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可康的抗肿瘤快消效果效果怎么样?

1、公司简介:拥有生物药研发、临床和生产全流程平台能力的创新药企创胜集团是一家集发现、研究、开发、制造及业务拓展能力为一体的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公司利用高效的监管审批路径以加快进行在美国的研究用新药(IND) 申请及前期临床试验以及推进在中国来自庞大患者人群的巨大医疗需求缺口的适 应症的临床试验。公司开发出功能独有的免疫耐受突破(IMTB)技术平台,该平 台使公司能够获得具有经扩展的表位多样性、差异化的生物学特性(特异性、亲 和力及药代动力学)及理想的 CMC(化学、制造及控制)特性的先导候选抗体, 从而甄选具有增强的成药性及强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候选分子。开发创新性且前景广阔的多元化抗体管线。公司现已自主发现及开发九种候选药物中的八种药物,涵盖已验证的、部分验证的及新型生物通路。目前,公司已有 核心产品 MSB2311 以及 4 种关键候选药物,分别为 TST001、TST005、TST002 (Blosozumab)及 TST004。除上述候选药物外,公司亦开发了多种前期创新生物 治疗候选药物,如 TST003、TST008 等。截至目前,就核心产品而言,公司拥有 各 1 项在中国、美国、中国澳门及中国香港获授的专利、各 1 项中国及美国待决 的专利申请及 7 项其他司法权区待决的专利申请;就主要产品而言,公司拥有 3 项 PCT 优先权申请、1 项待决的 PCT 申请及 1 项中国台湾的待决专利申请,并与 合作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共同拥有 1 项 PCT 优先权申请。此外,公司亦授权引进 一项有关 TST002 的中国获授专利。公司因收购事项获得的 CMC 部门,可提供 CDMO 服务,主要目的是利用额外产 能尽可能抵销公司的营运开支,以产生若干收入,主要用途是生产用于自身的临 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的原料药及药品。随着公司候选药物开发的推进,预期更多 产能/CDMO 能力将分配至生产候选药物,尤其是候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较后阶段 及商业化阶段后。日后,公司将继续优先考虑自身的需求。公司拥有一支知识渊博且经验丰富的全球管理团队。公司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平均 拥有逾 15 年的丰富从业经验,且在临床开发、制造、规划及融资方面拥有专业的 知识。此外,公司股东包括了专注全球及中国生物科技领域的专业基金及在支持 及发展生物制药公司方面经验丰富的生物制药平台。2、行业概况:肿瘤、骨科、肾病等治疗市场潜力大,存在大量未满足需求2.1、肿瘤药物市场概览全球及中国肿瘤药物市场概览全球及中国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2015 年至 2019 年,全球癌症总发病人数由 16.7 百万人增加至 18.8 百万人,而中国总癌症发病人数由 3.9 百万人增加至 4.5 百万 人。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及中国癌症发病人数将分别达到 24.6 百万人及 5.8 百万 人。根据 NCCR 及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中国十种最常见癌症类型的总发病 人数占癌症总发病人数的 77.7%,2019 年达到 3.5 百万人。肿瘤抗体药物的市场规模肿瘤抗体药物的总销售额逐年增长。全球及中国的肿瘤抗体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在 2030 年分别达到 1,762 亿美元及 265 亿美元。中国肿瘤药物市场的主要增长驱动因素及趋势患者群体不断扩大。2019 年癌症发病人数为 4.5 百万人,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5.8 百万人。不断扩大的患者群体带来了对肿瘤药物的需求和发展机会。人口老龄化、 环境恶化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为癌症发病率不断提高的潜在原因。此外,鉴 于多数癌症不易在早期诊断出来,诊断技术(如第二代测序)的发展亦可能提前 检测出癌症,亦可能扩大患者群体。全球的审批流程加快。2016 年之前,靶向和免疫肿瘤治疗的审批过程很慢。2006 年至 2016 年,共有 21 种靶向和肿瘤免疫治疗药物获得批准。自 2017 年以来,国 家药监局大幅加快了创新药物的审批过程。负担能力提高。中国的医疗报销政策对肿瘤药物的支持力度加大。从 2016 年开 始,越来越多的昂贵肿瘤药物被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直至 2019 年 11 月,肿瘤药 物平均价格降幅达 60.7%,极大提升患者对肿瘤药物的负担能力。2.2、抗PD-(L)1疗法市场概览用于治疗TMB-H肿瘤的PD-(L)1抑制剂的市场规模TMB-H癌症的发病人数预期将进一步增加。2020 年全球及中国 TMB-H 癌症的 发病人数分别为 975.1 千人及 234.2 千人,预期将于 2030 年进一步增至 1,242.8 千 人及 291.9 千人。美国及中国用于治疗 TMB-H 肿瘤的 PD-(L)1 抑制剂的市场规模 预计于 2035 年将分别达到 2,081.0 百万美元及 500.2 百万美元。Claudin18.2及PD-(L)1抑制剂的联合疗法被认为具有潜在益处。Zhang 等人 2020 年进行的研究表明,Claudin 18.2 与 PD-(L)1 抑制剂的联合疗法具有潜力,值得进 一步学术和临床研究。此外,Claudin 18.2/PD-L1 双特异性抗体的临床前及临床研 究(如 TST006 及 Q-1802)在进行中,增强了 Claudin 18.2 及 PD-(L)1 靶点的潜 在协同作用。用于TMB-H肿瘤的PD-(L)1抗体的竞争格局良好。截至 2021 年 3 月,仅有可瑞 达在美国获批,用于 TMB-H 实体瘤患者的二线治疗。而目前中国虽有八种 PD-L1 抗体获得上市使用批准,但均无获批用于 TMB-H 肿瘤。创胜集团的 MSB2311 在 中国正进行靶向 TMB-H 实体瘤患者的抗 PD-(L)1 药物临床试验。中国PD-(L)1抑制剂市场的主要市场驱动因素及趋势患者群体不断扩大。2019 年癌症发病人数为 4.5 百万人,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5.8 百万人。癌症治疗的特点是费用高,治疗期长。由于 PD-(L)1 抑制剂在癌症治疗 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癌症患病率的不断增加预计将推动 PD-(L)1 抑制 剂的需求。肿瘤免疫疗法的临床使用不断增加。PD-(L)1 抑制剂的开发越来越关注医疗需求 尚未得到满足的适应症,特别是患者人数众多或发病率不断上升的适应症,例如 中国的 HCC 及 BTC。