象;
(3)小组分配工作,实验验证假设
1.各小组的学生分配好在实验过程中的工作分工,根据自己拟订的实验步骤讲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做出实验结论。
2.教师巡视,记录评价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协调性。
3.实验诊断与评价
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总结和归纳此类实验的实施过程:
按照方案一进行实验的小组学生观察到氧化铜由黑色转变为光亮的红色,管口有水生成,同时也闻到氨气的刺激性气味;按照方案二进行的小组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与方案一小组实验的相同的实验现象,而且实验时间比较短,剩余的氨气也被吸收,防止了氨气对空气的污染。
通过对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索,能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判断出氨气的还原性,并能够将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与氨气还原氧化铜联系起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通过实验探索出氨气的还原性。按照方案二实验的小组同时也注意到在实验中如何有效防止实验的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但是,也应该在玻璃管口放上石棉绒,防止氧化铜被氨气流冲走。
(4)教师评价
根据教师刚才的观察和学生自我的评价,评出“最优创意”,“最优合作”,“最优操作”等小组。就这样,学生在竞争中得到了探究的乐趣和合作的愉快,在愉快中培养了科学精神。
探究性实验设计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式学习方式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化学教学焕发出生机。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化学实验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没有化学实验,任何新东西都不能简单从理论上推出真正的化学性质。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如做“铁钉生锈”实验时,学生互相交换自己或小组的心得体会,甚至有学生了一根刷了油漆的钉子半浸在水作对比实验。又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时,学生将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装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反应后氢氧化钠溶液进入试管,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带来了活的知识,这和以往生硬的记忆相比,的确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化学实验的多样性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比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就有一个问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提出问题:在卤素教学中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在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显红色,继续往试管中滴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褪成无色。为什么试管中的酚酞最终变为无色?
作出假设:
1、NaOH与氯水中:HCl、HCIO发生中和反应,使c(OH-)减小,酚酞变无色。
2、氯水中HCIO氧化酚酞使其结构破坏而褪色。
3、氯水中H+中和了NaOH中的OH―,使溶液显酸性,使酚酞变无色。
实验探究:
1、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HCl溶液,直至溶液褪色,后返滴几滴NaOH溶液,发现溶液又呈红色。
2、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氯水,到溶液褪色,后再滴几滴NaOH溶液,发现溶液不变红色。
3、在(2)实验的试管中滴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又变红色。
4、用久置的氯水来进行(2)的实验,发现溶液仍变红色。
得出结论:
1、溶液中c(H+)、c(OH-)的变化等导致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
2、新制氯水有很强的氧化、漂白性。
3、新制氨水使.NaOH的酚酞溶液褪色,是由于HCIO的氧化漂白作用。
4、久置氯水主要成分为HCl,无漂白性。
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这种对比式与解剖式棺结合的研究探索,已不再是单一的教与学的活动了,而是一种教、学、研并存的新型的教学方式了。在学生更多的参与中,使教学任务能高效率完成,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总之,实验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本和参考书,要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中学会探究,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到解放,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在学习上也能克服枯燥的简单学习,完全自主积极的投入到自我发现的激情学习当中,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把知识自我消化,以使成绩提高的更加真实。更主要的是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指明了很好的学习精神和态度,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再茫然,而是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照亮前程。
参考文献:
[1]马联芳、叶传满.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入门指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2]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3月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篇4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学习方法,铺垫本节教学
1、师:大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叫“温故而知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的倍数,先来看一道题:
下面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364
420
75
736
1028
905
302
谁来介绍一下他们各有什么特征?(生回答)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2、游戏活动:猜一猜
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
【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展开探究
1、观察数据,寻找探索规律
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
2、操作观察,初步发现
师:在刚才找出的3的倍数中任意选一个,用计数器把他拨出来,并记录下用了几颗珠子。
师:观察所用颗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所用颗数都是3的倍数。
师:其他小组所拨的数,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生:是的。
师:这个发现很重要,我们的研究有进展了。我们发现计数器上拨的3的倍数,所用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
【设计目的:利用计数器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一方面,研究对象直观化降低了学生观察发现特征的难度,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聚焦于对数的特征的研究。】
3、逆向思考,完善新知
师:有了刚才的发现,我们能不能说“一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它,所用珠子的颗数是3
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么说会不会有问题?
