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孩子结局孩子死了没局

《消失的孩子》是由赵小鸥、赵小溪导演,佟大为、魏晨、于文文、李斯丹妮、李晟等主演的家庭悬疑电视剧,那么《消失的孩子》最后结局是什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消失的孩子》大结局剧情介绍。

《消失的孩子》大结局剧情介绍

《消失的孩子》中最后孩子找到了。距离杨莫失踪已经过去13小时30分钟,林楚萍在吴骏的陪同下,来到天叶超市拨通陶芳的电话,经过反复确认后,证实杨莫是失踪在302室,吓得她立马挂断电话,决定要去报警。

张叶还在小区查看排查人员,正当她对林楚萍和吴骏的出现感到疑惑,杨远急忙跑了过来,如实说明情况,并且想起杨莫和袁午见过面。张叶听着杨远的描述,想起之前宠物狗尸体是被西装包裹,立马查看小区户型图,发现301室和302室间隔,结合指纹线索,认定杨莫极有可能从302去了301。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张叶一边通知陆仕明,一边带人火速赶往301室。

距离杨莫失踪过去13小时40分钟,吴骏通过钥匙打开301室的房门,结果发现林楚萍昏倒在地。还未等他反应过来,许安正从身后出现将他迷晕,继而将两人拖进厨房。袁午看着眼前的一切,满脑子都是小红对自己说过的话,他想成为活在阳光下的人,不希望成为许安正的帮凶,毅然决然地袭击了对方。

张叶让项义去301室,她则带着大家来到302室,果然从衣柜里发现了密道。许安正听到声音想要逃离,袁午死死拽着他不肯动手,千钧一发之际,所有人冲了进来,许恩怀看到父亲举起锤子要砸向袁午,恳求他不要再继续作恶。女儿的呼喊唤醒许安正的良知,这才放下锤子被警察带走。

经兴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判决,许安正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八年,袁午结合各方因素和杨远夫妇的谅解,最终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十个月。林楚萍能够真正面对青岚园,独自来到单元楼下,杨远夫妇带着杨莫和许恩怀去水族馆,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转眼一年过后,袁午刑满释放,走出监狱的那一刻,自由和阴雨扑面而来。正当袁午失落往家走去,忽然听到身后熟悉的声音,回头看去,正是妻子若枚撑伞看向自己。杨远兑现诺言,和陶芳带着杨莫、许恩怀重回溪田山舍看莫远。

《消失的孩子》剧情简介

本剧改编自豆瓣阅读连载小说《海葵》,冬至清晨,杨远九岁的儿子在楼梯间消失无踪。民警发现他曾在失踪前一刻潜入邻居家中。可疑的邻居有着牢固的不在场证明,仿佛遥控一般操纵着一场密室逃脱的魔术。 单元的另一边,袁午的父亲酒后猝亡。为了冒领退休金,袁午决定在出租屋藏匿父亲的尸体,期间遭遇了幻觉和现实交织的恐惧,而又 在无意间触及了另一个谜团。 半年前,单身独居的女白领林楚萍在自己家中醒来发现熟睡中被侵犯,而凶手却毫无头绪,只有窗台上留下的一块乙醚手帕…… 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人,在不同时空里相互交叠,又在这一刻重新开始……

}

22年,31个失踪的孩子,他们还活着吗?

《守夜者》往期连载:** **(点击数字即可查看)

上集回顾:原本两起相似的入室盗窃婴儿案就让萧望思绪万千,之后又联想到去省厅查找是否有更多相类似的案件,没想到不仅搜到了很多类似案件,还发现了可串并的条件以及凶手的作案时间规律。历经22年,到底是什么人在六月初八这个神秘的日期,连续不断地偷小孩呢?