此外,将 PD-(L)1 用作维持疗法以避免复发/难治性癌症成 为一种趋势,这有助于增加 PD-(L)1 抑制剂的使用。因具有更好的疗效及安全特 性,PD-(L)1 抑制剂正在成为众多晚期癌症的标准疗法。负担能力提高。中国的 PD-(L)1 抑制剂市场亦因家庭负担能力提高而被带动。人 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及人均医疗保健开支增加、中国国家报销系统不断发展及 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价格下降,是促使患者更有能力负担该等相对昂贵的药物的 因素,从而推动市场增长。经 2020 年国家医保目录谈判后,本土药企的四款 PD1 药物全部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名单。该等 PD-1 药物的年度费用下降约 60%,为人 民币 50,000 元至人民币 76,000 元。新兴联合策略。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疗法预期会提高经批准适应症的疗效 及对目前并无有效治疗的癌症类型的疗效。截至 2021 年 3 月,中国有 166 项临床 试验使用 PD-(L)1 抑制剂作为联合疗法的组成部分。联合疗法的发展增强 PD-(L)1 抑制剂的市场潜力。2.3、Claudin18.2抗体疗法市场概览Claudin18.2抑制剂市场规模增速迅猛。由于 Claudin 18.2 在延长晚期胃癌患者无 进展生存期方面表现出很大的潜力。预计至 2030 年,美国和中国的 Claudin 18.2 抑制剂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40 亿美元和 37 亿美元。全球多种 Claudin 18.2 靶向药物正在进行临床开发,包括单抗、双特异性抗体、 ADC 及 Car-T。Car-T 与其他类型药物的机制完全不同,目前已上市的 Car-T 疗法 仅获批准用于癌症最后线治疗,因此其市场潜力有限。中国Claudin18.2抑制剂市场的主要市场驱动因素及趋势高表达率。Claudin 18.2 在胃癌中的表达率为 96%,在胰腺癌中的表达率超过 40%。 胃癌患者中高表达率极高。对于晚期转移性胃癌患者,HER2 表达率小于 20%, 而 Claudin 18.2 的中高表达率为 50%左右。在 FAST 研究中,仅 14%的 Claudin 18.2 阳性患者共同表达 HER2,表明 Claudin 18.2 可能被视为胃癌治疗的非重叠靶 标。因此,Claudin 18.2 具有成为治疗胃癌和胰腺癌首选药物的潜力。联合化疗治疗。与单一化疗相比,Zolbetuximab 将平均 PFS 从 4.8 个月延长至 7.9 个月,中位 OS 从 8.4 个月延长至 13.2 个月。对于 70%以上肿瘤细胞高、中表达Claudin 18.2 的患者,采用 EOX 联合 Zolbetuximab 治疗,患者的中位 OS 是单独 EOX 治疗的近两倍(16.7 个月对比 9 个月),且未出现明显的四分之三级不良反 应增加。这说明,Claudin 18.2 抗体(如 Zolbetuximab)联合化疗作为晚期胃或胃 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较好。胃癌Claudin18.2抑制剂在治疗胃癌领域里存在巨大的医疗需求缺口。Claudin 18.2 阳 性癌症在美国及中国的发病人数均相对较多,美国有超过 50 千名 Claudin 18.2 阳 性癌症患者,而中国有 570 千名 Claudin 18.2 阳性癌症患者。预计到 2035 年,美 国和中国的胃癌 Claudin 18.2 抑制剂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1,087.4 百万美元和 2,402.7 百万美元。胰腺癌胰腺癌Claudin18.2抑制剂市场规模逐年增长。预计到 2035 年,美国和中国的胰 腺癌 Claudin 18.2 抑制剂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2,473.6 百万美元和 563.5 百万美元。食管癌食管癌的治疗存在巨大的未满足需求。目前,食管癌的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 放疗和化疗为主。然而,由于常规治疗的疗效有限,不良反应严重,因此治疗效 果仍不理想。Claudin 18.2 在食管癌中表达率约为 40%,表明 Claudin 18.2 靶向药 物具有治疗胰腺癌的潜力。预计到 2035 年,美国和中国的食管癌 Claudin 18.2 抑 制剂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286.4 百万美元和 677.0 百万美元。胆囊及胆道癌胆管癌Claudin18.2抑制剂市场规模逐步递增。与胃癌类似,Claudin 18.2 于胆囊 及胆道癌中的表达率较高,约为 40%-80%,Claudin18.2 抑制剂与 PD-(L)1抑制剂的联合疗法亦可能对胆囊及胆道癌患者产生理想疗效。预计到 2035 年,美国和中 国的胆管癌 Claudin 18.2 抑制剂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188.4 百万美元和 101.1 百万 美元。2.4、抗PD-L1/TGF-β双重功能疗法市场概览PD-L1/TGF-β双重功能抗体的市场规模美国及中国 PD-L1/TGF-β 双重功能抗体的市场规模预期于 2030 年将分别达到 73 亿美元及 59 亿美元。HPV相关癌随HPV相关癌发病人数增加,PD-L1/TGF-β 双重功能抗体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全球 HPV 相关癌症新病例预计将由 2020 年的 647.3 千例增加至 2030 年的 821.4 千例。在中国,HPV 相关癌症的发病人数预计将由 2020 年的 125.1 千人增加至 2030 年的 134.3 千人。预计至 2035 年,美国及中国 HPV 相关癌症 PD-L1/TGF-β 双重功能抗体的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341.2 百万美元及 434.4 百万美元。中国PD-L1/TGF-β双重功能抑制剂市场的主要市场驱动因素及趋势抑制肿瘤转移。高 TGF-β 表达与肿瘤转移及患者预后不良相关,而抑制 TGF-β 信 号通路预计可防止癌症转移及改善预后。研究表明,抑制 PD-L1 和 TGF-β 通路可 有效预防转移,提高生存率。因此,PD-L1/TGF-β 双重功能抗体具有开发潜力。治疗冷肿瘤。研究表明,对阿替利珠单抗缺乏应答与成纤维细胞 TGF-β 信号通路 的特征相关。此外,TGF-β 阻断抗体联合抗 PD-L1 治疗给药可降低基质细胞中 TGF-β 信号通路,然后促进 T 细胞向肿瘤中心渗透,最终引发强烈的抗肿瘤免疫 和肿瘤消退。更佳的疗效。双重功能抗体除了可以防止癌细胞转移、增强 T 细胞免疫反应外, 还可以降低对 PD-L1 的耐药性。2.5、骨质疏松症市场概览骨质疏松在中老年女性中尤为普遍。