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西医内科一般是看什么病的研究进展指的是什么?

作者单位: 1.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上海201203) ; 2.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201203)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学科交叉互融应运而生,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渐渗入到医学领域,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已被引入到中医辨证论治研究中。然而,从现代化诊断技术角度来看,当前中医的病证诊断标准、病证动态演变规律及疗效评价,都缺乏精准客观的诊断量值,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诊疗技术上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面向现代疾病分类体系,现代科学手段与传统中医技术相结合,推进中医的变革与发展,是中医诊疗技术化的大势所趋。多途径利用中医现代诊疗技术、诊疗设备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展中医四诊信息的基础性、规范性研究,大大推进了中医智能化诊断的进程。在中医特色诊断技术数据化基础上,广泛纳入现代医学微观指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方法,探讨病证诊断与分类新方法,更好地建立起具有中医特色的智能化诊断决策支持系统,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这将是中医诊疗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任重道远。

1 基于四诊信息客观化的智能化诊断技术

证候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前提是诊法的客观化,只有实现中医诊断技术的客观化,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具有中医特色的信息化中医辨证体系。近年来,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是以融合的四诊信息为主要研究趋势,以脉诊、舌诊及面色诊的标准化、客观化为主要研究内容。日益完善的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采集及分析系统,脉诊仪、舌面诊仪等仪器的相继研发及规范化问诊量表的设计和应用,为四诊信息客观化研究提供了很多方法学的启示[1]。

1. 1 脉诊现代技术研究

脉诊技术与仪器的研发日渐成熟,其主要技术是传感器和脉图识别分析方法,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张涛等[3]研制了气动柔性智能脉诊仪,该技术完善了脉诊布指定位功能,使得脉诊数据的采集更稳定可靠。Cui J等[4]对平、滑、弦三种脉象脉图的幅值、时值等特征参数进行分析,通过测量脉图特征参数的指标范围,制定了平、滑、弦三种脉象的脉图判别标准。Hu XJ等[5]研究老年人不同血压等级的脉搏波周期特征,通过对脉冲数据进行预处理,对脉冲周期进行分割,利用特征选择和分类器设计评价有用的脉冲波特征,结果表明选取的特征可用于基于中医脉诊的心血管风险评估。Luo ZY[6]等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高血压患者和健康者的脉搏波进行分类预测,采用自行研制的H20问卷及自行研制的脉搏诊断仪( PDA - 1) ,获得高血压不同机器学习分类模型,通过观察脉搏波的动态变化来评估高血压的风险,为中医脉诊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客观参考。段红菊等[7]采用ZM - ⅢC 智能型脉象仪分析HIV/AIDS 患者的脉象,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不同疾病分期的HIV/AIDS 患者有着不同的脉象,根据ZM-ⅢC 智能型脉诊仪测得的脉象可以推断此HIV/AIDS 患者所处的发展阶段,从而有助于艾滋病的临床诊疗。于志峰等[8]研究指出慢性湿疹患者的脉图中多项指标参数较健康人有明显差异,为中医诊断慢性湿疹提供了理论依据。张海芳等[9]用YM - Ⅲ脉诊仪观察冠心病患者脉象,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以弦脉、滑脉、沉脉为主,且脉图参数h1、U、h3 /h1 变量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脉图参数可以为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1. 2 舌诊图像技术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在中医舌象分类中的应用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舌象的客观识别及分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许家佗等[10, 11]通过建立最佳的舌体系数计算方法及改进舌裂合并算法,有效地实现了舌体的胖瘦判别及舌质与舌苔的区域划分,为标准化、客观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屠立平等[12]通过对舌象颜色进行拓扑剖分后影射还原,建立了自然光条件下的医学图像颜色校正分析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颜色校正效果,在舌象信息采集与分析、远程诊断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Qi Z[13]等通过比较不同舌色的L、a、b 的平均值,评价机器学习方法对舌色分类的效果,旨在探索一种标准化的舌象采集和色彩校正的舌色分类方法,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方法的分类性能优于支持向量机,SMOTE 算法可以通过解决不同颜色样本的不平衡来提高分类精度,在规范舌色获取和再现的前提下,中医舌色分类是可行的。Zhang JF 等[14]通过提取标准舌象图像特征参数,建立了基于SVM 算法的糖尿病诊断模型,分类结果显示通过机器学习能够得到较好的分类准确率,为糖尿病的诊断提供了思路。沈兰荪等[15]针对图像分析技术在舌诊客观化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舌图像彩色校正、舌体区域分割、舌质舌苔特征分析以及舌裂纹分析中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算法,大大提高了舌象自动分析的准确性,推动了舌诊客观化研究进展。其研制新型舌象采集装置,并提出了基于光流的Snakes 算法动态跟踪舌体,并采用C 均值聚类算法,实现了舌下舌体图像的舌脉跟踪分割,为进一步研究动态舌体特征及舌脉特征提供了研究基础[16, 17]。丁燃等[18]研究舌象客观化指标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初步建立了慢性乙型肝炎舌象客观量化信息数据库,结果表明舌象客观量化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表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反应出其病情的轻重,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治提供了依据。

