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前的香港是什么样的后有什么变化?

本站内容均为网络上的开放信息,如果相关页面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点击上方举报按钮进行反馈。

}

    2017年7月1日正是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日,这个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余玮著的这本《荣归(香港回归的前前后后)》意义重大。本书全方位解密:香港原本可提前50多年回归祖国的真相;香港回归中英的首次交锋内情;驻港部队组建的前前后后;政权交接仪式上升旗与降旗1秒之差的背后较量……  三个不平等条约的“有效论”、“三脚凳”、“经济牌”、“民意牌”……与中国讨价还价,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英国极力阻挠香港回归进程,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是一本由红色作家双脚跑出来的图书,有真相、有细节、有秘闻……

    余玮著的这本《荣归(香港回归的前前后后)》系“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2017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世纪之痛、香江梦魇、唇枪舌剑、回归之旅,共36章。主要讲述了自古以来,香港就是中国的领土,由中国政府管辖。她经历了英国殖民统治,经历了抗日战争、十年内战,走过风风雨雨。新中国成立后,中英几次正面交锋谈判,双方终于在《联合声明》上签字。回归之旅历经坎坷,但因为中国政府的坚定与坚持,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国旗、区旗、八一军旗交相辉映于香港上空。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余玮,曾用名新伟、愚公、太阳仔。祖籍湖北赤壁,毕业于湖北理工学院与湖北大学。资深媒体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在新华通讯社、中华英才半月刊社、中华儿女杂志社等单位工作,系湖北理工学院特聘教授、中华书画报总编辑、中国赤壁文学院院长、中国向阳湖书画院名誉院长。出版有《红色书笺背后的周恩来》、《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新闻老照片的背后》、《私家相册里的红色传奇》、《中国经济前沿报告》、《中国高端访问》、《中国诺贝尔》、《出入中南海的高屡智囊》、《红墙见证》等60余部著作,并有作品选为中学语文课文。多部作品被确定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及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图书。有的曾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系2011年度人民网“十大博客”博主。

    自秦始皇开始,香港地区就一直在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之内,直到英国侵占香港以前,从未间断过。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龙川县令赵佗也趁机占据广东,自封为南越王,建都番禺。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因为岭南太远,鞭长莫及,对赵佗采取了安抚政策,封为南越王。刘邦死后,赵佗又闹独立,朝廷多次征伐无功,只好再派人去赏赐慰勉,赵佗才除去帝号,臣服于汉室。汉朝在这里设置了南海、合浦、交趾等9个郡。香港地区划归南海郡博罗县管辖。此后,一直延续到西晋时期。
    东晋晋成帝咸和六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6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当时,香港有80万人祖籍东莞郡。同饮东江水,未改故乡音。今天,在东莞常平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与香港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并且在香港回归之时东莞引进的70亿美元外资中港资占80%以上。
    隋朝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唐肃宗至德二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又归东莞县管辖。
    明神宗万历元年,广东巡海道副使刘稳,奏准朝廷,将东莞县滨海地区划出另设一县,名为新安县。自此,香港地区改属新安县管辖。
    香港坐落在中国大陆南端珠江口的东侧,位于北纬22度9分至22度37分和东经113度52分至114度30分之间。北与深圳相连,西隔珠江口,与珠海、澳门相望,东南两边都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3个地区与260多个大小岛屿,总面积是1100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是其核心部分,连同附近的小岛,面积为近80平方公里。香港岛从形状上看,西边小,东边大,呈不规则三角形,酷似一只即将腾空而起的青蛙。香港,顾名思义,就是芳香的海港。关于这一美丽名称的由来,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相传早年在香港东南部有一条全岛最大的溪涧,直流人海,老百姓称之为“龙水”。其水清冽甘甜,沁人心脾,岛上居民和过往船只上的人常在此汲水饮用,并誉以这条小溪“香江”的美称,小溪人海处称为“香港”。久而久之,人们将整个岛都称作了香港。
    香港的得名还有一说是同一个名叫香姑的女人有关。据说香姑是一个林姓海盗头目的妻子,丈夫死后,她继续在这座小岛上拉起人马占岛为王。“香港”就是“香姑的港口”的意思。这种说法,看来有些离奇。
    另外,也有传说香港是由岛上的红香炉山而得名。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红香炉从海外漂来,停泊在海边的天后庙前,当地村民视之为圣物,将它抬至庙中,并称庙后山峰为“红香炉”山,庙前海港为红香炉港。随后简化为“香港”,渐渐成了全岛的名称。
    但一般认为最可靠的说法,则是这里过去曾是运香料、贩香料的港口,故而得名香港。在明朝时,香港及广东东莞、宝安、深圳一带盛产一种叫“莞香”的香料,此香料香味奇特,颇受人们的喜爱,故而远销江浙,饮誉全国。由于当时贩香料的商人们一般都是在港岛北岸的石排湾港将莞香船运往广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们将这个港口称为“香港”,意为贩香料、运香料之港,并将港口旁边的村庄称为“香港村”。1841年英国侵略军在港岛南部赤柱登陆后,由一名叫陈群的当地居民带路向北走,经过香港村时,英军询问该处地名,陈群用当地土话答称“香港”,英军即以陈群的地方口音Hong Kong记之,并用以称呼全岛。在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香港作为全岛的名称被正式确定下来。1856年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之后,香港又进而成为整个地区的称谓。
    尽管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的称呼,最后到了19世纪初,才成了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对于以上不同的说法,多数人赞同第四种,认为“香港”是因转运香料而得名,不过,三四百年前鼎盛的制香、运香业,除了给香港留下一个芬芳的美名之外,到今天已经没有其他什么痕迹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归前的香港是什么样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