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年70%的网管死于癌症晚期一心求死,那结果会怎么样?

三十年以前,癌症还是一个离我们普通人非常遥远的疾病。然而,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环境污染,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之下,癌症已经成为常见病和高发病。我国每年有接近400万的新发癌症患者,如果你能活到70岁,终身患癌的概率高达20%。对于早期的癌症,我们有很好的办法,可以达到治愈。对于晚期的癌症,大部分情况,我们都是束手无策的,只能尽可能的延长寿命,但是最终还是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癌症到底是什么?最终会死于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癌症是一种非常讨厌的疾病,是人类的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突变成不受人体控制的,疯狂生长的恶性细胞。通俗一点来讲,癌症就是一群脱离了管教,不受人体控制的细胞,这些细胞会一直生长,浸润,转移到全身各处。对于大部分癌症晚期的患者来说,他们并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癌症的各种并发症和意外。癌症患者会死于什么原因?(1)肿瘤恶病质恶性肿瘤的生长速度远远快于正常的细胞,而且癌细胞可以无限制的分裂下去,导致体内的营养物质都被癌细胞给掠夺了。同时,晚期患者由于进食少,或者无法进食,可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最终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可死于营养并发症。(2)肿瘤急症肿瘤急症是肿瘤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的各种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肿瘤细胞堵塞心肺大血管,造成血栓;肿瘤侵犯血管,导致大出血;肺癌侵犯肺部的血管,导致大咯血,血液堵塞气道,可导致窒息;胃肠道的肿瘤,不断的发展,可导致胃肠道穿孔,肠梗阻等严重的并发症。医生这些情况,都属于肿瘤的急症,如果不及时解除或者控制,患者可在短时间内丧命,以肠梗阻为例,肿瘤将肠腔完全堵死,患者无法排便,所以会引起严重的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如果不及时解除梗阻,肠管可越涨越大,最终导致肠穿孔,肠坏死,肠内容物进入到腹腔,可导致感染中毒性休克,患者可短时间内死亡。(3)多脏器功能衰竭由于长期的营养障碍,肿瘤多器官,多脏器转移,患者的肝肾心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逐渐衰竭,到了后期,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例如肝功能衰竭,肾功能障碍等等。例如肝癌的患者,往往是继发肝硬化,肝功能本来就不好,肿瘤细胞不断的发展,最后导致正常肝细胞越来越少,肝功能衰竭,肝脏的解毒功能受到抑制,最后会导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从而出现神经系统和肾功能衰竭。(4)治疗的副作用肿瘤治疗的副作用,也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死亡。因为放化疗等治疗手术,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可出现严重的治疗副作用。例如,放化疗可导致白细胞下降,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导致免疫力下降,患者可出现严重的感染,有可能死于感染中毒性休克。