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民间治疗小脑萎缩偏方取得“突破性进展”?

518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518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12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1例(福建7例,四川7例,广东2例,云南2例,天津1例,上海1例,浙江1例),含4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四川2例,浙江1例,广东1例);本土病例191例(上海82例,北京50例,四川34例,河南11例,天津7例,吉林6例,广东1例),含5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上海48例,天津4例,北京2例,吉林2例,四川1例)。新增死亡病例1例,为本土病例,在上海;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9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6例,本土病例378例(上海266例,北京31例,吉林29例,河南16例,广东11例,浙江8例,黑龙江6例,山西3例,江西2例,青海2例,辽宁1例,安徽1例,重庆1例,四川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4931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5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183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1844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8261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518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5022例(其中重症病例28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12342例,累计死亡病例5218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22582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3947706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93427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870例,其中境外输入45例,本土825例(上海637例,四川115例,天津26例,吉林15例,安徽12例,河南9例,北京5例,辽宁3例,江苏2例,广东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008例,其中境外输入63例,本土2945例(上海2700例,江苏44例,辽宁39例,山东34例,河南29例,河北23例,吉林22例,江西8例,广西8例,青海8例,北京7例,浙江7例,山西4例,湖北4例,黑龙江3例,云南2例,广东1例,海南1例,重庆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61例(境外输入4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45519例(境外输入419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1313017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331794例(出院61490例,死亡9365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2例(出院82例),台湾地区981141例(出院13742例,死亡1176例)。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20225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巴西卫生部以视频方式举行中国-巴西高层协调与合作委员会卫生分委会第三次会议。

双方回顾了2019年第二次分委会会议以来在卫生健康领域,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合作进展,一致同意进一步深化多双边卫生健康交流,支持并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务实合作。双方专家还就结核病防控、心血管病防治、传统医药等开展技术交流。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司相关负责同志,中国疾控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有关专家参加会议。

2022年特定健康问题哨点监测项目推进会

  为推动特定健康问题哨点监测项目顺利实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管理处于513日上午组织召开该项目工作推进会。会议采用视频会形式。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中心420余名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网上参会。

  公共卫生管理处唐小哲、路宗博和缪可心在线上介绍项目工作进展,通报尿钠、尿钾及血红蛋白盲样考核结果,对不合格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解读。各地参会代表汇报各自特定健康问题哨点监测项目的具体开展情况,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讨论。截至13日,所有省级单位均完成组织结构、技术支撑和质控管理等工作组的建立,完成实施方案等技术文件印发;部分省份盲样复测、两阶段抽样、仪器设备采购和技术培训正在进行中;已有10个省份按照工作方案进度安排进入现场调查阶段。

  公共卫生管理处对在当前全国疫情呈多点散发形势下积极推动监测项目的各级疾控中心表达感谢,希望在抗击疫情的同时,善于寻找时机,不断推进监测工作,包括组织机构建立、技术方案实施、抽样与盲样考核、信息系统测试、专业技术培训等,争取早日完成现场调查任务,为今年如期完成特定健康问题哨点监测项目奠定基础。

  518日,记者从四川省医疗保障局了解到,为进一步完善门诊特殊疾病管理,更好地解决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门诊保障问题,切实减轻其门诊医疗费用负担,近日,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和四川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将强直性脊柱炎等四种疾病纳入门诊特殊疾病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强直性脊柱炎、肺结核、耐多药肺结核、重度骨质疏松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疾病管理范围。《通知》于202271日执行。

  对上述疾病,全省执行统一的疾病认定标准。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患上述疾病,经符合条件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检查确诊并符合疾病认定标准的,按参保地规定申报登记。在符合条件的医保定点医药机构治疗上述四种疾病的门诊医药费用,按参保地现有门诊特殊疾病政策报销。

  患上述疾病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申报登记后省内异地就医发生的相关门诊费用,可在符合条件的就医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省外就医目前暂不支持直接结算,其在安置地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门诊费用由个人全额现金垫付,在有效时间内到参保地医疗保障部门按规定报销。

  强直性脊柱炎等四种疾病认定标准及认定资料

  近年来,牙齿矫正已不再是青少年的专利。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正畸案例数目由2015年的160万例,增加至2020年的310万例,预计在2030年将达到950万例。在2020年口腔齿科类消费中,需求量最大的是牙齿矫正。

  那么,几岁可以开始正畸?正畸又需要注意什么呢?对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最佳正畸时间不可一概而论