生:有可能不是。因为不是3
的倍数的数,用的颗数究竟是不是3
的倍数,我们还没验证呢?
师:接下来我们就找一些不是3的倍数的数,把他们在计数器上拨出来,看看他们所用的颗数是不是3的倍数。然后全班在一起交流。
学生操作、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
【设计目的:根据课前谈话,使学生自然地想到初次探究得到的结论倒过来说未必成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引导学生将这两种思路的操作过程做一比较,然后对研究方法做出选择。】
4、初步应用,归纳特征
师:现在给你一个数,不作除法,你怎样很快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师说数,生判断,说方法。
师:现在让你来说说3的倍数具有怎样的特征,你会怎么说?
生回答:(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目的:在应用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把先前发现数颗数的特征转化为数本身的特征,让学生在操作中自然归纳得出。】
三、完成练习,巩固新知
下面各数是3的倍数的有哪些?
14
350
100
332
74
188
502
363
210
102
990
(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快乐游戏,应用新知
1、看谁最聪明
用你的方法判断下列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693693693
13693692
121212127
9233......3
(这道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挑战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巧填数字
在口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口7
4口2
44口
65口
12口1
(这是一个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五、教学总结,提炼方法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
六、思维拓展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一下其他数的倍数的特征吗?老师给同学们留一个探究作业:同时是2、3、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把你的研究成果与同学或老师分享。
【设计目的:在课堂探究之后,把学生引向独立的探究活动,给学生提出新挑战,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有一定的难度。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用复习2、5的倍数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上来,并设计了“猜一猜”环节,让学生随意报数,老师快速判断所报数是不是3的倍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了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这节课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特征。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篇5
教学设计不是教师的施教方案,实质上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一步步进行学习的设计蓝图。教学设计中所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学生在教师诱导下的学习活动。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原有基础、思维特征和学习心态,着眼于激发、引导、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精心创设出适应于每个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以适宜的学习速度,采用适当的激情、诱思的学习方式,真正把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这正是撰写教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亦是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只有当设计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和谐时,学生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典型教学设计只有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科学研究的精神,经过创造性劳动,积累课程资源,认真构思撰写,并通过上研究课,征求各方面评价意见后,反复修改而完成。
然而,从以前征集工作的评审结果来看,绝大部分令人遗憾。主要表现在:没有抓住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精髓,没有贯彻课程改革的理念;写成一般"教案"的空洞知识传授过程,所举案例不是诱思探究教学,只看到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对学生的"引导",看不出学生的七个"动";不是多向交流式,而是双向谈话式,个别甚至是单向灌输式;……
而如何撰写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呢?结合总课题组的历次撰写要求和自己的一些认识谈几点看法,以期在以后的撰写中有所帮助。
一、撰写的理论基础
课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基本理念,《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则将其理论化、系统化、实践化。
所谓自主,就是要遵循"诱思教学思想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便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简而言之,就是把"教室"变成"学堂",把"讲台"变成"导航站",把"满堂讲"变成"满堂学",以便真正的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教师要实施以启发性为核心特征的循循善诱,"教学生学",以便"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实现学生以独立性为核心特征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实现"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己"的自学之路。总之: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
所谓探究,就是全面实现"探究教学过程论",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方式",保证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整个学习过程,亲身体验,主动探究,把观察与思维,亦即探索与研究两大学习层次贯穿始终,强调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整个学习过程,以便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论",保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完美实现。
所谓合作,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在行为子过程中落实师生间,特别是在学生之间实现以"七动"为载体的讨论式学习行为,突出"动口议",这就是合作交流。
