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药白色的方块图片与名称的中药?


中医药本身是好的,只不过现在的人一门心思都在赚快钱上,哪有耐心去挖掘和整理,还是坐炕头数钱来得爽。


“我开始用了3克吴茱萸,患者服用后没有效果,增加到9克还是没有效果,又加到50克还是没效果。”

这位老中医说,他从来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然后让患者把药拿来一看,结果是假的。假的怎么会有效,不吃出毛病来就不错了。”

这是一位老中医遭遇假药后的感叹。

很多老中医抱怨,同样的方子,几十年前,一般一次开三副,如果对证三副就起效,有的甚至一副药下去,病就好了,现在,大多一次开七副,即使对证效果也不甚明显。

原因就在于,过去的中草药大多都是野生的,大面积种植的速生药材效果是无法和野生药材相比的。

中草药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以及大面积速生种植,已经使中草药彻底失去了本真和“元气”。

过去的龙骨很便宜,如今价格飙升,主要是因为不可再生的资源越来越少。

所以,很多药店的龙骨都是假的。有的龙骨直接打成粉末,不要说患者,就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也无法鉴别真伪。

有的造假者用石灰和矿物粉制成骨头模型,煅烧成型后,打碎,充龙骨卖。

龙齿和龙骨一样,也是“龙”的一部分,假货有多少,安徽亳州药材市场的供货商心里最清楚。



在北京南三环刘家窑附近

一家药店连锁店出售的桃仁用的是杏仁。

杏仁是心状的,桃仁是扁平椭圆形的,

桃仁是活血化瘀的,常被用于女科疾病,作用是活血化瘀;而杏仁大家都知道是治疗咳嗽的,作用是止咳化痰润肠。

如果女患者要用桃仁治疗瘀血造成的月经不调、闭经,给人家用杏仁,作为药剂师如果不懂,那你这个药剂师就是用人单位失察和自身的失职;

如果明知道是杏仁因价格比桃仁便宜,而故意当桃仁使用,那良心真是坏透了,这对患者就是一种侮辱。



中药材市场究竟有多少假药、次药,

没有人详细调查统计过。

元胡像山药蛋,粒状的掺假少,容易鉴别。掺假的多是掺了大小差不多的砂石。

元胡片药材,掺假就多了,多为山药蛋切成两半后,加工后掺入,如果用于止痛,那不是误事吗?


沉香进价每公斤30-50元,医药公司卖400-500元,贵就贵吧,是真的倒也无所谓。而假的则用枯木喷上沉香油冒充。

这伎俩和酒店一滴香制造高汤是一个路途。


不少人都知道茯苓,说是能减肥,连超市都有不懂药的妇女在打粉出售,忽悠消费者。

可曾知道,你买的茯苓是造假者用米粉加工后切片而成的。

茯苓“孪生兄弟”茯神,又名“抱松根”,现在的茯神,中央的松根很少,外边的茯苓很大一块,好像你吃芝麻饼,一个烧饼上只有一粒芝麻,也称为芝麻饼。

有的松根还是新鲜的,一看就是人为造假。真货应当松根快腐烂了才对。

如果用这种“茯神”安神治失眠,


威灵仙是治疗腰腿痛的良药,

目前市面上八成都是根系发软的假货。


大家夏天都爱喝酸梅汤,酸梅汤里制造商放了几个乌梅,或者是怎样用添加剂勾兑的,不清楚。

不过,作为药材用的乌梅,纯真的货很少。

对造假者来说,弄成“乌”色简直太简单了。你配药的乌梅很有可能是野桃醋泡后晒干的冒充品。

“乌梅丸”是张仲景的一张很厉害的方子,运用了千年,疗效可是刚刚的。

如果老中医信心满满给你开了乌梅丸加味,没有效果,那你就不要埋怨老中医,去骂造假者好了。


目前市面上90%的枳实都是青皮,这样枳实白术散的疗效,就大打折扣了。

笔者用小承气汤之后,居然肠道没有反应,后来一看大黄是土地黄,枳实大概就是青皮吧,不然怎么会没效果呢?