1. 3 智能问诊研究

现代化问诊研究在智能化中医诊断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专病专科具有针对性的问诊量表的设计及大数据问诊信息数据库的应用。李硕等[19]研究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聚类分析,通过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制订疾病的中医证候问卷,通过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得到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证候与典型症状,为中医辨证及客观量化研究提供了依据。王福琴等[20]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致冠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证候分类,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四诊信息,建立四诊信息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及Logistic 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有效找寻到了其证候学特证。张连文等[21, 22]用隐结构模型分析西医疾病辨证分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患者临床症状,研究指出在对无标签数据进行证候分类时,需在使用隐结构方法后辅助综合聚类分析,方能使证候分类更准确。许朝霞等[23]采集心血管患者的临床病例,建立问诊数据库,通过隐结构模型分析心血管疾病基于临床中医问诊的证候分类特征,结果显示隐结构分析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证候的分类提供定性及定量依据。随着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的深入探索和新成果的不断出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挖掘出四诊客观化数据的诊断标准,将大大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发展[24]。王天芳等[25]运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疲劳性亚健康状态患者临床中医症状,通过有经验医师辨证,对辨证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制定了疲劳性亚健康中医证候分型及各证型证候要素。岳宏等[26]通过采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其中作为主体的是脾胃及腹部症状、胁肋及心胸症状、头面及四肢症状、饮食及大小便等11 个中医症状,制定了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信息采集表,研究证实证候研究使用该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屈凯等[27]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初步制定了慢性肾衰竭证候要素中较为重要的四诊信息,可将其作为制定中医慢性肾衰竭证候分型的依据。

“病”与“证”是疾病分类中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从不同维度对疾病进行归纳和分类的两种方法,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一种模糊的、非线性的、复杂的交叉网络关系[28]。其中“病”的分类也有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种不同体系。中医学侧重从整体去探究疾病的总过程,它对疾病认识的基本单元是“证”。从“病”的角度上升到“证”的层面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虽然从不同的角度,“病”和“证”的从属关系不同,但临床实际中“病”与“证”是紧密相连的,正如“线”与“珠”的关系[29]。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展了不同方向的探索,有的侧重临床证候兼夹问题,有的侧重中医证候降维降价研究,也有利用人工智能方法探讨中医智能化、标准化辨证[30]。运用何种方法寻求中医证候方法学研究的突破口,提高中医病证的辨识度,依然是中医病证研究的核心[31]。

2. 1 基于宏观信息的病证诊断

中医病证的诊断过程是一个分析归纳四诊信息过程,宏观角度主要是从症状和体征角度而言,两者是构成证候的基本要素,一个证候往往有多个不同的症状体征构成。中医症状和体征数据样本具有数据维数多、信息量大的特点,利用人工智能学习方法,探索症状体征与证型之间的关系,构建中医的辨证模型,进而实现中医病证的客观化、智能化。中医四诊信息与中医证型是非线性的映射关系,因此可借助非线性模型模拟[32]。Li 个主要证型,其中气虚证是一种基本证型。秦中广等[34]利用粗糙集理论,以症状为主要诊断依据建立数据库,用差别矩阵法进行简约处理,抽选出了中医证候诊断规则,为中医类风湿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良好的模型。史话跃等[35]研究肝癌证候与其症状体征的关联规则,建立相关模型,结果显示气虚、气滞关联纳呆,气滞、血瘀、水停关联腹水等,在一定程度上为肝癌病证的诊疗提供了指导。白云静等[36]采用共轭梯度下降算法的反向传播( back propagation,BP) 神经网络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证候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出183 个症状,获得10 个典型证候分类。陈宝君等[37]联用贝叶斯网络和聚类分析方法并结合专家经验,研究抑郁症肝肾阳虚证的宏观辨证指标,结果显示情绪低沉、神疲乏力、兴趣减退、性欲减退、畏寒喜暖等是抑郁症肝肾阳虚证的有效辨证指标,为其证候诊断提供客观依据。王至婉等[38]基于贝叶斯网络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症状对痰热壅肺证的贡献度,通过构建症状与证候的关联模式,采用TAN 模型及马尔科夫毯模型,挖掘出证候的有向无环图及条件概率,研究表明痰色黄、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苔黄腻4 个典型症状与痰热壅肺证有密切关系。慢性疲劳的病因、病理生理、命名及医学界的诊断标准尚不明确,Wang HZ等[39]采用一致性预测器( conformal predictor,CP) 、随机森林( random forest,RF) 和问题转化法( problem transformation,PT) 对中医慢性疲劳综合征证候进行可靠的多标签学习,研究结果表明一致性预测器和随机森林方法( CP-RF) 不仅表现优异,而且为慢性疲劳辨证提供了有效的置信度评价。Zhao YF 等[40]研究艾滋病数据集,使用基于最小引用集的多实例学习( MRSMIL)方法,能识别出每种证候的典型症状列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斯混合模型,利用贝叶斯规则对所有的证候进行分类,此方法即使是对小样本数据集也有着可靠、高质量的分类规则。李建生等[41]在分析临床症状与中医证型关系时,提出了适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径向基神经网络( Radial Basis Function,RBF) ,结果表明基于聚类分析的RBF 神经网络可有效适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研究。李毅等[42]采用同样的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分类及其分布规律,有效筛选出了疾病典型的中医症状及其证候分类。邹演梅等[43]收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信息,结合舌脉信息建立起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证候信息库,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出其主要证候分型。李玉森等[44]研究HIV/AIDS 病的症状与体征与脾气虚、肺气虚证的关系,通过训练主要症状和舌象数据,建立网络模型,从而实现了艾滋病快速准确的辨证分型。杨涛等[45]运用关联规则算法初步探明了心系疾病基础证型( 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及心血瘀阻证) 与临床舌诊、脉诊信息的相关性。颜建军等[46]基于极值随机森林算法及多标记学习算法研究慢性胃炎证候识别,从脾胃湿热证提取了苔黄、苔白、苔腻等15 个症状及体征,从肝郁气滞证中提取了舌红、苔腻等症状及体征,此方法有利于中医证候的分类。张世君等[47]研究高血压病证候分布规律时,利用流行病学资料收集高血压病患者的四诊信息,对常见症状采用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提取出了高血压病患者常见症候群及典型证候分类。