二、设计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所撰写的教学设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完整的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说,要符合以下基本原则。
(一)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而设计,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
(二)完整地反映出学生的体验性、探究性学习过程;
(三)要坚持以心理规律为实质内涵构建学习方式;
(四)整个教学过程要坚持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所谓"真",就是教学必须具有科学性,符合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所反映的客观教学规律:所谓"善",就是教学必须具有伦理性,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所谓"美",就是教学必须具有艺术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教师本人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给学生以美的体验、美的鉴赏、美的培育。
教学设计的四条基本原则,是和谐一致、缺一不可的整体,应全面落实。
三、教学设计的一般规格应包括
(一)课程分析:简析学习本节课程的意义、重点、难点、关键;分析其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能力价值、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简析学生学习本课文的已有基础,学习心态,以及教学过程应如何适应学生年龄、思维特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
(三)设计理念:采取那些具体措施,运用那些课程资源,创设那些教学情境,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实现其主体地位,落实学生的独立性,特别是独立思考等。总之,如何以诱达思、诱思交融,真正做到把教变成学。
(四)学习目标:每次探究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具体的三维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使用行为动词来表达,以便有针对性的设计学习活动过程,也便于在活动之后检验教学成果。具体说来,包含四个方面:其一,行为主体是学生;其二,行为目标必须是可测评的、具体而明确的阐述;其三,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范围,为测评提供依据;其四,达标程度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行为水平,用以测评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四、撰写教学设计的几点要求
(一)设计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使学生"五官并用,亲身体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了显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中应附加"简要实录",以便更完整地反映学生在课堂的独立学习活动。但摘录学生说的话要尽可能是学生生动活泼的原话,不要由教师加工成学究式的"教学语言"。
(二)设计要完整,让读者看后不需要看任何书,就一目了然的明白全过程。
(三)教学设计是给内行看的,要详略得当,既要完整地反映全过程,又不要罗嗦。理科所举例题,不要写详细的解题过程。为便于相互借鉴,英语的基本教学流程要用汉语叙述。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篇6
关键词 图形教学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国标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一课。教学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了直角。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与角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以后学习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打下基础。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新课程标准》其中一条基本思路是,要让学生学众化、生活化的数学。只有贴近孩子生活的数学,才更能满足他们内在需求。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让学生通过猜测,很快地使他们进入了角色。
例如。老师办公桌上有一块长方形玻璃,可是有一天不小心被弄坏了,成了这样(如图所示),假如你是玻璃店的老板,你认为还能为老师配一块和原来大小一样的玻璃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的一种或几种,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异同点,内容一步一步推进,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方法。我设计了三个动手环节,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成了研究问题的三部曲,学生在动手中展开思维,在操作中尝试发现,学得轻松、灵活、透彻。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由扶到放,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实验报告”在科研中经常使用,在本课教学中的尝试,学生感到新颖,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设计流程如下:
1.师生共同探索长方形的特征。①观察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②研究特征。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折一折(上下对折、左右对折、邻边折)看它的边有什么特点,比一比(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看它里边的四个角有什么特点;③让学生概括长方形的特征,并填写实验报告;④定义“长”和“宽”。
2.分组探究正方形的特征。①回顾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②学生4人一组,明确分工,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组长负责填写实验报告。比一比哪组配合得最默契;③汇总、展示、表扬、奖励、鼓励;④引入“边长”的概念。
这几项活动的目的在于强化所学知识,通过辨析及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新知;通过动手操作,在表格中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检查学生能否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三、插入游戏,巩固新知
穿插一个日常熟知的游戏,配上鲜明且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影像。创设若干个问题情境,使学生轻松地巩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深化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示。
录音:大家好!我是小花猫。我的背后藏了一个正方形,可以看见的一条边是5厘米。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知道看不见的三条边各是几厘米吗?为什么?
录音:大家好!我是小狗,我的背后藏了一个长方形,可以看见的两条边分别是3厘米和5厘米。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其他两条边各是多少厘米?为什么?