掺假者用苏子代替菟丝子。造假者将未成熟的野生葡萄(产量很大),晒干后染色充北五味子。

如果老中医给你开了生脉饮,

用的五味子是葡萄籽,那就糟了。


像黑炭一样的熟地,是一种常用滋补药,著名的六味地黄丸里就有熟地。你将熟地放在口中嚼嚼,试试掺了多少泥砂。

还有一种“造假”手段,药是真的,其实“内脏”早已被挖空,比如肉桂,也就是制作五香调料用的桂皮,外表没什么两样,而油已经被制药厂提取了。

黄连素是治疗拉肚子的药,主要成分是从川黄连中提取的,提取后的黄连,用手一扭就成了渣子。

这种被“破身”的药因为价格便宜,药店很乐意进货,因为照样可以当好药卖。有药商把厂家三七提取三七皂甙后的“药渣”晒干,就成了冒牌三七,这种三七质地较碎,断面呈白色,含量很低,效果很差。

常用药川芎是用制药厂已提取过有效成分的川芎片冒充。

炮山甲(又称甲珠)一克要十几块钱,但是掺盐或加重粉(硫酸镁)的很多。实验证明,将200克甲珠水泡洗后晒干,只剩下110克,也就是说掺了45%的盐和加重粉。你还敢给哺乳期妇女通乳吗?

白附片,掺假者用红薯或土豆加工成形状相似的片形,晒干熏漂而成。通草掺假者多用明矾、加重粉,质地干硬,味道有的涩、有的无味,有的掺假者将通草切成小段或碎段,掺在正品中卖。

近几年,阿胶价格暴增,不少女人用来补血。到底有多少人吃的是真阿胶呢?

阿胶放沸水中溶解,溶液呈棕红色,较澄明,下层无沉淀,清而不浊。

伪品猪皮、狗皮、马皮溶解后胶水溶液呈棕褐色,下沉大片胶丝结片及黑渣。

你吃的阿胶是这样的呢?

除非毛驴像猪那样多,否则想吃到真阿胶,只能凭运气和感觉。

再说了驴皮做的真阿胶供应特殊人物都不够,还轮到你了吗?

胎盘是用玉米面加鸡肠子做的,没想到吧。

不要说九节菖蒲,就是普通石菖蒲,市面上也少得很,大部分都是水菖蒲代替,本来是醒神开窍的,用了水菖蒲不就变得更是沉睡不醒了吗?

西洋参有的是药商已经浸泡萃取之后再烘烤晒干的,用包装豪华一下,你能辨别出来吗?

眼镜利润高,这比贩毒还赚钱。

药材造假的道道不是一般的“道”,黑得很。

药材市场上有多少假药,药检人员也不知道。这里只能选择几种常用药普及一下知识,而更多的恐怕学中药的博士也未必不走眼。

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药店,有这样一副对联: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大概意思是,为了保证药材的特别疗效,炮制过程虽然繁琐也不敢投机取巧,随意而为,药材虽然贵重也不敢缺斤短两,以次充好。

有些中药材要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发挥其特殊的疗效。

一般炮制方法分炒、土炒、麸炒、醋炒、酒炒、蜜炙、钒制、姜制、蒸、锻、煨等,古代老草医使用的草药就是用这些方法炮制出来的。

想当年的同仁堂、胡庆余堂、达仁堂等百年老字号药店的老药工想必就是像对联所描述的那样一丝不苟。正是因为老药工炮制工艺的娴熟与精湛,才使老字号药店成为老字号。

现在的药店,炮制的中药越来越少,这与懂得中药炮制工艺的老药工极为罕见,以及炮制工艺的失传有很大的关系。

即使所谓的炮制也是删繁就简,随意随便。炮制工艺中有九蒸九晒一项,比如黄精、熟地经过这样炮制之后,其效果才是最好的。

有位老中医说,你能找到一家店是把熟地做了九次蒸九次晒的吗?

所谓标榜的“九蒸九晒”只不过是哄人而已。

也是,小作坊都能用添加剂捣鼓出以假乱真的名酒来,“九蒸九晒”算个啥?

如此复杂费力的炮制方法,在急功近利只顾赚钱的当下,不过是个神话。想想看,连珍珠母、生石膏、生牡蛎、代赭石等都懒得给顾客打碎,还指望他们“不敢省人工”、“不敢减物力”吗?

“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

樟树的药灵,灵就灵在加工炮制技艺上。

如今,偷工减料,不按规程炮制的中药店不知凡几。

有的不是炮制太过就是物力不及。该挑拣、除杂的不除杂,该去心、皮、核的不去心、皮、核,该切片的不切片。

半夏为了制约其所谓棘喉的“毒性”,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另取甘草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

不知经过这样蹂躏的半夏

白术用土炒或麸炒都可以,但白术因含水量高,炒后焦黄色,断面焦黄。一般一公斤只能炒到0.7公斤左右。药商为了防止炒后减重量,炒得很浅,用焦糖染色,表面焦黄色,断面白色。

制首乌切成小方块的,多为红薯切成丁后加工而成。圆片型的,用大黄加黑豆煮后晒干而成。全蝎价格很贵,炮制用了50%的盐和泥。

更为可恶的“炮制”是那些不法药材经营商,与其说是炮制,倒不说是坑人。姜半夏本来用生姜炮制,有的将半夏放在黄柏水煮成黄色。

据报道,粉萆薢这个品种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中药饮片厂的是正品。敢认真查吗?