中国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与其他国家无明显 差异,但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相近。由于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过去 5 年中国骨质疏松患者的复合年增长率高于全球 平均水平。中国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高。2010 年,中国约有 2.5 百万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 相关医疗成本为 94.5 亿美元。预期 2030 年中国将有约 4.4 百万例骨质疏松性骨折,2050 年约有 6 百万例,相关医疗开支将达到 178 亿美元及 254 亿美元。此外,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不良后果甚多,髋部骨折后首年致死率可高达 15%至 33%。抗硬骨素单克隆抗体市场前景广阔。抗硬骨素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硬骨素的活性, 能够促进骨形成,减少骨吸收,解决骨质疏松的症状。其强大的治疗机制保证了 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在中国,硬骨素抑制剂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在 2022 年扩大到 1 亿美元,并在 2035 年进一步增长至 44 亿美元,即 2022 年至 2035 年的复合年增 长率达 39.2%。抗硬骨素药物国内竞争格局良好。截至 2021 年 3 月,安进的 Eventity (Romosozumab)为唯一一款获美国 FDA 批准的抗硬骨素抗体药物,该药于 2019 年 4 月获批用于治疗骨折高危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目前,中国尚无获批的抗 硬化素抗体药物。硬骨素生物制剂市场的主要市场驱动因素及未来趋势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50 岁以上人口从 2014 年的 390 百万增加到 2019 年的 460 百万,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口群体。老年人口的增长必然会推动这个市场 的未来增长。此外,久坐、缺乏体育锻炼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亦可能会增加骨质 疏松症的风险。人均医疗开支增加。随着国内人均收入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愿意增加医疗保健的 开支。2019 年,中国人均医疗开支达人民币 4,745.4 元。但在中国,骨质疏松症的 诊断率和治疗意识仍很低。随着未来医疗开支的持续增长,该病症将会获得更多 的关注。持续开发仿制药和新靶点。随着地诺单抗专利到期,国内制造商开始申请仿制药 的研发。抗硬化素新靶点的发现为国内的骨质疏松患者带来了希望。特异性生物 靶向疗法将大大提高人们对治疗的接受度和意愿。2.6、抗VEGFR2疗法市场概览美国 HCC 的患病人数预期将由 2020 年的 38.1 千人增至 2030 年的 43.6 千人,而 中国预期将由 2020 年的 402.7 千人增至 2030 年的 523.2 千人。阿特珠单抗与贝 伐单抗的联合疗法作为不可切除 HCC 的一线治疗显示出 6.8 个月的中位 PFS 及 27%的 ORR,表明对更有效的疗法存在医疗需求缺口。VEGFR2 过度表达于 HCC 病例中非常常见,占比高达 60%。因此,VEGFR2 抗体药物有望成为全球范围内 治疗 HCC 的疗法。VEGFR2 抑制剂极具前景。针对不同癌症类型的 III 期试验已经评估了 VEGFR2 抑制剂在癌症治疗中的疗效。随着 VEGFR2 抑制剂获批治疗的适应症不断增加以 及 VEGFR2 抑制剂的发展,所有该等因素将推动市场的发展。全球正对 VEGFR2 抑制剂和其他药物用于癌症联合治疗的潜力进行评估。VEGFR2 抑制剂在辅助治 疗、新辅助治疗以及与 PD-1 或 PD-L1 联合治疗中的成功应用,有可能推动市场 继续攀升。2.8、IgA肾病(IgAN)药物市场概览中国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较高且整体呈上升趋势。IgAN 的全球患病人数预 计将由 2019 年的 6.2 百万人增加至 2030 年的 8.4 百万人。在中国,2019 年患病 人数约为 1.4 百万人,预计到 2030 年将进一步增加至 2.0 百万人,其中男性患 IgA 肾病的比例高达 62.8%,而 25 至 34 岁人群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中最高,占全部 IgA 肾病患者的 38.4%。MASP2 靶向抗体在 IgAN 治疗中具有极大的潜力。在美国,IgAN 患病人数已从 2015 年的 300.5 千人增长至 2019 年的 317.9 千人,预计 2030 年将进一步增长至 360.6 千人。截至目前,美国并无获批用于治疗 IgAN 的靶向药物,而正在进行 III 期临床试验的 OMS721 和正在提交 NDA 申请的 Nefecon 分别是治疗 IgAN 的最 先进的抗体药物和小分子药物。两种治疗方案中,OMS721 作为 MASP2 靶向单抗 的治疗效果较好,24 小时尿蛋白平均下降率为 77%,Nefecon 为 30%;UACR(尿 白蛋白/肌酐比)平均下降率为 73%,而 Nefecon 则为 28%。中国IgAN生物制剂市场的主要市场驱动因素及趋势中国的IgAN患病率高。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 IgAN 患病人数相对较高,2015 年为 1.27 百万人,而 2019 年为 1.44 百万人,复合年增长率达 3.1%。患者数量增 长表明,对 IgAN 治疗,特别是对生物制剂等具有一定优势的新型治疗方案的需 求持续增加。对新型IgAN疗法的需求持续增加。大约 40%的 IgAN 患者会发展为危及生命的 终末期肾病,这意味着在进展前对 IgAN 进行有效治疗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研 究表明,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制剂在治疗 IgAN 方面能够阻止病情进展,具有竞争 优势。因此,针对 IgAN 的生物制剂有望满足目前的临床需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能导致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健康组织,可影响皮肤、 关节、肾脏、脑部及其他器官。2019 年全球 SLE 患者人数约为 7.7 百万人,估计 于 2030 年前将达到 8.6 百万人。在中国,每 100,000 人中有 70 人罹患 SLE,患者 总人数接近 1 百万人。性别是风险因素之一,女性 SLE 发病率是男性的 7 至 9 倍。 MASP-2 为补体系统中参与激活外源凝集素通路的致炎蛋白。