2. 2 基于微观指标的病证诊断

微观辨证是建立在生理、病理、生化、组织免疫学等现代医学基础上的一种辨证分类方法,它是对疾病证候本质的一种探索。微观辨证主要是从临床检验的实验室指标、分子信息层面探讨证候分类,通过微观的更深层次探求中医证候产生的内在机制,揭示疾病产生及发展的物质基础,推进中医临床诊疗现代化的进程。Kang H等[48]探讨现代医学中生化指标是否有利于中医证候综合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整合临床生物学指标和中医四诊信息,有助于判别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分型,中医四诊信息与现代临床指标合理结合的辨证分型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参数分型。赵立昌等[49]研究糖尿病肾病证候辨证分型与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发现阴阳两虚证与痰湿证患者体内尿蛋白、血尿素氮( BUN) 、血肌酐( SCr) 、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明显升高。薛雄燕等[50]通过相关性分析方法,验证了中医证候分布与疾病相关信号通路中细胞因子的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NF - κB 相关细胞因子( TNF - α、IL - 1、IF - 6 以及IF - 8) 表达水平显著上升,且在不同的病证阶段上升幅度不同。谢丽华等[51]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比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肾阳虚证、无肾虚证、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差异,发现肾阴虚证组与其他3 组比较有多个表达差异性基因。龚艳冰等[52]运用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研究2 型糖尿病主要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候的关系,发现患者中阴虚内热证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多数存在异常,阴虚证者多见餐后2 h 血糖异常,气虚证者血脂多异常,气虚血瘀证者多伴见血脂血压异常,同时气虚证、血瘀证者多见收缩压异常,阴虚证、血瘀证者多见舒张压异常,这对临床辨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王振裕等[53]研究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与中医证的关系,研究发现虚证和血瘀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支数多,病变程度重。李梢等[54]应用贝叶斯网算法对乙型肝炎患者证候学调查和实验室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决策树诊断模型,能够有效判别肝胆湿热证及肝郁脾虚证。史琦等[55]运用决策树方法,分析冠心病患者临床常规检测指标数据,建立起证型- 理化指标对应模式,其高敏C 反应蛋白、总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空腹血糖等与冠心病痰瘀互阻证密切相关,且验证后此模型具有良好的性能。微观指标在很多病证中存在一定的规律,和宏观症状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以客观指标数据为依据的辨证方法,为疾病证候的智能诊断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中医临床证候分类主要以宏观症状信息为依据,证候与实验室指标数据之间微观的内在关系并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基于临床大量指标数据的证候分析仍是研究的主要焦点。同时,探索适宜、优化的数据分析算法,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分类的效率和精确性。

3 中医病证智能诊断研究应对方案与前景

综上所述,中医病证分类方法繁多,面对非线性、多维性、复杂性的中医数据,人工智能分类方法的黑箱原则对中医病证的非线性关系刻画,有很好的适应性,但是病证分类方法各有长短,虽然运用于病证分类研究的数据处理方法数目繁多,但目前仍缺少公认的符合中医特点的分类方法[56]。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借助智能化手段,秉承中医特色,深入挖掘病证关系显得迫切而重要。

3. 1 中医病证智能诊断研究应对方案

首先,四诊数据化是关键。中医四诊仪器检测的内容、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研究应在保证四诊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稳定性的前提下,针对性做好临床规范化大样本数据的积累。在疾病正确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找寻数据的内在规律,探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机器学习方法,让智能化诊断系统具有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57]。其次,微观指标数据是突破。综合临床检测指标及生物信息等微观数据,在引进各种现代化检测技术和方法的同时,从不同角度研究各检测指标及生物信息数据,探索其与中医病证分类的对应关系,实现与现代医学微观信息全面综合的病证精确诊断[58]。最后,智能化数据算法是核心。使用良好的智能数据处理算法,针对病证分类目标,综合运用各类研究方法,设计、优化、完善更适用于病证智能诊断分类的智能化方法[59,

3. 2 中医病证智能化研究工作前景

在四诊信息数字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前提下,借助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以中医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为原则,多层次、多角度、多指标,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医病证关系是未来研究的关键所在。中医病证信息化诊断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中医病证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其系统框架如图1 所示,这是中医病证诊疗模式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诊断决策支持系统,宏观层面其望诊技术主要借助各种舌诊仪、面诊仪、光谱仪客观标准的诊断舌面; 闻诊主要借助闻诊仪辨声音及辨气味; 问诊主要是借助客观化专科专病量表实现有效的问诊; 切诊主要借助脉诊仪,基于不同的传感器以及脉图识别技术,实现脉诊数据的客观化、标准化。智能化诊断系统微观层面主要应从临床检验指法、回归算法、降维算法等技术,对海量的四诊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使用数据训练出一定的模型,然后用模型来诊断预测疾病。采用现代化的中医诊断硬件设备和多样的数据处理方法,在智能化诊断的基础上,临床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实现准确快速的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诊疗。