造假和炮制是一对帮凶,一丘之貉,

这对杀手坑了患者,糟蹋了中医,黑了中国中医学。

1、黄芪:奸商把黄芪萃取之后,再烘烤晒干售卖。最有效的成分已经丧失了。

大多数黄芪假是不假,但是劣!这点小药童深有体会。

曾到一个药店抓了好多次药,和店员熟悉了,他说:“每次看你们来抓黄芪,我都觉得好对不你们。”然后告诉了小药童怎么分辨黄芪真假,让我去别的地买黄芪

换了家药店,先看了黄芪,质量可以,就去门口交钱,回到药柜黄芪正准备被打包,我一瞅竟然不是我刚看到的好黄芪,像是被嚼过的甘蔗一样,无光泽无水分。

我怒了,质问店员,可她的声音比我还大。我这种一吵架就结巴的人,当然吵不赢嗓门大的,郁闷地退钱走人

抱歉,稍微有点跑题,大家继续看剩下80味药是怎么造假的▼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未找到原作者名,感谢这位勇于揭露造假手段的无名英雄


2、制首乌:切成小方块的,多为红薯切成丁后,加工而成

鉴别:口嚼时有焦糖味,此为红薯干。圆片型的,掺假者用大黄加黑豆煮后晒干而成。

3、白附片:掺假者用红薯或土豆加工成形状相似的片形,晒干熏漂而成。

鉴别:一看,假的药材周边有明显的刀切及加工的痕迹。二尝,假的白附片无麻口味。

4、羌活:掺假者用东北产的马尾独活,切片加工而成。

鉴别:有菊花心,油性足为真品。防假最佳办法:进原药材(没有切片的羌活),用时随手用剪刀剪一下就可以了。

5、当归:切片的当归,容易掺独活片。

凡片形大,色白,味甘者多为独活。

防假绝招:进未切片的当归,使用时分头、身、尾,效果好。

6、延胡索:延胡索整个的掺假少,掺的多是大小差不多的砂石。

延胡索片药材,掺假很多,多为山药种子切成两半后,加工后掺入,最害人了。

防假办法:只进延胡索个子,大小均一,无砂石即可,用时用打粉机打成粗粉。

7、海金沙:掺假者将建房用的红砖打成细粉掺入,很痛心啊,患者本来要治疗结石,结果服用的是细砂粉。

鉴别:将药材倒入有水的杯子中,搅拌,海金沙漂在水上,细砂石沉在水下。

8、白芨:切片白芨大多掺假,质地疏松的,为发芽长苗后剩下的母体,药力达不到。

鉴别:口嚼后有无粘牙感。真的非常粘牙,假的不粘。进货最好进整块的白芨,不容易造假,价格偏贵。但物有所值。

9、半夏:黄柏煎水煮元胡,最后用矾制,造假半夏。

10、沉香:假的太多,多少用枯木喷上沉香油加工而成。

11、茯苓:造假者用米粉加工后切片而成。

鉴别:用开水煮,很快呈糊汤者为假货。真茯苓很难煎透。

12、菟丝子:掺假者用苏子代替菟丝子。

鉴别:用放大镜观察,每粒菟丝子上均有肚脐状的凹陷,假的没有。用水煮,可以观察到菟丝子吐丝发粘。

13、五味子:造假者将未成熟的野生葡萄(产量很大),晒干后染色而成,充北五味子。

14、威灵仙:目前市面上8成都是假货,真的铁骨铮铮,假的根系发软。

鉴别:找到真的根头部,仔细观察,再看混杂的细段,就知道假的含有多少了。

15、柴胡:掺假手段太多,有的掺柴胡的茎(含量较低),有的掺泥土(柴胡有水洗时可以洗出大量泥沙),有的掺向日葵的根(切成细段掺入)。

16、龙骨:市面上出售的龙骨基本都是假的,真的很少。

造假者用石灰加矿物粉制成骨头模型,煅烧成型后,打碎,充龙骨卖。坑医生不浅。

建议:要想看好病人的疾病,要想成名医,就花钱进真货,进生龙骨(化石)。

17、龙齿:假货有多少,安徽亳州人最清楚了,基本都是假的。

18、桃仁:细心观察,你用的有一半是假的,有的全是假的。掺假者用杏仁当桃仁。

两者的鉴别要点:杏仁一头大一头小,形如心,桃仁两头相差不大(向对于桃仁而言),我简称“二愣子”。

