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他强有补‎补精强肾的食物效‎果吗?


2022年5月5日20时26分就要“立夏”了,
立夏节气的到来,
意味着春天即将告别,
夏天快要来了。
短袖是不是要穿了?
冰淇淋也吃了吧!
这段时间里,
大家可以享受阳光的美好,
尽可以在暮春时节多看看繁花盛景。
“立,建始也;
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万物至此皆已长大,故名立夏。
春天的目标都达成了吗?
对这个夏天又有哪些期许?
继续加油,莫负时光,莫负梦想,
在这个火热的、生长向上的夏天,
你付出的每一滴汗水,
都将成就明天的喜悦。
今天迎来夏季第一个节气——立夏
“夏”有“大”的意思
万物从此皆长大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春天的脚步渐行渐远
也许会带来些许的感伤
但万物生长的夏天来临
更会让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
在江苏扬州渌洋湖湿地公园
水上森林绿意扑面
水杉池杉满目苍翠
乘船徜徉,宛若画中游
山东青岛小西湖畔的燕子
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在湖光山色之间
为春夏之交勾勒出诗情画意
此时气温快速回升,庄稼生长旺盛
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
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
于是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在贵州从江县月亮山腹地
加榜梯田层层叠叠
远处人家炊烟袅袅
充满安宁祥和的喜悦
陕西商洛沙河子丹江湿地
飞来度夏的牛背鹭
或浅水觅食,或展翅翱翔
与湿地美景交相辉映
立夏的礼俗十分有趣
旧时帝王要率文武百官迎夏
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民间会称体重、吃蛋、饮茶等
祈愿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立夏也是品尝时鲜的好时节
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
分别是樱桃、青梅、麦子
常熟有“九荤十三素”之说
鲫鱼卤虾,豌豆黄瓜
处处透着初夏的鲜美
立夏时分,温暖舒适
唐代的高骈写下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一派悠闲自在、怡然自得
初夏处处充满灵动的朝气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苏轼笔下的人与景都这般可爱
春天的短暂易逝
教会我们珍惜时光
夏日万物蓬勃生长的姿态
更让我们体会成长的意义
立夏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
立夏有三候:
一候蝼蝈鸣
二候蚯蚓出
三候王瓜生
说的是立夏时节首先可以听到拉拉蛄在田间的鸣叫声,接着大地上可以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其实,造物主给立夏还有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青蛙开始鸣叫。此时进入夜晚,蛙声此起彼伏。
立夏习俗
称体重
据说,人们在立夏称重之后,夏天就不再怕热,因而也不会消瘦了。因此,过去民间有“立夏日,忌不称体重”之说。
要称体重,怎么称?一般来说,就是在屋梁或大树上挂一杆大秤,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小孩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箩筐或凳子吊在秤钩上。
体重增加了,叫发福,体重减了,叫消肉。据说立夏之日称了体重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人们希望通过称人这个举动,添福增寿。
喝冷饮
《帝京景物略》载云:“立夏日启冰……编氓(指老百姓)得卖买,手二铜盏叠之,其生磕,曰‘冰盏 ’。”
清人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也记载:“(立夏日)市中敲铜盏卖梅汤者,与卖西瓜者铿聒远近。”
