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原理?

1、谁帮我推荐几本有关养生保健方面的书籍啊,最好是中医方面的,我的脾胃不好,想买相关书籍,谢谢

  黄帝内经养生全书-后天之本——脾胃保健


《求医不如求己》,我个人还觉得蛮不错的,网上也有视频,值得一看。


  《不生病的智慧》系统都还不错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小妙招:春季上火了,吃点芽菜
小妙招:温补肝阳,吃些韭菜
小妙招:天麻鱼头汤,帮你防风邪
小妙招:春天来了,须防痔疮
节气习俗:立春吃春饼,健康一整年
小妙招:吃些茼蒿,养养脾胃
小妙招:脚部保暖的好方法
小妙招:敲敲风市穴,告别关节炎
小妙招:体内有湿,喝薏米党参粥
节气习俗:雨水逢元宵,团圆吃汤圆
小妙招:熬夜肝火旺,清粥一味养肝脏
小妙招:喝点小酒,全身暖洋洋
小妙招: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小妙招:美味莼菜汤,血热一扫光
节气习俗:惊蛰吃了梨,病痛都远离
小妙招:揉一揉小腹,气血就平衡了
小妙招:枸杞黑豆汤,喝了眼睛更明亮
小妙招:美容养颜有何难,穴位按摩帮你忙
节气习俗:春分吃春菜,合家都健康
小妙招:独立通天式,提升阳气有精神
小妙招:五招做好,鼻炎来不了
小妙招:血压高了,可用食疗
小妙招:健脾祛湿,赶跑春天的瞌睡虫
节气习俗:清明禁烟火,寒食养精神
小妙招:打个秋千,不再腰疼
小妙招:按摩舒肝气,告别抑郁
小妙招:按摩这些穴位,拒绝风热感冒
小妙招:肚子肥了怎么办?敲打大腿减减肥
节气习俗:谷雨宜吃春,滋润又杀虫
小妙招:甘草除大热,莲心败心火
小妙招:几招搞定暑期综合征
小妙招:练好武功,体魄更强健
小妙招:按摩三个穴位,肠胃更健康
节气习俗: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
小妙招:喝美味汤,美容瘦身减肚子
小妙招:神奇靓粥,一碗清肠热
小妙招:除湿有方法,吃辣要注意
小妙招:小便不通,推拿阴陵泉
节气习俗:小满要吃苦,清火又解暑
小妙招:洗药浴,止痒去湿热
小妙招:科学午休,夏天不犯困
小妙招:吃点生姜,搞定空调病
小妙招:吃凉了,按摩暖脾胃
节气习俗:芒种煮酸梅,美味汤消夏
小妙招:防中风,按中冲
小妙招:妙用艾叶,痱子一扫光
小妙招:睡好子午觉,身体更健康
小妙招:平掉将军肚,去了游泳圈
节气习俗:吃了夏至面,健康看得见
小妙招:摇摇蒲扇,笑解烦忧
小妙招:承山与丰隆,祛湿又化痰
小妙招:减苦增辛,以养肺气
小妙招:女孩要防子宫受寒
节气习俗: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
小妙招:贪图寒凉,预防中暑
小妙招:暖胃驱寒,胃口大开
小妙招:靠山桩,老年人的马步
节气习俗:大暑吃仙草,活得不会老
小妙招:立秋避暑需养脾胃
小妙招:少辛增酸,预防秋燥
小妙招:吃些莲藕,清心又润燥
小妙招:抱膝滚动,强壮你的腰背
节气习俗:立秋要啃秋,健康度春秋
小妙招:打通三关,让你身体不再虚
小妙招:时令南瓜粥,滋养脾胃身体强
小妙招:没时间锻炼?就做脚趾操
节气习俗:处暑吃鸭子,滋阴又补虚
小妙招:担心鼻炎来犯?做鼻子保健操
小妙招:脚部体操,让你肾气不再虚
小妙招:元气不足,就喝补气茶
节气习俗:白露吃龙眼,养血又养颜
小妙招:叩齿保健,坚固牙齿更养颜
小妙招:嗓子哑了,贝母雪梨帮助你
小妙招:养肺补水,肌肤水汪汪
节气习俗:秋分吃秋菜,清肠体更健
小妙招:学会科学泡脚,才能快活到老
小妙招:行气活血,预防肩周炎
小妙招:学会三个穴,自己做足疗
节气习俗:寒露节,吃螃蟹
小妙招:每天倒着走,活到九十九
小妙招:肠胃不太好,三个穴位帮你忙
小妙招:掌握这几招,预防哮喘来骚扰
小妙招:芡实养生粥,滋润过深秋
节气习俗:霜降吃柿子,嘴唇不开裂
小妙招:冬天来了,晒一晒你的背
小妙招:多吃一些菌类食品
小妙招:双脚分一分,补一补肝肾
节气习俗:冬酿酒,味更醇
小妙招:按摩排毒素,一身都轻松

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生命体就是浓缩的大自然,随着昼夜交替、节气变化,每个生命的生理活动也进行着周期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体现了时间的循环和传统的反复,象征生命的继承和绵延。观察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顺应天时,调理膳食,调整活动方式,对人的精气神的恢复与涵养有很大的益处。 古往今来的养生家们都十分注重节气养生,并把“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作为不违天时、顺道而行的重要法则。随着节气的变更,人体的正常机能在无形中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进行养生与保健切不可忽视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由李志敏编著的《二十四节气养生经》一书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保健养生理念有机地融合起来,力求做到文字通俗易懂,体例新颖别致,既注重知识性,更注重实用性。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李志敏,一位时尚爱美的现代女性。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一直从事中医推拿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她崇尚健康养生之道,在工作之余虚心求教著名老中医,潜心钻研科学养生,记录、整理了大量的养生秘方。

}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全(按时间顺序列出)

小寒(公历 1 月 5~7 日) 宜养肾;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阴”。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大寒(公历 1 月 20~21 日) 润肺除恶燥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助阳生发“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 2 月 18~20 日)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 3 月 5~7 日) 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春分(公历 3 月 20~21 ) 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 4 月 4~6 日) 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 5 月 5~7 日) 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季心火旺。

小满(公历 5 月 20~22 日) 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芒种(公历 6 月 5~7 日) 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夏至(公历 6 月 21~22 日) 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

小暑(公历 7 月 6~8 日) 避暑湿;《道德经》说:“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大暑(公历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秋(公历 8 月 7~8 日) 养脾胃;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 . 金医直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处暑(公历 8 月 22~24 日) 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白露(公历 9 月 7~9 日) 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秋分(公历 9 月 22~24 日) 防燥凉《黄帝内经》讲:“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寒露(公历 10 月 8~9 日) 防寒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小雪(公历 11 月 22~23 日)温肾阳《黄帝内经》讲:“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风”“寒”“暑”“湿”,包括“燥”“火”中医称之为“六邪”。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大雪(公历 12 月 7~8 日) 要温补避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

霜降(公历 10 月 23~24 日)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中医里还有句话叫“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

冬至(公历 12 月 21~23 日) 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十四节气养生原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