19、川牛膝:大多用牛蒡根掺入。

20、鹿角霜:有的用假龙骨敲碎后,当鹿角霜出售。

21、猪苓:从重量上造假坑钱,猪苓泡明矾水增重20%。

鉴别方法:用手掰,增重的猪苓脆,易折断。

22、龙胆草:掺假者用牛膝须切成段加入。

看到这里,你可以尝尝你的四大苦药之一龙胆草,你会发现,它居然是甜的!!!

23、砂仁:好的砂仁为阳春砂,掺假者将其他劣质的砂仁掺入。

鉴别:阳春砂呈圆球形,长条形的含量很低,达不到效果。

还有的有的用益智仁来掺假,整粒的一般没有,多半是在碎的里面加。

24、乌梅:纯真货很少。

掺假者用野生的桃,通过醋泡后晒干掺入。看到这想想你开的“乌梅丸”为啥效果不好了吧!!

25、全虫:掺盐,一公斤全虫,掺了400克-500克盐。

26、穿山甲:俗称甲珠,掺盐或加重粉。

本人做过实验,将200克甲珠水泡洗后晒干,只剩下110克了,也就是说掺了45%的盐和加重粉。看你敢不敢给哺乳期妇女吃!!

27、皂角刺:俗称天丁,市场上很多用野蔷薇的茎切成段(上面有短刺,黄亮色),长疮的患者你开100克也没用!!!

28、吴茱萸:假的为一种形相似的植物种子外壳,具体是啥我也不清楚,只知道嚼在口中没有味道。

曾在某家三甲医院,老中医开吴茱萸汤,吴茱萸从15克用到50克,患者病情依旧!!老爷子还以为自己辨证错误了!!

29、海马:海马肚子里究竟装了多少东西,只有造假的知道了。

30、黄芩:将野外的树根(细的)切成段,染色后充野生黄芩。

鉴别:真黄芩用水揉搓后,其色不退,假的揉搓时水变成淡黄色,最后药材发白,成树棍。

31、熟地:看到这,你只需要将你的熟地放在口中嚼嚼,你就知道它含有多少泥砂了。

32、地龙:放到地上用木板敲敲,然后再称,你就知道它含有多少蚯蚓泥!!!

33、酸枣仁:买的时候不要图便宜,若售价太便宜,可能一公斤掺有40%以上的枣仁壳,并染色。每次开20克枣仁,最多能取得12克以下的效果。

34、秦皮:置盛水透明形玻璃杯中,水在日光下可现碧蓝色荧光,伪品是其他树皮,水浸液无荧光。

35、蒲公英:别看进价只有几块钱,但八成都是假的!!造假者将油麦菜切成段,混入正品种出售。凡切成段的均掺有假的!!

防假措施:只购买未切碎的蒲公英。

36、羚羊角:造假者用塑料铸成正品样式,外观与正品无异。

鉴别:火烧后冒黑烟,释放较浓的塑料味!!

38、鹿茸:造假者将正品鹿茸拔掉表面的皮革层,然后将经染料染色过的砂石及木头粉配上粘合剂,塞入鹿茸皮套中,阴干后充当血鹿茸出售。

鉴别:看看正品的血鹿茸片,再看看他们的假鹿茸,很容鉴别。

39、虫草:僵蚕加上地瓜秧苗,就成了虫草。还有用土豆泥压模而成等等,太多了!!

40、紫河车:八成都加有加重粉(硫酸镁)。

41、赤芍:能买到京赤芍不容易,大多用白芍染色后充当赤芍。也有的将生地榆掺入赤芍中出售!

42、大茴:造假方法有2种:1、水煮后晾干再卖;鉴别:煮过的味淡色轻。2、加上加重粉;鉴别:假品对光可见上面有发光如金粉样物质。

43、射干:将姜黄切成小薄片掺入。

44、三七:血塞通厂家提取三七皂甙后的药渣,经过药商晒干,就成了冒牌三七了,质地较碎,断面呈白色,含量达不到,效果自然差很远了。

45、炒白术:市场上以染色居多,真正麸炒出来的少之又少真正炒出来得,断面黄棕色,而染色的断面不显黄色。

防假措施:最好买生白术来自己炒。

46、白术:用土炒或麸炒都可以,但白术因含水量高,炒后焦黄色,断面焦黄。一般一公斤只能炒到0.7公斤左右。

药商为了防止炒后减重量,炒得很浅,用焦糖染色,表面焦黄色,断面白色,疗效很差!!

