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已灭绝实行十年禁渔,才两年已开始泛滥,如今还需要继续禁渔吗?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如果长江禁渔十年后鱼的数量过多导致水里面没有食物,那么鱼是否会再次进化呢?这是一个需要仔细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进化,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遗传变异。如果长江禁渔十年导致鱼数量过多,鱼又没有食物了,那么这就是鱼需要适应的环境变化,这使得我们认为鱼会再次进化。那么鱼会怎样进化呢?这需要我们先了解一下鱼类的进化过程。鱼类的进化过程距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长达亿万年的时间里,鱼类逐渐进化成了现在的样子。鱼类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鱼类时期,这个时期的鱼类还没有进化到完全的水生动物,它们身体上有一些特征与两栖动物相似。第二阶段是辐鳍鱼类时期,这个时期的鱼类已经进化到了完全的水生动物,它们的肌肉组织越来越适合于水中生存。第三阶段是骨鱼类时期,这个时期的鱼类已经拥有了硬骨架和完全的水生解剖学结构,这一时期的鱼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鱼类了。如果长江禁渔十年后鱼类数量过多导致水里面没有食物,鱼类面临的是极度恶劣的环境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鱼类有两种可能的反应。首先,有些鱼类会因为缺乏食物而饿死。这会导致这些鱼类的种群数量开始减少,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不良环境的鱼类数量将逐渐减少。但是还有一种可能,适应不良环境的鱼类可能会发生新的进化。这些鱼类可能会通过改变鳃上的结构,提高食物吸收效率,或者要求更少的食物来存活。这样的进化会使得适应不良环境的鱼类数量增加,同时也会使得这些鱼类更加强壮和适应环境。因此,长江禁渔十年后,鱼太多导致水里面没有食物,鱼会不会再次进化?鱼类有一定可能会进行进化,通过改变鳃上的结构、提高食物吸收效率或是要求更少的食物来存活等方式适应不良环境,但也不能排除部分鱼类将因饥饿而死亡的可能性。总之,进化是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鱼类将如何应对环境变化,但可以确定的是,自然会给予每个物种以最好的选择机会。原创不易,欢迎点赞,收藏加转发。}
2020-02-01 23:12
来源:
锄禾园渔事
由于近海的过渡捕捞,我们能吃到的海鲜越来越小,价格也一年更比一年贵。为了能捕捞更多的鱼,于是渔民们也想了很多方法去海里捞鱼。他们用极细的渔网,去海里把小鱼大鱼通通捞出来。大鱼可以论斤卖,而小鱼也不能浪费,做成饲料或者打成鱼酱当做饲料。
其实这种打成鱼酱的方式投喂,饲料的施用率很低,对人工养殖的鱼塘来说也意味着给了一次水质污染和让鱼群患病的机会。渔民们的这种“竭泽而渔”的方法,让海洋资源受到了极大威胁。除了在渔网上做了文章,还有电网捕鱼、灯光捕鱼、声波捕鱼等等各种“土匪”式的捕鱼方式。
仅仅海上才这样吗?现在长江也已达到了“无鱼”等级。因为长期的滥捕滥捞,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已经严重衰退。根据农业农村部介绍,如今在长江里,“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种苗发生量和上世纪50年代比,已经下降了9成以上。而产卵量则从最高的1200亿尾降低到了现在的不到10亿尾。
因为无鱼可捞,渔民为了生计,采用“电毒炸”“绝户网”,使得渔业资源越来越少,渔民的收入也越来越少,越捕越穷。感触最深的是渔民,陈如宝祖上五代都是渔民,在捕捞刀鱼和江蟹时,他们一个月就有5万多的收入。可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见不到了,甚至一网下去,以前常见的鱼全都不见了。
有专家提出,在2019年年底前,对长江流域完成水生生物保护区渔民的退捕,并进行全面禁止捕捞。在2020年底以前,对长江的干流和重要支流的渔民退捕,实施暂定10年禁捕。
这一过于严苛的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出自《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为什么是10年?这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还是以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为例,这些鱼类通常需要4年才能性成熟,一般得到2-3个世代的繁衍,才能让种群的数量得以显著的增加,所以,10年是比较科学的时间设定。同时,10年的禁渔,对于长江江豚等保护动物的恢复,也有重要意义。
还有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就是,长江的禁渔,对于我们吃鱼有影响吗?
这要从我们吃的鱼的来源说起。长江每年的天然捕捞,从1954年42.7万吨,已经降低到了目前的不足10万吨,相比较全国每年6000万吨的水产品总量,长江干流的天然捕捞仅仅才占到全部水产品总量的0.15%。可见长江的捕捞渔业已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长江的禁渔,并不会影响到老百姓的吃鱼。
有专家指出,长江上的渔民对于长江里的鱼都有很深的感情,看到长江无鱼的现状也心里不是滋味。长江的全流域禁渔不是为了鱼,也是为了渔民。让我们忍一时,为了更长久的长江生态。
对于长江全流域10年禁渔,您认为对于您餐桌上的水产有什么影响吗?对全流域禁渔您赞同吗?欢迎评论区写下您的观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江白鲟已灭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