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问知友西安唐都医院和西京医院哪个好的唐都这医院有没有去过的给说下啊?

登录后你可以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查看全部 78 个回答
重生之我是汪东城
考上复兴美工的汪东城:虽然,但是,我要好好赚钱,好好还债。乐队什么的,以后再说吧。
高中毕业的汪东城:太好了我接了恶作剧之吻,是男二,终于工资会比当模特高一点了
演完阿金的汪东城:太好了我接了一部校园恶搞剧的男主,拍的又开心又能赚钱。还认识了好多好基友。
组成飞轮海的汪东城:这个辰亦儒和我挺聊的来的,这个吴尊好帅啊,这个小孩居然第一次见我就笋我的身材?!
准备出一专的汪东城:这个小孩腿伤了,他看起来挺多愁善感的,要不我照顾照顾他吧。毕竟我从小就想要个弟弟。
一专宣传期的汪东城:我资历最老,让我来说。这个小孩最小,让我来照顾他。
终极一家拍摄时的汪东城:没想到拍戏也能带着东城卫,真开心。没想到又和禹哲一起拍戏了,好开心。没想到一人可以分饰四角,真开心。
恶作剧二吻时的汪东城:春风得意,谈个恋爱,同事关系和谐,八卦?什么八卦?
二专时的汪东城:辰亦儒真好,越来越能说了,我休息会,反正我也说不过他。弟弟?弟弟好像忙着谈恋爱呢。。。
蛋炒饭时期的汪东城:又能和禹哲一起拍戏辣,虽然不是和弟弟一起,但是弟弟去演男主不是更好吗?
爱宅时的汪东城:好像大家并不喜欢我演的戏?嘤嘤嘤。我已经尽力了。。。弟弟?弟弟好像又在谈恋爱。。。
三专时的汪东城:摇滚风格我喜欢,很快就可以开演唱会辣,开心!
演唱会时期的汪东城:弟弟有点奇怪,但是我也不想知道为什么。
四专时期的汪东城:我再也不想关心弟弟了,他好像有点奇怪。而且他的粉丝好像很恨我的亚子。
开微博的汪东城:真好玩。
被飞麟海怼一脸的汪东城:???我是一个成熟的明星,我要把场面圆回来,不能让我的团受影响。
吴尊单飞后的汪东城:我,和我的团好像开始糊了?不管了,我先把这部剧演完了。
单飞后的汪东城:有戏就接一接,反正还有的接。弟弟?很久没联系了,我的基友太多了。
被“不是朋友”怼一脸的汪东城:md好气但是又不能发火,算了,他不是一直这样吗?
玩cos的汪东城:现在终于有钱了,让我放飞一会。
糊糊的汪东城:资助资助老兵吧,做做公益吧,和辰亦儒玩一会吧,和唐禹哲聊聊天吧,和郭品超联系一下吧。
糊了很久突然不停被cue的汪东城:哦,又是这个人。这和我有关系吗?趁机我卖卖货吧。
现在的汪东城:网友的评价我都不怎么在意了,我还在意前同事?我是基友不够多还是模型不够玩还是没被他的粉丝骂够?
发布于 2021-02-15 13:37查看全部 78 个回答}
登录后你可以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查看全部 101 个回答
2020年3月21日更新:
上周手痒,用PR做了《教父》三部曲的视频混剪,欢迎各位知友来B站观光,av98001604。
看过无数遍《教父》,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今天我们聊聊泰西欧叛变的前兆。
老教父参加过巴西尼主持的会议之后,麦克从西西里回到美国,开始接手家族事务,成为新的教父。
然后老教父的两员老将彼得和泰西欧过来诉苦,彼得说巴西尼开始侵占他们地盘,请求麦克允许他们自行扩充队伍,“以求自保”,麦克断然拒绝,说这会给巴西尼挑起战争的借口。
在彼得眼里,麦克还是个孩子,是他眼看着长大,手把手教他玩枪的孩子。
彼得还没能接受麦克已经成为他的领导人这一事实,在麦克拒绝他们招募新人的提议后,彼得像一个长辈一般斥责到“麦克,你想错了!”