  “孩子几岁可以开始正畸呢?”这是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副主任医师王蕾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

  王蕾表示,一般来说,正畸的最佳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高峰期。“男孩为1214岁、女孩为1113岁,在这个时期恒牙根逐渐发育完成,上下牙齿间的咬合关系也调整完成,此时进行牙齿矫正,疗程短、效果好。”她说。

  不过,最佳矫正时间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影响颌骨发育的畸形牙齿,需提早发现。

  “比如,我们常说的‘兜齿’或‘地包天’,这样的牙齿畸形在35岁就可以治疗。再比如严重的下颌后缩、深覆牙合,这些在替牙期(710岁)进行早期治疗,可避免严重牙齿畸形的发生,免除后续的手术治疗。”王蕾提醒道,“一旦发现孩子牙齿发育出现问题,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做检查,咨询专科医生的意见,以免错过治疗时机。”

  保持器需佩戴2年以巩固成果

  经过长期正畸,牙齿被排列整齐,矫治器也被去除,但这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结束,患者还需佩戴保持器。

  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副主任医师刘思颖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正畸过程中,不仅牙齿会发生移动,牙周组织也会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牙的位置。因此,在矫治结束时虽然牙齿移动到了理想的位置,但牙周纤维的改建还未结束,仍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恢复,这期间需要依靠外力进行保持。

  “保持器在整个正畸治疗过程中意义重大,不能小视。若不按医生要求正确佩戴保持器,就有可能让正畸功亏一篑。”刘思颖说。

    “保持器一般需要戴两年左右,而对于有些极易复发的病例,如牙齿严重扭转、牙齿多缝等,相关患者需要佩戴更长时间的保持器。”刘思颖补充道。

  拔牙是正畸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提到正畸,很多患者最担心的就是要拔牙。他们觉得这些牙齿都是健康的,拔除了似乎很可惜。

  “其实,造成牙齿拥挤的主要原因就是牙量与骨量的不调,即现有牙弓长度容纳不下牙弓内的牙齿,牙齿只能错位、东倒西歪地拥挤生长,这或与人类的遗传、进化有关。”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副主任医师武俊杰解释道,为了矫正牙齿,就需拔掉少量牙齿来为其他牙齿排齐、内收提供空间。

  “拔牙是牙齿矫正中非常常见的治疗方法。”武俊杰指出,专业医生一般会按照“尽可能保留好牙、拔除坏牙”的原则,选择拔除既能解决问题又不影响美观和咀嚼的牙齿。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拔牙矫正。正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牙齿情况、面型特征以及牙量、骨量情况,来综合评估分析决定是否需要拔牙,患者无需过度担心。”武俊杰补充道。

  最近,国内某知名演员的羊胎素“梗”让羊胎素也跟着上了热搜。

  在网络平台上,“羊胎素文学”模仿秀被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在娱乐圈中,羊胎素常与“容颜不老”挂钩。那么,羊胎素真能让人永葆青春吗?

  “其实,羊胎素就是羊胚胎和胎盘细胞里的一种成分,本质上与蛋白质无异。”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整形医疗美容科主任医师李钢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直以来羊胎素的抗衰美容效果在学界就备受争议,是不可能被正规医院采用的,因此公立医院的整形医美科均无注射羊胎素的医美项目。

  羊胎素来自羊胚胎和胎盘

  “1931年,瑞士保罗·尼翰医生首次从小羊胚胎中提取到一种鲜活的细胞,并将其注射到一名甲状腺受损的患者体内,成功地挽救了其生命。后来,这位病人于1962年去世,享年89岁。”李钢介绍,这在当时被认为对医学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妊娠13个月左右的小羊胚胎肝脏中提取活性蛋白质,去除其中所含杂质、热敏感蛋白质及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的各类危险因子;而后通过先进的技术对提取的活性蛋白质进行分离处理;最后,采用冻干技术保持这些细胞的活性,羊胎素便这样制成了。“由于,羊胎素中还有一部分活性成分是从羊胎盘中提取的,因此通常所说的羊胎素包括羊胎盘素和羊胚胎素。”李钢表示。

  “羊胎素中蛋白质的含量在80%以上,氨基酸含量丰富、种类齐全、配比合理,脂肪含量小于10%。羊胎素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脑磷脂、脂多糖、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李钢介绍,羊胎素中还含有转移因子、蛋白质活性因子、胶原蛋白素、有机磷复合物、羊膜酸和核酸化合物等。

