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失趣行道,择师让以学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的意思?

《《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翻译译文及练习》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翻译译文及练习  《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翻译及练习  作者EMAIL:wu03114238@163.com  课外文言文阅读: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思考与练习】  1.给下列句中加括号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志)音义  ②李生说之曰(说)音义  ③不应而还(应)音义  ④迨年事蹉跎(迨)音义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B.盍改之乎C.吾悉能志之D.才美不外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C.故为之说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  1(1)志念zhì意思是'记住  (2)说shuì意思是劝说  (3)应yīng应声理睬  (4)迨dài等到  2,选择B  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4,选择D是特意的意思  5,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2、《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翻译译文及练习  《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翻译及练习  作者EMAIL:wu03114238@163.com  课外文言文阅读: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思考与练习】  1.给下列句中加括号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志)音义  ②李生说之曰(说)音义  ③不应而还(应)音义  ④迨年事蹉跎(迨)音义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B.盍改之乎C.吾悉能志之D.才美不外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C.故为之说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  1(1)志念zhì意思是'记住  (2)说shuì意思是劝说  (3)应yīng应声理睬  (4)迨dài等到  2,选择B  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4,选择D是特意的意思  5,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3、《裴徽善沟通义理》原文及翻译译文  《裴徽善沟通义理》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  原文:  傅嘏善言虚胜,荀粲谈尚玄远。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裴冀州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  注释:  [1]傅嘏:字兰硕,官至尚书。虚胜:指虚无的美妙境界。虚即虚无,道家用来指道的本体。  [2]荀粲:字奉倩,三国时魏国人。玄远:指道的玄妙幽远。  [3]裴冀州:即裴徽,曾任冀州刺史。  译文:  傅嘏爱谈论一些无形、虚幻的美妙境界;荀粲擅长解说深奥悠远的老庄道学。二人在一起时往往争论不休,彼此无法理解。裴徽便解释双方的义理,使他们互相沟通,使双方融洽相处,大家彼此心情都很畅快。