在麦克面前吃了闭门羹的彼得转而向老教父求助,要求兑现老教父允许他们自立门户的诺言。老教父明白放权的重要性,说自己已不再当家,有事就去找麦克。
麦克说你们可以自立门户,但是要等六个月,等我们搬到内华达州之后。
听到教父一家要走,之前一直沉默不语的泰西欧立马从椅子上弹了起来,跟老教父说你们走了我和彼得一定会成为巴西尼的靶子!
彼得接话说老子恨死那个狗日的巴西尼了,再等六个月,我们就没有可以跟巴西尼叫板的资本了!
精彩的地方来了!!!
老教父面对着站在自己面前的两个老将,看着泰西欧问出了第一个问题:
泰西欧沉默不语,彼得抢答,泰西欧轻轻点头附和。
彼得抢答
老教父又看着彼得,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彼得立马回答,没有一丝一毫的迟疑。泰西欧沉默不语,没有做出任何表态。
彼得脱口而出的回答
问完话的老教父又扭头看向泰西欧,说:
彼得和泰西欧重新回到会议桌前坐下,麦克从墙边的躺椅起身,走到会议桌后面老教父的座位前双手撑住桌子,开始宣布自己的新政。
麦克宣布会议结束后坐到老教父的专属座位上,彼得没看麦克,立马从椅子上起身,缓缓走向门口,满身都是失落。老教父急忙上前伸手,彼得与老教父握手对视数秒,后低头走出会议室。
在彼得和老教父握手时,画面的背景中,泰西欧默默起身,向坐在教父位置上的麦克伸手,麦克似是有些惊奇地看了泰西欧一眼,才把手递过去。泰西欧与麦克握手之后,扭身迅速走出会议室,在经过老教父面前时都没有停留,也没有看老教父一眼。老教父伸手想与泰西欧握手,可是泰西欧步履匆匆,匆忙伸手一握就抽出了手,老教父只好用另一只手拍拍他的背,场面十分违和。
在会议室的前半场,说形势艰难的是彼得,要扩充人手的是彼得,要自立门户的是彼得,当面反驳少主的是彼得。泰西欧只在听到教父要搬家时才问了一句你们走了我们怎么办?
如此看来,彼得意见最多,最有可能造反。
然而当老教父提出两个问题时,彼得回答得干脆利落,完全是出于本能的抢答。而泰西欧却要么附和,要么沉默不语,态度暧昧。
最后两人的需求在会议上没有得到允许时,彼得立马起身但脚步缓慢沉重,这是无条件服从的姿态:“从感情上而言,我不认可你,我还是只服老教父。但是你是少主,是老教父认可的人,我会按你说的去做。”
最后与老教父执手对视的那个眼神,是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是杜甫写孔明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满眼都是老将的落寞。
而泰西欧却明白教父的权力已经交接,眼前坐在教父椅子上的这个晚辈已经成为左右自己命运的领袖。他向领袖伸出了手,急切地表达自己的忠诚,而后面对老教父的伸手敷衍了事,脚步匆匆地走出会议室。
泰西欧对麦克
泰西欧对老教父
彼得是个水浒式的人物,快意恩仇,重视感情。认了的大哥,就是一辈子的大哥。巴西尼跟我大哥过不去,就是跟我过不去,我脑子里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搞死巴西尼!大哥没发话前,少主就像我的孩子,我可以随时教育他:“你错了,麦克”,大哥发话让我听少主之后,少主说啥就是啥,绝对不说半个不字,领完命令就走。
而泰西欧更像三国里的谋士,不断观察、思考,审时度势,分析利弊。他知道彼得嘴快,就借彼得之口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彼得当这个出头鸟;听到麦克说要搬家到内华达,他立马想到没有教父在纽约给自己撑腰,日后必定会被巴西尼清算;看到麦克已然上位,就率先示好表示臣服;对于老教父的失望和抛弃,也完全不加掩饰。
看完解读再回过头看原片,别有一番风味。
会议室里的彼得和泰西欧https://www.zhihu.com/video/1176950876073328640编辑于 2020-03-21 20:55查看全部 101 个回答}

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谈谈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周振鹤(复旦大学资深教授)
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中国历史上主要都城定位的问题。定位就是指首都应该确定在全国范围内的哪一个地理位置或者说区位上。从宏观的方面讲,这个位置必须是最有利的,其他地点都不如它。从微观的方面讲,这个地点的地理环境又适宜建设都城。前贤今哲对中国古都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我在这里想换一个角度,从政治地理背景来思考这一问题。