  自问世以来,羊胎素就被当作能“返老还童”的“神药”,备受爱美人士的追捧,已被制备成多种剂型,主要包括针剂、口服液、胶囊、冻干粉等。其中胶囊和口服液都是通过口服的,不过由于制作工艺等原因它们中的羊胎素含量受到了一定限制。根据提炼技术不同,羊胎素冻干粉可以外用也可以口服。羊胎素针剂属于专业医疗美容产品,对注射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

  使用羊胎素在我国不合法

  在明星光环下,羊胎素的驻颜“泡沫”越吹越大,但其实在学界尚无研究结果支持其抗衰功效。目前国内外关于羊胎素的研究绝大多数是在细胞或是动物层面进行的。在国外,大多数关于羊胎素的研究仅仅涉及最基础的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在国内,关于羊胎素抗衰功能的研究数据则主要来自于一项有关果蝇和大鼠的实验。

  “人类和动物的生理机制存在很大差异,‘动物实验证明有效’是无法与‘对人体有效’划等号的。”李钢表示,至今尚无科学合理的临床试验证明羊胎素的安全性和其抗衰的有效性,因此对于人体使用羊胎素会导致何种结果,谁也无法估计。仅凭少量、单一的动物实验结果,不足以支撑羊胎素能够帮助人类抗衰的结论。

  不仅没有证据支持羊胎素的抗衰功效,而且使用羊胎素还存在一定风险。李钢认为,羊、人不同源,很多羊携带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人体不具备抗体,一旦出现过敏、组织排异等情况,会产生很大的健康风险。“甚至一旦出现问题被紧急送医后,医生在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判断问题的来源究竟是人还是羊,导致其无法准确、及时施救。”李钢提示。

  除此之外,羊胎素的提取、精炼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如今只能在实验室中完成,绝对不可能进行大规模量产,而且活细胞的保存要求极高,经过提纯的羊胎素即便在极为苛刻的环境温度下最多也只能保存6个月,根本不适合长途运输,所以它不可能成为大众消费品。

  20154月,瑞士医药监管部门在该国全面叫停羊胎素抗衰老疗法。对此,瑞士药物监管局新闻发言人彼得·巴尔兹利在日前接受专访时表示,没有科学证据显示,羊胎素抗衰老疗法有任何抗衰老作用,且该疗法可产生显著的健康风险。

  “换言之,在瑞士使用羊胎素已经不合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是不可能进口该类产品的,所有国内市面上流传的羊胎素都是没有‘名分’的。要想在国内正当使用羊胎素,必须要拿到中国、瑞士的双重批文才可能实现。”李钢说。

  20088月,国家卫健委就已经在《卫生部关于羊胎盘不得作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的批复》(卫监督函〔2008322号)中明确表示:羊胎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在我国缺乏广泛食用历史和食用安全证明,不能作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我国的卫生主管部门也自始至终都没有给人体注射羊胎素发过许可证。

  目前,公立医院的整形医美科,均无注射羊胎素的项目。“很多私立美容机构曾提供羊胎素抗衰老服务,然而由于价格过高、抗衰老效果不佳,遭到过客户的投诉。”李钢说,“不少顾客反馈,花了大价钱,抱着很大希望,然而外貌却并没有什么改观,感到非常失望。”

  抗衰老方案也需个性化订制

  抗衰老项目在医美行业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大类,项目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而且项目种类更新频繁,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抗衰“新概念”。

  “目前,绝大部分的抗衰医疗美容项目都是针对皮肤衰老的三大表现展开的,包括肤色、肤质和形态。”李钢介绍,随着年龄增长,皮肤会出现色素改变,比如色斑、肤色暗沉、蜡黄等,针对这一类色素性的改变,目前的医美项目有皮秒、超皮秒等;随着衰老加重,肤质会出现毛孔粗大、细纹皱纹、粗糙等问题,针对肤质的问题可以通过水光针、微针等经典医美项目,对肌肤进行补水,同时刺激真皮层的胶原再生,延缓皮肤衰老;衰老进一步加深,就会改变皮肤形态,比如皮肤松弛、下垂等,针对这类情况,可以采用热玛吉、热拉提、注射肉毒杆菌以及实施拉皮手术等进行改善。

  每个年龄段的皮肤抗衰需求都不同,而且根据个人皮肤的状况,适合的医美项目也不尽相同。

  “医美抗衰不是单一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一个根据从深层到表层衰老演变的综合性治疗过程。”李钢建议,大家可以针对自己主要想解决的问题与医生进行沟通,由专业的医生根据求美者个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为每位求美者个性化定制皮肤抗衰方案。