所以,对于晚期的患者,选择治疗方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患者的身体情况,不能选用非常强力,副作用大的方案,而是应该选择一些比较温和,副作用小的方案。所以,肿瘤一定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等到肿瘤的晚期,出现全身多处转移,基本上就回天乏力了,治疗起来非常的困难,大部分治疗只能够延长寿命,做不到肿瘤根治。而且,晚期患者,大部分患者都是非常痛苦的,最终身体一点点被肿瘤消耗,死于多脏器功能障碍或者肿瘤急症。发布于 2019-01-17 11:20}
本文观点源自“探论”,一个癌症个体化治疗的指导性理论和实践体系,一个经过维度提升的个性化治疗指南,一个可用于临床治疗指导的实时导航系统。“探论”根据每个病例本身的内在生物学规律,特别是从抗肿瘤免疫的状态出发,追求癌症治疗的最大临床效益。“探论”创始人宗康拉教授,退休于美国斯坦福医学院外科系,师从全球肿瘤免疫学泰斗,美国国立卫生院肿瘤研究所外科系主任Steven Rosenberg 教授,并长期在三所美国顶级医学院(WashU,UCSF,Stanford)任教并进行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什么是“探论”】炎症性疾病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人类健康的一大问题。之所以没有太好的解决手段,真不是因为没有办法,而是因为没有观念。阿司匹林治百病说了一百年了,说白了还不是因为百病都与炎症有关?我们之前提到的脓毒症,器官的缺血再灌注,创伤,烧伤还有新冠肺炎和其他致死性病毒感染······这些都是急性的炎症性疾病,都是病患躺在ICU里面两个月也还是无救的现状。还有很多慢性的炎症性疾病,比如肺结核,艾滋病,癌症, 寄生虫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疾病······这些病患都不用进ICU,知道进去也无救。而所有这些病都有一个共同点:系统炎症。不是说解决了系统炎症的问题就能把这些病都治好了,但是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更治不好。如果能够解除炎症的困扰,就可以保证患者的基础体质条件,就可以提供二次治疗机会。有些病例可能都不需要二次治疗,由自身的恢复机能和过继免疫就可以治愈(比如说烧伤,创伤,新冠肺炎)。之前我们说过,系统炎症(恶液质)的根本原因是过继免疫(共存免疫)缺失。从过继免疫可以下调先天免疫的关系来看,最有效的防止系统炎症的办法当然是增强过继免疫的控制。但是这个愿望在有些病例的有些时候不能实现,只能通过其他手段来应对。我们需要记住的一点就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炎症性疾病,症状和死亡绝大部分来自炎症。而在实战中我们看到的很大一部分炎症,是由肿瘤本身趋化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够控制肿瘤的自主复制就会抑制炎症的趋化,也就会缓解症状。共存免疫有这个作用,靶向药也有,所以是最好的控制炎症的手段。除此之外,就剩下对炎症的直接干预和压制了。在已知的药物中,有几类是针对炎症的,其中探论使用最多的就是糖皮质激素。被妖魔化的激素说起激素,人们都是唯恐避之不及。但实际上大部分人并没有足够的激素使用经验,都是在以讹传讹,把激素妖魔化了。探论数年的实践中经常会使用激素,在几乎所有有症状需要姑息的病例都会用到。计量从口服的低剂量(10毫克)到静脉的大剂量(500毫克以上)都有,积累了大量的激素抗炎症和缓解各种症状方面的经验。我们的经验表明糖皮质激素用于癌症症状的缓解不但可行,而且效果远优于其他药物,特别是吗啡类的止疼药。激素使用的关键在于时机,原则上是关口提前,要想到对炎症放任不管的后果,提前对炎症进行干预,这样就往往就避免了使用大剂量激素。另一方面,激素的副作用之低,也远比那些止疼药要好很多。尽管人们对激素的妖魔化有很多是关于副作用的,但是我们的使用经验表明绝大多数情况下几乎看不到任何明显的副作用。