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同学得了精神分裂,她妈妈儿子得了哮喘我都不想活了,她父母离异,父亲不管她,她准备去江苏上班?

随着物质文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从注重物质生活到注重精神需求。人本身就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体,心灵就是精神,身体就是物质。心和物本一体,缺一不可。

我们这一代,不愁吃,不愁穿。

而我们的上一代——我们的父母,大多为60后,70后,80后,90后。

人们只想着保命,能活就意味着最起码能吃饱穿暖。

所以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经常会对抑郁症孩子说的一句话便是"抑郁?吃饱了撑的没事做吧?我小时候家里穷的揭不开锅,也没像你这样啊!"

而现在,谁还担心挨饿受冻。

也就是说,随着社会进步,我们不需要担心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了。那么,我们就要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了。

不是说在以前人们没有追求过精神生活,只是说,在以前,精神追求的占比少一点。毕竟在想方设法解决一碗米饭七八个孩子分的问题。

我妈是60后。我外婆孕育的孩子,有的没钱医治病死了,有的家里太穷了饿死了。两三个婴孩早早夭折。我的外婆就剩下了四个孩子。

也不是没有富人。大多数普普通通的家庭,都会面临生存的难题,就像我妈妈小时候的家那样。

我的观点是,孩子抑郁症的根本原因,可能还是跟父母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有关

这可能跟父母的惯性思维有关。

父母的惯性思维是父母的父母给的。

我的外婆也说过她小的时候眼睁睁看着兄弟姐妹饿死。

是不是因为那个时候着重在解决生存问题,精神问题占比很小,所以导致了父母的惯性思维,并且把这个惯性思维带到了抚养孩子里。

我家,包括我接触的几个抑郁症网友,都是惊人的类似——父母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没有,从来不过问孩子的内心世界。

心理学的角度来看,"21世纪的世界是心理学的世界"。

大众对心理学的认知就非常有限。

"心理学"是一个新领域,新名词。

跟我们的父母讲心理学,就像对牛弹琴。

父母们即使接受了心理学是一门新学科新领域,但也许就是不觉得抑郁症是病。

在他们的眼里,心理疾病都是情绪问题。

在他们的眼里,精神疾病就是精神分裂症,就是发疯,就是发狂。

在他们眼里,带孩子去精神科就诊就是承认孩子的脑子有问题,孩子就是精神病。

一个好好的家庭出了个精神病,在父母的认知里,就是奇耻大辱。

不是经常发生那种精神病被家人虐待致死的新闻吗。

父母的眼里,只有精神分裂症是发疯发狂。其他的什么"抑郁症""躁郁症""各类人格障碍""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性别认同障碍",都是心理问题,都是心理脆弱,都是不坚强。

父母们的认知局限在只听说过精神分裂症很可怕。而且在以前的那个年代,比如,受了文革时期迫害的人,也的确有被折磨成精神分裂症的。

那个时候,哪个村子里出了个疯子,会有一群人围观,然后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知道么,村北头老王家的闺女,疯了,傻了"

父母或许从来没听说过"抑郁症""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躁郁症""性别认同障碍",这是什么啊,这不就是自己家小孩矫情做作吗,这不就是不坚强吗,这不就是努努力咬咬牙克服一下就完事了吗。

而抑郁症又不像感冒,感冒时头疼脑热什么的显而易见。

抑郁症情绪低落悲伤绝望又没有写在脸上。很多患者因为环境被迫伪装,直到全盘崩溃,开始和父母摊牌,父母却不以为意——

"我看你每天笑嘻嘻的,你哪里抑郁嘛"

"我小时候生活条件比你艰苦,我不都过来了"

"我怀你的时候无比艰难,不还是走过来了"

"明明就是不坚强,还拿病做借口"

"我们注重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啊,我们从小为了培养他的艺术情操,给他报了钢琴,还带他去学绘画和音乐,你这么全盘否定我们,怎么可能嘛,我们怎么可能忽视自己的孩子,你之前发的那个机能不全家庭创伤,那是什么嘛,说得好像我们虐待孩子一样,打一下骂一下就不得了了吗,不打不骂不上天?"

我举一个例子吧。我休学在家做过一个轮滑兼职,授课对象是幼儿园小孩。

虽然我小时候也被送去学了两三个兴趣班,但我是真的不能理解他们——他们很忙。

我和一个家长聊过。那个家长说,孩子很忙,几乎抽不出时间,可是孩子很喜欢轮滑,就给孩子报了。她的孩子上的课有钢琴,有绘画,有小主持人,有英语,有跆拳道。四五岁的孩子,从幼儿园下课就要赶着去上兴趣班。虽然那个家长强调是孩子喜欢。但我觉得,喜欢可以有针对性的去选择一两个,一下子全部报上,这么忙碌,孩子很快就会没有兴趣了,因为太累了。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四五岁的孩子对很多事物又非常好奇,喜欢很多很正常,可以去报班,至少也得给孩子休息的时间吧。