录音:大家好,我是小刺猬,我不知道自己身后藏了一个什么图形,只知道它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一条边长7厘米。你能帮我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
四、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配玻璃的实际问题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既巩固了图形的特征,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很好的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观念,使得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从生活实际出发,回到生活实际中去,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探究;特征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63-1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这是每位教学工作者应该探索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1.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界定。“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课程标准》指出这种思维程序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要素组成。在探究的内容上,“活动建议”不是规定的教学内容。探究内容的设置和确定,教师可从内容标准的“活动建议”中选用,也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水平、学校的设备等,自行设计与确定,探究的方式以及探究要素的确定也是灵活的。不一定每个探究活动都要有七个基本要素,这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灵活性。
2.从人类学习的本能思考“科学探究”。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探究的本能,探究的过程是由一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或要理解观察到的内容以及解决一个问题的热情所驱动的。“科学探究”就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二、弄清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特征
1.物理问题情境的特征。问题与疑问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特征。初中物理的“科学探究”,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思维开放特征。“科学探究”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科学探究”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探究“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时,我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体积、物体的体积、液体密度、物体密度等因素有关,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设计实施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体现了“科学探究”思维的开放性。
3.学生主体特征。“科学探究”,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成为这种研究方法的主体和受益者。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验检验,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学生做了“比较湿毛巾折叠晾与展开晾”、“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三、形成“科学探究式”学习方法
中学物理教育普遍存在的重讲解轻实验,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启发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改革,教学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物理学中的实验成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物理的实质性问题。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尽量多做实验,并适当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力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科学”。如在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提出可能的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物体运动速度)与实验方案,但故意不讲要采取控制变量法,让学生自行判断、分析、实验。探究的问题提出后,在进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分析与论证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好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要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教师角色就是要重视引导,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研究、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了“授之以渔”的作用。
四、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篇8
关键词: 理科教学自主学习策略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和实质
所谓“自主学习”,是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之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理科“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理解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自主学能让学生理解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外,还应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精神、自我完善意识,成为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的实践的主体。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二、初中理科“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特征
1.初中理科“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
(1)指导预习、讨论交流。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
(2)定向思维、实验探究。选择核心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生成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等过程,创造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导学导议、归纳新知。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开展讨论,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掌握重点。
(4)巩固应用、反思质疑。设计跟学生联系较密切的问题、练习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引起对知识的反思,提出质疑。
(5)课外延伸、自主发展。通过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做课外实验,以期获得对理科学习的不同经历和体验。
这只是一般的结构,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2.初中理科“自主学习”的显著特征。
(1)自主性特征。它是“自主学习”的显著特征之一,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生能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理科知识,体会理科原理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是理科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重要标志。
(2)民主性特征。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不再是报告者,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3)过程性特征。“自主学习”的理科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4)应用性特征。新课标把知识的应用和学习提到同样重要的地位,选取学生周围熟悉的事例理解理科概念、建立理科模型;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理科知识去解决它,让学生感到理科知识真正有用。
(5)创新性特征。“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自我,个性具有鲜明特征,每个学生都是探究的主体,具有创新精神。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具有独特和创新性。
三、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1.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
转变教育思想,要求教师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由教学的主体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即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更新教学观念,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体的构建过程。知识不同于实物,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公式、规律,必须由学生自己来构建,并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把学生看作知识的接收器,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学生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其次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做得更好,在学识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不再是传统的“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了,而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明白学生也有自己的专长,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加强理科教学的实践性是实施“自主学习”的途径。