4、《李生论善学者》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生论善学者》原文及翻译方银官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李生论善学者》5、《田婴善剂》原文及翻译译文  《田婴善剂》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  原文:  静郭君①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静郭君,静郭君弗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刬②而类,揆吾家,苟可以傔③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  数年,宣王薨,闵王立。静郭君之交,大不善于闵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闵王。静郭君曰:“王之不说婴也甚,公往,必得死焉。”剂貌辨曰:“固非求生也,请必行。”静郭君不能止。  剂貌辨行,至于齐。闵王闻之,藏怒以待之。剂貌辨见,闵王曰:“子,静郭君之所听爱也?”剂貌辨答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过颐豕视④,若是者倍反。不若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静郭君泣而曰:‘不可,吾弗忍为也。’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也。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静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予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也。”闵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少来静郭君乎?”剂貌辨答曰:“敬诺。”  静郭君来,衣宣王之服,冠其冠,带其剑。闵王自迎静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静郭君至,因请相之。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十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  (《吕氏春秋·知士》)  [注] ①静郭君:姓田名婴,号静郭君,战国时齐相,因受封于薛,又称薛公。②刬(chǎn):铲除、消灭。③傔(qiè):满足。④过颐豕视:古人认为的不仁之相。  译文:  静郭君很喜爱他的门客剂貌辨。剂貌辨为人毛病很多,其他门客都不喜欢他。士尉为此谏诤静郭君,静郭君不听。于是士尉告辞,离开了静郭君。孟尝君私下为此劝说静郭君,静郭君大怒说:“即使把你们都杀死,把我家拆得四分五裂,只要能让剂貌辨先生满足,我什么也不拒绝!”于是让剂貌辨住在上等客舍,让他的长子侍奉,早晚进献食物。  过了几年,齐宣王死了,齐闵王即位。静郭君的处世交往很不为闵王赞许,他被迫辞官,回到封地薛,仍跟剂貌辨在一起。在薛地住了没多久,剂貌辨辞行,请求去谒见闵王。静郭君说:“大王不喜欢我到极点了,您去必定遭到杀害。”剂貌辨说:“我本来就不是去求活命的。我一定要去!”静郭君劝阻不住他。  剂貌辨走了,到了齐国都城。闵王听说了,心怀恼怒等着他。剂貌辨拜见闵王,闵王说:“你就是静郭君言听计从、非常喜爱的那个人吧?”剂貌辨回答说:“喜爱是有的,至于言听计从根本谈不上。当初大王正做太子的时候,我对静郭君说:‘太子耳后见腮,下斜偷视,相貌不仁,像这样的人悖理行事。不如废掉太子,改立卫姬的幼子校师。’静郭君流着泪说:‘不行。我不忍心这样做。’如果静郭君听从我的话这样做了,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患。这是第一个例证。回到薛地之后,楚相昭阳请求用大于薛几倍的土地交换薛地。我又说:‘一定要应允他。’静郭君说:‘我从先王那里承受了薛地,现在虽被后王所厌恶,但如果我把薛地换给别人,我怎么对先王说呢?再说先王的宗庙在薛,我怎么可以把先王的宗庙给楚国呢?’他又不肯听我的话,这是第二个例证。”闵王长叹,显出很激动的神色,说:“静郭君对我竟爱到这个地步吗?我年纪幼小,这些都不知道。您愿意替我把静郭君请来吗?”剂貌辨回答说:“遵命。”  静郭君来到国都,穿着宣王所赐的衣服,戴着宣王所赐的帽子,佩着宣王所赐的宝剑。闵王亲自到郊外来迎接静郭君,远远望见他就流下泪来。静郭君到了以后闵王就请他做齐相。静郭君再三辞谢,不得已才接受下来。