据考证,上面所说的“铜盏”,实际就是盛冰镇饮料的木桶。“铜盏”一般都是黑漆铜箍,桶盖上有一根铜制的月牙幌子,既表示这酸梅汤是在夜里制成的,也是招徕顾客的标志。
忌坐石阶
立夏这天,小孩忌坐石阶,如果坐了,就要坐7根石阶,才可以百病消散。忌坐门槛,否则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就得再坐上6道门槛合成7数,方可解魇。
吃茶叶蛋
过去母亲择此日为女孩子穿耳朵,穿时要哄孩子吃茶叶蛋,当孩子张口咬蛋时一针穿过。
立夏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
吃面条
据说,立夏吃面的习俗源于晋代
那时,吃面是为纪念北方麦收后的喜庆尝新
又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民间更是传闻在立夏日吃面能带来好运
立夏养生
应以“养心”为主
①立夏时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应特别养护心脏;
②立夏膳食应以低脂、低盐、多样、清淡为主;
③立夏气温增高,人排汗增多以及室外活动减少,容易出现气滞血淤症状,最好清晨或傍晚增加散步等舒缓运动;
④立夏阳光渐强,应注意防晒,保护皮肤。
人们会经常接触形形色色的植物,但能叫上名字的却很少。甚至有些称呼都没法用汉字打出来,太过奇怪。春暖花开的季节,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洋溢着和谐的气息。下面小编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些常见的植物。
阳春三月大地回春,在农村的野外景色格外的好看,万物在蛰伏了一个冬天后开始变得欣欣向荣起来。在野外还有很多美味的食材,农村有句老话叫: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春季也是吃各种各样植物、树木嫩芽的好季节。也被誉为是春季第一鲜,春季多吃嫩芽,不仅能够享受到美味,而且嫩芽营养丰富对于身体益处多多。
农村有很多原本是孩童时期的美食,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美食变得了无踪迹,有的虽然还有,但数量跟过去相比,已经不再是一个档次,有的甚至根本就难以寻觅。剩下的也只有回忆。
春吃:草芽;
前几天看过一个视频,有人在草丛里拔着草在吃,有人纳闷:这是咋了?草也能吃了?其实吃的根本就不是草,而是春季的美食:茅针。茅针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名字,在笔者这里茅针被称之为:茅衣。也有叫做:谷荻。是茅草初生叶芽后处于花苞时期的花穗,吃起来鲜嫩多汁,口感清爽带有甜滋滋的味道。是不可多得的春季美食。
典书记载:茅草处处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针,俗谓之茅针,亦可嗷,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六月采之。又有菅,亦茅类也。
在过去食物匮乏的年代,茅针成了不可多得的美食,采摘茅针被称为提茅针,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时间过早花穗没有发育成型,很难提得出来,时间过晚花穗会完全成熟,没有了水分也就失去了食用的价值。对于提茅针也要一定的技巧,有的人能够轻轻松松地提取好多,但也有的人却一提就断,搞了很久也提不了几个。茅针过去遍地都是随处可见,这几年由于农田的扩张以及除草剂的使用,这种野火烧不尽的茅草也变得稀少了起来。
过去两块钱买一整根的:甜杆;
甘蔗价格贵吃不起,但是不用怕,有跟甘蔗非常相似的甜杆存在,让吃甘蔗也变成了非常简单的事,甜杆虽然跟高粱是近亲,但吃起来口感跟甘蔗却非常的相似。不仅甜度很高,而且节很长、皮很薄,吃起来反而比甘蔗更为的省事。甜杆也被叫做甜高粱,曾经一度在农村广泛的种植,不仅能够用来制糖、酿酒、饲料,还被当做零食出售,跟甘蔗效果基本一样,但价格却要比甘蔗低了很多,两三块钱就能买一整根。
现在的甜杆已经变得非常的少见,很少再有人种植这种甜高粱,毕竟甜杆的情怀依然存在,虽然现在没有像过去那样大面积的种植,甜杆还是有零星分布存在。但价格跟过去相比却是贵了许多。
长得像苦瓜的:金铃子;
金铃子也是很多人儿时的美味,这种长得像苦瓜的美食,模样却比苦瓜好看了很多倍,成熟之后的金铃子颜色橙黄,能够存放很久,所以不仅仅是可以当做美食,还可以悬挂在屋内当装饰品。金铃子也被叫做:赖葡萄、荔枝,在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称呼,不知道这些名字都是如何而来,但是就是被这么叫着。外表疙疙瘩瘩确实很像癞蛤蟆,所以叫做赖葡萄还是有理可依,但为什么叫荔枝就不得而知。
