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科的女生如何增强市场竞争力竞争力,自救求职?

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第1篇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不是难在社会岗位需求已经饱和,而是别有他由。本文浅析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并从自身作为辅导员的角度提出帮助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辅导员;缓解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关注,第一是大学生人数,2012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80万,到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了727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这庞大的群体将在短时间内迅速脱离课堂涌向社会,这就是大学生就业浪潮。就业是大部分人发挥其自身价值的通用渠道,对于大学生也一样,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但结果却差强人意,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实际能力不足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有的用人单位甚至不需要大学生,曾经让人高山仰止的大学生在现在已经褒贬不一,大学生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大学生就业被一道道门槛阻拦,有时甚至爆出“毕业即失业”的消极言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起因
(一)毕业人数太多,就业冲击波太大
以大学本科四年为例,现在的普通高等院校,在培养一个四年制本科大学生的计划中,会加入毕业实习这一必须经历的课程,但时间大多是大四下学期,实习结束后大学生将一起奔向社会求职,很少留在原来的实习单位,而几乎全国所有的大学毕业季都在同一时间段,这也就产生了大学生求职热潮。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却不会因为劳动力的增加而遍地开花,它们的需求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波动不会很大,因此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二)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大学不是一所技能学校,她所培育的是综合性人才,所谓综合性也就是在思想和行动均要有所提高,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而大学生的主要学习环境是校园,学习场地是在教室,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教材与讲义,有的教材为了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了解,书中的例子离不开老师和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固然能够让学习的人深入浅出,但终究还是需要花费相当一段时间去转化并用之于实际的工作。
(三)自身期望太高
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改变,依旧停留在以前大学生就业优势时期。跨入21世纪以来,高科技的发展让许多行业生产方式已经走向规模化、便捷化、高效率、高质量。对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想要找到好的岗位需要准备的还有很多,而大部分学生都不这么认为,他们要求的是高收入,高福利。还有很多的大学生期待的是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工作和发展,认为机会多,待遇高,但伴随而来的却是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四)没有计划,职业定位不明确
大学计划与职业规划其实只是一个大学生大学生涯开始阶段的起始课程,但笔者将之作为一个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是有理可循的。一方面,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问求职人员的兴趣爱好,是否喜欢这份工作,期望在什么地方工作等等。对于社会的主流工作岗位不是研究而是生产,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仅作为相应的参考,并不是择选的主要依据,往往得到这类公司青睐的恰恰是有计划、有目标、思想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另一方面,有份实际可行的学习计划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而不会茫然无措,一技之长比一无所通要有优势得多。许多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总是乱投简历,而不会找准方向,简历内容也很普通,无法吸引注意力。
三、辅导员怎样缓解大学生就业难
(一)提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思想和生活的导师,其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到自己的学生,作为一名辅导员应该身正为范,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基层工作者应该更加深入基层,与学生拉近地理和心理距离,处理问题时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提高在学生间的影响力是辅导员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
(二)帮助学生制定计划
无论是大一新生还是毕业生,辅导员都要积极广泛的组织学生为自己的大学和将来就业制定计划,计划是行动的前奏。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召集大家开展座谈会,或者进行相关讲座,还可以举办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活辩论赛等等。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引导,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帮助学生修改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争取这份计划不是好高骛远的空想,而是切实可行的导航。在平时注意督促学生履行自己的计划,有长愿景,也要有小目标,并可以通过班会形式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疏导
在以上的原因分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没有准确的定位,其就业思想与实际的社会发展变化相脱节。大学期间,对于就业心理辅导辅导员要密切关注这些学生,首先要动员班委会建立反应小组,要及时准确汇报学生的心理变化,通过谈话或者讲座为学生舒缓压力,解决难题。同时可以联系心理学老师,为学生进行面对就业的心理课,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四)帮助学生实习
大学生就业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争论也是雨未停、风又起。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从本职工作中为大学生就业找方法,寻出路。党的十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目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结合时势,与全国人民一道为中国绘制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而大学生将是圆梦的一支重要力量。做好大学生工作,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是我们光荣而伟大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古啟玉.探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现状及创新发展策略[J].中华少年,2016,(29).