李钢提醒,大家千万不要看哪个医美项目火就盲目跟风,而且一定要选择专业的机构和医生,这也是选择医美产品、项目的重要前提。

  【科技创新世界潮】

  近日,芬兰科学家在《自然·食品》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表示,吃实验室培育的肉或磨碎的昆虫等食物可以减少大量的碳排放和水使用,并为大自然腾出土地,有益地球和人类的健康。

  赫尔辛基大学的雷切尔·马扎克说:“随着动物源性食品的减少以及新型或未来食品和植物蛋白的增多,我们可以在全球变暖潜能值、土地利用和水资源利用方面显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对替代蛋白质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人倾向于寻找更加健康、可持续和合乎伦理的饮食选择。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国家的蛋白质行业积极创新,以适应新兴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澳大利亚:可溯源的牛排与可食用的昆虫端上餐桌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人均最大的牛肉消费国之一,但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消费量一直在稳步下降。减少红肉的消费量最常见的原因是成本高昂,其次是与健康、环境和动物福利有关的问题。这种需求的转变为澳大利亚蛋白质生产商创造了扩大生产和多样化生产的机会。

  事实上,澳大利亚消费者在食用肉类时,越来越多地开始询问“肉来自哪里”。在这方面,“数字完整性”系统可能是一个有用的解决方案。

  这些系统跟踪从原料来源到营养、可持续包装、公平贸易和有机认证的方方面面。它们还记录了相关的劳动条件、碳足迹、水使用、化学品使用、动物福利问题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和空气质量的影响等。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悉尼的NanoTag科技公司,其创造了一个印在肉类产品包装上的独特的微点阵图案,当用袖珍阅读器扫描时,它可以验证产品的真实性。买家可以看到产品的包装日期、批号和原产地工厂。

  此外,昆虫养殖也被认为具有较低的环境足迹,需要较少的土地、水和能源。昆虫本身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omega-3脂肪酸、铁、锌、叶酸和维生素B12CE。几千年来,可食用的昆虫,如蟋蟀和面包虫,一直是澳大利亚人喜爱的美食。

  现在,澳大利亚Circle Harvest公司正销售一系列可食用昆虫产品,包括意大利面和富含蟋蟀粉的巧克力布朗尼混合物。

  新加坡:细胞培养的海鲜与牛奶势头向好

  近年来,粮食安全一直是许多国家的头等大事。但对于新加坡来说,确保有弹性的食品供应一直是一个障碍。这个岛国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进口来满足其饮食需求,但如果贸易受挫,被视为世界上最有粮食保障国家之一的新加坡将难以养活其十分之一的人口。这种困境为替代食品初创企业在新加坡的蓬勃发展铺平了道路。

  新加坡制定了“30×30”的目标,即到2030年,实现全新加坡粮食需求达到30%自给率。然而,由于土地和资源有限,新加坡已转向农业科技和替代食品来实现其目标。

  新加坡Shiok Meats初创公司使用细胞农业技术养殖海鲜。从长远来看,细胞(培养)海鲜可以解决过度捕捞、海产品欺诈等问题。目前处于研发阶段的Shiok Meats计划在2023年推出她们的替代产品。

Labs公司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来满足乳制品需求,是世界上第一家生产细胞奶的公司。根据这家初创公司的说法,大豆、燕麦、杏仁和椰奶等植物性牛奶替代品的成分与牛奶不同。他们的专有技术可在保留哺乳动物正常功能的情况下,利用乳腺细胞,在清洁生产设施中生产真正的优质牛奶,这还可避开乳制品行业的不良影响,如虐待动物和温室气体排放。

  以色列:花样鹰嘴豆与“魔法”蘑菇开创新局

  许多食品领域最初的发明和专利听起来像是幻想,但现在,它们已经慢慢变成了现实。以色列的投资者认为,投资食品技术是对抵抗世界饥饿的生命线的投资。

  以色列InnovoPro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生产70%浓缩鹰嘴豆蛋白的公司。鹰嘴豆具有高蛋白和高纤维等特性,易于消化吸收,富含钙铁镁磷钾钠锌等矿物质。InnovoPro公司开发的蛋白提取工艺创造了一种中性风味的粉末CP-Pro 70,其含有70%的鹰嘴豆蛋白。此外,其生产是建立在可持续供应的基础上。

