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城中村玩的地方的支家巷在哪里?

消失的大京口 150多年前的镇江,江南水乡景色诱人。运河穿城而过,关河贯通南北,河网遍及四方,小桥星罗棋布。沿江滩涂近百亩荷塘菡萏盛开,云烟缭绕,野鸭成群,蛙鸣呱呱,风景如画。光绪五年镇江全图(网络图片) 历史上江南运河在镇江有丹徒、甘露、大口门、小口门、越河共5处入江口,大口门(又称大京口)首屈一指。明末清初长江水道虽转为北移,南岸滩涨日甚,但对大京口的航行影响并不大。 上世纪20年代镇江港平面图 (网络图片) 江河交汇之处帆樯林立,大小船筏穿行如织。大小码头每日吞吐着外埠中转的煤炭、竹、木、桐油、石灰、土纸,丝麻、棉布、茶叶、土产杂货、日用百货等大宗货物,经内河转运苏浙各地。 运河两岸柴炭巷、鱼巷、砖瓦巷等散货码头上行栈密布,商贾云集。大闸口船舶首尾相继,船坞旁三五成群的人们在钓鱼捞虾。大口门西边是海关和一溜边的货运轮驳码头;以东从荷花塘直到北固山下为商行、堆场、煤栈及油池所在地。 清代的姚一湾是驻军营盘,左近的洋行、油麻商号比比皆是,后来有了镇江最早的招商局和电报局。小闸口到石浮桥沿途,烟酒、水果、水产、鲜货批发商行鳞次栉比,白天熙熙攘攘,夜间灯火通明。最引人注目的算是平政桥口的六吉园客栈。镇江六吉园客栈(网络图片)重建于同治五年(1866)的广东会馆大门朝东,飞檐翘角的牌坊气势轩昂,上悬黑底金字的会馆巨匾。五间正厅进深5丈4尺,檐高2丈有余,朱红色圆柱根根落地,稳立汉白玉基石之上,地上铺有大块罗地砖。用变形斗拱堆砌接榫的藻井高悬厅房上方,内部装修华丽,各种彩色木雕刀法精细,栩栩如生,极富岭南特色。正厅向南有跨院、厅房、配房等建筑群,直通西门大街。 同治年间,江苏全省商会联合会会长、慈善家于学源先生在又新街与老新街之间建起于氏宗祠(登瀛堂)共20间,与广东会馆仅一墙之隔。 20世纪二十年代,由于征润州不断向东延伸,终使大京口淤塞断航,臭水横溢,蚊蝇肆虐,成了污秽不堪之地。遂改小京口为京杭大运河的入江口岸。1929年2月,民国江苏省政府迁至镇江,实施大规模的拆(城)墙、填(淤)河、筑(马)路工程。于是洋浮桥被拆除,大闸口遭湮埋,石浮桥至江边的老河道填筑成了中华路。由此,江边大马路终成通途,招商局码头更加繁忙,从六圩轮渡码头前往西门火车站愈加便捷。商家们皆看准了商机,纷纷抢滩中华路,形成专营木材、桐油、麻丝、油灰、铁钉、帆篷、绳索等船用物品的油麻业一条街。1929年,煤铁锅业同业会创办的达仁学堂在中华路浮桥巷口落成。1931年,于小川先生在于氏宗祠内兴办忠肃(抗战结束后改名武肃)小学。1934年,中华路北头紧靠公共码头的“龙窝”位置建成了江边自来水厂,扩大了城厢居民的供水范围。中华路沿途与20多条街巷纵横交错,住户稠密。大西路尚未建成前,大杨家巷、小杨家巷、又新街、于祠巷、老新街、狮子街、宝安新街、天主街、日新街、打索街等小巷中,各具经营特色的粮行、豆行、地货行、鱼行、乐器行,茶水炉、饭馆、火面店、烧饼店、理发店、香烟洋火店、五金杂货油漆颜料店、杆秤店、刨花皂角店、裁缝店、绱鞋铺、钉鞋坊、车匠店、铜匠白铁店、锡匠店、铁匠店、煤炭店等大小店铺随处可见,能工巧匠集中展艺。西门大街拓宽之后,不少店主将店铺迁移至大西路上。宝安新街的“双凤池”浴室由来已久,“万和楼”茶馆车马盈门,“鸿运楼”(后来的大舞台)戏园门庭若市,实为老镇江人“早上皮泡水,晚上水泡皮”悠闲生活的写照。日新街、盆汤巷是民国初年迅速崛起的一条“不夜街”,向南一直延伸到二马路英租界。抗战前此地共有大小旅馆20余家,房间500余个;酒楼饭店、特色商店37家;银行3家,钱庄9家。东坞街和西坞街连通着天主街,宴春酒楼鹤立鸡群;旁边是顺兴楼饭店、新天乐菜馆、味雅饭店、大兴清真菜馆,对面还有荣华春饭店。天主街与柴炭巷之间的复兴大戏院(建国后改为解放剧场)是省城最大的演出场所。久负盛名的一枝春素菜馆就在戏院大门斜对面。戥儿巷里还有清海泉、德安泉两家浴室。令人可惜的是镇江沦陷时,这样好端端的繁盛的街市因惨遭日寇的轰炸而毁灭殆尽。建国后的辉煌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路再度辉煌。南来北往的旅客川流不息,临街商铺更为活跃。新旅社、交通旅社等大小20几家旅社生意红火。全市规模最大的新生食品厂坐落在日新街9号,香味四溢。达仁小学和武肃小学分别更名公立中华路小学和中华路二小。