[2]焦洪磊.试论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07).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第2篇
近几年来我校日语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不懈的对学生就业形势进行调查分析,发扬优势、改正不足,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思想,尽量让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下面是我作为辅导员在日语系毕业生就业工作上的几点做法。
结合日语系实际情况,认清高校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
造成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主要有两大原因:
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已经成为人才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分配的基础。随着市场的变化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进行转换,2003年以来大量的毕业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人登记失业人数高居不下,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了“三峰叠加”的严峻局面。导致高校毕业生局部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
2. “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并存,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就业率,并且暴露出许多工作中的深层次问题。“有业不就”即:毕业生可以找到工作,完成就业,但是他们不能对自身的条件进行客观的分析,导致眼高手低,自己想去的地方,进不去;而想要自己的地方又不愿意去。以前,日语系有部分大学生还保留着陈旧的观念,总想找个“铁饭碗”有个稳定的工作。很少有人相信企业,肯到企业中就业。这就白白流失了不少就业机会。“无业可就”即:黑龙江省的外部经济环境处于劣势,就业机会和发达省市无法相比。且日语系是师范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对的是教育行业,而目前我省日语还未普及,高中阶段开设日语课程的学校凤毛麟角,日语教师的需求量也就相对较少。一般高校教师又要求必须是研究生,这就严重阻碍了日语系学生在高校就业,导致我系部分学生无业可就。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依据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打破了限制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的障碍,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进一步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使毕业生就业环境更加宽松。
1.面对市场经济,面对新形势,以就业为龙头,转变办学指导思想,树立新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越有竞争力,日语系的社会声誉就越好,生源就越好,各方面的投资就越多,日语系发展的就越快,为了使日语系能够走上良性循环的快车道,系领导对就业给予高度重视,改变办学理念,一改以往的那种对用人单位的“等、靠、要”的形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系领导和学校有关部门先后到二十余个省市进行调研,了解各地需求情况,并且与众多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工作重点由招生向就业转移,为了能使学生更好的就业,系领导主动帮助学生联系工作,并且积极吸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多次组织教师学习鸡西大学的“3N”系统的研究成果。
2.加强就业指导建设。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就是毕业生职业观念的深层次问题,我们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日语系建立了一支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管理,有着强烈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门化、专家化工作队伍。一改以往的高年级授课形势,采取4年一贯制,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就给他们讲解就业的重要性。采取就业指导、讲座、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的种类和数量也有所变化。重点突出日语系的师范类特色,按照市场经济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深入思考,推进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4.开办导游班,提高择业能力。从2005年开始,日语系与市旅游局合作,获得全国基础导游考试培训主办权,学生经辅导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导游班至今已开办6期,共有300余人通过考试,获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通过培训并获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丰富了学生的就业技能,提高了学生择业能力。
5.开展就业技巧训练。按照学校就业指导处的统一安排,每年都组织毕业班学生学习就业指导系列课程,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压力,调整就业心态,熟悉就业政策与程序,掌握就职及应聘技巧;同时未雨绸缪,在低年级学生中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教育,引导他们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提前进行准备,规划设计,并为实现目标而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各种技能。
6.严守教学质量与标准,为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夯实基础。首先,要严把入口关。本着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日语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近年来一直稳定招生规模,每届招生稳定在100人左右。2007年日语系实现了一表招生,学生生源质量更加稳定,为今后的教学与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坚持标准、小班授课。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在专业教师及教学用房紧张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坚持标准,一直坚持实行小班授课。新生每年编班不管人数多少,坚持每班25人左右,以保证教学质量为首要任务。同时小班制的实行也进一步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沟通与交流机会,使学生一入学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语言环境。最后,实行班主任制。2005年,日语系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对学生的管理,率先在我校实行了班主任制,每年新生都由出国留学研修过的精读教师和外籍教师担任班主任。班主任制的实行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学生工作人员不足的状况,而且在学生尽快地适应学习生活环境,加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增强学习日语的兴趣,树立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7.突出专业特色,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专业竞争力。近年来日语系引导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考试办公室主办的《大学日语专业八级能力测试》;由日本文部科学省组织的《日语国际一级能力测试》。这两项能力考试代表着国内及国际上专业日语水平的最高标准,并得到国家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既是检验日语学生专业水准的试金石,也是今后学生顺利就职及出国的敲门砖。毕业班学生的《大学日语专业八级能力测试》的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左右,《日语国际一级能力测试》的合格率在50%左右。这两项资格考试通过,为学生在外资企业就业及出国留学深造抢得先机,极大地提高了日语系毕业生的专业竞争力。