  InnovoPro公司已经完成2300万美元融资。目前该公司已经开发了基于鹰嘴豆蛋白的乳制品替代品、肉类替代品、果酱、冰淇淋等食物,有不少产品已经在以色列、美国、欧洲上市。最近,该公司还推出了一种具有独特质地的蛋白,使食品制造商能够利用其开发具有丰富风味和质地的肉类替代品。

  成立于2019年的以色列Kinoko-Tech公司开发了一种基于真菌菌丝的替代蛋白蘑菇组织(生长在豆类和谷物上),其结果是创造出“一种超级营养的产品,富含蛋白质和独特的膳食纤维,包含所有9种必需的氨基酸。”

Kinoko-Tech公司的创始人杰思敏·拉韦德博士称,“我们发明的生长过程是自然和生态的——一种减少食品工业留下的碳足迹的过程。我们的产品富含完整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不含过敏原、麸质和胆固醇,并且不含转基因。”此外,这种“魔法”蘑菇也易于烹饪,利用其可制作不含任何人工添加剂的热狗。

国家药监局发出安全提示

据国家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官网消息,《化妆品警戒快讯 2022年第5期》516日针对多款化妆品发出了安全提示。

欧盟非食品类消费产品快速预警通报系统(RAPEX)通报五款不合格化妆品

202241日,西班牙通报一款甲硬化剂(品牌:Química Alemana,原产国:哥伦比亚,产品名:Esmalte endurecedor para "Nail Hardener",产品批号:全部批次)。该产品含有化妆品禁用组分甲醛。该产品不符合化妆品法规,经营者对该产品做撤市处理。

对消费者的信息提示:甲醛是一种皮肤致敏剂,可引发过敏反应。

202248日,挪威通报一款清洁湿巾(品牌:Oasis,原产国:英国,产品名:Oasis bedbath, Unperfumed,产品型号:107537107595108619109422)。该产品被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污染。该产品不符合化妆品法规,欧盟监管部门对其采取的处理措施为禁止销售。

对消费者的信息提示:使用被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产品可引发感染,特别是医院重症监护患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如使用受污染的产品,会增加感染风险。

OUD DUBAI EL Saphir)。该产品含有防腐剂甲基异噻唑啉酮(MI)(测量值:0.00245%)。 此外,该产品含有氯苯甘醚和苯氧乙醇,但未在成分表中注明。该产品不符合化妆品法规,经营者对该产品做撤市处理。

对消费者的信息提示:甲基异噻唑啉酮是一种强致敏剂。敏感人群皮肤接触含甲基异噻唑啉酮的产品可引起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氯苯甘醚可能会引起眼睛和皮肤严重刺激;苯氧乙醇为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规定限量使用的防腐剂,其最大允许使用浓度为1.0%。过量使用苯氧乙醇会导致敏感、刺激和接触性过敏反应。苯氧乙醇具有血液毒性和轻度刺激性,可能损害血液和肝脏。

2022429日,德国通报两款产品:

眉用产品(品牌Uncut Henna,原产国:印度,产品名:Uncut Henna for Brows,型号:深棕色)。该即用型产品含有过量的对苯二胺 (PPD)(测量值高达 8.8% )。 该产品不符合化妆品法规,经营者对该产品做停售、撤市等处理。

Coloration,型号:9.110.1,产品批号:256884256885258466)。消费者使用时需要混合摇匀染发剂,当混合两种色号时,产品瓶中会生成过氧化物而产生一定压力。因此,一些产品可能在开瓶后喷入眼睛导致伤害。该产品不符合化妆品法规,经营者对该产品做召回、撤市处理。

对消费者的信息提示:对苯二胺是一种强皮肤致敏剂,可引发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四则不合格化妆品召回通报

202245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通报召回KAO USA

2022420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通报一款Babyganics公司生产的泡泡浴液部分批次召回信息,原因是产品被细菌(Pluralibacter

2022422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通报召回ESCA Tech, Inc生产的一款洗手液,原因是产品中含有的防腐剂可能超标。

2022428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通报召回PM Concepts

普通人群黑棘皮发病率是7%,而肥胖人群黑棘皮发病率则高达74%

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我国已有超过50%的成年人和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超重和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会给问题群体带来心理困扰。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副主任医师罗丹告诉记者,该院接诊的不少肥胖患者,有多人提出“脏”脖子的问题,因为被认为是不讲卫生,给他们带来诸多心理困扰,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这其实是因肥胖引起的“黑棘皮病”。

15岁中学生脖子“总洗不干净”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接诊的患者中,黑棘皮病算是普遍现象。