由于 BLyS/APRIL 通路调节 B 细胞稳态,故在 SLE 中至关重要。2021 年 3 月 9 日,国家药监局批 准了荣昌生物开发的 BlyS/APRIL 双靶向治疗药物-泰它西普(RC18)治疗 SLE。 MASP2-BlyS/APRIL 双特异性抗体或 MASP2 靶向药物与 BlyS/APRIL 通路抗体的 联合疗法有望成为未来治疗 SLE 的疗法。3、在研管线:聚焦肿瘤、骨科和肾病等领域,开发具有创新 性且商业前景广阔的多元化抗体管线3.1、核心候选药物MSB2311 为第二代 PD-L1 抑制剂,较其他 PD-(L)-1 抗体具有独特性。MSB2311 借助 IMTB 平台及内部抗体库发现及开发,基于其 pH 依赖性 PD-L1 结合特性, 为首个且唯一一个再循环 PD-L1 抗体,可极大延长药物靶标在肿瘤的停留时间及 提高体内肿瘤的杀伤活性。目前,MSB2311 已获 FDA 及国家药监局批准进行临 床测试,在 I 期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及安全性。Ia 期研究已在美国及 中国完成。MSB2311 单一药物治疗的 Ib 期研究正在中国进行。公司亦将进行 MSB2311 联合其他靶向药物的 Ib 期试验。此外,基于正在进行的 MSB2311 试验 取得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数据,国家药监局已批准 MSB2311 的 II 期试验,以进 一步评估 MSB2311 用于多种类型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 TMB-H 实体瘤的有效性及 安全性。MSB2311具有良好的初步疗效及相当的安全性。公司为 MSB2311 设计了两项 I 期试验,一项在美国进行,另一项在中国进行。在美国进行的 I 期试验为 MSB2311 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的首次用于人体、开放、剂量递增研究,无扩展队列。在中 国进行的 I 期试验包括对在标准治疗时或之后发生疾病进展的有生物标记筛选的 转移性实体瘤或特定淋巴瘤患者的剂量递增及剂量扩展研究。研究的主要终点为 安全性及耐受性以及最大耐受剂量(MTD)或推荐 II 期剂量(RP2D)。I 期试验 结果表明,MSB2311 具有与已获批或正在临床研究的与其他抗 PD-L1 及抗 PD-1 免疫疗法药物报告的安全性相当的良好疗效及安全性。其中,在中国进行的 I 期 研究中,16 名进行生物标记筛选的疗效可评估实体瘤患者中的 5 名患者实现确认 部分缓解(PR),ORR 为 31.3%:分别为 10 mg/kg Q2W 剂量组 1/7(14.3%)及 20 mg/kg Q3W 剂量组 4/9(44.4%)。此外,1 名患者实现持续 iPR(通过 iRECIST 评估)。6 名缓解患者中 4 名(包括一名 iPR)肿瘤缩小超过 50%,3 名实现持续 缓解(≥24 周)。此外,6 名淋巴瘤患者中 1 名实现 PR。基于正在进行的 MSB2311 试验取得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数据,国家药监局已批准 MSB2311 的 II 期试验, 以进一步评估 MSB2311 用于多种类型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 TMB-H 实体瘤的有效 性及安全性。MSB2311 有望在针对 TMB-H 肿瘤的开发中取得领先地位。目前中国尚无获批用 于治疗 TMB-H 肿瘤患者的抗 PD-(L)1 药物。在美国,仅有一款产品于 2020 年 6 月获批用于治疗二线不可切除或转移性 TMB-H 肿瘤。因此,MSB2311 有望在针 对该适应症的开发中取得领先地位。未来公司可能在中国及有望在世界其他地区 进一步开展试验,以评估 MSB2311 联合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用于先前治疗失败的 宫颈癌、SCLC、食管癌及结肠直肠癌等癌症患者的潜力。此外,公司亦可能对 MSB2311 联合 TST001 用于治疗胃癌进行评估。公司正在准备 MSB2311 与 VEGFRi 联合疗法的 IND 申请,预计将在 2021 年第三季度提交 IND 申请。3.2、主要候选药物3.2.1、TST001:用于实体瘤的人源化Claudin18.2单抗TST001 是公司自主开发的针对胃癌等多种实体瘤的人源化 Claudin18.2 单抗候选 药物。Claudin 18.2 被证实在胃食管癌、胰腺癌、肺癌及其他类型的实体瘤中过度 表达。近期有关 Zolbetuximab(IMAB362)的人体研究表明,在临床试验中与化 疗联用用于治疗 Claudin 18.2 高表达水平并曾接受 IMAB362 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胃 癌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用,这使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关注 Claudin18.2 靶点。TST001为全球范围内第二种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Claudin18.2单抗。I 期 TST001 目前在中国及美国均处于针对实体瘤(包括胃癌)患者的 I 期开发阶段,该试验 已于 2020 年 8 月启动。截至目前,21 名患者已入组该试验。在美国进行的 I 期试 验为对 TST001 的开放、非随机、首次用于人体的试验,目的是评估其对晚期及/ 或转移性实体瘤的安全性、耐受性、PK 及初步疗效。在中国进行的 I 期试验为 TST001 的开放、首次用于人体的试验,目的是评估其对晚期及/或转移性实体瘤 的安全性、耐受性、PK 及初步疗效。其 IND 申请已于 2020 年 4 月获得 FDA 及 国家药监局的批准,因此 TST001 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二种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 Claudin 18.2 单抗。此外,公司计划于 2021 年在美国及中国完成 Ia 期单药剂量递增以及在中国完成 与一线化疗联用的剂量递增研究。公司亦将规划多个肿瘤类型的队列,包括但不 限于胃癌或胰腺癌。如若该等肿瘤类型中的一种能产生足够高的应答率及应答持 续时间优于其他竞争对手,未来将继续探索潜在的注册性试验。3.2.2、TST005:用于实体瘤的PD-L1/TGF-β双功能抗体候选药物TST005有望为阻止癌症免疫逃逸提供一种有潜力的新治疗策略。公司已于 2021 年 3 月向 FDA 提交 TST005 的 IND 申请,并在 2021 年 4 月取得 FDA 的 IND 批准。TST005 是一种双功能融合蛋白,由与人源化抗 PD-L1 IgG1 抗体(AM4B6 单 抗)融合的 TGF-βRII 受体(作为 TGF-β 陷阱)的截短胞外域组成。通过阻断 PDL1 与 PD-1 的相互作用以及对 T 细胞浸润及 T 细胞活性的 TGF-β 介导的抑制活 性, PD-L1/TGF-β 双功能抗体能有效阻止肿瘤细胞发生免疫调节逃逸。