十天之后,他托病辞官,极力推辞,三天之后闵王才应允。  《田婴善剂》6、《清稗类钞·傅青主善医》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稗类钞·傅青主善医》原文及翻译清稗类钞  原文:  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王急治任旋里。会傅入都,遇诸途,问王归意,以疾告,曰:“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某叹曰:“仆之归,从其命也。”乃具告所言。傅骇曰:“果尔,奈何?试为汝诊之。”按脉良久,叹曰:“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王泫然泣曰:“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着和、缓①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沉思久之,谓曰:“汝疾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王大喜,求方。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履之。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寻至都见傅,喜慰异常。更谒某,某见王至,瞿然曰:“君犹无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吾初诊汝疾,乃脑髓亏耗,按古方,惟生人脑可治,顾万不能致。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为鄙人所误耶!医虽小道,攻之不精,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吾尚敢业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傅善医而不耐俗,病家多不能致。然素喜看花,置病者于有花木之寺观中,令与之善者诱致之。傅既至,一闻病人呻吟,僧即言为羁旅贫人,无力延医,傅即为治剂,辄应手愈。  某妇忽患腹痛,辗转地上。其夫求之傅,乃令持敝瓦缶,置于妇榻前,捣千杵,服之,立止。一老人痰涌喉间,气不得出入,其家具棺待殓。傅诊之,曰:“不死。”令捣蒜汁灌之,吐痰数升而苏。凡患泻者,遇傅无不瘳。用药不依方书,每以一二味取验。有苦痨瘵者,教之胎息②,不三月而愈。(选自《清稗类钞·傅青主善医》,有删改)  【注】①和、缓:春秋时期秦国两位名医的名字。②胎息:像婴儿在母胎中一样不用口鼻而用脐呼吸,是一种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法。  译文:  傅青主善于治病。他的同乡人王尧寄居在京城,忽然患头痛病,经很多医生诊治都不见效,到太医院某医生就诊,那太医按脉完毕,吩咐他说:“这病只有一个月时间了,你应尽快回家料理后事,慢一点就来不及了。”王尧急忙打点行李准备回家。适逢傅青主来京城,在路上遇到王尧,就问他回家的原因,王尧把病情告诉傅青主。傅青主说:“太医院某先生,是全国第一流的医生,为什么不请他治病?”王尧叹息着说:“我回家,就是听从他的吩咐啊。”于是将太医说的都告诉他。傅青主很吃惊,说:“如果真是这样,怎么办?让我试给你诊断一下。”按脉很久,叹息着说:“太医他真是国手啊,他说的没错。”王尧流着眼泪说:“如果确实像您说的那样,我真的没有活着的希望了。不过您久负名医的美名,竟不能起死回生吗?”傅青主又沉思很久,对他说:“你的病没有救活的道理,不过我现在想到一个法子,治好了不算功劳,治不好也不承担过失,试一试怎么样?”王尧很高兴,求处方。傅青主吩咐他回家去,四处寻找健壮青年使用的旧毡笠十余枚,煮成浓汤,过滤成药膏,早晚服食。王尧回到家里,按照傅青主的方法医治,病果然好了。不久他到京城见傅青主,傅青主非常欣慰。王尧又去拜见太医,太医见他来,吃惊地看着,说:“你还活着吗?”王尧把傅青主治病的做法告诉他。太医叹息着说:“傅先生真是神医,我比不上他。我当初诊断你的病,原来是脑髓亏损,按照古药方,只有用活人脑才可以医治,但是确实不能得到。现在傅先生用健壮青年使用的多枚旧毡笠代替活人脑,真是本领高超,我比不上。如果不是傅先生,你早就死了,可以说不是被我耽误吗!行医虽说是小本领,研究不精通,这简直是把人命看作儿戏啊,我还敢从事这种职业吗!”太医送王尧出门之后,立即请求退休,关上门谢绝求医的人,闭口不再谈医术了。  傅青主善于治病而不能忍受俗气,病家多不能招请他。不过他平时喜欢看花,有人就在有花木的寺院中安置病人,让跟傅青主交好的人引诱他到来。