中国古代一统王朝与分裂时期以及近现代的首都,主要都设在现在五个城市或其附近,这五个城市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如果从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而言,这五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这两组首都所占历史时期也正好明显地分开:前一组占据了前大半段历史,后一组则占据了后小半段历史。再仔细一点分析,每一组的定都过程及其变迁都出现往复徘徊现象。也就是说,在一段时期里同时存在两个地点都适宜建都的情况,难有绝对的取舍,于是首都经常在这两个地方来回搬迁,这种搬迁不仅仅发生于王朝变更之后,有时在一个朝代里也存在短时迁移或同时两都并建的情况。仔细点说,在从西周到唐代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西安与洛阳都同时是适宜建都的地方,所以首都在两地之间徘徊搬迁多次。从唐末到北宋200年间,则是洛阳与开封的徘徊时期,这可以算作是一个短短的间奏曲。而大致从金朝至今则是从北京到南京的往复时期,这一时期也长达800年,而且由于与当代相关连,更显其重要。

一般而言,统治集团都力图将首都定在与自己起家的政治根据地不远的地方。除此之外,首都所在地的经济地理条件也有一定的重要性。首都必须位于交通枢纽处,这样既有利于对全国的政治控制,同时又保证对首都的经济供应。
从政治地理角度来看,适宜建都的地点一般有几个层次的考虑,其中有两个层次最为要紧:一是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二是建都地点本身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人文基础。第一层次又分为两方面,一是选择全国的地理中心或是有利的控内御外的位置,二是与统治集团的发源地是否相近的原则。
以地理中心为首都的思想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思路。唐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比较大范围的天下之中就在三河地区,从政治地理上来说就是所谓核心区。而从三河缩小到一个地点的天下之中则是洛阳。所以从西周到唐代,都有在洛阳建都的事实或打算。虽然王朝领土范围的中心位置是建都的理想位置,但有时却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现实位置。因为除了理想以外,政治军事经济因素要起着实际的作用。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一方面要控制内部的敌对势力,另一方面要抵御外部的侵略行为。在这种考量下,首都就可能设在有所偏向的位置而不是地理中心。具体而言,在唐代以前,适合这一要求的是西安一带。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对山东地区(即崤山以东黄河下游地区)而言是居高临下,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而这一地区又有四塞之固的地理优势,即使控制不了东方,也能据险保守独立。洛阳则没有这个优势,万一四方叛乱,则难以保全国家政权。这是控内。而对于御外而言,由于唐朝以前,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敌威胁来自西北,如果对于强盛王朝而言,首都偏于西北有利抗敌自保。到了宋以后的外患则来自正北或东北,所以首都的定位也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迁。
另一个与地理中心有矛盾的因素是政治根据地———王朝时代称为“龙兴之地”。一般而言,统治集团都力图将首都定在与自己起家的政治根据地不远的地方,这个因素十分重要,周秦隋唐如此,辽金元清亦无不如此。甚至后梁的朱温,明太祖与明成祖(各选择不同地点),中华民国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概莫能外。甚至连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也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说法。