TST005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特性,并且可以在临床前肿瘤模型(如对 PD-(L)1 单 药疗法较不敏感的 EMT6)中诱导有效的抗肿瘤活性。具体而言,TST005 远比单 独的 PD-L1 抗体有效,并且在抑制富含 TGF-β 肿瘤的生长方面也具有比 M7824 更有效的潜力。此外,TST005 在啮齿动物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例食蟹猴)的 GLP 毒理学研究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TST005有潜力令多种类型肿瘤患者(尤其是PD-L1表达的患者)获益。Bintrafusp Alfa(M7824)对 NSCLC、胆道癌、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肿瘤(如宫颈癌)、 胃癌、食管癌及三阴乳腺癌(TNBC)表现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与 Bintrafusp Alfa 不同,TST005 并无 Fc 受体结合活性,因此降低 FcR 介导的清除并减少效应 T 细 胞的杀伤。在临床前模型中,TST005 亦显示出比 M7824 更有强效的抗肿瘤活性, 具有高 TGF-β 表达。此外,公司在 TST005 的生产中应用灌注生物工艺技术,从 而以最具性价比的方式提升产能。3.2.3、TST002(Blosozumab):治疗骨质疏松的人源硬骨素单克隆抗体TST002(Blosozumab)是一种人源 IgG4 单克隆抗体,具有中和硬骨素的活性。 硬骨素是一种由 SOST 基因编码并在骨细胞中产生的糖蛋白,是 WNT/β 连接素信 号通路的抑制剂,刺激着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硬骨素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硬 骨素的活性,能够促进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骨密度和骨强度,从而扭转骨 质疏松的症状。临床试验证明Blosozumab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早期美国的 Blosozumab 临 床试验证明了良好的安全性,并提升了与骨形成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水平。在美国 的一项 II 期临床研究中,在 52 周时,Blosozumab 治疗的结果显示,所有治疗组 的腰椎骨密度均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剂量相关增加。相关变化在 12 周的治疗中就已 明显出现。这些证据表明,对于高骨折风险的严重骨质疏松患者,Blosozumab 可 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疗法。 2019 年,公司获得礼来授予 Blosozumab(TST002) 的大中华区权利。目前,礼来已完成在美国进行的 Blosozumab 的 II 期开发。此 外,Blosozumab(TST002)将被开发为静脉给药,从而可大幅降低给药频率,因 而更适合老年患者。TST002目前在中国处于IND筹备阶段。公司预计将在 2021 年 7 月向国家药监 局提交 IND 申请,并在 IND 批准后启动 TST002 的 Ia 期试验。基于现有的 Blosozumab 临床资料,公司计划在 IND 批准后在中国开展 TST002 的 I 期研究。 这是一项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的安慰剂对照、多剂量研究,包括 RP2D 剂量 增加阶段和剂量扩展阶段。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静脉注射 TST002 多剂量暴 露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确定下一步临床开发的推荐剂量。考虑到 Blosozumab 已 在 II 期研究中获得概念验证,公司计划在 I 期研究的剂量扩展阶段结束后启动 III 期研究。在 III 期研究启动后,公司将与国家药监局就研究设计进行沟通,以寻求 国家药监局支持公司将 12 个月骨质密度用作替代性终点,以加快有条件批准,同 时将继续跟进骨折信息并提交 3 年骨折数据。3.2.4、TST004:针对IgA肾病的人源化MASP-2单克隆抗体候选药物TST004 旨在防止凝集素通路激活补体介导的炎症和内皮损伤,而不影响先天免疫 的其他补体通路。TST004 目前仍处于 IND 筹备阶段。MASP-2 是一种促炎症蛋 白,参与激活补体系统中的凝集素通路。MASP-2 与经典补体通路的 C1s 分子非 常相似。当 MBL 的碳水化合物识别头与病原体表面特定排列的甘露糖残基结合 时, MASP-2 被激活,将补体组分 C4 和 C2 裂解成 C4b2a,从而将 C3 裂解成 C3a 及 C3b。TST004将于2022年启动多项研究计划。公司预计在2021年底完成临床前和CMC 研究,并在 2022 年上半年向 FDA 和国家药监局提交 TST004 的 IND 申请。此外, 公司亦计划在 2022 年下半年在美国启动健康志愿者的 I 期研究,并在之后以在美 国研究中经测试及证明为安全的较高起始剂量,启动中国 I 期研究,以加速中国 的临床开发。考虑到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种存在大量未满足医疗需求的 罕见严重疾病,在确定 RP2D 后,公司将启动对 TMA 患者的注册性、单臂 II 期 研究,以寻求快速上市机会。公司也计划启动对 IgA 肾病患者的随机、安慰剂对 照 II 期研究。若能够在 II 期研究中实现概念验证,则将进行 III 期注册性研究。3.3、其他产品MSB0254MSB0254 是一种高亲和力的人源化 VEGFR-2 单克隆抗体,具有抑制肿瘤血管生 成的抗肿瘤作用机制。该产品是使用公司内部的杂交细胞平台产生的。MSB0254 对 VEGF-A、-C 和-D 与 VEGFR-2 的结合具有阻断作用。VEGFR-2 抑制剂可以特 异性地干扰多种 VEGF(VEGF-A、VEGF-C 及 VEGF-D)与 VEGFR-2 的结合, 抑制 VEGF 诱导的信号以及强阻断肿瘤生长,因此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抑制肿瘤诱 导血管生成的靶点策略。VEGFR-2 抑制剂对多种不同类型的肿瘤(包括胃癌)有 潜在的治疗作用,具有良好的毒性。该产品目前在中国处于 I 期开发阶段。公司 已完成 4 mg/kg、8 mg/kg 剂量队列的评估,并在 2021 年 3 月前完成 12 mg/kg 剂 量队列的入组,预计将在 2021 年第三季度完成该研究的单药剂量递增部分。在确 定 RP2D 后,公司将于 2021 年第四季度启动部分对抗肿瘤生成药物敏感的肿瘤 (如 HCC)的扩展队列,以确认 RP2D 的安全性并进行概念验证。公司计划于 2023 年在实现概念验证后启动 III 期研究。