理科是一门实践科学,重视和改进实践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应当改变过去那种讲实验的状况,积极地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实验”等形式代替“独角戏”式的实验模式,把总结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知识,品尝成功的喜悦。
理科教学的实践性还体现在理科概念的形成、理科模型的建立及理科习题的设计都应取材于学生熟悉的事物,在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概括、归纳形成理性思维,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核心。
学生的学习是由动机激起和推动的,它直接影响到自主学习的水平、进程和效果。学习兴趣是内部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的意识、主动发展的精神,必须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放在首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首先应了解青少年一般心理特点,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能抓住重点,尽快掌握理科的思维方式,进入理科的“境地”。再次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理科的兴趣。最后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理科的实用性,培养学好理科的动机。
4.讨论、质疑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特点;基本特征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
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英语教学的总体思路,找出其基本特征,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符合教学多样性的特点。小学生最初学习英语时,所有的学生基础都是一样的,都处于一个完全陌生的阶段,为了迎合学生的好玩心理,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的形式。例如,在教学中,学生很难记住单词,老师可以在一个方框里做一些模板,要求两个学生玩,老师说一个字,学生就用方框模板字母拼出单词,答对就给予奖励。这就是教学的基本特征,只要你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就不必担心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学科时不再害怕,而是产生好奇心,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第一步。下一步是教师如何将学生的心理保持下去。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其他的多样化,这也是英语教学的一大特点,例如,在教学简单的英语课文对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这有助于其理解和记忆课文的内容。此外,老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融入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简单的英语对话。
二、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小学英语课堂所面临的挑战
1.基本特征和挑战
(1)小学英语的基本特征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英语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生可以根据相应的英语知识学习,形成自己的英语思维,形成一个完整的英语学习观念并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应用英语基础知识的能力,为学生英语成绩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英语教学在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具有“基本”的特点。
(2)小学英语“基本”水平遇到挑战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随着现代社会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难度也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教师年龄结构逐渐趋向年轻化,许多小学英语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很难做到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特性,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难以加深对小学英语知识的认知深度,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教案编写经验,缺乏教学策略,容易导致“拔苗助长”。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小学英语的基本特点,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效率,确保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发展。
2.探索性的特点和挑战
(1)小学英语具有探索性的特点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英语学习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让学生了解英语知识的基本分析的意义,并给学生介绍如何使用英语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通过英语知识的分析和反思,获得相应的英语知识信息,帮助学生形成对英语教学内容更深入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逐步提高学生的初级知识探究能力,把握好小学英语探究的特点,不断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2)小学英语“探索性”的层面遇到挑战
随着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逐步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必将越来越完善。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占据绝对地位,学生的思维探索空间严重受限,学习的过程难以得到保证,“探索”也在很大程度上加上了小学英语教师的烙印,学生很难形成自己的英语学习观念。针对这种情况,要想改变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小学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把握规律,不断完善“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在研究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过程中,应注意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目标不符合的地方,对挑战性的问题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有效地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篇10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学习障碍;策略分析;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知识的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想学习好化学,培养一定程度的的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要掌握好化学概念。所以,化学概念的教学是化学教学研究的非常重要课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高中的化学教师应当注重与初中课程教学的衔接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关注整体性,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教学方向,即做好初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衔接是有效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根本。
一、“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学习障碍的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和其应用贯穿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而另一方面“氧化还原”概念又是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体系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氧化还原概念是学生能有效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探究、推断物质性质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学生必须学会、必须掌握应用的化学知识。
1. 概念认知的心理内部表征
所谓“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难”,是指高一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解困难和名词混淆不清等方面的障碍,从而导致了学习和建构的困难。理解概念就是形成和建构科学合理的概念心理的内部表征,准确地理解概念就意味着形成了正确的内部表征。心理内部表征就是一种心理活动,人们运用形象、文字、符号等多种形式来表示外部的各种信息,并将它们联系成有内在意义的知识结构的认知活动。心理内部表征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活动的结果,即经过前面的认知活动而在大脑中产生的知识结构。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的学习,在头脑中建构概念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可获得准确的概念同时形成有效的概念的内部表征,能够将它存储在长时记忆,在问题解决时及时提取和使用。但也有一些学生概念接受困难,表现为不理解或者理解困难。如果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能够同化和顺应新概念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并与其他知识形成密切的关联,则意味着学生“理解”概念;反之,就意味学生不理解概念或者概念理解产生困难。
2. 概念认知本身的微观特征
从化学学科知识本身来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微观性也导致其“难学”,化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用化学符号从微观层面简明科学地描述宏观现象和变化规律,这种描述的能力也是化学学习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例如燃烧、生锈属于宏观层面的现象;分子、原子微粒排列及其运动是微观层面上的现象;元素符号、分子式、结构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符号层面上的形式。但是,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在有关化学符号层面上的表征方式很困难。当大部分学生看到“Cu Cu2+”和“Fe2O3+3CO2[=][]Fe+3CO2”等化学符号时,虽然能够对这些现象做宏观上描述,但不却能从微观层面上做出较合理的解释,描述这些符号所隐含的物质结构及“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属性。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初中化学课程结束后,仅将化学式看作物质的名称或简写,将化学方程式看作机械的“公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将化学方程式与物质变化的微观实质联系起来,这将妨碍他们深层次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在衔接时的教学策略的分析