在以上因素之外,首都所在地的经济地理条件也有一定的重要性。虽然首都地区的粮食与其他用品可以从全国调配,但粮食供应却要有最基本的保证,于是都城所在地区要求有一块能生产粮食的平原。在以上所说的五大都城中,都有这一优势。与经济地理相关的则是交通条件,首都必须位于交通枢纽处,这样既有利于对全国的政治控制,同时又保证对首都的经济供应。
以上这些条件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制约。于是中国的都城,尤其是统一王朝时期,就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很难有一个地方完全满足这些条件,既然如此,就会产生某一时期在两个地方徘徊建都的情况;二、在长达3000年时间里主要的都城实际上很少,唐以前只有西安与洛阳,开封只是一个补充。金以后至今主要就只有北京,南京只是一种权宜。以下让我们以历史事实来详细分析上述的结论。

洛阳处天下之中,不但对全国行政管理十分有利,而且各地贡赋的调集,商贸上的往来也处于道里均衡的有利地位。但缺点是防守困难,真正打起仗来,则洛阳的安全性不如西安。
周的先人为了向东开拓,其政治中心从关中西部不断向东迁移,到周文王终于定于丰,在今西安以西丰水西岸。这时的周还只是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随后的武王将政治中心迁到与丰隔水相望的镐。不久,武王伐纣,周取代商朝,统治了中原地区。当周武王君临天下的时候,镐京作为首都就显得过于偏西,洛阳一带处于中原地区之中心位置,有建都的优越地理条件。武王就有在洛阳建都的想法。但终西周之世,正式都城一直在镐京未迁,原因有三:一是关中自然条件好,粮食供应充足;二是离前敌较近,在国家强盛时有利于抵御,而且关中是四塞之地,有险可守;三是与周人之发源地相近,有政治上的后盾。但也有一个重要缺点,即在地理上不是全国中心,于行政治理不便,所以到了东周王权衰落,抵御外敌力量削弱,就不得不将都城东迁,远离犬戎等西北民族的侵扰。洛阳处天下之中,不但对全国行政管理十分有利,而且各地贡赋的调集,商贸上的往来也处于道里均衡的有利地位。但缺点是防守困难,真正打起仗来,则洛阳的安全性不如西安。
所以西安与洛阳两处对于定都而言,各有利弊。也正因如此,唐以前统一王朝的都城的定位,也就有了在西安与洛阳之间徘徊迁移的特点。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秦人也一样从西边来,秦国的都城从西到雍,到栎阳,最后定于咸阳,就在今西安的西北面。秦国以此为基础,打败东方六国,自然也以此为统一天下以后的首都。秦虽然不以洛阳为陪都,但代之以秦始皇经常性地全国巡行活动。秦亡汉兴,仍然出现定都何处的问题,刘邦从东面而来,到了洛阳,定都于此达三四个月。这里既是天下之中,又离老家丰沛较近,他认为是合适都城所在。后来接受娄敬、张良的建议,才西迁长安。
娄、张二人都认为,关中可以控制全国形势,靠着关中的险固与富饶,也可自我保全。以控内而言,建都关中是合理的选择。就御外的角度看,秦与西汉所面对的北面强敌是匈奴。首都建在关中有利于抗敌。秦代据之收复河套地区,深度打击了匈奴势力。汉初虽然国力不强,只能以和亲政策与匈奴周旋,但汉武帝以后,国力强盛,以关中为基地而打击匈奴于西北,取得了压倒的优势,不但建设河西五郡,超越秦国疆域,而且开辟西域地区,将今天新疆内外部分地区纳入版图之中。这时的长安就不再过于西偏,而比过去靠近全国领土的中心了。故大致说来,若王朝进取则定都长安,若守成则定都洛阳。
十六国之后统一北方的北魏,也选择洛阳作首都。因为其目的是要进取南朝,不可能以长安为基地。只有分裂后的西魏与北周才再次以长安为都。而东魏与北齐何以离洛阳而就邺城,道理也不难理解,只是因为胡化政策的施行,自然要使都城向北迁移,以靠近原来鲜卑的根据地。还有一个原因是洛阳离东西魏(后来的北齐北周)分界线过近,军事上不利,而且移邺城实际上更靠近东魏与北齐疆土的中心。但这一搬迁为时甚短,且影响不大。而隋代北周而起,自然继承了其首都长安,唐继隋立,道理相同。关陇集团的根据地在此,首都不可能东迁洛阳。但是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地理区位条件实在优越,所以隋唐两代都城也免不了有长安洛阳的徘徊。