3.3、若干早期候选药物TST003TST003 是全球潜在同类首款靶向由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或具有间充质表型的肿 瘤细胞产生的新型免疫调节蛋白的抗体候选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中,TST003 作为 单药或与靶向药物联用时在靶标表达的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DX)模型已表现出 抗肿瘤活性。此外,TST003 作为单药显示出抗肿瘤活性且在多个同基因肿瘤模型 中增强了检查点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目前,TST003 的 IND 筹备研究正在进行, 并计划于 2022 年上半年提交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的 IND 申请。TST006TST006 是一种双特异性 Claudin 18.2/PD-L1 抗体,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比单独 的 Claudin 18.2 抗体更强效阻止表达 Claudin 18.2 及 PD-L1 的异种移植模型中肿 瘤细胞的生长。TST008TST008 结合 MASP2 抗体并与截短的跨膜激活剂及 CAML 相互作用分子(TACI) 蛋白融合的三重功能抗体。TST008 具有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力,如系统性红 斑狼疮(SLE)。4、公司优势:综合研发能力强,备受医疗保健投资者看好一体化的生物制药平台公司已建立起一个综合生物制药平台,将候选药物从发现阶段推进到商业阶段, 公司发现、研究、开发、制造及业务拓展。公司在中国及美国成立管理团队及关 键业务(临床开发、创新准入及业务拓展),而探索、工艺开发及生产团队则位于 中国。肿瘤药物产品组合商业潜力巨大且高度协同MSB2311核心产品 MSB2311 为第二代 PD-L1 抑制剂,较其他 PD-(L)-1 抗体具有独特性。 MSB2311 借助 IMTB 平台及内部抗体库发现及开发,基于其 pH 依赖性 PD-L1 结 合特性,为首个且唯一一个再循环 PD-L1 抗体,可极大延长药物靶标在肿瘤的停 留时间及提高体内肿瘤的杀伤活性。TST001TST001 通过采用糖工程工艺技术,降低 TST001 的 Fc 区域的岩藻糖含量,并增强了其与自然杀伤(NK)细胞上 Fc 受体(FcR)的结合。此外,与 Astellas Pharmaceuticals 的 Zolbetuximab(IMAB362)相比,TST001 结合稍微不同的表位 及导致相对 IMAB362 结合不同的取向,导致与肿瘤细胞的结合亲和力及结合 NK 细胞的效率提高。在啮齿类动物异种移植肿瘤模型中,与 IMAB362 相比,TST001 显示出强效的剂量依赖性抗肿瘤活性,并在相同剂量下诱导更多的肿瘤消退。目 前,全球尚无 Claudin 18.2 靶向抗体获批。TST001 是全球继 IMAB362 之后正在 开发的第二款领先的 Claudin 18.2 靶向单克隆抗体,正在全球进行 III 期临床开发 (SPOTLIGHT 及 GLOW)。与 IMAB362 不同,TST001 有望靶向更广泛并对 Claudin 18.2 具有更高特异性亲和力的患者人群,且具有中高度 Claudin 18.2 表达 的肿瘤中显示出抗肿瘤活性有所增强。TST005TST005 被设计为同时靶向两个免疫抑制通路,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程 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其通常被癌细胞用于逃逸免疫系统。公司自主发 现及开发 TST005,其由高亲和力 PD-L1 抗体组成,在其 c 端与 TGF-β 受体 II 型 融合。与具有野生型 Fc 区域的默克的 M7824 不同,突变被设计到 TST005 的 Fc 区域中,以消除 FcR 结合、降低 FcR 介导的 TST005 清除率及杀死激活的效应 T 细胞。公司使用 TST005 中经设计的 TGF-β 陷阱结构,其展现出 TGF-β 陷阱的增 强稳定性。TST005 的 PD-L1 结合活性及增强的 TGF-β 陷阱稳定性可将 TGF-β 陷 阱有针对性地递送至表达 PD-L1 的肿瘤,从而将全身性抑制 TGF-β 的脱靶毒性降 至最低。同时,TST005 在逆转 TGF-β 诱导的 T 细胞抑制中显示出强大的体外活 性。此外,TST005 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在 PD-L1 及 TGF-β 作为耐药机制参 与下治疗多种癌症适应症。其他候选药物公司亦正在开发多种前期创新生物候选药物。例如 TST003,一种全球潜在同类首 款靶向由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或具有间充质表型的肿瘤细胞产生的新型免疫调节 蛋白的抗体候选药物。目前,TST003 的 IND 筹备研究正在进行,并计划于 2022 年上半年提交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的 IND 申请。公司亦已开发了 TST006(一种 双特异性 Claudin 18.2/PD-L1 抗体),其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比单独的 Claudin 18.2 抗体更强效阻止表达 Claudin 18.2 及 PD-L1 的异种移植模型中肿瘤细胞的生长。专注存在巨大医疗需求缺口的适应症的多元化产品组合TST002(Blosozumab)Blosozumab 具有合成代谢和抗吸收的双重作用,可刺激骨骼形成并抑制骨骼吸收, 从而在提升骨骼密度和骨骼强度方面产生快速作用。TST004公司自主发现及开发了 TST004,并计划开发 TST004 用于 IgA 肾病(IgAN)。 TST004 在多个适应症(例如血栓性微血管病(TMA))中亦存在治疗潜力,意味 着其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 OMS721 相比,TST004 具有明显较高的结合亲和力、 更强的中和活性及更长的 PK 特性,因此 TST004 的给药频率可能会更低,靶标覆 盖范围更完整,且可能会带来更好的临床结果。此外,公司正在开发 TST008 用 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富有全球经验的 CMC 团队、生物工艺平台及基础设施公司已建立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 CMC 团队及高效的基础设施。可支持从发现到 工艺及分析开发、GMP 制造、产品发布、监管申报支持及未来商业化的整个药物 开发过程。公司的 CMC 团队拥有约 200 名成员,在所有关键职能领域均有学科 专长且由经验丰富的行业资深人士领导,团队在跨国公司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生 物药方面拥有 10 至 30 年的经验。