从1995年开始,一直到2016年,这22年中,每年都必然发生类似案件。有的年份发生了一起,有的年份发生了两起。但是,无一例外,这些案子的发案时间,全部是农历六月初八。
萧望好像是捕捉到了凶手的尾巴,他颤抖着从档案柜里,按照编号找出了除刚才之外的另外十几份卷宗。

据这十几份卷宗记载,这些案件并不是入室盗窃,但是孩子丢得都很蹊跷。
有的是逛商场的时候,孩子不知道怎么就不见了;有的是大人在打麻将,一转眼工夫门口的婴儿床就没了;有的是孩子去上幼儿园,放学时间家长没接到孩子,而老师说孩子下午一直在上课,状态正常,不知道怎么就在放学接人的这个环节丢了孩子。

总之,这十几起案件,看似是普通的拐卖儿童案件,其实有与众不同之处。
什么人作案有这样超凡的毅力?时间跨度竟然有二十多年之久!今年才23岁的萧望,发现这样的系列案件居然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已经悄无声息地开始了!他很庆幸,自己没有被案犯偷走。
看完卷宗,已经凌晨三点了。萧望疲惫地靠在椅背上,甚至不敢去猜测案犯的动机。不对,丢了这么多孩子,如果是被杀害的话,为何从来没有发现过一具尸体?一旦发现尸体或者尸骨,用失踪人口DNA库进行印证,就不会是这么蹊跷了。
不知道是这个推理的可靠性,还是自己心底的对抗性,或者是为案件找到一个奋斗的支柱,萧望强迫自己坚信,这31个孩童,都还活着。
如果不是封建迷信残忍杀人,那么,孩子们都哪里去了?案犯的动机又是什么?
萧望记得,拐卖儿童案件,一般发生在农村,因为村民们忙于耕种,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疏于看管,这也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然而,这31起案件,无一例外,全部发生在城区,甚至有好几起,都是在非常繁华的街道发生的。
而且,有些年份,在不同的地方,发生两起案件。
会不会是偷孩子竞赛?变态人所为?那么,问题又回来了,孩子去哪儿了?
萧望脑子里一团乱麻,他让自己平静下来,把31本卷宗抱到复印机旁,把每本卷宗里最关键,也是最能概括案情的《案件调查报告》,一份一份地复印了下来。<br />

在复印机刷刷地工作时,随着复印机光点的移动,萧望突然灵光一现。
会不会被盗的孩子或者他们的父母有什么规律?萧望努力地回忆着卷宗里的记载。姓氏?籍贯?血缘?党派?社团?年龄?职业?统统不是,统统没有任何规律。
但是,但是他们的成就呢?对啊!成就呢?
体育健将、高级工程师、资深警察、杰出军官、著名黑客……
每一名孩子的父母,都不是一般人啊!他们虽然有的并无权无钱,但是都还算是当地的名望一族啊!
这不是在挑选目标,而是在挑选基因哪!
虽然还不明确案犯的动机,但是萧望对他这个“灵光一现”深信不疑。
他加紧了复印的速度,然后坐在电脑前面,开始把自己的所见所想拟成一个完整的汇报材料。他已经想好了,这个汇报材料,他不会给林伯伯,也不会给所长,他会直接交给自己的父亲——南安市公安局局长,萧闻天。
因为,案件发展成这样,不能排除公安内部有违纪透露案情的人,那么,萧闻天是他唯一可以相信的人。萧闻天,也是最信任他的人。
胸有成竹,思如泉涌,笔下生辉。<br />
凌晨五点半的时候,萧望完成了他这份系统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全部可疑案件的基本情况,并且对每起案件的重点部分进行了标红。报告旁征博引,据理分析,最终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
31起案件具有明确的特征和规律,总结起来,其固有特征规律有:日期、性质、手法、目标。因此,这31起案件应该串并侦查。
31起案件侵犯的个体,都是1~4岁的孩子,男女参半,且都是名望之族,有理由相信,案犯在挑选基因。
但是,并没有任何依据来推测案犯的作案动机,没有任何依据印证受害31名孩童(最大的到今年也25岁了)生存与否。
写下这句的时候,萧望的心疼了一下。他绝不愿意相信,这是31起杀人案件,但是他不得不客观、有依据地去推理分析。
报告认为,下一步,应该抛开对案犯作案动机的揣测,直接从案犯的活动范围,以及案犯的个体特征入手,进行排查。同时,应该寻找地处隐蔽的、有孩童聚集的场所,逐一排查。毕竟近几年被盗的孩子,还都很小。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生存环境,孩子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如果没有一个聚集、隐蔽的场所,孩子们早就被警察找到了。
报告认为,更为重要的是与邻近省份进行串联,寻找类似的案件。虽然打拐数据库早已建成,但是数据库毕竟对案件特征、案件发案时间等因素,没有串并的能力。这需要附近几个省精诚合作、人工排查,才能发现端倪。萧望相信,案犯如此猖獗、跨区域地作案,很有可能跨省作案。而外省的类似案件,我们目前还没有掌握。
这一日一夜的不眠不休,萧望虽然获取了重大突破,但是,疑团却越来越大。他只是一个实习警察,根本没有能力继续往下探究。<br />
父亲可以吗?他可以说服局党委,说服省厅甚至公安部吗?
他将这份二十几张纸的报告打印了出来,附上31起案件的调查报告,整整一大摞。然后,他默默地删除了报告的电子版,捧着一大摞材料,熄灯关门,走出了公安厅大院。
此时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萧望家住得离省厅不远,他抱着材料快步向公安家属大院走去。他知道自己的父亲每天七点钟就会准时离家去单位,而此时已经五点半了,他需要在父亲出门前,大致地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父亲。
如果父亲支持他的看法,如果上级支持他父亲的看法,如果全体警察都可以凝心聚力,如果再有那么一点点好运气,最关键的,如果孩子们都还活着。
破案,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