图1 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诊断决策支持系统

中医四诊信息的标准化、客观化是进行中医病证规范化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中医病证诊断的数据化和智能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为智能化病证分类研究提供了助力,引入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技术,无疑会大大促进中医病证体系标准化发展进程。目前中医病证诊断研究领域,各类人工智能技术、数据挖掘算法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针对中医病证临床数据的特点,做更全面深入的探索,同时多学科、多领域合作探究也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和重要意义。

[1]张伟.中医客观化研究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 6) : 428 - 430.

[2]杨培云,滕晶,齐向华.浅析现代脉诊仪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 4) : 202 - 204.

[3] 张涛,齐永奇. 基于气动柔性技术的智能脉诊仪研究[J]. 机床与液压,2013,( 22) : 67 - 69.

[7] 段红菊,陈宗翰,杨梅,等. 基于ZM -ⅢC 智能型脉象仪的HIV/AIDS 患者脉象分析[J].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39( 1) : 29 - 31.

[8] 于志峰,陆小左,张玉环,等. 160 例慢性湿疹患者脉图分析[J]. 中医药学报,2013,41( 2) : 114 - 116.

[9] 张海芳,陆小左,于志峰,等. 289 例冠心病患者脉象变化规律探讨[J]. 西部中医药,2017,30( 6) : 1 - 3.

[10] 许家佗,张志枫,任宏福,等. 一种舌体胖瘦分析的图像诊断方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9,7( 6) : 407 - 410.

[11] 许家佗,周昌乐,方肇勤,等. 舌像颜色特征的计算机分析与识别研究[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8( 3) : 43 - 47.

[12] 屠立平,许家佗,张志枫,等. 一种自然光图像颜色校正方法在舌色图像校正中的应用[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 1) : 15 - 18.

[15] 沈兰荪,蔡轶珩,卫保国,等. 中医舌象分析技术的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 中药现代化,2003,5( 1) : 15 -19.

[16] 沈兰荪,王爱民,卫保国,等. 图像分析技术在舌诊客观化中的应用[J]. 电子学报,2001,29( S1) : 1762 - 1765.

[17] 沈兰荪,蔡轶珩,刘长江,等. 中医舌象信息采集与分析新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2007,9( 5) : 97 - 101.

[18] 丁然,陆小左.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与舌象客观量化指标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 西部中医药,2015,28( 1) : 56 - 59.

[19] 李硕,潘秋,彭彦平,等.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聚类分析[J]. 北京中医药,2017,36( 5) : 394 -396.

[20] 王福琴,李成伟,刘政,等. 基于聚类分析和logistic 回归分析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医证候学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 10) : 1437 - 1440.

[21] 张连文,袁世宏,王天芳,等. 隐结构分析与西医疾病辨证分型( Ⅰ) : 基本原理[J]. 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2011,13( 3) : 498 - 502.

[22] 张连文,许朝霞,王忆勤,等. 隐结构分析与西医疾病的辨证分型( Ⅱ) : 综合聚类[J]. 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2012,14( 2) : 1422 - 1427.

[23] 许朝霞,刘腾飞,王忆勤,等. 基于隐结构模型分析的心血管疾病中医问诊证候分类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 3) : 9 - 13.

[24] 丁敏,郦永平. 中医诊断的智能化研究进展[J]. 江苏中医药,2009,41( 8) : 77 - 79.

[25] 王天芳,王佳佳,薛晓琳,等. 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 3) : 220 - 223.

[26] 岳宏,王天芳,杨璐,等.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信息采集表的制订及评价[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 3) : 208 - 209.

[27] 屈凯,王天芳,赵燕,等. 慢性肾衰竭证候要素相关四诊信息专家问卷调查研究[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 3) : 274 - 277.

[28] 郭蕾,张俊龙. 关于证候定义的三点商榷[J]. 医学与哲学,2005,26( 1) : 67 - 68.

[29] 黄开泰. 求病机还是看形似( 续2) ———对辨证和辨症,病、症和证及证候标识的逻辑思考[J]. 河南中医,2007,27( 3) : 9 - 13.

[30] 孙喜灵,姜伟炜,于东林,等. 提高中医证候主观辨识准确性的关键问题[J]. 中医杂志,2016,57( 3) : 181- 184.

[31] 陈颖,马利庄,许家佗. 浅析中医辨证信息化研究现状[J].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 3) : 486 - 488.

[32] 白云静,申洪波,孟庆刚,等.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中医证候非线性建模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34] 秦中广,毛宗源,邓兆智. 粗糙集在中医类风湿证候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1,( 4) :357 - 363.

[35] 史话跃,吴承玉. 基于关联规则的肝癌证候与病位病性的相关性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 10) : 876 - 880.

[36] 白云静,申洪波,孟庆刚. 基于共轭梯度下降算法的类风湿关节BP 神经网络证候模型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 3) : 96 - 97.