自 2018 年以来,公司 CMC 团队已进行 15 个 内部及外部 CMC 开发项目,并已完成超过 31 个制造批次,成功率超过 95%,包 括许多复杂项目的首次成功,例如设施启动、在紧迫的时限内实施新技术。虽然 连续上游灌注是 ICB 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但为解决下游及未来设施的瓶颈,公 司于 2020 年 6 月与默克订立多年战略技术合作,以开发自动化连续下游设备及其 他关键赋能技术,加速 ICB 实施,以支持公司临床开发及未来的商业上市。远见卓识的管理人员及股东公司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平均拥有逾 15 年的从业经验及拥有彪炳的往绩记录,且在 研究、临床开发、制造、规划及融资方面拥有的专业知识。公司的股东包括专注 全球及中国生物科技领域的专业基金及在支持及发展生物制药公司方面经验丰富 的生物制药平台。因此,公司将从其行业专业知识及资源中获益。截至目前,就 核心产品而言,创胜集团拥有各 1 项在中国、美国、中国澳门及中国香港获授的 专利、各 1 项中国及美国待决的专利申请及 7 项其他司法权区待决的专利申请; 就主要产品而言,公司拥有 3 项 PCT 优先权申请、1 项待决的 PCT 申请及 1 项中 国台湾的待决专利申请,并与合作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共同拥有 1 项 PCT 优先权 申请。此外,公司亦授权引进一项有关 TST002 的中国获授专利。5、资金用途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公司管线候选产品的研发、为进行中及计划中的临床及临床前 试验拨资、筹备注册备案以及其他与商业化公司四款主打产品有关的步骤或活动。6、投资建议公司已建立了一体化完备的全球生物制药平台,能够将候选药物从发现阶段推进 至商业阶段,涵盖发现、研究、开发、制造及业务拓展。目前,公司拥有创新性 且商业前景广阔的多元化抗体管线,覆盖了肿瘤、骨科和肾病等多个领域。尤其, 公司分别在中美两地搭建了完善的临床开发、监管准入及 BD 组织架构,大大提 升开发效率的同时,有望打开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另外,全球化的 BD 团队也可 帮助公司引进全球 FIC/BIC 的产品。另一方面,内部成熟的 CDMO 能力能够降低 创新药开发成本,同时 CDMO 业务所获收入也可进一步为内部开发提供强有力的 现金流支持。7、风险提示(1)与候选药物临床前及临床开发有关的风险临床开发过程漫长、成本高昂,且结果充满不确定性,而前期研究及试验的结果 未必能预示未来的试验结果。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均处于临床前或临床开发 中候选药物的成功,及公司物色其他候选药物的能力。倘若公司无法成功物色新 候选药物、完成临床开发、取得监管批准及商业化候选药物,或在作出上述举措 时出现重大延误,公司业务将受到重大损害。公司可能无法识别、发现新候选药 物或获取引入许可,且可能分配有限的资源以追求特定的候选药物或适应症,而 未能把握可能在以后证明更具盈利性或成功可能性更大的候选药物或适应症。倘 公司在临床试验招募患者时遇到延误或困难,临床开发进程可能会延迟或因其他 原因受到不利影响。倘公司候选药物的临床试验未能展示令监管机构满意的安全 性及功效或未能产生满意的结果,可能会产生额外成本或推迟完成或最终无法完 成候选药物的开发及商业化。近期冠状病毒爆发可能对公司业务、财务状况及经 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2)与取得候选药物监管批准有关的风险药品的研究、开发及商业化的所有重大方面均受到严格监管。国家药监局、FDA、 EMA 或其他同类监管机构的监管审批过程耗时且可能随时间演变,而倘公司最终 无法为候选药物取得监管批准,业务将受严重损害。获 FDA 或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生物药产品缺乏专利链接、专利期延长以及数据及市场独占权可能会增加公司产 品在美国及中国提早面对类似药竞争的风险。候选药物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事件, 或有其他可能延误或妨碍监管审批、限制经批准标签的商业规模或于获任何监管 批准后导致重大负面后果的特性。倘公司无法获得国家药监局、FDA、EMA 或其 他类似监管机构批准,以使公司的候选药物合资格获得快速市场化注册途径,则 公司获得监管批准的时间及成本可能会增加。即使公司就候选药物取得监管批准, 遵守持续监管责任及监管审核,可能产生重大额外开支,且倘违反监管规定或候 选药物出现未能预料的问题,可能会受到处分。非法及/或平行进口及假冒药品可 能会削减对公司未来批准的候选药物的需求且可能会对声誉及业务产生负面影响。 倘任何与候选药物一起使用的药物导致安全、功效或其他问题,公司可能无法销 售有关候选药物或可能遭遇严重的监管延迟或供应短缺,而业务会严重受损。(3)与候选药物制造及商业化有关的风险公司候选药物的实际市场规模可能小于预期,且候选药物可能无法达到商业成功 所需的来自医生、患者、第三方付款人及医学界其他各方的市场认可度。公司面 临激烈的竞争及快速的技术变革,且竞争对手可能开发出与公司疗法相似但更先 进或更有效的疗法,此可能会对公司财务状况及成功将候选药物商业化的能力产 生不利影响。生物制药产品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及资 本投资,若公司扩充产能或生产未来产品时遇到问题,业务可能会受到影响。公 司并无推出及营销候选药物的经验,可能无法有效地建立及管理销售网络,或无 法从第三方合作伙伴的销售网络中受益。即使公司能够将任何批准的候选药物商 业化,候选药物于若干市场分部的报销额可能有限或无法报销,且公司可能会受 到不利的定价法规的约束,此可能会有损业务。目前及未来的立法可能会增加公 司获得候选药物的上市批准及商业化的难度及成本,并影响公司可能获得的价格。 由于公司可能对外许可若干商业化权利及于全球进行其他形式的合作,包括于国 外进行临床试验,因此公司于国际市场开展业务及营运时可能会面临特定风险。 缺乏第三方联合药物可能会对公司药物的需求产生重大不利影响。(4)与行业、业务及营运有关的风险公司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以开发、改进或适应新技术及方法,但公司可能不 会成功。公司未来的成功取决于公司吸引、留住及激励高级管理人员及合资格科 研雇员的能力。公司已根据雇员购股权计划授出并可能继续授出购股权及其他类 型奖励,此举可能会导致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增加。公司将需扩充组织规模 及能力且公司可能于应对增长方面遇到困难。公司于研发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及资 料可能并不准确或不完整,此可能会损害公司的业务、声誉、财务状况及经营业 绩。产品责任申索或诉讼可能导致承担重大责任。公司的保险范围有限,而超出 保险范围的任何申索可能导致产生巨额成本及资源流失。公司雇员、独立承包商、 顾问、商业合作伙伴及供应商可能从事不当行为或其他不正当活动,包括违反监 管标准及规定。