47、白鲜皮:浸硫酸镁增重。

48、红花:造假者用木头制成木纤维后染成红色,掺入红花中出售。

鉴别:用手抓药材,质地扎手,有很多碎末者,为掺假!

有的造假者将红花,用红糖水浸泡后晒干出售。

鉴别:此类红花容易吸潮,抓药时有粘手的感觉。

49、蝉蜕:造假者将泥浆水泡蝉蜕后晒干,让蝉蜕脚和壳里面沾上泥头,增加重量。

50、阿胶:阿胶用正宗驴皮,一分价钱一分货,真正的好阿胶很难买到。200元/公斤以下的基本就是劣品或者猪皮做的胶了,所以你只花费150元/公斤买阿胶,就不要抱怨人家经销商心眼坏了。

51、炙山甲:里加食盐我是领教过的。

500g的生山甲炙出来大约只剩425g的样子,而山甲炙热发泡放入浓盐水,捞出晾干就有500—550g的重量,保不准里面还有炙猪甲、炙牛甲。

防假措施:山甲要买生的回去自己炮制。

52、相思树籽冒充假枣仁:鉴别方法: 相思树籽质地重,表面光滑,中间饱满;枣仁质地轻,中空,表面皱褶。

53、龙眼肉:龙眼肉红糖水泡后晒干,增加重量。价格在20元左右的都是此货。正品价格在40元左右。

54、西洋参:凡西洋参片,多掺有切片的白条参。

西洋参分进口洋参和国产种洋参,两者价格差别太大(进口的好西洋参1000左右,国产种洋参150左右),往往出售的所谓进口西洋参,大多是国产的。

55、青黛:正品不好弄,现在掺假者将滑石粉掺入出售,凡颜色青中泛白,手感滑腻者即掺有滑石粉。

防假措施:青黛进货时一定要闻一闻,看有无霉味,正品略带腥味。青黛容易吸潮,吸潮后很容易生霉。

56、大黄:掺假者用土大黄掺入。肉眼不好鉴别,伪品中央偏白;在紫外灯下很好鉴别。

57、山豆根:目前市面上很少有真货了,伪品含量很低。劝大伙开处方时就别想到这味药(真言相劝),假的很!!

58、茯神:又名“抱松根”,而现在的茯神,中央的松根很少,外边的茯苓很大一块,就好像你吃芝麻饼,一个烧饼上只有一粒芝麻,也称为芝麻饼。

有的很明显,松根还是新鲜的,一看就是人为制造的。应当松根快腐烂了才对。

59、半夏:我用半夏一般是姜半夏,不要片,因为片容易中掺南星,半夏个子的肚脐眼在中间。

60、茜草:造假者用草根、细树根切成段,染色后,充当茜草出售。

鉴别:用手掰断后断面正品为红色,假的不是红色。具体什么颜色就看掺的是啥东西了!!

61、青黛:凡正品青黛倒进水中起初浮的,如果一下就沉下那就是伪品。

62、胖大海:投入热水中膨大呈海绵状,可达原体积的8倍。伪品圆粒苹婆的种子入水膨胀较慢,仅达原体积的2倍。

63、苏木:碎片入热水中,水染成红色。伪品系木材经染色而成,浸入热水中水呈浅黄色、黄色、橙黄色。

64、仙茅:造假者用细白芍根,闷黑后,加工而成。看你补肾有效不?!

65、松贝:用平贝冒充松贝。

66、天冬:多用白糖水或者冰糖水搅拌,为了增加重量。只要你的天冬是粘的不是干的,你尝一下,一定很甜。

67、枳实: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枳实,九成都是青皮,大家进货时的好好辨析这两种药!

68、胎盘:是用玉米面加鸡肠子做的(造假的人是怎么想出这个招的?那么聪明干吗不做些正经事呢?


69、石菖蒲:市面上少,大部分都水菖蒲代替。本来是用来醒神开窍的,因毒性作用,不就变得更是沉睡不醒了?