近日,中学生龙龙(化名)来到罗丹的诊室问诊。龙龙今年15岁,体重超过200斤,是一名重度肥胖患者。因患上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龙龙每天晚上只能半躺着睡觉,并且夜间多尿,还有高血压等症状。

而且因为脖子上黑黑的斑纹,学校老师还曾专门找过龙龙的家长,被质疑是“清洁卫生没做好”。这让龙龙更加自卑,学习成绩也受到影响。然而,不管龙龙怎么洗,这圈黑黑的斑纹总是洗不掉。

诊室内,罗丹指着龙龙的脖子说:“典型的黑棘皮病,就像从来没洗过一样。这其实是肥胖引起的,无论怎么洗都洗不掉。”

黑棘皮病,病因只有一个字:胖

什么是黑棘皮病?如何防治?

罗丹解释称,黑棘皮病是一种皮肤角化过度伴局部肤色加深的疾病,病变部位出现“天鹅绒样”增厚甚至抚状突起,常常出现在颈部、腋下、腹股沟、膝盖、肘部、胭窝等区域。黑棘皮病的出现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黑棘皮病不单单是皮肤病,它意味着体内出现了代谢紊乱。

引起黑棘皮病的原因很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于一个字:胖。在普通人群中,黑棘皮发病率是7%;在肥胖人群中,黑棘皮发病率高达74%。不过肥胖引起的黑棘皮被称为假性黑棘皮病。

为什么是假性黑棘皮病?因为随着体重减轻,病变可以缓解甚至完全消失。这种假性黑棘皮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层,但最常发生在青少年群体,因为青少年时期正是脂肪组织大量储存的时期。

为什么肥胖会引起黑棘皮病?这跟胰岛素这个降糖激素有很大关系。肥胖者喜爱进食高碳水食物,导致血糖升高,再加上体内胰岛素受体活性降低,为了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胰岛素常常代偿性分泌增加,这就是胰岛素抵抗。当血液中的高浓度胰岛素穿过血管、越过层层脂肪和真皮,到达表皮层后,与表皮角化细胞、成纤维细胞结合,刺激他们过度增长,从而造成皮肤角化过度等表现。

因此,黑棘皮病是胰岛素抵抗的可靠判断标准。罗丹介绍,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不用查血就能知道你有胰岛素抵抗,根据皮损的严重程度、时间长短,甚至可以判断出是否有血糖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时期的肥胖不仅容易引起黑棘皮、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还会影响生长发育,需要及时减重。

可能有人会问:“我不胖,为什么也有黑棘皮?”其实,黑棘皮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有7%。据介绍,这部分人出现黑棘皮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1.良性黑棘皮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主要在儿童时期发病,到了青春期后自然能缓解;

2.药物性黑棘皮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烟酸类药物的患者亦可发生此病,停药后即可消退;

3.恶性肿瘤:这种多见于中老年人,几乎与内脏肿瘤有关,需要高度重视,因此中老年人定期体检非常重要。一般恶性肿瘤得到治疗后,黑棘皮病也会相应缓解。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自202236日起施行。

近日,国家药监局官网发文对“假药、劣药的认定”“从重处罚假药劣药犯罪”进行了解读。

“对六种情形的假药、劣药,能够根据证据材料作出判断的,不需要对涉案药品进行检验。”根据解读,对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药品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未标明或者更改有效期的药品;未注明或者更改产品批号的药品;超过有效期的药品;擅自添加防腐剂、辅料的药品,能够根据现场查获的原料、包装,结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等证据材料作出判断的,可以由地市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认定意见,不需要对涉案药品进行检验。

其中,对是否属于“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昌充此种药品”的假药、是否属于"擅自添加防腐剂、辅料的药品”的劣药存在争议的;以及对药品管理法规定的其他五种情形的假药、劣药,应当由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出具质量检验结论。司法机关根据认定意见、检验结论,结合其他证据作出认定。

据了解,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变质的药品;药品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劣药:药品成份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被污染的药品;未标明或者更改有效期的药品;未注明或者更改产品批号的药品;超过有效期的药品;擅自添加防腐剂、辅料的药品;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的药品。

《解释》还明确了生产、销售、提供假药、劣药,酌情从重处罚的情形:涉案药品以孕产妇、儿童或者危重病人为主要使用对象;涉案药品属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等药品;涉案药品属于注射剂药品、急救药品;涉案药品用于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药品使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生产、销售假药、劣药。