傅青主来了之后,一听到病人的呻吟,僧人当即说是寄寓异乡的穷人,没有钱请医生,傅青主当即给病人诊治下药,随手就治好了。  有一个妇人突然患肚子痛的疾病,痛得在地上翻来覆去。她丈夫请傅青主医治,傅青主就叫他拿一个破瓦罐,放在妇人睡榻前面,用圆木棒捣一千次,捣成粉末让妇人服下去,她的肚子立即不痛了。一个老人痰涌在喉咙中间,不能呼吸,他的家人准备了棺材等着收殓。傅青主诊断病情,说:“没有死。”让家人捣蒜汁来灌他,吐出几升痰就苏醒过来。凡是患腹泻的病人,遇到傅青主没有不被治好的。傅青主使用药物不按照药书,常常用一二味药就取得预期的效果。有被痨病所苦的病人,傅青主教他用胎息法调治,不到三个月病就好了。7、《韩娥善歌》原文及翻译译文  《韩娥善歌》原文及翻译列子  原文: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十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雁门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遗声。——《列子·汤问》  参考译文:  以前韩娥向东到齐国去,缺粮。经过齐国都城雍门时,卖唱求取食物。已经离开但余音还在城门中梁缭绕,三日不断,听过她唱歌的人都认为她还没有离开。来到客栈,客栈的人侮辱她。韩娥为此伤心至极,禁不住拖着长音痛哭不已。她那哭声弥漫开去,竟使得整个乡里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为之动容,大家泪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难过得三天吃不下饭。后来,韩娥难以安身,便离开了这家旅店。人们发现之后,急急忙忙分头去追赶她,将她请回来,再为劳苦大众纵情高歌一曲。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十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一扫而光。于是就送给她丰厚的财物。所以齐国雍门附近的人们,到现在还善于欢歌,痛哭,是由于仿效韩娥传留下来的声音的缘故。8、《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  人善论  【原文】  曹交①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②,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③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④,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注释】  ①曹交:赵歧注认为是曹君的弟弟,名交。但孟子的时代曹国已亡,所以也不确切。②一匹雏:一只小鸡。③乌获: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④假馆:借客舍,意为找一个住处。  【译文】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  孟子说:“有。”  曹交说:“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同样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比如说,慢一点走,让在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曹交说:“我准备去拜见邹君,向他借个住处,情愿留在您的门下做学生。”  孟子说:“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只怕人不去寻求罢了。你回去自己寻求吧,老师多得很呢。”9、《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原文及翻译译文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原文及翻译王谠《唐语林》  原文: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无双,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卒不赦程。  翻译:  演奏音乐的乐师罗程,擅长弹奏琵琶,技艺成为天下第一,能够变换创作出新颖的乐曲。