陶家门巷子里有一家有余书场,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曾在此开讲《水浒》,说得头头是道,滴水不漏,满堂喝彩。 文革时中华路曾改名反帝路。虽然解放剧场销声匿迹,一枝春素菜馆搬到了大西路,但是,“宴春吃早茶,萧家饺面店吃晚茶”还是镇江人的最爱。清真杨大璋面店原来开在宝安新街与柴炭巷之间,往东是严氏兄弟石灰店、黄年宝香烟店;往西是张家饭店、翁家石料碑刻店和沙家烧饼店;对过是回民金至仁开的牛肉店。后来,伙计邵华元在柴炭巷头上挂起了“杨大昌面店”的招牌,早市供应烧饼、油条、豆浆、面条,晚市供应煎牛肉包子、糍粑、油大饼。 打索街68号是镇江爱国民主人士陆小波的住所。街上好几个制绳作坊后来组成了合作社。对私改造时,原先的药材行也合并为中药材收购站。1958年为建造京口闸,拆除了明万历年间建造的石浮桥。京口闸一带形成了“自由市场”,“黑市”贸易又常常成为打击投机倒把的重点对象。计划经济年代的国营菜场是市场主体,“大菜市”一度成为中华路的代称。路边停满了工矿企业、机关学校部队食堂,以及饭店、招待所的卡车、三轮货车和数不清的自行车。排队买菜的人群,摩肩接踵,嘈杂之声不绝于耳,好一似气势磅礴的早市交响曲。又新街口的杨家鸡鸭行解放后是食品公司属下的中华路肉店,以供应集团为主。位于日新街口的糖业烟酒公司掌管着全市副食品供应大权。在凭票证供应的年代,只要找到人画张条子,就可以搞到烟酒等紧俏商品。 解放后,城内所有的会馆物是人非。广东会馆被市文化馆占用,大门朝向大西路。文革前文化馆前楼翻建,紧接着后面的库房及厅房建筑被拆除成一片废墟。七十年代末文化馆更名群艺馆,露天剧场上盖起了群艺影剧院。恰逢朝鲜影片《卖花姑娘》上映,白天晚间场场爆满,哭泣声不断。过去群艺电影院的大门由盛到衰中华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京口闸农贸市场全面放开,为“菜篮子工程”鸣锣开道。顶棚市场里划行归市,取消地摊交易。不少外地客商慕名而来,有的还拖家带口,占踞了浮桥巷沿河一条线。中华路小学大门中华路小学几经扩建改造,焕发出勃勃生机,校园里欢声笑语,充满了现代气息。古运河边上长期存在着垃圾、粪便中转站,脏乱差的现状日益恶化,环境整治亟待解决。全校的孩子们向全社会呐喊,呼吁保护大运河。为了改变城市面貌,市政府将原来浮桥巷到小闸口的断头路打通,拓宽成宽阔美丽的宝塔北路,中华路向东延伸到迎江桥。京口闸市场的火爆场面再也不见,新的农批市场在官塘桥诞生。 曾经的中华路幼儿园随着江边码头的迁移与镇扬汽渡、润扬大桥的开通,水上物流早已成为了历史。中华路上原先的的企事业单位改制的改制,破产的破产,搬迁的搬迁,这条路也和当年的苏北路一样日趋萧条。路上车辆行人稀少,马路坑坑洼洼,破烂不堪,面目全非。 旧城改造选中了中华路片区,不少居民迫不得已搬离了世世代代居住的老地方。大规模的城市拆迁改造之后,多半古街巷已不复存在,江河汇、望京天地等城市新地标取而代之。可是,路南巷道内无序开发遗留的伤痕历历在目,显得十分凌乱。 古京口闸遗址(许金龙摄) 2012年对京口闸遗址进行考古发掘。80多年前被填埋的京口闸在鱼巷口重见天日。明清时代承担“江南第一闸”角色的京口闸,记录和见证了京杭运河镇江段的发展与变迁,是大运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目前发掘的遗址只是闸体的一部分,其余仍沉睡在道路以下,复原又谈何容易?再说拆迁了10年的日新街、镇屏山地块,至今仍不知下文。 如今的中华路,虽然简单整修了路面,盖起了高楼洋房,可是周边的人气锐减,大不如前。人们再也感觉不到过去的那种世俗环境和热热嘈嘈的氛围了。 作者: 许金龙,江苏镇江人,东南大学全日制建筑管理工程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职称。国家语言保护工程镇江方言老年男子发音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多次在《京江晚报》《浪花文艺》等报刊媒体上发表散文作品。著有《镇江方言大全》(东南大学出版社),长篇纪实小说《春江潮》;合作编撰了《镇江味道》(江苏人民出版社),为该书主笔之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镇江城中村玩的地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