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生产、销售、提供假药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最高处死刑并没收财产。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生产、销售、提供劣药后果特别严重的,最高处无期徒刑并没收财产。

另外,根据《解释》,药品使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明知是假药、劣药而有偿提供给他人使用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的“销售”;无偿提供给他人使用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的“提供”。

据了解,3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解释》。《解释》对生产、销售、提供假药、劣药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作了明确,充分体现了依法严厉惩治假劣药犯罪的政策导向。

311日,国家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景和指出,《解释》是判定药品领域违法与犯罪的重要界线,为强化药品安全监管、打击药品领域犯罪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45"肥胖数据"吐真相

盲目跟风减肥,容易损害原有比较优越的自身代谢,反而得不偿失。

每年的春夏季“代餐减肥法”尤其盛行,记者通过“店怪兽”数据了解到,代餐产品单日销售量甚至能达十万+,单价从28-140元不等。不少尝试用代餐产品来减肥的网友说,吃过好多代餐也都没瘦下来,还花了不少钱。记者采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邓宇虹,获得145名肥胖人士的“代餐”数据,一起来看看代餐减肥的真实有效性。

邓宇虹介绍,在医院临床实践中,代餐(以代餐粉为主)确实是一种辅助手段用于减肥。

这一辅助手段也被她的团队完整记录下来并发表文章在《中国全科医学》期刊上,该团队以20156月至20171月来院就诊的145例患者(36例,女109)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4.2±10.9)岁,体质量(81.09±15.84)kg,其中,44人体质指数(BMI)被判定为超重(BMI24.0~27.9kg/m2)101人为肥胖(BMI28.0kg/m2)

整个减肥实验期限为六个月,目的是研究低碳水化合物过渡至高营养密度的膳食模式的减重效果。其中,前三个月采用低碳水化合物模式,即限制进食米面及其他高淀粉类食物,为降低饥饿感,遂配合使用“代餐粉”。三个月下来,减重成功率为60.0%,产生明显的早期减重效果。

“无论是心理作用还是实质作用,从临床观察来看,代餐发挥的减肥作用确实不小。”邓宇虹进一步说明,首先代餐具有仪式感,提醒自己“现在我在减肥中,不能多吃东西”。其次,增加饱腹感,减少食欲。代餐粉一般都添加了魔芋粉、乳清蛋白粉、大豆蛋白粉、膳食纤维等,当然还有一些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基本热量,吃完能抗饥饿。

长期盲目吃代餐存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曾尝试在1年后随访患者,但失访率过高。文中指出,患者退出可能反映了患者对该膳食模式的不耐受。邓宇虹也表示,其实在现实研究中,减重项目失访率一直较高,变动在15%~50%之间。

邓宇虹表示,普通的均衡膳食模式是国人的长期饮食习惯,一旦发生改变,如减少主食,开始尝试“半代餐”(代替其中一餐)甚至“全代餐”(代替所有正餐)。不耐受程度越强,执行力相对就越弱,因为人天生追求饮食多样化,且每个人的体质情况也不一样,但商家的减肥噱头往往清一化地“简单粗暴”。

“像是以前有一家公司做代餐食品,要求每一餐必须吃代餐,一天只有700卡,还必须吃上一个月,这当然会瘦。但问题是,大多数人减重都会陷入‘悠悠球’效应,吃代餐,总体摄入热量少了,体重下来了;停了代餐体重又上去了。反弹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

医生提醒,教育群众的成本往往很高,尤其是让大家知道肥胖的危害性以及普及如何吃得均衡健康这都需要耗费时间精力等,但不少商家往往跳过这一步,为达到利润最大化,常常会利用人想要短期减重的弱点,大肆宣传产品的减肥有效性,需多加警惕,不建议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毕竟不少代餐产品的热量非常少,长期来看存在不少副作用,尤其女性容易内分泌失调、患厌食症等。

医生建议,普通人可通过计算BMI值和去医院体检为主来查证是否真的肥胖,忽视这一步盲目跟风减肥,进而损害原先可能比较优越的自身代谢率,反而得不偿失。

B族维生素精准检测方法 叶酸怎么补?测一测就知道

    一直以来,孕前女性该补多少叶酸,如何做到叶酸的快速精准检测,临床医学都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答案。

如今,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独立实验室负责人施红军成功研发出红细胞B族维生素精准质谱检测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红细胞B族维生素综合代谢能力的精准质谱检测。运用这种新型检测技术,医生能够准确了解备孕女性体内的叶酸水平,进而实现精准用药。