他在唐武宗时得到了皇上的宠爱,凭仗着皇上的恩宠,自己骄横放肆。唐宣宗初年又召他到宫廷演奏。罗程已经深知皇上通晓音乐的曲调韵律,自己研习音乐尤其刻苦。时常皇上命令罗程依照格律为妃嫔作歌伴奏,罗程必定演奏出新奇巧妙的乐曲使皇上动情,因此罗程得到了宣宗皇帝的宠幸。一天,罗程果然因为瞪眼一类小小的怨仇杀死了人,皇上大为震怒,立即命令赶出宫廷,押赴他到京城衙门依法处治。其他乐工们因罗程的演奏技艺天下无人能比,便想要以此触动皇上怜悯的心意。适逢皇上到皇宫花园中去,音乐将要演奏,乐工们便在乐队席座的近旁安设了一个虚设无人的座位,把琵琶放置在座位的上面。乐工们排列成队,走上前来,连连叩拜并痛哭流涕。皇上说:“你们这些人干什么呀?”众乐工向前来说道:“罗程对不起皇上您,他犯的罪无论怎样都不能赦免。然而我们这些臣民们怜惜罗程天下无双的技艺,不能得以永远侍奉给皇上,因此把这件事,当成为内心的遗憾。”皇上说:“你们这些人,所怜惜的不过是罗程的技艺罢了,我所注重的是唐高祖、唐太宗时代所制定的法律啊。”最终,没有赦免罗程的罪。  点评: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10、《读通鉴论》之《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原文及翻译译文  《读通鉴论》之《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原文及翻译王夫之《读通鉴论》  原文:  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存乎其量之所持而已,智非所及也。量者心之体,智者心之用。用者用其体,体不定,则用不足以行;体不定而用或有所当,惟其机也。机者发而可中,而不足以持久,虽成必败,苟败必亡。故曰非智所及也。项羽、李存勖战而必胜,犯大敌而不挠,非徒其勇也,知机之捷亦智矣,卒以倾亡者,岂智之遽穷乎?智则未有不穷者也。  项羽不足以持败,一摧垓下,遂愤恚失守而自刭,量不足以胜之也。藉令戢悻悻之怒,渡江东以为后图,韩、彭、英布非不可移易而必忠于汉者,收余众,间群雄,更起而角死力,汉亦疲矣。而羽不能者,量止于一胜之威,败出于意外而弗能自固也。李嗣源定入汴之策,既灭朱友贞,一入汴而以头触嗣源曰:“天下与尔共之。”卒为嗣源所迫,身死国灭,量不足以受之也。藉令忍沾沾之喜,以从容论功而行赏,人且喻于君臣之义,虽有大勋,亦分谊所当尽,嗣源虽挟不轨之心,无有为之效命者,自敛雄心以俯听。而存勖不能者,量尽于争战之中,胜出于意外而弗能自抑也。  汉高一败彭城,再败荥阳,跳身孤走,而神不为怵,故项羽终屈其难折之锋。宋祖端居汴京,曹彬为下江南,收六十余年割据不服数千里之疆土,而不轻授以使相,故功臣终安臣节而天下定。成大业者,在量而不在智,明矣。量者,定体于恒者也。体定于百年之长虑,而后机不失于俄顷。忧喜变迁,须臾不制,转念知非,而势已成乎莫挽,唯定体之不立故也。败则唯死而已,胜则骄淫侈靡,无所汔止,羽、存勖之以倾败终也,决于此耳。  生之与死,成之与败,皆理势之必有,相为圜转而不可测者也。既以身任天下,则死之与败,非意外之凶危;生之与成,抑固然之筹画。生而知其或死,则死而知其固可以生;败而知有可成,则成而抑思其且可以败。生死死生,成败败成,流转于时势,而皆有量以受之,如丸善走,不能踰越于盘中。其不动也如山,其决机也如水,此所谓守气也。气守而心不动,乃以得百里之地而观诸侯、有天下,传世长久而不危。岂徒介然之勇,再鼓而衰,不足恃哉?智足以制胜,而俄顷之间,大忧大喜之所乘,声音笑貌传其摇荡无主之衷,倾败即成乎莫挽。豪杰之与凡民,其大辨也在此夫!  (取材于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1】李存勖:后唐开国皇帝。  译文:  成功后不会倾覆,失败后不至灭亡,(关键)在于自己所拥有的气量罢了,(仅凭)才智是不能达到的。气量是心的内在根本,才智是心的外在表象。外在表象是表现内在根本的,内在根本不稳定,那么外在表象就不能发挥作用;内在根本不稳定而外在表象有时能发挥作用,只是(赶上)那(恰当的)时机罢了。(恰当的)时机产生时可能会成功,却不能够维持长久,即使(一时)成功了(最终也)一定会失败,如果失败了(最终就)一定会灭亡。所以说不是(仅凭)才智能达到的。项羽、李存勖作战一定会胜利,面对强劲的敌人不屈服,不仅是(凭借)他们的勇猛,(他们能)把握战机的迅捷也算是(有)才智了,最终(却还是)倾覆灭亡的原因,难道是(他们的)才智很快用尽了吗?才智是没有用不尽的。  项羽不能承受战败,刚一(在)垓下战败,就悔恨发怒不能自持而自刎,(他的)气量不能承受战败。假如让(他)克制住愤愤的怒气,渡去江东再做之后的打算,韩信、彭越、英布并不是不能改节而非要效忠刘邦的人,(项羽若能)收拾残部,离间群雄,重新振作(与刘邦)拼命较量,(那么)刘邦也会疲于应战的。