打翻了牛奶,哭也没用,因为宇宙间的一切力量都在处心积虑要把牛奶打翻。

萧望蹑手蹑脚地打开家里的大门。
一楼黑洞洞的,窗帘外的天色已经泛白,但是并没有照亮家里的客厅。
门口整齐地放着几双鞋。爸爸的、妈妈的,还有那个臭小子的大球鞋。臭小子,穿的是45码的鞋子。他自己说得倒好,脚大,才能重心稳。
家里平静如斯。看来,时隔一年,这个臭小子终于和爸爸妈妈和好如初了。不出意外,是唐铛铛的功劳,回头得好好地谢谢她。
萧望费劲地把一大摞材料放到鞋柜上,然后开始换鞋。
二楼主卧室的门响了一下,接下来是爸爸那熟悉的下楼脚步声。<br />
“早啊,爸。”萧望说。
萧闻天眉头紧锁,抬眼看了一下萧望,声音沙哑:“哦,才回来?”
“爸,我昨晚去找省厅的林伯伯了。”两天两夜没有休息的萧望依旧精神抖擞,“然后,我发现了一个重大的事件。”
萧闻天的眉头仍没有解开,他一边急匆匆地收拾自己的公文包,一边头也不抬地问:“有什么重大发现?”
“关于前天晚上,我们辖区幼儿被盗案的事情。”萧望站在萧闻天的背后。
“哦,不错。”虽然萧闻天对这个信息并没有多大兴趣,但还是勉为其难地鼓励了儿子一下。刚入警的警察,一腔热血,必须要用不停的鼓励,让他们的激情不减。<br />
“您有空听听吗?”萧望试探道。
“今天可不行,抽时间吧。你可以先去和你们的所长汇报。”萧闻天看了看客厅的挂钟,“你小刘叔叔已经在楼下等我了。”
小刘叔叔叫刘安平,是南安市公安局副局长兼刑警支队支队长。
“今天这么早吗?”萧望也看了一眼挂钟,有些诧异。
“嗯。”萧闻天想了想,既然萧望已经加入了警察队伍,没有向他保密的必要了,“看守所,有人越狱。”<br />
下期预告:历经千辛万苦找出入室盗窃孩童案的线索,却碰到了另一起更加紧急的越狱案,萧望对此会如何应对呢?萧闻天又会怎样回应这四面楚歌的境地呢?
《守夜者》已经全网上市了,想看全文的可以去购买,谢谢大家的支持。
《守夜者》连载通道:** **(点击数字即可查看)

  • 窗外的繁星 像一串串流离的风铃 在每一个银白色的河里 幸福的流淌 我聆听遥远的思念 却发现这斑驳的夜里 有你娇柔的...

