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行学深教咋样?可以在这家无锡提升学历的机构哪个靠谱么?


社科院硕士送外卖,中传硕士当火锅店保洁,211女生毕业5年存款5000,211土木工程全班60人一半家里蹲……
弯弯和超超在视频中笑意暖暖地坦言:“当个废物也挺好。”
何成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可以接受自己是一个有高学历且特别平凡的人。”
01你强装笑容努力维持体面,人家顺势一波捧杀
弯弯和超超的母校官微发文,赞扬她们“治愈了网友们的精神内耗”,肯定她们“勇敢地发出新时代青年的声音”,鼓励她们“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
这篇校园风满满、文艺范十足的推文,用了四句铿锵有力的反问,把原本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神转折成励志的鸡汤。
她们躺平了吗?——没有!
她们抱怨了吗?——没有!
她们放弃了吗?——没有!
她们有信心吗?——有!
推文最后总结:“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成功的定义早已不是一成不变,更没有标准答案。”
翻译一下就是:加油,你很棒!一副“儿孙自有儿孙福”的淡定和超然。
好吧,说得也对。反正,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大学毕业生年年创新高,一些人就业困难,暂时从事低薪低技能工作。近几年,部分211、985毕业生,以及少数研究生,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他们在面对社会质疑时,大都像弯弯和超超这样,表现出自信和豁达。
何成也说:“我喜欢外卖员这份工作带来的掌控感,随时上线接单,随时可以下线。”
面对他们努力维持的体面,主流媒体纷纷称之为正能量,他们毫不吝啬地对高学历者送外卖现象给予许多溢美之词:职业无高低贵贱,遵从内心选择适合的生活,不应该吐槽反而该敬佩,凭自己的双手去劳动,从中得到欢乐收获经验……
太佩服你们这些文科生了!Python语言也没你们丰富,ChatGPT也会被你们聊死机。
作为家长,我除了那些形而上的价值之外,多少还是有点功利主义的想法。
就算我的子女真的从送外卖中得到了快乐,体验到自由和掌控感,甚至收获了工作经验,丰富了人生体验,我也担心,没有经济基础支撑的上层建筑,迟早会坍塌,甚至后悔莫及。
何况还有个根本的诛心之问:
02是自愿选择,还是无奈之举
外卖硕士何成无奈地说:“我不觉得读了书,就能找到特别好的工作,变得富有……从来没有想过用知识改变命运。”
这才是他强作镇定背后的真话——读书找不到好工作,读书不能变得富有,不指望知识改变命运。
要我说,出生于1995年的何成,真的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样本。
何成28岁的过往岁月,求学20载,没有逃过一节课,毕业4年,他却只上了16个月班,辗转3个城市,换过4份工作,做过教培,进过工厂,当过“宅男”。
现在,何成在重庆送外卖,月赚3000元,只有全职外卖员6~7000元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到,更比不上好多月入万元的勤奋者。
何成的硕士学历,没有帮他在外卖员岗位上获得优势;反而,他的见多识广,他的心灵自由,和追求掌控感的心态,妨碍了他取得更高的收入。
何成远没有媒体报道的那样云淡风轻,从他的自述里,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身为一个普通人的压力。
父母年龄大了干不动了还要一直供他读书,而他硕士毕业却没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这几年来“不断在让家人失望”;女友因为他“赚钱少,没有核心竞争力”和他分手;即便同龄人的弟弟也觉得他读文科而没有逻辑思维……
对何成们的遭遇,叫我们怎生敬佩得起来?
03卖惨背后是流量,自媒体创业之路能走得通吗?