这是因为我们对激素的使用并不是长期的,也经常不是连续的,相比激素所能给患者带来的大幅症状缓解,副作用基本不需要考虑。并不是探论认为激素是万能的,是激素的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帮助患者减缓因为症状带来的痛苦。而激素的价格又是其他药物远不能比的。经常是很多患者找到探论的时候深受癌症本身疼痛和其他症状的困扰,而止疼药所带来的恶心,萎靡和便秘等症状并不比疼痛好多少。但是在用了简单的激素治疗之后,往往能够大幅改善之前的体感,停止使用止疼药,为肿瘤治疗铺垫了身体基础。当然除了激素,应对炎症还有其他一些手段,但是都不如激素可靠。比如说使用抗TNF或者白介素-6的单克隆抗体有时候也能缓解炎症,前提是炎症是由这两个因子驱动或者维持的。但是我们知道各种炎症因子还有很多,即便是去掉了这两个因子,也还是不能控制炎症。这两个抗体都在恶液质和其他系统炎症性疾病中使用过效果很有限。非激素类的抗炎药物比如塞莱希布,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也会有一定的止疼效果,但是稳定抗炎症和止疼不如激素。探论的症状管理探论在数年的实践中逐步总结了一些针对常见癌症症状的管理经验,列出来供大家参考。从症状类型上看,癌症常见症状主要有四类:1)疼痛;2)胸腹水和下肢水肿;3)凝血异常导致的多器官衰竭和休克;4)自身免疫攻击导致的血小板缺失。缓解疼痛先说第一个最常见的疼痛。疼痛的原因是炎症造成的局部白细胞堆积和由此带来的水肿导致的局部神经牵拉或者压迫。针对这个疼痛,目前的应对指南是初期用非甾醇类抗炎症药物(如上面提到的塞莱希布和布洛芬之类);第二级用弱鸦片(阿片)止疼药(如可待因,曲马多,泰勒宁等);第三级用强吗啡类神经麻痹药物(如吗啡,羟考酮/奥施康啶,芬太尼等)。这个以神经类止疼药为主的做法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至今还是如此。鸦片和吗啡类止疼药的作用原理是神经麻痹,对炎症本身没有作用。这些药物的止疼效果因人而异,因为很多患者难以承受这些药物所带来的胃肠道麻痹症状(恶心,休克,萎靡,便秘)。相比之下,探论不建议使用这些神经类药物,而是针对疼痛的炎症原因进行化解。就止疼效果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激素完全可以起到同样的疼痛缓解而不会伴随那些严重的副作用,患者整体生存质量远好于使用吗啡类止疼药。另外,很多疼痛是骨转移导致的,还可以使用二磷酸类抑制骨质破坏的药物缓解。中低剂量的激素联合二磷酸的策略如果赶在疼痛初期基本上可以防止疼痛的加剧,维持患者的正常生活。进一步的化解疼痛的根源就需要考虑化疗来灭活或者抑制骨转移。这个路径在大多数有骨转移的患者身上是可以稳步实现的,远到不了需要使用吗啡类止疼药的地步。各类积液再说第二类症状胸腹水,还包括脑积水(脑水肿)和皮下水肿(下肢为主)。这些是很多晚期癌症患者的症状。胸水妨碍呼吸,腹水导致腹胀感难受,脑水肿引起一系列症状包括头疼,呕吐和失去运动平衡。这些症状本身不应对的话会越演越烈,最终致命,因此必须应对。脑水肿的应对临床上采用激素联合甘露醇的常见做法,十分有效。道理是甘露醇作为血浆高渗溶液提高血浆的渗透压,导致血管从周围吸收水份,导致组织脱水。因为脑水肿的症状来自积水导致的直接压迫,因此脱水就可以缓解这个压迫。联合激素的好处是同时压制局部炎症,减少炎症因子在局部的分泌和炎症细胞在局部的堆积导致的积水。这个做法符合探论的治疗思路,不需要赘述。在对胸腹水的处理上,探论存在与主流医学的策略不同。主流医学目前的应对策略是能不处理就不处理,原因是担心积极处理的话导致患者死亡更快。常见的说法是胸腹水里面有大量的蛋白质营养成份,放掉之后患者会死于营养流失。对于这个说法探论并不认可,因为在探论数年的临床实践中有过大量的晚期胸腹水症状的患者,积极应对胸腹水并没有给患者带来提前死亡,而是至少做到了症状的姑息,并在一些病例争取到了再次治疗的机会。在极端的情况下探论见过每天放腹水1000毫升,联续放一个月以上也没有发生因为营养不良死亡的胰腺癌病例。相反,如果不放腹水,患者早就死于腹水导致的腹胀和梗阻了。