[37] 陈宝君,包祖晓,张丽,等. 抑郁症肝肾阳虚证的宏观辨证指标研究[J]. 中医药学报,2011,39( 5) : 5 - 7.

[38] 王至婉,李建生,陈楚湘,等. 基于贝叶斯网络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症状与证候间关联模式[J]. 中医杂志,2018,59( 3) : 203 - 206.

[41] 李建生,胡金亮,余学庆,等. 基于聚类分析的径向基神经网络用于证候诊断的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 9) : 685 - 687.

[42] 李毅,樊新荣,刘力,等. 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 10) : 1191 - 1195.

[43] 邹演梅,张天奉. 基于特征加权的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聚类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 4) : 149- 151.

[44] 李玉森,施学忠,杨永利,等. 人工神经网络在HIV/AIDS 患者主要虚证诊断中的应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 5) : 1269 - 1271.

[45] 杨涛,吴承玉. 基于关联规则的心系基础证与舌脉表现相关性初探[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 4) : 44- 46.

[46] 颜建军,胡宗杰,刘国萍,等. 基于极值随机森林的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分类[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7,43( 5) : 698 - 703.

[47] 张世君,齐冬梅,李运伦,等.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医证候研究[J]. 中医杂志,2016,57( 20) : 1759 - 1763.

[49] 赵立昌,尚文斌. 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J]. 山东中医杂志,2017,36( 1) : 13 -16.

[50] 薛雄燕,朱嫦琳,潘练华,等. DN 不同中医证型NF-κB信号通路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及意义[J]. 重庆医学,2017,46( 7) : 898 - 900.

[51] 谢丽华,范超领,李生强,等. 六味地黄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差异表达基因的影响[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21( 8) : 971 - 976.

[52] 龚燕冰,倪青,高思华,等. 2 型糖尿病主要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的贝叶斯网络分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 1) : 31 - 33.

[53] 王建忠,付文杰. 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5,42( 1) : 116- 118.

[54] 李梢,张宁波,李志红,等.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的决策树诊断模型初探[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 11) : 993 - 996.

[55] 史琦,王伟,陈建新,等. 基于决策树的冠心病痰瘀互阻证识别模式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 12) : 3523 - 3526.

[56] 周忞,褚娜,李洁. 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分类算法方法学研究[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 10) : 911 - 916.

[57] 余江维,马利庄,杨华元. 中医智能化诊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 1) : 50 - 53.

[58] 陈剑明,王天芳,张声生,等. 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现状的思考[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 ( 6) : 2358- 2361.

[59] 李兵,王忠,张莹莹,等. 中医证候分类研究常用方法与应用概述[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 1) : 30 - 33 + 36.

[60] 陈克龙,樊永平. 数据挖掘中的分类算法及其在中医证候学中的应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 ( 3) :469 - 473.

}

《痛风病的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痛风病的研究进展(17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痛风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痛风症及其前期的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人们对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手段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将从中、西医的角度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关键词:痛风;高尿酸血症;The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progress of goutABSTRACT: The

WORD: Gout; hyperuricemia; 痛风一词起源于拉丁文(gutta) 意为“一滴”侵害衰弱关节的恶性体液,是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软组织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表现

3、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炎畸形,常累及肾,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痛风性关节炎常为该综合征的首发表现。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代谢性疾病1,据统计我国普通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约为 10%2,它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常见的代谢病之一。因此,其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和新药研发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加之近年来尿酸重吸收及分泌的分子机制被阐明,针对该靶点的药物开发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然而就目前来说,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没有根治的方法。本文将近年来中西医针对痛风的研究

4、作一简要论述。一、 痛风的认识1、痛风的西医发病机理早期的文献中有将痛风病与高尿酸血症视为同一种疾病,其实不然。高尿酸血症只是痛风病前期的临床表现而已,它是痛风的生化标志之一,只有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炎和(或)肾病、肾结石等时,才能称之为痛风。痛风是核苷酸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它起源于尿酸。尿酸是一种弱酸,是由细胞内嘌呤核苷酸分解及食物经吸收消化产生的嘌呤代谢终产物。超过溶解度的尿酸盐析出针状结晶,特别易沉积在温度较低的远侧端肢体和酸度较高的组织、主要侵犯部位是关节的滑膜囊、关节软骨、皮下软组织及血管内皮、心脏瓣膜、胰岛、肾脏3。尿酸盐结晶可以通

5、过激活吞噬细胞、炎性体、TOLL样受体等途径介导痛风性炎症反应4。尿酸在细胞外液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速度和排泄之间的平衡。故任何原因使尿酸生成增多和(或)排泄减少,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增高超过其血中的超饱和浓度,即可在组织内形成尿酸盐沉积,导致痛风发生。1.1高尿酸血症的形成 高尿酸血症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5。临床上高尿酸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但其产生的机制均是尿酸产生过多或尿酸排泄不足所致。1.1.1尿酸生成过多 尿酸是核酸组成单位中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产物,体内尿酸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内源性产生,约占体内总尿酸的90% ; 二是外源性(食物) 摄入,约占 1

6、0%6。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和禽类体内有尿酸氧化酶 (Urate Oxidase UOX),可将其分解成尿囊素,有些动物则可进一步再分解为 NH3、CO2和 H2O。但人和猿类体内缺乏UOX,因此人体内尿酸是嘌呤代谢最终产物7。Anzai8和 Hediger等9的研究显示,人体内的某些酶的缺陷会导致尿酸合成异常,如:

7、磷酸核糖转移酶( ahe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APRT)的缺乏等。其中,黄嘌呤氧化酶( XO) 的活性异常增高是尿酸合成过多的关键环节,因此XO也是研究抗痛风药物的重要靶点。1.1.2 尿酸排泄减少 该原因是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尿酸为极性分子,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人体中尿酸的排泄途径,大约70%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剩余的排入肠腔,降解为氨气和二氧化碳等小分子物质。肾脏排泄一般经过4步: 先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分泌以及分泌后重吸收,最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近年运用生理、分子生物和细胞生物等多种技术研究肾脏尿酸盐的转运,目前已明确有4种尿酸盐

transporter)。其中hUAT主要参与肾近曲小管对尿酸盐的分泌,hUAT主要参与肾近曲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 hURAT1和hURAT3可能与管周细胞对尿酸盐的摄取有关。hUAT活性降低和(或) hURAT1的活性升高可能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发病机制10,11。近年来尿酸盐转运蛋

9、白已逐渐成为高尿酸血症新药开发的重要靶点。2.中医对痛风病的认识2.1 痛风病病名的中医归属 中医的痛风与西医的由于尿酸增高所导致的的痛风病名虽同,但含义有差异。中医对痛风病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宋元以前就有中医文献记载,最早记载“痛风”一词的是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曰“独活,微湿,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痛风”内涵有明显的差异,但总的来说可将其分为三类:若其痛无定所,遍历骨节,如风之善动即为风痹(行痹);若疼痛明显,痛处固定不移,即为痛痹;若三气之邪遍历关节,与气血相搏而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又名白虎历节,为痛风之甚者。随着中医研究现代规范化的发

10、展趋势,中医痛风概念的内涵已有所缩小,有学者提出应该将痛风分为广义的痛风与狭义的痛风,广义的痛风即为中医的痹症,狭义的痛风则只是属于广义痛风的一种症候,就相当于西医的痛风性关节炎12。2.2痛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虽然我国中医发现痛风病症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由于历代医家对于痛风病的病因病机都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就目前来说,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探究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总的来说,中医对痛风病病因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几点:2.2.1脾肾亏虚是痛风的主要病机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而“脾阳根于肾阳”,脾之健运,须借肾阳之温煦,而肾中精气亦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充养。故痛风虽属筋骨关节病变,但其本在

11、脾肾,西医所言痛风患者体内过多的尿酸即与中医所言的痰浊、湿浊内聚相似,而这一切皆因脾肾功能的失调,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肾失气化则排泄不及,致使水湿痰浊内生。临床上,痛风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多有家族遗传史,说明痛风与素体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脾肾亏虚有关。同时痛风病人常与肥胖、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病相伴发,而上述疾病常常与脾肾亏虚,痰湿内盛相关,也佐证了脾肾亏虚是痛风的病机关键。2.2.2 湿、痰、瘀是痛风的重要病机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属中医痹证范畴,受累的关节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其病机是湿热邪毒,郁于关节,气血运行受阻而致关节发病,夜半居多,说明其病在血,除湿热之外,当有瘀血,关节

12、疼痛日久,常致关节漫肿畸形,此乃痰瘀胶固而致。日久皮肤可有痛风结节或溃流脂浊,属中医脂瘤范畴,是痰湿凝聚于肌肤而生,部分病人合并有肾结石,发作时尿血,尿频,尿急,尿痛,属中医石淋范畴,此乃湿热下注,煎熬成石,结石损伤脉络而致尿血,综上所述,因痛风而作的痹证、脂瘤、石淋,皆为湿、痰、瘀作祟,说明湿、痰、瘀是痛风的重要病机。2.2.3饮食、情志、寒湿是痛风的促进因素 饮食不节,素日嗜食膏粱厚味,(高蛋白饮食或高嘌呤食物)或嗜酒伤脾,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生,湿热蕴积于中焦,脾胃功能失调,聚湿生痰,日久成瘀。湿热聚于肌肉关节,关节红肿热痛,痰瘀流注,形成结节痰核,流注于关节、肌肤、下焦则发为痛风。情志

13、不遂,忧思气结,气滞血瘀,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瘀内聚,也发为痛风。临床上常见因过度精神紧张,劳累、遇寒、饮食不节诱发痛风发作。此外,寒湿之邪乘虚入侵经络关节,与内伏之痰湿瘀相合,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凝滞之邪善于闭阻,致气血运行更为不畅,“不通则痛”故疼痛较剧。2.2.4浊毒贯穿痛风始终 中医对痛风病邪毒的认识要追溯到外台秘要,曰:“大多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络结滞,蓄于关节之间,或在四肢,其疾昼静而夜发,发时彻骨疼痛”。痛风病变之初多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盛或后天调摄失养,脏腑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生。继则每因复感外邪侵扰而诱发内生伏毒,毒邪流注血脉

14、、骨节、经络乃可发病。病久入络而致瘀毒,终因湿热瘀毒互致为患而脾肾亏虚。初为邪盛的实热证,继则出现气血亏虚和痰湿瘀血阻滞的本虚标实证13。从现代临床上看,患者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节或机体代谢失常,以至脾肾不足,气虚湿阻或肝郁气滞、气化不行,终致清浊代谢失常,浊毒癖滞于经络、血液之中,形成标实本虚、以邪实为主的病理格局14。二、痛风的治疗进展1.西医的治疗进展西医根据痛风病的病症情况,将其分成了几个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治疗手段。1.1用于急性痛风期治疗的药物1.1.1常用药物 急性痛风的临床常用药一般是指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NSNAIDs)、糖皮质激素类等药物,其主要作用的是控制