8.拓宽国际就业市场,深化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提升我院就业层次。日语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把视野转向国际。近年来先后与日本和韩国的明星大学、北海道教育大学、宏前大学、上越教育大学、新产业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关系。每年日语系二、三年级都有十多名学生有公派出国学习一年的机会,这种机遇在全国高校中也是不多见的。一般通过在国外一年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口语水平都会突飞猛进,专业知识及能力更加突出,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更加透彻,生活环境及习惯逐渐适应。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供不应求,许多学生毕业后进入到花旗银行、惠普软件等国际知名公司工作。还有的学生通过这次出国留学的机遇,刻苦钻研,积极联系,归国完成学业后即考入国外大学读研究生继续深造,为今后的人生发展规划了美好的前景。根据最近三年的统计,日语系每年毕业生出国及考研的人员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0%左右,为毕业生分配拓宽了就业面,提高了就业率及就业层次。
9.加强廉政建设,规范就业管理。为了使毕业生就业工作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我们经常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坚持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公开,毕业生需求信息公开,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开,坚持“择优推荐、公平竞争”的原则,同时对学生的自荐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杜绝了弄虚作假的行为,努力为广大毕业生创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
以国家政策为依托,继续发扬日语系传统优势
1.政策环境优势。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地方部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毕业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社会共同努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进一步扫除了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有利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多渠道就业的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2.经济环境优势。我国保持着良好的国民经济发展势头,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经济的增长必将刺激对人才的需求,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必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大,非国有经济迅速崛起,潜力很大,必将成为吸纳日语专业毕业生的重要渠道。
3.区域环境优势。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国家大力扶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一定会吸引众多日资企业到东北三省投资建厂。这就需求大量的日语专业人才,必然为日语系的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经济现状;大学生就业
这十多年以来,高校扩招的范围越来越大,一方面它让更多的高中生获得了继续进修的机会,减轻了高考的重压;但与此同时,它也造就了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到了扫大街、卖猪肉的地步,这样的就业前景让人不禁胆寒。当然,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接下来,本文就对影响现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因素以及在未来大学生就业前景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影响因素
导致现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酷的原因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一)观念因素
一个人的观念会直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而社会的观念会直接引导一个人的行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与个人观念和社会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有眼高手低的心态。在整个就业市场来说,是供过于求的状态。从大范围来说,找工作不是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很多大学生都抱着“我一个大学毕业的人,怎么才那么点工资?而且工作那么累“诸如此类的想法。但现在的市场处于经济复苏阶段,相应的高薪岗位人员需求有限,而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如此之大,当然有很多就得不到高薪工作了。况且在能力和学历以及经历上,大学生相较于研究生、博士生、职业人员等都未必占有优势,如此能够在毕业得到高薪的人就更少了。这里又要说卖猪肉、扫大街的大学生,尽管他们没能够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但毕竟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比起很多啃老族、无业游民已经好很多了。在当前难找工作的严峻形势下,如果一直纠结于自己是名牌大学高材生,未必找得到工作。尤其是自以为是的毕业生,总想着只有多高薪的公司才配得上自己的那张文凭,那些证书,往往就会在这上面摔跟头。
此外,观念还包括了社会观念的影响。这一点比较玄妙。一方面,社会上很多公司对于文凭的形式化需求促进了更多的人进入高等院校进修。但另一方面,这些公司又对工作经验一事耿耿于怀,导致大量的没有经验空有文凭的大学生成了待业人群。另外,还有很多人看到国家体制内的工作待遇好又稳定,就一心想要往里面扑,从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报考公务员就可以看出来。但越是体制内的工作,对人员限定越是严苛,被淘汰的大学生数不胜数。等这些人回过头来找工作的时候,发现那些一早就开始奔赴各种招聘会的同学大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自己却还不知道往那个方向去。
(二)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教育体制、国家政策、经济现状三方面。
教育体制方面,前面已经提到了高校扩招减轻了高考负担的问题。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小。不仅拉低了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还造成了日渐增长的大学生毕业工作难的问题。此外,由于教育体制内,高校分成各种等级,直接加深了社会企业对于文凭这件事的苛求程度,有很多甚至直接表示要985或211的毕业生,这让其他大学的毕业生情何以堪?专门性高校要变成综合大学,一定要专业齐全,很多理科性出身的大学文学院出来的学生,完全没有市场,面试时还可能遭到质疑。且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的院系划分,有很多市场已经饱和了的专业仍然在不断招收新生,导致自己专业工作找不到,不是自己专业的能力水平又不够,要想找到工作自然困难。
国家政策方面,尽管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对引导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重视了。但由于国家政策引导还不够,很多大学毕业生对贫困地区是唯恐避之不及。以至于西部等地区缺乏人才,而很多大学生却在沿海等着要工作。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力度加强,有些大学生在国家良好的政策补助之下,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了这些地区。
经济现状方面,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市场低迷。国外市场不好,直接影响到了国内的工作供应。尤其是在国外企业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开设工厂、分公司的情形下,受到市场的影响,别说招聘,裁员都是常事。被裁的人至少比大学生多了实践经验,找起新工作来,也更加有力。结果,很多想要进到外企的大学生也被挡在了门外。
二、就业前景