1.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策略
综合分析高一学生在“氧化还原”认知上的上述特征,笔者认为,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影响概念学习的最大的障碍来自于两点:一是促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积极主动发生的因素——概念价值的认可,即为什么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学习氧化还原,它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二是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形成方法的问题?理清了这两个问题,具体的概念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氧化还原反应”是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的,所以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将学生的思维导向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属性看,它是从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本质而形成的概念,是定义性概念。定义性概念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对实例的观察和分析,形成对某一类事物的特征的概括。直接观察不能得到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分析多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出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引导学生思维的最有效方法是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可能研究方向,再确定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去进行具体的研究。
2.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衔接探究学习情景设计(片段)
情景一:“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引入
创设情景:“魔术表演”
教师演示:蓝瓶子趣味实验
PPT展示:蓝瓶子实验的相关资料
教师点拨:想想看蓝瓶子颜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
PPT揭秘:亚甲蓝又称亚甲基蓝(C16H18ClN3S),是一种暗绿色晶体,在碱性溶液中,蓝色的亚甲基蓝就容易被葡萄糖还原成无色亚甲基白。振荡后,由于溶液与空气接触面积变大,溶液中O2溶解量就增多,O2把亚甲基白氧化为亚甲基蓝,溶液又呈蓝色。静置时,由于有一部分溶解的O2逸出,亚甲基蓝又还原为亚甲基白。重复上述操作,蓝色—无色交替出现。这叫做亚甲基蓝的化学振荡。颜色交替出现是反应体系交替发生还原与氧化反应的结果。
过渡: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反应类型,人类在生产、生活乃至人体生命过程的新陈代谢中都离不开氧化还原反应,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吗?什么样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呢?
情景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界定
创设情景:PPT展示六张常见化学反应的图片
①铜片在空气中氧化
②氢气还原氧化铜
③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④钠与氯气反应
⑤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⑥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过渡:请写出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所学知识,多种角度对反应进行分类。
探究活动:
①2Cu+O2[=][]2CuO(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②H2+ CuO[=][]CuO+H2O(置换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离子反应)
④2Na+Cl2[=][]NaCl(化合反应)
⑤3CO+Fe2O3[=][]2Fe+3CO2(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⑥FeCl3+NaOH[=]3NaCl+Fe(OH)3(复分解反应、离子反应)
投影:学生所写化学方程式
探究小结:可见,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并不能对应所有的化学反应类型。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化学反应还有其他的分类标准。例如,依据在溶液中有无离子反应,可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也可以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将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有①②⑤可知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生,就好像购买商品,有“买”有“卖”。
提问:这些化学反应,还有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点拨:从化合价角度
探究活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是否有变化(在化学方程式中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
探究小结: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PPT展示: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判断其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①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和化合物化合
②有两种生成物的分解反应;有三种生成物的分解反应
③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复分解反应
探究活动:用图形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探究小结: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情景三:“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应用
创设情景:钢铁会生锈,人也会“生锈”
探究活动:搜集素材,了解人体疾病、老化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以班级为单位办一张题为“如何永葆青春活力”的手抄报。
探究小结:(视频展示)钢铁的腐蚀、工业用电解法制造金属Na、工业合成氨气、接触法制硫酸、氯碱工业;农业生产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干电池、蓄电池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
…………
学生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基本理清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概念辨析和习题练习等教学环节,达到规范概念表达、建立概念关系、完整概念意义建构的目的。
3. 案例的设计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联系到生产、生活及科研领域,在中学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之一,本设计在教学策略上通过对已有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探究,运用真实的化学事实情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
情景一的“魔术表演”——有趣的实验将学生引入“氧化还原”的奇妙的空间里,独特的现象,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通过探究活动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进入了一个丰富的化学世界,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的普及性,应用的广泛性,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该概念的热切性。
在初中,学生已经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所认识,这对他们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教学进行的程序。情景二的设计就是为了与学生原有的初中知识进行合理的衔接,使“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知识能来源所知又高于所知,以减轻学生进入高中学校的不适应感,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中矛盾点,引出高一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要通过学生自己用图形来表示“氧化还原”与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举例、分析和讨论方程式培养学生宏观物质和微观结构之间的转化,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的转化。
情景三提供给学生一个联系生活和开展实践活动的课题,把学习的知识放到实践中提炼和再学习,并将自己的所学变成了一份看得见的成果。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和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防止方法,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总之,新课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应树立初高中化学概念衔接的观点,转换化学概念教学的观念,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表及里地层层推进,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思考、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参与探究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特征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同时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逐渐迁移和深化,在探究活动时及时归纳小结,才能让学生把握重点,提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