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决定鱼获 新钓位好还是老钓位好比饵料重要吗?

野钓中是否能有丰厚的收获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选一个好的钓位。也就是说钓位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渔获的多少。通常有两种选择方式来确定,在陌生的水域往往凭着经验来判断,参考的条件为地形、水深以及水下水上的植物分布情况等综合因素;在熟悉的水库就简单多了,哪里爱出鱼出什么鱼都了如指掌,选钓位省时又省力。可有的时候这两招都不灵了,明明钓位不错,水中也有鱼活动,可是怎么一口没有呢?比如盛夏的桑拿天气里。原因很简单,高温呗,不是有句谚语说“神仙难钓正午鱼”嘛,说的就是高温的气象条件下鱼难钓的现象。对,没错。在特殊的天气里找到鱼是不够的,要找到有活性的鱼。换一个思路来理解就是:找钓位就是在找鱼,并且还是很活跃的鱼,解决了这个前提才会有收获,满足了这个前提才是好钓位。还是以盛夏为例吧,有一年哥几个长途奔袭去了个大水库,筹划了很长时间,准备的也够充分,天刚亮就到了水库,可是到了库区一看全都傻眼了,整个河岸一眼望不到头的海竿森林,别说找几处海竿的阵地了,就算是手竿也挤不进去。况且我们跑了几百公里就是为了玩海竿而来的。好在当地有朋友,把我们领到了一处河口。和库区的拥挤截然不同的是这里仿若世外桃源一样。当时大家都纳闷了,这么好的地方怎么没人钓鱼呢?答案马上就出来了,划船打窝时一试水深最深处才1.2、3米,这么浅的水能行吗?怪不得没人来。当地的朋友胸有成竹的摆了摆手:趁着还早,抓紧时间打窝吧,晚上就不咬钩了。果然,过了两个小时太阳开始发威的时候,我们的营地还没搭建完成就陆陆续续的上鱼了。最高峰在下午,一直持续到了傍晚。当地的朋友指导我们说:趁天没黑,再去补点窝子。都知道还在咬钩的时候不能补窝子,有可能把鱼群惊跑,可这位朋友却坚持要我们这么做。最后我们照办了可是却又留下了个疑问。当天晚上我们都睡了个好觉,这一宿安静极了,第二天随着太阳的升起似乎鱼群又回来了。这个水库晚间是上鱼的,可是连续几天太阳一落山就像拉了电闸一样,鱼群集体停口。而最不可能上鱼的时间段往往成了高潮。这么浅的水这么高的气温,把我们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全部推翻了,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当地的朋友没给我们太多的解释,只告诉我们:别看水浅,可水下有很多泉眼。恍然大悟啊。夏日的骄阳会使水温升高,浅水处温度的变化更明显,所以闷热的天气里浅滩不宜垂钓,可是大量低温的地下水从泉眼处排出,两种温度不同的水综合后的温度恰恰让鱼儿感到了舒适,无疑这里成了鱼儿避暑的圣地,所以食欲旺盛;到了夜晚水温下降,鱼的代谢过程也变得缓慢,于是晚间停口了。怪不得当地的那位朋友劝我们天黑前补窝子。从上面这个经历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特殊的季节或天气里找钓位要满足水温的条件。有句谚语“春钓滩、夏钓潭、冬钓阳”说的就是要寻找温度合适的水域;春天的浅滩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升得快,适合饥饿的鱼儿生存、觅食;夏天是鱼类的生长旺季,深水处凉爽舒适,是鱼儿避暑的好去处,遇到可口的饵料自然胃口大开;冬天的向阳处水温相对较高,微生物的密度也相对较高,鱼儿自然流连忘返了。寻找有合适水温的钓位适用任何季节。只有温度能使鱼的活性增加吗?肯定不是,影响鱼活性的因素有很多,温度只是其中之一。世间万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氧。同样以盛夏为例,高温低气压的天气里水中溶氧降低,这时的鱼呈现出一种懒洋洋的状态,这个时候就要找氧。自然水域的氧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空气中的氧溶解在水中,另一个是水中的微生物在光合作用下产生的。