15、症状。不过今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这几类药副作用的影响,故临床上已较少使用。比如秋水仙碱,曾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首选药,但是由于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常有恶心、呕吐、腹泻、痉挛性腹痛等副作用产生,所以近年来已逐渐被其他药物取代。NSAIDs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因其对胃肠道和心血管的副作用太大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15。不过有一类新的NSAIDs,他可以选择性的抑制COX-2(环氧化酶2),发挥抗炎、解热、镇痛的效果,而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却降低了一半16,但是其后继疗效还有待继续研究。1.1.2 氨基葡萄糖 此类药物可选择性的作用于骨性关节炎,具有治疗与修复结缔组织、消炎止痛作用,其消炎

16、止痛作用与非甾体类消炎药相似17, 但无胃出血等不良反应,且耐受性良好,它能降低痛风等引起的骨关节炎、关节肿胀与疼痛、关节僵硬等症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1.3 生物疗法 尿酸钠诱导关节组织巨嗜细胞分泌产生白细胞介素-1 (IL-1,IL-1) ,诱导其它巨嗜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 TFS-) 、白细胞介素-6 (IL-6) 等炎性介质产生炎症反应。IL-1受体拮抗剂就是针对炎性细胞因子治疗的一类新型抗痛风药物18。这类药物适用于一些不能耐受传统抗痛风病的人群,比如Anakinra,有实验表明它们对急性痛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9-21。还有ACZ885(canakinumab)是一种与

17、IgG1/k同种型的具有高度亲和性的人类单克隆抗白介素-1抗体,半衰期为21-28d。该药通过前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22-23:能快速控制痛风患者关节疼痛,减少痛风急性发作的次数,无不良反应,因此ACZ885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抗痛风药物。Essack Mitha等24通过临床观察发现:248名痛风患者经列洛西普治疗后,痛风急性发作次数显著减少,无不良反应,16周内仅有30%的患者发生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表明列洛西普该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痛风新药。1.2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的药物 对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上主要采取的是降尿酸的治疗措施。降尿酸的药物通常可分为抑制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两大类1.2.

18、1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 此类药物主要是黄嘌呤氧化酶(XOD) 抑制剂,即以XOD为药物作用靶点的药物。XOD是一种黄素蛋白酶,可催化体内嘌呤底物形成尿酸,抑制XOD的活性可以有效地抑制尿酸的形成,此类抑制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嘌呤类似物 此类药物利用其结构的相似性,竞争性的结合XOD,使黄嘌呤和次黄嘌呤不能利用该酶生成尿酸,从而达到降低血液中尿酸浓度的作用。但该药主要在肾脏代谢,故不能用于肾功能障碍的痛风患者,随着临床广泛应用,患者对其产生耐药性,易产生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25。非嘌呤类 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选择性抑制XOD的活性来抑制尿酸的生成。非布索坦

19、(febuxostat):是一种新型的非嘌呤类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XOD的活性来减少尿酸生成。与别嘌醇相比,该药具有非嘌呤分子结构,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更具有特异性,因此疗效优于别嘌呤26。该药临床用药为80-120mg,主要在肝脏代谢,因此可用于肾功能障碍或不能耐受别嘌醇的痛风患者27。1.2.2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尿酸在经肾脏排泄途径中需要多种尿酸盐转运体和蛋白的参与,因此促进尿酸盐排泄的药物主要是通过增强各种转运体和蛋白的活性来实现。大致有以下几类;以尿酸盐转运体为靶点的药物 此类药物可抑制尿酸盐在肾近曲小管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盐排泄。RDEA-594是一种选择性近端肾小管

20、hURAT1抑制剂,通过抑制hURAT1减少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的排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显示,患者接受RDEA-594治疗后,血尿酸水平较对照组别嘌醇显著下降,且耐受性良好,未见肾绞痛等不良反应发生28-29。尿酸氧化酶:目前此类药主要有拉布立酶(Rasburicase)和培格洛替酶(pefloticase,聚乙二醇重组尿酸酶注射液)两种,该类药物能将尿酸氧化成易溶于水的尿囊素,降低血尿酸水平。拉布立酶主要用于肿瘤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但该药半衰期短,需要频繁注射,不利临床用药。培格洛替酶是2010年9月14日批准的治疗痛风的新药,这类药用于常规治疗无效或常规治疗无法耐受的高尿酸血症患

21、者,该药的聚乙烯二醇共轭键可延长其半衰期,每2-4周注射一次,方便临床用药。该药可迅速降低血清尿酸水平,但约有80%的患者在尿酸急剧降低的过程中,诱发了急性痛风的发作,因此,FAD进一步批准了该药物与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等联合使用防治高尿酸血症的患者30。2、痛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用西药治疗痛风常常会有副作用产生,而中医对痛风的治疗副作用相对来说要少许多,所以用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受重视。中医药治疗痛风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2.1药物治疗 许多学者从天然药物里面提取出了许多单体成分,不仅可以治疗痛风,而且毒副作用小。比如芹菜素是一种黄酮类成分,广泛存在于多种蔬菜水果中,