金铃子曾经也是农村非常多见的美食,在庭院之中、房前屋后,经常能够看到它的身影,春季开始生长夏季开花、秋季果实成熟,黄橙橙的颜色看上去就会让人垂涎欲滴,金铃子能够食用的是里面籽粒上面包裹的红膜。味道微甜自带一股清新的气息。现如今这种具有观赏性和食用性为一体的金铃子,也已经很少看得到。几乎无人再去种植。
果实带有小毒的:龙葵;
龙葵原本是农田非常多见的杂草,生命力强健繁衍能力超强,龙葵在民间也被叫做:野葡萄、黑天天、山葡萄,在笔者这里称之为:黑紫茄子蛋。这也源于龙葵的果实呈黑紫色就像是一个缩小版的茄子。龙葵果实成熟之后吃起来酸甜可口,也是很多人儿童时期的美食。龙葵虽然好吃但果实带有微微的小毒,是不宜过多食用的。龙葵由于生长旺盛会跟庄稼争夺营养,所以也被当做害草去除,这几年龙葵的数量也变得稀少了许多。
龙葵Solanum nigrum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茄目-茄科-茄属-龙葵
龙葵碱作用类似皂甙,能溶解血细胞
普通中叫曼陀罗Mandala 很美的名字。还有好像叫胡茄子,当地野生全白花,极为常见。
据说有致幻作用,也就毒性较大,尤其是种子。
学名:苘麻
我们小时候叫麻馒头儿,前几天带孩子玩还摘了几个给她吃。
这个野草田间也极为常见。但如图中能长这么高的不多见。过去人们手工打月饼时,即用它的果实在月饼上沾红红。除此,就想不到它对人的什么作用。
苍耳,有时也被叫做摘梨儿——另一种果实四角长针的植物。我们常发坏,把它的果实粘在女生身上或者头发里,曾有一次女生为此被迫剪掉头发。
刺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大蓟小蓟》[附方]:“心热吐血,口乾。用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顿服二小盏(《圣惠方》)。” 如在野外遇到刀割手或其它部位出现流血时,取刺蓟叶片揉烂以汁水滴于伤口并敷于其上,镇疼止血,效果良好。 
虎尾草,常常在玩过家家时候拿来做扫帚,很好玩的草。
牛筋草,竟然被叫做蟋蟀草,常见,也不怎么好玩。也有人用它做蛐蛐挠,不好用。
泥胡菜,别名:剪刀草、石灰菜、绒球、花苦荬菜、苦郎头、糯米菜,跟蒲公英差不多,就是不会放飞它自己孩子们。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用于乳腺炎,颈淋巴结炎,痈肿疔疮,风疹瘙痒。可以做凉菜,包菜窝窝。
田旋花,跟喇叭花也就是牵牛花相似,叶子不同,它是柳叶状,喇叭花是掌状。根状茎横走。茎平卧或缠绕,有棱。蒴果球形或圆锥状;种子椭圆形。花期5~8月,果期7~9月。全草入药,性味:辛、温、有毒;主治:祛风止痒;止痛。主风湿痹痛;牙痛;神经性皮炎等症。
马唐,跟牛筋草差不多,就是穗小一点,有害草,根很厉害,不好拔出。牛筋草被叫蟋蟀草,其实马唐做斗蛐蛐的挠更好,从中间劈开折一下一抽就可以出来很多毛须。小时候就很会做,后来还教侄子做。
鳢肠[lǐ cháng],常见没人要。
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直立,具匍匐茎;叶对生,披针形;头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白色;瘦果黑色。全国广布种。常见于田梗,沟溪边湿地。全草药用,有收敛、止血、补肝肾之功效。
异性莎草,穗很好看,像韭菜苔,就是不好摘。一年生草本。花果期夏、秋季,以种子繁殖,子实极多,成熟后即脱落,春季出苗。为低洼潮湿的旱地的恶性杂草。生于稻田或水边潮湿处。
狗牙根草,最常见的杂草。
马屁泡又称“牛眼睛”,土豆菌,......;有大,有小,有黑有白有黄。刚出土的时候象小黄豆,几天就能长到鸡蛋大,再大就大不了了――到一定时候,它会自动爆裂,喷出一股“黑雾”,随风飘零。这些黑色的粉末就是孢子,即它的种子。马屁泡小的时候剖开来中间是白色的,大一些里面就会黑斑,并且越来越多,颜色也越来越深。能吃的马屁泡是那种小个头没有黑斑的。
葎草
这个都认得吧!小时候叫拉皮草,一长就是一大片,茎和叶柄上有细倒钩。
小时候大人们说这草碰一下就把皮子拉了,听着就挺害怕的,夏天穿裙子见到它都绕着走。
多年生茎蔓草本植物。株长1~5米,雌雄异株,通常群生,,叶片呈掌状,茎喜缠绕其它植物生长。
水稗草,中间那个字拼音稗 [bài]最常见的野草,但没有人说过他们的名字!跟牛筋草差不多,但是不长那种穗。
地肤草别称:为扫帚草、绿帚、扫帚菜藜科、地肤属,一年生直立性草本植物让我们每天都有新收获
益母草,常见的草药。
车前草,常见。车前子中药。
地黄,常见。花里边有很甜的蜜水。
决明草,决明子明目!