空气中溶解的氧会停留在水体的表面;微生物产生的氧也会停留在水的表面,在没有对流发生的时候是不会被置换到水底的,自然界的对流是由液体的温度变化产生的,水面的温度高既不适宜鱼的生存这种自然对流也不会发生。于是就形成了一种现象—水下缺氧而水面的氧接近饱和。能打破这种现象的只有借助于风这个外力了。在风浪的作用下,含有大量氧的水体表层会逐渐的向下风头运动,直到被岸边阻挡,这时的表层水就会携带者大量的氧被置换到水底,综合后的水温下降氧的含量却高了起来,此处的鱼也是活跃的。所以钓鱼要钓下风头,尤其在低气压的天气里。如果有条小河不断的注入新水,那么就兼容了以上的两个因素。流动的河水温度较低,同时会携带着大量的氧,以上的两个条件都得到了满足,所以小河的入口处绝不应该错过。选择钓位的时候要考虑到水的深浅和透明度。笼统的介绍下就是要遵循两条规律,要具有鱼类有安全感的深度和透明度;透明度低的水可略浅,反之则高;水体比较浑浊钓交界。鱼对流水都敏感,都有溯流而上的习性,如果水量合适,那么小河的有相对深度的坑、潭和回水湾都会是理想的钓位。什么样的深度最合适呢?这个就不好具体的说了,和水体的透明度有关系,也和岸边的环境息息相关,总之要使鱼有足够的安全感。前面说了找钓位不仅仅是在找鱼,换了个思路就要从温度、氧容量以及鱼的安全感出发寻找鱼儿活性较高的钓位。除此之外鱼的活性还受很多很多因素的影响,有句谚语叫“涨水鱼,落水虾”意思就是说涨水好钓鱼落水好捞虾。盛夏季节的浅滩可以说是个死地,但是想没想过,涨水的时候大面积的浅滩被淹没在水中,里面的植物即成为了鱼类的藏身之所也是一些鱼类的食物,还有大量的小鱼小虾也会聚集于此,一个小的食物链就这么在水下悄悄的繁荣了起来。鱼群聚集在这里干什么?寻找食物!这个时候完全可以大胆的突破经验上的禁忌,反其道而行之,果断地确定钓位并且不要恋战,这里的繁荣不会持续太久,会随着植物的腐败而逐渐消失。以上的几点可以在选择钓位上作为借鉴和参考,因为现实中虽然有很多符合上述条件的钓位,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却很现实的摆在了眼前—污染。假设被淹没的浅滩是刚刚撒了除草剂、农药的农田还会有鱼吗?野钓选择钓位要考虑的综合因素有很多;季节更替、阳光、温度、风力、风向、乃至于气压等气象条件是不断变化的,选择钓位的时候不妨换个思路,多想多看多动脑也许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其实换个思路想问题也是一种经验。}

2023-10-05 00:05
来源:
健康美食汇发布于:山西省
仲秋野钓水库,最出鱼的5种钓位,随便钓也能连竿
水库面积大,虽然鱼的密度更小,但是往往有大鱼。在中晚秋阶段时,正是大鱼大量进食准备过冬的时候,所以不少钓友还是喜欢守钓水库。其实很多水库鱼情特点基本类似,只在秋季和春季的一段时间集中出鱼,其他时段成了“空军基地”,在夏季和初秋阶段时,夜钓会远远好于白天。水库的特点是鱼少,所以选择钓位比钓野河更加重要,因为多数地方鱼是不会经过的。
一、两山夹一沟
此类地形经常出现在山体水库,也极为经典的鱼道地形,其实就是宽变窄的区域。我们都知道鱼类的觅食是沿着岸边一定距离进行的,路过这种两山夹一沟的地形时,距离岸边就会变近,所以占这样的位置极容易碰上正在觅食的大鱼。这种地形也是食物丰富、水流方便发生变化的位置,往往还会有一点缓坡的特点,这种深浅水的地方也是大鱼喜欢躲藏和觅食的区域。深水安全但是浅水有食物,“聪明”的大鱼往往会选择深浅水交界的区域,既方便进食也方便逃跑。
二、水下台阶
水下有台阶的地方,其实也属于深浅水的范畴,台阶的成因往往是因为水流多年的冲刷造成的。水下有的台阶比较宽而且平坦,这里就是鱼觅食的主要场所。据说鱼类有这样的地形,平常喜欢躲在台阶下,需要进食的时候就到台阶之上。此类地形其实也叫做水下坎,是钓鲤鱼和青鱼的绝佳位置。因为坎上、台阶上,相对水浅一些,食物较为充足,尤其是螺类喜欢在这里进食藻类和晒太阳。喜欢吃螺的主要就是青鱼,其次就是鲤鱼。
三、有石碓的地方
对于水库来说都是有大坝的,如果没大坝叫湖应该更合适一些,因为水库都有人造的诸多痕迹。首先来说通常不能钓大坝,因为大坝比较陡而且滑,比较危险不说,窝料和饵料也会滚入大坝底部,这基本是手竿够不到的地方,钓浮的话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大坝两侧经常一些石碓,是石碓区域也是不错的钓位。缺点是容易挂底,但是这里螺、小虾资源非常丰富,也给鱼提供了藏身的地方,除了常见的淡水鱼之外,如果有鳜鱼几乎都在这些有石碓的地方。