那么难道中国之大,从西周到唐代2000年,就没有第三个可供选择之处,必得在西安与洛阳之间作取舍?的确如此。因为古代从整个统一王朝的疆域而言,主要部分是在黄河与长江流域。而且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一直到唐代,文化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这正是中国早期首都必选在黄河流域的基本原因,而在黄河流域最适宜建都的地方除西安与洛阳之外,我们的确至今不能想出有第三处。除了以上已经讲过的原因外,由于建都的时间都很长,形成了另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这两处人文因素积淀深厚,都从西周开始便是政治中心与陪都所在,朝纲典制衣冠威仪,积渐而下,其他地方都不能比拟。
西安洛阳东西迁移幅度虽不小,而南北位移不出纬度一度,实际上,西安、洛阳与开封,几乎就在东西一条直线上,这或可以说是一条建都的东西轴线。元代大一统以前,除非偏安,除非其他特殊原因,统一王朝首都必定不可能定位于长江流域,也不可能定位于中原王朝边缘的北京一带。只能在长安与洛阳之间徘徊。勉强可作为第三个选择的则是开封。从唐末起开封就是真正的政治中心,原因不是别的,就是控制了唐政权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驻节于此。朱温之所以强迫唐昭宗迁都于洛阳,自然是便于控制。待后梁篡唐而立,就直接定都开封了。这是以自己的根据地作为首都的典型。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开封利用运河的漕运更加方便,于经济上有明显的好处。但是由于洛阳长期以来是建都的理想所在,所以朱温定都开封并非一锤定音,接下来便是开封与洛阳的小徘徊期。朱温定都开封不过两年便西迁洛阳,四年后又还都开封。后唐灭梁以后,便迁都洛阳。后晋灭唐,两年后又定都开封,此后才延续至北宋不变。
但北宋建立之初,也并非一下子就确定建都开封的。开宝九年(976),宋太祖赵匡胤到洛阳巡幸,打算以之为都,但其弟赵光义与群臣都力谏阻之。赵匡胤退一步说,如果洛阳不行,想到长安建都。赵光义问为什么?赵匡胤说,想“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赵光义等人还是坚决反对,认为应该回到开封才是正理。这大概可以算作长安洛阳之争的一个尾声吧。
北宋以后,长安即使从理念上也永远与都城告别了。

中国首都的选择,形势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观念。这一点有时要胜过经济中心的重要性,也要胜过天下之中的实用性。
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的都城建设开始有了离开长安洛阳一线而发生南北位移的现象,这可以算是后来首都偏离东西轴线之滥觞。北朝仍有建都长安洛阳之可能,南朝则只能建都于长江流域了。而在长江流域只有三个城市———即三“陵”———有建都的可能,一是秣陵(后称金陵),二是江陵,三是广陵。
广陵即今扬州,只做过西汉诸侯国吴国之都城,气势不够。要到隋代南北运河建好之后,经济地位才大有提高。江陵居长江上游(以今而言是中游),离南方最富庶的江东(今称江南)地区过远,因此东汉末年,最适宜做半壁江山首都的地方,自然非秣陵,即今南京莫属。南京既在富庶地区之内,其地理环境又前据大江,南连重岭,凭高据深,形势独胜。自诸葛亮说“金陵,锺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以后,历代帝王更是认为南京是最合适做首都的地方之一。孙权改秣陵为建业,作为吴国都城前后达70年之久。东晋起,又在由建业改名的建康建都,此后经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不变,总共作为以上六个朝代都城的时间达330年之久,统治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等地域广大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的今北京一带,由于地处中原边缘,长期以来还只是一个州郡级的首府而已。北京作为中原王朝的陪都以至首都,是边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逐渐形成的。