尽管形势十分严苛,但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还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获得保障的。首先,鼓励大学生创业。现代的大学生很多都有自己的想法,有干劲,只缺乏资金。但好在国家已经开始在采取措施提供创业基金给大学生,同时社会上还出现了天使投资人这一行业,也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援助。而大学生创业以后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很能理解没有工作经验的苦恼,他们往往会接纳很多有能力却没市场的同学、师兄弟等,直接带动工作需求增长。其次,引导大学生往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很多工作尽管不能提供高薪,却能够提供很好的发展前景和锻炼机会,毕业生完全可以先在这样的公司待几年,有了足够的经验和能力以后,对于增加薪水或者进入更好的公司都有十分大的帮助。而且对于国家体制问题,毕竟是僧多粥少的局面。目前出现了村官这一工作,很多大学生可以选择这一方向,但毕竟还是很有限的。能进去固然是好,不能进去也应调整心态、尽早做其他打算。
总结
当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尽管严峻,但并不是不可扭转的。只要大学生调整心态,保持自信,积极支持国家政策和国家建设,不再眼高手低,想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不是难事。
参考文献: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第4篇
大学生就业高校扩招就业难“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核心,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自1998年以来,高校扩招给越来越多的学生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然而,不断地扩招也给越来越多的学生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人们最关切的话题之一。
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他们个人或家庭内部的事,它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关系到个人生存和尊严、社会和谐与稳定、经济健康与发展,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与发展,对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以认真对待和很好处理,将可能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对于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699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19万左右。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已经成为近年来需要解决就业岗位的首要考虑因素。
同时,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2013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07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缩。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据统计,2014年全国毕业生总数在700万以上,压力巨大。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当代大学生就业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就业总量压力巨大,结构性矛盾更加复杂。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适合的员工,招工难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求职者却呈现就业难的情况。
(二)国企和事业单位成为追逐的热点
据统计,毕业生选择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就业五项加在一起占79.6%,而愿意到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就业的三项加在一起仅占13.8%。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增加,在企业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相比较而言,近几年公务员和垄断性国企的福利待遇却在不断地改善。福利好、待遇高又有稳定性,这些诱惑当然会促使大学生改变择业方向。
(三)就业地域趋于合理
大学生就业趋于理性,和多年来“奔向北上广”趋势不同,2013年很多大学生不再盲目的选择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主动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就业。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选择二、三线城市也是比较务实、比较理性的选择。
(四)就业不公平问题仍存在
“宁要本科男,不要研究女”“就算学历高,女也不敌男”,如今找工作已经成了不少女生的心病。另外,据调查,54.05%的大学生表示在应聘中受到过不公平待遇,包括性别、户籍、政治面貌、身高、长相、年龄、婚育等歧视。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原因、高校原因、家庭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会原因
1.社会地域发展不均衡
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会创造100万个就业空间,我国近年GDP增长一直都保持在8%以上。可实际情况是地区发展差距明显。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意愿是大城市,基层和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较少有人愿意去。
2.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人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或只有而无一金。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无法接受。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3.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加重了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从人才就业市场机制看,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很不成熟,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权利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这大大削弱了大学生供求信息和自主择业的时效性和可靠性。从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看,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缺乏对用人单位的激励、保障、限制机制,也削弱了用人单位吸纳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
4.存在性别及生源地域不公平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二)高校原因
1.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失衡
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主要原因,而高校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一个原因。由于扩招的速度过快,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致使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2.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
随着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做出积极的相应变化。然而,由于教育本身的滞后性等复杂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与行业需求相符合,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结构性过剩。
3.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个性化服务不到位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再加上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脱节,国家机构改革和国企改制等原因,就业难问题开始凸现。为满足学生迫切需求,各高校才相继探索建立了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但由于该体系运行时间短,仍处于摸索阶段,对就业服务内容和形式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运行机制上还不够健全,各项服务还不够完善。