四、铧尖
铧尖也是经典的鱼道,应该说是最经典的鱼道,绝对是钓鱼人疯抢的位置。不过有几个要点需要注意,铧尖之所以是出鱼的地方,原理跟两山夹一沟完全一样,鱼在觅食的时候路过这里,距离岸边变近。大水面钓铧尖有钓左不钓右的说法,因为大水面的鱼喜欢逆时针觅食,沿着岸边觅食的时候会先经过铧尖的左边,然后沿着铧尖保持一定离岸距离返回到深水中,是不太会经过铧尖的右侧的。所以钓左钓前均可,右侧就不太适合选择。其次要注意,秋钓铧尖最好是找个逆风的铧尖,这个方位溶氧、水温更适宜一些。
五、出、入水口、闸口、支汊
虽然地形名称不相同,但是有相同的特点。入水口有水流的补给,经常会冲刷下来不少食物,草籽、昆虫尸体等等,所以入水口附近是个好选择。有的水库有水闸,水闸底部和两侧经常会有微弱的水流,深而且是活水,比其他深水区域有高溶氧的特点,所以极为适合不会轻易到浅水的超大体型的底层鱼类。出水口通常泥沙和食物较多,比较适合钓喜欢浑水和泥沙中找食物的鲤鱼。至于支汊,好像跟入水口有点类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雨后会补给大水面。但是大小水面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深浅、宽窄的不同,支汊有食物更加丰富的特点,所以支汊和大水面相连的地方也比较适合钓大鱼。
等到秋末的时候寒潮频频来袭,气温就会骤降,不少野生大鱼逐渐停止进食,大水面就不宜垂钓了,小水面钓鲫鱼会逐渐成为常态。敬请关注收藏点赞,每天准时更新,谢谢各位钓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1-12-14 12:44
来源:
体育及格生
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问题:秋季钓鱼是钓近还是钓远或者夜钓应该钓近还是钓远......很多钓鱼人对做钓的远近都很关注,但又不知道该如何确定。做钓的远近确实对鱼获有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为何鱼竿会出现不同长短的原因之一,鞭长莫及用在鱼竿上也恰如其分,并且在"渔乐圈"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寸长一寸强。鱼竿的长短决定做钓的远近,那么确定了钓近还是钓远才能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的工具。这样看来,研究钓鱼的远近还是很有必要的,结合具体钓鱼实战案例和大家谈谈钓鱼的远近有何影响以及如何确定。
竿长决定做钓远近
远近只是相对而言,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初秋时节,和几个朋友相约在湖边夜钓,白天温度和夏季一样,异常炎热,选择夜钓也是比较合适的时间段,按照这个季节的特点,傍晚后高温渐渐散去,晚风一吹便会感觉凉爽不少,这正是鱼到近岸处觅食的好时机。来到钓点,选择在岸边水草稀疏的钓点,这里水中的溶氧量不会受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导致鱼儿缺氧,而且水草作为食物和藏身之物,是比较好的夜间栖息场所。综合考虑鱼在夜间的活动习性,决定用4.5米短竿钓近,测试了一下钓点附近的水深在1.5米左右,属于偏浅的水深,也符合浅水温度散发快的优点。
朋友在我旁边5米左右的钓位,和我不同的是,他习惯用长竿做钓,便选择了一根7.2米的鱼竿。心想,夜间鱼一般都会到近岸处觅食,长竿相对更重,夜间精力有限,只能持观望态度了。此时天色已黑,万事俱备便开始做钓了。微风阵阵,朋友的"大鞭"甩的呼呼直响,开竿半小时左右,只见他猛提鱼竿,鱼线在风中吱吱作响,鱼竿迅速变成大弯弓,看这阵势应该是上大鱼了。我连忙拿起抄网过去帮忙,几分钟后一尾鲤鱼顺利上岸,在后来的几个小时,我变成了职业抄鱼手,出乎意料的是钓近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经过反思和总结,关于钓近和钓远还真不能一概而论。