何首乌,我二舅家种了很多。
蒺藜 ,这个路边常见,结果子是带几个尖的小豆豆。
旋覆花 ,也叫金佛花,跟苦菜花常混了,区别是它的花蕊比较大圆盘状,苦菜比较小刺状。常见,中药。
合欢花 ,这个是树,迎春花园有几棵,也叫木芙蓉,很好看,也很香,但是我过敏,它开花我就长疙瘩……树皮(合欢皮)含皂甙、鞣质,有解郁安神、活血消肿的功能;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疮肿、跌打伤
关于24节气
2016年11月30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计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每两节气相距,平均约三十天又十分之四,而阴历每月之日数.则为二十九天半,故约每三十四个月,必遇有两月仅有节而无气、及有气而无节者。有节无气之月,即农历之闰月,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人们在24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从这一记载中,一年花信风梅花最先,楝花最后。经过24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24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在民间有许多民谚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布谷布谷,种禾割麦”等。
二十四节气速记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1990年代《新华字典》24节气速记诗
跟二十四节气相似,古代的黄道十二宫亦是以春分点为起点而把黄道分为12等份,因此占星学中十二星座(本质是黄道十二宫)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个中气不谋而合,一一对应。但黄道十二宫是时间段而不是时点。
白羊座:对应于春分到谷雨
金牛座:对应于谷雨到小满
双子座:对应于小满到夏至
巨蟹座:对应于夏至到大暑
狮子座:对应于大暑到处暑
处女座:对应于处暑到秋分
天秤座:对应于秋分到霜降
天蝎座:对应于霜降到小雪
射手座:对应于小雪到冬至
摩羯座:对应于冬至到大寒
水瓶座:对应于大寒到雨水
双鱼座:对应于雨水到春分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结合农事活动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我国疆域辽阔,气候多种多样,农事活动也多种多样,但是二十四节气的演变大体相似,各地则因地制宜安排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活。高考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高考题常波及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成因:黄赤交角、地球绕太阳公转、海陆热力差异。
二十四节气只在中国流行,并未全球通用。某全国性的考卷一道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考题,其公布的正确选项是:“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巴西正值夏至日”,其实这是错误的。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就是冬至日,而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就是夏至日。不存在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南半球的夏至日之说。之所以二十四节气只在中国流行,未能如四大发明被世界广泛应用,是因为我国的气候独具特色。
我国季风气候特别显著,原因是背靠最大最宽的亚欧大陆,大陆性特征强于同纬度的其它大陆东部,夏季气温更高,所以我国的玉米带(以吉林省为中心)比美国的玉米带纬度更高;冬季气温更低,所以我国的亚热带北界与同纬度的其它洲比,更向低纬度偏移(一般规律:纬度30度- 40度的大陆东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部则是地中海气候,而我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以秦岭-淮河、约北纬35度为界)。我国的霜期也长于同纬度的国家,降水的时空分配也更不均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地球运动中的重要内容,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联系不同章节中与之相关的内容,使这部分内容之间交叉成网络,以此提高复习效率。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由于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与自转轨道之间的交角是23度26分,更为重要的是地轴不因为公转而发生改变,由此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地球上热量分布的改变,主要是通过改变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来实现的,这是基于此点的改变在地球上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是四季变化,其次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及导致的气候类型的产生,例如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第三是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变化,第四是人类活动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周期性变化。
从高考的细节上来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动物迁徙、雪线的变化、冻土的变化,以至于冬季供暖的变化等都能产生联系,在复习该知识的时候,重要的是抓住热量的改变这一核心。
地球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通常被称为“黄赤交角”。地球绕地轴自转,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因此黄赤交角也基本不变。
黄赤交角示意图
黄赤交角限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北回归线(23°26′N)和南回归线(23°26′S)之间。什么是太阳直射点?为什么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的纬度值恰好和黄赤交角的度数相等呢?