倘公司未能遵守适用的反贿赂法律,则声誉或会受损,且公司或会面临处罚及产生重大开支而可能对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 响。未能遵守适用法规及行业标准或取得各类牌照及许可证或会损害公司的声誉、 业务、经营业绩及前景。倘公司合约研究组织或其他承包商或咨询人未能遵守环 境、健康及安全法律及法规,公司或会面临罚款或处罚或产生成本而可能对业务 成功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倘公司面临违法诉讼及遭受制裁,则公司声誉、收益及 流动资金可能会受损,且候选药物及未来药物可能会遭到限制或退出市场。公司 合约研究组织或其他承包商或咨询人所使用的内部计算机系统可能会瘫痪或存在 安全漏洞。倘未能遵守与隐私或数据安全有关的现有或未来的法律及法规,政府 可能采取强制措施,可能包括民事或刑事罚款或处罚、私人诉讼、其他责任及/或 负面宣传。遵守或未能遵守该等法律可能会增加公司产品及服务的成本、可能会 限制其使用或采用且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及业务造成负面影响。业务中断可 能会严重损害日后的收入及财务状况,并增加成本及开支。(5)与财务状况及额外资本需求有关的风险公司营运历史较短,难以评估目前的业务及预测未来表现。公司目前并未自药品 的商业销售产生收益。自成立以来,公司于各个期间均产生净亏损,且预计在不 久将来继续产生净亏损,并可能始终无法实现或维持盈利能力。在综合资产负债 表中,商誉及无形资产占资产的很大一部分。公司于往绩记录期录得无形资产减 值亏损。若认定商誉及无形资产发生减值,则公司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可能会受 到不利影响。公司于往绩记录期录得净负债。公司录得大量合约成本。合约成本 的潜在减值可能对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筹集额外资金可能 会稀释股东权益、限制运营或要求公司放弃对技术或候选药物的权利。(6)与倚赖第三方有关的风险由于公司依赖第三方进行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倘公司失去与该等第三方的关 系或彼等未能成功履行合约责任或未能在预订期限前完成工作,公司可能无法获 得监管审批或将候选药物商业化,公司的业务可能严重受损。公司已订立合作及 日后可能达成或寻求合作或战略联盟或订立额外许可安排,未必能实现有关联盟 或许可安排的利益。公司会依赖第三方制造公司部分药物供给。倘这些第三方未 能为提供足够数量的产品或未能以可接受的质素或价格提供产品,业务可能会受 到损害。(7)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风险倘公司未能就候选药物获得及维持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保护、或所获得知识产权 的范围不够广泛,则第三方可开发与公司产品及技术相似或相同者以及将其商业 化并与公司直接竞争,公司成功将任何产品或技术商业化的能力可能受到不利影 响。公司就若干专利仅享有有限的地域保护,并且可能无法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 球范围内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获得及维持专利保护取决于是否遵守各种程序、 文件提交、费用支付以及政府专利代理机构施加之其他要求,且若不符合该等要求,公司的专利保护可能会被减少或取消。公司拥有及获得授权的专利及其他知 识产权可能涉及其他优先权纠纷或发明权纠纷及类似法律程序。倘公司或公司的 授权方于任何该等法律程序的任何一项中败诉,公司或须自第三方获得授权,惟 可能无法按商业合理条款获得什至根本无法获得授权,或修改或停止开发、制造 及商业化公司可能开发的一种或多种候选药物,而这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造成重 大不利影响。对公司的候选药物或销售或使用公司的未来产品侵犯、侵占或以其 他方式侵害第三方专利或其他知识产权的申索可能导致代价高昂的诉讼,或可能 需大量时间及金钱来解决(即使可避免诉讼)。倘在法庭上受到质疑,涵盖一种或 多种公司候选药物的已发布专利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或不可强制执行。专利法的 变动通常可能会降低专利的价值,从而影响公司保护候选药物的能力。倘公司无 法保护自己的商业机密的机密性,公司的业务及竞争地位将受到损害。公司亦可 能因员工、咨询人或顾问错误使用或披露其前雇主的所属商业机密而面临申索或 就公司认为属自身所有的知识产权的拥有权提出主张而面临申索。公司可能无法 透过收购及引入许可获得或维持公司后备开发项目的必要权利。公司开发自身的 候选药物并对其进行商业化的权利部分受其他方向公司授予的许可之条款及条件 规限。知识产权未必能保障公司于竞争优势方面免受所有潜在威胁。(8)与于中国经营业务有关的风险中国的制药行业受到高度监管,而相关规定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公司药物的审批及 商业化。中国政府政治及经济政策变化可能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 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且可能导致公司无法维持公司的增长及扩张策略。中国法律、 规则及规例的诠释及执行存在不确定因素。公司或会被限制将科学数据转移至海 外。国际贸易的当前形势及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尤其是中美之间)可能会对公 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倘就中国所得税而言公司被分类 为中国居民企业,则该分类或会为公司及公司的非中国股东带来不利的税收后果。 未能重续公司的现有租赁或为公司的租赁物业觅得合适的替代场所,可能会对公 司的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公司于租赁物业中的一项租赁权益尚未按照中国有 关法律的规定于中国有关政府部门登记。尚未登记租赁权益或会令公司被处以罚 款。中国若干法规可能导致公司更难透过收购实现增长。公司可能依赖中国附属 公司支付的股息及其他股本分派以拨付任何可能的现金及融资需求,倘中国附属 公司向公司作出付款的能力受限制,可能对公司经营业务的能力造成重大不利影 响。未能遵守有关公司雇员股权奖励计划、住房公积金或强制性社会保险的中国 法规,可能令中国计划参与人或公司遭受罚款及其他法律或行政制裁。公司及股 东面临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或非中国公司应占的中国机构的其他资产涉及 的不确定性。公司面临增值税退税风险。公司面临贸易应收款项相关信贷风险, 客户可能未能履行其对公司的付款义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癌平胶囊的功效与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