夜钓远近需根据水域特点而定
"鞭长莫及"时,将侧重点放在深浅上,不要过分在乎远近
很多钓鱼人都喜欢打满竿,细想这种心理可能是觉得远处鱼更多,却忽略了鱼竿的长度,想要钓远却不选择更长的鱼竿,或者用的竿长和钓的远近不匹配,那么就会出现打满竿的情况,打满竿不仅不利于中鱼后起竿,而且水线很可能倾斜于水下,造成漂像不准确。
在受到鱼竿长度的限制时,我建议与其纠结到底是钓远还是钓近,不如找一个深浅合适的钓位。 远近到底影响的是什么?其实很好理解,按照一般水域水底的形状,从截面来看呈现出"U"字形,也就是靠近岸边浅,中心点的地方最深,所以钓远很大程度上是想要钓的更深,将远近转化出深浅后就很好选择了,深浅处一般都有如下特点:
远近和深浅有一定的关联
1、深水处安静,光线穿透力无法触达,昏暗,大鱼警惕性高,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中栖息。
2、深水处水压大,所以氧气含量低,鱼对氧气的需求量是不同的,一般底层鱼像鲫鱼、鲤鱼、黄辣丁、鲶鱼等耐氧性更好,喜欢在深水处底部活动。
3、因岸边滚落或者雨水冲刷带来的的食物沉积,浅水处水下食物聚集,多数鱼都在浅水处解决食物问题。
4、和深水处相反的是,浅水处水中溶氧量更高,主要因为越深水压越大,水中氧气含量越小。
深水和浅水各有优劣
远近需要结合目标鱼来定,钓离底鱼时建议钓远
当鱼的活动水层不在水底时,那么水的深浅就无法作为选择远近的依据了,例如像翘嘴、草鱼这类中上层鱼类,水层多变,该如何确定是要钓近还是钓远呢?这里考虑的主要因素应该是人的影响。
中上层鱼对氧气的需求量大,因此离水面更近,正是因为这样,人对鱼的影响越明显,鱼看到水面上人的影子是不敢靠近岸边的,所以在做钓翘嘴时,应该选择6.3米或以上的长竿做钓,有以下几个原因:
1、翘嘴作为表层鱼,反应迅速,在水中速度极快,对危险的感知和反应强烈,远处受钓鱼人的影响更小。
2、长竿的抛竿方式一般都是"甩大鞭",这种抛竿方式让鱼饵入水时发出噗通声音,吸引翘嘴过来抢食。
中上层鱼建议钓远
做钓远近和出钓时间有关
从时段上来讲,不同的时间段温度是逐渐变化的,并且鱼对食物的需求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一旦说到温度和食物那就对做钓远近有要求了,例如秋季,早晚温差大,因白天温度相对更高,鱼的觅食时间集中在白天温度适宜时,但是水温变化并不明显,可以折中选择5.4米或6.3米钓前方10-12米举例为佳。
打近窝的方式可以有效弥补钓近带来的不足
关于打窝,很多钓鱼人都形成了统一的认知,尤其是野钓,经常能听到"要想鱼上岸,就拿粮食换"的俗语,的确是这样。打窝的远近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竿长不足带来的限制。
上面讲到钓的远近以鱼的聚集点或者鱼道所处的位置决定,那么打窝正是可以改变鱼的活动轨迹的重要方式。操作上也非常简单,那就是"打近窝",窝料的投放点相对钓点离岸更近,但也不是越近越好,两点之间保持1-3米的距离,太近水下深浅变化大,鱼就会考虑是否应该为了食物改变舒适泳层了。鱼的靠近可以弥补1-3米的竿长距离,这也是一直强调打近窝的原因之一。
写在最后
钓鱼应该近还是远以上选取了几个重要的点来分析,鱼的聚集点或者“鱼道”影响的因素非常多,不一而足,除了上文中的水底深浅、目标鱼习性、温度、食物以外,跟水域的地形,或者叫水底的地形有很大的关系,这正好是一个变量,每个水域都有其特点。
在远近的选择上,还可以通过钓位所处的位置进行弥补,例如非常突出的桦尖,本身已经伸入水中央,钓近其实也可以。还有一个弥补远近最为简单的方式,那就是借助钓台这样的工具,把钓位往浅水里移一段距离。
总而言之,做钓的远近结合实际水域情况和天气情况做调整,竿长的限制可以想办法进行弥补,但最怕的就是钓鱼人心里的距离,不管钓多远,总觉得更远处有大鱼,这是最要不得的。
了解更多钓鱼技巧,饵料配方,爆护秘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钓位好还是老钓位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