快下课的时候,一位家长走过来告诉我,他的孩子一会还有钢琴课,请的钢琴老师已经在家等了,就差孩子没去了,要提前接走。而那个男孩子听了之后,慢吞吞的整理东西,还跟妈妈说"我今天可以不学吗""不行"

我从小就被安排各类补习班。五岁的时候被家里人逼着去学儿童画和小主持人。六岁被家里人逼着去上少儿英语。被逼的结果是,我确实找到了学英语的乐趣,但画画和小主持人,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两门兴趣班,我只上了一个学期。在我的哭闹下,家里被迫给我停了。

进了小学,家里人给我语数外一起补。每放寒暑假,我都要去上阅读班作文班英语班和数学班。家里人还给我报了两个数学班。一个复习班一个预习班。十岁左右又让我在古筝和素描之间选择。我被迫选择了素描。

不过我的确对素描产生了兴趣。就像之前的少儿英语。

但是我真的不想过一个全是课的暑假。

有一个暑假,我一天都没有懒觉睡,都是早早起来上课。那个暑假,就是我小升初的暑假。

我真正得到休息,是因为抑郁症休学的两次。第一次因为我是高考之后选择的延迟报道,自然就没有课业负担了。后来返校两个月不到复发,都知道大学军训半个月,又加上假期,其实就等于我没有念过大一,我依然没有课业负担的休息。

是不是很悲惨啊,从来没有一个没有课的假期,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愿望时,我病了。

注重孩子均衡发展固然好,但是要有度。这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给孩子精神层面的关心。

废话这么多,到底为什么父母不觉得抑郁症是病,还是那句话———他们只觉得孩子在做作。

孩子已经走投无路自杀跳楼了,父母反而扔出来一句"死给老子看是吧,跳给我看是吧,来威胁我是吧"

孩子已经痛苦的自残了,父母反而扔出来一句"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凭什么折磨我,我做的还不够吗"

父母以为带着孩子看医生开了药就没事了,孩子就应该康复了。

父母觉得这跟头疼脑热一个道理,吃药迅速见效,没几天就好了。

父母觉得孩子故意做这些事情来向他们索取什么。

父母觉得孩子故意在跟自己做对。

父母把孩子抑郁症一事当做谈资,在饭桌上对每一个亲戚都要讲一遍。

父母把孩子抑郁症当做丑陋罪恶,当做神经病,告诉孩子不要外露。

父母破口大骂孩子自私,天天丧着一张脸,就像供祖宗一样,孩子一碰就炸毛。

就算父母最终接受了"抑郁症是病"的说法,他们也很难去理解孩子,因为他们不理解抑郁症的症状。

叫一个抑郁症患者"振作起来",就好比对着一个哮喘病人说"周围都是空气,你怎么吸不到呢"

个人观点,并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看着玩玩,不喜勿喷,谢谢配合
}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814个赞

有研究表明,高智商人群的大脑发育和常人略有不同,而精神病也是脑部结构异常所导致的,而高智商人群的脑部异常趋于和精神病的脑部异常区域是同一位置,也就是说高智商人群比常人更容易诱发精神病。举个例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比常人更容易抵抗疟疾,也就是说高智商者在拥有更发达大脑的同时也更容易受到精神病的威胁,特点基因有益也有害,这也是生物的特异性魅力之所在。高智商者在智力方向占有优势,必然在其他方面存在竞争劣势,而受精神病困扰就是科学史上的普遍印象。其实,这也是很简单的达尔文理论之一罢了,只是以前大家学得不够深入。顺便一提,脑部病变型抑郁症患者,也和智力过度发育有关,因此普遍早慧的年轻人更需要注意到保护自己,以免造成脑部病变,也可以更好的利用到自己的优势,以上。打字不易,请采纳。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高智商的人一般都情商低,智商高则看问题比较透彻,很轻易的透过表面看到问题的本质,所以考虑的问题就多,而情商低则对社会生活不大适应,这就容易出现精神障碍,现在社会上成功的人,大多是情商高的人,智商并不是重要因素,高智商的人一般都给低智商高情商的人打工,当然也有智商也高,情商也高的人,这种人想不成功都难!

低智商的精神病叫先天性愚型,就是那种算不出3+4=?的脑残儿。

高智商的精神病叫精神分裂妄想,说白了就是产生变态的可能性高,对一件事和常人看法不同,更容易看到本质,进而搞出各种异端花样。

比如黑人,精神分裂、金融诈骗和反社会人格的比例非常低,是因为黑人智商低所以难以产生各种出格的想象。但是黑人的冲动无脑暴力犯罪高,比如拦路抢劫和突发强奸,因为这些犯罪不需要智商。

我觉得这个它的依据主要在于智商比较高,他的思想活跃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他思考的层面可能难以让常人理解,所以他很难找不到可以理解他的人,以及跟他在同一频道的人,所以他可能会对这个世界产生怀疑,这样就可能会迫使他出现精神分裂等情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三双相情感障碍还能上学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