由于太阳与地球距离较远,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太阳光线是一组平行光线。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为90°的地点(因此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表面的交点。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接收太阳辐射越多,因此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影响着地球的热量分布。
图2 阳光直射和斜射示意图
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也就是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最北端位于北纬23°26′,即北回归线。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北半球的“夏至”。此时,北回归线上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每年3月21日前后是北半球春分节气,9月23日前后是秋分节气。这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均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昼长均为12个小时。
太阳直射赤道
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北半球冬至节气。此时,南回归线上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也决定了地球上各点全年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综合图3-图5可以看出赤道全年昼夜平分。而北半球各地,在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昼长达到最大,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昼长最小。我们可以利用图6这张草图帮助记忆,对于北半球各地,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平分。
从春分日到夏至日,昼渐长,且昼长夜短。
从夏至日到秋分日,昼渐短,且昼长夜短。
从秋分日到冬至日,昼渐短,且昼短夜长。
从冬至日到春分日,昼渐长,且昼短夜长。
太阳直射点变化规律示意图
太阳直射点移动侧视图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决定了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布,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带的划分。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由于可以被阳光直射,吸收热量较多,因此称为“热带”。北极圈以北地区及南极圈以南地区距离太阳直射点较远,吸收热量少,因此分别称为“北寒带”和“南寒带”。而在寒带与热带之间的地区虽然不能被阳光直射,一年之中距离太阳直射点距离不断变化,导致季节变化显著,位于北半球的被称为“北温带”,位于南半球的被称为“南温带”。
地球温度带划分示意图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还会引起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进而影响世界各地气候在一年当中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从而影响了全球各地昼长变化和温度带的划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个地方?(黄河流域)
2.“种瓜点豆”是在哪个节气前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3.哪一个节气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立春,这个习俗也叫“咬春”)
4.农历新年通常是在哪个节气前后?(立春)
5.哪个节气到了,迎春花开?(立春)
6.鱼儿在池塘里度过一整个冬天,要被憋坏了,它在哪个节气时,感觉到春天的召唤,开始向上游,像要把冰面顶破一样?(立春)
7.哪个节气开始,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雨水)
8.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春捂”指的的哪个节气后的事情?(雨水,因为雨水后天气回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
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
10.哪个节气柳树开始发芽?(雨水)
11.哪个节气杏花开放?(雨水)
12.冰化了,鱼儿终于可以跃出水面了,这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
13.农历的元宵节与哪个节气相近?(雨水)
14.哪一个节气里,开始打雷?(惊蛰)
15.古人在哪一个节气祭拜“雷公”?(惊蛰)
16.哪一个节气桃花开?(惊蛰)
17.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这是在哪个节气?(惊蛰)
18.哪一个节气里会有二月二,龙抬头?(惊蛰)
19.“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描写的是哪一个节气?(惊蛰,早春耙地,保证春播的顺利进行)
20.哪个季节表明春季已经过了一半?(春分)
21.“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春分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过了这一天,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会越来越短,所以会有这种说法)
22.到,海棠花开得热热闹闹。(春分)
23.哪个节气不仅是节气,也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
24.哪个季节过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清明)
25.踏青是哪个节气的习俗?(清明)
26.播种的最佳时机是哪个节气?(谷雨)
27.哪个节气,水开始变暖,鱼虾开始在暖海区活动,渔民们开始下海捕鱼?(谷雨)
28.春季里有一个节气,气候温暖,多雨潮湿,雨水大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谷雨)
29.前后,种瓜点豆。(谷雨)
30.牡丹一般在哪个节气开花?(谷雨,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
31.池塘里的浮萍在哪个时节茂盛生长?(谷雨,一叶经宿即生数叶)
32.哪四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
33.立夏之后,有一种动物捕捉大量繁殖的小飞虫,是“农田卫士”
,这个动物是什么?
34.芍药被称为“五月花神”,芍药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立夏)
35.“立夏挂蛋”是什么意思?
36.谷物颗粒已经开始饱满,但是还没有成熟,这指的是哪一个节气?(小满)
3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翩翩起舞,这是哪个节气的现象?(小满)
38.苦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苦菜花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小满)
40.哪个节气时农民一年中最忙的节气(芒种,因为小麦成熟了,而谷黍类要播种了,忙收又忙种)
41.芒种时节,气温升高,炎热的夏天开始了。南方即将进入连绵阴雨的季节?(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42.合欢树开花是在哪个节气?(芒种)
43.螳螂会捕猎各种昆虫,对人类有益。螳螂破壳出生是在哪个节气?(芒种)
44.端午节一般在哪个节气前后?(芒种)
45.“麦收如救火,麦收如战场”,说的是哪个节气?(芒种)
46.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是哪个节气?(夏至)
47.夏至的时候,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哪个方向?(正南)
48.杏子在哪个节气成熟?