契丹族崛起东北,后建立契丹国,势力逐渐进入中原。五代后晋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的土地割让给契丹,遂使契丹国的南界直到今河北中部一线。幽州政治中心即今北京,938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并改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后改析津府),建为陪都,又称燕京。这是今北京作中原王朝之一的辽的陪都之始,北京作为有影响的都城可以从这一年算起,比南京晚了七个世纪。后起的金、元情况大致相同,既要统治中原,不可能将首都设在民族的发祥地,但又不能离得过远。于是北京就成为最合适的地方。
北京处于华北平原的北端,从北方而下,既已进入中原,可以控扼天下,又紧紧背倚边疆民族的发源地。往北可通过燕山山地诸山口,进入蒙古草原,往东北可沿渤海边缘大路进入松辽平原,往南可经太行山山麓通道直达中原地区核心。这种形势十分理想。清人入主关内,出现的依然是辽金元的政治态势。清的龙兴之地在东北,在建立了全国性的一统王朝之后,舍北京外,没有其他更合适的地方作为首都。可以说,除了西安以外,全国没有第二个城市作为首都之气势可以与北京相比。西安是以西驾东,而北京则是以北临南。唐以前,山东地区,即黄河下游地区是可以与关西抗衡的政治与经济力量所在。也就是说是东西力量的对峙。宋以后则是南北的对峙。东西对峙以西安为上,南北对峙则以北京为上,形势使然。中国首都的选择,形势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观念。这一点有时要胜过经济中心的重要性,也要胜过天下之中的实用性。西安与北京可以说是两个最突出的以形势取胜的都城。
与金对峙的南宋按照前朝的惯例似乎应该建都南京,但宋高宗没有恢复全宋的雄图,且金兵曾南下深入长江以南甚远,故赵构宁愿躲到更偏安的杭州。这是割据南方的政权的一个例外,不去细说。应该重点述说的是南京作为全国性首都之始。就这一点而言,南京落后北京近100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以应天府即今南京为首都。这是因为南京一方面有帝王之宅的形势,另一方面离朱元璋的根据地淮西老家很近。但形成有趣对照的是,朱元璋之子朱棣从其侄子手中夺取帝位后,思路却与其父完全不同,他一开始就打算迁都北京,原因可能有几方面:一、北京是其龙兴之地,他封燕王,在北京有比较牢固的政治基础;二、他的帝位按中国传统观念是篡夺而来,他自然要避开嫌疑是非之地的南京;三、明朝的主要外敌是北逃的蒙古势力,建都北京有利于抗敌。但是,南京是明太祖钦定首都,永乐帝又不便立时改变,而且他的子孙想法又与他不同,并不都认同北京为首都,想要回到南京去。所以明朝前期,在北京与南京之间有过一场旷日持久的往复阶段,从明朝建立到正式定都北京经过了70多年时间,即使从永乐元年开始的两京制度算起,也有近40年之久。
明代前期北京南京之间的小往复,不但反映了选择首都的各种外在因素交叉的复杂性,还体现了具有定都决定权的皇帝个人的心理状态。永乐皇帝自然是一心要迁都北京的,但迁延了19年之久,期间他有将近一半时间是呆在北京处理国事,或以北京为基地进行亲征。但在他离开南京的时候,他的太子洪熙帝却几次在南京监国,对祖父朱元璋定都南京有相当的感情,而不愿定都北京,想迁回南京。但他当皇帝只有一年时间,来不及完成这个任务。他的太子宣德帝情况又与他不同,虽然遵照父命有迁都打算,但他作为永乐帝的皇太孙,当其祖父远征蒙古时,都随侍在侧,所以对迁都南京积极性并不高。加之北京作为全国性首都条件的确比南京优越,故经过来回往复之后最终首都还是定于北京。
清朝代明而兴,选择北京为首都没有任何迟疑之处,这与金、元时期思路完全相同。而且由于清代所建立的多民族大帝国北部几乎囊括全部蒙古人部落,西北包容准噶尔与回部,西南领有西藏地区,远远超过汉唐盛世,北京的地理位置也因此不像过去那样偏向北部,而显得相对比较适宜。或者说,也近乎天下之中的位置了。进入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政治基础在北方,定都北京自然是不二的选择。但由国民党建立的国民政府,其政治基础却在苏浙,也因此自然选择南京作为首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安唐都医院和西京医院哪个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