70、金银花:以空麦穗稍微加工掺入真品中。

71、熟地:假的用薯加焦糖制作。

72、西洋参:是药商已经浸泡萃取之后,再烘烤晒干的。最有效的成分已经丧失了。

73、西红花:投入水中水被染成黄色,不显红色,无沉淀,柱头膨胀呈喇叭状,无油状漂浮物。

若水浸柱头呈条状或丝状系伪品金针菜制造;若掺杂细沙、淀粉、植物油等则出现沉淀、油状漂浮物。

74、牛黄:真牛黄投入清水中,可吸水变潮湿但不变形,不溶解,不脱色,不浑浊。加少许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黄,俗称“挂甲”。

伪品多用黄连、大黄、姜黄、鸡蛋黄等粉末或马铃薯加植物色素伪造,入水则迅速溶解、破碎、染水、浑浊。

75、蟾酥:正品表面或断面沾水迅速泛出乳白色液状物并隆起。掺伪者沾水也泛出乳白色液状物,但液状物泛出慢而且不隆起。

76、蛤蟆油:用温水浸泡呈絮状,体积可膨胀10~15倍。伪品中华大蟾酥输卵管水浸后呈螺旋形鸡肠状,体积仅膨大3~5倍。

77、熊胆:取正品少许投入清水杯中,即见熊胆旋转并呈黄线下沉,而不扩散,静置24小时全部溶解出来的黄色色素,仅布于杯底。

伪品猪、牛、羊胆虽然也呈不同程度的黄线下沉,但24小时后水全部染成黄色或有不溶絮状物。

78、金钱白花蛇:用水浸软后观察,蛇头蛇尾齐全,连为一体。伪品系用大蛇剥条而成,蛇头可拔出,蛇尾短粗。

79、阿胶:取阿胶放沸水中溶解,溶液呈棕红色,较澄明,下层无沉淀,清而不浊。

伪品杂皮胶水溶液呈棕褐色,下沉大片胶丝结片及黑渣。代用品新阿胶水溶液呈棕褐色,下层有黑渣及絮状物常常有沉淀,浑浊不透明,表面有脂肪油。

80、人参:有些造假者用桔梗根冒充人参。

桔梗根呈圆柱形或长纺锤形,顶端有根茎,皱缩扭曲。上部有横纹,通体有明显的纵沟,并有类白色或淡棕色皮孔样根痕。

质坚而脆,易折断,断面为黄白色或紫棕色,有明显的形成层环,气微臭,味微苦而后甜。

81、通草:掺假者多,能买纯的很罕见。掺假多用明矾、加重粉(硫酸镁),掺假的通草质地发硬,味道有的涩、有的无味,掺假的将通草切成小段或碎段,掺在正品中卖。

}

养生之家导读:中国药酒配方大全简要介绍药酒的源流与发展、制作与使用方法与贮存要求等。那么治疗呃逆(膈肌痉挛)喝什么药酒好?中药酒药材配方大全有哪些?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配方】川厚朴(姜炒)、陈皮、白蔻仁(炒)、橘饼各30g,荸荠(捣碎)、白糖、冰糖各120g,蜂蜜60g,白酒3000ml。

【制法】将前4味和荸荠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或白酒、烧酒各半),密封、浸泡10余日后,过滤去渣,再加入白糖、冰糖和蜂蜜,待溶化后,再过滤,澄清备用。

【主治】呃逆、饮食不下、食后呕吐、胸膈哽噎不舒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30~50ml,每日早、中、晚各服1次。

【附记】引自《奇方类编》。本药酒滋脾养胃,温而不燥,顺气降逆,补而不腻,使清气上升,胃气和降,则呃逆、噎膈等症可止,功力非凡,颇具效验。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配方】红曲、砂仁各30g,当归、广皮、青皮各15g,丁香、麦芽、白蔻仁、山栀、厚朴、枳壳各6g,藿香9g,木香3g,白酒1500ml,冰糖1000g。

【制法】将前13味捣碎,人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用文火隔水蒸2小时后,过滤去渣,加入冰糖,溶解即成。取出放凉,贮存备用。

【功用】理气健脾,化滞除胀。

【主治】肝郁气滞、脾胃失和所致的呃逆、嗳气、胸腹胀闷不适、食欲缺乏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10~20ml,每日早、晚各服1次。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一方砂仁改用10g,白酒4000ml。笔者应用,白酒减少1/3用量,余同上。可增加药酒浓度,提高药效。验之临床,疗效较原方为优。阴虚津亏者及孕妇忌服。