  • 在网上读到迪恩的一篇名为《这个时代,读书到底有何用?》的文章。里面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小学同学在晒孩子的成绩单...

  • 今日参加了同事家的喜宴,她女儿17岁即将开始大学之旅。看着她那朝气蓬勃的脸,感觉她太幸福了!想想自己,这时候还...

  • 来吧,来吧,你在前面跳跃着说 摸摸冬青,随着小野菊的舞蹈歌唱 阳光的心跳快速、有力 和风的呼吸平稳、温暖 无畏地走...

}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别人的英雄。

前段时间,好莱坞巨星强尼戴普和前妻安珀赫德正在法庭上,打离婚官司。

强尼戴普离婚案庭审现场响起安珀警报打断了法庭审理

正当安珀赫德的辩护律师罗滕伯恩慷慨陈词,指责强尼戴普人品不佳,对前妻存在“情感虐待”时,现场所有人的手机忽然响起巨大的警报声。

大家都很懵逼,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

人们掏出手机,这才发现是自己的手机自行发出的安珀警报。

现场表情无奈的强尼戴普

安珀警报(Amber Alert)也立即成为美国当天推特的热门关键词。

那么,这个打断法院审理工作,又上了推特热搜的安珀警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安珀警报是当美国确认发生儿童绑架案时,使用美国紧急警报系统(EAS),通过商业广播电台、卫星电台、电视台以及有线电视向全国发布,同时利用电子邮件、电子交通状况标志、短信以及社交平台等渠道滚动发布的提示系统。

这个系统是以一名于1996年在美国德州阿灵顿被绑架并杀害的九岁女童安珀·海格曼命名。

1996年1月13日,9岁的美国儿童安珀·海格曼(Amber Hagerman)在自家附近骑车时失踪。

她的邻居当时听到一声尖叫,追出来时已经看到安珀被人从自行车上拽下来拖入车子里带走。

被绑架后遇害的9岁美国女孩安珀·海格曼

安珀家人报警后,警方出动了大量警力,一无所获。

遗憾的是,四天后,警方接到报警信息,在附近一个排水沟里找到了安珀的尸体。

事发至今,警方排查了数千名嫌疑人,依旧没能抓住真凶。

惨案发生后,为了不让自己的家庭悲剧重演,安珀家人怀着沉痛的心情与当地公益组织成立了人民对抗性犯罪者组织(People Against Sex Offenders,简称P.A.S.O.),希望可以借此敦促政府通过更多保护儿童的法律。

安珀的父母事后组建了一个防范儿童失踪的公益组织

德州政府率先开启了安珀警报系统,一旦再发生此类案件,所有广播电视立即暂停节目,滚动播放警报信息。

1996年,德州议员马丁佛斯特起草了《安珀·海格曼儿童保护法》,同年该法案由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通过,这便是接驳全国性紧急警报系统的安珀警报。

当确认发生儿童绑架案后,政府部门会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发布安珀警告,以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寻找失踪儿童。

如果你在开车,高速公路指示牌会显示警报;如果你在逛街,所有商厦大屏幕会显示警报;如果你在地铁,地铁站厅全部指示牌会显示警报;如果你在家看电视,各个电视台会轮番播报。