  施红军介绍,B族维生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水溶性营养元素,这种维生素的缺乏与出生缺陷、反复流产、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等相关,其中,叶酸是B族维生素的一种。相关科学研究表明,怀孕前增补叶酸能降低神经管缺陷、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的风险。因此,增补叶酸作为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方法被各国专业组织写入指南。

   日常生活中,叶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类食品中,尤其在绿叶蔬菜中含量较多。但天然叶酸极不稳定,人体真正能从食物中获得的叶酸并不多,并且人体不能自己合成叶酸,只能依赖摄入补充。根据大样本数据统计,目前建议孕前女性的摄入量是0.4-0.8mg/天。

  但这个数值是否适用于所有人?遗传因素不同,饮食习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都会影响每个人体内的叶酸水平。摄入相同剂量的叶酸,是否会导致有些人用药过量,而有些人补充不足?

  而叶酸的快速精准检测,同样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叶酸临床检测主要分为血清检测和红细胞检测两种。尽管血清检测技术比较成熟,但它主要反映的是近期叶酸摄入量,很容易受到饮食的影响,波动性较大。

  相对血清叶酸,红细胞叶酸反映了体内叶酸长期存储水平,被公认为更好的叶酸指标。但与游离态的血清叶酸不同,细胞内的叶酸需要经过细胞纯化和裂解,叶酸多谷氨酸态的水解,以及抗氧化保护等多个步骤,技术难点较大。

  此前,微生物法被临床营养学界公认为红细胞叶酸检测的金标准,但微生物法的主要缺点是检测耗时长,对无菌操作要求高,不利于推广到临床。

  用“质荷比”快速寻找叶酸

  施红军的研究方向是先天性心脏病致病机理。因此,他在很多妇产医院医生交流过程中发现,不少医生都对“叶酸补充剂量”这个问题有困惑。而叶酸、烟酸之类的B族维生素,又与先心病的产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应该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施红军决心着手设计实验,解决医生们当下的难题。

  “每一个小分子都有一个特定的质荷比,知道了质量和电荷的比重,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物质”,施红军说。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质谱检测技术运用到分离后的红细胞叶酸检测。“B族维生素在人体内有不同形态,而质谱设备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不同形态的B族维生素的质荷比,从而精准地测量出体内含量。”,N>

  施红军指出,不同B组维生素辅酶小分子结构不同,理化性质也不同,在提取方法上如何做到相容是一个最大的难题。最终,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全新的红细胞B族维生素的稳定提取方法,实现在30分钟内将红细胞中B2B3(烟酸)、B6和叶酸同步提取、同步检测。“目前,我们已完成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例样本的完全叶酸功能检测CFT,检测结果可溯源至WHO全血叶酸国际质控标准95/528,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通过样本分析,研究团队发现,中国孕妇的叶酸平均水平与美国在强制添加叶酸之前的水平(650nmol/L左右)相当,但与他们目前的水平相去甚远(1150nmol/L)。施红军说:“2017年出台的国民营养计划里写到,要把育龄女性的叶酸缺乏率降到5%以下,但根据我们的检测结果显示,现在10%~30%的中国孕妇叶酸缺乏,并且叶酸缺乏率从南方,到北方,再到西部地区呈现逐渐递增趋势。”

  对正在备孕的准妈妈而言,现在她们只需到医院抽一管血,就可以得到一份最可信赖的叶酸水平的检测报告,医生可以据此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指导。

   先心病基因检测

  下一步,B族维生素中的烟酸,也被施红军列入了检测开发之列。在他们过去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烟酸的缺乏也会导致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在内的多器官出生缺陷。“目前我们的实验还停留在小鼠模型上,需要与更多医院合作,进一步验证此前的猜想。”

  施红军的最终目标是围绕出生缺陷、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复杂疾病,开发一系列创新分子诊断技术,用于个体化诊断和精准用药指导等临床服务,比如先天性心脏病的基因检测。

  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高达1%,也就是说,每1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而致病原因十分复杂,目前我们只能得知其中20%的病因,剩下的80%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从2018年至今,施红军团队已经发现了几组基因的同时突变会导致先天性心脏病,为先心病的多基因病因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证据。“如果这些发现可以应用到临床上,就能为出生缺陷的预防和早期分子诊断提供有效的手段。”

}

本站内容均为网络上的开放信息,如果相关页面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点击上方举报按钮进行反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间治疗小脑萎缩偏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