【配方】生姜50g,葡萄酒500ml。

【制法】先将生姜洗净、晾干,捣烂如泥,置容器中,加入葡萄酒,密封,浸泡3日,滤出姜渣即成。

【功用】健胃祛湿,散寒止痛。

【主治】嗳气呃逆、寒性腹痛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50ml,日服2次。

【附记】引自《民间百病良方》。验之临床,每收良效,一般轻者1或2次,重者4~6次即愈。热性呃逆忌服。

【配方】薄荷叶50g,薄荷油50ml,90%乙醇适量。

【制法】先将薄荷叶置容器中,加入乙醇,密封,浸泡1~3日,过滤去渣,冲入薄荷油混匀,加乙醇至1000ml,即得。

【主治】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腹胀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空腹服0.5~1ml。用时加冷开水稀释后服用,每日1次。

【附记】引自《中药制剂汇编》。薄荷油是指薄荷挥发油,是用薄荷全草蒸馏,收取薄荷脑后所得的母液,商业名称薄荷素油。

【配方】紫苏子50g,姜半夏30g,丁香10g,白酒500ml。或加生姜10g,红糖50g。

【制法】将前3味切薄片或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日后,过滤去渣备用。

【功用】降逆止呃,或佐温中散寒。

【主治】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腹胀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15~20ml,日服2次。

【附记】笔者经验方。热呃忌服。

【配方】鲜玫瑰花3500g,白酒15L,冰糖2000g。

【制法】先将鲜玫瑰花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和冰糖,密封,浸泡1个月以上,过滤去渣,用瓷坛或玻璃瓶贮存密封即成。

【功用】疏肝理气,止痛和胃。

【主治】肝胃不和所致胃脘胀痛或刺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食欲缺乏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15~20ml,日服2次。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笔者家传秘方与本方同,仅剂量有异。验之临床,凡肝气犯胃所致胃脘痛(俗称胃气痛),疗效颇佳。又用治乳癖、月经不调或损伤瘀痛等,效果亦佳。

【配方】干姜、甘草、大黄各30g,人参、制附子各20g,黄酒500ml。

【制法】将前5味切薄片或捣碎,置容器中,加入黄酒,密封,浸泡5日后,过滤去渣即成。或将容器隔水煮沸,浸泡1~2日即可。

【功用】温中散寒,止痛通便。

【主治】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大便秘结或久痢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温服10~20ml,每日早、晚各服1次。

【附记】引自《杂病广要》。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配方】延胡索、白芷各5kg,山豆根10kg,70%乙醇适量。

【制法】将前3味研成粗粉,用渗滤法,以乙醇为溶剂,制成酊剂共50kg,分装即成。

【主治】胃脘痛、腹痛、头痛、月经痛、腰腿痛。

【用法】口服:每次服5ml,用温开水冲服,日服3次,或痛时服用。

【附记】引自《中药制剂汇编》。验之临床,止痛效佳。

【配方】青核桃600g,青木香30g,白酒1500ml。

【制法】将前2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20日,待酒变成黑褐色时开封,过滤去渣即成。

【主治】急、慢性胃痛。

【用法】口服:每次服10ml,痛时服用。

【附记】引自《药酒汇编》。用本药酒治疗胃脘痛或遇情志不舒、两胁胀痛等症,颇有良效。

【配方】佛手30g,白酒1000ml。

【制法】将佛手洗净,用清水泡软后切成1cm正方形小方块,晾干,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隔5日摇动1次,10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疏肝理气,消食化痰。

【主治】肝气郁结、脾胃气滞所致之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恶心呕吐,咳嗽痰多,食欲缺乏,大便不畅,常忧不乐。常因情志不舒而作痛,嗳气或矢气后疼痛稍减,苔多薄白,脉弦。

【用法】口服:每次服15~20ml,日服2次。不善饮酒的人可酌服3~5ml。

【附记】引自《大众药膳》。《中国药膳学》本方用佛手300g,余同上。制成药酒,功力尤大。佛手有降低酒的刺激作用。

【配方】川椒(炒)30g,黄酒500ml。

【制法】将川椒置容器中,加入黄酒,密封,浸泡2~3日,即可取用。

【功用】温胃散寒,止痛。

【用法】口服:每次服10ml,日服2次。

【附记】引自《药酒汇编》。《邵真人经验方》中的川椒酒(即本方),方中用无灰酒,余同上。主治虚冷短气。《本草纲目》中的治冷虫心痛酒方,即本方。

【配方】仙灵脾100g,陈皮15g,豆豉、黑豆皮、肉桂各30g,连皮大腹槟榔3枚,生姜3片,葱白3根,黄酒1000ml。

【制法】将前8味切薄片或捣碎,入布袋,悬置容器中,加入黄酒,密封,置热炭火处煨24小时后,取出候冷,过滤去渣备用。

【功用】温补肾阳,健脾利湿。

【主治】脾肾两虚、脘腹冷痛、食欲缺乏、腰酸腿软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温服10~20ml,日服2次。