但项羽不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他的)气量仅限于(容纳)全胜的威风,(一旦)意外战败就不能坚定自信了。项羽可以享受胜利却不能承受战败,所以(一旦)战败就必然灭亡。李存勖可以忍受战败却不能把握胜利,所以(一旦)战胜就一定会倾覆,是(与项羽)一样(的道理)。李嗣源制定攻入汴京的计策,打败了朱友贞之后,(李存勖)一进入汴京就用头碰着李嗣源(的头)说:“天下(我)与你共同分享。”最终(李存勖)被李嗣源(造反)逼迫,自己被杀、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他的)气量不能承受胜利。假如让(他)控制住得意洋洋的喜悦,冷静地按照功劳给予奖赏,(手下的)人就会明白君臣间合宜的行为道德,即使有大功,也是(臣子)分内应当尽的(职责),李嗣源虽然怀有叛乱的图谋,没有替他尽心做事的人,(他)自然会收敛野心,俯首听命。但李存勖不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他的)气量仅限于(容纳)打仗,(一旦)意外获胜就不能自我克制了。  汉高祖第一次(在)彭城战败,第二次(在)荥阳战败,独自逃跑,但是精神意志没有被摧毁,所以项羽难以挫败的锋芒最终(也)屈服(了)。宋太祖稳居汴京,曹彬替(他)攻下江南,收复了分裂对抗六十多年的方圆几千里的疆土,(宋太祖)却不轻易地把宰相的高位授予(曹彬),所以功臣始终谨守臣子的礼度,天下安定。成就大业的人,(关键)在于气量不在于才智,(这道理)是很明显的了。气量是让内在根本持久的(要素)。内在根本是从长远考虑来确定的,(这样)之后(就)不会因一时(的顺利与挫折而)失去时机。(如果)忧虑欢喜的变化,迅速短暂不受控制,转念间就意识到了错误,但事情已经发展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就是稳定的内在根本没有确立的缘故。战败了就一死了之,胜利了就骄纵奢侈,不能完成(大业),项羽、李存勖最终倾覆失败,就是这个(原因)决定的啊。  生存与死亡,成功与失败,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是相互转化不能预测的。(如果)自己担当起了天下的重任,那么死亡和失败,(就)不是意料之外的凶险;生存与成功,也是本来就料想到了的。活着时明白自己有死的可能,那么面临死亡时也会明白自己有能活下来的机会;失败时明白有能成功的机会,那么成功时也会考虑到自己将有可能会失败。生存死亡死亡生存,成功失败失败成功,随着当前的形势相互转化,都有气量来承受它们,就像小圆球善于滑动,(却)不可能从盘子中越出。坚定不动像山一样(稳固),随机应变像水一样(灵活),这就是保持气量。保持气量内心就坚定了,就能得方圆百里的土地(成为君主),接见(来朝见的)诸侯、拥有天下,长久流传后世而没有危险。哪里是(那种)仅仅(凭)简单鲁莽的勇气(赢得一次成功),第二次就不行了,不值得依赖的(人)呢?(那种人)才智足够用来取得胜利,但是在很短时间内,极度忧喜的情绪剧烈变化,声音表情传递出起伏不坚定的内心,倾覆失败就会马上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豪杰与凡人,他们最根本的区别就在这儿了啊!11、《傅青主善书画》原文及翻译译文  《傅青主善书画》原文及翻译徐珂  原文:  傅青主徽君山以书画著,不轻为人作。尝有友求画,傅谓画虽末艺,然必须笔补造化,我每作画,先择其时,非遇良辰不下笔。今重违君意,约以中秋夕为期,如天气晴爽,风定月明,当准备纸笔。至日,果晴爽,友大喜,知其嗜酒,乃与痛饮,自哺至昳,始罢席。乃命侍者为研浓墨,骈两几,铺丈长玉版纸于上,又取铁界尺镇纸四角,谓俟月上东向,秉烛为之。少焉,月出,乐甚,命侍者取所研浓墨一巨缽,置旁几,屏退诸人,独自命笔。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傅狂叫,叹曰:“孺子败吾清兴,奈何!”遂掷笔搓纸而辍。友见其满头皆墨,汗下如雨,急取水为之浣濯,遣人送归。  京师打钟庵落成,僧慕傅名,丐书庵颕。以僧无行,不许。僧谂某与傅善,啖以重金,令转乞。甲不敢遽达,又虑无以报僧,既思得一法,乃沽佳酝招饮。又预作五绝诗一首,以打钟庵三字嵌诗中,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傅睨之而笑,甲曰:“家有屏,欲书此诗刻其上,顾不善塗鸦。”时傅醉矣,曰:“我为汝代笔如何?”甲喜曰:“幸甚。”遽索纸,纵笔为之。甲请曰:“既赐书,即求署款。”傅笑而许之。