比何伟更吸引眼球的浙大博士送外卖,当事人孟伟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博士生,读博八年未能毕业,沦落到送外卖维持生计。
在引发网络热议后,31岁的孟伟又在微博发文道歉,说自己给浙江大学丢人了,顺便把8年没毕业的责任归因于导师的“不闻不问”。
在赢得网友广泛同情后,孟伟的同学、导师、学院、学校陆续回应,证实孟伟说谎,是别有用心的博眼球。
何成在重庆送外卖后的当天,就开始在自媒体分享自己的外卖工作日常,每篇都强调“社科院硕士”这个身份。
9月12日接受九派新闻团队采访,迅速上了各大平台热搜。9月14日上环球网,9月19日直播连线济南时报,9月30日上《自拍》专栏,10月2日上澎湃新闻,11月18日在企鹅直播对话教育专家,畅聊大学生就业择业……
硕士之意不在外卖,在于自媒体创业也。
再看弯弯和超超,暖暖笑容,豁达自信的背后,很难说不是一次新闻传播的反差手法。相比起“985废物计划”小组里成千上万条的卖惨帖子,正能量的卖惨果然踩中了流量的节拍。
这没有什么不好啊。毕竟她们俩是华中师大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的,这也是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还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可是,接下来与母校官微的互动,既无新意,又不自然,没能再点一把火,颇有狗尾续貂之憾。
04哪有正能量?不过是摆烂。满怀希望,尽是奢望。
点进何成的头条主页,发现内容很杂,除了外卖日常,还有很多美食分享、旅途即景、过往经历分享,以及零零星星的风景、房屋、医药等,点击率都很低。
全部是微头条,每篇文字几个字到三十来字居多。没有一篇文章,没有一篇硬货,没有垂直度,没有文采,没有思想,全部是碎碎念,完全看不出是一名社科院硕士。
何成在河南某县城教培机构教英语时,被认为口语不标准,翻译水平不高,与其大专本科5年的英语专业学历不匹配。又无法接受机构对教师的续课率要求。
再看看他是怎么读研的:
何成毕业4年来的失败原因,不在文凭,而在文凭之外。
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却没有动力去改变,于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一再碰壁,人生的路也越走越窄。
即使去年冬季以来,以“硕士送外卖”拉了一波流量,因自身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所限,还是无法借助这个机遇,实现人生转折。
就像先红的浙大博士外卖员孟伟。即使他是理工科博士生,所欠缺的和文科硕士何成一样。何成的自述就是最真实的隐喻:“上学8年,没学会写论文。”
何成对孟伟博士的道歉不以为然,他大大咧咧地说:“送外卖不丢人,觉得送外卖丢人才丢人。”
送外卖,对何成来说,不是职业,只是临时过渡。
无论他怎么努力强装轻松,残酷的现实却不容回避:他的学历和技能在求职市场毫无竞争力,毕业4年的工作经历甚至无法拼凑出一份有效的简历。
何成很少用电脑,不玩游戏,不聊QQ,打字很慢,Word排版不熟练,文字功底几近于无。28岁的他,爱好唱歌、运动、打乒乓球……实话实说,除了有趣(?)的灵魂,何成没有表现出值得一提的社会竞争力。
何成说,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干什么,对未来“一片茫然”。他没有计划,也不喜欢做计划。
华师新闻学院毕业5年后,女生弯弯说自己“挺努力,挺有目标,有很多想做的事情”。
28岁的女生,毕业5年了,还在像母校官微鸡汤里鼓励的那样,“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这很难让人相信是一份正能量。
05别自欺欺人了,这是家庭教育投资的重大失败
何成是河南信阳人,虽然出身农村,但家境还不错,爷爷是镇里的会计,父母生了4个孩子,除了种庄稼,还承包了一个鱼塘,养了十几头猪,足够六口之家的开销。何成小学五年级就随着爷爷工作调动去县城读书,他自认是“小镇青年”。
爷爷和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所以不断鼓励何成继续读书,哪怕他初三的时候就已经成绩不好,表现出不想认真学习的态度。一路撇撇歪歪走过来,读最差的学校,挑最容易考的专业,最终成了现在的何成。
一家人里母亲的学历最低,小学没毕业,反倒挣钱最多。硕士毕业的何成、大学毕业的弟弟,都不如母亲在上海做护工的收入高。父亲在保险和传销的道路上屡败屡战,家庭财务陷入黑洞,这才遏制住何成求学的步伐。不然,“学渣”何成现在多半正在与博士论文作斗争。
硕士学位并非完全没用。何成在长沙手机屏幕工厂做普工时,工厂规定,大专、本科、硕士每月分别享受100元、200元、300元补贴。这份朝8晚8的工作,月入约5000元,何成干了8个月。
前4个月,何成憋着一股劲要证明自己比其他大学生更能在一线坚持。后面4个月,在厂方的支持下,他向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发起了两轮尝试,均无果而终,最终不得不离职。
在重庆送外卖,平台骑手和众包骑手,他选了可以自由安排接单时间的后者。显然,外卖于他只是权宜之计。
弯弯和超超分别出生于农村、工人家庭。弯弯在接受采访时说:“爸妈对我的要求一直是健康更重要,找个开心快乐的事情做就行。”
视频受到关注后,弯弯和家里有一次比较深度的沟通。“我妈妈她一直都希望我健康快乐就好,她不听别人怎么说,只是觉得我这些年很不容易。”
对这些家庭而言,巨额教育投资带来的,除了一时的面子,还有眼高手低的子女,以及他们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06大学,是时候正面回答这几个问题了
1、怎样劝退不适宜上大学和读研读博的人?