更不要说对局部肿瘤的刺激所导致的肿瘤进展了。探论从肿瘤复制模式的角度出发,认为胸腹水是促进大量非自主复制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有过手术种植转移的病例,复发后的胸腹水会刺激一些本身无法建立的非自主复制的转移灶建立,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自主复制的突变,形成新的免疫逃逸。另一方面,探论也理解当前临床上消极应对的主要原因是无法有效阻止胸腹水的复发,因此认为不断放水没有多大生存意义。但是如果能一边放掉积液,一边防止积液的复发就能中止这个恶性循环。临床上为此也有一些常见的手段,主要思路是通过造成胸膜或者腹膜粘连来防止积液。使用多个手段和试剂包括灌注化疗药,滑石粉,香菇多糖,贝伐单抗等。这些试剂对于减少胸腹水的复发的确有作用,但是代价是胸膜和腹膜的严重粘连,给后续治疗带来干扰。探论在数年的实践中也使用过各种应对策略。总的来说,探论的思路是胸腹水的来源是局部炎症,因此防止胸腹水可以靠控制局部炎症。具体手段包括灌注抗炎症药物联合血管收缩剂和脱水剂比如地塞米松,多巴胺和利尿剂。这些手段在不同的病例又不同的效果,关键还是要看局部炎症的原因是不是肿瘤。在没有很大肿瘤负担的情况下这些药物往往就可以终止胸腹水的复发。在有肿瘤负担的情况下,胸腹水的产生是过继免疫没有识别肿瘤,产生应答下调先天炎症的一过性产物,有些时候甚至不需要做积极应对,胸腹水自发就可能消失。这个改善一定是过继免疫启动的结果,因为一定伴随了肿标的下降。但是辅助放水和灌注抗炎症药物不会破坏只会帮助过继免疫的恢复,因此有积极的治疗意义。这类胸腹水症状中还包括了皮下水肿,对此探论至今都没有很有效的办法来应对。在个别病例上中药(甘遂)外敷似乎有效,但是这个疗效不具有普遍性。到了皮下水肿的程度,往往也是恶液质晚期了,患者的生存期以天计算。由于浮肿本身不致命,这个现象代表的应该是一个深度的代谢紊乱和无法纠正的电解质失衡。探论对这个症状还没有深刻的理解和应对,是将来重点关注和解决的一个方向。凝血异常第三类癌症晚期症状是伴随系统炎症出现的凝血异常,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小到血栓形成,大到休克死亡。凝血异常指的是高凝和低凝两个极端。由人类进化带来的凝血随炎症升高是一个自我保护的机制。在有创伤发生的情况下,迅速止血是生死存亡的关键。而炎症和凝血都是为了帮助创伤后修复和抗感染准备的应急措施。这两者之间有某种关联,即凝血水平随炎症水平的升高而升高。正是由于这个关联,当发生癌症晚期恶液质的时候,凝血也随着炎症的升高而不断升高(虽然并没有出血和创伤)。这个升高的凝血会导致大量的泛血管内凝血(DIC),特别是在微循环末梢。这个结果就是微循环损坏,组织器官缺血。这个缺血导致器官功能受损。严重时产生整体有效循环锐减,血管失压导致休克。即便是不发生这些,由于高凝之后的凝血因子缺失,就会产生凝血不足(低凝)和内出血。不管发生这些事件中的哪一个都是致命的。这个过程中所伴随的症状可能是血栓的形成,血栓的脱落导致的肺栓塞,肾脏由于凝血导致的急性肾衰竭,肝脏由于凝血导致的肝衰竭等。这些症状很少是单独发生,而是此起彼伏,按下葫芦起了瓢,临床上疲于应对。真正的罪魁祸首当然还是炎症(恶液质),然后就是凝血异常。所以在应对上应该关口前移,能够防止系统炎症就尽快防止,防不住出现高炎症的时候要想到高凝血。预防高凝血并不复杂,只需要几次低分子肝素的皮下注射就可以做到。这个比起后面要面对的应对低凝血要容易很多。然后就是应对已经发生的DIC。一般凝血指标会随着炎症显示高凝血状态,这个时候正在发生血栓,是用低分子肝素干预的时机。而目前临床上对这个时机的评估却要等出现大量D-二聚体之后。D-二聚体是血栓溶栓的产物,等看到二聚体的大幅升高说明已经发生了血栓,这个时候再去用低分子肝素就晚了。看到D-二聚体大幅升高要想到后面的低凝危机。分解之前的大量微循环血栓需要大量的正常凝血因子,但是这些因子都在这个高凝之后被消耗掉了,机体本身处于系统炎症状态,代谢上无法满足维持正常凝血因子的要求,因此无法自身纠正凝血异常。此时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输正常血浆来提供大量的凝血因子。