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和帕金森症状区别病导致走路不稳是不是小脑出现萎缩了?

  “真不敢相信会患上这种‘老年病’!”今年刚满40岁的顾女士(化名)感慨道。一年前,当她因步态不稳、言语不清等就医,核磁共振影像提示其小脑萎缩,被诊断为小脑性共济失调时,她和家人都有些“发懵”。

  步态不稳——小脑萎缩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小脑是人体运动的重要调节中枢,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躯体平衡,调整肌张力使随意运动保持协调。小脑萎缩是脑部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发现的一种影像学表现,其共同特征是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小脑的容积减小,脑沟增深增宽,说明小脑发生了退行性病变。

  侯增欣介绍,小脑萎缩患者的主要表现是共济失调,步态不稳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表现为醉酒样或剪刀步态;当疾病进展至晚期,患者或失去自主行走能力,需借助轮椅或长期卧床,以至无法实现生活自理。

  此外,患者还可表现出头晕、健忘、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手足震颤、吞咽呛咳等脑神经功能障碍。小脑萎缩患者往往还有构音障碍,言语不清。少数患者可发生眼球震颤,出现眼球左右摆动表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小脑萎缩离中青年并不“遥远”

  小脑萎缩既可见于一些遗传性疾病,也可由脑血管疾病、感染中毒、肿瘤等诱发,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脑血管长期慢性缺血是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侯增欣主任认为,人体器官自然老化而形成的小脑萎缩好发于老年人群,但诸如先天性后颅窝发育畸形(以遗传因素居多)等造成的小脑萎缩,可在各年龄段起病。此类患者经检查往往能发现小脑及脑血管发育不良,进而使脑部供血不足。这种慢性供血不足长期存在,使小脑得不到足够的给养,久而久之就会萎缩并出现功能障碍。

  侯主任表示,结合相关研究来看,于中青年期发病的小脑萎缩,临床主要以进行性加重的小脑性共济失调、腱反射亢进或消失、周围神经损伤等为特征,且有发病年龄越小,进展越快,症状越重的趋势。

  发病短短一年 中年女子“坐上轮椅”

  久坐起身时眼前发黑,严重时感到眩晕甚至无法站稳——今年40岁的顾女士长期有低血压表现。一般认为,在卧位或坐位改变为直立体位时,血压下降20/10mmHg为体位性低血压,这也是最常见的低血压表现形式,可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

  正是对低血压有所忌惮,顾女士平日里比较注意调整饮食、规律作息,尽量避免久坐久站。不过,从一年前开始,顾女士发现,起身时不仅感觉头晕,站立平衡感越来越差,还出现行走不稳呈“醉酒样”步态的新状况。

  起初,她以为是低血压越来越严重了,便前往当地医院就医。行核磁共振影像检查后,提示患者小脑萎缩,据此诊断顾女士为小脑性共济失调。这个结果,让她和家人大吃一惊。其后,患者接受了内科药物、针灸等对症治疗,但效果不明显。

  发病一年间,其共济失调症状迅速加重,逐渐失去了自主行走能力,不得不坐上轮椅,还陆续出现言语不清、书写困难等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严重影响生活。

  手术后共济失调症状改善

  在详细了解病史后,侯主任对患者开展了严谨而有针对性的检查。患者查体示腱反射亢进,四肢、语言功能协调障碍明显;核磁共振影像提示患者桥小脑橄榄体萎缩,符合小脑性共济失调诊断。

  经过近一个月的术后观察和恢复,患者的言语功能恢复良好,走路不稳、姿势平衡性差等病症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侯增欣主任提醒,小脑萎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肢体、语言等方面共济失调表现会进一步加重。因此一旦出现无诱因行走不稳、言语不清等小脑萎缩可疑症状时,应及早就医检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脑萎缩和帕金森症状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