49.鹿角有着非凡的再生能力,每年都会经历生长、死亡、脱落、再生的过程,夏至前后,是鹿角的时候。(脱落)
50.夏至这天,很多地方吃什么食物?(面,也叫“过水面”)
51.小暑和大暑有什么区别?(小和大的区别,指热的程度)
52.小暑时节,三伏天就要开始了,很多地方有头伏吃的习惯?(饺子)
53.地里的西瓜在哪个节气成熟?(小暑)
54.荷花在哪个节气开始开放?(小暑)
高考地理专题设计——立夏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题文)不同地区,插秧的时间不同。广东是“清明谷雨时,插田莫迟疑”,四川为“立夏小满正栽秧”,江苏则为“立夏浸种,芒种栽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文 C.地形 D.植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各地的气候不同,积温达到作物生长期的天数不同,所以农时开始的时间也不同,A对。水文、地形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影响农时早晚的主要因素,B、C错。气候决定着植被的分布类型,植被不能影响农时,D错。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2017年5月5日立夏,这是我国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据此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立夏时,地球位于图中的
A.④一①时段 B.①一②时段 C.②一③时段 D.③一④时段
3.立夏后一个月
A.海南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B.悉尼昼短夜长且夜渐短
C.日本东京正午日影渐长 D.天安门升旗时间逐日提前
【答案】
2.A
3.D
【解析】
2.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夏至、秋分、冬至、春分,据此,5月5日立夏应位于④一①时段,选A。
3.立夏后一个月即5月5日至6月5日,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的昼长继续增长,海南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悉尼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日本东京正午日影渐短;天安门升旗时间逐日提前,选D。
【点睛】
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二至日达到相应的极值。
4.下图为我国A市某中学操场(下图所示),学生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
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
A.立夏到小暑 B.惊蛰到立夏 C.白露到立冬 D.立冬到小寒
【答案】B
【解析】
【详解】
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依据图中指向标可知杆影朝向由东北转向东南;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与日影朝向相反,因此日落时太阳方位由西南向西北方移动。据二十四节气图可知:惊蛰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日落西南;春分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日落时旗杆的影子朝向正东;立夏时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日落西北,因此惊蛰到立夏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故B正确。立夏到小暑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日落西北;白露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日落西北,立冬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日落西南;立冬到小寒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日落西南。故A、C、D错误。
【点睛】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为“立夏”。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的一个重要节气。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
A.立春(2月4日前后) B.处暑(8月23日前后)
C.大暑(7月23日前后) D.立秋(8月8日前后)
6.
A.南岭以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北地区
【答案】
5.D
6.A
【解析】试题分析:
5.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2014年立夏(5月5日)时上海的昼长最接近的日期,应是关于夏至日6月22日对称的日期,大约在8月8日前后,是立秋,D对。
6.在“立夏”前后,东北地区是春季,树林新绿,树阴较稀疏,C错。西北地区树林、池塘少,华北地区池塘少,B、D错。5月南方树木茂盛,树阴浓,南方池塘多,楼台倒影入池塘的景观多,A对。
考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昼长变化规律,不同区域景观差异。
每年5月6日至21日前后为立夏节气,此时江南进入雨季。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区域立夏节气平均气温(℃)分布,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7.罔_Ll甲、乙两地气温分别可能为
A.19℃.21℃ B.21℃.19℃
C.19℃、22℃ D.21℃、18℃
8.导致图中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A天气状况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势高低
【答案】
7.B
8.A
【解析】
试题分析:
7.由图中看到,甲地位于20℃等温线内部,其外面有两条等温线:一条是18℃,一条是20℃,根据“大于的,小于小的”原理,它的气温应该是21℃,而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有一条等温线是20℃,根据气温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所以它可以是19℃,正确答案是B。
8.甲、乙两地均位于平原地区,同为沿海地区,所以C、D错误,而甲地的气温反而比乙地高,不可以是纬度原因,只能是天气状况,正确答案是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是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等值线的判读。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补精强肾的食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