(三)家庭原因
现在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总觉得孩子找的工作薪水不能太低、不能太累,而且还要稳定。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选择就业区域时,最好选择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父母的干预无形缩小了孩子的就业范围,给毕业生很多的心理压力。
(四)大学生自身原因
1.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
一方面,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等;另一方面,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上。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干起的精神。
2.自身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较大,部分毕业生“心比天高”,过高估计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但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
3.缺乏创业意识
传统的就业择业观制约了大学生成功就业,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等”“靠”“要”等思想,缺乏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在面对当今市场巨大的创业平台,高校毕业生宁愿成为现有就业市场廉价的替代者与竞争者,也不愿意实现对自我的突破,不愿意走上创业之路。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学校和自身三方面共同努力。
(一)社会方面
1.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增加就业机会
政府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为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制度性、政策性环境;大力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切实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要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杠杆”,使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蓄水池”。
2.政府要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但是,自主创业对大学生来说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各级政府要把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从各个方面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政府可以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化公司,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性、技能性、专业化的服务。
3.整合就业信息资源,保证就业渠道畅通
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在公益性和公共化服务中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细、做深、做好。
(二)高校方面
1.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同时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发挥往届毕业生的作用,建立毕业生去向档案,与接受单位和毕业生保持联系,做到毕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举办专场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完善实习就业制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的实习力度,争取通过实习渠道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解决就业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拓宽服务的工作平台
目前毕业生就业困境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信息闭塞、信息缺失或信息不对称。在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扩大和就业难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例如飞信、QQ等互联网工具。只有保证了就业信息的畅通,让同学们可以及时的了解就业信息,抓住机会,才能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3.重点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群体
了解就业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当前就业困难,实时跟踪与帮助,并对不同学生的意向,分类别、分层次进行定向推荐,重点关注,重点服务,实现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环境适应、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和压力。
4.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
推进基层就业工作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的目标,更是突破制约毕业生就业瓶颈的关键。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教育部就业工作会议精神,着重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大学生预征入伍等基层就业的宣传教育组织工作,积极教育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投身基层。
三、个人方面
(一)认清就业形势,合理自我定位
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市场、专业需求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自我有明确的定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在,国内经济形势稳中有变,国内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广大毕业生应充分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在自我评估和社会需求之间确立一个与自身能力、要求相符并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
(二)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要不断的完善自己,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等。要认清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就业
在就业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同学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一而再再而三的失利。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旦就业遇到挫折,就悲观泄气,一蹶不振。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正确面对就业逆境中的困惑和压力,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特别是在就业的逆境中,要他们积极就业。
(四)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要认清当前形势,转变“先择业后就业”的就业观,要明确求职择业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五)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创业精神
自主创业既是解决就业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又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之一。大学生要利用在校园的时间,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丰富自身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自己的创业素质。同时,积极了解各项扶持政策,为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压力普遍增大,成为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要集合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及学生个人的力量,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孙自盛,窦余仁.关于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就业新形势 大学生就业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的就业形势