22、芹菜素醇提物可明显抑制高尿酸血症小鼠XOD的活性而降低血尿酸水平31;殷华峰等32发现姜黄醇提物可降低高尿酸症模型小鼠血尿酸水平、抑制XOD活性、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2.2 针药结合疗法 早期就有中医学者尝试用针灸手段治疗痛风,且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胡丰村等33采用火针点刺疗法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选取患者局部高度肿胀的络脉进行火针点刺,深度为 0.3 1.0 寸,有效率占85.00%。朱其广34运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配合拔罐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主穴取阿是穴,配穴取血海、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曲池等,共治疗患者42例,痊愈率为 78.57%。后来学者发现,将针灸与药物结合治疗痛风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

23、疗效,而且降低毒副作用,较单一给药或单一针灸疗效更好,其结果在临床上已得到证实。主要有针灸结合中药:针灸-中药复方,针灸结合中药洗剂,针刺-中药外敷等,还有针灸结合秋水仙碱等西药的疗法35。2.3内外合治法 内服外敷是中医药最常见的疗法,与西医单一靶点治疗相比有更好的效果。李靖杰36将30例患者用痛风加减方(苍术、灵仙、制南星、泽泻、红花、羌活、土茯苓等)内服,配合中药四黄散(生大黄、黄芩、黄连、黄柏)外敷,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有效率为 90.00%。甘文魁37用加味四妙散加减内服,并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活血舒筋、通络止痛中药煎水(牛膝、海风藤、忍冬藤、桂枝、宽筋藤、红花等),用毛

24、巾浸药液熏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10 d,治疗痛风患者30例,有效率为 96.67%。三、总结与展望 虽然近年来痛风病的中西医治疗手段都有较大的提高,但是至今为止依然没有根治的有效手段。西医还是以缓解疼痛,降低尿酸为主要治疗手段。中医在治疗痛风方面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大多还是处于临床观察期,无法在临床上推广。今后的研究应该尝试将中西医结合起来,融两家之所长或许可以找到治疗痛风病的最好治疗手段。参考文献1 Hayden MR, Tyagi SC. Uric acid: a new

}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防治体系的建立

亚急性甲状腺炎 (subacute thyroiditis, SAT) 又称病毒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等[1]。SAT患者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常出现病毒性

、麻疹等病毒感染症状, 但与病毒感染确定证据尚未找到[2]。另外有研究表明SAT发病与HLA-Bw35相关, 提示对病毒的易感染性具有一定遗传因素。该病多在春季发病, 且具有一定流行性[3]。本病约占甲状腺疾病的5%, 以40~50岁女性多见[4]。近年来,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及压力增大, 本病发病率有所上升[3]。SAT主要临床表现为甲状腺区明显疼痛、肿大, 可放射至耳部且多伴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肌肉疼痛、

、心动过速等症状, 本病初期症状不典型, 常易漏诊误诊[4]。

目前, 西医治疗SAT的药物影响疾病过程的证据尚不能认同;疼痛、

明显者多应用激素治疗, 但并不会影响本病的自然过程, 且用量过大不良反应较多, 用量过小、减量过快或停药过早易导致病情反复。因此, SAT具有病因不清, 机制不明, 易于漏诊, 缺乏明确有效的治疗药物, 较易复发等复杂性疾病特点[5]。近年来, 中医在改善SAT患者临床症状和进程方面突显一定的优势, 弥补了西医的不足[6]。中医药所蕴含的整体、系统、辨证与恒动的理论特色与复杂性科学思维相契合, 成为中医药创新发展推动“络病”的防治研究的良好契机[7]。

《圣济总录》中云:“世未有无源之流, 无根之木, 澄其源而流自清, 灌其根而枝乃茂”[8]。人体作为复杂巨系统, 微小病变作为复杂性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源”的认识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 基于络病理论治疗复杂性疾病的范围不断扩大且效果较为理想。根据SAT的发生与进展之症状及临床特点, 本文认为可将该病归属为中医温病之范畴, 辨证之法无外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两者, 然两者虽然依据温病由表入里及由浅入深各个阶段, 但未落实到具体的病变脏腑而缺乏病变的准确定位, 因此, 需结合脏腑辨证[9]。

目前, 中医对于SAT主要外因、病理产物及主要治法已基本达成统一意见, 但对于具体病机、主要病位、分期及具体治法尚未达成共识;且以络论治SAT的研究较少, 体系尚不完善, 故本文针对SAT疾病特点, 结合中西医研究进展及临床经验, 尝试初步建立基于络病理论, 采用络病辨证与脏腑辨证、温病辨证相结合方法进行辨治, 尝试初步建立络病理论架构下的SAT中医药辨治体系, 为中医辨治SAT提供新思路并使其更加具有实践意义。

SAT以络论治之结构基础

络脉是指从经脉别出、分布广泛、纵横交错与脏腑组织相联系的网络系统, 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和生命活动的网络结构。络脉按照其功能可分为气络和血络, 气络运行经气, 血络运行血液, 在络脉系统中两者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 共同成为“行血气而营阴阳”的功能基础[7]。

甲状腺位于颈前喉结两侧, 手太阴肺经从“从肺系 (气管咽喉部) , 横出腋下, 下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科包括哪些疾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