甲刓此三字授僧,榜于门。一日,傅偶过庵前,讶额署己款,笔意确是,注视之,沈思良久,忽忆前为甲书屏中有此三字,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  译文:  傅青主凭书画著称,但不轻易为人创作书画。曾经有个朋友来求画,傅青主说“画画虽是微不足道的技艺,但是要用画笔描摹自然,我每次作画,都要先选择时机,不遇良辰不会动笔。今天难以违背您的意思,就约定在中秋夜,如果天气晴爽,没有风而且月色明亮,就准备纸笔为您作画。”到了那一天,天气果然晴爽,朋友很高兴,知道傅青主喜欢喝酒,就和他痛饮,从午后一直喝到太阳偏西才停止宴饮。于是让侍者研了浓墨,拼了两张几案,铺上一丈多长的玉版纸,又拿出铁界尺压在纸的四角,说等到月上东方,好拿着蜡烛作画。过了一会,月亮出来了,他很高兴,让侍者取来一大钵研好的浓墨放在旁边的几案上,让周围的人都退下,独自提笔作画。朋友站在远处偷窥,只见他手舞足蹈,那样子像发了狂似的。朋友径直快步地走到他背后,用力抱住他的腰。傅青主狂叫起来,叹息说:“你败了我的清兴啊,怎么办!”于是扔掉笔揉烂纸停止作画。朋友见他满头是墨,汗如雨下,急忙拿水替他洗干净,派人送他回去。  京师打钟庵落成,庵里的和尚仰慕傅青主的名声,请求他题写庵上的匾额。因为那和尚品行不好,傅青主不答应。那个和尚深知甲某和傅青主关系很好,便用重金引诱甲某,让他向傅青主转求。甲某不敢冒然转求,又考虑到无法回报和尚,后来想到一个办法,于是买来好酒请傅青主宴饮,又预先作了一首五绝诗,把“打钟庵”三个字嵌入诗中,趁着微醉,自己拿笔写起这首诗,多次书写,又多次亲自撕毁丢弃。傅青主斜视他笑了起来,甲某说:“家中有个屏风,想写下这首诗刻在它上面,只是我不擅长书写。”当时傅青主已醉,便说:“我替你书写,怎么样?”甲某高兴地说:“非常荣幸。”傅青主马上要来纸张,放手写了起来。甲某请求说:“你既然赐予我书法,就再请你写下自己的名字。”傅青主笑着答应了。甲某挖下“打钟庵”这三个字交给和尚,和尚把它贴刻在门额上。有一天,傅青主偶然从庵前经过,惊讶地发现匾额上题写着自己的名字,笔法的确是自己的,他注视着,沉思很久;忽然回忆起先前替甲某书写的屏风诗有这三个字。才醒悟到被甲某出卖了,于是就与甲某断绝交情。  《傅青主善书画》12、《李绛善谏》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绛善谏》原文及翻译二十四忠  原文:  唐李绛,善谏。上欲罪白居易绛曰:“陛下容纳直言,故群臣敢谏。居易志在纳忠,今罪之,恐天下箝口矣。”上悦而止。上尝责绛言太过,绛泣曰:“臣畏左右,爱身不言,是负陛下;言而陛下恶闻,乃陛下负臣也。”上怒解。  先君曰:“李丞相,良臣也。好直谏,不与小人为伍。”李吉甫虽逢迎,宪宗每以绛言为是,盖以其知无不言,言无不中。故虽屡次犯颜,触怒上意,而仍能转辗陈言以启帝心。非立心忠正者,焉能至此。(选自《二十四忠》)  译文:  唐朝时的李绛,善于进谏.皇帝有次要降罪于白居易,李绛说:“陛下容许群臣直言,所以大家才敢进谏.白居易的心愿只是要贡献自己的忠诚,如今陛下要降罪于他,只怕天下的人从此就要把嘴巴闭上了.”皇帝对李绛的意见很高兴,没有治白居易的罪.皇帝曾经责怪李绛说话太过分,李绛哭着说:“臣如果因为怕陛下左右的人,而爱惜自己,不敢进言,那臣就是有负于陛下.如果我进言了,但陛下不喜欢听,那是陛下辜负了臣.”皇帝的怒气就此消解。  先父说:“李丞相是好臣子,他喜欢直言进谏,不和小人为伍.李吉甫虽然总是逢迎皇帝,宪宗每每还是认为李绛说的对,就是因为李绛知无不言,言无不中,所以虽然他屡次冒犯天威,触怒皇帝,但总是能反复陈说,以启发皇帝的想法.如果不是立心忠诚、正直的话,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  《李绛善谏》《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翻译译文及练习这篇文章共39185字。相关文章《《陈涉起义》原文和翻译译文》:1、《陈涉起义》原文和翻译译文  《陈涉起义》原文和翻译  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松风阁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松风阁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松风阁记》原文和翻译  原文:  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盖阁后之峰,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