1.1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近几年,我国高校教育发展迅速,这直接导致了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人口和人力资源数量的持续增长,本就是我国的一个特殊国情,正因为如此,就业问题就更为突出,加之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一直攀升,就业问题的解决已经是迫在眉睫。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态势下,广大的基层企业却招不到所需的人才,中小城市、西部地区、农村对于人才的需求一直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根据报告显示,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就业,这就导致了就业区域结构的畸形,这才落入了大学生“就业难”和中小企业“招工难”同时出现的怪圈。
1.2 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
上世纪末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就业问题投以高度关注,将就业问题放在首位,党的十六大指出“就业乃民生之本”,可见国家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度。政府除了计划安排就业以外,也提出了更多依靠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政策,拓展就业渠道,开阔就业门路。具体主要有以下措施,如大力扶植集体企业,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组织就业活动等等。劳动部也就我国国情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就业制度,加强了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同时也是对广大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1.3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几点思考
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和自由放任的经济并不相同,市场经济在市场调节的同时也需要政府在宏观上进行整体把握。公立大学的垄断地位在我国一直雷打不动,所以我国政府的大学生就业规划管理不但要继续执行下去,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调节以及管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适合他们的岗位。其次,政府要引导大学生就业市场尽早走向成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市场就业环境,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应将各专业的就业率公布,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对待业的大学生做好登记工作,全面培养大学生面对职场、面对社会的能力。
2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分析
2.1 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下滑
经调查发现,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认可度下降,而且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较大问题,如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回报社会的热情度低迷、没有实践力等等。另外,由于大学毕业生初次步入社会,对社会环境较为陌生,也使大学生在从事相关工作时的能力大大削弱。
2.2 大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随着就业机制的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针对性也越来越高,招生计划基本是依据社会需求制定的。高校每年的热门专业都有出入,这就导致了时差上造成的社会需求和就业人才数量之间的差额,进而导致了就业市场人才的过剩。事实上,在一种专业被多数大学生认可时,这一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就已经达到饱和了。
2.3 高校的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现在我国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大多沿袭以前计划经济需求模式,已经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与市场之间的需求关系,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不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另外的大量“高材生”却是社会所不需要的。特别是在一些利益的驱动下,某些高校盲目地开设所谓的新热门专业,短短时间这些专业人数激增,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社会现象,以至于造成国家与社会人才和资源的大量浪费。
2.4 用人单位的准入体制缺陷
如今大学毕业生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就很少接触社会,以及缺少独立面对社会竞争和挑战的机会。如此便导致了大多数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显得无所适从,无法适应社会。面对这种极端的现实情况,多数的高校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不过在一些笔者的调查中,发现这一体系起到的作用却还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例如就业指导方式单一、从业人员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认可度不高等等。
3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些对策
3.1 多方面拓展学生就业渠道
第一,面对如今的社会现实情况,高校应该按照录用毕业生的素质和要求来展开一系列的有针对性并且到位的求职指导和就业政策教育,还要在保证一次通过的就业率的同时,考虑到就业质量,尽早实现毕业生的职业分配。第二,高校在开展求职指导活动的同时,也要加快就业服务的建设,把现代化手段充分利用起来,给学生便利快捷的信息查询服务。要求做到从政策宣传、就业咨询以及到一系列的信息和查询,大学毕业生都可以在宿舍便能通过网络来了解各个单位的信息和就业情况与需求。还有,高校应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开拓更广的空间。
3.2 做好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要以大学生涯设计指导为契机。大一新生是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侧重对象,内容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有效规划大学四年生活的方法,正确树立职业思想。不过我们教育体系的局限,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普遍缺乏就业意识和就业思想,他们更加注重书本知识,并且在专业的选择上也是十分盲目与被动的。因此,在大学生刚入校们开始,就要引导他们树立目标,分析客观条件,科学制定未来人生的总目标与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将大学生活和人生奋斗相融合。而高校也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科学的方式,让新生了解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与政策,帮助他们明确未来就业的主导方向,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努力方向,为之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生活并在人生道路上拼搏。
参考文献
[1] 邵际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职业时空,2010.6(1).
[2] 黄巍巍,蔡晓群.基于提升就业力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5).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增强市场竞争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