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大暑节气养生?


大寒养生四原则
2022-01-13
来源:联合日报
浏览:
  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民间有“小寒大寒,冰冷成团”的谚语。大寒虽是最为严寒之时,但寒极必暖,阴极阳生,隐隐中已可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迹象。  保暖防病是重点:俗话说,“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此时出门,口罩、帽子、围巾一样也别少,还要坚持每天用冷水洗脸,热水泡脚,预防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另外,由于气候寒冷,血管收缩,心脏的负担增大,容易诱发高血压和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早晚要少出门,还要特别留心原发病征兆。  饮食调养趋于清淡:大寒节气与立春相接,冬令进补之品应逐渐减少并适当增添一些清淡的食物,以使脾胃慢慢适应。此外,还要适当增加一些如紫苏叶、生姜、大葱、辣椒、桂皮等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御风寒邪气的侵扰。  运动锻炼需要适度:中老年可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跳绳、踢毽子等,既活动了肢体,还能使气机通畅,血脉顺和。气血旺盛,自然身体含氧量高,也有利于滋养脏器及大脑。膝关节不好者,可以改为原地踏步,跺着脚走,对于改善足部血液循环立竿见影。但室外活动不可太早,运动强度不宜过度,避免扰动阳气。  蓄精藏神不可忽视:尽管春节临近,但此时仍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期,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还处于相对缓慢的时候,阴精仍需继续培护,阳气不可过早扰动。所以大寒养生还需顺应“冬季养藏”的原则,“起居有常养其神”“不妄劳作养其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以畅达乐观的心态平安度冬迎新春。(朱本浩)
}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公历1月20-21日交节。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汽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
兹大寒一过,新一年的节气就又轮回来了,正所谓冬去春来。大寒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和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
冬三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所以此时应该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大寒是冬季六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说,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对于冬季进补,医学专家都有着自己的观点:
一、有着许多的专家持反对态度: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代人的体质与以前大不相同,没几个虚的,所以在秋冬进补和预防疾病时,要考虑这种体质变化。”
二、但也有持支持态度的:冬令进补,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医进补法则,历经考验,其效果不用置疑。
三、中医的精华是“辨证论治”,因而大多数专家支持“认清体质,辨证进补”。
《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袭。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这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总结,也说明了人们对身体调养的重视,借此之节气,重笔女士调养之法。
1.本节气最需预防的是心脑血管病,肺气肿,慢支气管炎,早晨和傍晚尽量少出门。
2.注意保暖,外出时一定加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围巾。
3.早晚室内要通风换气。室内取暖时要在地板上泼些水或凉一些湿毛巾之类以保室内湿度。要多喝白开水,补充体内水分。
4.老年人可在居室中坚持脸部、手部、足部的冷水浴法,以此来增加机体的抗寒能力。
}

大寒养生应该注意四点
  今日大寒,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可以说是除旧迎新的一个节气。顾名思义,大寒是寒气最重的一个节气,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大寒养生应该注意四点,希望有所帮助!
  一、大寒饮食:固护脾肾
  大寒的饮食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另外,由于大寒适逢春节,一般家庭都会准备丰富的过年应节食物,此时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同时可以多吃具有健脾消滞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如小米粥、健脾祛湿粥等进行调理。
  另一方面,大寒时节仍然是冬令进补的好时机,重点应放在固护脾肾,调养肝血上,进补的方法有二:一是食补,二是药补。“药补不如食补”,应以食补为主。偏于阳虚的人食补以温热食物为宜,如羊肉、鸡肉等;偏于阴虚者以滋阴食物为宜,如鸭肉、鹅肉、鳖、龟、木耳等。药补要结合自己的体质和病状选择服用,如体质虚弱、气虚之人可服人参汤;阴虚者可服六味地黄丸等。能饮酒的人也可以结合药酒进补,常见的有十全大补酒、枸杞酒、虫草补酒等。
  二、大寒起居:早睡晚起
  “大寒”时节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大寒时节,除了防寒之外,还须防风。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因此,入睡前以热水洗脚,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的皮肤和组织营养,降低肌张力,改善睡眠质量,特别是那些爱在夜间看书写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觉之前,更应该用热水泡脚。
  俗话说:“大寒大寒,防风御寒”。若衣着过于单薄,易感受寒邪;反之,衣着过于厚重,则腠理开泄,亦易导致寒邪入侵。在大寒时节衣着要随着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还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寒冷天气,有些人因怕冷而紧闭门窗,还有的人喜欢蒙头入睡,这些不好的习惯会使室内的空气不能及时流通而产生浊气,影响健康。
  三、大寒运动:锻炼调神
  在冬季我们必须经常保持脚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要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及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暖和轻便、舒适、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的。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一碗药”。冬季活动、锻炼对养生有特殊意义。大寒时节的运动可分室内及室外两种,可进行慢跑、太极拳、八段锦、打篮球等体育锻炼,但应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度激烈,避免扰动阳气,同时室外活动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后为好。
  冬季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如慢跑、滑冰、跳舞、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哦。
  四、大寒怡情:心情舒畅
  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尤其是老人家,因今年大寒前后适逢春节,儿孙满堂,此时精神调养还应注意避免过喜或伤心,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大寒养生以藏为主。
【大寒养生应该注意四点】相关文章:
大寒养生禁忌12-31
大寒养生简短说说01-10
大寒吃什么养生12-31
大寒节气养生有七个注意事项01-09
大寒养生温补食物01-05
大寒饮食养生怎么吃12-31
大寒节气养生知识12-31
大寒喝什么茶养生12-31
大寒时节吃什么养生12-3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暑节气养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