何成是个典型的例子,他或许就不该上那个分校的大专,学自己不情愿亲戚也不认可的幼教英语专业。当然,更不该错上加错,读本读研。
出生于工人家庭的超超,父母双下岗,没钱没背景没才华,在视频中也不如同学弯弯善于表达,就根本不该去读中传的表演学硕士。
至于浙江大学的孟伟,本无心学术研究,偏偏就选择了读博。这一场赌博输得好惨。
2、20多年的疯狂扩招该拨乱反正了
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毕业生们,都是高考研考扩招的受害者。他们及其家庭在政策诱导下投入巨额的代价,当然无法接受“低工资低体面”的工作。
哪里有什么人口红利?哪里有什么教育优势?过去30年来,我们一直在吃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在吃加入WTO带来的技术红利。由此带来新的管理和技术岗位,给没有门路的大学毕业生们提供了栖身之所和发展起点。
爆炸式的高校扩招,把这些红利早就吃得精光。可以说,2010年以后入学的大学生,至少要砍掉一半以上,才能和社会岗位需求匹配。
3、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实打实到位
何成硕士毕业直接家里蹲,被迫出门找工作后的4年里,换了4份工作,只上了16个月的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躺平。
弯弯本科毕业5年,换了12份工作,这当中有大厂,有专业对口的,有感兴趣的,但是都因为公司商业性太强、广告创意被客户要求修改等原因离职了,其中的大多数是主动裸辞。
超超大龄跨专业考中传研究生,增高的学历却没有增加她的就业能力,毕业后完全找不到工作,还要学画画,只好靠火锅店保洁这样的打零工维生。
完全没有切实的目标,完全没有可行的计划,被社会教育4-5年了,仍然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茫然——可以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他们几位身上的效果为零。
07媒体,请不要再捧杀就业困难的年轻人了
无论如何,就业困难都不是件令人开心的事,更不是值得挖掘亮点的素材。
弯弯和超超笑意暖暖地拍视频,自欺欺人地说着鼓励的话,和治愈无关,和励志无关。她们急需找到清晰的目标,在一通溢美之词的鸡汤后,无人问津。
何成受到了各大媒体的广泛报道,翻遍主流媒体的文章,无一不是在夸奖他是学霸,赞美他不躺平的生活态度,肯定他对于自己困境的辩解,翻来覆去地说价值多元化、成功没有标准定义之类的车轱辘话。
字里行间全是这句话——年轻人,苦点没啥,开心就好!
自媒体倒是有一些能够理性客观报道的,比如这篇《送外卖的社科院硕士,和他不简单的人生》。
在一片又一片捧杀声中,在一轮又一轮被采访后,在一次又一次的直播里,何成早已忘记:
去年4月4日,他从工厂辞职后,口袋里还揣着工厂倒班挣下的4万块钱,在开往重庆的列车上,一个女孩安静地趴在对面。他郑重其事写下了这篇微头条:
原本,这可以成为何成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的。现在,他已经迷失了。
如果,一代年轻人迷失了,我们这个民族将何去何从?
我是资深创业者五千叔,对教育和财富问题颇有研究,是15岁就业权的首倡者。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请关注我,将本文转发给你的亲友,让更多迷茫的年轻人以及他们的父母看到。谢谢你!
举报/反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锡提升学历的机构哪个靠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