手机普及后,安珀警告更是能直接推送到失踪儿童所在区域97%的居民的手机里。

全方位的防线建立起来后,儿童失踪问题就得到了足够重视,找回来只是时间问题。

安珀警报上线不久,便显示出威力。

当时,德州一位名叫雷利·布拉德伯里的女婴,出生才2个月便被家中保姆绑架。警方立即启动了安珀警报。

仅仅90分钟后,一位路人便在保姆丢弃的车内发现了布拉德伯里,她安然无恙,还在熟睡中。

不用说,正是安珀警报巨大的震慑力,迫使那位保姆不得不放弃了绑架企图。

现在的布拉德伯里已经成年,她也成为了安珀警报的宣传大使。

雷利·布拉德伯里如今已是个亭亭玉立的姑娘

根据早前美国的公开数据,由于安珀警报系统的强大影响力,美国失踪儿童的寻回比例已从1990年的62%提升至98%(2015年)。

美国依靠安珀警报,提升了失踪儿童的寻回比例

其中,有20%的案件是绑架犯在接到“安珀警报”后,出于害怕等心理主动释放了被绑架的儿童;有超过50%的绑架案件是因为接到相关报警信息后,警方和民众迅速识别出了绑架者驾驶的车辆和个人信息,这才迅速找到了失踪儿童。

欧盟很多国家也启动了安珀警报

如今,北美的加拿大、墨西哥以及欧盟的17个国家,还有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都开始实行类似的安珀警报,欧洲不少国家的安珀警报已经实现了跨国协同。

安珀警报的可贵之处,就是警报信息发布及时,能有效抓住找回失踪儿童的黄金时间。

美国警方的一项研究显示,很多被绑架后遇害的儿童,76.2%都是在三个小时中遇害。

抓住儿童失踪后宝贵的三小时,对警方和被绑架儿童及其家人来说,弥足珍贵。

为了避免错误的警报信息误导,让民众产生“狼来了”的麻木情绪,安珀警报发布的标准十分严格:

1.司法机构必须确认绑架实际发生
2.儿童必须有受到重伤或死亡的危险
3.必须要有被绑架儿童、绑架嫌犯或绑架嫌犯的车辆详细描述数据来发布警报
4.被绑架者必须是17岁以下(包括17岁)的孩子。

一旦发生儿童失踪事件,警方就会立即将失踪或被绑架儿童的详细信息,汇总提供给所有警报相关渠道。包括嫌疑人的模样、嫌疑车辆外形、牌照、失踪儿童最后被看见的地点等重要信息。

美国对于拐卖儿童向来是重判重罚,所有拐卖儿童的嫌犯被抓后,刑期10年起步,直至死刑。而且被绑架的儿童年龄越小,判刑越重。

在美国加州,绑架儿童同时犯有其他罪行,刑期20年起步,且终身监禁不得假释;如果绑架过程造成儿童受伤害,罪行严重可以直接判死刑。

至于买方,哪怕只是提出购买的意愿,还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都是重罪,处罚与非法拘禁罪等同。

总结起来就两句话,警报及时,买卖同罪。

不过,虽说美国每年大约有80万起失踪儿童案件,但具体情况比中国要复杂。

和中国儿童不同,美国儿童自小便有很强的独立意识。

这些孩子感觉委屈或是受到诱惑,那是说走就走,这种情况占到整个儿童失踪案件的绝大多数。

其余案件多半是由于父母离异,其中一方没有争取到监护权,便悄悄带走孩子。

在另一方看来,这就是绑架儿童的行为。

美国公共媒体推送的安珀警报

每年大约只有5万起失踪儿童案涉及非家庭成员的拐带,其中那种绑架并伤害儿童的恶性案件每年只有一百多起,占整体失踪儿童案件的比例不到1%。

可不管比例多少,任何恶性案件发生在任何一个家庭,就是百分百的灾难,这便是启动安珀警报的意义所在。

美国警方曾公布一则12岁中国女孩失踪的安珀警报

客观上说,安珀警报出名是由于民众对拐卖儿童案件的高度警惕,其实抢劫、偷车、持械、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都可以适用于该警报系统。

此外,还有一些极端天气,比如飓风、海啸、级数比较高的地震等,也会由当地或者联邦灾害控制部门 (EMA/FEMA)授权手机运营商进行发布。

可这类警报也难免会出现各种令人哭笑不得的“乌龙”事件。

比如2016年佛罗里达州遭遇强烈飓风,警报都是在提醒大家小心躲避,可Pokemon Go却让大家出去抓小精灵……

2018年1月,夏威夷人更是吓惨了。

因为警报突然提示,“弹道导弹威胁夏威夷。请立刻避难。这不是演习!”