可惜大多数医院的ICU都不懂这里的道理,也不明白看到低凝血指标为什么要输血。探论在临床上会建议一方面给激素压制炎症,另一方面输血浆纠正凝血异常。这样联合应对的结果是可以避免有凝血异常带来的多器官紊乱和DIC以及休克。这些措施在多个病例显示高度有效。凝血在输血后第二天既可以恢复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用过输血的患者后面一段时间(比如两周内)都不会发生多器官紊乱,DIC和休克,所以是一个短期应急的有效补救手段。最后,当发生了DIC,出现可能失压的危机时,探论尝试使用山莨菪碱(6542)来抗休克。山莨菪碱抗休克的机理不是很清楚,但是作用是清楚的,在临床上抗感染性休克也有应用。因为感染性休克(脓毒症)的机理就是系统炎症所带来的凝血异常,所以如果可以用于抗感染性休克,也应该可以用于恶液质所带来的凝血异常导致的休克。实际使用结果显示这个药物的抗休克作用还是比较明确的,至少单独靠升压剂(去甲肾上腺素或者多巴胺)不能逆转的失压情况下联合使用可以逆转血压,防止休克。探论的建议是不用等到最后时刻再用,可以在第一次出现失压的情况下就间歇使用中剂量的山莨菪碱来预防休克。这个措施在一些病例中使用后均没有短期(数天内)再发生休克,表明可能有真实的预防效果。血小板清除第四类伴随晚期癌症病例的症状来自自身免疫攻击,主要是针对血小板和红细胞。虽然患者体感上没有感觉,这个攻击导致血小板清除,因此最终会导致血小板缺失和内出血死亡。这个现象虽然不是很普遍,但是根据探论数年的实战观察,发生率在10%以上,只是有些很严重,有些不算严重。直接威胁到生存的情况不到3%。这个背后的原因不详,似乎与化疗有关,往往在化疗后明显加剧。因为伴随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所以往往不被看成是独立于骨髓抑制的另一种机制。探论认为这个对血小板的自身免疫攻击不是化疗对血小板有直接杀伤(因为血小板不是有核的细胞,不存在复制,对化疗药不该敏感),而是来自化疗杀死的肿瘤细胞中的某个成份被免疫识别了。这个肿瘤的“抗原”要么是自身抗原,要么只是与血小板的某个自身抗原很接近,导致了免疫学上说的“抗原波及”(antigen spread),而被误识和攻击。这个自身免疫攻击相当凶猛,即便是外输的血小板也会在数小时之后消失殆尽(血小板的中位存活期是7-14天)。探论从这个现象推测出这是一个自身免疫攻击,而非骨髓抑制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根据这个推测,探论反对持续输血的办法,而是使用激素来缓解这个自身免疫攻击,进而争取血小板的部分恢复。这种措施往往奏效,能够在短期(2-3天)使血小板升高到脱离内出血的危险(比如大于30x109/毫升)。相比之下,输血不但不能根本上缓解这个危机,反而刺激自身免疫攻击,导致更严重的打压(血小板计数持续<10x109/毫升)。除了血小板,红细胞有时候也面临这个自身免疫攻击而导致血红素下降,且无法靠输血逆转。探论建议只要出现输血不能逆转的血小板和红细胞下降,就要按照自身免疫攻击来考虑,用中等计量的激素来缓解。总结起来,探论对癌症症状的理解和应对就是以下几点:1)症状大部分时候来自肿瘤在局部造成的炎症;2)应对症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应对炎症;3)糖皮质激素是应对炎症症状性价比非常高的手段,总体效果好,副作用低;4)胸腹水的应对原则是积极放水并使用局部激素和血管收缩联合利尿;5)纠正凝血异常需要关口前移,及时使用抗凝的低分子肝素和纠正凝血异常的血浆。在出现休克风险的时候可以联合升压使用山莨菪碱逆转休克;6)自身免疫攻击会导致血小板或者红细胞的大幅下降,需要用激素逆转。如果您觉得这篇回答对您有启发,我想请您帮忙“点赞”,让更多朋友也看到!认识癌症,了解癌症的基础知识,请关注专栏:了解更多癌症个性化免疫治疗创新理论,请关注专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癌症晚期一心求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