【附记】引自《普济方》。验之临床,效果甚佳。阴虚内热证者忌服。

【配方】地榆、青木香各64g,白酒1000ml。

【制法】将前2味切薄片,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30日后,过滤去渣,备用。

【功用】行气,消胀,缓痛。

【主治】慢性胃炎(胃脘痛)。

【用法】口服:每次服10ml,日服2次。

【附记】引自《药酒汇编》。临床验证多效。

【配方】龙胆草30g,黄酒120ml。

【制法】将龙胆草入黄酒同煮至60ml,去渣即成。

【功用】消炎,通经利胆。

【主治】突发性上腹部疼痛不止等症。

【用法】口服:1次服完。

【附记】引自《民间百病良方》。

【配方】延胡索、防己各200g,乌头20g,曼陀罗10g,60%乙醇适量。

【制法】以上药物质量应符合《中国药典》规定。先将前4味除去灰杂,研成粗末或捣碎,置渗滤器内,加60%乙醇浸过药面,浸渍2~3日后,缓缓渗滤,收集渗滤液,取出残渣,压榨,再把渗滤液和压榨液合并,过滤除去浑浊杂物,加适量蒸馏水至1000ml(含醇量为50%)混匀即得。

【主治】胃脘痛、月经痛等。

【用法】口服:每次服5~10ml,日服3次。

【附记】引自《中药制剂汇编》。验之临床,效佳。

【配方】肉苁蓉30g,肉豆蔻、山茱萸各15g,朱砂5g,白酒600ml。

【制法】先将朱砂研细末,前3味捣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日,每日振摇1次,至时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温补脾肺,养血安神。

【主治】脘腹疼痛、腰酸遗精、食欲缺乏、便溏泄泻等。

【用法】口服:每次服7~15ml,日服3次。

【附记】引自《药酒汇编》。验之临床,每收良效。

【配方】佛手片、青皮、陈皮各10g,木香、高良姜各5g,砂仁、肉桂各3g,丁香lg,白酒、黄酒各500ml。

【制法】将上述药物粉碎成粗末,装入纱布袋内,扎口,再将白酒、黄酒混合后浸泡药袋。48小时后将药酒连容器置锅中,隔水小火煮,待水沸后半小时,把容器移至阴凉处。7日后取出药袋,压榨取液。将榨取液与药酒合并,静置,过滤,即得。

【功用】宽胸解郁,行气开胃,温中止痛。

【主治】肝胃不和、胃脘气滞作胀,不思饮食或胃寒胀痛不适。

【用法】口服:每次服10~20ml,日服2次。

【附记】引自《临床验方集》。若兼有食滞不化,可加谷芽、麦芽、莱菔子各15g。验之临床,效果甚佳。

【制法】将上述药材轧碎,放入净瓶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0天后(每天摇动1次)即可饮用。

【功用】补气养血,暖胃散寒。

【主治】气血两亏、神疲乏力、胃寒作痛、食欲缺乏。

【用法】口服:每次服10~15ml,每日服2或3次,温服。

【附记】引自《新编中成药》。孕妇忌服。密闭,放阴凉处。

【配方】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10g,木香10g,砂仁5g,黄酒1000ml。

【制法】将上药共研为粗末,纱布袋装、扎口。先用黄酒浸泡3小时。再以文火煮沸30分钟,冷却后置容器中,封口,7日后取出药袋,压榨取液,将榨取液与药酒混匀、静置、过滤即成,备用。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行滞。

【主治】脾胃气虚,湿阻气滞所致食少,脘腹胀满,腹痛、便溏不实等。

【用法】温饮。每次饮20~30ml,每日1~2次。

【附记】引自《医方集解》。本方原为香砂六君子汤,现改为酒剂应用,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配方】白术24g,制香附15g,砂仁15g,茯苓15g,厚朴15g,枳壳15g,藿香15g,法半夏15g,陈皮10g,白豆蔻10g,木香10g,大枣10枚,生姜10g,白酒1000ml。

【制法】先将砂仁、白豆蔻、法半夏粉碎成粗粉,与其他药一起装纱布袋,扎口,置容器中,加人白酒,封口,浸泡2周后过滤去渣、药酒装瓶,密封备用。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湿阻气滞、胃脘胀痛。

【用法】口服。每次饮20ml,每日2次。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验方,本方即中成药香砂养胃丸配方,原方为丸剂,现改为酒剂应用。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白色的方块图片与名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