幸好最终证明只是虚惊一场,是当地灾害管理中心在内部演习时制造了这条消息,也不知道怎么就当正式预警信息发布了出去……

更正消息是半小时后才发布,夏威夷岛到处是四散奔跑的恐慌人群,现场一片狼藉,商家更是损失惨重。

说到这里,肯定有很多人会发问,中国每年约有20万儿童失踪,为什么不建立“安珀警报”系统?

其实,我国一直都有类似的报警机制,称为“团圆”系统。

2021年5月15日,我国公安部失踪儿童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迎来上线五周年。

这是由公安部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开发的一套全国打拐民警的警务协同系统,五年来共发布儿童走失信息4801条,找回4707名儿童,找回率为98%。

其中解救59名,溺水等意外死亡243名,离家出走2998名,迷路564名,到同学家外出玩耍339名,其他家庭纠纷等原因446名,遇害58名,未找回94名。

美国安珀警报虽说确实为找回失踪儿童起了巨大作用,可也始终被人诟病报警标准太高,必须严格符合之前说的四项标准才能发布。

尤其是“儿童必须有受到重伤或死亡的危险”和“必须有被绑架嫌犯或绑架嫌犯的车辆信息”这两条。

但实际案件发生时,家长根本不清楚自己孩子到底有没有受到伤害,同时这些案件也不一定有目击者。可这两条不符合,安珀警报就无法发出,从而耽误了最宝贵的救援时间。

中国的“团圆”系统,警报触发机制就一条:孩子失踪。

顺便说下,中国警方从没有“失踪不到24小时不立案”的说法。

根据我国《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只要有儿童失踪,报案没有时间限制。

甚至离家出走、外出走失、溺水等情况都可以通过“团圆”系统报案,中国警察都会立即接警处理。

一旦警方接到报警,确认孩子失踪,全国六千多名专职打拐民警就会立即待命,“团圆”系统则以弹窗的形式,通过系统接入的高德地图、滴滴、支付宝、微博等25个APP,将报警信息推送给附近的公众。

按照“团圆”系统的设定,一旦发生儿童失踪案件,系统会自动以儿童失踪地为中心:

儿童失踪1小时内,推送给100公里半径的警察和大众;
儿童失踪2小时内,推送给200公里半径的警察和大众;
儿童失踪3小时内,推送给300公里半径的警察和大众;
儿童失踪超过3小时,推送给500公里半径的警察和大众。

正如警方打拐专家陈士渠所说:解救被拐儿童关键就是案发后5小时内,超过这个时间,犯罪分子很可能已经带着孩子逃之夭夭,增加了解救难度。

接入“团圆”系统的部分APP

反之,只要能在半小时内将失踪信息上传到“团圆”系统,此时犯罪分子可能连50公里都没跑出去。

为了增加找回的概率,报警后也可以使用中国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博士发明的“十人四追法”来协助警方寻找孩子:

发动10名亲友,4个人沿着4个方向在两公里内寻找;4个人去两公里内的各个车站;1个人留在派出所等消息;1个人回到家里防止孩子自己回家。

有人可能要问了,为何我的手机从来没有收到过“团圆”系统的信息?

1.范围限制,说明你所在的范围内没有失踪儿童信息;

2.信息屏蔽,相关App的自动弹窗权限被关闭,收不到信息。

我们最希望是第一个原因,不过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建议您选择上述接入“团圆”系统中的若干APP,打开通知推送。

以高德地图信息推送设置为例

当然,相比之下,美国的安珀警报也有很多特殊性。

因为它一旦启动,那就是全媒体、全渠道的国家级警报。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如果都积极参与和宣传“团圆”系统,收到任何“团圆”信息,都尽力及时打开看,密切关注相关信息,有任何线索就能及时反馈给警方。

信息时代的天罗地网,是对人贩子最大的震慑,更是让所有父母放心的一张“安全网”。

正如“团圆”系统宣传片中写的:不要等待英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别人的英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失踪的孩子结局孩子死了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